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魏晋之后的隐逸之风,借山水体玄,成为当时一种普遍的风气。
3晋宋之际,随着自然山水审美意识的不断浓厚,山水绘画及理论也应运而生。
4五言诗的成熟以及江南民歌中描写自然景物的艺术经验,为山水诗的产生做好了文学上的准备。
魏晋和南朝属于两个不同的阶段:魏晋诗歌上承汉诗,总的诗风是古朴的;南朝诗歌则开始追求声色。这种转变始于陶谢的差异:从写意到摹象,从启示性到写实性。
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1在内容上,多是先叙出游,次写见闻,最后谈玄或发感喟,生动细致地描绘了永嘉、会稽、彭蠡湖等地的自然景色。
2追求“极貌以写物”,注重写实性,凭着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感受,运用准确的语言,对山水景物作精心细致的刻画。
3语言工整精练,真于情性,境界清新自然,呈现出“性情渐隐,声色大开”的特征。
4由于过分追求新奇,出现“语多生撰,非注莫解其词,非疏莫通其义”的毛病。
颜谢 钟嵘《诗品序》:“谢客为元嘉之雄,颜延之为辅。”颜延之的成就远不及谢灵运,“尚巧似”是他与谢灵运诗的共同特征,然而比谢诗更加锤炼雕饰,凝练规整,且喜搬弄典故,堆砌辞藻,而缺乏情致。其诗被鲍照称为“若铺锦列绣,亦雕缋满眼”。
第二节 鲍照及其创新
元嘉三大家:谢灵运、鲍照、颜延之
鲍照的诗歌内容:
1突出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抒发寒门之士备遭压抑的痛苦,其中充满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与抗争精神,代表着寒士的强烈呼声。
2描写边塞战争、反映征夫戍卒的生活,渗透着诗人的慷慨不平。
3描写游子、思妇和弃妇的诗哀怨凄怆,细致感人。
4反映统治者横征暴敛和百姓的疾苦。
鲍照诗歌的艺术特色:
1抒发了贫寒之士的强烈呼声,表现为昂扬激越之情、慷慨不平之气和难以抑制的怨愤。
2充分汲取汉魏乐府和南朝民歌的艺术营养,句式长短参差,
3笔力跳荡雄肆、酣畅淋漓,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
4山水诗以五言古诗为主,风格深秀幽奇、严整厚重,讲究对句的工整和词语的雕琢。
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并以丰富的内容充实了七言体的形式,变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同时还可以自由换韵,从而为七言体诗的发展开拓了宽广的道路。
第六章 永明體與齊梁詩壇 孟二冬 撰
第一节 沈约、谢朓与永明体
永明体 南朝齐永明年间,周颙发现汉语的四声,沈约将四声的知识运用到诗律上,并与谢朓、王融共同创立了“永明体”,试图建立比较严格的、声调和谐的诗律,并在词藻、用事、对偶等方面做了许多新的探索。其诗体特征为:句式渐趋于定型,以五言四句、八句为多,律句大量涌现,用韵严密,平仄相对的观念比较明确,但还没形成“粘”的概念。“永明体”的产生,使得诗歌在完善艺术形式美的进程中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为后来律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八病 在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四声的区辨同传统的诗赋音韵知识相结合,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并规定了一套五言诗应避免的声律上的毛病,即“病犯”,也就是后人所记述的“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
谢朓诗歌的艺术成就:
1通过对山水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意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风格清新流丽。
2将讲究平仄四声的永明声律运用于诗歌,音调流畅和谐,读来琅琅上口,铿锵悦耳。
3善于熔裁警句,对仗工整,清新隽永,体现了“新体诗”的特点。
4一些短诗语言清新,情致含蓄,富于南朝民歌气息,耐人寻味。
沈约诗歌的总体风格为“清怨”,主要表现在山水诗和离别哀伤诗之中。他的山水诗具有清新之气,其中透露出哀怨感伤的情调;离别诗《别范安成》语言浅显平易,情感真挚、深沉而委婉,在艺术技巧上具有独创性。
王融诗歌的主要特点是构思含蓄而有韵致,写景细腻而清新自然,语言华美而平易流畅,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与谢朓相近似的风格。
何逊的 诗歌多写对游宦生活的厌倦,以及由此产生的羁旅乡愁,其中有少量咏怀言志之作,抒写了诗人孤高傲俗的品格、建功立业的志向和失志不平的郁愤。其诗善于用平 易晓畅的语言写景抒情,辞意隽美,意境清幽;状物传神,对于自然景物的描绘,体物细腻,意态横生,画面鲜丽;语言清新省净而又精彩,注重审音炼字、工偶精 对。
阴铿的诗歌多表现离愁别绪和羁旅思乡之情,诗风清丽,以写景见长,尤善于描写江上景色,境界开阔,清丽自然。
第二节 齐梁诗人集团
1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文学集团
竟陵八友 是指竟陵王萧子良文学集团的八位文人,即: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该集团经常集体赋诗,同题共咏,有时带有竞赛的意味,场面十分热烈。
2梁代萧衍、萧统文学集团
该集团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活动不及当时其他文学集团繁荣,成就也不高;而在学术方面的活动较多,且成就突出。尤其是《文选》三十卷的编纂,对文学创作的影响相当深远。萧统等人所提出的“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等文学主张,在当时也有积极的意义。
3萧纲文学集团
该集团大量创作宫体诗,诗歌创作最为繁荣,其影响亦更为深远。
第三节 从市井到宫廷
南朝以来流行的市井歌词及文人歌诗,尤多侧艳之风,对梁陈宫体诗的形成,影响相当深刻。
宫体诗 梁 陈时期,南朝民歌进入宫廷,经统治者及宫廷文人的润色修改,宫廷艳情诗达到了高潮。其内容主要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具体的题材不外乎咏物与描写女性。情 调上伤于轻艳,风格上比较柔靡缓弱,注重词藻、对偶与声律,语言风华流丽,对后来律诗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为唐代诗人提供了足资借鉴的艺术经验。
1在描写女性的诗歌当中,大多将目光停留在女性的生活圈内,包括她们的容貌、体态、服饰及器物等方面。
2咏物之作亦占很大比重,内容贫乏,单纯咏物而毫无寄托,只讲究词藻与对偶。
3发展了吴歌西曲的艺术形式,并继续了永明体的艺术探索而更趋格律化。
第七章 庾信與南朝文風的北漸 曹虹 撰
第一节 北朝文学与南北文风的交融
北朝文坛的复兴,始于北魏孝文帝太和改革之后。崔浩、高允等人为北朝文学的先驱,当时文风的基本倾向是崇尚汉魏。北魏出类拔萃的文人是温子昇,文章传世较多,擅长于碑版之文,行文多用排比对偶,雕饰而不浮艳,近于东汉文章的风格。其诗在艺术上最为成熟的是《捣衣诗》,全诗情景交融,声调协畅。
在北齐文坛中,以颜之推、萧悫最著名。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一书中所体现的伦理与审美相融合的文风,不仅具有开创性,而且一直占据着家训体散文的最高地位。萧悫的代表作是《秋思》。由魏入齐的邢邵,与温子升同为文士之冠,世称“温邢”;子升卒后,又与魏收并称“邢魏”。邢邵代表了北齐文人于模仿之中求新求变的共同趋向。
西魏朝中,苏绰撰写《大诰》,文体完全模仿《尚书》。在文学观上,提倡去华存朴,师法上古。
北周朝中,庾信滞留北方,王褒等一批江左文士被迁入关,成为北周文坛的主力,齐梁文风也随之北传。
南北文风的交融:
《北史·文苑传》指出:“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这是南北文风差异的基本情况。就文学发展的不平衡状况而言,是南方优越,北方滞后。区域之间抗衡意识非常浓厚,南北文化彼此都构成一定的激励与影响。南北使臣的外交活动,割据政权之间的战事而羁留使者、掳掠人材,在融通南北文学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