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保障考研历年真题试题(2004-2014)共10套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14

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劳人院社会保障考研真题解析
一、简答题15*4
1、养老金工资替代率的定义和意义
2、工作保险费率的特征及其对工伤保险制度的意义。3、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最低工资制度的关系4、什么是职工福利?与社会福利的异同?二、论述题25*2
1、我国社会医疗保险有哪些具体制度?描述其内容。2、任选一个社会保障领域的问题,分析并评论三、分析题40*1
我国失业保险的发展历程,及发展方向


中国人民大学2013年社会保障专业804考研真题

一、简答(每题15分)
1.职业福利与社会福利的区别     
2.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与失业保险的差异     
3.医疗保险与工商保险“基金现支”的意义     
4.请写出企业基本养老保险金待遇的公式        
二、论述
1.农村扶贫开发的内容与未来       
2.养老福利的内容与问题
三、分析
平等、公平、效率在社会保障中的体现? 提示:平等、公平、效率的内涵;
     平等、公平、效率队社会保障理念(原则)的体现?      平等、公平、效率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如何体现?

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社会保障真题
 
社会学部分: 一、简答
1、 简述初始社会化
2、 先赋性角色与自致性角色 3、 社会互动的角色 二、论述
1、 社会角色的扮演
2、 现代化转型对我国社会分层的影响 3、 社会角色的冲突类型及解决方法 
管理学部分: 一、简答
1、 MBO的优缺点 2、 组织设计的原则 3、 平衡计分法的优缺点 二、论述
1、公平理论及对管理实践的意义
2、群体决策的特点是什么?谈谈常见的群体决策的技术有哪些? 3、矩阵式组织结构的优缺点 
社会保障学
一、 名词解释 1、 赈济说 2、 福利国家 3、 差别税率 4、 残补型模式 5、 社会保障基金 6、 法律援助 二、 简答题
1、 谈谈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中政府的责任 2、 简述制约社会保障发展水平的因素
3、 为什么要强调维护社会保障公平性的价值取向?
4、 立法先行是国际社会保障改革的惯例,试分析一下我国社会保障改革为什么没有做到立
法先行? 三、 分析题
1、 美国和英国实行的是不同的社会保障模式,试通过对比谈谈你的看法。 2、 社会保障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四、 论述题
评论下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改革状况
中国人民大学2011年社会保障真题
 
学科综合(管理学、社会学) 
管理学部分 
一、简答题(每题10分) 
1.组织变革的动力。 2.情境领导理论的内容。 3.科学决策的程序。 
二、论述题(每题15分) 
1.一个有效地控制系统应该具备哪些特征?
2.高效工作团队有哪些特征?如何开发高效工作团队? 3.战略管理的过程。 
社会学部分 
一、简答题(每题8分) 
1.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2.什么是政治社会化? 3.什么是分层抽样? 
二、论述题(每题17分) 
1.社会分化分类型及后果 2.测量的信度和效度
3.如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社会保障部分 
一、简答题(每题15分) 1.社会保障的功能
2.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最低工资制度的关系 3.员工福利的类型 4.失业保险的特征 
二、论述题(每题25分) 1.社会保障和收入分配的关系
2.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社会保障改革的影响 
三、分析题(40分!!!!)
简述我国新颁布的《社会保险法》的主要内容,针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逐步实行全国统筹。其他社会保险基金实行省级统筹,时间、步骤,由国务院规定。”这一条例进行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2012年人大劳动人事学院
804社会保障 试题
一、简答题(共4题,每题15分,共60分) 1. 简述社会保障的功能是什么?
2. 与其他社会保险类型相比,医疗保险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 为什么工伤保险实行参保者不缴费原则? 4. 社会救助制度与社会福利制度有哪些区别? 二、论述题(共2题,每题25分,共50分)
1. 通过各国社会保障的实践,你认为社会保障的发展有哪些规律?
2. 我国的养老保险面临的危机是什么?与欧美国家相比有什么特点?该怎么应对?
三、分析题(40分)
据国家统计局报道,201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以达到13.6%,65岁以上老人达到8.6%。请问面对人口老龄化危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该如何应对?
管理学
1、辨析核心价值观,使命 愿景 2、简述超Y理论
3、简述科特的领导变革理论 论述
1、组织战略分哪些层次?横向一体化与纵向一体化的区别 2、变革型领导的含义?变革型领导与交易型领导的差别 3、组织设计的关键要素并分别阐述。 
社会学
1、数据编码以及作用 2、群体规范
3、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的 论述
1、转型期的初级群体的变化 2、社会越轨与越轨行为的控制 3、抽样调查中误差的来源与类型 嘿嘿,还有一个想不起了。

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研究生入学考试社会保障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社会保障: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一种社会安全制度。社会保障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主要由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救助等方面组成。
    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一,维护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使劳动者解除后顾之忧,并为劳动者及其子女接受教育和职业培训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不断提高劳动技能和科学文化水平。第二,调节社会经济关系。通过向社会筹集保障基金,分配给维持基本生活有困难的人们,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贫富差别,调整了经济关系。第三,维护社会安定。社会成员通过社会保障体系获得基本生活保障,消除了这方面可能产生的不安定因素。第四,当前,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促进经济体制改革,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2.帕累托最优:指福利经济学中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或有效状态。在资源配置中,如果在不减少一些人的福利的情况下可以增加另一些人的福利,那么这种资源配置是可以进一步改进的,因此被视为无效率配置;如果不减少一些人的福利就不能增加另一些人的福利,这种资源配置就是帕累托最优配置。这个理论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在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故以其名字命名。帕累托最优配置包括消费晶的帕累托最优配置、生产要素的帕累托最优配置、消费品和生产要素的帕累托最优配置。
    根据帕累托最优概念,在下面两种情形下调整资源的配置可以增进社会福利二一是使得每个社会成员的境况变好;二是在没有使任何一个社会成员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至少一个社会成员的境况变好。
    3.公积金:指与福利国家模式下和传统社会保险型保障模式下的社会保障基金有着巨大区别的另一种社会保障基金,它产生于新加坡等国家创造的公积金制度。公积金有以下四个特色1)它是以雇主与雇员自己为责任主体,通过立法强制雇主与雇员参加公积金制度,并按照规定缴纳的;(2)政府在收缴公积金过程中只充当一般监督,而由官方性质的中央公积金局负责管理公积金;(3)公积金的征缴是采取的完全积累模式,即雇主与雇员缴纳的公积金全部存入受保人的个人账户,逐年积累下来,到受保人退体时再行给付并用于养老等方面的开支;(4)无互济性。即受保人之间、雇主之间、政府与国民之间缺乏社会保险制度所具有的互济性,每个劳动者均有自己的公积金账户并适用于本人。公积金的用途可由养老扩展到医疗、住房开支等。
4.现收现付制:指不考虑资金储备,只从当年或近二、三年的社会保险收支平衡角度出发,确定一个适当的费率标准向企业与个人征收社会保险费(税)的一种社会保险基金筹集方式。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模式有三种,它们分别是:现收现付制、部分积累制和完全积累制。现收现付制的特点是以支定收,实行初期因支出规模小而费(税)较低,以后则会随着支出规模的不断扩大而提高,实质上体现着养老保险的代际转移。与其他两种模式相比,它的优点是以支定收,只需考虑短期资金平衡,不必承担长期风险。在经济发展和整体经济水平提高时,可以相应地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以实现对经济发展成果的共享。其缺点是,当人口年龄结构和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发生变化或者经济发生动荡时,由于没有长期积累,会增加现有人口和劳动力的负担。
5.慈善事业:指建立在社会捐献基础之上的民营社会化保障事业。首先,捐款为慈善事业的立身之本,没有捐献便没有慈善事业,而没有关爱之心也不会有无偿捐献的动机与热情。其次,慈善事业是民营事业,虽然封建时代有过官办慈善事业,但现代社会政府对国民的保障作为其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早已被各国法律制度所规范,并得以强制推行,从而对政府举办的各种福利保障事业便不可能再称之为慈善事业。

其三,慈善事业是社会化事业,尽管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助、社会成员个人之间的互助均是值捌昌导的善行,但既然是一项事业,便需要有专门的组织来营运,以保证能够根据需要最有效地运用慈善资源,同时形成面向所有需要慈善援助的社会脆弱成员及其他公益事业,并保持它的经常性、持续性规范性和相对稳定性。其四,慈善事业是社会化保障事业,它的最直接目的是帮助现实社会中的脆弱社会群体,贫民、灾民、孤老残幼等既是慈善事业的工作对象,同时也是慈善事业赖以存在并得到发展的社会条件。因此,在工作目的方面,它与政府举办的救灾济贫及有关福利事业又是相通的,从而能够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支持甚至是直接财政资助。由此可见,慈善事业起到了社会保障的作用,从而应当纳入现代社会保障体系进行研究。

6.福利国家:指对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带有全民福利象征模式的国家。这一词出自贝弗里奇报告,福利国家的最大特色是以公民权利为核心,确立了福利普遍性和保障全面性原则,它以国家为直接责任主体,以国家为全体国民提供全面保障为基本内容,以充分就业、收入均等化和消灭贫困等为目标,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责任关系取代了建立福利国家之前的雇主与雇员、领主与农奴及社团伙伴之间、家庭亲属之间的责任关系。英国自1950年宣布进入了一个被称为”福利国家“的时代,它是福利国家的始州甫者。这个福利国家的特点主要有如下五点:(1)在范围上是全民保障;(2)在内容上是全面保障;(3)在实施方式上是现收现付式;(4)在政策策略上是”劫富济贫“与”多缴多得“相结合;(5)个人账户仅仅作为能否享受社会保障权益的资格凭证。瑞典是福利国家的又一典型,被称为”福利国家的橱窗“,并成为世界各国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政策研究者首选朝拜的圣地。20实际80年代,瑞典建成了全民福利、收入均等化的高福利国家,”福利和发展“成了瑞典模式的代名词,其取得的成就为世界所公认。尽管公共福利支出在不断膨胀,税收负担过重,但瑞典模式又确实创造了高度的安全感和社会稳定,并迅速完成了从穷国变为富裕国家的过程。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社会保障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答:根据不同标准和社会保障活动的具体实践,对社会保障的发展可以作不同的划分。
    以政府介入的程度或制度化作为依据,社会保障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发展实践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大的阶段:
    (1)慈善事业时代或前社会保障阶段。慈善事业时代其实就是社会保障活动进入制度型时代之前的时代,它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可以从不同国家出现自发的、临时性的救灾济贫活动算起,到国家以立法的形式介入社会保障活动时止。慈善事业时代作为社会保障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阶段,它的社会背景即是不发达的农牧社会,这时候的救灾济贫活动都是取决于举办者的意愿与财力,并非为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从而只是一种随机的、临时的、非常落后的救助活动。在慈善事业时代,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宗教慈善事业,一方面,各种宗教教义多将行善列为基本的准则,另一方面,教会组织开展的各种救灾济贫、施医助药等活动,在这一时代成为一些西方国家的主要社会保障方式,并随着宗教影响区域的扩大而扩大到全世界。
慈善事业时代还有官办慈善事业。所谓官办慈善事业可以理解为由官方开展但尚未制度化的救济活动。与宗教慈善事业不同,官办慈善事业是以国家的介入并以传统道德及政治需要为基础而产生且得到发展的。
民办慈善事业也出现于慈善事业时代,这是由民间人士自发举办的慈善活动。此外,以互助为基本特征的社会性救助活动也开始出现,并成为慈善事业时代的重要补充。
    (2)济贫制度的出现与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来介入济贫事务,是社会保障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个里程碑以1601年英国颁布《伊丽莎白济贫法))为标志。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教权衰落、民族国家与王权兴起。面对社会的极度不稳定,一些国家便开始考虑相应的措施来缓和社会矛盾,促进民族国家的发展,并使王权得以巩固。在西方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度时期,济贫制度是一种主要的社会保障模式;在北美,当时正处于殖民地时代,英国的济贫法很自然的直接影响着该地区的早期社会救助活动;在中国,历史上并未象英国等国家那样颁布专门的济贫法,但仓储后备经过历代统治者的继承与发展,又确实成了一项用于娠灾济贫的常备制度。
    (3)现代社会保障阶段。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业化的产物,它以19世纪80年代德国制定并实施有关社会保险法令为起始标志经过20实际上半夜的发展,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个由多子系统构成并同时得到发展的体系,于40-50年代进入成熟期,70-8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等诸影响因素的发展变化,各国又先后进入改革、发展与完善阶段。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起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当时欧洲国家先后迈入工业社会,工业生产逐渐取代农业生产而占据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市场经济取代了小农经济,社会结构日益走向复杂化,职工则逐渐成为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主体。工业生产的社会化和规模化,促使越来越多的劳动者从乡村进入城镇工作与生活,并构成一个日益庞大的无产者阶层,以往作为家庭或个人风险的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等特定事件,也开始演变为一种社会风险。因此,各国执政者不得不}寻建立新的安全机制与保障机制提到重要位置来考虑,从而促使能够适应工业社会需要的各种社会保险制度成为新的政策选择。社会保险制度首先产生于德国,这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标志。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与形成阶段有着如下一些特征:①社会保险在性质上是权利义务结合型;②社会保险制度的根本目的是解除社会成员的后顾之忧;③保障水平是基本保障型;④保障过程的强制化规范化
    以社会保障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实践内容为依据,则可以划分为以下三大发展阶
    (1)社会救助型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只有救灾济贫活动,目的在于化解部分社会成员的生存危机,在社会保险制度建立之前均可以归入这一阶段。
    (2)社会保险型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并非不要救灾济贫措施,而是适应工业社会的需要,社会保险制度成为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主体。它从社会保险制度开始,到社会保险制度成为一种普遍性的社会保障制度止,其目的在于解除社会成员的后顾之忧,从而在保障内容与目标上是第一次质的飞跃。
    (3)社会福利型发展阶段:当人们的后顾之忧获得化解后,关注的领域必然是如何进一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这是社会福利所要解决且能够解决的问题,因此,社会福利将逐渐成为社会保障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从而进入社会福利型发展阶段。
2.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答: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由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等六项制度构成,基本内容有二
    (1)社会保障制度
    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其中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险制度的核心内容,也是涉及面最广、社会需求最迫切的社会保险项目。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国对原有的一些社会保险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现代的社会保险制度将更加健全,同时,将可能增加一些新的保险项目或者在原有的保险项目中增加新的内容。
    (2)社会救济制度
    包括城乡贫困户救济和因自然灾害造成生活困难的灾民救济。社会救济是由国家和社会按法定的标准,向不能保持最低限度生活水平的公民,提供满足其最低生活水平的物质援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救济对象大致有二农村贫困户、城市贫困户、城乡特殊困难对象等。社会救济制度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最后一道”安全网”。我国传统的社会救济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虽然在当时对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存在着政策不统一、管理不规范、覆盖面小、工作随意性大等缺陷,已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对传统的救济制度进行了改革。在灾民救济方面,坚持”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的方针,确立了生活救济和扶持生产相结合的指导思想,逐步建立了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款分级负担的新体制。在贫困户救济方面,探索建立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副氏生活保障线白勺贫困家庭实行差额补助。目前全国有180多个城市和200多个县建立了这项制度。在21世纪,我国城乡的社会救济制度改到寻向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城乡居民副氏生活保障制度将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救济制度逐步走向成熟。
    (3)社会福利制度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福利,泛指有关改善社会成员物质文化生活的一切措施。差不多把它当作社会保障的同义词。这在许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大体上都是这样。狭义的社会福利则把社会福利作为对社会弱者所提供带有福利性质的社会服务和保障。在我国通常把社会福利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对待。其内容主要有企事业单位提供的职工集体福利、民政部门主管的特殊福利和街道、居委会举办的社区社会福利服务。职工集体福利的项目大约可分为三类;一是以货币支付的各种福利补贴;二是为职工提供生活方便而举办的集体福利设施;三是为提高职工生活质量而开展的文化生活服务。特殊社会福利主要以无经济收入和生活无人照顾的老年人、残疾人和孤儿等特殊社会群体为对象,主要通过集中收养和分散供养相结合的方式,为他们提供生活供养、疾病康复和文化教育等福利服务。社区社会福利服务是在政府的倡导和扶持下,由街道、居委会向社区全体居民提供的福利性服务和公益性服务。
21世纪,应该是我国社会福利社会化全面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集体福利事业改革的步伐将加快,企业、单位力福利的功能将逐步向社区和社会转移,特殊社会福利事业将形成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及个人共同举办的多元化发展格局;社区社会福利服务将由城市向农村延伸,并走上规范化、专业化的发展轨道;整个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水平将有极大的提高,将对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4)优抚安置制度
    它是一项具有物质补偿和政治褒扬相结合的特殊社会保障制度,其保障对象是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特殊贡献的现役军人、退伍军人及其家属,统称为优抚对象。具体包括:现役军人、革命伤残军人、复员退伍军人、革命烈士家属、因公牺牲军人家属、病退军人家属、现役军人家属、军队离退体干部等。保障的内容主要有国家抚恤、群众优待、就业安置、扶持生产和生活照顾等方面。我国的优抚安置制度形成于民主革命时期,建国以后,这项制度的政策法规日益健全,优待抚恤的标准有所提高,就业安置、生产扶持和生活服务等工作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对保障优抚对象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国防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在21世纪,优抚安置制图寻进一步走向法制化、制度化和社会化,优抚对象的物质保障和服务保障水平将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得到提高,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退伍军人和志愿兵就业安置制图各逐步形成,而且不断完善。
    (5)社会互助制度
    它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在政府倡导和组织下,广泛发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开展扶贫济困、尊老爱幼、扶弱助残、邻里互助等多层次、多形式的互助互济活动,丰富了我国社会保障的内容,提高了社会保障的发展水平。在现阶段,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损赠接受工作体系,基本形成了以募集衣被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捐赠制度;各地广泛开展了”一助一“、”一帮一“等多种形式的扶贫济困活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在21世纪,我国的社会互助政策、法规将日臻完善,工作讥构和工作体系趋于完整,并逐步形成规范化的社会互助制度。     (6)个人储蓄积累保障
    它是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补充和完善。21世纪,我国的人口将增长到15亿左右。在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尚不发达的国度里,增强社会成员的自我保障意识的引导,和鼓励人民群众通过个人储蓄积累,以预防未来的生活风险是极为必要,而且也是十分迫切的。对个人储蓄积累保障,有三种理解和界定:①这是国际劳工组织的观点,称为储蓄保险基金或公积金。它是指一些国家,特别是那些发展中国家适宜采用此方法,一般称之为”中央公积金计划”。储蓄基金是一种强制性的储蓄手段,工人和雇主按规定向中央储蓄基金会交纳保险费,加上定期的利息收入,单独记入个人货方账户。当发生年老、丧失劳动能力或患病时,将积累的储蓄加利息发给工人或其家属。有人认为,这不是一种真正的社会保障计划,因为被保护的工人之间不分担风险。此外,有些人士主张,应在适当时期把储蓄基金制度转化为社会保险制度。②对没有建立起保险制度的地区或没有列入社会保险范围的公民,在有收入的时期,把部分收入储蓄起来,以备减少、中断收入时维持生计之用。储蓄的方法既可采取银行存款方式,也可采取向人寿投保的方法。③对已包括在社会保险范围之内的劳动者,除向社会保险机构按标准纳费外,再另外定期或不定期缴纳保险费,以作为补充保险;或另外向人寿保险公司投保,以作为社会保险的补充。
    3.比较社会保障不同模式之间的异同。
    答:(1)A模型、B模型、C模型,这三种模型都是从国家对于社会进行干预的角度出发来划分的。不同点在于A模型是社会服务;B模型是通过减免税收等方式鼓励自置产业以及购买人寿保险等个人行为;C模型是公共服务和市政建设。
    (2)剩余模式和机制模式,这两种模式是从社会政策角度出发划分的。不同之处是剩余模式指社会保  障只有在正常的社会供给渠道遭受破坏时才发挥作用,从而是一种将目标有选择地集中在一群残留的、人数不断减少的少数需求者身上的保障;机制模式则是将社会保障制度化,并使之成为只能各个社会经  济运行机器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在工业化社会尤其具有必然的重要性。
    (3)普遍保障模式、就业保障模式和救助型保障模式三种,这三者都是从保障范围出发划分的。不同之处是经费来源不同且保障范围不同,普遍保障模式面向全民实施,其经费来源于政府拨款或征税,是全民福利型保障;就业保障模式经费主要来源于雇主与雇员的缴费等,保障范围是工薪者极其家庭成员;救助型保障模式经费来源于国家财政,保障范围是政府制定的贫困线下生活的贫困国民。


相关话题/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