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组成政府
财政支出、财政转移、政府采购
政府 个人、企业
二、市场运行机制(市场机制)
(一)市场机制及其构成要素
机制:机器构造和运动原理。 经济机制:一定的经济机体内部各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功能。
市场机制:在市场运行中各构成要素相互作用,制约的作用和方式(价值规律的具体实现形式)。
价格机制:价格作为杠杆调节资源的配置。 供求机制:供求与需求之间的矛盾运动,引起生产要素重新组合。 竞争机制:市场运行的动力机制,引起生产的流向变化,优胜劣汰来调节市场的运行。
风险机制:企业所面临的不同后果,通过具体的决策,改进生产进经营。
1、市场的基本要素:价格、供求、竞争、风险互相作用。
2、市场机制的核心:价格机制,价格变动——生产规模变动——供求变化——价格变化。
3、中国价格体制的改革。
行政统一定价(早期计划经济时期,价格体系不合理)——〉“双轨制”(指令价格、指导价格、市场价格)——〉市场自发形成(商品、劳动力价格,金融市场还未完全做到)
(二)市场机制作用的具体形式
1、供求体制:A、商品、资金、技术;B、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必需通过交换解决;C、需求,有购买能力的需求;供给:信息、能力受价格、生产要素价格、相关产品价格、预期的影响;D、内容,供求决定价格机制,价格影响供求机制。
2、竞争机制P136:
- 竞争与供求关系,价格变动的联系、作用(概念);
- 内容:A、竞争作用于市场价值的形式(个别价值向市场价值的转化,市场价值的确定。)
市场类型:供过于求——生产者之间竞争——买方市场;供不应求——消费者之间的竞争(抢购)——卖方市场;供求均衡——生产者、消费者。
B、竞争作用于市场价格的运行。
3、风险机制。W—G—惊险的跳跃;风险来源——不确定性、竞争。
(三)市场机制的特征
1、作用的自发性;2、作用的连续性;3、作用的回归性。
(四)供求理论
1、需求定律(有支配能力的需求):价格与需求量呈反方向运动的关系。
2、供给定理:价格与供给之间是呈正向变动关系。
三、市场运行的两种组织形式:市场和企业
1、交易费用理论
(1)交易:人们的经济活动分为两类:生产、交易,除生产以外的一切经济活动。
(2)交易费用:概念P131
类型:①偶然因素,发生损失的费用;②鉴定、履行、监督合同产生的费用。
2、决定交易费用的因素:
(1)取决于交易的因素(市场,信息量)市场不确定性,信息成本;
(2)人的因素:人的有限理性、投机取巧的机会主义、知识。
3、均衡价格问题。成交量影响成交价格。
纳什均衡:针对对方策略的最佳选择。
四、怎样降低交易成本(手段、途径)
①制度的功能(合同制度(收银条等交易的契约))
核心:产权制度(界定产权)建立(法人产权,法律所有权)
第二节 市场体系
一、市场体系及其构成
1、市场体系的含义与特征
含义:由相互联系的各类市场所组成的有机整体。
构成:①从客体结构分:商品市场(Pm市场、Km市场,服务市场);生产要素市场(服务市场、资金市场、A市场、房地产市场、信息技术市场、知识产权市场)
②从主体结构:生产者、消费者、(交换)中介者、市场调节者。
③从空间结构:地区市场(区域)、全国市场、国际市场。
④按时间划分:现金市场、期货市场、信用市场。
市场体系的特征:①完备性,市场体系——宏观体系、微观体系;②统一性:结构完整、多层合理、全国统一大市场、国内外市场统一;③开放性:对内对外开放,有效、合理配置资源;④竞争性:要求公平、公正的竞争、基本前提;⑤规范性(有序性):遵守法律、法规。
市场规则P150:
市场进出规则:主体、商品“三无”质量;
市场交易规则:欺诈、走私、债务;
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仲裁规则。
2、市场体系的分类
(1)按市场客体结构划分
客体(市场上流通的商品):一般的商品市场(有形市场);生产要素——无形的市场。
(2)市场主体结构划分
主体:居民、农民、国家:生产者、消费者、交易中介者、调节者。
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个体经营、国外(所有者)
- 按空间结构划分:地区、全国、边界。
- 按时间结构划分:现货、期货(商品标准性合同:套期保值、投机获利)、贷款(兼现货与期货特征)。
二、我国建立、健全市场体系的健全
缺陷:1、完整性、滞后性、封闭性、垄断性
2、商业信用欠缺。
- 商业信用问题
不讲商业道德,追求个人利益而损害他人利益。造成交易链条中断,影响经济运行(赊销)(逃债、假冒伪劣商品)
解决:查办、教育。
(2)行政垄断问题
指令性计划造成——〉地方保护主义(长期的历史渊源);
改革——〉深化政府部门职能——〉强调外部,开放经济;
建立健全法规,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系。
第三节 市场结构和市场规则
一、市场结构
(一)市场结构的类型
1、完全竞争市场——充分参与者、参与者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商品无差别;
2、垄断市场(边际收益至少等于边际成本,即利润为零)
3、垄断、竞争市场
4、寡头市场
(二)我国目前的市场体系
1、市场集中度不高:企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效率低,成本高
2、行政性垄断企业
第五章 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
第一节 国民收入分配
一、国民收入及其相关概念
1、国民收入的两种含义
物质产品核算体系(东方核算体系):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的社会总产品的净产品的价值。
国民经济账户体系(西方核算体系)
广义:国内生产总值(GNP,GDP);狭义:扣除资本折旧、间接税。
2、国民生产总值(GDP)和国内生产总值(GNP)
①含义:
②两种“总值”的关系
区别:统计原则,核算角度;联系:A、GNP=GDP-付给外国居民的要素收入+本国居民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GDP+国外净要素收入;B、封闭经济体系GDP=GNP
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两种体系区别:①二者依据的理论基础不同;②指标的内容不同。
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1、两种核算体系的理解
初次 再
MPS 物质生产部门 非物质生产部门
初次 政府调节
SNA 物质与非物质 再分配
第一阶段:初次分配,以企业为中心,效率原则,微观层次,也称功能分配,要素收入分配;
第二阶段:再分配,以政府为中心,公平原则,宏观层次,也称规模分配。
2、政府进行再分配的原因
①控制收入差距拉大的需要;②社会管理者的需要;③宏观经济调控者的需要;④经济产品协调着的需要;⑤社会保证基金、后备基金。
3、政府进行再分配的手段
①税收;②财政转移支付——通会社会保障的措施;③其他政治经济政策:A、价格鉴别;B、希望工程:贫困儿童受教育机会;C、再就业工程。④最终收入:政府财政收入,企业基金、个人收入。
第三次分配:以个人为中心,把个人收入以道德捐赠给社会。
四、按西方体系怎么认识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初次分配——〉要素收入(五大要素:劳动收入、资本收入、土地资源的租金收入、技术专利收入、管理者报酬、人力资本报酬)。
再分配:①理由;②手段:A、财政征税;B、财政转移支付;C、价格杠杆;D、银行信贷
形成三种原始收入:国家(政府)、企业、个人(收入)
四、功能收入分配与规模收入分配
要素收入分配 个人收入(个人、家庭之间收入差距、程度)
第二节 收入差距
一、公平和效率的关系
- 经济学中的效率:经济效率,对资源利用的有效程度——〉经济增长
- 公平:社会公平——收入平等、机会平等。
3、公平的效率关系:①公平和效率 替代关系 福利国家(瑞典、英国、德国)②一致性:效率促公平、公平促效率。
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的原则
不同分配领域:微观——效率;宏观——公平
分配环节:初次——效率;再分配——公平
分配机制:市场机制分配——效率;政府分配机制——公平
三、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和变量标准
- 生产要素数量、种类的不同;2、分配规则不公平、机会的不均等。
标准: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四、经济发展与收入差距的“倒U假说”
五、改革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变
“两个内部”——城市之间、农村内部;“两个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
第三节 收入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
一、关于效率与公平
投入——〉产出
公平:利益与权力的合理化分配。
二、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西方经济学对效率与公平的三种观点。
三、我国在经济转型期必须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问题
分配制度变革——〉生产积极性、差距、资源配置。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深化改革、创新规则
目标:共同富裕。
第四节 社会保障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
1、什么是制度保障制度:制度、法律、规章、措施的总称叫做社会保障制度。
2、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
①社会保障: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特点:强制性、普通性、互济性。
②社会福利:财政补贴、集体福利、环境保护、医疗福利
③社会救济:自然灾害救济、孤寡病残救济、
④社会优抚;⑤优抚措施的发展。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和意义
(一)功能:1、保障功能,稳定功能;2、调节经济功能;3、劳动再生产;4、收入分配功能
(二)意义:1、社会稳定;2、增进社会公平;3、促进经济发展;4、协调发展。
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
1、保障对象社会化;2、保障水平合理化;3、保障规模多样化;4、资金来源多元化(政府拨、企业基金、个人缴纳、社保基金的运营收入、商业保险业);5、管理法制化
四、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衍变
我国目前当前面临的问题:①覆盖面狭窄;②保障主体错位;③待遇——平均主义和差别对待并存;④筹资单调、管理不科学。
四、改革的思路
适度水平(低保障,覆盖广)
发展的序列:生活救济、医疗保障——〉生育
层次:国有企业者——〉自由职业者——〉乡镇企业者——〉法律依托。
第六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居民消费
第一节 消费需要和消费需求
一、欲望、需要、需求与消费(层层推进的关系)
欲望多样性:也是一种社会产物(与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社会关系来联系),也是一种原动力。
需要更具有社会性,以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制度相联系所提出的要求。
需求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具有现实性,有效的需求通过市场来满足。
消费:人们为了生存发展一种合乎目的经济行为(满足生存发展)
生产消费:生产过程中消耗生产资料,或劳动。
个人消费(主要考察对象)
二、消费与生产、分配、交换的辩证关系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消费)。
2、生产结构的变化决定消费结构的变化。
3、分配状况、水平、方式影响消费。消费体现了分配状况——〉改革分配制度
4、交换制约消费。交换流通就是以货币作为媒介进行消费。
三、居民消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第二节 消费需要和消费需求的关系
一、消费需要和消费需求的异同
都是要求,具有社会性。
需要只是欲望,需求更具有现实性,把想要的东西转化为现实。
- 影响消费需求的因素:收入增加、恩格尔系数下降。
- 消费需求关系到经济健康有序的增长
①供需协调的意义。
②消费需求直接成间接拉动经济增长的问题。
二、我国在经济运行中的消费需求状况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之前:短缺经济变化——〉两大部类比例不平衡;之后:五个阶段
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
第三节 消费水平、消费结构与消费方式
一、消费水平:按人均计算的消费资料和劳动的数量和质量。
二、合理的消费水平
三、消费结构:各类消费资料的比例问题。
消费方式:1、社会公共方式;2、个人方式——家庭方式、社会化方式。
第七章 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
1、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客观必然性
- 发展对外关系是经济生活国际化的客观要求(当前历史背景)
纵深发展的必然结果——生产国家化、产品使用国际化、商品劳务贸易国际化、资本流动国际化。
为什么会有这种趋势?:A、一国资源的有限性;B、各国科技、管理水平差距已经显现;C、国际分工出现(追求国际分工比较利益的需要)
(2)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和平崛起的需要)
①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两大部类之间,两大部类内部要协调发展)。
②提高经济效益(从粗放性到有效性)。
③加速现代化建设
④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需要
2、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形式:(1)对外贸易,增加出口;(2)引进先进技术、遵循原则;(3)利用外资的问题;(4)劳务合作。
3、怎样来认识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和发展趋势
全方位的开放 加入WTO——有利于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的改革 机遇与挑战共存
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问题
1、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异同
2、衡量经济发展的标准:①经济发展的速度——解决就业问题;②经济发展的结构问题。
3、经济质量:①经济效益;②社会效益;③环境效益。
4、经济发展的波动和周期问题(持续稳定的增长,避免大起大落的问题)
5、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1)经济因素:自然资源、人口、科学技术;(2)非经济因素:制度因素、法制、劳动力、经济体制。
三、实施可持续发展问题
从较长的时间看与社会、自然、经济、协调发展(绿色GDP)
意义:缓解人口问题、合理理解资源、社会全面进步
- 我国为什么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
第八章 宏观经济运行与宏观调控
第一节 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
- 宏观和宏观经济学
宏观指总量关系,专指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政府怎么来调节总量关系的经济学叫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企业内部、资源优化组合、提供定量分析的方法。
二、社会总供给及其形成
1、定义:一国一定时期内所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量。
2、社会总供给来源于总产出
3、影响因素:A、社会总需求;B、物价水平;C、一定时期的资源供给量;D、资源利用效率;E、政府及其政策。
三、社会总需求及其形成
1、定义:一国一定时期 最终产品和劳务需求、购买能力。
2、构成:总需求=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国外需求
政府拉动整个经济的“三驾马车”。
四、社会总供给的关系
1、总供求平衡 总量平衡——〉价值
结构平衡——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
2、总供求不平衡 总供给>总需求:过剩经济、有效需求不足。
98-2002年特点:①失业;②通货紧缩;③经济停滞。
总需求>总供给:短缺经济(供给不足)。特点:①就业;②投资、消费需求;③通货膨胀。
四、就业水平、物价水平
1、就业与失业
劳动年龄人口:生理年龄。
劳动力人口、就业人口
充分就业:保持失业率在4%-5%
失业:有劳动能力的,原就业的,找不到工作的。
失业率:(失业人口/劳动力人口)*100%
2、失业原因,失业类型
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劳动力的需求(根本原因)。
摩擦性失业:职位的空缺,失业人口并存的现象。
结构性失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不适应该工作。
周期性失业:经济周期性波动。
3、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社会总供求失衡是其根本原因)
通货膨胀——〉物价水平普遍上涨(货币贬值)——〉需求变化成本上升,结构性膨胀——〉货币作用扭曲。
通货紧缩——〉物价的下跌(总需求不足,货币供应量减少)——〉货币供应量减少。
第三节 政府与宏观调控
一、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不等于政府行为干预。
微观管制:内部、外部、局部、中央政府。
二、宏观调控目标、基本目标:总供求平衡。
具体目标:1、物价稳定;
2、充分就业——〉增加就业
①内涵
②表准:失业率≠0
③充分就业和宏观经济总供求平衡相一致。
三、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政府有管制经济的职能;2、管理国有资产(确立产权主体);3、调节收入分配;4、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5、市场失灵需要宏观调控。
四、宏观调控方式、手段和政策
手段——指导性计划手段、经济手段(价格、汇率、利率、税收)、法律手段(完善司法制度)、行政手段
政策——财政政策(预算、税收、投资)、货币(利率、公开市场业)、产业政策(调整结构)、收入分配、转移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