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重点简答
第一章 货币
1.什么是货币制度,包括哪些要素?
答: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是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该国货币流通的结构、体系与组织形式。主要包括货币金属,货币单位,货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准备制度。
2.简述“牙买加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
答:(1)国际储备多样化。美元、马克、日元、瑞士法郎、法国法郎、英镑及特别提款权都成为当代主要的国际储备资产;(2)以浮动汇率为主的混合汇率体制得到发展;(3)国际收支调节手段多样化。国际收支的调节是通过汇率机制、利率机制、基金组织的干预和贷款、国际金融市场的媒介作用,以及变动外汇储备、债务、投资等因素结合起来进行的,国际收支的调节手段趋于多样化。
3.简述我国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
答:(1)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2)人民币是我国惟一的合法通货;(3)人民币的发行权集中于中央银行;(4)人民币的发行保证是:商品物资;信用保证(政府债券,商业票据);黄金外汇储备;(5)人民币实行有管理的货币制度;(6)尚未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
4.信用货币制度具有哪些特点?
答(1)货币一般是由中央银行发行,并由国家法律赋予无限法偿的能力;(2)本位货币不与任何金银保持等值关系;(3)货币通过信用程序投入流通领域,并通过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调节,从而构成了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一个重要手段;(4)它是一种管理货币制度。一国中央银行或货币管理当局,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以保持货币稳定;(5)设立纸币发行储备制度。为防止纸币的过量发行,保持币值、汇率的稳定,有些国家仍将黄金、白银、外汇等作为发行储备,设立纸币发行储备制度。
5.为什么说金币本位制是一种稳定的货币制度?
答:金币本位制消除了复本位制下存在的价格混乱和货币流通不稳定的弊病,保证了流通中货币对本位币金属黄金不发生贬值,保证了世界市场的统一和外汇行市的相对稳定,因此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货币制度。
6.什么是银本位制,简述其内容?
答:银本位制是以白银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分为银两本位制和银币本位制。
主要内容包括:(1)以白银作为本位币币材,银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2)银币的名义价值与实际所含的白银价值一致;(3)银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输出输入;(4)银行券可自由兑换成银币。
7.货币执行流通手段有哪些特点?
(1)必须是现实的货币;(2)不需要有足值的货币;(3)包含有危机的可能性。
8.简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内容。
答:为了消除金本位制崩溃后国际货币的混乱局面,1944年7月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的有44个国家参加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上,通过了以美国怀特方案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从而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其基本内容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制度。
9.货币执行世界货币职能时有哪些特点?
答:(1)作为国际间的支付手段,用于平衡国际收支差额;(2)作为国际间的购买手段,用于购买外国商品。(3)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
10.为什么说金银复本位制是一种不稳定的货币制度?
(1)双本位制是金银复本位制的主要形式,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了金银的比价。(2)用法律规定金银比价,这与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相矛盾,于是就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3)虽然法律上规定金银两种金属的铸币可以同时流通,实际上,在某一时期内的市场上主要只有一种金属的铸币流通。银贱则银币充斥市场,金贱则金币充斥市场,很难保持两种铸币同时并行流通。
11.简述就金银复本位制的具体表现形式。
答:金银复本位制有三种具体形式:平行本位制、双本位制和跛行本位制。平行本位制是金币和银币按其实际价值流通,两种通货的兑换比率完全由市场比价决定, 国家不规定金币与银币的法定比价;双本位制是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金银比价,即金银两种货币按照国家法定比例流通的货币制度;跛行本位制即国家规定金币可自由铸造而银币不允许自由铸造,并且金币与银币以固定的比例兑换。金银复本位制中的金币和银币犹如两条腿,取消了银币的自由铸造,就好像缺了一条腿,故将这种制度称为“跛行本位制”。
第二章 信用、利息和利率
1、什么是信用,它是怎样产生的?
答:信用是以还本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转移的借贷行为,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信用的作用有哪些
答:(1)促进资金再分配,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2)加速资金周转,节约流通费用;(3)推动资金累积(4)调节国民经济运行。
3、什么是消费信用?简述其表现形式。
答:消费信用是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直接用于生活消费的信用,主要有赊销、分期付款、消费信贷和信用卡。
4.简述银行信用的特点。
答:(1)银行信用是一种间接信用;(2)银行信用的对象是货币资本,而不是商品资本;(3)银行信用的流量、流向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4)银行信用为商业信用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5、什么是信用工具,它有哪些特征。
答:信用工具又称金融工具 , 是资金供应者和需求者之间进行资金融通时签发的、证明债权或所有权的各种具有法律效力的凭证。信用工具的特征有:偿还期、流动性、风险性、收益性。
6、简述信用的主要形式?
答:按信用主体的不同,可分为:(1)商业信用(2)银行信用(3)国家信用(4)消费信用(5)国际信用
7、简述商业信用的作用与局限性。
答:商业信用直接与商品生产和流通相联系,有其广泛的运用范围,因而它构成了整个信用制度的基础。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票据是实现商业信用的主要工具。商业信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1)商业信用的授信规模有限;(2)商业信用受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3)商业票据的接受性有限;(4)信用链条的不稳定性。
8、什么是利率?影响利率的因素有哪些?
答:利息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收入同本金之间的比率。影响利率的因素有:平均利润率;物价水平;资金供求状况;国际利率水平;国家经济政策;利率管制。
9、商业信用有何特点、作用、局限性?
特点:①借贷双方都是企业;
②借贷的客体是商品;
③借贷行为与商品买卖紧密联系。
作用:①能够克服流通中货币量的不足,创造信用流通工具,促使商品的流通;
②促使滞销商品的销售,避免社会财富的浪费;
③加速短缺商品的生产,尽快实现生产的均衡。
局限性:①规模受到限制;
②使用方向受到限制。
10、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商业信用借贷双方都是企业,借贷的客体是商品,借贷行为与商品买卖紧密联系,但它有规模和使用方向的局限性。而银行信用借方是企业贷方、是银行或金融机构,信用的客体是货币,且规模和使用方向超出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联系:①商业信用是银行信用乃至整个信用制度的基础,因为商业信用先于银行信用,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广泛存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企业在选择信用的时候优先考虑商业信用;②银行信用是主导,因为它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同时有了银行信用对商业票据的承兑和贴现,也有利于商业信用的发展。
11、利率对宏观经济的作用:①积累资金。②调整信用规模。央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可以控制货币供给量。③调节国民经济结构。主要是通过差别利率实现的。④抑制通货膨胀。提高利率一方面可以抑制投资需求,另一方面提高了消费的机会成本,抑制了消费需求,从而稳定物价。⑤平衡国际收支。通过利率的调整可以引导游资的流动,从而平衡国际收支。
12、利率对微观经济的作用:①激励企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②影响家庭和个人的金融资产投资。③作为租金计算的基础。租金的度量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一般以利率为参考确定。
13、利率决定理论
(1)古典学派的利率决定理论
利率r的变化取决于投资流量与储蓄流量的均衡:投资I不变,储蓄S增加,均衡利率水平下降;储蓄不变,投资增加,则有均衡利率的上升。
横坐标表示收入Y。
当I=S时利率达到均衡。
评价:可以看到,古典利率决定理论注重实际因素,讨论的是如何将利率、储蓄与投资者三者达到均衡关系,认为利率将对S、I进行调节,使实际经济达到均衡状态。但是,古典利率决定论在进行流量分析时却忽略了货币市场的供求以及收入的变动——这是它的缺陷所在。(利率取决于投资和储蓄,储蓄取决于收入,投资又影响着收入,这样“要知道利率是多少,必须先知道利率时多少”。这是自相矛盾的死循环。)利率-收入-利率
(2)凯恩斯流动偏好学说
凯恩斯认为利息不是延迟消费的补偿,而是人们舍弃货币高流动性的补偿。因此它取决于货币的供给与需求。假定货币供给Ms由中央银行决定,需求则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货币需求Md动机)
1. 支付需求:为应付日常交易支付而保有的货币量,它正比于收入。
2. 预防需求:为应付意外支出而持有的货币量,它也与收入同向变化。
3. 投机需求:指人们为了在未来某一时机进行投机活动而愿意持有的一部分货币,它与利率呈反向关系。
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当利率降低到无可再降低的地步时,任何货币量的增加,都会被单位以“闲资”的方式吸收,因而对总体需求、所得及物价均不产生任何影响,利率也不会再往减小。
评价:流动性偏好理论注重货币市场的均衡,采用存量分析方法揭示了货币作用于实体经济的一条途径。但是,Md也与Y有关,在分析利率决定时不考虑实际因素,利率的决定又会陷入一个收入→利率→收入→利率…..这样的一个死循环。
(3)可贷资金理论
可贷资金理论由凯恩斯的学生罗伯逊提出,俄林、勒纳等人将其发展完善。他们一方面批评古典利率决定理论对货币因素的忽视,另一方面又批评凯恩斯只注重货币因素而忽略实际因素。
他们认为,既然利息产生于资金贷放的过程,那么就应该从可贷资金的供给和需求来分析利率的决定。
可贷资金的供给:包括总储蓄和新增货币供应量,前者与利率正先关,后者取决于中央银行。
可贷资金的需求:包括新增货币需求和总投资,它们与利率负相关。
从而利率i决定于 Fs(i)= Fd(i)
评价:可贷资金理论在古典利率理论的流量分析法中考虑了货币的因素,同时考虑了实际因素与货币因素对利率的影响。因而相对来说是比较全面的。然而,可贷资金决定的均衡的利率却忽略了实际经济与货币市场的各自均衡,因而它依然是局部均衡分析法。
(4)IS-LM模型
IS—LM模型是反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条件下,国民收入和利率关系的模型。
流动偏好(L)和货币数量(M)决定着货币市场的均衡,而人们持有的货币数量既决定于利率(i),又决定于收入(y)的水平。由此,在以纵轴表示利率、横轴表示收入的坐标平面上,可以作出一条LM曲线
社会储蓄(S)和投资(I)的愿望,决定资本市场的均衡,而储蓄和投资又必须同收入水平和利率相一致。由此,在纵轴表示利率、横轴表示收入的座标平面上,又可作出一条IS曲线(如图1),曲线上的每一点都表示储蓄等于投资,并且同既定的利率和收入水平相适应。
(1) 投资I=储蓄S,即IS, (2) 货币需求=货币供给,即LM。
曲线上的每一点都表示持有现金的愿望和货币数量相等,即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相一致,并且同既定的利率和收入水平相一致。
评价: IS—LM 模型过于机械化,没有表示出不确定性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对投资函数的重要作用。这个模型低估了宏观经济的潜在不稳定性;Is—LM模型是静态的同步均衡分析,因此不适合于用来表达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动态学的观点;Is—LM 模型缺少其微观基础。(即该模型毫无应用价值)
14、利率期限结构
严格地说,利率期限结构是指某个时点不同期限、其他条件相同的即期利率的联动关系及规律。(其中还蕴含着远期利率的关系。)利率的期限结构常用收益率曲线表示,收益率曲线的横轴表示期限,纵轴为收益率。收益率曲线有着多种不同的形状,它是资产定价,金融产品设计,风险管理和投机套利的重要基准。
传统利率期限结构理论
典型的收益率曲线虽然有很多形状,但是他们大多呈现2个特点:长期利率高于短期利率,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向相同方向变动。传统的利率期限结构理论都要去试图解释这两个问题。
1、预期理论假说:
由欧文·费雪于1896年提出,并由希克斯和卢茨发展完善。是最古老的利率期限结构理论。预期理论假说认为长期即期利率各短期利率的集合平均,而远期的短期利率取决于人们对于短期利率的预期。
假定: (重点记忆:不同期限债券完全可替代)
1) 市场完全竞争,完善、无摩擦。
2) 投资者对于期限无偏好,只是关注其收益率。
3) 各种债券相互替代,同期的债券收益率相同。(即不考虑风险结构了!)
4) 所有市场参与者具备相同的预期。(相当于市场上就一个人了)
预期收益理论为利率期限结构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它很好地解释了长期和短期利率的联动现象,然而它却无法说明为什么通常长期利率高于短期利率,它的假设忽略了长期利率的不确定性,人们预期的质异性以及市场存在的不完全性,这是其缺陷所在。
2、市场分割假说:
市场分割假说源于市场的非完美性和投资者的有限理性,其最早的倡导者是卡博特森。
市场分割假说作出如下假定: (重点记忆:不同期限债券完全不可替代)
1) 由于法律、偏好和其他因素的限制,投资者和债券发行者难以在不同期限之间自由移动。
2) 于是市场是分割的,不同期限的投资者和融资者只关心自己所在的市场。
3) 相同期限的债券来说,投资者将根据其收益率等水平进行取舍,不同期限债券不可替代。
因此,各个不同期限的债券利率取决于它们各自的供给和需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长期利率普遍地高于短期债券,因为实际生活中往往存在资金长期占用的需求,但是这种资金的提供一般相对地比较低,这造成长期债券的价格较低,利率也较高。
然而,它无法解释为什么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同向变动。实际上,市场上的分割不是绝对的,长期的资金占用可以通过短期债券的滚动发行来完成,而持有长期债券也往往可以在到期之前在金融市场上变现。
3、流动偏好假说
由凯恩斯、考夫曼等人倡导,他们对前两种学说做出了进一步的发展,假定:
1) 不同期限的债券各具一定的替代性,因此它们的利率将会相互影响。
2) 人们确实有对于债券期限的偏好,但这种偏好并不是“绝对”的。
3) 人们在相同条件下偏好于流动性好、风险低的债券,因此相对于长期债券来说,人们会更加偏好短期债券。
很好的解释了利率的期限结构的形态。
15、利率市场化的含义:
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它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16、浮动利率和固定利率的优缺点
浮动利率有以下4个特点:
1.利率的变动可以灵敏地反映金融市场上资金的供求状况;
2.借贷双方承担的利率变动的风险小;
3.有助于金融机构及时根据市场利率的变动情况调整资产负债规模及企业融资决策;
4.有助于中央银行及时了解货币政策的效果并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
固定利率有以下特点 :
1、利率较高,可使借债成本锁定;
2、不再受整体利率调整变化的影响。在一段时期内保持固定的利率。
3、锁住利率风险:协助企业锁定长期资金成本,避免利率上扬,同时方便企业预估未来资金成本。
4、可列长期负债:若保证银行保证契约为一年期以上,则可列入长期负债,惟银行保证为一年内,则会计师或有不同认定。
5、筹资成本低:相较联贷案等长期借款,能以更低的成本帮客户融资。
6、手续简便:可替代公司债,且不需编制公开说明书及经证期会核准等繁杂手续。
第三章 外汇和汇率
1. 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
( 1 )国际收支状况。
( 2 )相对通货膨胀率。
( 3 )利率水平。
( 4 )经济增长的国民差异。
( 5 )心理因素。
( 6 )政府的干预政策。
2、汇率决定理论
(1)购买力平价说
该理论认为,外汇的需求是由于购买外国商品,因此汇率实际由两国物价水平之比决定,这个比称为购买力平价。但前提条件严格:两国具备相同或相似的生产结构、消费结构、价格体系、一价定律成立。
绝对购买力平价说
1、前提:对于任何一种可贸易商品,一价定律成立;在两国物价指数的编制中,各种可贸易商品所占的权重相等。
2、含义:意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