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纲笔记张传玺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22

中国古代史纲笔记(张传玺版)
中国古代史(上)
第一章 中国史前社会与史前文化史
第一节 中国境内的原始人类
原始群是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是原始社会的低级阶段.原始群时期的人类按其体质形态进化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原始群早期阶段的人类叫做"猿人",晚期阶段的人类叫做"古人".这两个阶段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
一,我国发现的猿人化石及其意义
我国境内的猿人化石和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极其丰富,遍布南北各地.
元谋猿人:1965年发现于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为两枚上中门齿化石,可能属于男性青年.共存的还有三件打制石器,炭屑和烧骨.经测定据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猿人化石.
蓝田猿人:1963-1964年发现于陕西省蓝田县的公王岭和陈家窝.新发现化石为头盖骨一具,上颌骨,下颌骨各一具,还有10余枚牙齿.共存的还有打制石器.经测定距今约65-80万年.
北京猿人:1927年首次发现于北京房山县周口店的龙骨山洞穴里.经过长时间的有计划的系统发掘,先后发现了比较完整的头盖骨6具,还有一些头骨残片以及股骨,胫骨,下颌骨,牙齿等,属于40个以上的男女老幼不同的个性.还发现10万多件打制石器和石片,90多种哺乳动物化石,还有木炭,灰烬,烧骨等用火的痕迹.经测定距今约70万年.
此外,在山西,河南,贵州,湖北,辽宁等地,都发现了属于猿人时期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物.丰富的猿人化石及其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表明,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并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伟大真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猿人时期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组织
采集植物果实,挖掘植物根块是猿人维持生活的主要手段;狩猎也是当时人们重的生活来源.打制石器是猿人的主要生产工具.北京猿人的洞穴中保留有成堆的灰烬,说明当时人类不仅在使用天然火,而且能有意识对火进行控制使用.火的使用,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件大事,是人类在征服自然进程中所取得的伟大成果.猿人时期的婚姻形态还处于杂交状态,与这种婚姻关系相适应,当时的社会组织形式是原始群.这样的群体是以血缘为纽带组成的,比较松散.
三,我国发现的古人化石
"古人"生存的时间,距今约一,二十万年.我国境内发现的古人化石分布地域更广,内涵也更丰富,华北,长江流域,西南,华南等地区都发现了古人化石或遗址.马坝人,长阳人,丁村人,大荔人等.古人的体质形态比猿人进步,但和现代人相比还有原始性.
四,古人时期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组织
古人时期人们的经济生活来源仍然是采集和狩猎两大部门,使用的工具仍主要是打制石器.这一时期可能已经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技术.古人时期的婚姻关系,已摆脱了原始的杂交状态,进入群婚的早期阶段,婚姻只能在同辈之间进行,父母和子女间不得婚配.由这样的婚烟关系结合成的社会组织叫做"血缘家庭".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记载了许多有关原始群时期人类的社会组织形式,婚姻和亲族关系以及经济生活等情况的神话与传说.如《吕氏春秋•恃君览》记载:"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礼记•礼运》记载:"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韩非子•五蠹》中还有"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和"钻燧取火,以化腥臊"等记载.这些古文献的成书时间虽晚,但其中的有些传说由来已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原始群时期的某些社会面貌,对我们了解原始群时期的社会状况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与农业革命
一,母系氏族公社
母系氏族公社是继原始群之后形成的以血缘为纽带的人类共同体,是氏族公社的第一阶段,也是主要阶段.我国古代的母系氏族公社出现于距今约两万年之前,这时的人类体质形态已进入"新人"阶段,相当于考古学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母系氏族公社的发展时期,是在距今约7千到5千年左右.
1,我国发现的新人化石
我国境内的新人化石及其遗存非常丰富,主要有以下几种新人化石:柳江人,河套人,山顶洞人,麒麟山人,峙峪人,左镇人.就体质形态来说,新人已基本上消除了猿的特征,和现代人的体质形态基本一致,现代人开始形成了,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是山顶洞人.
弓箭的发明是这一时期人们在劳动技能方面的突出成就,它增强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新人时期人们已学会用兽皮缝制衣服;已有爱美的观念;可能已经产生了原始宗教观念.当时人们过着以渔猎和采集为主的经济生活.
2,氏族制的确立
新人阶段由于制造工具技术的改进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过去那种不稳定的,松散的血缘家庭已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要求能够经常保持经济联系的,比较稳定的生产集团和生活单位的出现,以保证生产的持续和技术经验的继承和积累,这就是氏族产生的经济基础.族外婚是氏族产生的前提.族外婚的出现除了上述经济原因外,还由于人们逐渐认识到近亲结婚产生的不良后果,逐渐对婚姻从习惯上进行了限制,即禁止同胞和旁系的兄弟姊妹间的通婚,这种婚姻关系称为族外婚.
氏族是起源于一个老祖母,有特定的氏族名号,以族外婚为前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具有共同信仰的比较牢固的经济生活的社会单位.母系氏族制确立的经济原因是由于女子在生产中的地位决定的,因为女子在当时的经济生活中占有显著的地位;另外一个原因是由婚姻关系所决定的,因为族外婚仍然是群婚,"民知其母,不知其父",留在氏族内的都是各代女儿的子孙,这就必然确立以女性为中心的母系氏族制.
3,星罗棋布的母系氏族公社遗址
大约距今1万年左右,我国的母系氏族公社进入繁荣阶段,这一时期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文化时代.建国以来,我国境内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有6千多处,遍布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仰韶文化:分布地区很广,目前已发现1千多处遗址,距今约5千年到7千年.河姆渡文化:主要分布在浙江东部,距今约6千到7千年,是江南地区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西北的甘,青地区,距今约4500年左右.红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辽宁西部地区,近年来有许多重要的发现.
除上述文化外,已经发现的还有川鄂三峡地区的大溪文化,江汉平原的屈家岭文化,淮河流域的青莲岗文化,太湖流域的马家浜文化,北方草原地区的细石器文化,东南沿海和华南地区以绳纹粗陶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等.
4,母系氏族公社的经济生活
在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阶段,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下列几点:
最主要的成就是原始农业的发生.农业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石器多经过磨光或穿孔,有石斧,石耜,石铲,石刀,石镰等,还有石磨棒,石磨盘等谷物加工工具.黄河流域以种粟(谷子)为主,江南地区则普遍种植水稻.原始农业的发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人类生活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使人类逐渐定居下来.同时,原始农业也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家畜饲养,原始手工业,副业等都是在它的基础上才得到发展的.原始农业虽然已经发生和发展,但采集依然是人们重要的生活来源.其次,家畜饲养业也已发生.家畜饲养业是在狩猎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渔猎经济在当时仍占相当重要的地位.原始手工业的发生和发展也是这一时期的突出成就.当时的手工业以制造陶器为主.
5,母系氏族公社的社会组织
母系氏族公社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普遍形成了人口较多,规模较大的长期定居的村落.西安半坡,临潼姜寨等处就是比较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为我们了解母系氏族公社的社会组织和生活情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二,父系氏族公社的文化遗存
大约在距今4千年左右,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母系氏族公社逐渐过渡到父系氏族公社.我国境内发现的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主要有:
龙山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陕西,河南,山西,山东等省,延续时间较长.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在山东省和江苏省北部部分地区.齐家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的甘,青地区.良渚文化:主要分布于长江下游的浙江省东部和江苏省南部.
此外,属于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还有东南沿海的几何印纹陶文化,广东境内的石峡文化和福建境内的昙石山文化等.
2,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社会生产力比母系氏族公社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明了铜器.大汉口文化,龙山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存中均发现红铜器,多为小型工具或饰物.这是父系氏族公社时期人们取得的最大成就.农业和家畜饲养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手工业技术有了提高,出现了冶铜业,丝织业等新兴的手工业部门.陶器制造有了很大的进步.玉骨器的制造是这一时期手工业的突出成就.
3,父权制的确立
父权制取代母权制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男女在氏族中经济地位的变化.这一时期男子的劳动由狩猎和捕鱼转向农业和家畜饲养业,占据了原来女子从事的经济领域,成为氏族主要经济活动的承担者,处于主导地位.由于经济地位的变化,父权制逐渐取代了母权制.这时的婚姻形态已由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过度.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出现,是父权制确立的标志.父权制确立以后,世系从父系计算,财产也按父系继承,与母权制的情况正好相反.
第三节 氏族制度及其瓦解
一,私有制的出现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原始的财产公有制渐趋瓦解,私有制由萌芽而产生.私有制的出现主要反映在这个时期的墓葬中,死者随葬品多寡悬殊的现象严重.当时不仅出现了私有制,而且出现了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
二,阶级的出现
关于阶级产生的情况,也反映在这一时期的墓葬中,齐家文化中有奴隶殉葬的现象.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和贫富的不断分化,人们的关系也在重新组合:富有者成为氏族贵族,成为奴隶主的前身;贫困者往往要承受富有者的剥削和奴役,从而沦为奴隶.
三,国家的形式
中国古代国家产生的途径,是在各个发生了阶级分化的氏族部落间的冲突与联盟中形成的,不同于欧洲历史上任何国家兴起的形式.根据古代文献记载,中国古代存在着许多氏族部落,黄河上游和中游地区是黄帝和炎帝部落;黄河下游地区是东夷族部落;长江流域是苗蛮都落.在原始社会末期,部落之间或部落联盟之间,经常因彼此掠夺而发生战争.因此,在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中,都要设置军事领袖,设置氏族大会,氏族议事会为领导机构,以决定大事,组织指挥战争.这种制度被称为"军事民主制".
我国古代文献中记载了许多有关部落和部落联盟之间发生大规模战争的传说.如炎帝和黄帝两个部落联盟曾"战于阪泉之野",黄帝取得了胜利;黄帝又和九黎"战于涿鹿之野"(《史记•五帝本纪》),黄帝亦取得胜利.黄帝部落成为黄河流域最强大的部落联盟.在氏族部落之间的战争与联盟中,国家逐渐形成.我国古代国家的形成约在尧,舜时期.我国的历史从这时起进入了阶级社会.
第二章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第一节 中华文明探源
由于没有发现夏代的文字资料,后世文献对夏代历史的记述又过于简略,因此,人们对夏代的历史面貌不很清楚,过去甚至有人怀疑中国历史上是否存在过夏朝.探索夏文化,即根据地下发掘出来的实物资料,用考古的手段来恢复和研究夏代的历史.
根据文献记载,夏朝的中心区域在今河南省西部和山西省南部一带;它存在的时间大约是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据此推断,在上述地区和纪年之内发现的考古文化,就有可能是夏朝遗留下来的.从1958年开始,考古学界即在豫西一带展开了夏文化的探索工作,发现了偃师二里头文化,其分布范围在夏朝的中心区域,年代也在夏朝的纪年之内,文化内涵亦与夏代奴隶社会的情况相符合.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学术界终于得到基本共识,即在文献中夏人集中活动的豫西,晋南地区发现的二里头文化以及"东下冯类型"和"陶寺类型",可以确定为属于夏王朝时期的的文化.有关夏文化的探索仍在继续深化之中.但由于二里头文化没有发现文字,目前还不能完全断定这种文化就是夏文化.总之,夏文化的探索工作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还存在着一些疑难问题.
第二节 商代文明概况
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立国约600年.商朝后期,奴隶制文明高度发展,标志这一文明的,是甲骨文字的相当成熟和青铜冶炼技术的相当进步.
一,商王朝的建立和发展
商族是黄河下游地区东夷族的一支.商族的始祖名契.从契至汤,历经14世.这期间商族曾有过8次迁徙.今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和山东西部一带,是商族早期活动的主要区域.
商族在汤之前,一直臣服于夏朝.汤是一位颇有才能的首领,他在位时,商族处于向上发展的阶段,夏朝的统治已开始崩溃.商族由东向西发展,和夏朝发生冲突.商汤首先灭掉了夏朝的一些盟国,最后集中力量伐夏,灭亡了夏朝.
汤灭夏后建立了商朝,向黄河中上游地区发展,统治范围以今河南中部为中心,东至海,西至今陕西,北达今河北,南抵今湖北,湖南一带,堪称"邦畿千里"的奴隶制大国.商朝建立后,维持了一个时期的稳定局面,后因王位继承问题,贵族内部发生了长期而又激烈的争权斗争,商王朝曾多次迁都.盘庚即位后,将国都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市郊),从此以后,直到商朝灭亡,商朝的都城再也没有迁徙.盘庚迁殷是商朝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扭转了商朝一度出现的"九世之乱"的局面,加强了商王室的统治力量,为商朝的新发展打下了基础.故盘庚迁殷是商朝历史的转折点.
武丁是商朝后期很有名的一个国王,统治时间长达50多年,文治武功颇盛,是商王朝最强大的时期.
二,商朝的国家机构和政治制度
商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占有全国的土地和臣民,对全国臣民操生杀予夺之权,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商王下面有重要的辅佐功臣,协助商王处理政务.商代中央政权的官职有尹,傅,乍册,史,卜,多射,卫,戍,师,多马,多亚,小臣,百工等,分管政务,军事,经济等.
王都所在地为王畿,王都以外的居住区叫鄙.在商王朝控制的区域内,分布着许多邑,邑是商代社会的基层组织.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实行一种外服制,即侯,甸,男,卫四服,是地方向中央必须履行的几种服役制度,既是一种地方行政区划,又是一种经济剥削关系.商王朝还把其统治地区分为畿内和畿外两大部分.畿内是商王室直接统治的地区,畿外是众多方国分布的地区.为了对外征伐和对内镇压,商王朝建立了庞大的军队.国家还设有监狱和残酷的刑罚.
三,商代的经济和文化
商代的社会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是当时具有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手工业发展迅速,青铜铸造业是商代最主要的手工业部门,集中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水平.商业在商代也有初步的发展.
甲骨文是商代文化发达的重要标志.商代的文字主要保存在龟甲和牛肩胛骨上,因之称为"甲骨文",内容多为记录占卜之事,因之也称为"卜辞".铜器和其他器物上也有一些文学,但为数不多.甲骨文实际上是商王朝的档案资料,商代贵族对祭祀,征伐,田猎,疾病,农业的丰歉,天气的阴晴风雨等等,都要用占卜的方法询问鬼神,这些占卜的记录就是甲骨文.在商代后期都城殷墟发现的甲骨卜辞,约有10万多片,甲骨文单字总数约有3500字左右,目前已经认识的约有2000字左右.甲骨卜辞对研究商代的历史文化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商代已有相当水平的天文知识和较完善的历法.天文学和历法的进步,与农业生产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商朝的灭亡
商朝奴隶主贵族的生活奢侈腐朽,对广大奴隶实行残暴的统治,最突出的事例就是人祭和人殉.人祭就是将奴隶以各种方式杀戮,作为祭品,以供奉祖先,鬼神.甲骨卜辞中有大量的人祭的记载.人殉就是用奴隶为奴隶主贵族殉葬,大量的考古资料亦可作为证明.
商代的最后一个国王商纣王继位以后,生活更加腐朽,作"酒池肉林",为"长夜之饮",对内实行高压政策,滥用酷刑,对外连年用兵,征服异族,使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更加尖锐.在这时,商的属国周在西方兴起,周武王乘商纣王全力征伐东夷之机,兴兵大举向殷都进攻.纣王的主要兵力集中在东方,只好临时将奴录武装起来与周对抗,双方会战于牧野(今河南汲县北),奴隶们前途倒戈,纣王兵败自焚而死,商朝灭亡.商王朝由汤建立,到纣亡国,共传17代,30王,立国约600年.
第三节 三代更迭
周族是居于今陕甘黄土高原,渭水流域一带的古老部落,以善于经营农业而著称.周族的始祖名弃,号曰后稷.弃的四世孙公刘时,迁居于豳,社会经济有较快的发展.公刘之后又九世,传到古公亶父,他率领周人迁到岐山脚下的周原,对周族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周文王时期,周人的势力有了长足的发展.文王一边修治内政,迅速发展国势,一边征服西北方向的游牧部落方国,巩固了周族在渭水中游的统治,并积极准备灭商.周武王继承其父周文王的遗志,在商王朝内外交困之际,联合西方和西南方的一些与商为敌的部族灭亡了商朝,建立了西周王朝.
武王灭商后的第二年病死,其子成王继位,武王弟周公旦摄政,引起了"三监"(武王之三个弟弟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于商都附近监视商纣王之子武庚)的不满,他们与纣子武庚及商朝在东方的残余势力联合起来,发动叛乱.周公率兵东征,用三年时间平定了叛乱,又在洛水北岸修建了一个东都,称作雒邑(今河南洛阳),作为周统治者控制东方的政治,军事中心,从而巩固了周朝的统治.
第三章 宗法农业社会的建立与演进
第一节 西周的政治制度与国家机器
一,分封制
分封制是周王朝行使全国统治的一种方式,是西周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也是西周历史的一个显著特点.
周灭商以后,为了统治被其征服的广大地区,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即派遣王室子弟或其他贵族到全国各地去建立诸侯国,代表周王统治地方,以拱卫王室.这就是分封制,历史上称其为"封藩建卫"或"封建".周初分封的诸侯一是王室子弟;二是异姓贵族;三是古代圣贤或帝王的后代.受封的大小诸侯,关系有亲有疏,地位有高有低,疆域有大有小,军队有多有少,表现了等级附属关系.当时重要的封国有:鲁国,晋国,卫国,齐国,宋国,燕国等.周天子对诸侯国拥有一定的权力,诸侯国要对周王室承担一定的义务.
西周王室通过分封制将其政治势力扩展到各地.东起海滨,西到甘肃,北达辽宁,南至长江以南,这样广大的地区都成了周王室的统辖范围,形成了比商朝更加庞大的奴隶制国家.
二,宗法制
宗法制是周代又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与分封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宗法制是一种权力继承制度,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地位,庶子分封.周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的嫡子和庶子则被分封到各地去当诸侯;诸侯国君的嫡长子继承诸侯位,其余的儿子则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的嫡长子继承卿大夫位,其余的儿子为士.嫡长子与众庶子有双重关系,既是兄弟关系,又是君臣关系.宗法制就是这样把权力继承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固定下来,以解决贵族间的矛盾,巩固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权力继承问题而发生内乱.宗法制下的等级尊卑观念非常严格,等级森严,尊卑有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用以维护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
三,国野制(乡遂制)
周灭商后,在大分封的过程中,对地方实行军事统治.为了区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周王朝对不同身份的人采取不同的统治政策和剥削方法."国野制"就是这种统治方法的具体体现.
"国",亦称"乡",即当时的都邑或较大的居民点.一般来说,国是奴隶主贵族的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是周王室在分封诸侯或征服异族的过程中建立的,居住着大小贵族和为贵族服务的手工业者,商人等,住在国中的人称"国人"."野",亦称"遂",即国以外的广大地区,其地域比国大.居住在野的人叫做"野人".国人与野人的地位大不相同,前者是统治者,后者是被统治者,政治待遇有着天壤之别.国与野的对立,是西周时期阶级矛盾的具体体现,也是西周奴隶制度的一个特点.
四,官制,刑罚,军队
西周的最高统治者是周王,又称为周天子,占有全国的土地和人民.王以下有三公,即太师,太保,太傅,是辅佐周王的大臣.三公以下的官吏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政务官,一类是神职官吏,一类是史官."世卿世禄制"是西周官制的显著特点.
记载西周刑罚的文献主要见于《尚书•吕刑》和《周礼•秋官》.前者主要记载的是刑罚的名目,后者则主要记述了与刑罚有关的各类官吏的名称及其职责.此外,铜器铭文中也有反映西周刑罚和法律的内容.
西周的常备军有两支,一为"西六师",一为"成周八师".前者驻扎在都城镐京一带,主要任务是保卫宗周的安全;后者驻扎在成周,主要是为了防犯殷遗民及维护周王朝东部的安全.除王室的军队外,各诸侯国也都有一定数量的军队.
五,井田制
西周时期的土地所有制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也可以说是土地王有,具体表现为井田制.井田制是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是体现周代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主要部分.
井田制有两种含义,一是田地形式.一般田地中有沟,渠,道路,自然分割成方块,"井"是田地的象形字.二是经营方式,也就是剥削方式.井田分公田,私田,驱使奴隶无偿代耕公田,以劳役地租的形态剥削奴隶.
六,国人暴动
周厉王实行专利措施,引起了中小贵族和劳动人民的普遍不满,厉王对此实行了残酷镇压.公元前841年,国都镐京爆发了"国人暴动",厉王被赶出镐京,由周公和召公共同摄理朝政,史称"共和行政".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我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第二节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与政治变革
一,大国争霸
春秋时期邦国林立,见于史书记载的就有几十个.在这些诸侯中,比较重要的有14个,《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记载了其中12个国家的世系,它们是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另外两个国家是吴国和越国.这些国家活跃在春秋历史的舞台上,互相展开了以争夺土地和人口,掠夺财物为目的的争霸战争.
春秋时期出现大国争霸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周天子失去了对天下的控制,这是大国争霸出现的前提.第二,各诸侯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弱肉强食的争霸局面.第三,戎狄蛮夷等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为大国争霸提供了可乘之机.
春秋时期争霸的主要是齐,晋,楚,秦四国,宋国也曾有过昙花一现的霸业.吴,越争霸已是春秋晚期,且局限于东南一隅,于中原地区影响不大.春秋历史上的著名霸主被称为"春秋五霸",关于春秋五霸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说法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春秋中期以后,晋,楚争霸激烈,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大小诸侯国几乎都卷入了战争,兵连祸结,无有宁日.特别是地处中原地区的诸侯国,所受战争的危害更为严重,小国普遍厌战.此外,晋,楚两个大国势均力敌,谁也无法吞并对方,加之国内政治斗争的复杂,也各想暂时休战.在这种背景之下,出现了旨在停止战争的"弭兵"运动.
弭兵运动是由经常处于交战状态的宋国发起的,前后共有两次.第一次是在公元前579年,由宋国大夫华元发起,后因楚国撕毁盟约而没有成功.第二次是在公元前546年,由宋国大夫向戌发起,会议确立晋,楚两个大国同作盟主,除齐,秦外,其余小国要同时朝见晋,楚,向两国同时纳贡.第二次弭兵大会以牺牲小国的利益,晋,楚平分霸权为条件取得了成功.此后,晋,楚两国几十年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黄河流域的争霸战争告一段落,历史进入了春秋晚期.
春秋时期,大国发动争霸战争不可避免地给社会带来了种种惨祸,灾害和痛苦,但也产生了有利于历史前进的客观效果,加快了统一中国的步伐,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进程,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变革的趋势和特点是奴隶制的日益消亡和封建制的逐渐产生.促成这一社会变革的物质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铁器的使用.文献材料和考古实物资料都说明,当时许多国家已普遍使用人工冶炼铸造的铁器.铁器的使用在我国古代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正如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奴隶社会的诞生一样,铁器的使用将预示着中国封建社会的来临.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另外一个标志,就是牛耕的出现.有关当时牛耕的情况,主要见于文献记载.从西周中晚期开始,井田制就已经动摇,出现了土地转让等现象.进入春秋以后,井田制进一步遭到破坏并开始瓦解.
土地兼并是导致井田制瓦解的一个重要因素.春秋时,土地兼并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诸侯兼并公室;二是诸侯之间互相兼并;三是诸侯国内部卿大夫兼并公室;四是诸侯国内卿大夫之间的互相兼并.土地兼并的总趋势是以下犯上,导致土地所有权不断下移,使土地逐渐集中到新兴的地主阶级手中.由于土地兼并的作用,自西周以来实行的井田制度遭到破坏,中国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逐渐崩溃,代之而起的是封建制的土地占有关系.
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另外一个标志是土地买卖.伴随井田制的崩溃和土地私有制的出现,阶级关系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封建依附关系产生,发展起来,出现了农民和地主两个新兴的阶级.春秋时期的个体农民绝大部分是由奴隶和平民转化来的,也有一部分贵族沦落为自耕农.地主阶级有的是由奴隶主贵族转化而来,有的则是获得土地赏赐的军功地主,还有一些是从平民乃至"鄙人"中上升而来的.


相关话题/中国古代史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串讲讲义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 根据考试大纲的相关要求,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基本发展线索,我认为在中国古代史的复习中应当牢牢抓住以下这些内容。因为今年是首次全国命题,所以很难对命题作出一种有把握的推测,而且对于考生来说,应考的唯一法门就是全面地复习,而不是去盲目地对试题本身进行任何猜测。下面所列的内容基本上是严格按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9
  •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1.郡县制;中国古代继宗法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秦汉。秦始皇把全国划分为36郡,下设县,长官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是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史称郡县制度。这一制度对巩固我们祖国的统一,对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在此后两千多年的封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
  • 张传玺中国古代史要重要问题解答汇编
    张传玺中国古代史要重要问题解答汇编 1,商鞅为什么变法?变法的内容是什么?其政治、社会作用怎样? (提示)商鞅变法的原因:①战国初年,秦是一个由贵良统治的国家,国力很弱,因而要变法图强、提高其政治地:立。②旧的土地制度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急待改革.公元前359年和前350年,商鞅主持两次变法:第一次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6
  • 中国古代史重要名词解释
    母系氏族公社 母系氏族公社是以母亲的血缘关系结成的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它是在血缘家族进一步发展、逐步形成氏族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世界各民族普遍经历的阶段。母系氏族公社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达到繁盛,并开始逐步为父系氏族公社所取代。 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
  •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详文解释
    一.重要名词 大索貌阅:隋政府为了加强对人民控制,增加赋税收入的一项措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索貌阅。即查对户口,并按户籍上的年龄与本人外貌相核对,看是否年龄故意报大报小,以逃避赋役。同时也清查没有报入户籍的人,不实者加以处罚,并鼓励互相检举。大索貌阅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也有利于加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15
  •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考研资料(超详细)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超详细) 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 一、知识归类 Ⅰ 科学技术篇 1、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及其西传 ⑴造纸术 ①西汉先后出现絮纸和麻纤维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 ②东汉宦官蔡伦于105年改进造纸术,制造植物纤维纸。 ③造纸术6世纪传到朝鲜、越南和日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10
  • 北京大学2005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1、《续资治通鉴长编》 2、井田制 3、葵丘之会 4、限民名田5、九品中正制 6、《元和郡县图制》 7、南衙北司之争 8、庆历新政 9、探马赤军 10、票拟二、论述题(每题20分)1、汉武帝财政改革措施及作用2、隋唐以后赋役制度的主要变化3、唐代周边主要少数民族及其活动4、元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西南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南开大学2004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复试
    一.你读过哪些本专业的学术著作?请对其中的一种进行评论,并试对其中的某些重要问题或观点谈一谈自己的看法。(限800字以内)(60分)二.就你所接触的材料和知识,试谈历史学或中国古代史专业的发展趋势。(限800字以内)(40分)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中国古代史一、名词解释(40%) 胡服骑射 董仲舒 河阴之变 府兵制 永贞革新 唐蕃会盟 绍兴和议 徐光启 萨尔浒之战 四库全书二、简述题(30%,每题各占15%) 1、简析秦朝灭亡的原因。 2、简论赵匡胤。三、1988年,费孝通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就“中华民族”问题发表演讲,提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华中师范大学1999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华东师范大学1999年中国古代史一、名词解释:(42) 周公旦 算缗与告缗 府兵制 猛安谋克 东林党 乾嘉学派二、问答题 1、简述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对北宋历史的影响。(28) 2、试述春秋、战国为“古今一大变革之会”说。(30)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中国古代史一、名词解释(35%) 夏商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河南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中国通史(1949年之前)一、名词解释: 1.氏族公社2.楚汉之争3.八王之乱4.《唐律疏议》5.猛安谋克6.中国共产党第7次代表大会二、简答: 1.简述春秋时期井田制崩溃的必然性。2.简述东汉田庄经济。3.简述唐太宗和贞观之治。4.简述明朝初期加强君主集权的政治措施。5.简述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安徽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一。名词解释 1.仰韶文化 2.甲骨文 3.府兵制 4.<大唐西域记> 5.庆历新政 6.摊丁入亩二.简答题 1.简评韩非的法家学说. 2.简述汉武帝的经济政策及其作用. 3.简析唐朝三省制及其职能. 4.分析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三.论述题 1.试述中国古代儒学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 2.论述明初专制主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