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课堂笔记资本主义部分
导论
-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1、“经济”的含义:A、“经济”的最初含义:晋书中第一次出现,economy 家务,规则;
B、“经济”的现在含义:①经济管理、经济制度;②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消费、交换、分配的生产和再生产活动;③一个国家国民经济部门或总体的简称。
2、政治经济学的由来
①古希腊 色诺芬 家庭管理;蒙克来田1615年第一次把“政治”和“经济”结合;
②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于17世纪中叶,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人物:A、威廉.佩蒂《政治算术》,B、魁奈《经济表》,③亚当.斯密《国富论》,④大卫.李嘉图
-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①劳动者的劳动——生产劳动: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进行(主管条件——人) 的有目的的劳动。
物质资料生 ②劳动对象: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对之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分类:包括没有经过人工加
产的条件: 工的自然物和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物质资料)
③劳动资料——劳动手段: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
物质条件。——主要是:劳动工具
-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研究生产关系不是片面、孤立、静止地研究)
①劳动者和自然界的关系——生产力(取决于科学技术)
狭义:直接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②生产关系的内容: 广义:直接生产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中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
-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起来构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三、经济规律
- 含义: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它产生的经济条件是客观的,作用是客观的。①它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发生两种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既矛盾又统一。客观性: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要适应某些经济条件。
- 经济规律的特点:①与人的经济活动相联系;②随着经济条件的产生而产生,消失而消失;③有阶级性,有阶级的背景。
-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揭示经济规律。
5、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分类:一般经济规律、共有经济规律、特有经济规律。
- 政治经济学的性质
具有强烈的阶级性;阶级性与科学性高度统一。
思考题:1、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直接的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2、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否是阶级斗争?
- 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 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思考题:1、人们能够认识经济规律,能否改造经济规律?
2、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异同点。
- 商品和货币
- 商品
-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 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物的有用性。
- 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的基本条件:a、社会分工;b、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不同所有者。
- 商品的使用价值: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由物理、化学自然属性决定。
怎样才能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a、对别人有用,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社会的使用价值;b、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c、交换
- 商品的交换价值:商品交换在量上的比例。交换价值的基础是价值
A、有效用;B、供求
- 价值。A、含义;B、社会属性
-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统一:①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②没有经过人劳动,虽有使用价值,不是商品;③不用于交换,有使用价值无价值。
矛盾:①使用价值是自然属性,价值属于社会属性;②只能通过交换来实现;③对于购买双方,只能实现一种。
- 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
使用价值 |
价值 |
含义 |
物的有用性 |
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 |
属性 |
自然属性 |
社会属性 |
形成 |
具体劳动 |
抽象劳动 |
目的 |
满足消费的需要 |
商品生产者的需要 |
特点 |
财富的物质内容 |
|
- 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 具体劳动:特定形式下进行的劳动,有目的和手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唯一的源泉)。
①具体劳动的含义:
- 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决定了商品的价值量(唯一的源泉)
-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者的关系。
- 商品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的关系(前者决定后者) 。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 马克思创立劳动二重性学说的意义。
商品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①劳动价值理论;②剩余价值理论
- 商品的价值量
-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劳动量——劳动时间(并非个别劳动时间,由社会劳动时间决定)
- 商品价值量的比较:以简单劳动为尺度。 ①质的规定性:物化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
②量的规定性: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社会平均熟练程度,水平决定
- 考察价值量应区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复杂劳动是自乘或倍加的简单劳动。
①简单劳动(不需要专门训练)——〉具体劳动换算成抽象劳动——〉劳动生产率
②复杂劳动(需要专门训练)——〉复杂劳动换算成简单劳动——〉商品价值量
- 商品价值量的变动: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①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②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a、劳动者熟练程度;b、科技发展水平、应用水平;c、生产组织形式;d、生产资料的规模——劳动工具;e、自然条件。
- 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直接的私人劳动和间接的社会劳动的矛盾。
- 商品生产产生的基本条件:①社会份工的存在,每个生产者生产的商品都是为了满足别人的需要;②生产资料私有制,各个生产者独立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劳动产品归私人所有。
- 这一基本矛盾是商品生产产生的基本条件决定的。商品的内部矛盾也源于这一基本矛盾——〉总矛盾: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通过交换并且交换成功来实现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的转化。
- 货币
- 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
价值形式:即交换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形式,以货币来表现价值是价值形式的最终结果。
过程:1、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A、使用价值成了价值的表现形式;B、具体劳动成了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C、私人劳动成了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2、总合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 一般价值形式:商品的价值表现:A、简单的;B、统一的
优点:商品价值第一次真正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
缺点:直接的物物交换。
意义:存在商品交换的媒介,是质的飞跃,出现一般等价物。
4、货币形式:一般的等价物 特殊的商品
商品与货币的对立统一。
5、货币的本质: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 货币的职能
- 价值尺度:货币衡量和计算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大小的尺度(商品内在尺度,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外在表现形式)。
①货币本身是商品,具有价值;②可以是观念的货币;③商品的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④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的比率,它与商品价值本身的变化成正比,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⑤价格标准。
- 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①实实在在的货币;②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商品流通;③纸币是由国家强制发行、使用的价值符号。
- 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贮藏起来的职能。职能是现实的、足值的金属货币。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量。
- 支付手段: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的职能。减少了流通中的所需货币量,扩大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
- 世界货币:货币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 货币形式的演变:实物货币(各种自然存在的物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包括:纸币;汇票、期票、票据;银行票据)——〉电子货币
- 货币流通
- 金属货币流通规律
- 纸币流通规律 商品流通 货币流通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待销售商品总量x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次数)
M0:基础货币量—流通的现金(纸币、硬币)
M1:活期存款+信用卡上的金额+ M0+支票
狭义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
广义M3:M2+国库卷+股票
通货膨胀:物价上涨,货币贬值。
通货紧缩:物价下降,货币升值
通货紧缩的后果:①资源闲置;②失业加剧;③借债困难;④宏观经济增长放慢
通货膨胀: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从而出现的纸币贬值和物价普遍持续上涨的现象。适度的通货膨胀对经济有好处。
- 价值规律
-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一般客观规律
-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要求商品按等价的原则进行交换,等价交换随着供给和需求关系的不断变化,价格不断地和价值发生着上下偏离(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形式)。
价值的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价值的实现:等价交换 价格与价值相等
-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偏离价值,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自发地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原因:a、总是围绕价值规律这个中心进行;b、上涨和下降可以抵消,平均趋于一致;c、总以价值为基础。
供求关系的影响 价格与价值偏离
四、价值规律的作用
①价值规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发展,技术进步(以一部分生产者破产,社会劳动巨大损失为代价);②自发地调节社会劳动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生产力不断遭到破坏,社会劳动浪费),市场价格是晴雨表、调节器;③促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五、劳动价值论在新时代的深化和发展
- 判断一种劳动能否创造价值:作为价值实体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也不管是凝结在物质的、有形的商品上或无形的精神财富上,或凝结在流动形态的劳动,既服务上,只要市场所需要的产品或劳务上凝结了人类劳动,就创造了价值。
- 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产品有抽象人类劳动的体现或物化;产品进入交换;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关系(财富:使用价值与价值相统一的产品。):
- 质的方面:价值创造只与劳动有关,其实体是抽象劳动的凝结;财富的创造则包括劳动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有关,,其实体是具有劳动者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结合(劳动是价值唯一源泉而不是结合在一起的,不孤立)
- 量的方面:价值量的增加与财富量的增加不都是对立的。(在价值形成和社会财富的积累过程中,知识管理、科技以及资本都发挥了作用,允许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第二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讨论: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货币转为资本)
剩余价值生产的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二重性)
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2个)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工人创造的劳动价值的一部分。
- 货币转化资本
- 资本与货币
- 联系: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货币本身并非资本。货币在特殊的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值,就变成了资本,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商品流通中的货币只是一般等价物,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作为资本的货币体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 区别:从动态看,运动形式不同
W—G—W 简单商品流通公式;
G—W—G 资本流通公式。
运动的内容和目的不同。
二、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一)货币与资本的联系和区别
商品流通公式:W—G—W 同量异质 资本流通公式:G—W—G 同质异量
- 资本总公式: G—W—G` (G`=G+ G)
A
产业资本 G—W— P……W`—G`
Pm
商业资本 借贷资本 G—G`(原有+利息)
剩余价值的产生:货币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既不在流通中产生,因为没有新价值的产生,也离不开流通领域,这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的先决条件。
-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总公式与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的矛盾。
- 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等价:不可能产生 G
流通领域: 不等价:①买的时候多了10%,卖的时候也多了10%;②贱买贵卖:整个社会没有产生剩余
价值
G—储藏起来— G不产生
离开流通领域:
生产中:自产自销,无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