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考研思想政治理论精选实用教程 - 李海洋 第3集(6)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1-09


(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
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的前提下,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六)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按照“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坚定不移地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照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办事,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要适应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力量。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是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的力量。
(九)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和建立强大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两大战略任务,要坚持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中国人民解放军必须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
(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理论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根本保证。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贯通起来,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第一次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定路径,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锻造我们事业更加坚强的领导核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整体上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单选、多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总体上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地分析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实际,作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实践经验进行了理论总结和升华;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生动而具体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
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二)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共同思想基础,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社会主义发展与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民共同富裕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国家兴盛与个人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引领、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实现中国梦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第四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单选、多选)
思想路线,或称认识路线,是指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一个政党的思想路线,是指这个政党确定自己的指导思想并支配自己行动的认识路线。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党的实践活动的思想方法和思想原则,是党制定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基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反对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思想路线,对于正确地制定和贯彻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一)党的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
1929年6月,毛泽东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线”这一概念,同年12月,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明确提出了纠正主观主义的问题。1930年5月,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毛泽东从认识论的高度阐述调查研究的重要意义,指出,本本主义“是完全错误的,完全不是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初步界定了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为揭露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的思想根源,1937年,毛泽东在《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中,深刻阐述了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对党的思想路线作了系统的哲学论证,为解决思想路线问题提供了理论武器。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任务的同时,第一次借用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命题来倡导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
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
(二)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1.新中国成立后的实事求是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继续强调实事求是,成功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并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初步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思想观点,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这是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结果。
2.探索过程中发生偏离
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出现一些脱离实际、超越阶段、急躁冒进的决策,偏离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以致发生 “文化大革命”。
3.实事求是的重新确立
1978年12月,党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邓小平作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旗帜鲜明地提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三)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发展
1.邓小平强调解放思想
邓小平特别强调解放思想的重要性。1980年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三次会议上,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作了概括: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2.江泽民强调与时俱进
江泽民强调,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十六大提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3.胡锦涛强调求真务实
胡锦涛针对党员干部中出现的工作不实、脱离群众等突出问题,强调必须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4.习近平提出“四个全面”
习近平继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强调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迈进。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单选、多选)
《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
实际事物是具体的,本本则是对实际事物研究、抽象的结果,不能成为研究问题和作决策的出发点,出发点只能是客观实际。调查研究是从实际出发的中心一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和决策权。
一切从实际出发,其中最大的实际就是我国目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脱离这个实际。
(二)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善于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实际的认真研究中,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创造。毛泽东把这种“相联系”比喻成“有的放矢”。他说:“放箭要对准靶。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既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又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基础作用,既吃透理论,又搞清实际。
(三)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就是要用实践检验真理,而不是以主观认识决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征实践性赋予了它根据新的实践丰富发展的内在动力。当原有理论中的某些结论与新的实践相矛盾时,就应敢于抛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以实践的发展来推进理论的发展。
(四)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实事求是也内在地包含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党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突出问题,分别突出强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
因为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所以,通常把党的思想路线简明概括为“实事求是”,把党的思想路线简称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三、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单选、多选)
一种理论的精髓,是指能使它得以形成、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又体现在其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本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都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既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
(一)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邓小平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在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同时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这个理论先是毛泽东思想,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二)实事求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方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都形成了各具丰富内容的科学理论体系,而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就是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实事求是的产物。
(三)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哲学基础。这一哲学思想以毛泽东的《反对本本主义》《实践论》《矛盾论》等哲学著作为代表。实事求是是这个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取得的一切胜利,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坚持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从而制定并贯彻了合乎中国实际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所遭受的一切挫折,或者是因违背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而未能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或者是在实践中偏离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党之所以能够依靠自己和人民的力量纠正错误,在挫折中奋起,继续胜利前进,根本原因也在于重新确立和坚持贯彻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把握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特别是把握了实事求是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发展脉络。习近平明确指出: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和灵魂。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在2015年版大纲对本课程作了重大调整的背景下,本章仍为命题重点章,确切讲是命制选择题的重点章。这是因为本章内容在理论上和政治上有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它是中国共产党在分析近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对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而且,由于本章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第四至第七章内容交叉,虽则考查角度不同,但许多考点是贯通的。所以,本章内容体现在试卷上的分值可达4~6分。
本章三节内容都是命题重点,其中的重中之重,集中于以下6个问题:第一节中,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任务,第二节中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第三节中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现实性及可能性、统一战线。
在复习中可以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与此章相关联的内容,也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进行对比,这样能够更好地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加深对此部分内容的理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章共分三节。
第一节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包括2个问题,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文如题意,分而论之。
第三节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包括3个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和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依据。
本章三节内容分别论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以此为线索,重点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和时代特征,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创立新民主主义理论,并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如何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问题;毛泽东概括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基本问题,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中建设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问题。

 
本章必须掌握的重要概念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官僚资本、统一战线、又联合又斗争。本章应该重点把握的问题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主要任务;中国革命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系;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和动力、性质和前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是如何体现的;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正确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现实可能性及重大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关系,党领导和建立统一战线的经验。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一)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单选、多选)
1.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毛泽东指出:认清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这是最基本的国情。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性质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为半封建的中国。
2.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原因
一方面,帝国主义列强残酷地统治了中国,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的中国。尽管中国在对外关系中仍保持着独立国家的形式,但在实际上已被纳入不平等条约体系,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清朝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促使中国封建社会解体,促使中国产生了资本主义因素,把一个封建社会变成了一个半封建的社会。
(二)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选择题命制重点)
1.主要矛盾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构成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2.根本任务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改善人民的生活、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三)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单选、多选)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旧民主主义革命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中国人民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程度上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
2.新民主主义革命
自从1914年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起了一个新的变化。
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人类历史开始了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进程。它所取得的历史性胜利不仅唤醒西方的无产阶级,而且也唤醒了东方的被压迫民族。这场在社会主义旗帜下所进行的革命,对中国革命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使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从原来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转变为属于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3. 近代中国革命的转变
近代中国革命以五四运动为开端,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这一重大转变的历史条件,从主观上是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由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的阶级;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从客观上,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近代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世界形势的新变化。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单选、多选)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对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大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共二大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工运高潮,显示了工人阶级的力量。同时,京汉铁路工人罢工的教训也使党认识到,面对强大的敌人,单靠工人阶级的力量不可能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中共三大提出了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思想,但是并没有明确提出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随着大革命的兴起和发展,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日益激化。中共四大首次明确提出了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的思想。1926年前后,党逐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二)土地革命时期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在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的著名论断。在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毛泽东论述了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其条件,总结了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具有中国特点的民主革命道路理论。
(三)抗日战争时期
毛泽东指出:在民主革命时期,经过胜利、失败,再胜利、再失败,两次比较,我们才认识了中国这个客观世界。经过北伐战争的胜利和失败、土地革命战争的胜利和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特别是经过抗日战争时期的锻炼,党对中国革命的认识逐步成熟。党和毛泽东系统总结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人民军队建设、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多方面展开了阐述,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达到成熟。
(四)解放战争时期
党和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尤其是解放战争以来新的实践经验,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毛泽东系统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指出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内容。1948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将总路线的内容做了完整的表述。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它明确地规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动力、对象、任务、性质、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单选、多选)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1.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
(1)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
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为此,帝国主义通过野蛮的侵略战争,不但操纵了近代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无尽的战祸和灾难。帝国主义是阻碍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是近代中国贫困落后和一切灾祸的总根源。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是中国走向独立和富强的前提。因此,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
(2)封建主义是中国革命的又一个主要对象。
封建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和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也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反对封建主义,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在经济上消灭封建制度,在政治上消灭军阀的专制统治,消灭地主阶级,解放生产力,为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创造条件。
(3)民族革命与民主革命。
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互勾结,残酷地压迫和掠夺中国人民,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所以,中国革命“主要地就是打击这两个敌人,就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和对内推翻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而最主要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
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两个基本任务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统一。帝国主义是封建地主阶级的靠山,如果不推翻帝国主义,就不能消灭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而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社会基础,如果不推翻地主阶级,就不能彻底铲除封建制度的根基,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2.官僚资本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是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利用国家政权力量而发展起来的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背靠帝国主义,通过国家垄断金融机构,滥发纸币和国债而疯狂侵吞社会财富,通过建立国家专卖制度控制大量商品和物资而大肆牟取暴利,通过超经济的特权,垄断一些行业的经营权而压迫和兼并私人资本主义企业。它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对民族工商业的巧取豪夺,严重束缚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官僚资本主义也是中国革命的对象。
3.主要革命对象的分阶段性
总体来看,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它们是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但在不同历史阶段,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集中反对的主要敌人有所不同。在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国民党新军阀;抗日战争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日本帝国主义;解放战争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

相关话题/思想政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