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纲笔记张传玺(3)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22
第六章 西汉王朝(下)
第一节 西汉王朝的民族政策与民族融合
西汉时期,统一的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发展,当时中国境内的汉,匈奴,西域各族,越族以及西南,东南,东北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虽然各族统治阶级之间存在着矛盾或者有过战争,但人民之间融合的趋势增长了,各族人民共同劳动,开发了祖国的边疆,构成了西汉时期丰富多彩的生动历史场面.
汉与匈奴的关系
西汉一代,与匈奴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刘邦至景帝时期,为屈辱的"和亲"阶段.此时汉初的经济急待恢复,政权尚未巩固,无力对匈奴作战.文景时期,这一时期对匈奴虽然仍采取和亲政策,但为抵御匈奴的侵扰,已开始为反击匈奴积极进行准备.第二阶段汉武帝时,中央集权加强,国家经济实力空前雄厚,进入反击匈奴阶段.反击匈奴战争主要在公元前133年-前119年间进行,先后打了十几仗,其中有决定性的大规模战役有三次.战争的结果,使匈奴大败而北徙漠北,汉政府于北部与西部设郡,屯田,并开辟了通往西域地区的重要通道.第三阶段为"昭君出塞"及其以后的和睦相处阶段.与降汉的呼韩邪部和亲,汉匈40多年未发生战争,双方有互市关系,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
汉与西域的关系
西域是我国古代对西部疆域的惯用名称.这里沙漠多,土地少,人们居于河流灌溉的绿州上,共有36国,大部分随牲畜逐水草而居,无定处.汉武帝时,为准备反击匈奴,曾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以联合大月氏与乌孙国夹击匈奴.张骞历经十多年艰辛,出使虽未达到预定目标,但到了许多国家,了解到西域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地理,风俗等情况,扩大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视野,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西汉晚期于西域地区设置行政机构并屯田,开辟丝绸之路,进一步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的经济,文化联系.
汉与西南,东南各族的关系
西汉时期,在我国西南地区居住着许多语言,风俗不同的少数民族,当时统称"西南夷".巴蜀地区的汉族人民与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很早就有频繁的交往,秦始皇统一后,在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建立了行政机构,至西汉时,西南各族人民与内地的联系与日俱增.汉武帝派唐蒙进入夜郎,派司马相如出使西南,派十多起使者到西南企图打开通往身毒(今印度)之路,赐"滇王之印"等等,都使得西南各族与汉的关系更加紧密.地处东南地区的闽越,东瓯,南越政权也一直与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汉王朝曾多次派使者出使这些地区,封立王号,这里的人民也多次迁徙,与汉人杂居,使东南沿海地区与内地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促进了南方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汉族,越族人民的进一步融合.
第七章 东汉王朝
第一节 中央集权的发展与经济体制的更张
一,东汉初期缓和社会矛盾的政策
西汉末年历时10年的大规模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由于刘秀是利用起义军的力量登上皇位的,他懂得要以"柔道"治理天上,面对当时生产破坏,人口锐减,社会经济凋敝的局面,恢复生产,稳定社会秩序成为东汉王朝最迫切的问题.所以,在东汉初年,刘秀采取了以下政策.
(一)释放奴婢.奴婢问题曾经是西汉后期的一个尖锐的社会问题,王莽改制也企图解决这个问题,但未能奏效.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从公元26年到38年,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刘秀前后公布了6次解放奴婢,3次禁止虐待奴婢的诏令.这一政策的实行,对稳定东汉社会秩序,恢复发展社会经济起了很大作用,也使得东汉-代奴婢问题比西汉有所缓和.
(二)度田.所谓度田,就是丈量土地,其中也包括核实户口.度田的目的是增加政府租税和赋役的收入.刘秀在公元39年(建武十五年)下令度田和检查户口,要各州,郡清查田地数量和户口,年岁,以便国家对土地和劳动力的控制.同时也核查豪强地主的土地人口,以限制豪强大家兼并土地和奴役人口的数量,使国家赋税收入增加.度田遭到了豪强地主的反抗,最终以失败告终.
(三)组织军队屯田.刘秀在河北站稳脚跟以后,在战争间隙,就组织军队屯垦,以保证战争的供给,减轻人民的负担.屯田的成功使刘秀在建武六年(30年)就宣布恢复"三十税一"的旧制."三十税一"是西汉的赋税制度,在王莽掌权时遭到废除,刘秀在很短时间之内利用军队屯田使国家粮食储备增加从而恢复这种比较轻的赋税制度,不但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其政治上的影响也很大.
(四)精兵减政.官多害民,自古皆然.东汉初年,由于连年的战争和灾荒使得人口锐减,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其户口情况较之西汉末年不过十之二三,相反当时的统治机构却和过去一样庞大.为节省开支,刘秀在公元30年(建武六年)下令裁并郡县,省减吏员,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节省了国家开支.
二,加强封建专制体制
1,退功臣,进文吏
刘秀着意防范功臣,东汉初年,即封那些戎马出身,不熟悉封建典章制度的功臣360多人为列侯,给予其尊崇的地位和优厚的待遇,但却解除了他们的实权.相反,刘秀在退功臣的同时,多次征召"天下俊贤",收罗天下文士充任吏职.特别对那些隐居山林而不仕王莽的儒学名士非常重视,认为这些人熟悉封建制度,懂得治理国家,又情操高尚,不与时沉浮.他多方访求,重礼征聘,委以重任.刘秀这一"退功臣而进文吏"的政策使他能较容易地"总揽权纲",同时形成以儒生为主的官僚政治人才基础.这是东汉政治文化基点与西汉最明显的相异之处.
2,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为了加强皇权,刘秀一方面削弱三公权力,另一方面则扩大尚书台的权力.刘秀把原来掌管公文发放的简单机构扩大,设置各种官吏并加强职权,使之成为皇帝的决策机构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关.三公的职位虽高,都徒有虚名,并无实权,权力集中于尚书台,尚书台则直接听命于皇帝,皇权得到加强.
3,加强监察制
东汉初年,刘秀恢复了西汉时曾设置的三套监察机构,而且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4,集军权于中央
东汉建立不久,刘秀就废除了执掌地方兵权的郡国都尉,以后又罢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士及军假吏,实际上取消了地方军队.还取消了每年一度的"都试"制度.在削减地方兵力的同时,刘秀逐步扩大中央军队,主要有4支:首都两支,即南,北军,南军掌守卫宫殿和侍从;北军宿卫京师.地方两支:一支驻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守卫黄河以北,以为首都洛阳北面之营障;一支驻雍(今陕西凤翔南),以守卫三辅,为首都洛阳西边之屏障.东汉一代地方军队的数量不多,这与豪强地主田庄之内的部曲家兵制有关,这种地方上封建田庄的部曲家兵,承担着镇压农民,维护地方治安的某种职能.
第二节 社会经济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
东汉时期,由于官府比较重视改善社会状况,解放奴婢,兴修水利,社会秩序渐趋稳定,长期逃亡的人口多回到故乡,重整家园,农业生产由恢复而发展,到汉明帝刘庄时为东汉时期最富庶,最安定的时期.
农业生产的发展:东汉时铁制农具的种类和西汉基本相同而略有增加,主要在器形方面有很大改进.比如铁犁的锋部角度缩小,刃部加宽,利于深耕,快耕,翻土和碎土.牛耕这时更为普遍,还出现了全铁曲柄锄头和镰等新农具.东汉时期官府与郡守县令都比较重视水利设施的兴修,对西汉后期以来长期失修的黄河和卞渠进行了修治,使黄河改道给下游造成灾害的情况得到改善.各地还开凿修复了一些渠道,对农田的灌溉和交通运输都起到了很大作用.还利用水力进行生产,其中主要是水碓和水排,水碓为粮食加工工具,水排鼓风用以冶炼钢铁.东汉末年还发明了翻车和渴乌,是很先进的汲水工具.
地主庄园:西汉后期以来,地主阶级的上层,即豪强大地主,多以庄园的形式剥削压迫农民,世代称霸一方,称作世族和豪族.至东汉时,他们又成为新贵族,疯狂地侵占土地,蓄养奴婢,其庄园占有大量土地,庄园内的农民实为农奴,庄园的生产以满足地主生活需要为主,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庄园修有坞堡,养有部曲家兵,这些私人武装平时为豪强看家护院,巡警守卫,战时则跟随豪强打仗.崔实所写的《四民月令》,详细具体地反映了地主庄园的经营情况,大量的考古资料,特别是东汉晚期的墓葬中,也经常可以看到这种地主庄园或坞堡的模型.
手工业的发展:东汉时期重要的手工业有煮盐,冶铁,铸铜,漆器,纺织,造纸等,大多以私营为主,生产技术均较西汉时有所进步.
冶铁业:主要生产兵器,车马器,农具,手工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具.南阳地区的冶铁工匠发明了水力鼓风炉(即水排),利用河水冲力转动机械,这种水力鼓风炉的发明,是冶铁技术史上的一大进步.东汉冶铁技术的另一重大成就,是低温炼钢法的发明,这一技术的发明和推广,使钢的使用普遍化了.
铸铜业:这时的铸铜业仍有所发展,铸铜作坊遍及全国,主要生产生活用具,制作精巧,还有鎏金,错金银等工艺的运用.
造纸业: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来看,造纸术的发明是在西汉.东汉和帝时,蔡伦总结前人经验,发明了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作原料造纸,并在纸浆的化学处理和漂白等关键工艺上有重大突破,使造纸业得以广泛推广.
商业的发展:东汉时期,由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生产较多,但由于地主庄园的普遍存在,自然经济特点突出,对商业的发展有所限制,所以东汉商业发展的特点是既发展却又不很兴盛.这时商品比西汉多,市场亦有所扩大,城市中都设有交易商品"市".商品交换关系的发展促进了交通事业的发达,中原地区的陆路和水路交通都有新的发展,中原与边疆地区的交通也有所发展.南方地区也出现了新的经济发展地区,太湖,钱塘江流域,鄱阳湖,洞庭湖周围地区及成都平原一带都成为新的商业发展地区.东汉时期,民族间和官方组织的定期或不定期的商业交换,叫做"合市"或"互市".合市在西汉已出现,东汉时汉与匈奴之间定期合市.
第三节 王朝后期的政治动乱与统一帝国的解体
一,外戚与宦官的斗争
外戚与宦官的斗争始于和帝永元四年(92年),至桓帝延熹二年(159年).这期间基本为皇帝年幼继位,以太后临朝,太后即以自己的父兄辅政,遂使外戚出人宫廷,掌握大权,不可一世.年幼的皇帝长大以后又依靠宦官的力量打击外戚.这样,在东汉历史上就形成了外戚宦官轮流执政,相互争斗的局面.这60多年间共发生了四次大的外戚与宦官的斗争,最后均以宦官获胜而告终,使得宦官集团势力逐步加强,并独揽了东汉王朝之大权.
二,党锢之祸
由于宦官专权垄断了仕途,严重侵夺了士人的上进之路,大批太学生和儒生们上进无门,就与官僚士大夫结合,在朝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僚士大夫反对宦官专权的社会政治力量.他们以清流自命,视宦官人物为浊流,对宦官进行猛烈地抨击,其手段是上奏书,揭露宦官罪恶,或利用职权直接惩治贪桩枉法的宦官及其党羽.他们"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后汉书•党锢列传》),兴起"清议"之风.当时的太学成为京师"清议"的中心.太学生们推崇李膺,陈蕃,王畅等人为其领袖和楷模.桓帝时,逮捕了李膺等200余人,后虽赦免回归田里,但却禁锢终身,此为第一次"党锢"事件.灵帝时,又起用了李膺等一些被禁锢的名士,由于他们谋除宦官集团之事泄露,宦官集团再次以"部党"罪名逮捕了李膺等百余人,使这些人皆死于狱中,宦官集团又对他们五服以内的亲属免官禁锢,此为第二次"党锢"事件.
三,黄巾大起义
太平道首领张角以传教为手段,以10余年的时间在8个州发展信徒数10万人,为大起义作准备,并提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公元184年2月起义正式爆发,数10万农民同时拿起了武器,他们头裹黄巾,故称黄巾军.起义遭到东汉王朝和各地豪强地主武装的残酷镇压,于同年10月失败,共战斗9个月.组织在黄巾旗号之下的起义军约有百万余人,起义风暴席卷全国.这次起义是有计划,有纲领,有准备,有组织的,起义地区广大,起义军战斗英勇,给予东汉王朝和豪强地主以沉重的打击.
第八章 统一的中断与封建文明的曲折发展
第一节 从三国鼎立到南北分治
一,董卓之乱与三国鼎立
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死,何皇后之兄何进入朝辅政,并拥立皇子刘辩即位,史称少帝.他密谋诛杀了宦官首领蹇硕,并企图悉诛宦官,独揽朝政.由此宦官与外戚两大集团之间的矛盾又趋激烈.宦官张让,段珪等先发制人,杀死何进.何进党人中军校尉袁绍闻讯,遂勒兵洛阳,将宫中宦官二千多人全部诛杀,结束了为时数十年的宦官专权的局面.不久,原何进之党的并州牧董卓率兵进入洛阳.他下车伊始,即废掉少帝刘辩,立年仅九岁的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献帝.董卓专制朝政后,放纵其所部胡,汉兵士四出抢掠,烧杀奸淫,无所不为,遂使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骤然加剧.
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袁绍遂纠集后将军袁术,典军校尉曹操以及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济北相鲍信等,组成关东军,讨伐董卓.董卓在关东军的强大压力下,挟献帝由洛阳迁居长安,后被司徒王允和部将吕布合谋杀死.董卓部将李催,郭汜又杀王允,逼走吕布,关中大乱.董卓西逃后,关东军也随之瓦解,各割据势力又展开了相互厮杀,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序幕至此拉开.
关东军瓦解以后,盟主袁绍利用自己的优越地位,相继从韩馥和公孙瓒等人手中夺取了冀,幽,青等州之地,遂成为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关东军成员曹操也在董卓西迁后,大肆在中原地区扩张势力.他先被兖州地方官迎为兖州牧,不久又收编了青州黄巾军30余万,势力大振.建安元年(196年),又迎汉献帝都许昌,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两年以后,又相继攻杀了吕布,逼降了张绣,势力扩大到了徐州和南阳一带,成为和袁绍足以抗衡的力量.
建安五年(200年)十月,袁绍率十万大军南下,向曹操发动突然进攻,并迅速攻占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进围白马(今河南渭县东).曹操用声东击西策略,解白马之围,并阵斩袁军将领颜良,文丑,退守官渡(今河南中牟).接着,袁军主力亦抵达官渡,两军相持达半年之久.后袁绍的谋士许攸因进谏受阻,愤而降曹,并暴露了袁绍在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的储粮据点.曹操当即率兵五千,假扮袁军,焚烧了袁军的乌巢万余石储粮,使袁军军心动摇.大将张郃率部在前线倒戈,袁军全线崩溃.曹操乘机麾军进攻,歼灭袁军7万余人,袁绍仅率800余骑,逃回河北.官渡之战即以曹操的胜利和袁绍的失败而宣告结束.
曹操不但拥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地位,而且他本人也具有非凡的政治才能;他任人唯贤,其部下谋士武将多为"效实之士";又宽宏大量,能虚心接受部下建议,故内部精诚团结,将帅用命.曹操又处事果断,"用兵如神",长于应变,他极高的军事才能在官渡之战中得到了充分发挥.而袁绍虽兵力众多,但他却自恃门第高贵,放纵豪强兼并,境内百姓不附,可谓失道寡助,故兵虽多而内部不合,离心离德.加之他又任人唯亲,刚愎自用,心胸狭窄,又"不知兵要","军令不立".故在政治和军事等方面与曹操相比,都处于劣势.因此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能够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就不纯属偶然,而有一定的必然性.
官渡战后第二年,袁绍忧愤而死,其子袁谭,袁尚又相互争立,发生火并.曹操乘机先后攻占邺城,杀袁谭和并州刺史高干,驱逐袁尚,占据了幽,冀,青,并四州之地.后又大破乌桓和袁氏联军,收降乌桓和汉人20余万口,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地区.
赤壁之战
曹操统一北方以后,想乘胜向南扩张,一举消灭割据荆州的刘表和割据江东的孙权,进而统一全国,遂于建安十三年(208年)亲率20万,号称80万大军向荆州挺进.这时,荆州牧刘表新逝,继领荆州牧的刘表次子刘琮慑于曹操的强大兵力,遣使投降.只有被出任江夏太守的刘表长子刘琦和北驻樊城的刘表部将刘备坚持抗曹.诸葛亮抵达江东后,孙权始坚定了抗曹决心,并很快组成了孙刘联军,以江东周瑜为统帅.曹操率部东进,在赤壁与联军遭遇,初战失利,便把军队撤回长江北岸的乌林,又将船舰首尾用铁链相连,欲使北方的曹军将士适应水上生活.周瑜指示部将黄盖向曹操诈降,曹操当即应允.于是黄盖遂率领载有膏油干柴的数十艘蒙冲斗舰,向曹营驶来.时东南风劲吹,船行迅疾,快要接近曹军船舰时,黄盖令部众放起火来,蒙冲斗舰犹如火龙直冲曹营.曹军首尾相连的船舰当即着火,并引燃了乌林营垒.曹军大乱,人马被烧和溺死者甚众.周瑜又指挥联军水陆并进,乘胜追击,曹操慌忙率残部逃回江陵.
曹军数量虽多,但内部并不统一,收编的荆州降众,心怀犹豫,不肯用命;曹军主力多是北方人,不习水战,又远来疲惫,发生病变,战斗力大减.加之曹操麻痹轻敌,急于求成,放弃了自己的陆战之长,而就水战之短;连锁战船,给对方以可乘之机;又在仓猝之际,中了黄盖诈降火攻之计.因此,导致了赤壁之战的失败.兵败以后,曹操曾主动放弃江陵,把战线收缩在襄阳,樊城和合肥一带.接着,他又麾军西入关中,逐杀了关中陇右地区的军阀韩遂和马腾,马超父子.不久,他又南下汉中,打败了张鲁.为后来曹魏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刘备占领了长沙,零陵,武陵,桂阳四郡,随后又向孙权借得荆州.后来,刘备又打败刘璋,占领益州,为他的建立蜀汉创造了条件.孙权一面同曹操争夺江淮地区,一面又派兵经略岭南,相继占领交,广等州,势力扩展到了珠江流域.不久,把刘备的势力彻底逐出长江中游.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
二,三国政治
九品中正制
这是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在代汉建魏前夕接受了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而创立的一项选官制度.东汉后期,由于宦官专权,权门请托,贿赂公行,致使秦汉以来实行的察举,征辟等选官制度已腐朽不堪,加之军阀混战,士人播迁,原来察举制时盛行的"乡举里选"已无法照常进行,于是九品中正制便应运而生.
九品中正制的选举办法是先由中央的司徒选择在京师任职的官吏兼任原籍州郡的大中正或中正官,负责考察散处在各地的本州郡士人,然后综合他们的门第,德才,订出"品","状".品分九等,主要依居门第,资历,状是士人的德才行为.品,状写好后上报中央,以备选用.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中央吏部还较重视士人的状,但后来状则逐渐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选官用人单靠门第高下.这就为后来西晋时期门阀政治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2,曹魏政权的建立及司马氏势力的崛起
220年10月,曹丕在洛阳即帝位,是为魏文帝,曹魏政权正式建立.七年以后,曹丕死,其子曹叡即位,是为魏明帝,曹真,陈群,曹休,司马懿受遣诏辅政.次年,孙权和诸葛亮相互配合,向魏进攻.明帝当即派兵抵抗,又多次派兵北攻辽东,并淹有其地,使曹魏政权进入了鼎盛时期.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死,养子曹芳继位,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入朝辅政.后来,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斗争,曹魏政权逐渐被司马懿父子所控制,日趋衰落.
3,蜀汉政治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水)人.早孤,由叔父诸葛玄抚养.玄投刘表后不久病死,诸葛亮便在襄阳以西二十里的隆中隐居.刘备曾三顾茅庐,请他出山相助.他当即为其分析了天下形势,并精辟地为刘备提出了向益州发展的方向以及应该采取的战略,策略,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赤壁战后,他又协助刘备夺取益州,建立蜀汉.夷陵战后不久,刘备在白帝城病逝,诸葛亮受遗诏扶后主刘禅即位,自任丞相兼益州牧,系蜀汉安危于一身.此后,他对蜀汉又作出了以下贡献:即联吴抗曹,以法治蜀,安定南中和北伐曹魏.
夷陵战后,蜀汉和孙权的关系破裂,双方都面临曹魏的威胁.诸葛亮当即派人前往江东,重申友好,终于恢复了吴,蜀联盟.诸葛亮认为,"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这是蜀地自刘焉以来诸多弊政的根源.因此,他采取了"威之以法","限之以爵"和"荣恩并济"的治蜀方针,不仅严厉打击了"专权自恣"的土著地主,对外来的不法官吏也严惩不货,执行"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的法治路线,遂使蜀地"人怀自励,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三国志》卷35《诸葛亮传》).
安定南中以后,诸葛亮又率军北上,进驻汉中,开始了北伐曹魏之举.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祁山(今甘肃西和祁山堡),想迂回陇右,威胁关中.但因前锋马谡违背军令,失守街亭,汉军被迫撤退;同年冬,诸葛亮又北出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进围陈仓(今陕西宝鸡),因粮尽退兵;次年,诸葛亮第三次出征,攻占了武都和阴平二郡;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再出祁山,魏将司马懿坚壁防御,蜀军粮尽而退;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蜀军进至五丈原(今陕西眉县境内),与魏军隔渭水对峙.不久,诸葛亮因积劳成疾,卒于军中.北伐曹魏至此结束.故有人认为诸葛亮"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末评语》)但通过北伐却遏止了曹魏的南侵,保卫了汉中,使蜀汉赢得了休养生息和发展经济的时间,实现了诸葛亮以攻为守的战略思想.且由于他善于治军,纪律严明,指挥灵活,使蜀军一直处于主动地位,故其杰出的军事才能是不能否认的.更重要的是,诸葛亮学识渊博,思维敏捷,分析天下形势精辟允当,高瞻远瞩;对待蜀汉社稷鞠躬尽粹,死而后已.因此,千百年来受到众人的好评和爱戴,乃至成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这是事出有因的.但有人把他说成是未卜先知,料事如神,甚至可以呼风唤雨的圣仙神人,乃是好事者的传说而已,并不是对诸葛亮的真实评价.
3,孙吴政治
通使台湾.黄龙三年(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和诸葛直率兵士万人,渡海抵达夷州(今台湾),并将夷州土著居民数千人迁居大陆.这是台湾和大陆交通的最早记录.
神凤元年(252年),孙权病死,继立的会稽王孙亮和景帝孙休都昏庸无能,致使孙吴政局日趋动荡.咸熙元年(264年),吴末帝孙皓继位以后,政治更加腐败.孙皓不仅残酷暴虐,肆意屠杀大臣,又广营宫室,滥用民力,致使统治层上下离心,人人自危,老百姓也过着"老幼饥寒,家户菜色"的贫困生活.因此,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孙吴政权的灭亡已成定局.
三,曹魏的屯田制度
东汉末年,由于黄巾起义打击了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出现了"土业无主,皆为公田"(《三国志》卷15《司马朗传》)的局面.接踵而至的军阀混战又使大批农民流离失所,变成流民.这就为当时推行屯田制提供了大量土地和劳动力;曹操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从农民军手中掠夺了许多耕牛和农具,也为屯田制的顺利推行提供了条件;又由于兵戎战乱使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饥荒流行,割据军阀都严重缺粮.曹操为了解决军粮问题,遂吸取了西汉曾在边疆屯田的经验,大力推行屯田制度.
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接受了部下枣祗和韩浩的建议,曾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屯田制从此兴起,并逐渐推广.屯田制有民屯和军屯两种:民屯始于建安元年(196年),先在许昌周围兴起,后逐渐推广各地.其组织机构是中央由大司农和尚书令掌管,各州郡则设典农中郎将和典农校尉,县设典农都尉,其下还有屯司马,由50人组成.民屯上的生产者是破产,流亡的农民,被称"典农部民".其剥削量为分成制,即使用国家耕牛的屯田客,要把收获物的六成交给政府,使用私牛者,则缴纳一半.
军屯始于建安末年.是曹操接受了军司马司马懿的建议后开始实行的.其组织机构是由度支中郎将,度支校尉和度支都尉逐级管理,营为基层单位,每营60人.军屯上的生产者是军队士兵及其家属.士兵家属时称"士家",按规定要另立户籍,世代相承,不得改业.故地位特别低下.兵士屯田要将收获物全部归还国家,政府则供给士家饭食.士家所受剥削与民屯上的的屯田客大致相同.
曹魏推行屯田制大致取得了以下作用:即把东汉末年以来失去土地的流民与土地结合起来,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促进了水利事业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提高;充足了军粮等.
四,西晋的建立与统一全国
1,西晋占田制推行的原因
占田制是西晋王朝实行的一项土地和赋税制度.泰始二年(266年),晋武帝诏令"罢农官为郡县",屯田制度被废止.太康元年(280年),即灭吴统一全国后,颁布占田令.
西晋推行占田制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和整齐赋役征收制度.这是因为曹魏政权对屯田客的剥削量高达50%-60%,故使屯田客强烈不满,逃亡事件屡见不鲜,以致武装反抗亦与日俱增.后来,许多贵族官僚又乘机将大量屯田据为己有,不少屯田客又沦为私家奴隶,使阶级矛盾日趋尖锐.曹魏政权对自耕农用户调式进行剥削:亩收租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这和对屯田客的剥削方式和剥削量极不一致.于是晋武帝便用占田制代替了曹魏时期的屯田制和户调式.
第二,为了使流亡农民和荒芜土地重新结合起来,发展农业生产,增加赋税收入.曹魏末期,由于屯田客大量逃亡,贵族官僚又"侵役寡弱,私相置名",到晋初时荒地和流民很多,出现了"地有余羡,而不农者众"(《晋书》卷38《司马攸传》)时状况.国家的赋税收入严重不足.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占田制遂代之以兴.
第三,为了对地主阶级内部的土地占有情况实行再分配.曹魏后期,豪强世族大肆兼并土地和抢占屯田,出现了"大族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地"的状况.西晋建立后,为了在地主阶级内部对土地的占用进行重新分配,故颁布了这一制度.
西晋的占田制包括百姓的占田课田,品官的占田荫客和户调式三个内容.百姓的占田课田规定:男子一人占田70亩,女子30亩;丁男课田50亩,丁妇20亩,亩课8升.品官占田荫客制规定:一个一品官可占田50顷,以下每品递减5顷,第九品可占田10顷.各级官吏又可依官品大小荫庇不同数量的佃客和衣食客.户调式规定:丁男为户主的每户岁输帛3匹,绵3斤,丁女及次丁男为户主的纳半数.
相关话题/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串讲讲义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 根据考试大纲的相关要求,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基本发展线索,我认为在中国古代史的复习中应当牢牢抓住以下这些内容。因为今年是首次全国命题,所以很难对命题作出一种有把握的推测,而且对于考生来说,应考的唯一法门就是全面地复习,而不是去盲目地对试题本身进行任何猜测。下面所列的内容基本上是严格按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9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1.郡县制;中国古代继宗法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秦汉。秦始皇把全国划分为36郡,下设县,长官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是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史称郡县制度。这一制度对巩固我们祖国的统一,对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在此后两千多年的封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张传玺中国古代史要重要问题解答汇编
张传玺中国古代史要重要问题解答汇编 1,商鞅为什么变法?变法的内容是什么?其政治、社会作用怎样? (提示)商鞅变法的原因:①战国初年,秦是一个由贵良统治的国家,国力很弱,因而要变法图强、提高其政治地:立。②旧的土地制度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急待改革.公元前359年和前350年,商鞅主持两次变法:第一次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6中国古代史重要名词解释
母系氏族公社 母系氏族公社是以母亲的血缘关系结成的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它是在血缘家族进一步发展、逐步形成氏族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世界各民族普遍经历的阶段。母系氏族公社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达到繁盛,并开始逐步为父系氏族公社所取代。 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详文解释
一.重要名词 大索貌阅:隋政府为了加强对人民控制,增加赋税收入的一项措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索貌阅。即查对户口,并按户籍上的年龄与本人外貌相核对,看是否年龄故意报大报小,以逃避赋役。同时也清查没有报入户籍的人,不实者加以处罚,并鼓励互相检举。大索貌阅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也有利于加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15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考研资料(超详细)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超详细) 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 一、知识归类 Ⅰ 科学技术篇 1、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及其西传 ⑴造纸术 ①西汉先后出现絮纸和麻纤维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 ②东汉宦官蔡伦于105年改进造纸术,制造植物纤维纸。 ③造纸术6世纪传到朝鲜、越南和日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10北京大学2005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1、《续资治通鉴长编》 2、井田制 3、葵丘之会 4、限民名田5、九品中正制 6、《元和郡县图制》 7、南衙北司之争 8、庆历新政 9、探马赤军 10、票拟二、论述题(每题20分)1、汉武帝财政改革措施及作用2、隋唐以后赋役制度的主要变化3、唐代周边主要少数民族及其活动4、元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西南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南开大学2004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复试
一.你读过哪些本专业的学术著作?请对其中的一种进行评论,并试对其中的某些重要问题或观点谈一谈自己的看法。(限800字以内)(60分)二.就你所接触的材料和知识,试谈历史学或中国古代史专业的发展趋势。(限800字以内)(40分)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中国古代史一、名词解释(40%) 胡服骑射 董仲舒 河阴之变 府兵制 永贞革新 唐蕃会盟 绍兴和议 徐光启 萨尔浒之战 四库全书二、简述题(30%,每题各占15%) 1、简析秦朝灭亡的原因。 2、简论赵匡胤。三、1988年,费孝通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就“中华民族”问题发表演讲,提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华中师范大学1999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华东师范大学1999年中国古代史一、名词解释:(42) 周公旦 算缗与告缗 府兵制 猛安谋克 东林党 乾嘉学派二、问答题 1、简述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对北宋历史的影响。(28) 2、试述春秋、战国为“古今一大变革之会”说。(30)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中国古代史一、名词解释(35%) 夏商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河南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中国通史(1949年之前)一、名词解释: 1.氏族公社2.楚汉之争3.八王之乱4.《唐律疏议》5.猛安谋克6.中国共产党第7次代表大会二、简答: 1.简述春秋时期井田制崩溃的必然性。2.简述东汉田庄经济。3.简述唐太宗和贞观之治。4.简述明朝初期加强君主集权的政治措施。5.简述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安徽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一。名词解释 1.仰韶文化 2.甲骨文 3.府兵制 4.<大唐西域记> 5.庆历新政 6.摊丁入亩二.简答题 1.简评韩非的法家学说. 2.简述汉武帝的经济政策及其作用. 3.简析唐朝三省制及其职能. 4.分析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三.论述题 1.试述中国古代儒学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 2.论述明初专制主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