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创作基础理论 张颂 中国传媒大学(4)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25


注意的稳定性训练:通俗地讲就是“集中注意力”,尽量防止分心。分心主要是由于外在和内在、生理和心理原因造成的。在克服分心的时候,要尽量消除或避免各种以引起分心的外界干扰性刺激;要努力养成善于抵制各种足以引起分心的干扰性刺激的能力;要尽量保持身体的健康,以避免病理性刺激的干扰性作用;要努力提高自己对于学习或工作的自觉性和自信心。
注意的分配性训练: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心二用”问题。实际上在节目中有时候是需要播音员主持人“一心几用”的,要把思想高度集中于对方的话语,认真地听,又要对对方的谈话内容进行思考,加以选择,有目的的听,还要考虑谈话主题,组织语言,通过表达使主题清晰、鲜明。这就要求主持人倾听时要学会分配注意力,即一心多用,这样才能使节目更精彩。
注意的范围训练:注意的范围大,在同一时间内接受的信息量就大,听觉感知的辨析力、选择力、组合力就强。播音员主持人要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要能适应各种场面、各种环境,要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本领,这样才能处理各种复杂的突发情况。注意的范围和知识、经验的积累有密切的关系。
练习:平时练习在复杂的环境中播读稿件
关于“记忆”:
记忆,除了我们平时学习时对相关知识的记忆以外,我们应该特别重视“快速记忆”的训练。这就是记忆的品质之一:敏捷性。
敏捷性就是指形成暂时神经联系的速度,在节目中要求迅速。因为在节目中对背景材料、相关知识的记忆和可能要求在短时间内完成,并且为了在现场更好的和嘉宾更好对话,更要求对相关内容进行快速记忆。
主持人应该在听完一些嘉宾或现场观众的自我介绍后,快速记住他们的姓名、工作单位或一些其他的简单情况。如果在后面的谈话中有所体现,是对于嘉宾及观众的尊重,也会使主持风格亲切自然。
另外,对于现场谈话的内容,主持人不可能用纸笔记下来再加以整理,他只能依靠在现场敏捷地记忆,才能及时地对素材进行编码、加工,才能在谈话中变得主动。当然,这种快速记忆不一定是长期保存的,节目做完后记忆消失是正常的,而且其具有选择性,主持人一边倾听,一边理解分析,去粗取精,留下有价值的信息。
第二节       思维能力的训练
 广播电视口语表达经常使用的几种思维方式主要包括发散思维方法和聚合思维方法。
 发散思维方法:
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广阔性、灵活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特征,是构成创造思维的主导成分。它包括的种类很多,现在我们只讲几种与广播电视即兴口语表达关系最密切的方法:
1.  横向思维法
2.  纵向思维法
3.  逆向思维法
  聚合思维方法
     聚合思维具有同一性、程序性、比较性三个特点。主要包括:
1.  求同法
2.  求异法
3.  分析、综合法
在我们的思维活动中发散思维方法和聚合思维方法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FS:PAGE]
人的思维就是这样:发散---聚合---再发散---再聚合---再发散……不断地推向更高的发展水平。
关于构思:
口语表达的过程基本上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想——说什么——怎么说好。这个运行和转化的过程就是构思。口语表达必须重视构思,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理出一个头绪,才能顺理成章的把自己想说的东西说出来。
首先,确定主题,说这个话题的目的是什么要明确,不要说了半天却不知道为什么说;接下来,挖掘主题,我们可以纵向的进行线索的梳理,列出提纲,理清层次,然后再横向的进行内容的扩展、充实和丰富;最后,升华主题,让所讲的内容在具有了普遍意义后有一个提升,不仅仅是就事论事,这样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构思训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养成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习惯;二、学习和懂得一些逻辑学的知识,在构思时才有逻辑性、条理性,比如说,总分与分总关系,递进与并列关系等等,最好养成说话前拟订提纲的习惯,这样讲话时思路能更清晰;三、对口语表达的话题和表达的主题以及材料的使用要有选择性,力求做到角度新颖、意义深远、准确典型;四、养成用发展的、开放的、立体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
练习:多读,分析别人经典的口语表达段子;多练,经常就看到或是听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关于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或情况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也是完整表达思想的一种最基本的形式。
广播电视口语表达属于一种随机判断,也就是说在进行对事物的判断时是要讲求速度的。从速度的角度,可以将判断分为三种类型:“麻将型”的判断——几秒钟内的决定、“围棋型”的判断——几分钟内的决定、“园艺型”的判断——几天内的决定(逐渐形成成熟的思考)。能兼备这三种判断力是最好的。广播电视口语表达属于第一种类型。广播电视口语表达中的判断往往涉及到对与错、是与非的问题,是一种个人观点的展示或者是一种宣传立场的表达或者是对现场发言和情况的一个总结,所以一定要恰当,它对准确传达语意、说服受众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强调反应的速度时,还要特别注意判断的准确性。另外在判断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对于专业性的、科学性的概念要明确;对于做出的判断要看他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和实际情况;在不同的情况下选择恰当的语言判断方式,可以是陈述句,也可以是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在广播电视节目中,要进行判断需要把握几个原则:
“闻其言而知其人”——通过语言进行判断,包括表达内容和表达方式两个方面。
“观其行而知其性”——通过行动来判断,主要包括手势和坐姿。
“神情也会说话”——通过神情来判断,主要包括眼神和表情。
关于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也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思维形式。在口语表达中我们经常会论证或是批驳一个观点,就需要摆事实讲道理,这就要运用推理。
推理包括演绎(一般——特殊)、归纳(特殊——一般)、类比(特殊——特殊)三种。在推理时必须保证前提和比较对象的真实性、前后一致、符合客观规律、符合逻辑。
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可以联系实际,进行议论、说明、叙事等口语表达的训练,还可以进行一些逆向思维的训练。
关于想象:
想象在心理学上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在口语表达中能够调动丰富的想象力,不仅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鲜活,也是语言创造力的一种体现。语言个性的形成离不开想象力的挖掘。平时要注意敢于想象,积极想象,并且能够将自己的想象用语言表达出来。
调动想象的方法很多,以下简要介绍几种:
原形启发、类比(分为直接、拟人、象征、幻想四种)、 联想(分为相似、接近、对比、因果、强制五种)、 假设。
第三节       口头表达方式的训练[FS:PAGE]
在这一节里,将对即兴口语表达的方式分项加以说明,并提出训练要求。目的在于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掌握使用的规则。
(一)口头复述
口头复述是指运用口头叙述的方式重复自己说过的话、重复别人说过的话和将看过或听过的材料内容重复出来的一种练习活动。
复述要求忠实于原始材料,但又不同于机械背诵,它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经过详略的处理,突出重点,对语言重新加以组织,基本上用自己的话转述材料内容的。常用的口头复述训练方式有以下几种:
1.口头详细复述
对原始材料进行十分详细的复述。用自己的话严格遵照原来材料的内容、顺序、结构,完整、准确、清楚地叙述。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当将复杂的语法结构调整得简单些,或将长句子化为短句子,将书面语化成通俗易懂的口语。
2.口头简要复述
简要复述,在总体把握原始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概括出中心、主干、要点,略去铺陈、解释性、修饰性等次要部分,简明扼要地复述出原始材料的基本内容。简要复述虽要求要言不繁,但不能因简害意。应力求用最经济的语言表达出最主要的内容,必须做到结构完整、条理清楚、语言准确。
3.口头创造性复述
创造性复述即依据原来材料的内容,根据复述的目的、要求,对内容或形式作某些创造性的变换和扩充的复述方式。
变换,是将原有材料的人称、结构、体裁、语体等加以变换。扩充,是在理解原材料内容的基础上,经过合理的想象和联想,丰富细节、扩展情节、续编结尾、增加修饰性、说明性的内容等。变换和扩充必须以原材料为依据,切不可违背原来的思想、内容、风格,切不可任意发挥、胡编乱造。
(二)口头描述
描述,是通过观察,将人、事、物、景等表达对象的特征及形态,用形象的语言描绘给人听的一种口语表达方式。它具有直观性、具体性、形象性等特征。口头描述是一个快速“看”——“想”——“说”的过程。
1.观察能力的训练
观察是口头描述的基础和起点。播音员、主持人要做一个热心人、有心人,要养成观察的习惯,学会观察的方法,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一双充满激情的目光观察社会、观察周围的人和事。描述的目的和要求不同,观察的方法可以十分灵活。观察,无论是由上到下或是由下到上,由远及近或是由近及远,由人到物或是由物到人,由整体到局部或是由局部到整体,都需要注意以下要求:
(1)观察要具体。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面,要多方位、多角度地了解全貌;二是细腻,只有对事物的声、色、形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才能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作逼真的描绘。   
(2)观察要深入。要善于透过人物的服饰、表情、动作等细节,发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要善于透过事件的个别现象,发现内在的联系;要善于透过实物的表象,发现本质的特征;要善于透过画面的背景、色调,捕捉其深邃寓意等等。总的要求是要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2.感受能力的训练
感受,包括形象感受和逻辑感受。在描述训练过程中,重点要加强形象感受的能力。形象感受,就是要在接受观察对象刺激作用时,使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都进入一种积极的综合感知状态,并通过“各感知觉的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互相作用”,激起内心的反应,引发感情的运动,继而寓情于景将观察对象绘声绘色地描述出来。描述,不仅要能够设身处地,还要能够触景生情。不仅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更重要的是用心,用自己的心灵去真切地感受。要充满热情地对待人、对待社会、对待大自然。
3.转换编码的训练
要将观察和感受到的东西“说”出来,必须经过由语言的内部形态转换为外部形态的过程,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转换编码过程。内部语言,是在观察和感受的过程中,受生理、心理、语言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它可能是一种“浮动的意念”、一种“具体的表象”,一些感觉或色彩的“碎片”、一些简单的“语点”,因此,它具有不完整性和不连贯性。“内部语言是外部语言产生的基础,而外部语言则是对内部语言加工处理的结果和外在表现。”(李晓华主编《普通话口语教程》,第239页,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5月第1版)。“加工处理”的过程即转换编码的过程,即调动语言积极地参与思维活动,用确切的词语与思维内容相契合,使思维逐渐清晰化、具体化并最终穿上“合体”的语言外衣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任务是: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将所要描述的事物进行梳理排列,将散乱的“碎片”穿成一条明晰的“线索”,调动知识储备用以丰富、扩展信息点并将形象性的东西词语化,序列化,程序化。[FS:PAGE]
(三)即兴评述
评述与复述和描述的不同点在于,它不仅要述所见所闻,更重要的还要谈出所感。夹叙夹议,评述结合,使这一表达方式具有综合性特征。从复述到描述,从描述到对事实的叙述,从对事实的叙述到思考、立论、即兴谈出自己的观点,思维活动越来越复杂,表达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了。
1.叙述的要求
(1)评述的首要任务是掌握真实的材料,确保事实的准确无误。走马观花、道听途说,是新闻工作者的大忌。要舍得花功夫、下力气踏踏实实地搞调查研究,才能扎扎实实地掌握到第一手真实的材料。
(2)条理分明,重点突出
写文章讲究层次结构,话要说得清楚明白,也要讲究条理性。在对所要叙述的人、事、物、景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之后,接下来,不是想到哪儿、看到哪儿、听到哪儿就说到哪儿,而是要快速地理清叙述的线索,确定叙述的顺序,抓住叙述的中心;明了表达的先后、轻重、开合、详略;怎样开头,结尾;怎样衔接、过渡、呼应等等,清清楚楚地交待出人物和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地点及原委过程。
(3)鲜活生动
鲜活生动,不是陈芝麻烂谷子,不是假话、空话、套话;要思想新、立意新、角度新、构思新,语言还要富有意趣、情趣,充满灵性,具体形象。广播电视即兴口语的叙述要力求具体、鲜活,少用抽象的概念,多用生动的事实来说明问题,使人闻过则明,听过则通,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为很好地完成这一阶段的训练任务,我们还可以根据以上三点要求,进行大量即兴命题讲述的练习,目的是为了顺利完成从组织语词——语句——语段——语篇的跨越,使叙述更具有完整性、条理性。
2.立论的要求
(1)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即论点应该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结论应该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
 (2)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立论,既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又不能忽视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人们对于真理的认识,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对于客观事物内在本质规律性的分析、理解、认识越深入,论点建立的基础越坚实,对论点的开掘也会越有深度。
(3)见解独到
有学、有识,就要不断学习还要有胆、有情,敢于爱憎分明地坚持真理,敢于说真话。只有这几者全部具备,才有可能获得真知灼见,确立的论点才可能有新意,有独到之处。
3.几种常见论证方法的训练
(1)演绎论证
(2)归纳论证
归纳论证以事实为论证的基础,因此事实要真实,具有典型性;归纳要求准确,具有概括性。
(3)比喻论证
这种论证方式将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融贯一体,充满机趣,寓理于具体、可感的形象之中,便于人们理解、接受。
(4)类比论证
类比论证不强加于人,是在类比中自然而然地推导出结论,常能体现出一种寓刚于柔的说服力。
(5)因果论证
(6)反驳论证
反驳是用自己的论证推翻别人的论证,它包括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
间接反驳包括归谬法与反证法。归谬法即先假设被反驳的对象是真实的,然后再将被反驳的对象(一种论点或是一种做法)进行合乎逻辑的引申,引出其结论或结果的荒谬,其错误的结论或结果也就不攻自破了。反证法是通过证明与被反驳对象相矛盾或相对立之处,证明与被反驳对象对立的论点的正确性,根据排中律的原则,也就指出了被反驳对象论点的荒谬和错误。
第四节    适应语境的训练
(一)语境的内涵
语境,是指言语环境和使用语言的环境。它包括语言的自身环境和语言的外部环境两方面。语言的自身环境,是指言语片段或者说上下文、前言后语的连接环境。语言的外部环境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二)语境训练的基本要求
与书面语相比,口语表达对于环境的依赖性更为明显。换句话说,就是口语表达无法脱离一定的语言环境来进行。不同的语言环境,不仅影响和制约着口语表达的内容,还影响和制约着选择、运用、组合语言手段的方式和方法。因此说,适应语境的训练,就是要从适应语言的外部环境入手,进而选择到恰当而具体的语言自身的操作方式和方法。[FS:PAGE]
适应对象: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对象,还要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摆正自己与交谈对象的关系。
适应社会环境:只有了解谈话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时代、历史、民族、风俗背景等等,才能准确地把握所谈内容的精神实质,做到恰到火候,分寸得当。
适应交谈环境: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此时此地对此人说此事,这样的说法最好:对另外的人,在另外的场合,说的还是这件事,这样的说法就不一定最好,就该用另一种说法。”(《修辞学习》1986年第1期)。可见交谈环境的重要。分析并适应交谈环境,可以帮助我们选择最佳的谈话角度和方式并取得最佳的谈话效果。
适应传播环境:适应传播环境,就是既要明确媒体的性质、任务,又要明确栏目甚至节目的风格、特色,这样才有可能在服从媒体、栏目、节目的共性要求的基础上,充分显现出谈话者的个性风采。
6) 实践环节:
通过学生了解、熟悉的话题新闻事件,由简到难、由浅到深、由短到长地进行语言组织、思维组织和语言文采的训练。利用示范、启发、探讨、重复训练的方法执行以上所讲的训练原则。要让学生基本掌握即兴口语表达的创作方法。
7)习题:
1、 由马加爵事件想到的;
2、贫穷一定导致杀人吗;
3、审计风暴能不能防患于未然。
8)参考文献:
1、《中国播音学》张颂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播音创作基础》  张颂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3、《广播电视即兴口语表达》  鲁景超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内在语
 
内在语
1)教学目的:
1.认识和掌握播音创作的内部技巧――内在语
2.通过挖掘稿件中所不便表露,不能表露,或没有完全显露出的语句关系和语句本质,达到调动播音员主持人思想感情并使之积极运动起来的目的。
 2)教学要求:
1.在稿件内在语的挖掘和概括表达上,提倡独立思考,并有所创新,训练切忌僵化。
2.从宣传目的、主题思想、上下文语境和整体基调来分析内在语。切忌就句论句地确定内在语。
3.没有必要句句都找内在语,在稿件的重点和难点上把握内在语。
4.表述内在语的目的,是为了训练把握内在语的能力,使自己思想感运动起来,而不是为了表述而表述,所以内在语的表述要精确可感,鲜明简洁,以至于在话筒前播音创作时只要由此一点,就能唤起相应的体验。
3)教学重点:
1.揭示语句本质
播音创作时注意语句本质的差异。在搞清语句表层意义的基础上,根据语句目的和上下文语境挖掘语句的深层含义,准确判断具体的态度分寸不被文字表面意义所迷惑。
2.揭示语言链条搞清句与句,段与段,层次与层次如何衔接成一个有机整体。特别是在文稿中那些文气不太贯通的地方,在段落层次需要做明显转换而又不好衔接的地方,或需要赋予语言以动作感和形象感的地方,或在需要唤起受众注意,引发他们思考的地方。运用内在语来衔接,过渡,铺垫或转换,以帮助找到自然贴切的语气。造成一气呵成,浑然一体的效果。
4)教学难点:
由于内在语的性质和作用不同,在人物语言的表达上,在评论性稿件的播音创作中,在广播电视新闻直播各种样态的稿件中,播音创作主体灵活地运用内在语的六种基本类型是一个难点。
5)学时分配:理论:2学时,实践小课:12学时
6)教学内容: 
第一节   内在语的概念及其意义
播音创作所依据的文字稿件常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作者不可能也不必要把稿件包含的具体内容和思想感情全部写成文字,但在播音创作时,我们必需由表及里,在语句的有尽之言中挖掘无尽之意,无尽之美,这是播音创作的内涵所在。语句的弦外之音,味外之味就是我们所说的内在语,是指那些在播音语言中所不便表露,不能表露,或没有完全显露出的语句关系和语句本质。
内在语是帮助播音员主持人把稿件变成自己想要说的话,使思想感情运动起来的内部技巧之一,对播音表达的直接引发和深化含义有极为重要的意义。[FS:PAGE]
首先,内在语是承续语言链条的结节点。在语言链条逻辑关系不明显之处,或是在衔接转换的关联词省却之处,内在语可以打破语言本身符号性和概括性所带来的局限,帮助播音员主持人明确句子或小层次之间隐含的关联词,弄清语句之间的关系,使表达更准确,更具说服力。
其次,内在语是语句目的的集中体现。同一句话,语境不同,语句目的就不同,而内在语有助于在各种语境下准确把握这一句话的不同态度倾向和感情色彩,生动体现语句目的。进一步说,内在语是确定播音表达语气的依据。同一句话,内在语不同,表达的语气(包括内在的思想感情和外在的具体声音形式两方面)就会不同。
再次,内在语是播音创作性和播性音员创作个性的一个重要标志,因为它溶入了播音员主持人独特的具体感受,就不得不带有明显的个性色彩和创造性。
最后,内在语还是新闻播音真实性的重要保证。因为播报新闻时,字音准确无误不等于做到了播音的真实准确,通过内在语的准确把握可以保证态度,情感的正确倾向。
第二节    内在语的作用
内在语的作用概括起来有两大方面:揭示语句本质和揭示语言链条。
1.揭示语句本质
语句本质是指句子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深层的内在含义和态度情感。
理解语句的思想内容可以做两方面分析:一是脱离语言环境来确定语句的基本意义,那么它只是句子的表层意义;一是结合语言环境来确定句子本来要表达的思想和实际意义,那么这就是句子深层的内在含义和态度情感,即语句本质。但语句的表层意义并非无足轻重,我们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分析,从语句较宽泛的表层意义来锁定语句本质。也就是说,应该参照语句表层意义的线索来揭示语句本质,而揭示语句本质落实到表达上则可以引发出贴切的语气。
2.揭示语言链条
语言链条实际是指语句间的逻辑关系。揭示语言链条就是搞清句与句,段与段,层次与层次如何衔接成一个有机整体。特别是在文稿中那些文气不太贯通的地方,在段落层次需要做明显转换而又不好衔接的地方,或需要赋予语言以动作感形象感的地方,或在需要唤起受众注意,引发他们思考的地方。都可运用内在语来衔接,过渡,铺垫或转换,以帮助找到自然贴切的语气。造成一气呵成,浑然一体的效果。
第三节   内在语的分类
根据内在语的性质和作用的不同,我们把它分为六种基本类型:
1. 发语性内在语
发语性内在语,就是在呼台号之前,在节目、稿件、层次、段落、语句之间加上适当的词语作为开头,在我们内心播出来,并与稿件原来开头的词语自然地衔接,将其带发出来。例如,在呼台号之前加发语性内在语:
(各位听众,我们这里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当节目稿件的开头写得比较突兀呆板,我们在前面加一个称呼语,问候语或一个疑问短语来带发,就较容易找到自然的语气,进入状态。使语句的指向性更强。
2.寓意性内在语
寓意性内在语是稿件文字的弦外之音,是隐含在语句深层的内在含义,是结合上下文语言环境挖掘出来的语句本质和语句目的。特别是那些在意向色彩或程度分寸上,与文字表面并非截然对立而差别细微的语句本质。寓意性内在语对语言环境依赖性更强,否则就难以抓住这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把握寓意性内在语,除了参照上下文语言环境之外还应注意结合作者的写作风格、语言习惯、文章的主题、目的、时代背景、人物的性格、身份、心理、语言特点及所处环境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去分析。除了结合上下文语境,从语法的角度去进行分析,也是把握寓意性内在语的一个有效方法。
3.关联性内在语
关联性内在语是指那些没有用文字表示出来的语句关系,具体地说,就是那些体现语句逻辑关系和语法意义的隐含性关联词和短语。它的最大的特点是,通过挖掘语句间的隐含性的关联词或短语,使语句关系更加明晰。[FS:PAGE]
关联性内在语一般用在语句、段落、层次之间或之前。关联性内在语是使播音有声语言的链条向播出目的定向推进的路标,是播音员主持人表达语气起承转合的重要依据,是播音有声语言所表达的稿件文字语句富于内在逻辑力量的关键所在。

相关话题/播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