1、推进西部大开发。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和人才开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2、促进中部地区的崛起。中部地区要依托现有基础,提升产业层次,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要抓好粮食主产区建设,发展有比较优势的能源和制造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现代市场体系,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
3、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东部地区要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率先发展和改革中带动帮助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东部地区要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现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4、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东北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振兴装备制造业,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在改革开放中实现振兴。
5、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的发展。要加大对这些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财政性投资力度。
6、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形成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互动机制,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健全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引导产业转移。健全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健全互助机制,发达地区要采取对口支援、社会捐助等方式帮扶欠发达地区。健全扶持机制,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国家要继续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方面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
四、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在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表现在:
1、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人们所需要的基本生活资料绝大多数都来自于农业。
2、农业为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原材料、劳动力供给以及广阔的市场。我国工业原料的40%左右、轻工业原料的70%左右都来自于农业,大约2/3的轻工业品销往农村。
3、农业是国家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是重要的出口商品来源和出口创汇项目,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大量的资金积累。
4、我国大多数人口在农村,且农业生产一直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农业生产能否稳定发展直接影响着总体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稳定以及国民经济整体的发展速度。正所谓无农不稳,无农不富。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十一五”时期,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做好的主要工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为此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