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要览重点笔记(19)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24
另外,说者不仅要投统治者之所好,还得避统治者之所恶,如有触犯,就有惨遭杀害的可能。韩非在《难言》篇说到愚者之难说,君子之难言。并作《说难》,生动地陈述了游说之难:“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撄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撄人主之逆鳞则几矣!”《战国策》载孟尝君要离齐入秦,上千门客都止他不住,苏秦以“土偶与桃梗”的寓言使他打消了主意。孟尝君的父亲靖郭君要在封地薛邑筑城,门客谏而不听,并下令不许为谏者通报。齐客却以“海大鱼”的故事说服了他。邹忌自编故事讽齐王纳谏,江一以“狐假虎威”对楚宣王问,苏代以“鹬蚌相持”止赵惠王伐燕,都足以说明寓言具有免于触犯骄君权贵而又达到劝谏目的的妙用。
文学的内在因素以及外在社会条件,使寓言在战国中、后期得到蓬勃发展。《庄子》一书,“大抵率寓言”(《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共有200多个。《韩非子》中仅《说林》、内外《储说》几篇,已收集寓言故事300多个。其余如《孟子》、《墨子》、《吕氏春秋》、《晏子春秋》、《战国策》等书中也不少。《列子》成书较晚,《淮南子》、《说苑》、《新序》、《列女传》、《韩诗外传》等书编成于汉人,而其中传自先秦的寓言也不少。
战国诸子及史传作者所运用的寓言,来源约略可分为三:一是民间流传的故事,如所谓“齐东野人之语”,《孟子》中就多有采用,具有通俗浅显,诙谐有趣的特点。二是历史传说,《韩非子》中用得最多。这些传说,虽未必句句可信,但有一定的历史依傍,作为论证的证据,较有说服力。三是作者创造、虚构的故事,这特别为《庄子》作者所擅长。它瑰丽奇异,最富有文学色彩。
运用寓言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说明作者的观点。在文章中,寓言不是单独的存在,而是作者议论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或者作为譬喻,使所讲的道理浅显易懂,悦耳动听;或者作为寄托,把要说的道理,通过寓言中的形象表达出来;或者作为论证,用寓言中所说的事情证明文章的观点。这些都如《庄子·天下》篇所说的:“以寓言为广”。“广”就是对自己主张的阐发。
诸子散文大都是哲学著作,哲理比较抽象,乃至深奥玄妙。而寓言以其具体性和形象性,有助于人们理解和接受其论点。如孟子以“揠苗助长”阐明他的养气说,韩非以“黑牛而白题”(《解老》)来解说老子“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庄子的人生哲学,主张无用之用,一般很难领会。但他用了许多饶有趣味的故事,反复地加以说明。如以“浑沌凿窍”(《应帝王》)阐明必须顺应自然,以“望洋兴叹”(《秋水》)阐明他的道是无与伦比的,以惠子之樗树(《道谣游》)说明无用之用,以庄周梦为蝴蝶(《齐物论》)说明人生如梦,等等,使哲理的文章诗意化,免于让读者感到枯燥、深奥、抽象。
探求救世的政治方案,是百家争鸣的中心问题。如何才能使人们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也是诸子百家特别关注的事。利用寓言来帮助阐述政治主张,以《韩非子》最为突出。《韩非子》中内外《储说》诸篇,先列出政论的题目,接着是说明论题的观点,后面是一连串的故事。这基本上是一种写作提纲。所收集的故事,是借用来论证自己的主张的。如以“入涧必死”(《内储说上》),说明信赏必罚,行法无赦;以“郑人买履”(《外储说左上》)、“守株待兔”(《五蠹》),说明“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的愚蠢;以“狗猛酒酸”(《外储说右上》),说明□臣亲幸、贤者无以进身的危害,等等。其次是《吕氏春秋》,如用“网开三面”(《异用》)批判暴政而歌颂仁德,“掣肘难书”(《具备》)说明为君者必须放手信任下属,使之有职有权,等等。
用于阐明道德修养的,多见于《孟子》。如“齐人乞□”(《离娄下》),讥讽追求富贵利达而不顾廉耻者;如“二子学弈”(《告子上》),阐明学习须专心致志;如“月攘一鸡”(《滕文公下》),说明知道了道义就应当坚决实行。用于阐明纵横策略的,主要在《战国策》,如季梁以“南辕北辙”(《魏策》)劝止魏王伐赵,陈轸以“画蛇添足”(《齐策》)劝止昭阳攻齐等等。
阐明论说的主旨,是寓言的主要作用,而寓言本身,又具有其形象的客观意义。这两者有时是一致的,有时不完全一致。因为同一观点,可以用几个寓言去说明;同一个寓言,又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如讽刺墨守成规,《韩非子》有“守株待兔”和“郑人买履”,《吕氏春秋》有“刻舟求剑”和“荆人涉□”。类同“庖丁解牛”的故事,在《管子》中用来说明攻敌用兵可乘虚而入;在
《庄子》中则用以说明处世要顺应自然,避开矛盾;在《吕氏春秋》中又用来说明精神专注可通于异物;今天则用它来说明按客观规律办事可迎刃而解,事半功倍。 寓言的引用者有他自身的需要,但寓言的价值不止于此。纵观先秦寓言,可以形象地看到当时社会面貌。《列子·周穆王》写尹氏与趣役者梦觉的对比,可看到阶级的对立,劳役者受着沉重的压迫剥削;《吕氏春秋·精通》写钟子期闻击磬,记述丈夫成了罪人、妻儿沦为奴隶的一家悲惨遭遇;《庄子·则阳》写触蛮之战,反映统治者为了争城夺地而造成“伏尸百万”的严重后果;《庄子·山木》写庄周游雕陵之樊的所见所遇,用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人与人之间弱肉强食的恐怖关系;《庄子·至乐》有髑髅见梦于庄周的故事,说明生不如死快乐;《列子·周穆王》记华子病忘,说明为人最好如槁木死灰。都从不同角度表现了社会的黑暗与冷酷。“月攘一鸡”,见贪婪的本性不改;“涸辙之鲋”(《庄子·外物》),说明统治者见死不救;“见金不见人”(《列子·说符》)、“澄子亡衣”(《吕氏春秋·淫辞》),讽刺利令智昏者;“邻人之女不嫁”(《战国策·齐策》)、“儒以诗礼发冢”(《庄子·外物》),揭露面目虚伪、行为龌龊者;“汉阴丈人”(《庄子·天地》),突出愚者顽固;“井底之蛙”(《庄子·秋水》),讥讽浅见之人的盲目自满;郑袖(《韩非子·内储说下》)、楚余(《韩非子·□劫弑臣》),则概括了嫉妒者的形象。当时社会的本质、人情的善恶、世态的冷暖,通过寓言这一面镜子,逼真地反映出来,在认识社会方面给读者以不少启发和教育。
寓言作者往往能驰骋丰富的想象,虚构情节,塑造出生动的形象。这方面尤以《庄子》为巨擘。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言其书“皆空语无事实”,《庄子》作者自己也说“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天下》)来表达思想。斥□讥笑大鹏(《逍遥游》)、栎社梦告庄子(《人间世》)、盗跖怒斥孔丘(《盗跖》)、藐姑射之神人(《逍遥游》)、形残德充的支离疏(《人间世》),等等,千奇百怪,极尽寓庄于谐之能事。《韩非子》中多用历史故事,较近乎真实,但也有一定程度的艺术加工。《外储说左上》记申子告韩昭侯行法度必须拒绝“听左右之请”,而他自己又向昭侯“请仕其从兄官”的故事,就是深刻的艺术概括。事实未必真有,意义却很典型。
夸张,把人物、事件的特征加以扩大,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是先秦寓言常用的手法。《列子·汤问》中塑造了音乐家韩娥的形象,说她的歌唱“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曼声长歌,一里长幼喜跃□舞,弗能自禁”;《庄子·徐无鬼》写匠石挥斧成风,能把郢人鼻子上一层薄粉削去,而郢人镇定自若,都刻画得奇妙动人。
拟人化,赋予自然界里的生物与无生物以人的性格特征,从而反映社会生活,这也是先秦寓言里常见的。□雏的清高,鸱的丑陋,虎的凶猛,狐的狡猾,都是人们所认定的特性。把这种生物的特性,与某些人的思想性格特征巧妙地结合起来,就形成了“狐假虎威”(《战国策·楚策》)、“鸱得腐鼠”(《庄子·秋水》)等故事。《庄子·大宗师》记有一个很短的寓言:“大冶铸金,金踊跃曰:我且必为莫邪。”冶金时确会发生“踊跃”的现象,莫邪确是冶炼铸造出来的金属利剑,这些都体现了金属的特性,同时又把以英雄豪杰自命的人物性格灌注其中,讽刺的意味不难体会。这种拟人手法,大量见于《庄子》,其次是《战国策》以及《韩非子》等。
先秦寓言一般都写得比较简炼,但亦不乏生动的描写。盗钟者闻钟声而“遽□其耳”(《吕氏春秋·自知》),揠苗者“茫茫然归”而告家人以病(《孟子·公孙丑上》),《庄子》中螳螂“怒其臂以当车辙”(《人间世》),丑妇“捧心而颦其里”(《天运》),寿陵余子“匍匐而归”(《秋水》),等等,都是其例。至于神人的仙姿(《逍遥游》)、庖丁的绝技(《养生主》)、大鱼的奋□(《外物》),种种描绘,更是体察入微。还有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写齐景公游海,听到相国晏婴病危时,“遽起”,促驾良马,令善御者驺子韩枢驾车,“行数百步,以驺为不疾,夺辔代之御。可数百步,以马为不进,尽释车而走”,刻画了一个急不可耐者的形象。
寓言的运用者不同,寓言的语言风格也各异。但由于它们多来源于民间,所以有着共同的洗炼生动、口语化、个性化等特点,并常用独白、对话等形式。运用者为了把喻意点明,又常以粘连的手法,使语意双关。例如《庄子》引“龙颔得珠”后说:“子能得车者,必遭其睡也;使宋王而寤,子为□粉夫!”(《列御寇》)。《韩非子》引“郢书燕说”后说:“故先王有郢书,而后世多燕说”(《外储说左上》),《战国策》引“画蛇添足”后,陈轸告昭阳:“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犹为蛇足也!”这种粘连,双关手法,使文章显得幽默含蓄,能将所要阐明的事理鲜明地揭示出来,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先秦寓言产生的时代与伊索寓言相近,其价值也很可贵。在中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它直接影响了唐代柳宗元、明代刘基等人的寓言创作,使寓言脱离了论说、史传而独立成体,甚至日后还出现了带寓言性质的诗歌、歌曲。而更为重要的是,先秦寓言起着上继神话,下启小说的作用。《庄子》中关于浑沌、黄帝、尧、舜、羿等的刻画,都采用了神话的题材;“师旷鼓琴”(《韩非子·十过》)中用夸张手法塑造的形象,与神话里征服自然的英雄是类似的;寓言中的狐、虎、猿、狙、鹬、蚌、罔两、影、蛙、鳖、栎树、髑髅与神话中日、月、山、川、风、云的拟人化,寓言中鲲化为鹏与神话中禹化为熊的人物变形观念,也都是一脉相承的。
先秦寓言有人物形象,有简单的故事情节,有个性化的对话,启发了后代小说的产生。《韩非子》中的《说林》、内外《储说》,记述了许多民间故事,实为汉魏杂事小说的萌芽;《庄子》中许多寓言记述了鬼怪异事,是魏晋以后志怪小说的鼻祖。《搜神记》中荀伯遇鬼误杀两孙的故事,即从《吕氏春秋·疑似》中黎丘丈人遇鬼杀子的故事化出。《聊斋志异》陆判为朱尔旦换心的故事,也从《列子·汤问》中扁鹊为鲁公扈赵齐婴易心的故事蜕变而来。《孟子》的“齐人乞□”,明代孙仁孺加工成《东郭记》,清代又编了《东郭箫鼓词》。《庄子》中庄周梦蝶、妻死鼓盆、髑髅见梦等,后人演为《三勘蝴蝶梦》、《大劈棺》等戏剧。鲁迅《故事新编》中的《起死》也本于此。至于后代诗、词曲中熔铸先秦寓言为故实的,更是俯拾皆是。
秦汉文学
两汉乐府:汉代乐府所掌管的诗歌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专门供朝廷祭祀天地、宗庙的所谓“郊庙歌辞”,汉高祖唐山夫人所作的《安世房中歌》和武帝时所作的《郊祀歌十九章》都属于这一类,犹如《诗经》的“颂”。另一类是从各地采集来的“俗曲”,它们是一些流传于民间的无名氏的作品,是西汉乐府诗的精华,因为它们来自民间,所以后世称之为乐府民间歌辞,或乐府民歌。《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著录了西汉乐府歌辞的篇目,其中采自各地的乐府民歌共138篇,这个数目已接近《诗经》的《国风》。《汉书·艺文志》在著录各地“歌诗”的数时,又有“声曲折”的著录,如在“河南周歌诗七篇”下,又有“河南周歌声曲折七篇”的记载。可见当时采集时是乐曲、歌词并录的,因年代久远,其乐曲已失传,保留下来的就是当时可以合乐歌唱的歌词。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有人说,汉之“乐府”即相当于周代的《诗经》;反之亦可以说,周代的《诗经》即相当于汉代的“乐府”。
汉乐府民间歌辞,两汉文献中没有记载,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多有散失。搜罗完备的,则是宋代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乐府诗集》中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按照各自音乐的不同,分成12类,汉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其中的“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曲歌辞”三类中,约60首。再合以《汉书·礼乐志》所载的《安世房中歌》《郊祀歌十九章》,就是现存的两汉乐府的全部了。在写作年代上,《安世房中歌》和《郊祀歌十九章》》最早;鼓吹曲辞中的《铙歌十八曲》是西汉时的作品;相和歌辞中的汉乐府民歌则大部分产生在东汉,是“汉世街陌谣讴”;杂曲歌辞中所录的汉乐府民歌产生最晚,已出现不少文人的五言诗。
汉乐府民歌与基本上是四言体的《诗经》不同,从句式上说,三言、四言、五言、七言都有。但重要的是两种,一是杂言,这类作品没有固定的章法,句法自由多样,长短随意,整散不拘,自有一种跌宕起伏的气势,它发展到唐代则形成为自由奔放的“歌行”体。另一种是五言,完整的五言诗在汉乐府民歌中已有相当的数量。五言诗虽比四言只多一个字,但却能够把单音词与双音词有机地搭配起来,扩大了诗歌的容量,增强了表现力,五言诗最终发展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
《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汉无名氏作(其中有八首《玉台新咏》题为汉枚乘作,后人
多疑其不确)。非一时一人所为,一般认为大都出于东汉末年。南朝梁萧统合为一
组,收入《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内容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人
的彷徨失意,有些作品表现出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的思想。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
动真切,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
《孔雀东南飞》:这篇长诗出自《王台新咏》,描述了一杨爱情悲剧。主人公刘兰芝、焦仲卿之死表面是凶悍的焦母和势利的刘兄所迫的结果,实际上焦母、刘兄同样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这首诗处理详略得当,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感情的描写别具一格,深刻揭发了封建制度的罪恶。作者: 佚名
汉赋: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在两汉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赋的产生和发展 赋作为一种文体,早在战国时代后期便已经产生了。最早写作赋体作品并以赋名篇的可能是荀子。据《汉书·艺文志》载,荀子有赋10篇(现存《礼》、《知》、《云》、《蚕》、《箴》5篇),是用通俗“隐语”铺写五种事物。旧传楚国宋玉也有赋体作品,如《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等,辞藻华美,且有讽谏用意,较之荀赋,似与汉赋更为接近,但或疑为后人伪托,尚无定论。从现存荀赋来看,这时赋体还属萌芽状态。赋体的进一步发展,当受到战国后期纵横家的散文和新兴文体楚辞的巨大影响。赋体的主要特点,是铺陈写物,“不歌而诵”,接近于散文,但在发展中它吸收了楚辞的某些特点──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因而丰富了自己的体制。正由于赋体的发展与楚辞有着密切关系,所以汉代往往把辞赋连称,西汉初年的所谓“骚体赋”,确实与楚辞相当接近,颇难加以明显的区分。
汉赋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汉初的赋家,继承楚辞的余绪,这时流行的主要是所谓“骚体赋”,其后则逐渐演变为有独立特征的所谓散体大赋,这是汉赋的主体,也是汉赋最兴盛的阶段;东汉中叶以后,散体大赋逐渐衰微,抒情、言志的小赋开始兴起。汉赋的这种发展变化过程,与汉代社会状况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一时期 自汉高祖初年至武帝初年。当时所谓“大汉初定,日不暇给”,封建统治者在思想文化上禁锢不严,儒家思想尚未占据统治地位。当时诸王纳士,著书立说,文化思想还比较活跃。这一时期的辞赋,主要仍是继承《楚辞》的传统,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之作,在形式上初步有所转变。这时较有成就和代表性的作家是贾谊,此外还有淮南小山和枚乘等人。
贾谊的《吊屈原赋》是借悼念屈原抒发愤慨,虽吊逝者,实为自喻。此篇的形式与风格,是骚体的继承,但由于作品倾诉的是作者的真情实感,因而和后来那种纯然出于模拟《楚辞》而为文造情的作品明显不同。贾谊的《□鸟赋》是一篇寓志遣怀之作,假设与□鸟对话而敷衍出一篇文字。这篇赋一方面使用了主客问答体,同时也比较多地倾向于使用铺陈的手法,散文的气味浓厚预示了新的赋体正在孕育形成。
淮南小山的《招隐士》写作者以急切的心情召唤隐居山林的隐士早日归来。赋中描写山中景物,使用铺叙和夸张的手法,充满丰富的想象,是汉初骚体赋的优异之作。
贾谊和淮南小山的赋作都还距骚体不远,仅在某些方面开始有所转变,而标志着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个作家和作品,是枚乘和他的《七发》。
枚乘主要生活于汉文帝、景帝时期,死于武帝初年。他的《七发》写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去问候,通过主客的问答,批判了统治阶级腐化享乐生活,说明贵族子弟的这种痼疾,根源于统治阶级的腐朽思想,一切药石针灸都无能为力,唯有用“要言妙道”从思想上治疗。赋中用了七大段文字,铺陈了音乐的美妙,饮食的甘美,车马的名贵,漫游的欢乐,田猎的盛况和江涛的壮观。《七发》虽未以赋名篇,却已形成了汉大赋的体制。它通篇是散文,偶然杂有楚辞式的诗句,且用设问的形式构成章句,结构宏阔,辞藻富丽,刘勰称:“枚乘□艳,首制《七发》,腴辞云构,夸丽风骇。”(《《文心雕龙》·杂文)从汉初的所谓骚体赋到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汉大赋,《七发》是一篇承前启后的重要作品。
第二时期 西汉武帝初年至东汉中叶,共约200多年时间,从武帝至宣帝的90年间,是汉赋发展的鼎盛期。据《汉书·艺文志》著录汉赋900余篇,作者60余人,大部分是这一时期的作品。流传下来的作品看,内容大部分是描写汉帝国威震四邦的国势,新兴都邑的繁荣,水陆产品的丰饶,宫室苑囿的富丽以及皇室贵族田猎、歌舞时的壮丽场面等等。
自汉武帝刘彻到宣帝刘询的时代,即所谓西汉中叶,这是汉帝国经济大发展和国势最强盛的时期。汉武帝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上承“文景之治”,为了进一步保卫国家和巩固政权,他又北向出击匈奴,弭除了历年的边患;用兵南方,结束了南方一些部族纷争的局面。这在一般封建文人眼里,无疑是一个值得颂扬的“盛世”。又加上武帝好大喜功,雅好文艺,招纳了许多文学侍从之臣在自己身边,提倡辞赋,诱以利禄,因而大量歌功颂德的作品,就在所谓“兴废继绝,润色鸿业”的借口下产生了。班固在《两都赋序》中说:“至于武、宣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外兴乐府
协律之事,以兴废继绝,润色鸿业。……故言语侍从之臣,若司马相如、虞丘寿王、东方朔、枚皋、王褒、刘向之属,朝夕论思,日月献纳。而公卿大臣,御史大夫倪宽、太常孔臧、太中大夫董仲舒、宗正刘德、太子太傅萧望之等,时时间作。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雍容揄扬,著于后嗣,抑亦雅颂之亚也。故孝成之世,论而录之,盖奏御者千有余篇。”
这一时期的赋作基本上同《诗经》的雅颂一样,是一种宫廷文学,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润色鸿业”服务的。有一些作家,作为皇帝的侍从,对皇帝歌功颂德,但他们又对自己类似俳优的地位时时感到不满,因而也写作了一些感慨身世和以讽谕为主的作品。也有一些作家对当时汉帝国空前繁荣强盛的局面,感到鼓舞和喜悦,但对皇室大量挥霍资财和迷于奢侈享乐的生活,无论从历史教训出发,还是从当时的民生出发,也曾感到担忧。这就构成了当时一些鸿篇巨制的大赋在思想内容方面的普遍特点,它们往往既歌颂夸耀于前,又讽谕劝戒于后,而这两者统一在一篇作品中,因而造成了这些汉代大赋思想内容的复杂性。
司马相如是汉代大赋的奠基者和成就最高的代表作家。《文选》所载《子虚》、《上林》两赋是他的著名的代表作。近人据《史记》、《汉书》本传,考定二赋或本是一篇,即《天子游猎赋》。这两篇以游猎为题材,对诸侯、天子的游猎盛况和宫苑的豪华壮丽,作了极其夸张的描写,而后归结到歌颂大一统汉帝国的权势和汉天子的尊严。在赋的末尾,作者采用了让汉天子享乐之后反躬自省的方式,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惩奢劝俭的用意。司马相如的这两篇赋在汉赋发展史上有极重要的地位,它以华丽的词藻,夸饰的手法,韵散结合的语言和设为问答的形式,大肆铺陈宫苑的壮丽和帝王生活的豪华,充分表现出汉大赋的典型特点,从而确定了一种铺张扬厉的大赋体制和所谓“劝百讽一”的传统。后来一些描写京都宫苑、田猎、巡游的大赋都规抚它,但在规模气势上又始终难以超越它。所以扬雄说:“如孔氏之门用赋也,则贾谊升堂,相如入室矣。”(《法言·吾子》)
汉武帝、宣帝年间著名的赋作家还有东方朔、枚皋、王褒等人。《汉书·艺文志》著录他们的赋作颇多,但传世颇少。如枚皋,据记载有赋 120篇,现已一篇无存。东方朔流传下来的《七谏》,是一篇因袭楚辞的骚体赋,并无新意。但他的《答客难》、《非有先生论》,虽未以赋名,却是两篇散体赋,对以后述志赋的发展有一定影响。王褒是宣帝时重要赋家,今存《洞箫赋》和骚体赋《九怀》。《洞箫赋》是现存描写音乐赋作较早的一篇,对后世的咏物赋和描写音乐题材的作品有过影响。
西汉末年至东汉中叶 100多年间,《子虚》、《上林》两赋成为这一时期众多作家创作的共同模式,他们的作品都不能越出其范围,完全失去了新鲜的创造力,只有扬雄和班固,由于他们有多方面的文化修养和才能,他们赋作尚有自己的特点,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
扬雄是西汉末年最著名的赋家。《甘泉》、《河东》、《羽猎》、《长杨》四赋是他的代表作。这些赋在思想、题材和写法上,都与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相似,不过赋中的讽谏成分明显增加,而在艺术水平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部分段落的描写和铺陈相当精采,在模拟中有自己的特色。后世常以“扬、马”并称,原因即在于此。他的《解嘲》,是一篇散体赋,写他不愿趋附权贵,而自甘淡泊的生活志趣,纵横论辩,善为排比,可以看出有东方朔《答客难》的影响。但在思想和艺术上仍有自己的特点,对后世述志赋颇有影响。《逐贫赋》和《酒赋》,或表达自己甘于贫困,鄙视“贫富苟得”的志趣,或对皇帝、贵族有所讽谏,思想和写法也都各具特色。
班固是东汉前期的著名赋家。他的代表作《两都赋》,由于萧统编纂《文选》列于卷首,而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两都赋》在体例和手法上都是模仿司马相如的,是西汉大赋的继续,但他把描写对象,由贵族帝王的宫苑、游猎扩展为整个帝都的形势、布局和气象,并较多地运用了长安、洛阳的实际史地材料,因而较之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赋作,有更为实在的现实内容。张衡以至左思的所谓“京都大赋”的出现,都明显地受到《两都赋》的影响。
第三时期 东汉中叶至东汉末年,这一时期汉赋的思想内容、体制和风格都开始有所转变,歌颂国势声威、美化皇帝功业,专以铺采□文为能事的大赋逐渐减少,而反映社会黑暗现实,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开始兴起。东汉中叶以后,宦官外戚争权,政治日趋腐败,加以帝王贵族奢侈成风,横征暴敛,社会动乱频仍,民生凋敝。文人们失去了奋发扬厉的精神,失望、悲愤,乃至忧国忧民的情绪成为他们思想的基调,这就促使赋的题材有所扩大,赋的风格有所转变。这种情况的出现始于张衡。
张衡具有代表性的赋作是《二京赋》和《归田赋》。
《二京赋》是他早年有感于“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而创作的,基本上是模拟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和班固的《两都赋》。但他对统治阶级荒淫享乐生活的指责比较强烈和真切,他警告统治者天险不可恃而民怨实可畏,要统治者懂得荀子所说的“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的道理。这是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对作者的启发,表现了当时文人对封建统治的危机感。《二京赋》除了像《两都赋》一样,铺写了帝都的形势、宫室、物产以外,还写了许多当时的民情风俗,容纳了比较广阔的社会生活。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他的《归田赋》。作者以清新的语言,描写了自然风光,抒发了自己的情志,表现了作者在宦官当政,朝政日非的情况下,不肯同流合污,自甘淡泊的品格。这在汉赋的发展史上是一个很大的转机。他把专门供帝王贵族阅读欣赏的“体物”大赋,转变为个人言志抒情的小赋,使作品有了作者的个性,风格也由雕琢堆砌趋于平易流畅。在张衡之前,已出现过一些言志述行的赋,如班彪所作《北征赋》,通过记述行旅的见闻,抒发了自己的身世之感,显示了赋风转变的征兆,张衡在前人的基础上,使汉赋的发展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
相关话题/文史
中国传媒大学文史综合补充笔记
2011 年中国传媒大学考研辅导 笔记补充 文史综合 PPT 笔记补充 第二讲 中国历史 第二讲 中国历史 三、其它相关知识 1、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名称 元谋人 蓝田人 北京人 山顶洞人 距今年代 约 170 万年 约 80 万年 约 70 万至 20 万年 约 18000 年 地域 云南省元谋县 陕西省蓝田县 北京市西南周口店龙骨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中国传媒大学文史综合考试命中率统计及试题分析
2010 年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生入学考试《文史综合考试》 2010 年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生入学考试《文史综合考试》试题 命中率统计及试题分析 赫 英 忆 第一部分 一、命中题目 1、名词解释(30 分,命中 1、2、5 题共 18 分) 名词解释( (1)楚辞 (2)活字印刷 (5)福楼拜 2、填空(20 分,命中 2、3、4 题共 15 分)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中国传媒大学文史综合部分考研冲刺班资料
文史综合部分考研冲刺班资料 02PPT 补充笔记 02PPT 第一讲 最后一个月的复习应试策略 四、特别提示生僻、易错知识点 特别提示生僻、 生僻 2、世界历史部分古代 、世界历史部分古代 mda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2019年复旦大学702文史知识考研大纲
702文史知识考试大纲一、考试内容范围文史知识是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两门笔试业务课之一,主要考察考生是否掌握人文学科本科毕业一般水平以上的中国传统文史常识,是否具备从事古文献研究必须的阅读、标点和校勘一般性的文史类古籍的基本技能,同时也了解考生分析中国文 ...专业课大纲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04中国传媒大学综合考试(新闻传播学)文史综合考研辅导讲义
中国传媒大学综合考试(新闻传播学)文史综合考研辅导讲义 【中国古代史】 【政治史】 三皇五帝: 伏羲、女娲、神农称为三皇,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称为五帝,其实三皇五帝都是象征性的人物,是想象中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领袖。 三代:公元前21世纪,中国进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16中国传媒大学文史综合考研辅导讲义-中国文学史
中国传媒大学文史综合考研辅导讲义-中国文学史 中国传媒大学文史综合考研辅导讲义(部分) 中国文学史 古代 先秦文学 一、 上古神话 什么是神话P23 四大神话:女娲补天 共工触山 后羿射日 嫦娥奔月 均被收入《山海经》中 二,先秦散文 散文 甲骨卜辞 铜器铭文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16中国传媒大学文史综合811综合考试(新闻传播学)考研辅导班讲义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162017南师大中国古代文史知识考博真题
2017南师大中国古代文史知识 一、写出下列书籍的朝代和作者或编者。(30分) 1、通典 2、史通 3、永乐大典 4、太平广记 5、直斋书录解题 6、文选 7、续资治通鉴长编 8、楚辞补注 9、河岳英灵集 10、淮海居士长短句 11、清真词 12、廿二史札记 13、老学庵笔记 14、洛阳伽蓝记 15、管子 二、名词解释(30分) 1、四书 2 ...考博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1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考博真题—中国古代文史知识
2012中国古代文史知识 一、名词解释(5*8) 1、《公羊传》 2、《楚辞补注》 3、南北禅宗 4、国子监 5、九族 6、三省六部制 7、庆历党争 8、《贰臣传》 二、论述题(20*3) 1、简述科举制度的演变、发展及对文学的影响。 2、史学界一般视两汉至隋唐为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宋元明清为后期, ...考博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1浙江大学2010年中国古典文献学707文史基础考研试题(回忆版)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浙江大学2010年707文史基础考研试题(回忆版)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河北大学2007年考研真题-文史综合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河北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文史综合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河北大学2005年考研真题-文史综合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考研真题-古代汉语与古代文史基础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