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创作基础理论 张颂 中国传媒大学(5)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25


4.提示性内在语
提示性内在语用于语句段落层次之间,也是为了解决上下语气衔接的问题,但与关联性内在语有所不同。它不是以关联词短语的形式出现,而且内容上也更丰富多彩。如果说关联性内在语重在使语句逻辑关系更加严密,那么提示性内在语则更注重使表达语气富于灵动的活力。
(1)设问呼应。
(2)提醒关键。
(3)表现情态。
(4)展示过程。
(5)感叹强调。
5.回味性内在语
(1)寓意式回味。
(2)反问式回味。
(3)意境回味。
(4)线索式回味。
6.反语性内在语
反语性内在语直接体现了表层意义与深层内在含义的对立关系或对比关系。
(1)对立型反语内在语。
(2)反问型反语内在语。
(3)双关型反语内在语。
(4)非对立型反语内在语。
总之,播讲目的,就是全篇稿件的内在语,它落实在语句主次关系上,体现在语气中;具体态度,就是不同语句的内在语,它的判断和评价要用不同的分寸来表现;承前启后,就是语言层次转换的内在语,它通过语句的不同衔接(不论是否用关联词语)显示出来。
第四节.内在语的最优化
1.内在语是对稿件理解和感受的集中概括。
稿件中的语句,作为构成稿件有机整体的个体局部,是受宣传目的,主题思想和整体基调制约的。宣传目的,主题思想和整体基调一经确定,内在语就具有了相对稳定性,确定性和排他性。语句内在语的最优化,是服从于稿件整体,即宣传目的,主题思想和整体基调的,切忌就句论句地确定内在语。
2. 稿件的重点和难点上把握内在语。
我们没有必要句句都找内在语,但对重点语句的本质含义应深入挖掘。所谓重点,是宣传目的和主题思想的落脚点,是全篇的关节所在。所谓难点,是指语句本质不好把握,文气不十分贯通,播起来又不好衔接的地方,似雾里看花,扑朔迷离之处。
3.要注意语句本质的差异。
有两种情况:一是要在搞清语句表层意义的基础上,根据语句目的和上下文语境挖掘语句的深层含义,并准确判断把握具体的态度分寸。因为有时语句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即使是同向同质,也会有程度,分量和分寸的细微差别。二是有些句子表层意义与深层含义异向,这时的内在语应该和句子的深层含义的意向一致统一,而不被文字表面意义所迷惑。
4.内在语要鲜明简洁有说服力。
表述内在语的目的,是为了训练把握内在语的能力,使自己思想感情运动起来,而不是为了表述而表述,内在语的把握应力求避免朦胧模糊,内在语的概括表述要精确可感,鲜明简洁,有说服力。
在话筒前播音不必字斟句酌地重现一遍内在语,只要由此一点,唤起相应的体验即可。
7)思考题
1、什么是内在语?
2、为什么说在播音创作中,内在语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3、内在语有哪两大作用?试举例说明。
4、简述内在语的分类及其各自的作用?
5、如何使内在语的运用最优化?
8)参考书目
1、张颂著<<播音创作基础>> 北京广播学院 1992年版
2、张颂主编<<中国播音学>> 北京广播学院 1993年版
3、付程主编<<实用播音教程2>> 北京广播学院 2002年版
 
停连
 1) 教学目的:
停连是播音语言表达的重要外部技巧,教授这部分内容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停连在有声语言表述过程中对于语言表达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对停连概念、种类的讲解使学生能够掌握停连这种技巧在语言表达中的运用,从而更好的进行有声语言的创作,以更准确、鲜明、生动地表情达意。
2)教学要求:
第一,   在全篇理解、感受地基础上去确定语句地停连。[FS:PAGE]
第二,   要注意方法地灵活多样性,切忌以不变应万变,致使停连运用方法单一、僵死。
第三,   停连技巧地运用中要注意克服“不敢停顿”和“该连不连”的倾向。
3)教学重点:
本章的教学重点集中在停连的分类和停连的运用两个部分。
4)教学难点:
本章的教学难点是对如何运用停连的讲解,只有让学生对停连的方式及运用原则有了充
分的了解之后才能灵活地运用。
5)学时分配:
大课2课时,小课12课时
6)教学内容:
第一节:停连的概念
一、概念
停连,是一个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停,指停顿,连指连接。有停顿,有连接才能更好地传情达意。
在播音中,语言地部分之间,层次之间、段落之间、小层次之间、语句之间、词组或词之间,有声语言总有休止、中断地地方,时间有长有短,都属于停顿地范围。那些不休止、中断地地方,特别是文字稿件中有标点符号而不休止、不中断地地方,就是连接。停顿和连接都是有声语言行进中显示语意、抒发感情地方法。无论停或连,都是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要求,而不是任意的。
二、为什么要有停连
停连,是同有声语言同时存在的,首先它是一种生理需要,更重要的一点,停连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需要。思想感情的运动需要在哪里停顿,就要在哪里停顿,需要停顿多长时间就要停顿多长时间,需要在哪里连接就要在哪里连接,这样才能发挥有声语言运用停连表达思想感情的组织、区分、转折、呼应、回味、想象等作用,达到引人、感人的目的。所以,在有声语言表达的过程当中,停顿应该是积极的、主动的,以自如地服从思想感情运动的需要。因此,在停连的运用上,生理需要必须服从心理需要,不可因停害意、因停断情。
    停顿是思想感情运动状态的继续和延伸,而不是思想感情的终止、中断和空白。
第二节:停连运用的基本原则
一、 标点符号是参考
标点符号只显示了文字语言的停连关系,如句与句之间的句号、问号、感叹号等,段落之间有另起一行作为标志等,停顿和连接才是有声语言的“标点符号”。我们必须要强调,勇敢地甩掉标点符号的羁绊,掌握我们有声语言自己的标点符号——停连。
二、语法关系是基础
我们对文字稿件的理解感受及有声语言的表达,都必须也只有通过作品符合语法规范的词句才能变成现实,也就是说,每一句话都有语法问题,稿件的语句系列、词或词组系列,离开语法是不可能的,它是我们进行有声语言创作的基础。
三、 情感表达是根本
文字稿件的内容、结构、语言等形之于声,是传情达意、明志省人的过程,是一种综合性的思想感情的表露,究竟在哪里停顿,在哪里连接还是要根据稿件内容和情感表达,联系稿件的上下文来决定。按文意、合文气、顺文势,是我们运用停连的原则。在这种情况下,从任何一个狭隘的侧面去分析,都会碰壁,这需要全面知识的综合应用。
第三节:停连的分类
从准备稿件的全局角度出发,以稿件的内容、脉络、听者心理为依据,我们将停连分为十类。
第一类:区分性停连
区分性停连是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时对一个个汉字进行再创造的组合、贯通的技巧,它所包括的内容比较多也比较灵活,稿件中词或短语之间、句与句、层与层、部分与部分之间都有区分性停连。
第二类:呼应性停连
有声语言的行进,在停连上有前呼后应的性质。播读中运用呼应性停连必须解决哪个词是呼,哪个词是应,二者如何呼应等问题。“呼”和“应”是一种内在联系的表现,在作品中,在语句中,有呼无应,显得不完整;有应无呼,显得没头脑。总之,有呼无应和有应无呼都会造成语言序列的紊乱,给人以“前言不搭后语”之感。运用呼应性内在联系的停连也有某种区分作用,但主要是凸现呼应关系。
第三类:并列性停连
并列性停连,是指在稿件中属于同等位置、同等关系、同等样式的词语之间的停顿及各成分内部的连接。凡属各并列关系之间的停顿,要求位置类似,时间近似,以显示并列关系,而它们各自内部的连接较紧,有时有些小停顿,时间也不可长。[FS:PAGE]
第四类:分合性停连
 在并列关系之前,往往有领属性词语;在并列关系之后,往往有总括性词语。在领属性词语之后、或总括性词语之前,都有较长时间的停顿,比并列关系之间的停顿要长。这样就形成了合——分——合的分合关系。分合性停连包括先分后合、先合后分两种情况。先合后分再合是这两种情况的联合。我们把握了分合关系,对于运用区分、并列、呼应等停连也更有利。
第五类:强调性停连
在句子之间、词组或词之间,为了强调某个句子、词组或词,就在前边或后边、以至前后同时进行停顿,使所强调的词句凸现出来,其他不强调的词句中,有停顿处也相对缩短一些时间,这就是强调性停连。
第六类:判断性停连
既然是判断性停连就应该有思维过程,在思维过程中的感受就应该明显。比如说,此事物是什么样?表达中应怎样体现?这就需要运用判断性停连。因此,在稿件中有判断过程表现的时候,就应在判断、思索的地方进行判断性停连,以表达出此时的思维过程。停顿不是思想感情的空白,不仅是说在播讲中已经“明其意”,而且要表现出正在“成于思”,即有思维过程。为了表现思索、判断的过程,便可以运用判断性停连的方法。
第七类:转换性停连
在稿件内容发展和展开的情况下,有声语言必须随波婉转。由一个意思变成另一个意思,一种感情变成另一种感情,这中间应该有相应的停顿,显示转换的关节。为了表现语意、文势、感情,就要运用转换性停连。这种停连在稿件中运用的也较多。在层与层、段与段、句与句之间都有这样的停连。
第八类:生理性停连
 在某些稿件中,由于人物生理上的异态,产生语流不畅、断断续续的情况,就要学会运用生理性停连,这些生理变化形式的停连,在播讲中只给以必要的、象征性的表现,而不强调夸张的呼气和吸气声音。运用这种停连也需要有播音员的感情色彩做陪衬,重要的是语句的内容是什么,说话的情态是什么样,至于怎么说的,要点到为止。所谓点到为止,就是抓住一两处富有特征的词或词组稍加停顿,能给听者造成有某种生理变化的感觉就可以了,不必自始至终、字字句句地模拟那种声音形态、气息状态。
第九类:回味性停连
有的词、句、段播完之后需要给受众留有想象、回味的时间,这样的停顿就是回味性停顿。回味性停连,关键在于“回味”。这种回味性是因为播讲者的具体的思想感情的运动延续下去的结果,是受众从有声语言中有了具体感受之后的心理反应。一般在稿件中有需要展开想象发人深思的地方运用。运用这种停连,停的时候时间要给足,在强调的词后边停顿才叫“回味”。
第十类:灵活性停连
 有声语言应该生动吸引人,任何停顿和连接都不是呆板的、生硬的,无论在停连的位置上、时间上,都没有万能的公式。再加上每个人的文化修养不同,声音条件不同,表达方法就不可能完全一样,多种技巧之间又是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因此,不一定非要一是一、二是二地分清这里用什么停连,那里用什么停连,非要在这里停或那里停等。在语意清晰、语言链条完整、思想感情运动状态活跃的基础上,或移动停顿位置,或延缓、缩短停顿的时间,或增多、减少连接,由于改变了某些固定的处理,便会给人以新鲜活泼的感觉。特别是在急稿的播讲中,不可能把每个停顿都安排得妥帖,而语言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变化”二字。于是我们应该在停连处理上保持较大的灵活性。
以上谈到的十种停连的类型,在播讲中并不是孤立的,他们是交错使用、并行不悖、融会贯通的,只是因为具体语意、具体感情而以某种停连为主。并且在表达过程中会因内容的不同、稿件体裁的不同、播音员本人的素质不同等等,技巧的运用也会千变万化,停连的运用绝不能生搬硬套。应该是把基本方法掌握后,在不断探索中、不断发展中前进。在运用时,我们既不要拘泥文字,又不要削足适履,要从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中去确定和把握。[FS:PAGE]
第四节:停连的处理方式
一、 停顿方式:
(一)落停
这种方式一般用在完成句中,也就是一个完整的意思讲完之后。它的特点是,停顿时间相对较长,句尾声音顺势而落,或急收或缓收,或强收或弱收,都要停住,不能失去控制。落停要求声音随着内容的需要进行。
(二)扬停
这种方式一般用在未完成句中,也就是在句中无标点之处,或一个意思还没有说完而中间又需要停顿的地方。它的特点是,停顿时间较短,停时声停气未尽,停之前的声音或稍上扬或平拉开,停之后的声音或缓起或突起。这些处理需要视内容而定。
二、连接方式
(一)直连
这种方式一般用于有标点符号而内容又联系比较紧密的地方,它的特点是顺势连带,不露接点。有时甚至不用换气,只用胸中的余气一就就可以了。一般是紧连快带,这里往往是在紧连的前后用慢来显示,慢中有快。
(二)缓连
这种停连给人一种似停非停之感,平时常用“顿挫”来形容。这种顿挫主要是以连接为,因为顿挫有时不需要喘气或深呼吸,是声挫气连,一般用于较舒缓的内容,而且适合于一句话或一段当中的连接。这种方式也用于没有标点符号而内容又需要有所区分的地方,它的特点是声断意连,环环向前。
停连的处理方法大致有这几种,但在运用时就不见得局限于这几种方法。在这几种方法的基础上去发挥自己的创造,也一定要遵循从内容出发并符合思想感情运动的需要这一原则。同时还注意与其他技巧的密切配合,重音、语气、节奏的不同,停连的处理也会有不同,如,“快中有慢、慢中有快、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的技巧就与连接有直接的关系。
 6) 习题
见《实用播音教程——语言表达》停连部分
7) 教学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张颂主编《中国播音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4。
       张颂《播音创作基础》,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
       张颂《播音语言通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4。
       毕征主编《播音文体业务理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9。
       付程主编《实用播音教程第二册语言表达》,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文章录入:储子扬    责任编辑:储子扬
重音
重音是使创作主体思想感情处于运动状态的方法之一。停顿和连接,解决了创作依据内容构成的分与合;而重音所要解决的是创作依据内容词语关系的主次关系。
1)教学目的
通过理论的讲述使学生:
1  能根据语言目的和感情的需要确定语句的重音。
2  能够熟练地运用重音表达的手段,准确地表达出语句的重音。
3  使学生能够比较自如地处理重音与次重音的关系,能够自觉地探寻和把握非重音中的主次关系。
2)教学要求
学生要准确地了解和掌握:
1 什么是重音。
2 重音的存在单位是语句,一般以单句、复句为限。
3 重音的作用:重音是体现语句目的的重要手段。
4 播音创作中的重音与一般人所说的“语法重音”、“逻辑重音”、“心理重音”不同。
5 重音和词的轻重格式之间的关系。
6 重音与重读的关系。
7 语句重音的一般位置。
8 语句重音的表达方法。
9 语句重音的主次把握。
10 语句重音与停连、语气、节奏的关系。
3)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学生要掌握:
1 根据什么原则来确定语句的重音。
2如何确定语句重音的具体位置,区分重音的不同类型。
3 如何把明确之后的重音通过有声语言表达出来。
4 如何准确把握语句中主要重音、次要重音,主要非重音、次要非重音之间的关系,使重音与非重音有机的衔接、过渡。最后的语流效果当如“持彩练当空舞”,律动自如,高低自然错落,而没有磊块。[FS:PAGE]
4) 教学难点
使学生通过扎实的理论学习和大量的实践练习:
1 能在纷繁复杂的具体语境中,通过明确语句的目的来挖掘语句的重音。
2 能根据语言表达的具体情况,区别语言链条联接情况和语句的本质来确定语句重音的位置。
3 能比较熟练地使用“弱中加强”、“低中见高”等表达方法,使他们把对重音的理解和设计化为生动贴切的有声语言表达。
4 能够在具体的表达行为中,自觉地深入探寻重音的词语之间、非重音的词语之间的关系,最终使语言表达趋于细腻。
5)学时分配:
大课2课时,小课12课时 
6)教学内容:
第一节     重音的概念
一    什么是重音
关键要掌握重音的概念:
语言是由各个句子组成的,句子又是由词和短语构成的,而词语在稿件中所占的分量有重要些的,又有次要些的。其中,那些最能体现语句目的、最能表达思想感情的词或短语就是重音。因此,我们给重音下的定义是:在播音中,那些根据语句目的、思想感情需要而给以强调的词或短语就叫重音。
二    理解重音概念时要注意的问题:
1   重音存在的单位是语句,一般以单句、复句为限。注意不能把重音局限在“意群”的范围内。因为“意群重音”的所辖范围太小,有的句子包括很多个意群,以意群为单位确定重音容易使重音过多,从而语句的目的也就显得不明确。
2   重音不同于词的轻重格式。
词的轻重格式是一种比较稳定的语音现象,是指音节之间的音强比较,多数情况下词的轻重格式在语流中是不变的,即相对稳定。这是受语音规律限定的。          
3  重音不等于重读。
“重读”就是加重声音朗读。它只是加重声音这一种表达方法。而重音是有主有次的,主要重音用加重声音来处理,次要重音也用加重声音来处理,就没有主次之分了。
 再者,重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能要求每个人强调的重音必须一致。因为,播讲人表达方法、表达风格的不同,或每个人运用节奏的快慢、声音的高低强弱、感情色彩的变化、气息的深浅不同等等而发生一些变化。因此,重音的强调也不可能每个人都限于重读这一种格式。
 再有,重音是播讲人在准备稿件过程中,通过感官接触到稿件中所反映的事物、现象,然后经过认识感受,使稿件内容在头脑中有一个概括的反映。在此基础上将主要重音和次要重音从稿件中提取出来,加以概括而形成的重音,到表达时,重音的强调已是播讲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个飞跃了。每个人的感受能力、概括能力各不相同,重音的表达也不可能只有一种方法“重读”。同时,如果重音都用加重声音来强调也显得单调呆板,而且也不符合思想感情运动的需要。特别是在较轻松、舒展的稿件中更不能都用加重声音来强调重音,很多是用语气来体现的。
第二节   确定重音的原则
重音是体现语句目的的重要手段。确定语句重音的原则就是要通过分析语句的目的,并把语句的目的落实到重音上来。
一  体现直说性目的的重音。
它浅显易明,直接指向重点,重音明显。重音一经指出,目的立即显露。
如: 六月一日是儿童节。(黑体字部分为重音,下同)
二  体现隐含性目的的重音。
它可能言在此而意在彼,甚至言犹在此而意竟在彼,有时简直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如:六月一日是儿童节。
强调“儿童”,造成了“什么”节日的清晰语意,“六月一日是一个节日”这个意思必须是上文中已有所表述、已经不在话下的了。因此“节”就没有强调必要性的基础。并且强调“儿童”之后,并不仅仅解决了“什么”节的问题,它含有“不是建军节”,“不是妇女节”等意味。而这种排它性,正是这句话的主旨之所在。[FS:PAGE]
隐含性目的失去了文字的直观依托,深入到了创作依据的内里去,需要创作主体作多方考察,不可草率行事,轻易就下结论。
如:“雨住了一会儿,又下了一阵,比以前小了许多,祥子一口气跑回家。抱着火,烤了一阵,他哆嗦得象风雨中的树叶。”
如果联系《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全篇,“象风雨中的树叶”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容“哆嗦”的明喻。烈日的烤灼,暴雨的浇洒,这不是一般人的偶然遭遇,而是祥子们疲于奔命的必然境遇。这其实是祥子命运的真实写照。这也是黑暗旧社会中所有如祥子一样为生活苦苦挣扎的人们命运的真实写照。这正是从创作依据全局出发而确定的语句目的。
第三节  语句重音的一般位置
语言传播者要从传播目的、愿望的高度,在对创作依据全局的理解感受的基础上,深入到创作依据或节目态度感情的脉络中,明确具体语句在全篇稿件或节目整体中所处的位置和分量,然后再确定语句重音。
 我们把重音的位置分成十种:并列性重音、对比性重音、呼应性重音、递进性重音、转折性重音、肯定性重音、强调性重音、比喻性重音、拟声性重音、反义性重音。
 这里例举的十种重音也并不是说所有的播讲人运用的重音都只限于这十种。掌握好这十种重音,会对我们的播音表达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一   并列性重音
并列性重音是指在段落、语句中有并列关系的某些词或短语。我们要通过有声语言显示它们之间的并列关系,不光是运用并列性停连,而且也要在那些具有并列性关系的词或短语上确定重音,这就是并列性重音。
 例①:“利用纽扣、花边、花结对服装进行修饰。”
 例②:“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二    对比性重音
作者在创作中,常常把一些对立的事物放创作依据中。通过比较、对照,使事物的特征表现得更加突出,事物的形象更加鲜明。这样的构思,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对照式”结构,在这种对照式结构明显的句子中,我们找出对比性重音。
 例①:“目前组成希腊联合政府的三大政党在这个问题上意见不一,新民主党赞成保留美在希腊的军事基地,泛希社运主张进行谈判,左翼与进步联盟则要求美国撤走军事基地。”
 例 ②:“骆驼很高,羊很矮。骆驼说:‘长得高多好啊!’羊说:‘不对,长得矮才好呢。’”
三   呼应性重音
停连中有呼应性停连,有一呼一应,一呼几应等类型。呼应性重音也是揭示上下文呼应关系的一种有力方法。
1  问答式呼应性重音。
    例:“他还有一个美名,叫什么呢,叫‘老抱子’。”
2  领起综合式呼应性重音。
    例:“只见那颗颗珍珠,有大如羊奶子头的,有小如红豆的,光华夺目、熠熠生辉。”
四   递进性重音
创作依据中所描写的对象、所说的道理,往往不是凝固不动的,而要一步步地向前发展,一步步地深入。这种递进结构的创作依据,我们用的是递进式重音。
1  联珠性重音。
 例:“决心上阵不利则守城,守城不利则巷战,巷战不利则短兵相接,短兵相接不利则自尽以殉国。”
 2  连续性重音。
例:“您坐过乌篷船吗?……窄窄的船身,低低的船篷,船篷是用竹片夹着箬壳编成的。篷上用烟囱灰和着桐油漆成黑色,绍兴人把黑色叫成乌,它就叫乌篷船。”
五   转折性重音
递进性重音是揭示同一方向进展的内容。而转折性重音正和它相反,它是通过对相反方向的内容变化的揭示表示现说话者意图的。
例:“轰”的一声,敌人坐上了“土飞机”。哨位完好无损,战友安然无恙,公培波却被强大的气浪冲倒,昏了过去。”
 六   肯定性重音
 稿件中在表达对事物的肯定态度时,一般都用肯定性词语:“是、不是、无、有、没有”等等。有声语言不能单纯地看这些肯定性词语,而是要看整句话的意图是什么。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要肯定“是什么”,一种是要肯定“是”还是“不是”。[FS:PAGE]

相关话题/播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