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主义制度除了把握“言论自由”“出版自由”这些关键词外,还要注意到137面最后一段第一句所说到的其优点,还有138面第一段提到的其缺点。
*社会责任理论138面背景牢记!还要补充点的就是其媒介垄断的形成原因就是:世界大战的结果和电子媒介使用资源的有限。139面第三段由背景引到了该理论的目的,而最后一句话“仅仅把希望寄托媒介自律”体现了其缺点。
*民主参与理论同样背景重点掌握,其主要观点:知晓权,传播权,媒介接近权的定义要明确记得(178面),140面第一段最后一句“核心价值”要记得,最后一段要知道其缺点。
这样把握就可以了。146面的第5题就是一个整体把握的题目,所以线索要清晰。
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中国家的媒介制度大概了解下,个人觉得不必做重点了解。这一章看似很难把握,但是认真看下,还是很清晰的,不用死背,当历史一样认真看下就明了了。
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都会把大众传播纳入社会制度的轨道,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传播。
控制研究:考察和分析各种制度和制度因素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作用。
控制研究包括两方面:1、考察外部制度对传媒机构及其活动的控制和影响。
2、考察传媒机构的内部制度对信息的生产、加工和传播活动的制约。
- 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
一定的社会制度对大众传播的控制,体现为一定形态的传播制度。传播制度也就是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
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
- 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
- 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
- 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
- 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
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
垄断资本控制传播事业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 以强大的资本为后盾成立超大型媒介联合企业,实行垄断。
- 通过控制的议会党团或院外活动集团对公营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干预。
- 通过提供广告或赞助来间接地控制和影响其他中小媒介的活动。
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
- 个人的信息反馈。来信、来电、来访,批评和建议。最常见的受众监督方式。
- 结成受众团体,以群体运作方式对媒介活动施加影响。
- 诉诸于法律手段。
- 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
“公众利益”是制约传媒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原则。美国电信法中设有“公正原则”。
- 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
麦奎尔归纳了六种关于传播制度的“规范理论”:极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的共产主义媒介理论;民主参与的媒介理论;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
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极权主义,也称权威主义。对社会事物进行评价和判断时,从与外部权力或权威的关系上考虑问题的认知态度和思维方式。是维护专制统治的理论。主张媒介必须一切以权利的意志为转移,一切为统治者服务。
极权主义的媒介制度及其规范理论的主要内容:
- 报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维护国王和专制国家的利益。
- 报刊必须绝对服从于权利或权威,不得批判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和政治价值。
- 政府有权对出版物进行事先检查,这种检查是合法的。
- 对当权者或当局制度的批判属于犯罪行为,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报刊应该是“观点的自由市场”,是实行自律的自由企业。
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在同极权主义制度及其规范理论的斗争中形成。
自由主义理论主要原则:
- 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
- 除人身攻击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这种批评是正当合法的。
- 新闻出版不应该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受到任何强制。
- 在涉及观点、意见和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
密尔顿《论出版自由》,提出出版自由是人的与生俱来的权利。
现代自由主义理论中两个重要原则:“观点的公开市场”和“自我修正过程”。
米尔〈论自由〉:假如全人类都意见相同,而只有一个人持有反对意见,即使在这种场合,人类也没有迫使这个人沉默的权利。
早期的自由主义理论对打破极权主义专制制度和等级支配观念,确立自由、平等和权利思想起了巨大的作用。但这种制度所保障的实质上是私有资本的利益。
社会责任理论:
40年代提出。1947〈自由与负责的报刊〉
社会责任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改良。
背景:1、媒介集中和垄断的加剧使媒介越来越被少数人所控制,大多数人越来越失去表达自己意见的手段和机会,社会矛盾激化。2、私有媒介的传播内容在营利动机的驱使下,越来越浅薄化、煽情化、刺激化而引起社会道德和文化的堕落。(制度化措施:限制暴力和色情内容的“V芯片”制度和节目内容分级制度。)
现代社会责任理论的几个原理原则:
- 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 媒介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
- 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
- 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
民主参与理论:
也称受众参与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媒介集中垄断程度达到新的高度,一些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种新的媒介规范理论。
出现背景:信息与传播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与每个社会成员发生了越来越直接的联系。媒介垄断使传播资源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民主参与理论正是在一般民众要求自主利用媒介的意识不断提高,而现实中又缺乏可以利用的传播资源的矛盾状态下出现的。
巴隆〈媒介接近权:为了谁的出版自由〉,巴格迪坎〈传播媒介的垄断>
民主参与理论的主要观点:
- 任何民众个人和弱小社会群体都拥有知晓权、传播权、对媒介的接近权使用权、接受媒介服务的权利;
- 媒介应主要为受众而存在,而不应主要为媒介组织、职业宣传家或广告赞助人而存在;
- 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媒介;
- 小规模的、双向的、参与性的媒介更合乎社会理想;
民主参与理论的核心价值是多元性、小规模性、双向互动性、传播关系的横向性或平等性。
属于一种体制外的规范理论。
资本主义国家占统治地位的媒介规范理论是自由主义理论和社会责任理论。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我国目前的传播制度及其规范:
- 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是防止私人和资本垄断、保障传播媒介和传播资源掌握在全体人民手中的根本制度,也是实行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基础。
- 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事业,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党性原的具体要求:在思想上,要宣传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体系,以党的指导思想为新闻工作的准绳;在政治上,要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使之成为亿万人民的实际行动;组织上,要接受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新闻宣传工作的纪律。
- 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执行报道新闻、传递信息、引导舆论、提供娱乐等多方面的社会职能。
-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1、通过沟通生产、流通和消费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服务作用;2、新闻传播事业本身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兴的信息和知识产业的骨干,新闻传播媒介大多以事业机构采用企业化经营的方式参与着市场活动。
面临的一些问题:商业主义和营利主义的抬头。一些媒介出现了片面追求发行量或收视率而不顾社会效益的倾向,不正当竞争,虚假新闻,变相广告,传播内容的低俗化、刺激化和煽情化现象日益严重。使得传播媒介的社会责任问题、如何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问题、传播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问题、传播媒介的自律问题、社会和广大受众对媒介活动的社会监督等问题。
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麦奎尔
- 大众传播活动必须与国家政策保持同一轨道,以推动国家发展为基本任务;
- 媒介的自由伴随着相应的责任,这种自由必须在经济优先的原则和满足社会需求的原则下接受一定限制;
- 在传播内容上,要优先传播本国文化,优先使用本民族语言;
- 在新闻和信息的交流合作领域,应优先发展与地理、政治和文化比较接近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关系;
- 在事关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利害问题上,国家有权对传播媒介进行检查、干预、限制乃至实行直接管制。
“信息主权”口号下,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
-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传播媒介”两种含义
第一节: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
一、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一) 媒介即信息:“媒介即信息”是麦克卢汉对媒介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与地位的概括(媒介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媒介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媒介又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P148
(二) 媒介:人的延伸;“媒介即人的延伸”的内容(任何媒介都是人的感觉和感观的扩展或延伸、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观能力的“统、分、再统”的历史)P149
(三) “热媒介”与“冷媒介”;对“热冷媒介”概念的解释P149
(四) 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其意义P150;局限P149;正确理解媒介在社会发展和形态变革中的作用P150-151
二、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
(一)“电视人”与“容器人”概念P152
(二)电视与人的“充欲主义”:佐藤毅的“他律性欲望主义”及其对日本人价值观的影响P153
三、新媒介的发展均势及其冲击
(一) 新媒介的特点与性质:新媒介发展趋势的四个特点P153-154
(二) 防止幼稚的“电子乌托邦”思想:“电子乌托邦”思想P155;“电子乌托邦”思想历史根源P156;媒介技术是中性P156
第二节: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播
一、传播者与大众传媒:大众传媒的三个特点P157
二、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
(一)大众传媒的经营目标:媒体经济收益的两个方面P159
(二)大众传媒的宣传目标:宣传目标(非经济收益目标)P159;宣传目标的两种活动P160
(三) 公共性与功利性:大众传媒的公共性与功利性的三个依据P160;公共性与功利性是大众传媒的权利基础和受制约的根据P160;“经营目标”“宣传目标”与“公共性公益性”的制约程度因具体媒介组织不同而不同P161
三、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中的作用
(一)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怀特的“把关”模式及后来对它的补充P162
(二)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新闻信息的客观属性;新闻选择中的业务标准与市场标准P164;新闻报道宣传性的不同看法P164(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三)把关过程的实质:理解把关实质时应把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考虑在内的原因P165
这一章重点掌握的几个问题: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把关人理论
第一节麦的理论很好掌握也很清晰,
三个主要观点,三个意义,三个局限性。“媒介即讯息”这点上引申出来的“地球村”理论本书叙述的比较简单,在石义彬的《单向度》里有比较详细的叙述,可以单独拿出来把握,其三个主要观点段落的最后一句话都是对该理论的评论,当然要记得。
电视人、容器人概念要知道,要知道用127面的拟态环境去解释,还可以结合拉扎斯菲尔的和默顿的“麻醉功能”一起考虑。关于新媒介问题个人不觉得是什么重点,但是“电子乌托邦”思想要理解概念,如果出成大题就要知道其概念、为什么错误、历史渊源以及对媒介的正确认识。
第二节看一下做为传播者的大众传播的特点与优势,我认识157面最下面一行到158面的有关互联网会不会取代大众传媒的一段叙述最好好好看看,是一个不错的材料,对一些需要展开发散思维的题目有不错的借鉴作用,组织目标和制约因素了解下。
把关人除了书上说的提出者卢因,怀特的把关模式及意义,最好还了解下麦克内利的理论认为信息经过了各种把关人进行了各种筛选才传向大众,还有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认为麦的模式是每个把关人作用都是同等是不对的,最重要的把关环节来自媒介。这补充的两点本书只是在165面的实质里综合说了下,李彬的书里说的很通俗。把关标准弄清楚新闻价值就行了,最后的实质这些评价性的东西是一定要熟悉的。
传播媒介的两种含义:
- 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
- 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
- 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机械的新娘》、《古登堡群英》、《理解媒介:人的延伸》、《媒介即信息》、《地球村》
三个著名观点:1、媒介即信息2、媒介:人的延伸3、热媒介和冷媒介
媒介即讯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传播中的变革改变了人类的感觉,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类型。媒介又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口语媒介(部落社会)、文字印刷媒介(脱部落社会)、电子媒介(地球村),麦克卢汉把媒介作为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变化的决定因素来看待的。
媒介即人的延伸:任何媒介都不外乎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文字是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说明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综合”——“分化”——“再综合”的历史。史前人:听觉文化在感觉上具有统合性,文明人以文字和印刷媒介为主的视觉文化,集中于细节,并把细节从整体中分化抽象出来。口语转向文字和印刷,实际上扩张的只是从人类感觉的集束中分离出的一种感觉。这种由感觉领域的分割造成的感觉分离,可以推动人们对事物的抽象的、深层的认识,同时,疏远其他感觉只重视视觉也会产生情感的分离,使人的总体感觉能力下降。现代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正在改变文明人受视觉支配的状况,不仅扩张了视觉和听觉,由于强烈的现场感和接触感而扩张了人类的触觉。现代人正在找回长期失落的“感觉总体”重新回到一种感觉平衡状态。
这种观点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推论。
热媒介和冷媒介:
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书籍、报刊、广播、无声电影、照片。
冷媒介: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漫画、有声电影、电视等。
分类存在逻辑上的矛盾。但给我们的启示:不同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各具特点,研究媒介应该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
麦克卢汉理论的意义与局限:
意义: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
局限:1、他是一位技术自然主义者,理论的极端性和片面性。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忽略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2、看不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看不到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他的技术自然主义强调媒介是人的生物性延伸,而不是人的社会性延伸。3、理论的全部依据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片面的,人具有理性。
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
一种媒介的出现、使用和普及以及它所形成的媒介工具环境本身,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的个性或人格。
日本学者,林雄二郎,比较在印刷媒介环境和电视媒介环境中完成社会化过程的两代人。
“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行为方式上“跟着感觉走”。收看电视在狭小空间中进行,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养成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
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父辈中理性,重视逻辑思维。
“容器人”:日本,中野收。在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类似一种“罐装”的容器,孤立的、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其他人接触,但只是容器外壁的碰撞,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保持一定距离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不认同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很容易接受大众传媒的影响,各种流行和大众现象正是“容器人”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具体写照。
媒介依存症: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电子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网虫问题。
电视与人的“充欲主义”:电视作为一种商品,本身就是人们的欲望追求对象;电视唤起人们新的欲望,把充满诱惑力的商品世界以鲜明的色彩、影响以及丰富的意境展示在人们面前,直接刺激了对这些商品的占有欲和享乐欲。使得出现追求奢侈华倾向,个人主义的享乐和“充欲”价值。“他律性欲望主义”,由媒介引发的欲望主义导致了日本人的自私化。
新媒介的发展:
新媒介:跨国卫星广播电视,多频道有线电视,文字、音像的电子出版,互联网络。
新媒介技术的发展趋势:
- 传播过程的双向性增强;
- 多媒体化和媒介功能的融合。
多媒体:使用数字压缩和网络技术将广播、电视、电话、传真、电子出版、计算机通信等各种信息媒介连成一体,对音声、影像、文字、数据等进行一元化高速处理并提供给用户的双向信息系统。
- 媒介资源的丰富化。数字化技术发展的巨大成果。
- 信息传播的全球化。电子通信、卫星和互联网络等新媒介技术为大面积的跨国传播乃至全球传播提供了条件。
新媒体发展的社会意义:
- 传播过程的双向性增强将改善受众的被动地位,增加传受双方的互动性;
- 为人们进行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输提供了空前便利的条件,提高传播的质量和效率;
- 传播资源的丰富化将改变少数大众传播机构垄断资源的状况,为更多的社会成员、群体和组织成为能动的传播者提供了基础条件;
- 人类传播范围扩展到世界,使人们的认知、判断和行为受到更多变量的影响。
“电子乌托邦”思想: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予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传播过程更加平等带来社会关系平等;每个人自主发表言论的权力和机会,公民参与公共事务或政治选举的可能,普遍民主的社会。
历史渊源:布莱士对报纸在舆论的合理化、理性化及政治民主化过程中的作用分析;库利“印刷意味着民主”;麦克卢汉将自己的理论建立在一种“媒介神化学”基础上;认为文字和印刷媒介与“人的堕落”对应。
评价:媒介技术或工具是中性的,本身并不必然导致某种“社会善”或“社会恶”;媒介工具是人的创造物,传播媒介的社会影响并不仅仅取决于媒介的技术或形式特性,而且取决于掌握和运作它的人和社会组织,取决于它们生产和传播的信息内容。
- 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
作为传播者的大众传媒的特点:
- 地位稳固。大众传媒与受众的角色关系是固定的。
- 大众传媒是一种社会组织,具有自身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结构。
- 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生产资料的直接控制者和使用者。
大众传媒是传播特权的拥有者。是现代社会主要的信息提供者,是制约社会信息环境的主要变量。
大众传媒的优势:
- 专业的媒介组织,收集、加工、生产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和效率高。
- 具有公开可靠的信源,信息可信性和可确认性。
- 形成了一整套为社会所广泛承认的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形成了一套吸引和联系受众的有效机制。
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
经济收益目标和非经济收益目标。
经营目标:大众传媒必须从事经营活动,维持传媒组织的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传媒必须面对市场,必须把自己的信息产品或服务作为商品在市场上销售出去。
经济收益来源:广告收益;信息产品的销售收益。
传媒的市场压力主要来自两方面:广告主和作为消费者的广大受众。
二者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1、受众越欢迎、发行量越大或收视率越高,媒介的广告价值就越高。2、受众的利益与广告主的利益不是一回事,往往存在着对立关系。
宣传目标:非经济收益目标。宣传某种思想、灌输某种意识形态、提倡某种信念、行使某种权力或社会影响力等。与信息生产的特殊性分不开。信息生产属于与上层建筑直接相关的精神生产。任何大众传媒都有其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背景,必须要为特定的利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