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考研思想政治理论精选实用教程 - 李海洋 第3集(5)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1-0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的具体实践,在中国的具体环境中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使马克思主义在运用中具体化。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必然会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机械套用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照搬外国经验都不可能成功。只有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才能找到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创造。
2.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时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独创性的实践经验,通过总结和提炼就会形成新的理论成果,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就是毛泽东所强调的“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包括运用马克思主义总结中国的历史经验。中国几千年文明积淀着丰富的历史经验,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加以概括提炼,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出贡献。
3.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文化相结合。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外来思想文化,必须找到一种为中国人民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民族形式,才能被中国人民广泛接受,发挥指导作用。这就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对中国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用中国优秀文化的表达方式和中国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选择题命制重点)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简明地表述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一)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第一,毛泽东思想蕴涵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也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正是由于党恢复了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开创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二,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个科学体系,既包括关于新民主主义的正确思想,也包括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思想。后来既有成功探索也有严重失误,正反两方面经验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资源。正如邓小平所说:“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理论创新成果。这个理论体系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着重思考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在认真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和最新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毛泽东思想的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承”和“进”,集中体现于以下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1)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特征的思想。
(2)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
(3)提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思想。
(4)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理论,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
(5)提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关于国家统一的思想。
(6)提出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关于外交和国际战略的思想。
(7)提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思想。
(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第一,两大理论成果有共同的“根”。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们有着共同的“根”,这个“根”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第二,两大理论成果秉承共同的坚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所坚持的依然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它们都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坚持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坚持以无产阶级政党为领导核心,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
毛泽东主张把我们的理论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分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单选、多选)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毛泽东思想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一般了解)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是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这一时代主题;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革命斗争。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
(三)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单选、多选)
1.形成阶段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以马列主义为指导,通过调研,深刻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毛泽东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党内一度盛行的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共产国际决议与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进行了斗争,从理论上阐述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2.走向成熟
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从理论上总结了党领导中国革命特别是抗日战争的实践经验,逐渐形成了较系统的哲学思想、军事思想、统一战线思想和党的建设思想,科学地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精辟地论证了党的政策和策略。1945年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
3.继续发展
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提出了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的任务,并且领导全党全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继续发展。
 二、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毛泽东思想在以下方面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一)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一般了解)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毛泽东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状况出发,深刻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深刻分析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弄清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领导力量和前途,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这是反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客观规律的完备的理论形态,是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主要标志。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毛泽东领导我们党,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创造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治条件,采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方针,实行逐步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具体政策,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一重大问题。
毛泽东积极探索适合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了一系列对后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思想。
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毛泽东系统地解决了把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建设成为无产阶级性质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开展人民革命战争,实行什么样的战略战术,如何巩固国防等一系列重大方针问题。
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毛泽东精辟地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必须根据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和实际情况及其变化制定党的政策,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政策和策略思想。如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要掌握斗争的主要方向,不要四面出击;对敌人要区别对待、分化瓦解,实行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的策略,并做到有理、有利、有节;无产阶级政党实现对同盟者领导的必备条件:一是率领被领导者向着共同的敌人作坚决斗争并取得胜利,二是对被领导者给予物质利益,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给予政治教育;等等。这些思想对新时期应对国际国内复杂环境、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毛泽东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方针;知识分子要同工农相结合;他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6.党的建设理论
毛泽东建党学说成功地解决了在无产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如何建设一个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问题。毛泽东特别注重从思想上建党,提出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他指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7.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刻论述
毛泽东的《反对本本主义》《实践论》《矛盾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哲学著作和其他许多包含着丰富哲学思想的著作,从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中,深刻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
(二)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单选、多选)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理论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习近平强调指出:“新形势下,我们要坚持和运用好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把我们党建设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它是党的根本思想路线。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它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它是党的根本政治原则。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一般了解)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第一个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深刻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和极端重要性,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实现途径,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它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为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毛泽东思想中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论述,特别是其中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继续提供着理论指导。
(三)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与毛泽东时代相比,当今的时代主题和实践任务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科学方法仍然具有普遍的和长久的指导意义。历史不能割断,不了解毛泽东思想,就不能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倡导的革命精神,依然是中国人民不断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四、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分析题命制重点)
(一)三个重大意义
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关系到怎样看待党和国家过去几十年奋斗的历史,关系到党的团结、国家的安定,也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前途,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二)两种片面倾向
毛泽东一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晚年犯有严重错误。在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认识与评价上,存在两种错误倾向。
(1)因为毛泽东晚年错误,就否认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否认毛泽东思想对我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
(2)对毛泽东同志的言论采取教条主义态度,以为凡是毛泽东同志说过的话都是不可移易的真理,只能照抄照搬,甚至不愿实事求是地承认毛泽东同志晚年犯了错误,并且还企图在新的实践中坚持这些错误。
这两种态度都是没有把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同志晚年所犯的错误区别开来,而这种区别是十分必要的。
(三)科学客观地评价毛泽东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作出了科学的、符合客观实际的评价。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晚年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毛泽东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四)继续坚持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实事求是地讲毛主席后期的错误。我们还要继续坚持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毛主席一生中正确的部分。毛泽东思想不仅过去引导我们取得革命的胜利,现在和将来还应该是中国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科学涵义与时代主题(一般了解)
1.科学涵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时代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并汲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二)形成、发展与新的创造
1.形成过程(一般了解)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1982年,邓小平在十二大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1987年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1992年,十四大对这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思想进行了概括,把它称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997年,十五大正式使用“邓小平理论”概念,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2.丰富发展(一般了解)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2)科学发展观(一般了解)。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深刻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将其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3.新的创造(选择题命制重点)
(1)“四个全面”的提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是习近平2014年12月在江苏调研时第一次提出,2015年初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的新论断。习近平指出,四个全面“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为此,党的十八大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全面依法治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宣示“全面从严治党”。
(2)“四个全面”的内涵。
“四个全面”本质上是习近平集中全党智慧,坚持问题导向和科学思维,总结中国经验、针对中国难题提出的宏大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是中国“发展起来以后”更加注重发展和治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必然选择。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第一次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第一次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一次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形成“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第一次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定路径,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锻造我们事业更加坚强的领导核心。
(3)“四个全面”的关键。
“四个全面”的关键,在于坚持中国道路、增创中国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举措力度空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破局开篇,公平正义成为全面小康的重要着眼点;推进治党治国治军,反腐倡廉纯洁队伍,正风肃纪凝聚人心;运筹内政外交国防,中国梦与亚太梦、世界梦同频共振。两年多时间,让局面为之而变、气象为之而新、民心为之而振。
在历史的节点上,“四个全面”立足治国理政全局,抓住改革发展稳定关键,统领中国发展总纲,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四个全面”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抓手。
(4)“四个全面”的主线。
“四个全面”的主线,勾绘出的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图景。“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时代潮流,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从严治党是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
“四个全面”有着深厚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基础,“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既有目标又有举措,既有全局又有重点。四者不是简单并列关系,而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
“四个全面”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四个全面”兼顾中国特色和世界潮流,体现中国与世界的深刻互动,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中国和中国人民阔步走向未来的关键抉择。
(三)阶段性与系统性的内在统一(单选、多选)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所以被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因为:它们都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都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都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都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为立论基础,都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它们都注重总结改革开放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新鲜经验,注重探索和回答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在理论创新和理论发展方面都作出了各自的独特贡献;它们既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阶段性和系统性的内在统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一般了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绕三大基本问题展开,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并围绕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思想理论观点,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根本目的。这些观点紧密联系、相互贯通,构成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党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不同时期,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突出问题,分别突出强调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清醒地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依据,从这个最大的实际来思考和解决当代中国的一切问题。我国社会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又呈现出一系列阶段性特征,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体现。
(三)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形象表达,其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第一次把全面小康放在中国梦的大格局中,把全面小康目标升华成民族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四)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第一次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一次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改革,用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改革,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化改革最鲜明的特征。

相关话题/思想政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