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考研真题及参考答案[修改加目录版](12)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5-12-10
变文,或简称“变”,乃转变的底本,在敦煌说唱类的作品中保存较多。现知明确标名“变文”或“变”者有八种:《破魔变文》、《降魔变文》、《大目干连冥间救母变文并图一卷并序》、《八相变》、《频婆娑罗王后宫彩女功德意供养塔生天因缘变》、《汉将王陵变》、《舜子变》(又题《舜子至孝变文》)、《前汉刘家太子变一卷》(又题《前汉刘家太子传》)。此外,尚有题残佚。变文的语言无论是口语或是浅显的骈体,大都能作到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厚,又杂用俚语方言、谚语成语,新鲜活泼,流畅明快,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变文散韵结合演唱故事的体制,影响到唐人传奇。宋元以后,各类说唱文学和戏曲文学,若追根溯源,也都与变文有些血缘关系。
25.五代十国
唐灭亡后,北方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史称“五代”;在南方,则出现了吴、南唐、吴越、闽、南汉、楚、荆南、前蜀、后蜀9个国家,连同今山西一带的北汉政权,史称“十国”。史学界把907年后梁建立到960年北宋建立这一段历史时期称为“五代十国”。
26.周世宗改革
华北地区的混乱残破局面在后晋、后汉之际达到了最严重的程度。广顺元年(951)郭威建立后周以后,开始出现了新的转机。显德元年(954),后周世宗柴荣即位。他广泛收罗人才,推进改革。
(1)政治上,他澄清吏治,赏罚严明,大臣犯罪,同样法办。又提倡节俭,力戒奢华。 (2)显德四年,世宗令大臣们进行整理繁琐不便的现行法律,唐代律令条文难解的,加上注释;格敕繁杂的,加以删除,汇编为《大周刑统》二十一卷。北宋初年所编的《宋刑统》即就此书略加增删而成。
(3)经济上,鼓励逃户回乡定居,减免各种无名科敛。对来自西川、淮西和河东等处的流民,一律分给荒闲田地作为永业。颁布逃户田地处理办法,鼓励农民垦殖逃户田。周世宗受唐元稹《均田表》的启发,编制《均田图》颁发州镇长官,还派遣使臣三十四人分赴各地均定田租,查出不少隐匿耕地,使之均摊正税。当时征收正税多不在农作毕功之后,显德三年,后周下令三司:夏税于六月一日、秋税于十月一日开始征收,以便人户交纳。官府一再动员民众修理黄河中下游的堤岸,堵塞黄河决口;疏浚汴水,北入五丈河,以通齐、济运路;又浚汴口,引河水达淮,使漕运畅通。
(4)在军事上,加强禁军,淘汰老弱。
(5)显德二年,诏废闭寺院三万余所,除了皇帝批准的僧尼数额以外,其余一律括还为编户,销毁铜佛像和民间铜器铸钱,使唐末以来长期缺钱的局面有所改变,有利于商贸流通的发展。
三、简答和论述
1.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意义。
隋王朝是在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割据以后出现的统一的王朝。为了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文帝、炀帝父子在政治上、经济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和改革。
(1)改革官职。开皇元年(581),随文帝杨坚即位当天,采纳大臣崔仲方建议,恢复汉、魏旧制,设置三师、三公、五省等中央机构。三师、三公实则只是给予大臣以荣誉的虚职。五省即尚书、内史、门下、秘书、内侍。秘书省掌国家图书典籍,位高职闲;内侍省管理宫廷内部事务,全是宦官;真正负责国家政务的是尚书、内史、门下三省。三省互相牵制,内史省是决策机关,门下省是审议机关,尚书省是行政机构,尚书省下设吏部、礼部、兵部、度支(后改称民部)、刑部、 工部。三省六部制度,自隋定型。五省之外,设有御史台掌监察;都水监掌水利(583年废)。 隋场帝大业三年(607)又新置谒者台和司隶台,掌巡察内外百官和军民活动,与御史台合称三台,以加强对内外官员的控制和纠察。另设太常、光禄、宗正、卫尉、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国子监、将作等十一寺,为事务机构。又置上柱国至都督十一等勋官,特进至朝散大夫七等散官,作为荣誉名号,授给有功之臣。隋炀帝时,把三师、特进官,以及上柱国以下十一等勋官等勋爵虚职尽行废除,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又抑制和削弱了周、齐显贵势力。
地方官制,隋初沿齐、周时的州、郡、县三级制。但南北朝以来,郡县的设置既多又滥,极其紊乱。开皇三年(583)隋文帝采纳杨尚希的建议,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一些州县,裁汰一批冗员,节省了政府开支,提高了行政效率。大业三年(607),隋炀帝又改州为郡,以郡统县,虽然仍是二级制,但魏晋以来州比郡高,以州改郡,相应也就降低了地方官的品级。同时还并省诸郡,全国共存190郡,1255县。
官吏任用方面,汉、魏时,州郡长官权力很大,可以自行选用僚佐,北周、北齐以来,州郡僚佐已多归吏部选授,隋确立为制度,地方大小之官,悉由吏部任命。地方官每年年终到中央“上考课”,中央也经常派遣使者巡察地方政绩。这些措施有利于整顿吏治和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
(2)完善府兵制。魏晋以来,兵和农是分离的。西魏、北周建立府兵制后,逐渐趋向“兵农合一”化,到了隋朝完成了这个发展趋势。开皇十年(590),隋文帝下诏将兵士兵人编入民户,改变了过去兵民分治的现象,完成了“兵农合一” 的过程。关于府兵统率方面,沿用魏周十二大将军遗制,设置十二卫,每位置大将军,总隶于皇帝。各卫所统兵府,即府兵的基本组织单位,到隋炀帝时改称鹰扬府,由郎将和副郎将统领。
(3)改定刑律。针对北周刑法繁杂苛酷的情况,隋文帝于开皇元年改定新律,开皇三年,又进行修订,制成《开皇律》。《开皇律》废除了一些酷刑,减省了一些刑律,形成完整的体系,曾被东亚各国所效仿的唐律就是《开皇律》的继承和发展。
(4)创立科举制。为了削弱门阀政治,废除地方长官辟举本地人士担任官吏的制度,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以后又规定,州县官吏三年一换,不得重任,这样就把管理的任用权集中到中央,改变了长期以来士族控制地方政权的局面。同时,以科举考试代替九品官人法。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录取与任用权完全掌握在吏部手中。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科举制的设立开创了文官考试制度的历史,经过唐朝的发展,一直沿用到1905年。
(5)改革户籍制。隋朝刚刚建立的时候,户籍极为混乱,一方面存在诈老诈小逃避赋税的现象,另一方面强宗大族隐匿户口,隋文帝从整顿地方基层组织开始,设保、里、党,有里正、党长负责检查户口,进行户籍整理。开皇二年,以北齐、北周旧制为基础,制订户籍新法。开皇三年下令,州县官吏检查隐漏户口,称为大索貌阅。但大索貌阅成效有限,对于大批依附于抢宗大族的隐庇户口仍无能为力。隋文帝采纳高颎的建议,实行输籍法,由中央政府制定“输籍定样”,即划分户等的标准,发到州县,每年正月初五,限令派人下乡,依样确定户籍,强制隐庇户口向政府登记。
2.简述秦隋快速灭亡的原因。
秦隋之兴,同是由统一分裂乱局而成。平王东迁后,历史上有春秋战国数百年的分裂局面,至秦始皇才完成一统霸业,而汉末魏晋南北朝之分亦历时四百年,至隋文帝篡周平陈而一统天下。秦隋二代的国祚不长,秦仅维持十五年而亡,而隋享国仅三十九年而终,两国衰亡之速,其间有颇多相似之处。
首先两代的君主均大兴土木,伤民伤财。秦始皇视人民如草芥,为了应付建造阿房宫,筑骊山陵墓,修长城,筑驰道,御道,疏浚河道等庞大工程,动辄征调数十万人从事一项工程,可说空前。炀帝劳役人民,亦不遑多让,开运河,建离宫,营两都,无不征用数以百万计的百姓,而其巡幸江南,仪杖队亦达数百万之众,两代如此严苛地民劳役人民,自然引起民怨。
穷兵黩武是秦隋两代的又一共同点。始皇雄才大略,拓展强土,命蒙恬北修长城以防匈奴,又令屠睢南平百越,置象郡等四郡,扩充中国版图,但军民无异被流放于外,遂使人民生叛逆之心,炀帝亦好大喜功,在位期间,亦曾三次亲征高丽,可惜无功而还,此外,伐琉球,林邑等,造成国库空虚,民怨沸腾,以致动摇国本。
秦隋都用严刑峻法管制人民。秦代行法制,但用法之苛,杀戮之惨,皆前所未有,如偶语诗书者弃市,赴刑衍期者斩,一家犯事,比邻连坐,一人犯法,诛及三族。隋之法令,亦属严苛,当时有偷粮一斤者死,偷银一文弃市之令,并且任意杀戮功君。炀帝时,功臣如贺如弼和张衡等,皆先后被杀,以致众叛亲离,怨声载道。
秦隋两代的灭亡都与嗣君不仁有莫大的关系。秦始皇临终时,意欲传位於太子扶苏;但宦官赵高与李斯合谋,矫诏立二世胡亥,杀扶苏,然二世昏庸懦弱,赵高得以专权乱政,加速秦亡。隋文帝受杨素及皇后独孤后之怂恿,废太子勇,立次子广为储,结果广嗣立为炀帝,然炀帝猜忌残忍,诛杀功臣,骄奢成性,他四次巡幸江南,每次巡幸都要沿河州郡献食及供应所需,官民疲于奔命,劳民伤财。兴建东都洛阳,每月动用民夫达二百万人,使国家走向衰亡之途。由此可见,秦隋两代立储失当实为其速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虽然两朝的国祚极短,但它们的建设和政治制度对后世的影响深远,秦隋分别为汉和唐的繁荣和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
3.隋朝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及意义。
答案:参考第一题
4.秦朝的三公九卿到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的演变。
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为秦王嬴政接受李斯建议所制,以皇帝为尊,下有三公,分别为太尉,管理军事;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理国家监察事务。九卿对丞相负责,按其职能,行使权利。
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到两晋,直至隋文帝创三省六部制。从三省六部制的结构上来看,也无处不有着三公九卿制结构的影子。三公九卿这一制度沿用约达800年,并从结构上影响三省六部制,并左右中国封建中央官制约达700年。三公九卿制度虽在结构上沿用了近700年,但在其间,官职的名称及权利和三公九卿制的部分结构却一直在变动之中。并且,制度之外其它中央机构的出现也冲击了三公九卿制。
东汉时,三公被架空,只有议事功能,没有实际权利,以后尚书台成为东汉时期的决策机构,国家中央权利全部集中在皇帝的宫廷办公厅内,且三公往往因小事而被辞退,三公地位逐步降低。最明显的就是(大)司徒,相当于西汉时期的丞相,再也没有西汉时期当皇帝上宾的好运气。东汉沿西汉旧制,同置九卿。其所职掌,也与西汉略同,只是机构的裁并,属官的精简,有异于前。此外,东汉的九卿,分别隶属于三公。
东汉末年,诸侯割据,董卓、曹操分别掌握过中央政权。董卓曾经以集太师、大将军、相国为一身。其中又以相国为尊,位居三公之上。曹操掌权时,罢去太尉、司徒、司空,又置丞相、御史大夫,曹操自为丞相,至其死。
西晋虽承魏制,但相对于魏国改革汉代官制一样,西晋在中央官制的变动上迈的步子则更大了。虽然都还有三公,也有九卿,也还听得到太傅,太保之类的官名。但西晋已经逐渐继承并发展出了尚书省、中书省及门下省。这就是隋文帝所制三省六部的雏形了。
三省六部是自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制度。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隋唐中书省的长官为中书令(隋称内史令),副长官为中书侍郎(隋称内史侍郎),主要职官有中书舍人。中书省主要负责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敕。门下省的长官为侍中(隋称纳言),副长官为黄门侍郎(后改称门下侍郎),主要职官有给事中。门下省主要负责纠核朝臣奏章,复审中书诏敕,如认为不当,可以封还和加以驳正,称“封驳”。驳正之权主要由给事中掌握。中书、门下二省都设在宫内,所以又有谏诤之责,设左右谏议大夫、左右补阙、左右拾遗,分属二省(左属门下、右属中书),以匡正皇帝的过失。尚书省设在宫外,长官为尚书令,实际不任命,由副长官左、右仆射代行职权。仆射之下有左右丞、左右司郎中、员外郎,负责都省职事,总领六部。各部长官称尚书,副为侍郎;各司之长为郎中,副为员外郎,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他们对中央担任具体事务的九寺三监(或五监,见卿监)及地方上的府、州、县官有领导、监督之权。“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是三省分工原则,从而彼此制约,以掌管国家大政。
相关话题/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之西汉
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无为而治思想是由老子提出来的,而且一再强调无为才能无不为。所以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的干预、顺其自然、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 萧归曹随 萧何跟随刘邦打天下,忠心耿耿为刘邦制定治理江山的政策与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8-17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之东汉
世袭领兵制 世袭领兵制是孙吴统治政治中一种特别的政治现象,是在世家大族所拥有的私兵、部曲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一种将领对所领兵士进行综合管理的责任制度。指统兵的将领死后,其子或兄弟、部属等袭领其生前所辖的军队,并担任军中将领。为了能让它得以顺利实行.孙吴政权又实行了奉邑制、屯田制以保障其军队开支,延伸出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8-17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之两晋
五胡乱华 五胡乱华,是中国西晋时期北边众多游牧民族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内迁趁西晋八王之乱期间衰弱之际陆续建立非汉族国家而造成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的时期。「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联盟。百余年间,北方各族及汉人在华北地区建立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国家,其中存在时间较长和具有重大影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8-17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之隋唐
五教 (1)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常又称五典,即五种行为规则。语出《尚书泰誓下》:狎辱五常。 (2)五常:另一说为五伦,即古人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用忠、孝、悌、忍、善为五伦关系准则。 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8-17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之明
科道:明、清六科给事中与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总称,俗称为两衙门。明太祖设给事中,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分工行政监督六部并审核皇帝批复的奏章和下发的诏旨,督察院分十三道布政使司设立。它承担监察规谏之职,权力颇重,在政治生活中非常活跃。 卫所制度又称卫所制为明朝的最主要军事制度,为明太祖所创立,其构想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8-17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之清
努尔哈赤:清王朝的奠基者,统一女真各部,平定中国关东部。1616年,建立后金,割据辽东,建元天命。萨尔浒之役后,迁都沈阳。之后席卷辽东,攻下明朝在辽七十余城。他创建了八旗制度,并命人用蒙古文字母创制满文。他是清朝(后金)的第一位皇上,也为后面的清朝兴盛带来了莫大的基础。 多尔衮: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8-17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官渡之战 是曹操和袁绍为争夺对黄河中下游的统治权而进行的一场有决定意义的战争。袁绍于公元199年灭了公孙瓒,地跨青、冀、并、幽四州,势力很强。他想以消灭公孙瓒之余威,率兵南下,一举消灭曹操,进而黄河中下游地区全部纳在他的统治之下。袁绍以精兵十万,劲骑万余匹,南渡黄河。袁绍虽兵多粮足,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6-28历史学-中国古代史考研笔记
专题一、我国古代赋税制度 一、我国古代主要赋税制度的类型: ① 以人丁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等 ② 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等 ③ 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 二、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 ① ...文学中文行政哲学笔记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5-202015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史历史学综合专业课完整回忆版
2015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史历史学综合专业课完整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 7个 各10分 7 x 10 = 70 1.土断 2.台谏合一 3.隆庆和议 4.内务府 5、局外旁观论 6、宪法编查局 7、法币改革 二、史料分析 (共60分) 史料一(30分).史料出自《四库全书总目》,是关于吴兢所著 贞观政要 的写作、评价、注释的 1.举出材料中吴兢所担任的官职及其所属的部门 2.贞观故事是什么?在两唐书中有记载么? 3.贞观政要的成书时间?怎样推导出来的? 4.列举文中提到的贞观政要的著录之作,以及作注释者。 这个题最不需要背。。给出的史料中全有答案。 史料二(30分)。魏源关于鸦片战争的看法及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的一篇材料 1.该文作者是谁?写作 ...专业课考研资料 中国人民大学 2015-02-232013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复习经验
又到了考研复习即将进入白热化的阶段回想起去年这个时候的艰苦奋斗,感受良多。当时也是无数篇考研成功经验贴陪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4-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