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习题及复习重点(4)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27
•人们常常发现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在规模、质量、成本、责任等方面存在各种问题。
四、第三部门
(一)第三部门组织的基本特征
•第三部门以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
•第三部门组织独立于政府组织
•第三部门组织不以营利为组织目标
•第三部门组织是自主管理的自治组织
•第三部门组织依靠组织成员的志愿参与
(二)第三部门在现代社会的作用
•第三部门可以提供公共部门尚未提供的公共物品
•第三部门可以满足不同人群对公共物品的多样化需求
•第三部门组织可以向弱势群体提供他们所需要的物品
•第三部门组织常常是更可靠的物品和服务提供渠道
•第三部门是公民参与的一条重要途径
•第三部门是倡导公民意识和志愿精神的实践领域
历年考题重点总结及预测
•本章属重点考察章节,02-06年共考察13次之多,其中简答题2次,名词解释1次,选择题10次。
•重点内容:
1.组织的概念 2.组织的特征
3.科层制理论 4.组织管理理论
5.三个部门的界定 6.私人部门
7.公共部门
第九章 社会制度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制度
一、社会制度的含义(04.4.24/03.4.5)
(一)什么是社会制度
社会制度的核心是价值标准,组织规范体系和物质设备是制度的外在形式。根据这一认识,我们把社会制度定义为:基于一定的价值标准而设立和形成的一套相对稳定的、模式化的、被人们习惯和自觉遵守的规范体系。
(二)社会制度的起源与基本途径
•关于社会制度的起源,社会哲学家曾进行过许多探讨,如卢梭和杜林就分别用“社会契约论”和“暴力论”来解释社会制度的起源。
•从人的需要的角度去探讨社会制度的起源以及匠人满足需要的手段和途径结合起来,无疑有一定的道理。
•社会制度的形成,一般通过两条途径:一是自发形成,即从民俗升格为民德,再从民德发展为制度。二是立法产生。
二、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02.4.37多选)
社会制度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比较稳定的和正式的社会规范体系,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总体社会制度或者社会形态;二是社会不同领域或方面的制度;三是社会生活中具体的行为模式和办事程序。社会学注重从第二个层次上研究社会制度。其构成要素包括价值标准、规范、组织和物质设备。
(一)价值要素
•价值要素也称为价值标准,是指主体对客体的有用性以及用处大小的判断。价值标准是人格和文化中的核心要素,是制度的灵魂,通常用来阐释制度的目标与功能。
•价值标准归根结底是由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由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具有差异性,人们的价值标准也有相应的差异。
(二)规范要素
•规范就是标准、规则和模式,是一系列有关角色行为的规定,如道德规范、技术规范、语法规范等。
•我们在这里将规范分为公开规范与隐蔽规范两种。
(三)组织要素
组织要素是社会制度的实体部分,是价值和规范的载体。组织要素包括组织领导、职能机构和组织成员。
(四)设备要素
设备要素是社会制度运行的物质基础。设备要素一般分为两大类:一是象征性的物质设备;另一类属于运行性物质设备。
三、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04./03/06)
(一)社会制度的核心是价值标准
本书中使用制度这一概念时,是指包括价值标准、规范、组织和物质设备等要素在内的复合体系,其中价值标准是核心,而且是与权力设置和一定历史秩序相关的价值标准。
(二)社会制度是非人格化的权威力量
制度是非人格化的,没有直观性,不讲人情,一旦违反它,就会受到惩罚。
(三)社会制度具有稳定性和差异性
从本质上讲,社会制度是各种社会力量交互作用的产物,通常具有比较完整的规范体系、组织体系和工具体系,只要这些社会力量能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平衡,社会就可以保持稳定。但是,不同的国家甚至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区,社会制度的物质基础和表现形式会有差异,这是社会制度的差异性。
(四)社会制度具有抑扬性
作为模式化的制度对原有的互相矛盾的规范和行为就会有抑有扬,在抑扬之间找到平衡点,这种平衡点充分表现制度的公平性。
四、社会制度的基本功能(02.4.52论述)
(一)行为导向功能
为了使人们的角色行为保持一定程度的协调和一致,保障社会生活的有序性和连续性,社会总是通过一系列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社会制度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
(二)行为调控功能
社会制度的调控与整合功能是行为导向功能的强化和延伸。社会制度通常通过鼓励及惩戒等方式来调适角色关系,消除社会运行的障碍,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促使社会行为有序化。
(三)文化创新功能
社会制度作为一种整合力量,通过保存和传递社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使之得以世代沿袭,并在空间上得到普及和发展。
(四)社会化促进功能
社会化从制度的层面来看,社会化是制度化的过程,从社会化层面来看,制度化是社会化的手段和方法。
第二节 社会的基本制度
一、社会制度的分类(03.4.24多选)
• 按照社会制度形成的方式,把它分为自发产生的制度和根据客观历史需要而有计划建立的制度。
•根据社会制度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其对个性形成产生的影响,把它分为本源制度和派生制度两种。
•按照社会制度的具体性质和作用,把它分为婚姻家庭制度、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教育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具体的类型。
二、家庭制度
•家庭制度是关于家庭的性质、形式、关系、功能、权利和义务的一整套规范体系。它的内容主要由婚姻制度以及相应的习俗礼仪、生育制度、亲子制度、父母与子女的权利和义务、家庭财产继承制度等成文或不成文的规范组成。
•家庭制度的基本功能是繁衍人口、禁止乱伦、提高人口素质。
三、经济制度(06.4.21)
•经济制度是社会以限制、调解或促进人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行为的社会规范体系,主要由经济法规、条令、经济组织条例及其职能和性质的规范等方面构成,是关于生产要素的分配,产品的生产、分配和交换的制度。
•经济制度起源与人类生活的需要。
•经济制度的主要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财产所有权的规定;(2)对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劳动分工的规定;(3)对社会经济运行中交换活动的规定;(4)对市场运行的规定;(5)对经济活动中相互承诺的规定。
四、教育制度(05.4.22)
•教育制度是社会的启导、延续和发展制度,是社会制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传授知识与可续,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社会规范体系及其组织机构的综合。它的目的主要是把人类长期积累的知识和科学技术代代相传并使之发扬光大,通过人的素质培养促进社会进步。
•教育制度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教育制的功能可以从显性功能和潜性功能两个角度进行考察和分类,所谓的显性功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传授知识与科学技术的功能;二是实现社会化的功能,即把人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三是文凭功能,即确定人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功能;四是社会选择功能。
•教育制度还有许多的间接功能,也就是所谓的潜功能。
五、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是国家权利如何产生、如何行使和有关权力结构的规定,由国家颁布并强制执行的,用以约束社会成员和群体活动的规范体系。
•政治制度的主要功能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规范社会秩序;二是管理公共事务。
六、宗教制度
•宗教制度是包括宗教观念、信仰、宗教仪式以及宗教组织形式在内的规范体系。
•中国的宗教组织是多民族信教群众自己的爱国联合组织。
第三节 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一、社会制度的生命周期及其创新规律
•社会制度的生命周期,就是指一种具体的社会制度从产生、发展、成熟、消失,最后被新的制度替代的过程。
•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创新,主要受到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更,是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的根源;其二,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变化,是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的直接原因;其三,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也是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的一个重要原因。
•社会制度的变革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其规律性大体表现在:
一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
二是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三是质变和量变的统一
四是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制度的建设与创新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逐步健全与完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及社会生活制度规范的不断健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规范化、法律化的制度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创新,为广大人民群众从事具有开创意义的现代化建设事业,确立了自主性和能动性的空间,极大地调动和释放了广大人民群众从事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3.将市场机制引入社会制度体系,引发了社会制度结构的一场重大裂变,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运行机制。
4.总之,如果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第一次实现了制度变革的结构性突破,那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制度建设与创新的重大成就,则表明中国从制度层面生初步形成了一个有效的社会激励结构,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和支撑。
三、我国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的未来走向
中国社会正处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创新,具有转型时期的特征,这些特征集中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国家和政府在体制创新中的权威作用加强。
其次,各种利益群体的利益在制度创新中重新定位。
最后,调动劳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一切制度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
历年考题重点总结及预测
•本章属重点考察章节,02-06年共考察10次之多,其中简答题2次,论述题1次,选择题7次。
•要点:
Ø社会制度的涵义
Ø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
Ø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
Ø社会制度的基本功能
Ø社会制度的分类
Ø经济制度
Ø教育制度
第十章 社区
第一节 什么是社区
一、社区的概念(05.4.44名词解释)
(一)社区的定义
社区通常指的是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具体地说,居住于一定地区里的具有共同心理联系并彼此交往的人们,就构成为一个社区。每个社区都有特定的人口和特定的地理区域,其居民之间有着他们共同的制度、共同的价值观念以及重要的社会交往。
(二)社区的构成要素
•一般来说,社区的构成有人口、区位、经济、文化、组织等五个基本要素。
•从本质来说,人类社会的构成要素也就是社区的构成要素。其基本要素有人口、地理环境、经济程度、文化和组织等。
1.人口是构成社区的主体。
2.区位是社区得以存在的客观前提。它包括社区的地理条件和物产、矿藏等资源条件。
3.经济是社区赖以维持生计的要素。它包括作为社区营生基础的物质生产和提供社区日常生活消费的各种服务。
4.文化在构成社区生活方式中起重要作用。社区文化是指流行于一个社区范围之内的文化现象,它包括各种信仰、规范、制度、习俗、生活方式以及显示当地特点的方言和象征等等。它从思想和心理上对社区成员起着维系作用,并使社区成员借以把本地人和外地人相区别开来。
5.组织是维系社区成员和安排、推动社区生活的重要手段。社区的组织包括正规组织与非正规组织。
二、社区的功能
社区的基本功能主要有:
(1)经济生活的功能,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功能,这是社区的首要功能,是与社区的经济要素的活动相对应的。(04.4.25)
(2)社会化的功能,社区的社会控制功能具有使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任务落实到基层的重大意义。
(3)社会控制的功能,社区的社会控制功能具有使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任务落实到基层的重大意义。
(4)社会参与的功能,社区是居民就地直接参与社会事务和活动之所,他们往往通过参与社区事务来参与更大的社会事务。(06.4.22)
(5)社会福利的功能,社区的社会福利功能的特点在于:它所提供的都是就地直接及时的帮助。
三、社区横向格局和社区纵向格局(03.4.14)
社会系统探究法把社区视为许多的个人、群体、机构之间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的网络来分析。这种探究法还提出了社区纵横向格局的概念,用以分析社区体系与宏观社会体系的关系。
本理论的代表人物R·沃伦,他认为现代社区发展取向是,社区的内聚力和自主性日益削弱,社区发展越来越依赖大社会。
(一)社区纵向格局
所谓社区纵向格局是社区内各种社会单位或次体系同社区外诸体系之间的结构功能性联系,体现了地方社区与大社会的联系。社区纵向格局的特点是其中的组织关系带有更多的法理性、计划性和科层制的特点。
(二)社区横向格局
•所谓社区横向格局是社区各种单位或次体系彼此之间的功能性联系,这种结构关系主要通过社区内各单位之间的协调方法来维持。
•社区横向格局的特点在于社区个社会单位和子系统义地缘关系为纽带,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在功能上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由此形成一个社区组织体系。
四、社区研究的发展
(一)类型学研究(02.4.7)
•一般认为,社会学者对于社区的研究始于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的类型学研极,他在《社区与社会》一书中分析了“社区”和“社会”两种对立的社会联系形式的类型。
•滕尼斯认为,“社区”的联系是“自然的”、“本质的”、“有机的”,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强大的情感纽带,彼此之间亲密无间,相互认同,沉浸在共同的世界之中,具有明显的“我们”意识。而“社会”的联系则是“人为的”,表现为人与人之间丧失“我们”意识,而只存在“我的”意识,每个人都把自己视为独立的个体,互不关心,彼此冷漠,没有深厚的感情联系,只是通过契约来达成彼此之间的交往,他人之时个人达到自己目的的手段。
(二)区位学理论(06.4.35/02.4.27多选)
区位探究法着眼于把社区作为一种空间关系或地域单位来研究。在其发展过程中有古典区位理论与新正统区位理论之分。
古典区位理论即本世纪20至30 年代芝加哥学派所提出的人文区位理论,它借用生物学进化论的原理来研究都市环境的空间格局,强调土地利用的竞争是社区生活的主导过程,决定着社区环境各部门相互联系的空间结构形式和区位功能。该理论创始人R·派克认为竞争是社区生活的主导过程,是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新正统区位理论力图在新的基础上复兴古典区位理论,提出以“人文区位结丛”四要素:人口、技术、环境和组织及其相互关系来分析社区。这四者相互关系当中,人口与其它三项关系最重要。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何雷、O·邓肯。
(三)社区全貌研究
•美国学者林德夫妇在社区研究中开创了以小城镇为对象的全貌研究。所谓全貌研究,就是描述社区的各个不同部分并解释这些不同部分的相互联系。
•林德夫妇通过研究发现,社区的各种社会生活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和社区中的其他制度、其它组织机构等密切相连。要深入研究社区必需全面地观察社区,综合性地分析社区。
(四)中国的社区研究(04.4.40名词解释)
•中国早期的社区研究最初多在外籍教授的指导下进行。
•中国学者自己的社区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的乡村建设运动器具。
•后来先后有吴文藻、费孝通等人在这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第二节 社区类型
一、农村社区
(一)农村社区的概念
农村社区,也称乡村社区,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们为主题构成的同质性较高得地域性生活共同体。所谓同质性,是指社区各个成员具有相同的社会性质,包括相同的职业、文化背景、生活经验、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等。
(二)农村社区的特点
农村社区具有如下特点:
1.农村社区的人口密度低
2.农村社区的经济活动相对简单
3.农村社区的社会结构相对简单
4.传统农村社区的社会变迁比较缓慢
二、城市社区(02.4.47简答/05.4.23/04.4.26)
(一)城市社区的概念
城市社区,又称都市社区,是指以从事各种非农产业生产为谋生手段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人口所构成的异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
(二)城市的起源和发展
•城市社区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城市产生的基础。
•现代城市的真正发展是从工业革命开始的。城市孕育了工业革命,工业化也刺激了城市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三)现代城市社区生活方式的特点
•城市社区的社会分工复杂,居民从事更专门化的工作,彼此工作背景相差很大。
•城市社区中家庭和初级群体作用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各类正式组织。
•城市社区中,人机互动趋向功利化、理性化和肤浅化。
•城市社区存在和包容了更多的文化差异。
(四)城市的郊区化
•城市的郊区化是城市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大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活动由城市的中心向城市边缘的郊区迁移和发展的过程。
•城市郊区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城市问题。
•郊区化是符合城市发展的一种新形式,或多或少地解决了城市人口拥挤、交通堵塞、环境污染严重、住房短缺等问题。
三、集镇社区
(一)集镇社区的概念
集镇社区是一种介于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之间的中间形态,是连接两者的桥梁,是一种由农村向城市过渡的社区形式。
(二)集镇社区的类型
•县城镇,即一个县的中心。
•中心镇,即县城范围内的次级中心。
•一般集镇,即一个乡的中心。
(三)我国集镇社区的特点
•集镇社区起着桥梁中介的作用。
•人口结构比较复杂。
•集镇经济的自筹、自主性。
•集镇社区的地理环境优势。
•集镇社区城乡结合的社区文化。
(四)我国小城镇的发展
•小城镇是联合城乡的纽带。在我国,发展小城镇是解决农村剩余人口的重要手段。
•小城镇是城与乡、工与农的结合部,它的发展对加速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三节 社区发展
一、什么是社区发展(05.4.40名词)
•社区发展是指在城乡基层社区中社区居民依靠社区自身力量,在政府和其他组织机构的支持下,推动社区有计划地社会变迁,改善社区的经济、社会、社会和文化状况,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社区发展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方法和策略。
•社区发展就其实践活动而言,可以追溯到工业化社会的初期。
•社区发展概念主要在二战以后由联合国倡导并在世界范围内推广的。
二、社区发展的目标与原则
(一)社区发展的目标
社区发展的目标具有双重性。一是社区发展的任务目标,即通过开发社区内的各种资源,寻求各种援助,以满足社区成员的共同需要,提高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二是社区发展的过程目标,即促进社区居民的社会参与,培养社区居民的互助合作精神,提高社区居民自力更生和共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社区发展的原则
•民主原则,即社区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发扬民主。
•需要原则,即应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共同需求为重点,特别应从解决社区面临的迫切问题入手。
•自力原则,即要求社区居民挖掘自身潜力、自力更生。
•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原则。社区发展过程中的具体要求,应是来自社区基层群众,然后由政府有关部门加以引导和支持。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并重原则。
三、中国城市的社区建设(06.4.23)
(一)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进程
•社区建设,就是以人们日常居住和生活的基层社区为载体,通过社区居民自治,社区与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合作,来建立一个和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现代城市管理制度和社会服务网络相适应的社区支持系统。
•我国社区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区建设在中国目前方兴未艾,政府和公众都认识到,通过加强社区建设,可以不断提高社会服务和城市管理的水平,提高居民素质和文明程度,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证人民群众能安居乐业,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二)中国社区建设的原因及其本质
•我国的社区建设有其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主要是由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以及从80年代以来的社会变迁的性质所决定的。社区建设在中国的提出和广泛开展,其根本原因在于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社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发展的新变化、新情况和新要求。
(二)中国社区建设的原因及其本质
•在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单位制赖以存在的社会和经济基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单位制逐步消解。单位制的逐步消解对城市社会的治理提出了新的课题。传统单位的功能型转变要求新的体制和机制来实现从单位剥离出来的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功能,而社区则可以承担从单位中剥离出来的许多社会功能,成为各项社会政策的实现场所。
•因此,从本质上看,中国社区建设是对传统城市社会管理模式的制度变革与创新。
历年考题重点总结及预测
•本章属重点考察章节,02-06年共考察13次之多,其中简答题2次,名词解释2次,选择题9次。
•要点:
•社区定义
•社区的功能
•社区横向格局和社区纵向格局
•社区研究的发展
•城市社区
•什么是社区发展
•中国社区建设的原因及其本质
第十一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一节 社会不平等与社会分层
一、什么是社会不平等
•广义的理解认为社会不平等就是社会差别,指个人或群体间的任何差异。
•狭义的意见认为,社会不平等是指个人或群体间的等级差异。
•本书主张从广义角度理解,即社会不平等是指社会差别,包括个人或群体间的任何差异。
二、社会不平等的起源
(一)卢梭的思想
•1775年初,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书问世。卢梭在书中鲜明地论证了人类不平等地产生是随着私有制而来的,是建立在私有制确立的唯一基础之上的。
•但可惜的是卢梭未能对与次相联系的分工进行讨论。后来的斯密和马克思对分工问题进行了很好的论述。
相关话题/社会学概论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考研资料
郑杭生/北京/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章次 章名 节名 第一章 社会学导论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7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汇总第一编 社会运行概述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5《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汇总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汇总第一编 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3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 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2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第一章 1、孔德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必须用研究自然界的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这些方法是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 2、涂尔干所说的社会事实:社会事实是存在于人们自身以外的行为方式、思想方式和感觉方式,同时通过一种强制力,施之于每个 人。 3、韦伯提出的理解社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1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考研资料之一:社会学概论的讲义
社会学概论复习指南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社会学的孕育产生 社会思想古已有之,但是作为学科的社会学却只有160多年的历史。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正式提出的。孔德使用社会学这个术语,是为了表明一门用实证方法研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3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考研资料之二: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复习题
第一编 社会运行概述 第一章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一、 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 孔德提出,社会学术语,区别于思辨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 社会条件: A.18、19世纪西方的两次大革命:1789,法国政治大革命(思想大革命)。18世纪英国开始,19世纪扩展的产业革命。 B.西方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西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3中央民族大学考研社会学概论笔记
第一章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节 社会学研究对象 社会思想古已有之,但是作为学科的社会学却只有160多年的历史。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正式提出的。孔德使用社会学这个术语,是为了表明一门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现象基本规律 ...文学中文行政哲学笔记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11中山大学2007年考研真题-社会学概论和理论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考研真题-社会学概论
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考研专业课试卷社会学概论上传的附件a9a7bdb5c6a5cc4f4fde60b435c9c9f5.rar(191.20KB)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福州大学2005年考研真题-社会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40分)1.角色集2.社会地位3.社会现代化4.社会运行5.社会解体6.初级群体7.社会流动8.规范真空二、简答题(每小题12分,共60分)1.社会的功能是什么? 2.虚拟社区有哪些特征?3.科层制作为现代组织管理的典型方式,具有哪些特征?4.简述社会学理解社会化的三个角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中国人民大学2002年考研真题-社会学概论和社会学史
中国人民大学2002年社会学概论和社会学史考研试题招生专业: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考试科目:社会学概论和社会学史考试时间:1月27日上午考题编号:322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1、贫困文化论2、文化丛3、社会资本4、参照群体5、“维模”(帕森斯)6、“潜功能”(默顿)7、“前台与后台”(戈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2中国人民大学2001年考研真题-社会学概论和社会学史
中国人民大学2001年社会学概论和社会学史考研试题招生专业:社会学、人类学考试科目:社会学概论和社会学史考试时间:1月14日上午考题编号:322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1、象征符号2、文化资本3、去个性化4、合作5、“法理权威”(韦波)6、“行动系统”(帕森斯)7、“印象管理”(戈夫曼)8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2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社会学概论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2中山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社会学概论和理论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