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保障考研历年真题试题(2004-2014)共10套(2)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14


    (4)现收现付式、部分积累式和完全积累式,这是从实施方式出发划分的。不同点在于现收现付式实现的是社会保障代际转移为主,而完全积累式则是自我积累为主,部分积累式介于两者之间。
    (5)福利国家模式、保险型保障模式和自助储蓄型保障模式等,这是从制度安排的角度划分的。不同点主要在于三者承担社会保障责任的主体,及各主体承担责任的比例不同。
    4.对社会保障制度影响重大的理论流派有哪些?这些理论流派有何影响?
    答:对社会保障制度影响重大的理论流派有三个,即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和中间道路。
    (1)民主社会主义的影响:民主社会主义的许多观点主张等,构成了福利国家的理论与政策基础,迄今仍然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从而确实是现代社会保障事业的积极推动者。
    (2)新自由主义的影响:它洲昌导的自由实际上是非真实的自由,因为自由作为一种价值取向,绝对不可能建立在绝对不受约束的基础之上,而社会也是能够被公正或不公正来定义的,政府应当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我们能够从新自由主义中吸取到的养分就是保持对社会保障持续月彭胀的警惕,同时发挥出市场机制的应有作用。
    (3)中间道路的影响:中间道路理论基础建立在对自由市场的辨证认识之上,十分强调社会稳定和秩序,肯定了国家在福利领域的主导作用,对待福利国家是既赞同又批评。它使新自由主义者们对中间道路理论在改造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态度方面的看法有了分歧。
    5.建设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也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它有利于克服我国原有社会保障制度的弊端,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有利于整个社会健康稳定地发展。建设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确定改革的基本原则。
    (1)适度原则
    适度就是指社会保障的水平要适度,要与经济发展的水平相适应。
    (2)合理负担原则
 合理负担,就是要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凡是享受社会保障权利的人,要同时为社会保障尽义务。
    (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社会保障从本质上说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因此,发展社会保障事业自然应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只有这样,社会保障才能既激励劳动者勤奋劳动,又实现社会安定;既提高效率,又促进社会公平。
    (4)城乡有别原则
   在我国目前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就业结构、收入多少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可采取农民自愿和政府组织引导相结合的办法,积极稳妥地发展农民养老保险。
    (5)政事分开、统一管理原则
    在建立新的社会保障制度时,要改变现有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分散管理的格局,形成统一的调控中心。同时要坚持政、事分开原则,即政府行政管理和保险基金营运管理分开,执行和监督机构分设。政府管理机构主要是管政策、管制度、管标准,不得直接参与基金的营运。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论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影响因素。
    答: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由以下几点:
    (1)经济因素是首要的影响因素。因为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才能出现财富的剩余,并使国家、社会或家庭具备帮助有需要者的能力,进而才会有物质的援助活动存在。因此,经济发展水平能够决定着社会保障的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对社会保障实施的范围、程度和给付标准具有根本性的制约作用;但是也不能否认非经济因素对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影响。
    首先,建国以后我们所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确存在着超越经济发展水平的问题,但更根本的缺陷却在于排斤市场机制,抹煞个人责任,由政府大包大揽,资源非流动,人员单位化,在偏离权利与义务一致性的同时,追求静态的、绝对的公平。而目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恰恰就是要克服这一根本缺陷,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充分调动政府、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个人三者的积极性,实施社会化、市场化管理,以达到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的生活权利,使他下门共享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的成果。所以,把原有社会保障制度难以为继的事实完全归咎于超越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妥当的。
    其次,20世纪70, 80年代欧洲福利国家的教训当然应该借鉴,但是它们在推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福利国家之初对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即所起的正功能,现在往往被众多的研究者忽视了”二战’’后欧洲的经济复苏和繁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功不可没,而这一制度也是超越当时欧洲经济发展水平的。一种公共政策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动存在着边际效用递减的趋势。与其说福利国家政策的失败在于其超越了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如说是无视其边际效用递减的事实而对它不断固化、加码的结果。
    再次,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并不是在经济发展最早、水平最高的英国,而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德国最先建立起来的。德国能第一个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显然和德国国内的政治社会背景即尖锐的阶级矛盾和阶级冲突密切相关。可以说,它既是无产阶级为争取自己合法权益而进行长期艰苦斗争的结果,也是资产阶级统治策略的变化,将其作为一种”消除革命的投资”。社会保障制度并不必然地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它与政府的政策取向以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及文化因素密切相关。
    最后,企图建立和社会生产力水平完全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企图达到纯粹理性化的社会目标,这本身就是非理性的,因为社会并非人为设计出来的。
    (2)道德因素是影响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道德因素对社会保障实践活动的影响在最初几乎是起决定作用的,后来虽然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其影响似乎日渐式微,但时至今日,爱人如己、推己及人、同情弱者、互助互惠的伦理道德,依然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产生着不容低估的影响。
  (3)政治因素的影响。在西方是随着16世纪的宗教改革时开始的。此前,西方社会的政治与福利是分离的,救灾济贫等社会性保障事务作为一种社会功能,属于教会的工作范围,是在家庭保障与社区互助的基础上的宗教慈善事业;此后,以英国颁布《济贫法》为重要标志,政府通毖去令来帮助教会履行济贫职责,西方国家中政治对社会保障的影响便由此日益重要。在中国,随着民主澎台的发展,政府因素对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影响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政治因素是现代社会需要引起特别关注的因素。
    各种政治因素对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根本的社会政治制度不同,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就不同。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倾向于自觉地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以保护劳动者受保障的合法权益;作为剥削制度之一的资本主义制度,只有在工人运动的冲击下才会被迫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自身的统治。
    其次,政治体制不同,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也不同。考察西方各国后可以发现,民主政治一般能够使人民按照自己的意愿,通过自己选举出来的代表或体现自己所在群体利益的政治集团,来影响国家的立法与政策的制定,国民的社会保障权益很自然地会上升到法律规范的层次并受到法律的保护。同专制政治的国家相比,民主政治的国家通常都有较为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而且社会保障的水平相应也比较高。这说明民主政治有利于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和发展。另一方面,民主政治也会给社会保障体系的正常运作和可持续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因为政治家会将社会保障作为竞选的”筹码’’,胡舌浒诺,相互攀比,导致社会保障的过度膨胀。日益膨胀的社会保障体系会产生巨大的财政压力,削弱企业和国家的市场竞争能力,      
2.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答: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从四个角度来分析:生产与分配、市场经济与社会保障、经济政策与社会保障、互制与互促关系。
    (1)生产与分配。收入分配的均等化会损害生产效率和经济发展,但仅仅强调生产而忽视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也会妨碍生产的发展。生产无疑是分配的基石,而分配的合理与否也直接影响着生产,摒弃生产优先或分配优先的偏颇看法,将生产与分配之间的关系理解为相互依赖的关于生产的发展和效率的提高。社会保障正是这样一种机制,它所起的主要作用就是在维护生产效率的同时对收入分配进行合理的调节,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在生产与分配关系中,社会保障无疑是必要的,但应当是立足于实际并保持适度,过分保障与保障不足均会造成对生产与经济发展的损害,也无助于收入分配的合理化。
    (2)市场经济与社会保障。市场经济对社会保障制度有着深刻而巨大的影响:①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的多元性要求社会保障尤其是社会保险不能再局限于某一领域或行业,而是应当将实施范围逐步扩大到全体劳动者乃至全体国民;②市场经济活动的竞争性要求社会保障应当对竞争过程起到维系作用,即通过失业保障等机制来缓和市场竞争的不良后果;③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同样也要求社会保障走上法制化的轨道,并严格按照法律的规范进行运作;④市场经济是开放型经济,社会保障只有走社会化的道路才能与之相适应。
    社会保障与市场经济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社会保障也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社会保障也是市场经济的一项主体工程,国家应当在市场经济改革中将社会保障作为一项主体工程而不仅仅是一项配套工程来实施。
    (3)经济政策与社会保障。经济政策应与社会政策或社会保障政策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经济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乃至其他社会政策的指定均应以寻求双方关系的最佳平衡状态为目标。如通过对经济增长或衰退的考察,可以勾画出它对社会保障的影响:①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增加,进而使缴纳社会保障费的人数增加、领取失业保险金和救济金的人数减少,社会保障的财政状况趋好;②经济衰退使就业减少,进而使缴纳社会保障费的人数减少、领取失业保险金和救济金的人数增力口,社会保障的财政状况将趋坏。反过来,社会保障财政状况好,意味着能够帮助经济的振兴,如果社会保障财政状况不良,则可能加剧经济衰退。
    (4)互助与互促关系。互助关系体现在两方面①经济发展对社会保障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它为社会保障提供着相应的财政基础,而这是任何社会保障项目赖以启动并实现其预定目标的先决条件;②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一方面是社会保障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社会保障通过对劳动者的多方面的保障也直接促进着经济的发展。
    互制关系:从经济发展水平角度出发:①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社会保障的规模大小②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社会保障体系结构③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保障的标准④经济政策制约着社会保障政策。从社会保障角度出发:①如果社会保障超前发展,则可能构成经济发展的负担,损害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企业乃至国家的竞争力②如果社会保障水平严重滞后,则可能使各种相关社会问题得不到有效化解,进而影响社会安定,正常的生产秩序将遭到破坏,经济发展自然深受其害。
    因此,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的关系是事关全局的大问题,尤其需要审慎考察,力求相得益
彰的双赢局面。
七.分析题(本题30分)
   分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趋势
    答: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有很多弊病,其特点表现为:(1)覆盖范围狭窄,不同所有制劳动者待遇差异悬殊;(2)差别过大和平均主义同时并存;(3)低经济发展水平下的高待遇(4)社会化程度低。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趋势也成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之一。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保证,也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保证。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总体趋势是:要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管理体制集中统一、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险体系框架;初步建立起适应于多种经济成分中各类劳动者统一制度、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调剂使用基金的社会保险制度;初步建成全国的社会保险计算机网络。发展趋势具体表现为:
    (1)多层次的养老保险新模式将建立起来。具体内容有:①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扩大的重点是城镇中的非公有制企业、个体工商户和进城务工的农民;②尽快充实养老保险基金;③加快建立补充养老保险体系。
    (2)新的医疗保险体制的建立要求改革医疗保险制度。①改革的原则是建立”低水平,广覆盖,双方负担,统账结合”的制度;②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基本医疗保险基本上是在省市一级指定具体制度,有些省的不同地区也可以实行不同的办法;③针对医疗保险制度的特点,国家还制定了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目录和医疗服务设施标准,并对提供基本医疗保险服务的医院和药店实行定点管理。
    (3)失业保险制度日趋完善。1995年,随着((劳动法))的实施,全员劳动合同制在企业中全面实行。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目前,失业已不再是罕见的现象。1999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失业保险条例》,为今后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4)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将逐步扩大。①将社会保险体系扩展到城镇全体劳动者,实现不同所有制企业的负担平衡,促进劳动力在不同类型企业之间的流动;②注意从农村到城镇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险问题;③注意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特别是农村中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者的社会保障问题。
    (5)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和监督体系正逐步建立并完善。为了保证基金的安全,目前的社会保险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方式,即由社会保险经力机构负责征缴社会保险费;征收的基金按不同社会保险项目分别转入财政部门开设的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社会保险机构负责支付社会保险待遇,资金由财政部门定期从财政专户中划拨。
    (6)将加快社会保险法制化和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改革以来,在社会保障领域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法规。但是,从整体看,法制化建设还不够快。与法制建设相配套的还有社会保障专业队伍的建设问题。因为,仅有法可依还不够,没有一大批拥有专业知识的从事社会保障事业的专门人才,社会保障制度不可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研究生入学考试社会保障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社会保障:指是国家通过立法规定的,由国家和社会举办的,对社会成员因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等丧失劳动能力、中断就业机会以及遭受自然灾害时所给与的物质帮助,以此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保持社会稳定、经济协调发展的制度系统。它涵盖了以下几点内容:
第一,社会保障的实施主体,即国家和社会。
第二,社会保障的项目,即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及各种自然灾害。
第三,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即保障公民基本生活、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
第四,社会保障是一项制度系统,既有法律层次,也有政策层次;既有物质内容,也有精神慰藉;既有政府行为,也有社会行为;既有强制性,也有非强制性。
赈济灾民、补助急难,是任何社会都有过的社会抚恤措施,但若不是系统而规则地时实施,便不能称其为社会保障制度。所谓社会保障制度,是指由法律规定了的、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实施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体系。社会保障既然是社会**业,那么政府介入是政府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职责。政府介入,一方面是出于弥补市场的失灵与缺陷;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实施成本,增强抗拒风险的能力,还可以运用社会保障调节经济的运行。
2.贝弗里奇:指被称为“福利国家之父”的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爵士。1942年,英国以贝弗里奇为主席的由内阁不管部大臣属下的一个社会保险和联合失业委员会,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重建计划提出了一个《社会保险及有关服务》的报告,这就是著名的“贝弗里奇报告”。该书是社会保障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因其影响了英国、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发展进程,而被业内人士视为福利国家的奠基石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里程碑,并为无数的经济学家和社会保障工作者所推崇、研究和学习借鉴。
3.剩余模式:指在整个个人福利需要的满足中,国家扮演的角色只是一种“剩余的”角色,国家以社会政策提供的福利服务只起一种对两大主渠道——家庭和市场——的补救作用。通常,国家只是在两种情况下才介入福利服务的领域,为个人提供福利照顾:一是当家庭和市场失灵,即它们本身出问题时;二是个人的某些福利需要不能从这两者得到有效的满足。此外,国家的服务常是有弹性的、可变的,并且是暂时性的,取决于另外两者的情形,一当它们恢复了功能,国家则撤出有关的福利服务领域。因此这种模式有时又被称为“残补式”或“补救式”福利模式。剩余模式的取向是基于社会的某些弱者群体有着特殊的需要,社会有责任发挥补救性的功能去安置他们,其背后的观念是“只为最不能自助的人提供帮助”。
4.福利国家:指对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带有全民福利象征模式的国家。这一词出自贝弗里奇报告,福利国家的最大特色是以公民权利为核心,确立了福利普遍性和保障全面性原则,它以国家为直接责任主体,以国家为全体国民提供全面保障为基本内容,以充分就业﹑收入均等化和消灭贫困等为目标,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责任关系取代了建立福利国家之前的雇主与雇员﹑领主与农奴及社团伙伴之间﹑家庭亲属之间的责任关系。英国自1950年宣布进入了一个被称为“福利国家”的时代,它是福利国家的始作俑者。这个福利国家的特点主要有如下五点:(1)在范围上是全民保障;(2)在内容上是全面保障;(3)在实施方式上是现收现付式;(4)在政策策略上是“劫富济贫”与“多缴多得”相结合;(5)个人账户仅仅作为能否享受社会保障权益的资格凭证。瑞典是福利国家的又一典型,被称为“福利国家的橱窗”,并成为世界各国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政策研究者首选朝拜的圣地。20实际80年代,瑞典建成了全民福利﹑收入均等化的高福利国家,“福利和发展”成了瑞典模式的代名词,其取得的成就为世界所公认。尽管公共福利支出在不断膨胀,税收负担过重,但瑞典模式又确实创造了高度的安全感和社会稳定,并迅速完成了从穷国变为富裕国家的过程。
5.贫困陷阱:通常指这样一种情况,处于贫困状态的个人、家庭、群体、区域等主体或单元由于贫困而不断地再生产出贫困,长期处于贫困的恶性循环中而不能自拔。一旦掉进这种“贫困陷阱”,要想从里边跳出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贫困陷阱”为什么能够相对地把人锁定在贫困中,其基本原理是这样的:因为你穷,你就享受不到良好的教育,引起人力资本的退化;因为你穷,你就缺少物质资本的投入,许多赚钱的机会因而与你无缘;因为你穷,就限制了你的活动范围和自由,因而使你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而日益边缘化;因为你穷,就可能影响你的情绪和精神状态,从而一蹶不振而荒度人生。
6.中间道路:指中间道路学派提出的,抨击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剥削,主张国家应当通过举办社会福利对弱势群体进行某种形式的补偿的一种政策建议。中间道路不要求社会的完全均等,但是要求公平。中间道路学派把资源的再分配与公民享有社会福利的“社会权”结合起来,认为建立福利国家能够扩大公民权的范围。学派对社会福利抱有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如凯恩斯不是从社会、伦理等角度出发,要求政府解决失业与贫困问题,而是从挽救资本主义制度的角度出发,论证了大规模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和通过累进所得税等方式转移部分财富给穷人的合理性。中间道路福利政策的实行,使这些国家的经济财富大量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贫富差距减小。
二、简答题(每题12分,共60分)
1.社会保障具有那些本质特征?
答:社会保障的本质特征有:
(1)社会保障的普遍性
社会保障的实施范围应当普及到全体劳动者乃至全体公民。宪法规定的公民所享有的物质帮助权应赋予我国所有的劳动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普遍存在着生、老、病、死、伤、残、失业等社会风险,这些风险对劳动者来讲或不能避免或难以避免。人权平等下的劳动者的物质帮助全不因所有制不同、部门和行业不同、城乡差别而受到歧视对待。只要存在社会危险,都应普遍地、无例外地给与基本生活的物质保障。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的城乡差别将逐步向全体保障迈进,以其实现全民普遍保障目标。
(2)社会保障的强制性社会保障的强制性是指社会保障必须由国家立法,对主要的保障项目实行强制实施制度。具体表现在:社会保障各职能机构之间及其内部指责划分、财务管理、资金分配、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的方式和标准,社会保障项目和标准的确定,带鱼的发放、基金的运营、社会保障活动的监督等,都由立法加以规定。社会保障强制性的法理依据在于社会保障的综合性、社会性、市场性,在于法治国家的本质要求,在于社会保障的科学化、规范化运作,避免主观随意性。
(3)社会保障的社会性
社会保障的物质条件在于社会化大生产,它打破了传统家庭保障及其他私主体自我保障的局限性;同时与社会传统产品体制下企业经办、企业管理的劳动保险不同,它已成为一项社会**业。社会性主要表现为:社会保障对象的社会性,即覆盖的对象应为一国内所有的居民,而不是特定的组织或特定的公民;社会保障组织管理机构的社会性。由于覆盖对象的普遍化和社会保障的功能目标要求,社会保障组织管理机构的设置与商业保险不同,既不能创设其为私主体,也不能创设其为公主体,而只能是二主体的性质融合;社会保障基金来源的社会性。这是由社会保障的责任社会化决定的。社会保障通过立法,采取国家、用人单位和社会成员共同负担的原则,将责任和义务分担到整个社会,由社会成员通过缴纳保障税或专项费用的方式来筹集社会保障资金。
(4)社会保障的互动性
社会保障资金筹集的目的,在于通过社会保障机理,以多数人的力量分散少部分人的社会风险,从而实现社会的公平;通过筹集方式,运用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手段,结合一国特殊国情,实行现收现付或部分积累的方式,给法律规定的保障对象以物质帮助,从而实现化解生活风险的目的。因此,互助性特征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价值取向在社会保障中的反映。
(5)社会保障的福利性
社会保障的目的与商业保险目的不同,社会保障的目的在于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以实现社会稳定和社会安全;而商业保险的目的在于利润的最大化,因此,它特别强调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保障是造福于国民的社会公益事业,并非以盈利为根本目标,不能以商业化性是进行运作。社会保障的福利性表现为:为社会特定主体如残疾、孤儿等提供福利设施和福利性生产、生活条件;为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而陷入生活困难的人提供社会援助;为因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等劳动者提供物质帮助;以社会保障基金的运作盈利来改善公共设施和卫生条件等。
另外,社会保障还具有安全性、人道性、储存性等特征。
2.职业福利与社会福利有哪些显著区别?
答:职业福利与社会福利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区别:
(1)含义不同。职业福利是指行业或单位为满足职工物质文化生活,保证职工及其家属的一定生活质量而提供的工资收入以外的津贴,设施和服务的社会福利项目。而社会福利是政府与社会通过各种福利服务、福利企业、福利津贴等形式,对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并使其生活状况不断得到改善的社会政策与社会保障。

相关话题/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