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纲笔记张传玺(2)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22
随着土地占有关系的变化和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各国统治阶级为了维持和增加剥削收入,对赋税制度进行了一些改革,以适应社会形势的变化.齐国在公元前685年齐桓公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其重要内容之一即"相地而衰征"(《国语•齐语》),即按土地的好坏一律征税,以增加国家收入.晋国在公元前645前"作爰田",废除了井田制下定期分配土地的制度,使个人对土地的占有权固定下来,促进了国有土地向私有土地的转化.公元前594年,鲁国颁布"初税亩"法令,对公私土地一律按亩征税,取消了公田和私田的差别.楚,郑,秦等国都进行了类似的赋税改革.赋税制度改革的结果加速了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
第三节 战国时代的经济发展与政治变革
一,各国的变法运动和封建集权政治的形成
进入战国以后,各诸侯国为了巩固政权,增强国力,都程度不同地进行了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的改革,史称变法运动.经过变法运动,封建制度得以逐步确立.
1,魏国的李悝变法
战国初年,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进行变法.这是战国时期最早进行的一次变法运动.李悝变法的内容主要有下列几点:废除奴隶制的世卿世禄制,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任用官吏;推行"尽地力之教",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实行"平籴法",由国家调剂粮食价格,以稳定小农经济;作《法经》,确立封建法制.
李悝变法的结果,使魏国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封建政权得以巩固,成为战国初年最强盛的国家.
2,楚国的吴起变法
公元前382年,楚悼王任吴起为令尹,主持变法,以图振兴楚国.吴起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废除贵族特权,"三世而收爵禄","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裁汰冗员,精简无关紧要的职官,节省经费用以训练军队;整顿吏治,对官吏提出严格要求.
吴起变法沉重地打击了楚国的旧贵族,加速了楚国封建化的进程,使楚国力迅速强盛.楚悼王死后,吴起被旧贵族射杀,变法也随之失败.
3,秦国的商鞅变法
在秦孝公的支持和重用下,商鞅于公元前359年和公元前350年两次在秦国主持变法.变法的主要内容有:用法令形式废除了奴隶制的井田制,"废井田,开阡陌,使民得买卖";奖励军功,建立军功爵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在全国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什伍连坐制;统一度量衡.
商鞅在秦国掌权19年,他的新法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得到较彻底的推行,使秦国很快富强起来.然而商鞅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而死.商鞅虽因旧贵族的个人恩怨而被处死,但"秦法未败",他的变法措施仍被贯彻推行下去.
在战国变法运动中,以商鞅变法最为广泛彻底,也最为成功.商鞅变法的成功,使原来比较落后的秦国一跃而成为战国时期最为先进的强国,为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二,封建集权政治的形成
封建集权政治的形成在战国时期主要表现在郡县制的推行,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等几个方面.
封建中央集权制体现在地方组织上就是郡县制.郡县制起源于春秋时期,进入战国以后,各国已普遍推行.郡县制的确立,加强了以国君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一次重大改革.
官僚制度是封建集权政治的重要内容.经过变法运动,各国普遍建立了封建官僚制度,这时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官分文武.国君之下设相和将,文武分职,各司其职,分散了大臣的权力,利于权力集中于国君手中;二是俸禄制度.对各级官吏的报酬改分封土地为粮食或钱币俸禄,便于国君利用利害关系控制各级官吏;三是"上计"制度.即以年初上报各种预算而年终汇报完成情况作为考课官吏的手段,决定对地方和下级官吏升降赏罚;四是符,玺制度.国君普遍用符,玺作为凭证,用以调遣军队,派遣使者,任免官吏,传达政令等,便于控制军队和臣下.
当时各国选拔官吏大体有五种方式:一是臣下向国君推荐;二是通过上书和游说自荐;三是根据军功选拔;四是从侍从的郎官中选拔;五是中央和地方长官在一定范围内拥有选拔任用下级官吏的权力.
三,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1,农业的发展
战国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铁农具的普遍使用.考古工作者在全国各地发现大量战国时期的铁农具,从这些农具的种类看,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序,如犁田,中耕,除草,收割等,都已使用铁器.兴修水利.各国统治者都把水利事业的发展看作是富国的重要措施之一.典型的有:魏文侯派西门豹任邺县县令时治理漳水;关中地区秦国兴修郑国渠;最著名者为李冰父子主持兴修的都江堰.农业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深耕熟耨,辨土施肥,注意农时,疏密得宜四个方面.出现了总结农业生产经验的农业专著,如《吕氏春秋》的《上农》,《任地》,《辨土》,《审时》篇以及《礼记•月令》等.农业产量的提高.铁农具的使用,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普遍有所提高.
2,手工业的发展
战国时期的手工业比以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行业种类增多,生产规模扩大,技术也较前进步.除了各国有官府手工业外,民间手工业也有新的发展.冶铁业是当时一项重要的手工业.从已发现的冶铁遗址和遗物看,其规模相当大,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很多,质量也很好.北方发现铁器以农具和手工业生产工具居多,而南方发现的铁器则以兵器居多.铸铜业仍在发展.考古工作者在全国大多省区都发现有这一时期的青铜器,种类繁多,工艺水平很高,出现了焊接,鎏金,镶错金银等工艺.南方盛产漆器,考古发现中多见,制作考究,花纹美观,品种多样.
3,商业的繁荣
战国时期商业的繁荣主要表现在商人的活跃与金属货币的广泛流通以及城市的发展三个方面.金属货币在战国时期已广泛流通.当时的金属货币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铜币,另一类是金币.铜币的形状主要有四种:形状象刀的叫刀币,流通于齐,燕,赵等国;形状象铲的叫布币,流通于韩,赵,魏等国;圆形圆孔或方孔的叫圜钱,流通于秦国和东周,西周等地;形状像贝壳的叫贝币,也叫蚁鼻钱,流通于楚国.金币主要流通于楚国,称为"郢爰",是一种称量货币.城市的发展是战国时期商业繁荣的又一标志.由于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促使了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导致了城市的迅速发展.当时齐国的临淄,楚国的郢,赵国的邯郸,燕国的燕下都是很典型的都城.
第四节 西周,秦秋,战国文化
一,文化典籍
五经,即《诗》,《书》,《易》,《礼》,《春秋》,是我国现存最古的文献.
二,诸子百家
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期,新旧阶级之间,各阶级,各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又激烈.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和思想家,都按照本阶级,本阶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于是出现了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参加争鸣的各派,史称"诸子百家".诸子中主要的学派有儒,道,墨,法,名,阴阳,兵,纵横,农,杂等家,在当时思想领域影响最大的是前四家.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他在整理古文献,传播古代文化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主要思想和言论保留在《论语》一书里.他大半生时间从事教育活动,开创私人办学之风,打破了过去"学在官府"的局面,在教学方法上积累了不少值得后人借鉴的经验.儒家的代表人物还有孟子和荀子.孟子(前390-前305)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著有《孟子》一书,主要发挥孔子的学说,以"义"为其理论核心.荀子(前313-前238)名况,赵国人,著有《荀子》一书,对孟子等人的旧说进行了激烈批判.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人,约与孔子同时,是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有《道德经》一书,约成书于战国时期,为其思想的代表.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周(约前369-前286),宋国人,著有《庄子》一书,其世界观与老子相同.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鲁国人,为墨家的创始人.《墨子》一书基本上保存了他的思想.墨子的信徒多为劳动人民出身,生活简朴.
法家是反映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流派.前期法家代表人物有李悝,商鞅和申不害,后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韩非(约前280-前232),出身于韩国贵族,为荀子的学生,著有《韩非子》一书,阐明他的思想和主张,为先秦法家学派之集大成者.
三,文学
西周至战国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前期有《诗经》,后期有《楚辞》.散文艺术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发展.
四,科学技术
第四章 秦帝国的创建与倾覆
经过战国时期多年的兼并战争之后,强大的秦国在公元前221年实现统一,它以咸阳为都城,建立了大一统的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统治.其政治体制的构成对此后两千年的历史有重要影响.
第一节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创建
一,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政治
1,皇帝制
秦王政统一全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超五帝,王的称号已不能显示他的至高无上的权势和地位,于是更改名号,把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而为一,号称"皇帝".从此,皇帝便成为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此外,还规定皇帝自称"朕",命称"制",令称"诏",印称"玺".废除子议父,臣议君的"谥法",规定皇帝按照世代排列,第一代称始皇帝,后世以二世,三世计,以至"传之无穷".这些规定都表明皇帝的神圣地位和至高无上的权力.
2,三公九卿制
秦朝的中央机关实"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政务,军事和监察.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相互制约,都直接为皇帝负责,使权力集中于皇帝一身.三公之下设九卿,具体是: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卫尉,掌管皇宫保卫;郎中令,掌管宫廷警卫;太仆,掌管宫廷车马;典客,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及外交;廷尉,负责司法;治粟内史,掌全国财政税收;宗正,管理皇室亲族内部事务;少府,掌管全国山河湖海税收和手工业制造.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概不世袭.
3,郡县制
在地方行政机构上,秦始皇彻底废除了古代的分封制度,把战国时期已经实行的郡县制推行到全国.郡设郡守,郡尉和监御史,分别掌管政务,军事和监察.一郡之内设县令或县长,此外还有县尉,县丞.一县之内再分乡亭,里等,构成了一套严密的地方机构.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1,迁徙富豪,销毁兵器.秦灭六国后,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和富豪到咸阳及南阳,巴蜀等地,以削弱他们的政治,经济势力.为了防止旧贵族反叛,秦始皇还下令将六国流散于民间的兵器收缴起来,集中到咸阳,加以销毁,改铸成12个铜人.
2,决通川防,修治驰道.为了消除反秦势力可能利用的地形或建筑设施,秦始皇命令拆除各国的旧城郭,决通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河道堤坊,平掉了易于据守的险阻.为加强全国的统治,又修了以咸阳为中心东至今浙江,江苏,山东,南至今湖北,湖南,西至今甘肃东部,北至今河北和山西北部的驰道.还修了专为加强北面边防的"直道".形成了一个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
3,统一文字.战国时期由于长期分裂割据,各国的文字极不一致,这对统一后的秦朝推行政令和文化交流造成严重障碍.秦始皇命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太史令胡毋敬主持统一文字,制定出字形固定,笔画省略,书写方便 quot;小篆"作为标准文字,推行全国.
4,统一货币.战国时期不仅各国自铸货币,而且在一个诸侯国内的各个地区也都自铸货币,其形状,大小,轻重各不相同,计算单位也不一致,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各地区之间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公元前211年,秦始皇下令统一货币,废除六国旧币,制定新的统一货币,规定货币分二等,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圆形方孔的铜线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
5,统一度量衡.战国时期,度量衡制度也相当混乱.秦统一后,把商鞅变法时制定的度量衡制度推行到全国,并专门颁发诏书.度量衡的统一对于消除各地割据势力的影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6,加强政治思想统治.秦始皇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所进行的改革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在国家体制问题上,朝廷内对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多有争论.前213年博士淳于越又提出恢复分封制的主张,遭到丞相李斯的反驳,于是李斯向秦始皇提出除《秦纪》,医药,卜筮,农书以及国家所藏《诗》,《书》,百家语外,其他全部交官府销毁的农书以及国家所藏《诗》,《书》,百家语外,其他全部交官府销毁的"焚书"建议,得到秦始皇批准,并得以在全国实施.次年,又由于一些儒生对秦始皇进行诽谤,秦始皇下令将逮捕的460多个儒生和方土全部坑杀,即"坑儒"事件.秦始皇以焚书坑儒的手段统一思想,是"师今"与"师古"两种政治思想斗争激化的表现.
三,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其他各族大融合,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秦灭六国后,在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开始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经过对匈奴,越族的战争,秦王朝成上最大的国家,各民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第四节秦末农民大起义
一,秦王朝的残暴统治
秦始皇对劳动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是非常残酷的,主要表现为沉重的徭役,兵役和残酷的刑罚.秦始皇为满足自己的奢侈生活,无休止地征发徭役,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动用大批劳力在咸阳仿建六国宫殿,在渭河南岸的上林苑修筑规模宏大的朝宫即阿房宫,修建大量的离宫别馆,在骊山北麓(今陕西临潼)给自己修建陵墓.当时北有防备匈奴的士卒30万,南有戍守五岭的戍卒50万,还有修驰道,转运粮草的,全国服徭役和兵役的人数不下200万,占当时整个人口十分之一,给社会经济和社会秩序造成极大危机.秦的刑罚也很残酷,人民动辄触刑,全国到处出现"赭衣塞路,囹圄成市"(《汉书•刑法志》)的恐怖局面.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于巡行途中,接替他的是少子胡亥,是为秦二世.秦二世之昏庸,残暴程度不亚于秦始皇,广大农民"力罢(疲)不能胜其役,财尽不能用其求"(《汉书•贾山传》),生活陷入绝境.酝酿已久的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终于在秦二世时期爆发了.
二,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
公元前209年7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县境内)发动处于绝境的戍卒举行起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举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的旗帜.大泽乡起义不久,农民军攻克了陈县(今河南淮阳),在起义百姓的拥戴下,陈胜被立为王,国号"张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革命政权.此后,全国范围内,"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史记•陈涉世家》),其中项梁,项羽起义于吴县(今江苏苏州),刘邦起义于沛县(今江苏沛县),秦嘉等起义于淮北.农民军以陈县为中心,兵分三路,向秦王朝发动总攻.在秦王朝的反扑下,各路起义军均先后失利,吴广,陈胜相继牺牲,反秦斗争转入低潮.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虽然前后只有短短的6个月时间,但席卷全国,沉重地打击了秦王朝的残暴统治,为推翻秦王朝奠定了基础.
三,秦王朝的灭亡
陈胜,吴广牺牲以后,反秦斗争暂时受到挫折,但斗争的新高潮很快兴起,继续领导农民进行反秦斗争的主要是项羽和刘邦.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大破秦军,打垮了秦王朝的主力部队.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战争中最激烈的一次战役,也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次大战,为最后推翻秦王朝的反动统治奠定了基础.公元前207年7月,刘邦率起义军至灞上(今陕西西安东),刚刚当了46天的秦王子婴向起义军投降,秦朝灭亡.
秦末农民大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农民革命运动,推翻了残暴的秦王朝,开创了中国农民革命的光辉传统.其历史功勋是不可磨灭的.
第五章 西汉王朝(上)
第一节 西汉初年的统治制度和政策
一,"汉承秦制"
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定都于长安.他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基本承袭了秦王朝的制度,仅在某些方面有所改变.
汉的行政组织,从中央到地方完全和秦相同,只是到景帝以后名称上有些改变.汉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有封国制的存在,这是同秦最大的相异之处.早在楚汉战争时间,刘邦为了分化项羽的阵营,壮大自己的力量,曾封韩信,英布等为王,这些人因为非刘姓,故称"异姓".由于异姓王非刘邦嫡系,又雄踞一方,在封立后数年之中,他们相继被诛除殆尽.与此同时,刘邦又大封他的子弟为王,称为"同性王",高于列侯.当时封立的"同姓王"共有9国,他们在封国内是国君,权力很大,其政权与中央基本相同,除太傅和丞相由中央任命外,自御史大夫以下的各级官吏,都由诸侯王自己任命.诸侯王还有一定的军权,财权等.史称"郡国并行制".
刘邦还继承了秦朝的二十级爵的制度,又封功臣和亲属,外戚140人为列侯.列侯为二十级爵的最高爵位.然而列侯与诸侯王不同,在封国之内无治民之权.列侯有大小之分.侯国设相,其职掌与县令(长)相同,由中央任免,归所在郡守统辖.当时的郡只有15个,主要设置在旧秦国的疆域之内和魏,韩,楚的西部地区,郡之下设县.郡守,县令等主要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命.诸侯王国和郡都直属中央,但诸侯王国的地位远远高于郡.
汉朝的法律也沿袭秦朝,刘邦入关后曾宣布"除秦苛法","约法三章".在建立起新的王朝之后,刘邦即令萧何根据秦律制定汉律九章,叔孙通又作汉律傍章十八篇.汉律的基本精神在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皇帝可以随时用命令对法律条文加以改变,补充或取消,皇帝的命令凌驾于法律之上.
西汉封建国家军队也完全继承秦制.汉初在长安设南军北,军两支驻屯部队,守卫京师.在地方郡国设有轻车,骑士,材官,楼船等兵种.
二,西汉 "无为而治"
刘邦当了皇帝以后,要士人陆贾总结历代兴亡,特别是秦的"二世而亡"的经验教训,为他的统治提供借鉴.陆贾根据黄老学说,又结合当时国家残破,经济凋敝的实际情况,写论文10篇,主张"无为而治",得到刘邦的赞赏.陆贾的一系列理论,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秦朝后期的政治和社会实际,符合刘邦当时的建国思想.这一思想在西汉初年是最高统治集团的政治指导思想.后来历吕后,文帝,景帝时期,都坚持未变.
黄老学说是道家学说中的两派,黄指"黄帝之学",老指老子的学说.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曾发现已经佚失多年的黄帝之学的著作.在黄老思想指导下,汉初统治者采取"顺民之情与之休息"的政?用以恢复封建统治秩序,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
汉初的赋税政策大致有以下几种:田租:刘邦时为十五税一,文帝时实行"轻徭薄赋"政策,改为三十而税一,直到西汉末年,都一直坚持这一税制.人口税;分为算赋和口赋.算赋是丁税,15-56岁的男,女每年每人纳120钱(一算);口赋是儿童税,7-14岁的儿童,每人每年纳20钱.更赋:男子23-56岁之间,要服兵役两年.此外,每人每年在本郡服役一个月,叫做更卒或卒更.不服役的,每月出钱二千,叫做践更.每人每年还要戍边3月,不服役的,出钱三百,叫做过更.
鉴于西汉初年城市人口散亡,经济凋敝,商贾乘机囤积居奇,操纵物价,物价腾贵,国家财政困难的情况,西汉王朝采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重农表现在:复员军队,士卒都给予土地和宅舍;召集逃亡人口归乡;减轻田租,解放奴婢.抑商表现在:商贾及子孙不得作官;商贾不得拥有私有土地;商贾不得穿名贵织品,不得乘车,骑马,携带武器;加倍征收商人的算赋.
刘邦在打败项羽之后,曾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被匈奴40万骑兵困于平城,后虽突围,但难与匈奴再战,只好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即把宗室公主嫁给匈奴单于冒顿,与匈奴约为兄弟.当时南越,东越也都割据一方,刘邦也无力征战,只有采取羁糜政策,承认赵佗为南越王,立无诸为闽越王.
西汉初年各项政策实行的结果是使社会秩序稳定,社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到文帝和景帝时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兴盛局面.
三,加强中央集权
为解决中央和诸侯王之间的矛盾,贾谊和晁错分别上了《治安策》和《削藩策》.景帝时开始削剪诸侯王的地盘,这引起了中央和诸侯王之间的尖锐矛盾.
七国之乱是以吴王刘濞为首发动的一次同姓王联合大叛乱,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实则要夺王位.景帝命太尉周亚夫以武力镇压,七国被废除.此后,汉武帝在制度上解决了刘邦封立诸侯王所产生的弊病,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汉武帝时期,西汉封建国家的国势已相当强大,但当时仍存在三大问题:一是诸侯王尚有一定的政治,社会势力;二是土地兼并严重,社会动荡不安;三是匈奴不断入侵,边境不宁.这些因素促使汉武帝决心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政治.
1,改革政治体制
建立中朝.中朝是由皇帝身边较低级的官吏和待从人员组成的决策机构.形成的目的是削弱丞相的权力,使尚书令一职日益重要.而原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成外朝."中朝"是皇帝的御用工具.
设置刺史 元封五年(前106年),汉分全国为13个州郡(监察区),每州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进一步加强了皇帝对整个官僚机构的控制.
"推恩令"和"附益法"
为彻底解决诸侯王问题,主父偃上《推恩策》,建议在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部分土地为列侯,侯归郡管辖.武帝采纳了此建议,下"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无力与中央抗衡.武帝又制定《附益之法》,不允许诸侯招结宾客,限制诸侯王的活动.
2,强化军队
汉武帝时,在中央常备兵中,增设八校尉,隶属北军;增设期门,羽林军,隶属南军.此外,又增加楼船(水军)等军种.军队的加强,使中央集权有了更坚强的支柱,同时也加强了对外作战和对内镇压的能力.
3,改革财政
因长期对匈奴作战,财政困乏,汉武帝强收盐铁归国家垄断经营.国家经营的方式是:在大司农令之下设盐铁丞,各郡县设盐官或铁官,经营盐铁的制造和销售.
算緍,告緍:元狩四年(前119年),开始实行算緍.算緍即征收财产税,令商贾,手工业者,高利贷者向官府自报资产价值,每值两千钱即纳税一算(120钱).同时实行告緍,即在算緍令下达后,针对富豪大家隐藏财产不肯实报者,由专人主持鼓励告发事,当时揭发者极多.
改革币制:元狩五年(前118年),武帝下令由上林三官(钟官,技巧,辨铜)铸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通行全国,以改变货币混乱的局面,并严禁各郡国私人仿铸.
均输,平准:均输法即由国家在各地统一征购,运输货物,以谋取利益的政策.平准法即由国家平抑物价的政策,由国家在长安和其他主要城市中设置主管物价的官吏,利用均输官所储存的物资,根据市场上的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以保持物价的稳定.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方面采取措施加强封建专制主义,在思想上也加强了专制统治.这时,汉初以黄老思想为指导的政治已不适于中央集权政治,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武帝采纳了这个建议.此后,儒家学说逐步成为西汉后期的统治思想.
汉武帝还在长安大兴太学,置明师,培养人材,以选拔官吏.建元五年(前136年),又置《诗》,《书》,《易》,《礼》,《春秋》五经博士,凡通一经以上者,即可补为官吏.此后,儒学成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攻读五经成了干禄仕进的敲门砖.
第二节 西汉中后期的社会问题与王莽改制
一,西汉中后期的社会问题
西汉中后期,随着地主经济的发展,官僚,地主,豪商横征暴敛,而且还利用灾荒大量兼并土地,逼得农民陷入"卖田宅,鬻子孙"的悲惨境地,土地兼并与奴婢问题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社会问题.
汉武帝时由于频繁的战争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再加上统治阶级日益奢侈腐朽,极度挥霍,更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汉武帝晚期,各地相继爆发农民起义,严重地威胁了西汉王朝的统治.武帝曾多次发兵镇压农民起义,再加上统治阶级内部发生的严重政治危机"巫盅之祸",不但农民起义并未因此而销声匿迹而且还使政治局势日趋恶化.这一切都迫使汉武帝晚年改变其统治政策,他颁布了《轮台罪己诏书》,表示要"禁苛暴,止擅赋,务本农",停止了对外战争,转向对内政整顿.又积极发展生产,封丞相车千秋为富民侯,以示"与民休息","思富养民",借以缓和阶级矛盾,使社会逐渐安定.昭宣时期,进一步奉行武帝的这一政策,减少徭役和赋税,采取了一些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使社会得到安定,史称"宣帝中兴".
二,王莽改制
西汉后期,由于统治阶级日益腐朽,阶级矛盾进一步尖锐起来.土地兼并,政治黑暗,是西汉晚期阶级矛盾尖锐的主要原因.社会危机的日益严重,为王莽篡位提供了条件.
王莽在平帝时篡夺王位,建立"新"朝,并进而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主要内容有一)"王田,私属"政策;(二)"五均","六筦";(三)改革币制;(四)改革中央机构.王莽改制很快就以失败告终,因为他的改制首先遭到贵族,官僚,地主阶级的反对;同时改制给广大劳动人民也未带来好处;加之他又征发30万人准备进击匈奴和东北各族,激化了民族矛盾,也给内地人民造成负担.王莽改制失败进一步加剧了各方面的矛盾,但王莽能抓住西汉末年社会的主要矛盾进行改革,虽遭失败,在某种程度上仍有其进步意义.
相关话题/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串讲讲义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 根据考试大纲的相关要求,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基本发展线索,我认为在中国古代史的复习中应当牢牢抓住以下这些内容。因为今年是首次全国命题,所以很难对命题作出一种有把握的推测,而且对于考生来说,应考的唯一法门就是全面地复习,而不是去盲目地对试题本身进行任何猜测。下面所列的内容基本上是严格按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9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1.郡县制;中国古代继宗法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秦汉。秦始皇把全国划分为36郡,下设县,长官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是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史称郡县制度。这一制度对巩固我们祖国的统一,对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在此后两千多年的封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张传玺中国古代史要重要问题解答汇编
张传玺中国古代史要重要问题解答汇编 1,商鞅为什么变法?变法的内容是什么?其政治、社会作用怎样? (提示)商鞅变法的原因:①战国初年,秦是一个由贵良统治的国家,国力很弱,因而要变法图强、提高其政治地:立。②旧的土地制度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急待改革.公元前359年和前350年,商鞅主持两次变法:第一次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6中国古代史重要名词解释
母系氏族公社 母系氏族公社是以母亲的血缘关系结成的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它是在血缘家族进一步发展、逐步形成氏族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世界各民族普遍经历的阶段。母系氏族公社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达到繁盛,并开始逐步为父系氏族公社所取代。 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详文解释
一.重要名词 大索貌阅:隋政府为了加强对人民控制,增加赋税收入的一项措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索貌阅。即查对户口,并按户籍上的年龄与本人外貌相核对,看是否年龄故意报大报小,以逃避赋役。同时也清查没有报入户籍的人,不实者加以处罚,并鼓励互相检举。大索貌阅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也有利于加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15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考研资料(超详细)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超详细) 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 一、知识归类 Ⅰ 科学技术篇 1、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及其西传 ⑴造纸术 ①西汉先后出现絮纸和麻纤维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 ②东汉宦官蔡伦于105年改进造纸术,制造植物纤维纸。 ③造纸术6世纪传到朝鲜、越南和日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10北京大学2005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1、《续资治通鉴长编》 2、井田制 3、葵丘之会 4、限民名田5、九品中正制 6、《元和郡县图制》 7、南衙北司之争 8、庆历新政 9、探马赤军 10、票拟二、论述题(每题20分)1、汉武帝财政改革措施及作用2、隋唐以后赋役制度的主要变化3、唐代周边主要少数民族及其活动4、元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西南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南开大学2004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复试
一.你读过哪些本专业的学术著作?请对其中的一种进行评论,并试对其中的某些重要问题或观点谈一谈自己的看法。(限800字以内)(60分)二.就你所接触的材料和知识,试谈历史学或中国古代史专业的发展趋势。(限800字以内)(40分)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中国古代史一、名词解释(40%) 胡服骑射 董仲舒 河阴之变 府兵制 永贞革新 唐蕃会盟 绍兴和议 徐光启 萨尔浒之战 四库全书二、简述题(30%,每题各占15%) 1、简析秦朝灭亡的原因。 2、简论赵匡胤。三、1988年,费孝通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就“中华民族”问题发表演讲,提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华中师范大学1999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华东师范大学1999年中国古代史一、名词解释:(42) 周公旦 算缗与告缗 府兵制 猛安谋克 东林党 乾嘉学派二、问答题 1、简述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对北宋历史的影响。(28) 2、试述春秋、战国为“古今一大变革之会”说。(30)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中国古代史一、名词解释(35%) 夏商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河南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中国通史(1949年之前)一、名词解释: 1.氏族公社2.楚汉之争3.八王之乱4.《唐律疏议》5.猛安谋克6.中国共产党第7次代表大会二、简答: 1.简述春秋时期井田制崩溃的必然性。2.简述东汉田庄经济。3.简述唐太宗和贞观之治。4.简述明朝初期加强君主集权的政治措施。5.简述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安徽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一。名词解释 1.仰韶文化 2.甲骨文 3.府兵制 4.<大唐西域记> 5.庆历新政 6.摊丁入亩二.简答题 1.简评韩非的法家学说. 2.简述汉武帝的经济政策及其作用. 3.简析唐朝三省制及其职能. 4.分析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三.论述题 1.试述中国古代儒学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 2.论述明初专制主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