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考研真题及参考答案[修改加目录版](22)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5-12-10
9.明末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状况,并对其活动做出评价。
早期耶稣会士是指16世纪以来进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他们进入中国,不仅传教,建立教堂,也带来了西方文艺复兴以后的科学与文化,这种早期的“西学东渐”,在东西交往史上是有积极意义的。据统计,明清之际进入中国的耶稣会士可考者约近五百人,透过他们,使中国士人见识了西方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1578年,耶稣会罗明坚、利玛窦等四十多名传教士,在澳门学习中文和中国传统文化,利用每年春秋两季赴广州交易之际,随商队前往传教。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意大利人利玛窦。利玛窦把传教与儒学相结合,谓之“合儒”、“补儒”、“趋儒”,尽量中国化。他曾剃去头发,穿上僧服,以后又脱去僧服,换上儒装。他不惜修改教规,默认对祖先的崇拜,以圣经附会四书五经,颇受士大夫信仰。他在广东瑞州、韶州先后滞留十五年,埋首钻研儒家经典,士子们称他为“西儒利氏”。在士大夫怂恿下,利玛窦从广东经过江西到南京,万历二十八年(1601)到达北京,通过太监,把圣经、圣像、十字架、自鸣钟、《坤舆万国全图》献给明神宗。利玛窦等人虽未获得觐见的机会,却得到了在北京居留和传教的默许。教徒队伍迅速扩大,其中包括了当时有名的开明人士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瞿太素。
1610年利玛窦逝世,明神宗下诏以陪臣礼葬于北京阜成门外三塔寺。耶稣会士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文化,在晚明的知识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耶稣会士与当时开明人士翻译许多重要西方典籍。
10.试析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
宋明理学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它以儒学的内容为主,同时吸收了佛学和道教思想,是在唐代三教融合、渗透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的。宋代儒士解经,大都不顾旧有传注,往往抛弃传统的训诂义疏,直接从经书原文中阐释义理性命,因此被称为“性命义理之学”,简称“理学”。由于宋儒认为这种理学是经孔子、子思、孟子这样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他们自己则继承了孔孟的道统,因此又称为“道学”。理学的今本特征是注重义理。代表人物有二程和朱熹等,以他们为代表的理学思想流派合称为“程朱理学”。此外,还有陆九渊和王阳明等人,他们以“心学”的形式同程朱理学展开辩论。理学以道体为核心,以穷理为精髓,以存天理、去人欲为存养功夫,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质,以成圣为目标。理学的形成,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明末至清代,理学受到了批判,逐渐走向没落。
11.简论康熙。
清圣祖(康熙帝)是清朝最堪赞誉的贤明君主,武功与文治都无与伦比。他平定了三藩之乱;遏制沙皇俄国的扩张,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武力平定割据台湾的郑氏集团,使台湾回归;亲征准格尔部,击败葛尔丹。其文治也令人刮目相看,在他的倡导下,编成了收字四万九千多的《康熙字典》,以及一百八十卷的《大清会典》,一百零六卷的《佩文韵府》,一百二十卷的《历代提画诗类》,九百卷的《全唐诗》并且企划了一万卷的《古今图书集成》,他还派遣耶稣会士到各地测量,制作了中国第一部实测地图《皇舆全览图》。康熙亲政后,首先废止圈田令,延长垦荒的免税时间,鼓励垦荒,康熙九年采取更名地政策,把直隶、山西、山东、河南、湖广、山西、甘肃等地废藩田地改为民地,使明末土地兼并的状况有所改变,自耕农大量涌现。
政治方面康熙帝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三藩割据。平西王吴三桂、定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占有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福建等广大地区,兵多财足,朝廷号令不行。康熙十二年,康熙帝毅然下撤藩之令,削去他们的权力,收回他们盘踞的地盘。吴三桂、耿精忠和尚可喜的儿子尚之信悍然发动叛乱。经八年战争,康熙二十年,平定了三藩叛乱。
清政府在平定三藩之后,决定收复台湾,任用姚启圣、施琅等练兵造船,积极准备。康熙二十二年施琅统率舟师出海,先攻澎湖,击败郑氏军的反抗,兵至台湾。郑氏集团的防御瓦解,郑克塽出降,台湾遂统一于清朝中央政权之下。
康熙二十七年(1688)噶尔丹乘喀尔喀蒙古内部纷争之机,竟和俄国相配合,率兵三万,由杭爱山东侵。喀尔喀蒙古战败,求援于清政府。康熙二十九年乌兰布通之战清军击败准部,噶尔丹遁逃。次年,康熙与内外蒙古的首领参加多伦会盟,改变喀尔喀原有的部落组织,实行盟旗制度,稳定了喀尔喀蒙古长期动荡的局势。三十五年至三十六年康熙率师亲征,平定了噶尔丹叛乱。此后,策妄阿拉布坦重振准部,在康熙后期派兵进入西藏,占领拉萨。清廷闻讯,于康熙五十九年派兵入藏,驱逐了准噶尔军。
康熙二十五年,萨布素领清军再次进攻雅克萨,围城数月,危城旦夕可下。这时,俄皇在接到康熙帝要求谈判的信件以后,派遣使者到北京,接受中国的谈判建议,清军遂停止攻打雅克萨。康熙二十八年,以索额图为首的中国使团和以戈洛文为首的俄国使团在尼布楚举行谈判。经过艰难曲折的交涉,对中俄东段边界的划分达成协议,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康熙也着力笼络汉族知识分子。昆山徐家一门三及第,为江南士子津津乐道。徐干学是康熙九年的探花,官至刑部尚书;徐元文是顺治十六年的状元,官至户部尚书;徐秉义是康熙十二年的探花。这成为清初科举盛事。除了徐氏三杰之外,受到清廷重视的江南士子还有叶方蔼、张廷书等人。康熙十七年的博学鸿词与十八年的修明史,都是他们促成的。顾炎武的学生潘耒、晚明四公子之一陈定生之子陈维菘以及尤侗、朱彝尊等通过博学鸿词科而进入官场;黄宗羲之子黄百家、学生万斯同等进入明史馆,奉命修史,这些措施,明显地改善了清廷与江南文人学士的关系。
康熙年间,社会渐趋稳定,由于康熙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政策,各地垦田面积增长,而游民数量减少,粮食价格直线下降,农桑遍野,户口繁殖,这也是太平盛世的一个标志。
12.明清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
重复
13.简述明清两代中央决策机构的组织变迁。
答案要点:明废除宰相实行内阁制,内阁大学士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后期,内阁票拟起到了很大作用,称为明代一项重要制度。同时明朝中央机构的变化还有: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专职弹劾百司;设立六科给事中,负责稽查各部。还设立锦衣卫,进一步加强对官吏和百姓的控制。
清朝初年,重要事务满族大臣商议决定到雍正时,又在内阁之外另添一军机处。清宫里的文华殿、武英殿,这是内阁学士办事的地方。雍正又在三大殿背后,另设一个军机处,这就是所谓的南书房,这只是一所很小的屋子。最初皇帝为要保持军事机密,有许多事不经内阁,径由南书房军机处发出。后来变成习惯,政府实际重要政令,都在军机处,不再在内阁。顾名思义,内阁还像是文治,而军机处则明明是一种军事统治的名称。既然最高法令均属于军机,当然只能说它是军事统治了。不过军机处的军机大臣,也是由内阁大臣里挑选出来的,在内阁大臣里挑几个出来到南书房协同皇帝办事。但从制度讲,二者间还是一样。太监也罢,军机大臣也罢,只是皇帝的私人秘书,算不得朝廷的大臣,决策权还在皇帝手中。
14.简述满洲八旗制度的组织形式及其历史演变。
八旗制度是满洲早期的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形式,建于努尔哈赤时期。其户口编制大致如下:每三百人编为一牛录(佐领)、五牛录编为一甲喇(参领),五甲喇编为一固山,每个固山各有黄、白、红、蓝颜色做旗帜,因此汉语把固山译为旗。原先人少,只分四固山,以后人口增多,又增加四固山,在原来旗帜周围镶一道边,即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合起来称为八固山,即八旗,约六七万人,出则为兵,入则为民。
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清政府将它的基本武装力量旗兵分驻在京城和各省要地,绿营兵配合驻防,两者互相穿插,构成全国军事控制网。这种做法同时也便于八旗兵对由汉人组成的绿营兵的监视和控制。
清入关时期八旗兵战斗力极强,统一全国,所向披靡。承平日久,享乐腐化,八旗子弟们游手好闲,不习武艺,三藩之乱时,八旗兵已毫无战斗力,只得仰赖绿营兵。清中后期,绿营兵也不堪使用,不得不依靠地方乡勇、团练。
15.清朝设置了哪些特别行政区?采取了哪些不同于内地的管理办法?
清代在东三省、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等地,设特别行政区,加以行政管理。其中在东北地区,清朝先后设置盛京内大臣、奉天将军、宁古塔昂邦章京、宁古塔将军及黑龙江将军等,对这一广大地区进行管理。
在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度。同时在乌里雅苏台(今蒙古国乌里雅苏台)、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及西宁(今属青海)等地所设将军、参赞大臣等官员,作为特派大员,掌管本地区军政大权。有关蒙古重要事务,则由中央理藩院具体掌管。
在维族地区,设总理回务札萨克郡王掌管。各地大小伯克等官员,归中央派驻的伊犁(驻今新疆霍城)将军、喀什噶尔(驻今新疆喀什)参赞大臣及领队大臣等统辖。
在西藏,清中央设置的驻藏大臣同达赖、班禅具有同等权力和地位。噶布伦以下各级官员,皆归驻藏大臣管辖。
在西南各省少数民族区,清初沿袭明代土司制度。雍正以后,陆续改土归流。
16.试论元、清两代对吐蕃(西藏)的政策。
元朝对西藏的管理和控制。西藏和中原的联系,源远流长。当窝阔台次子阔端于1239年派遣道尔率兵进驻吐蕃后,喇嘛教萨迦派领袖萨班于1247年以66岁的高龄,应邀与阔端会晤。通过协商,代表西藏地方势力同蒙古建立了宗藩关系,派员向蒙古呈献了贡礼,西藏正式归蒙古管辖。1253年(宪宗三年),萨班之侄喇嘛教萨迦派法王八思巴在六盘山会见了忽必烈。忽必烈即位后封八思巴为国师,并派他担任总制院的第一任长官。总制院后更名为宣政院。1279年八思巴卒,元世祖又追封他为大元帝师。元朝中央机构所设的宣政院,“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元朝政府在西藏设立乌斯、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有都元帅、宣抚、安抚、招讨等使。乌斯即前藏,藏即后藏,纳里速•古鲁•孙即阿里三部。当时把前后藏分为十三个万户,万户长以上的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命。此外,还在西藏设置驿站,调查户口,征收赋税,屯戍军队。总之,从元朝开始,西藏地区已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清朝康熙五十九年,清军逐准部出西藏,清廷以康济鼐主持藏政,设驻藏大臣监督。雍正时,颇罗鼐主持藏政,服从清朝政令。他死后,子珠尔墨特不服中央管辖。乾隆十五年,清军再次入藏平叛,七世达赖与僧俗人众也反对叛乱,擒杀珠尔墨特。清廷为了稳定西藏局势,制订《西藏善后章程》,改组噶厦(西藏地方政府),设四名噶隆(须听命于达赖喇嘛和驻藏大臣)管理政务,并在西藏常驻清军。五十六年,尼泊尔廓尔喀族因贸易纠纷大举进攻西藏,清军驱逐廓尔喀军,追越喜马拉雅山,议和而返。清廷又制定《钦定西藏章程》,对西藏的政治、军事、财政、宗教、外事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进一步提高驻藏大臣的权力,规定西藏地方官员的职权和品级,训练藏军,统一铸币。并实行金瓶掣签制。
17.从民族发展的角度看待元、清的异同。
元清同为少数民族统治的征服王朝,两者都控制了辽阔的疆土,对汉地以外的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有效的控制,两者的兴起都与汉民族国家的覆亡为交替,根本上是从先进向野蛮、落后的倒退然而其民族政策却有很大的不同。
蒙古族最初活动于大兴安岭北段,后迁至蒙古高原中部偏东的不儿罕山,以畜牧、狩猎为主要生产方式。直到成吉思汗建国和南下伐金时为止,几乎看不到任何蒙古人从事农业经营的材料。甚至在建国近二十年、基本平定中原以后,还有贵族提出将汉族农业区“悉空其人以为牧地”的主张。蒙古人尤其难以理解中国文明赖以维系的儒家文化,相反却狂热崇拜喇嘛教和伊斯兰教。元朝诸帝中只有仁宗、英宗父子儒化稍深,但因具体政治环境制约,都未能有很大作为。自始至终蒙古统治者都与很文化格格不入,其统治也不可能长久。
清朝则不同,满族长期存在粗放却较稳固的农业经济,这使他们比蒙古人更易于接受汉地的生产方式,理解汉人的文化心理。从皇太极起,满人就效仿明制设置政权制度,及至清军入关,满洲皇帝就积极学习汉语文,熟悉汉文明的典章制度。满清皇帝曾多次前往曲阜孔庙拜祭,以示尊崇儒家文化。清朝的统治政策,更有利于民族融合,
相关话题/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之西汉
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无为而治思想是由老子提出来的,而且一再强调无为才能无不为。所以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的干预、顺其自然、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 萧归曹随 萧何跟随刘邦打天下,忠心耿耿为刘邦制定治理江山的政策与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8-17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之东汉
世袭领兵制 世袭领兵制是孙吴统治政治中一种特别的政治现象,是在世家大族所拥有的私兵、部曲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一种将领对所领兵士进行综合管理的责任制度。指统兵的将领死后,其子或兄弟、部属等袭领其生前所辖的军队,并担任军中将领。为了能让它得以顺利实行.孙吴政权又实行了奉邑制、屯田制以保障其军队开支,延伸出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8-17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之两晋
五胡乱华 五胡乱华,是中国西晋时期北边众多游牧民族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内迁趁西晋八王之乱期间衰弱之际陆续建立非汉族国家而造成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的时期。「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联盟。百余年间,北方各族及汉人在华北地区建立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国家,其中存在时间较长和具有重大影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8-17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之隋唐
五教 (1)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常又称五典,即五种行为规则。语出《尚书泰誓下》:狎辱五常。 (2)五常:另一说为五伦,即古人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用忠、孝、悌、忍、善为五伦关系准则。 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8-17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之明
科道:明、清六科给事中与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总称,俗称为两衙门。明太祖设给事中,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分工行政监督六部并审核皇帝批复的奏章和下发的诏旨,督察院分十三道布政使司设立。它承担监察规谏之职,权力颇重,在政治生活中非常活跃。 卫所制度又称卫所制为明朝的最主要军事制度,为明太祖所创立,其构想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8-17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之清
努尔哈赤:清王朝的奠基者,统一女真各部,平定中国关东部。1616年,建立后金,割据辽东,建元天命。萨尔浒之役后,迁都沈阳。之后席卷辽东,攻下明朝在辽七十余城。他创建了八旗制度,并命人用蒙古文字母创制满文。他是清朝(后金)的第一位皇上,也为后面的清朝兴盛带来了莫大的基础。 多尔衮: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8-17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官渡之战 是曹操和袁绍为争夺对黄河中下游的统治权而进行的一场有决定意义的战争。袁绍于公元199年灭了公孙瓒,地跨青、冀、并、幽四州,势力很强。他想以消灭公孙瓒之余威,率兵南下,一举消灭曹操,进而黄河中下游地区全部纳在他的统治之下。袁绍以精兵十万,劲骑万余匹,南渡黄河。袁绍虽兵多粮足,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6-28历史学-中国古代史考研笔记
专题一、我国古代赋税制度 一、我国古代主要赋税制度的类型: ① 以人丁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等 ② 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等 ③ 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 二、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 ① ...文学中文行政哲学笔记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5-202015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史历史学综合专业课完整回忆版
2015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史历史学综合专业课完整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 7个 各10分 7 x 10 = 70 1.土断 2.台谏合一 3.隆庆和议 4.内务府 5、局外旁观论 6、宪法编查局 7、法币改革 二、史料分析 (共60分) 史料一(30分).史料出自《四库全书总目》,是关于吴兢所著 贞观政要 的写作、评价、注释的 1.举出材料中吴兢所担任的官职及其所属的部门 2.贞观故事是什么?在两唐书中有记载么? 3.贞观政要的成书时间?怎样推导出来的? 4.列举文中提到的贞观政要的著录之作,以及作注释者。 这个题最不需要背。。给出的史料中全有答案。 史料二(30分)。魏源关于鸦片战争的看法及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的一篇材料 1.该文作者是谁?写作 ...专业课考研资料 中国人民大学 2015-02-232013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复习经验
又到了考研复习即将进入白热化的阶段回想起去年这个时候的艰苦奋斗,感受良多。当时也是无数篇考研成功经验贴陪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4-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