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要览重点笔记(14)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24



    印加文明是因印加人统一中安第斯山区,建立印加帝国而得名的。印加人原是生活在的的喀喀湖中的一个部落,10世纪以后,他们逐步北迁,一路征战,于1243年来到现今库斯科,在瓦纳卡里山上扎下营寨。据印加入的传说,此时他们的首领是曼科·卡帕克。从曼科·卡帕克起,到1532年印加人的末代首领阿塔瓦尔帕被西班牙征服者皮萨罗杀害,印加国大约经历了整整3个世纪的发展过程,其问共传12世、13王。

    印加国本名叫“塔万廷苏龙”,意为四方之地,首都是库斯科。全国按方位分为四大行政区,名叫:“苏龙”,它们是:西北方位叫钦查苏龙,包括厄瓜多尔、秘鲁北部和中部;西南方位叫库蒂苏龙,包括秘鲁南部和智利北部;东北方位叫安蒂苏龙,包括东部森林和乌卡亚利河一带;东南方位叫科亚苏龙,面积最大,包括现今玻利维亚大部国土,阿根廷西北山区和半个智利。

    “印加”一词的本来含义是“首领”或“大王”的意思,是塔万廷苏龙的最高统治者。西班牙人到来后,简单地以“印加”一词指称这个国家及其居民,至今已是约定俗成了。

    印加帝国享有“美洲的罗马”之称,它以有一套完整的国家机器而闻名于世。印加国是一个奴隶制国家,奴隶主阶级包括印加王、王室贵族、高级官吏和祭司。他们不从事生产劳动,过着奢侈的生活。印加王被称为太阳之子,神的化身,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独揽国家一切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印加王建立了以中央集权为中心的政治制度,他以斯科为中心,通过各级官吏,牢牢地控制着全国。除了政权机构外,印加奴隶主还拥有一支20万人的训练有素的常备军队,用其对外扩张,对内镇压反叛力量。印加帝国还建立了严厉的司法制度,用来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印加王还采取了一些文化和经济措施。例如,对于那些刚被征服的地区,强行推广克丘亚语。再者,在全国大兴道路和释站建跃以库斯科为中心,修建了条条道路通京城的交通网,以利于对边远地区的控制。

    印加人能在中安第斯山区建立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与当地的发达的经济文化是分不开的。

    在农业方面,印加人继承前人的成就,在干旱缺水的山区修建了水渠和梯田,使粮食生产得到稳定发展,保证了非农业人口的需要。印加人的水渠和梯田修筑得非常坚固,有些水渠至今还在使用。印加人培育了大约40多种作物。他们还饲养骆马和羊驼,成为美洲印第安人中唯一饲养大牲畜的人民。这些动物的饲养不仅为人民提供了肉食和毛皮,而且还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优质肥料,这反过来又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高。

    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不仅便于印加王事对全国的统治,而且也促进了各地区的联系与文化交流。印加人修筑的道路举世闻名,其中有两条主干道自北向南纵贯全国:一条沿安第斯山而行,从哥伦比亚南部起,穿越厄瓜多尔和秘鲁,进入玻利维亚后通向阿根廷,全长达3200公里;另一条沿太平洋岸而行,起自秘鲁西北的通贝斯,全长达2.300公里,路面宽达3.5—4.5米。在山峦起伏、沟堑纵横的安第斯山区,修筑这样的道路并非易事。根据地形,道路有时盘旋曲折,有时需要开凿阶梯和隧道,有时又要架设桥梁。印加入尚不知道拱顶知识,他们的桥梁主要是吊桥。桥两端立上石柱,用5根粗达40厘米的藤条相连,三根乎辅成桥面。两边各有一根作栏杆。有的吊桥达长60余米。

    印加人的金属加工业比较发达,他们不但懂得金、银、铜、铅、锡、汞的冶炼,还会冶炼各种合金,并知道利用汞来提纯黄金。金银主要用来制作装饰品和艺术品,其中有一种金蝴蝶的翅膀只有1/10毫米厚,重心找得非常准确,投出后能在空中盘旋。铜及其合金主要用来制造武器、日用器皿和利刃工具。但是,如同美洲其他印第安人一样,印加入一直不知道铁。印加人掌握了许多种金属加工工艺,如铸造、锻打、模制、冲压、镶嵌、铆接、焊接等。有研究认为,印加人的金银装饰品,其技巧可与欧洲文艺复兴时相比。

    印加入的纺织技术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远在公元前2000年,他们就会纺纱织布了。他们的毛织品和棉织品花色多样,色彩调和,制作精细。如1O00年前留下来的一幅地毯,每英寸含绒纱500根,而欧洲中世纪同类织物却只有100根。在南部沿海皮斯科附近出土的木乃伊套服,被称作是“世界纺织品的奇迹之一”。

    印加帝国时期的制陶业也有所发展。陶器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引人注目的磨光技术、雅致的装饰、优美的几何图案和绚丽的色彩。他们在陶器的制作技术和饰因式样等方面不仅吸取了前人及同时期其他地区的经验,而且有进一步的发展。

    在医药学方面,印加人的成就也令人惊叹。他们的外科手术特别是穿颅术在当时居于世界先进行列。手术刀主要是一种“T”形铜刀,非常锋利。与外科手术相伴而生的麻醉术,印加人也是内行。印加人知道多种草药,如奎宁、可可等。

    在天文、历法和数学领域内,印加入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在首都库斯科,印加人在城东、城西建有四座天文观象台,中心广场另设一座。根据长期的观测,印加人测得地球运行周期是365天零6小时,并据此制定了太阳历。印加人还有一种历法是阴历,包括354天,是根据对月亮的观测结果制定的。与阿兹特克人和玛雅人不同,印加人的数学采用10进位制。不过,印加人尚未创制文字,他们的计数方法是结绳,克丘亚语称“基普”,即在一条主绳上结上许多小绳,用结节表明数字,用不同的颜色和长度表明不同的类别。

    印加人在音乐、文学方面也有很高造诣。有人认为,印加音乐可与欧洲古代民歌相媲美,甚至更为高超;还有人认为,印加音乐具有亚洲古代音乐的水平和相似的表现手法。由于印加人没有完整的文字系统,文学多是口头传说和戏剧。其中最著名的有《奥扬泰》,在西班牙人到来前已广泛流传于中安第斯山区,在殖民时代初又被用克丘亚文字(西班牙传教士创制)写成剧本,在世界古典文学名著中占有重要地位。
非洲奴隶交易:非洲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在古代文明发展的多极世界中,非洲占有一席之地。尼罗河流域孕育了埃及古代文明。北非沿海曾经是地中海古代文明圈的一个组成部分。公元7世纪以后,伊斯兰文化在北非、东非沿海及西苏丹等地的传播,使这些地区经济文化出现了新的繁荣。在广大撒哈拉以南地区,经过长期稳定的发展,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黑人文化。到16世纪以前,非洲跟欧亚大陆一样,已处于前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阶段。如果没有殖民主义者的入侵,非洲社会将循着自己的轨迹向前演化发展。

在古代和中世纪,黑人就经由撒哈拉商道、尼罗河及印度洋贩卖到南欧、阿拉伯世界、波斯、南亚等地。在那个时代,由于生产力太低,奴隶买卖是普遍现象,而不是黑人所特有的,也有白人被卖给黑人为奴。

但是,近代殖民主义的入侵打乱了非洲正常的社会发展进程。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非洲变成商业性猎获黑人的场所。黑奴贸易发展成为一个专门的行业,成为一种特殊的历史现象。数以千万计的非洲黑人背井离乡,漂洋过海,被贩卖到美洲以及印度洋、亚洲由殖民者开办的种植园和矿井中工作,另一些黑人在捕奴、掠奴战争及贩运途中死去。非洲人民及其社会经济生活受到空前浩劫。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而万恶的殖民主义、资本主义制度却随着贩卖和奴役非洲黑人而兴盛起来。马克思曾指出,非洲变成商业性猎获黑人的场所,是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之一,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后来,黑奴贸易以及美洲的黑人奴隶制又为工业革命积累了资金。因此可以说,资本主义从头到脚沾满了非洲人民的鲜血。

黑奴贸易大约经历了四个世纪。除奥地利、波兰和俄国等少数国家外,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以及美国都先后参与了这一罪恶活动。综观黑奴贸易的发展过程,大体可以分成三个时期:15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为第一时期;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为第二时期,由于美洲种植园的发展,黑奴贸易在这一时期走向高潮;1807—1808年英、美两国通过禁止奴隶贸易的法案以后,黑奴贸易进入第三时期。这时奴隶贸易在法律上已被禁止,但黑奴走私贸易却兴盛起来。直至1890年7月布鲁塞尔会议作出废除非洲奴隶贸易的决议,黑奴贸易才算正式终止。

如果按照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而决定的不同贸易性质来划分,那末整个黑奴贸易史也可分成三个阶段:15至17世纪,西班牙、葡萄牙的封建王室及随后荷兰、英国、法国等以特许公司为代表的商业资本占统治地位,黑奴贸易实行的是垄断贸易;18世纪,工业资本冲破了商业资本的垄断,黑奴贸易进入自由贸易阶段;工业革命以后,由于近代大工业的出现而在法律上废除了奴隶贸易,19世纪黑奴走私贸易盛行。


古代希腊:古希腊位于欧洲巴尔干半岛南端的欧、亚、非三洲交汇处,三面临海。东临爱琴海,与西亚的波斯帝国相对:西濒爱奥尼亚海;南隔地中海与北非的埃及相望。优越的地理环境使古希腊民族形成心胸开阔、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的性格和酷爱户外活动,祟尚健力美的习惯。

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的氏族社会开始瓦解,逐步形成被称之为"城邦"的奴隶占有制国家。城邦以两个最强大的国家雅典和斯巴达为代表。城邦由公民、没有公民权的自由人和奴隶三部分人组成,公民作为一个整体构成统治集团。城邦制度在公元前5世纪经历了繁荣时期。公元前6世纪中叶,伯罗奔尼撒半岛南部的斯巴达逐步联合半岛大多数城邦,组成伯罗奔尼撒同盟,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雅典为首的一些希腊城邦结成提洛同盟。由于斯巴达和雅典之间的矛盾加剧,公元前5世纪末爆发了长达27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战争以雅典的失败而告终,导致希腊城邦元气大伤,经济逐渐萧条,部分主要城邦内部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城邦奴隶制开始衰败。公元前338年马其顿和公元前146年罗马帝国的征服,城邦奴隶制演变成中央集权管辖下的地方自治单位。

古希腊是一个文明古国,曾在数学、天文、医学、建筑、雕刻、戏剧、诗歌、哲学、历史等众多领域作出了富有创造性的贡献,成为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在古希腊的浩瀚文化中,神化和宗教交织在一起,对希腊人的生活习俗、思想意识起了重要的作用,创造了人类体育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古奥林匹克运动会。位于希腊首都雅典西南300公里处,古时属伊利斯城邦的奥林匹亚是古奥运会的诞生地
古代罗马:意大利地处地中海,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远在旧石器时代,就有居民在此繁衍生息。约当公元前5000年,便进入新石器时代。但是,现代意大利人的祖先则属印欧系的一支部落。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初叶,他们从北方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正是他们创立了意大利的青铜文化和铁器文化。经考古发掘,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前800年,意大利就进入了铁器时代。拉丁人是意大利部落中的一支。公元前8世纪,拉丁部落联合其他部落在第伯河口建立罗马城,逐渐形成罗马城邦国家。约在公元前8世纪左右到公元前6世纪末期,史称罗马的王政时代,它相当于希腊的英雄时代,是从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罗马所实行的是“军事民主制”,“王”由人民大会选举产生,人民大会是罗马公社的最高权力机构,此外尚有由氏族首长组成的元老院,是“王”的咨询机关,并握有一定的政治、经济实权。这个时期的教育,由于没有可靠的文献可证,所以我们讲古代罗马的教育,只能从王政时期以后的共和时期讲起。

王政时期,由于铁器的使用,罗马的经济便得到较为迅速的发展。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交换和集市贸易也日益增多。生产的发展,财富的积累,为私有制的产生创造了先决条件。随着私有制的产生,也就开始贫富的分化,一部分人成为氏族贵族,一部分人成为奴隶,此外,尚有大量的平民。氏族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生产发展和私有制出现后,“代之而起的是一个新的、以地区划分和财产差别为基础的真正的国家制度。”从此,古代罗马便进入了共和时期,这个时期是从公元前509年算起


宗教改革:16世纪之初,西欧的天主教会俯首贴耳的听命于罗马教廷。延续几个世纪的镇压异端的宗教运动已经把敢于反抗教廷的声音用火刑消灭殆尽,在信仰的领域中仿佛谁也不能再对罗马说一个“不”字了。
然而,在罗马教会强大的令人窒息的势力背后,悄悄孕育著一场狂风暴雨。文艺复兴让人文主义的幽灵在欧洲上空游荡;各个大学里学生和教授们开始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思辨艺术讨论圣经教义;欧洲的几个大国已日趋统一,即使是在四分五裂分裂的德国人民也意识到他们属于一个独立、统一的民族;印刷术的传入每年让数千种书籍把各种思想带到欧洲的每一个角落;热衷于奢华艺术品的一代代教皇们从全欧洲搜刮越来越多的财富来填补财政的亏空……天主教会这棵千年古树已经从根部开始朽坏了。

宗教改革(the Reformation)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兴起的对基督教教义、宗教仪式和教会组织的改革运动,这场改革随后席卷了哲学、艺术、文化等各个领域,统一的西欧教会裂解为新教和天主教两大对立阵营,对欧洲各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地理大发现:地理大发现是指15~17世纪,欧洲航海者开辟新航路和“发现”新大陆的通称,它是地理学发展史中的重大事件。

    应该说,任何一个文明民族的代表人物首次到达地球表面某个前所未知的部分,或者确定了地表各已知部分之间的空间联系,因而加深人类对地球地理特征的科学认识,促进了地理学的发展,均可以称为地理发现。

    在十五世纪之前,只有南极洲这样的无人居住的大陆和某些岛屿、海域为人类所未知。而居住着未开化民族的陆地和岛屿,则只对“文明民族”而言是前所未知的。从各文明古国的产生到十五世纪的漫长时期,各文明民族在古代文化发源地以外的广大区域已完成了许多发现,积累了丰富的地理知识,其中最重要的是形成了大地球形的概念。

    1409年,湮没了1000多年的托勒密《地理学指南》被译为拉丁文后,大地球形说广泛传播。但是古代学者没有可能直接验证地球的形状,也很少可能精确地测定地球的大小和海洋陆地的分布。15~17世纪,由欧洲通往印度新航路的发现、美洲的发现、环球航行的成功以及其他航海探险活动,圆满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使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产生飞跃。这些事件被通称为地理大发现。

    在西欧,葡萄牙首先发起了大规模的航海探险活动。15世纪早期,航海家亨利亲王创办地理研究机构,为取得黄金、象牙和奴隶,组织了多次非洲西岸的探险活动,先后发现了马德拉岛、佛得角群岛,并从直布罗陀沿非洲西海岸到达几内亚湾。

    1473年,葡萄牙船只驶过赤道,后达到刚果河口;1487年,迪亚斯的探险队到达非洲南端,发现好望角,并进入印度洋;1497年,以达迦马为首的船队沿迪亚斯航线继续向前,经非洲东岸的莫桑比克、肯尼亚,于1498年到印度西南部的卡利卡特,开辟了从大西洋绕非洲南端到印度的航线,从而打破了阿拉伯人控制印度洋航路的局面。葡萄牙通过新航路,垄断了欧洲对东亚、南亚的贸易,成为海上强国。

    与葡萄牙人探寻新航路的同时,西班牙统治者也极力从事海外扩张。哥伦布发现美洲,就是这种扩张的最重要收获。

    哥伦布相信大地球形说,认为从欧洲西航可达东方的印度和中国。哥伦布的西航计划得到西班牙国王和王后的支持。1492年,他携带着西班牙国王和王后致中国皇帝的国书,率领船队从帕洛斯港出发,经加那利群岛后向西航行,先后到达巴哈马群岛和古巴、海地等岛。但是,哥伦布误以为巴哈马群岛是印度的辖地,把当地土著居民称为印第安人,并误认为古巴是中国的一个省。

    1493~1496、1498~1500和1502~1504年,哥伦布又进行了第二、第三和第四次航行,先后发现了多米尼加、波多黎各、牙买加、特立尼达等岛屿,以及由洪都拉斯到巴拿马的海岸。第三次航行中在帕里亚湾首次登上美洲大陆。哥伦布至死也没意识到,他发现的这些地方并非中国和印度,而是一块新大陆。后来,意大利探险家亚美利哥·韦斯普奇到达美洲,才认识到这是一个新大陆。

    在人们认识到大西洋西岸的陆地并非亚洲,而是一个新大陆后,人们的地理视野扩大了。1513年,西班牙探险家巴尔鲍亚越过巴拿马地峡,看到了西南面的大海,他把这片海域称为“南海”(今太平洋)。

    为了到达亚洲,人们努力寻找沟通大西洋和“南海”的海峡,或者象好望角那样的地角。基于这种愿望,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在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的支持下,开始了新的航海探险活动。麦哲伦曾经参加葡萄牙远征队,到过非洲、印度、苏门答腊、爪哇、班达群岛和马六甲海峡等地。他相信大地球形说。

    1519年麦哲伦率船队,从西班牙的桑卢卡尔港出发,经加那利群岛,到达南美东岸以后,即沿海南下,在南美大陆和火地岛之间,穿过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海峡,进入“南海”。起初向西北,后转向西航。船队在航行中从未遇到风暴,即把该海域称为太平洋。1521年船队到达菲律宾群岛,麦哲伦在与当地土著人的冲突中被杀。1522年麦哲伦船队剩下的“维多利亚”号返回桑卢卡尔港,完成环球航行。

    发现新大陆后,欧洲至印度、印度尼西亚、中国和美洲的最有利的通商航路都被西班牙和葡萄牙所占据。荷兰、英国等为发展海上贸易,开始在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印度和中国的新航路,并探险世界其他地区。

    16世纪,荷兰的巴伦支为探寻一条由北方通向中国和印度的航线,曾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区,先后发现熊岛、斯匹次卑尔根岛,并到达新地岛最北端、喀拉海和瓦加奇岛;17世纪初,英国的哈得逊曾屡次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中国的航路;斯霍特于1616年到达美洲南端的合恩角;荷兰的塔斯曼于1642~1643年环航澳大利亚,发现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

    这些航海探险进一步扩大了人类的地理知识,并进行了一些有关洋流、风系等的科学考察以及岛屿和陆地的实测工作。到了18世纪,库克的海洋探险已属于科学考察的范畴。

    14、15世纪时,欧洲各国已有资本主义萌芽。15世纪末,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和英国等,迫切要求向海外寻找市场和原料出产地。但是奥斯曼帝国牢固控制了东西方贸易通道,从地中海经埃及出红海,向印度洋的航路又在阿拉伯人手中。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国家为了扩展商业和殖民活动,积极鼓励航海事业,开辟新航路。这是促成地理大发现的主要原因。

    其次,欧洲商人和航海家对黄金的贪欲是促成地理大发现的另一原因。此外,西班牙和葡萄牙都位于欧洲突出于大西洋中的地区,地理位置也有利于航海业的发展。

    地理大发现引起了人们思想上的变革,对地球科学的进步和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都起了很大促进作用。古代学者关于大地球形的猜测,通过地理大发现,特别是环球航行得到了证实,宗教迷信关于地球形状的种种说法最终被否定;证明了地球上存在着一个统一的世界大洋,海洋与陆地相比较,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的大部分推动了全球海洋和陆地的考察研究;促进了地球科学的进步,也促进了天文学、航海学、天气预报学的发展及造船技术等科学技术的近代化过程;促进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和世界市场的出现,开始了殖民掠夺,同时也促进了西欧各国经济的发展。


启蒙运动\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世界近代史上两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上的准备。文艺复兴是启蒙运动的前奏,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的继承和发展。

    文艺复兴源于意大利,然后扩及欧洲各国,它的中心是在意大利。启蒙运动则起源于英国,然后蔓延至欧洲,进而影响到全世界,它的中心是在法国。从效应上看,启蒙运动甚于文艺复兴,它对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起到了影响和推动作用,许多启蒙思想家的著作被介绍到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推动了革命的步伐。

    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性论”,核心是反对天主教神学思想,主张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人文主义者忠君思想非常浓厚,启蒙运动则将矛头直接指向了封建制度,主张消灭专制主义,追求的是政治民主权利,表现出了强烈的战斗性。

    人文主义者大都是天主教徒,与旧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并不是无神论者,他们虽然反对天主教会,否定对教皇、教会的绝对服从,却不否认上帝和教会的存在。他们的思想观点和作品还受宗教的影响,从根本上说还是唯心主义者,片面夸大帝王将相和英雄个人的历史作用,忽视人民群众的作用。启蒙思想家都是唯物主义者,但不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他们否认天主教的上帝的存在,不承认这个上帝的存在。他们或者是无神论者,或者是自然神论者。伏尔泰主张的“上帝”,则是自然规律和人的理性的体现,这也反映出启蒙思想家一方面强烈地反对封建神学思想,另一方面又没有完全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人为的设置一个上帝来表达自己的理性学说,可以是对封建神学的妥协。

    文艺复兴比启蒙运动表现出了多样性。异国的莫尔的著作《乌托邦》中提出了废除私有制的思想,是对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弊端的一种反抗;意大利和德国由于处于分裂割锯的状态,因而他们的人文主义者表现出了实现统一,结束分裂,政教分离的要求,如马基雅维利和伊拉斯莫,他们都是爱国主义者。

    人文主义者和启蒙思想家都提出了人权学说。严格地说,人文主义者的人权学说非常朦胧、肤浅。启蒙思想家心目中的人权学说内容在深度上、广度上都比前者有所推进,包括生存权、财产权、安全权、反抗权等。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人权只能是资产阶级的人权,人民群众则不能享有这种权利,因而是狭隘的人权学说。

    人文主义者重在批判,少有对未来社会的构想。英国杰出的人文主义者代表莫尔虽然也描述了人类社会的理想模式,但大都流于空想,很难付诸时间。启蒙思想家则是强烈的批判与伟大的构想兼而有之,构想比较符合实际,空想成分很少。如孟德斯鳩的“三权分立”学说,伏尔泰的君主立宪学说,卢梭的共和学说。


 
欧洲工业革命: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证明,科学和创新是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和知识源泉。受文艺复兴的影响,16~17世纪欧洲发生科学革命,现代科学诞生。17世纪英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17~18世纪欧洲发生启蒙运动,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得到广泛传播。它们为工业革命准备了科学知识和方法。18世纪下半叶英国发生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现代化启动。继英国以后,18世纪法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启蒙运动的中心从英国转移到法国,并达到高潮,引发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民主精神传遍欧洲。欧洲开始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移。1871~1913年欧洲和美国发生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有直接的作用,如化学工业、电力工业和内燃机等重大发明,都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19世纪德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德国是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之一,她仅用40多年时间(1871~1913年)就成为欧洲头号工业强国。20世纪美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之一。19世纪以来,现代大学、科学研究机构和工业实验室的发展,使科学和技术发展加速,它们加快了现代化进程。如果说,科学是第一次现代化的知识基础和主要动力,那么,第二次现代化是建立在科学和创新基础上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科学技术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发达国家加大科学投入,普及科学教育,形成了国家创新体系。现代科学革命持续不断,高技术产业蓬勃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北美和欧洲发生了知识革命(信息革命),第二次现代化启动,美欧开始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移。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创新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信息科技、生物科技、材料科技、纳米科技、空间科技和环境科技等发展迅猛,高技术、信息化、知识化、网络化和创新化波及全球,新时代新经济高速发展。

相关话题/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