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1 ·121 中国近代音乐史所讲述的是哪一个阶段的音乐历史? 这段音乐历史的发展呈现出什么特点?
2 ·122 中国传统音乐在近代是如何发展的?
3 ·123 近代的戏曲音乐、说唱音乐和民族器乐音乐是怎样发展的? 有哪些突的代表人物?
4 ·124 在近代京剧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哪几位重要的戏曲艺术家? 他们对当时的戏曲发展产生过什么影响?
5 ·125 在近代说唱音乐发展中,苏州弹词为什么能发展得那样迅速?
6 ·126 广东音乐是怎样产生发展的?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有哪几位民间艺术家做出了
突出的贡献?
——————————————————————————————————
7 ·127 “新音乐”一词的含义都有哪些?本书所说的“新音乐”指的是什么?其发展脉络如何?有哪些特点?
8 ·128 “学堂乐歌”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内容和创作方法是怎样的?“学堂乐歌”的出现在中国音乐史上有何重大意义?在“学堂乐歌”的发展过程中有哪些代表性的音乐家和乐歌作品产生?
9 ·129 “五四”运动前后在大城市中相继出现了哪些新型音乐社团及音乐教育机构?它们都开展了什么活动?
10·130 我国第一所专业音乐学院创建于何时何地?谁为它的创建做出了重要贡献?
11·131 在我国专业音乐建立之初,有哪几位音乐家各自在什么领域做出了贡献?
各有哪些作品及著作?
12·132 二胡是怎样从一件普通的民间乐器走向舞台的?谁为此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3·133 著名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的作者是谁?他还有些什么作品了他的艺术风格是怎样的?
14·134 20年代北伐战争、工农运动和革命根据地都产生了哪些著名的革命歌曲?这些歌曲的创作方式又是怎样的?
——————————————————————————————————
15·135 30年代有一位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对当时的专业音乐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是谁?有哪些主要作品?其作品的艺术风格是怎样的?他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做出了哪些功绩?
16·136 30年代,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的师生都有哪些创作及论著,对当时音乐界有何影响?
17·137 左翼革命音乐组织是怎样建立起来的?他们都开展了哪些革命音乐活动?
18·13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原歌名是什么?它的曲作者是谁?他对我国革命音乐事业做出了什么突出的贡献?他还有什么作品流传于世?
19·139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是怎样形成发展的?在这场运动中有哪些著名的抗战歌曲产生?
20·140 《黄河大合唱》的曲作者是谁?这部作品在思想上、技术上有哪些特点?作曲家当时还创作了哪些优秀的音乐作品?作品的艺术风格是怎样的?
21·141 著名小提琴曲《思乡曲》的作者是谁?他的小提琴音乐主要有哪些特色?他的小提琴创作在中国近代音乐发展中起到了什么重要作用?
——————————————————————————————————
22·142 40年代,在国统区的专业音乐创作中有哪些优秀的作品出现?它们的作者是谁?
23·143 在中国近代音乐家中有一位著名的台湾籍作曲家,他是谁? 有哪些重要的作品?
24·144 解放区的音乐事业是怎样发展起来的?有哪些突出的代表性作品产生?
25·145 什么是秧歌剧?缺歌运动是怎样产生的?有哪些重要的作品?
26·146 歌剧《白毛女》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有哪些作曲家参加了创作?艺术创作上有哪些特点?它对我国新歌剧创作和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1·121 中国近代音乐史所讲述的是哪一个阶段的音乐历史?这段音乐历史的发展呈现出什么特点?
中国近代音乐历史大致指本世纪初叶直至1949年这40多年的音乐历史发展状况。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入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随着这种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中国长期以来那种固有的、具有几干年悠久历史的传统音乐文化受到深刻的影响。再加上当时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侵略和影响,使得中国音乐发展无法固守原有的内容和形式,时代需要产生一种新的音乐来补充原有音乐的不足,适应新时代的社会文化变化,这种“新音乐”的出现正是从本世纪初年(大约为1904年)开始的,即学堂乐歌的出现。因此中国近代音乐的历史就从这个时期开始。
近代中国音乐发展的特点之一是原有的传统音乐文化(民歌、歌舞、民间器乐、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随着社会各个方面的变化而做相应的调整,以求自身保存。因此原有的传统音乐在社会音乐结构中所占据的主导地位也随之不断地下降。另一特点是由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西方文化的影响及中国近代新文化的出现,使中国音乐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产生了一种区别于传统音乐的、受到西方音乐影响的新的音乐文化——新音乐。这种新音乐在这40多年中从小到大,不断前进,造就了一大批为人民所崇敬、为世界所瞩目的音乐家和音乐作品。与此同时,它在中国音乐中的地位也随其不断发展而日益上升,最终在近代中国社会音乐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再有一点是由于近代中国社会政治变化频繁,其对音乐文化的影响是深刻的,因此曾有过各种政权统治下的不同政治色彩的音乐文化的出现。例如20年代至40年代的革命根据地、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的音乐文化,与抗日战争时期的在敌伪政权统治下的沦陷区的音乐文化,及中华民国建立以来的国民党统治区的音乐文化等。这些不同色彩、不同目的的音乐文化之同时共存,使得近代音乐历史呈现出复杂而多元
的特点。
2·122 中国传统音乐在近代是如何发展的?
所谓中国传统音乐是相对于近代出现的、受到西方音乐影响的中国新音乐而言的。自宋代以来,中国音乐一直在本土繁衍、变异。但从鸦片战争后,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加剧压迫,使农村经济日益瓦解,一部分产生流传于农村的民间音乐加速涌向城市。这些原本是业余或半业余的民间艺术团体在流入城市后,不得不逐渐转向职业化。为了维持他们的生活和保持某些艺术形式在市民中的影响,必须争取拥有固定的观众和固定的演出场所,因而加剧了各个剧(曲)种、团体之间的竞争,使得各种民间艺术形式逐渐商业化。对于民间艺术形式本身来说,进入城市为其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物质条件;各种艺术形式之间的相
互竞争促使艺人们尽快提高自己的艺术技巧、扩大团体的规模,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进一步提高专业化的水平;同时城市中的新文化和进步思想对它们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另外,在城市生活和市民意识的影响下,带来了民间艺术形式的改革,如以往大多数民间戏曲、曲艺形式均由男性演员表演,而城市市民对原有形式不满足,于是就有了女演员参与表演,出现了不少优秀的女演员,她们为这些民间艺术的提高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当然,在民间艺术进入城市后,在尚未清除它们中原有的封建主义糟粕的同时,又不同程度地染上了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思想以及小市民的庸俗、低级趣味。
3·123 近代的戏曲音乐、说唱音乐和民族器乐音乐是怎样发展的?有哪些突的代表人物?
在近代戏曲艺术的发展中,各地较大的剧种均已定型。京剧在经过清末的飞速发展后,开始走入平稳前进的阶段。这时期各种地方小戏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和提高,特别是北方的评剧和南方的越剧在当时较有影响。
评剧是由河北的“对口莲花落”和东北的“蹦蹦”合流而成,1935年才定名为“评剧”。农民剧作家成兆才创作了近百个剧目,为其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中《杨三姐告状》在北方轰动一时,成为评剧的重要代表剧目之一,在评剧的发展过程中,曾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女演员,如花莲舫、李金顺、白玉霜等,她们都对评剧的音乐和表演进行了许多改革与创造。特别是1935年白玉霜等把评剧带到了上海演出,得到了进步文化人士的帮助,进一步扩大了评剧的影响,使其一跃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
越剧也是本世纪初由浙江嵊县的多种民间音乐形式发展而成的。因嵊县为古越国所在地,故后称为“越剧”。最初,它只是由男演员组成的“的笃班”。1916年进入上海后,广泛吸取了其他姊妹艺术的创作表演经验,改革原有的形式,并改名为“绍兴文戏”。抗战爆发后,女班盛行,又改名为“女子文戏”。其中以女班的“四季春班”影响最大,著名的女演员袁雪芬、傅全香皆出于此班。40年代,袁雪芬曾请一些新文艺工作者对越剧的剧本、导演、音乐、舞美、化妆等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她所在的“雪声剧团”还演出了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样林嫂》,在当时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近代说唱音乐的发展是以老曲种的不断成熟和新曲种的不断产生为特征的,特别是老曲种的成熟代表了说唱艺术的发展水平。如北方的京韵大鼓、山东大鼓、河南坠子以及南方的苏州评弹、四川清音等都是当时有影响的曲种。
京韵大鼓在民国初年就已有了刘宝全、张小轩和白云鹏三大流派,30年代在前辈流派的基础上,白凤鸣创立了以苍凉悲壮见长的“少白派”,骆玉笙创立了抒情宽阔的“骆派”,对近代京韵大鼓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另外,当时还有不少艺人受新思想的影响,编演具有进步意义的新曲目,如白云鹏唱的《提倡国货》和《哭祖庙》等,在当时很有影响。
山东大鼓在进入城市后,吸取了戏曲声腔及小曲的唱腔特点,使其声腔出现了新面貌。30年代前后,山东大鼓进入了谢大玉等“四大玉”的昌盛时期,她们继承传统又有新的发展,特别是著名大鼓艺人谢大玉在京、津、沪、宁等地演唱多年,并由百代唱片公司录制了不少唱片,扩大了山东大鼓的影响。
河南坠子是民国初年传入北京的,继而流传到天津、上海等地,40年代已遍及全国.是近代流传最广的说唱曲种之一。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乔清秀为代表的“乔派”和以董桂枝为代表的“董派”。其中,乔清秀以唱腔优美、富于光彩而闻名全国。
苏州评弹是在清末进入上海的。随着广播、唱机的逐渐普及,弹词艺术进入了鼎盛时期,形成了多种流派风格纷呈的繁荣局面。其中较著名的流派有夏荷生的“夏调”、祁连芳的“祁调”、蒋月泉的“蒋调”、杨振雄的“杨调”、朱雪琴的“琴调”及徐丽仙的“丽调”等。
四川清音原是流行于农村、乡镇的曲种。1930年进入成都、重庆等大城市,成立了“清音歌曲演唱会”,有了较大的发展。著名女艺人李月秋在创腔和演唱方面有较大的贡献。
近代传统器乐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民间器乐社团、地方性乐种及一些流浪艺人的创作和演奏等方面,传统合奏音乐比独奏音乐发展得更迅速些。
当时较著名的民间器乐社团有“天韵社“(1911)、“大同乐会”(1920)和“今虞琴社”(1934)等。这些社团的社员主要是传统器乐的爱好者,他们经常研习、演奏丝竹、吹打和古琴、琵
琶,间或也唱昆曲、京剧和地方性的歌唱音乐。也曾做了不少整理、改编传统乐曲的工作,为传统器乐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如“大同乐会”的柳尧章等人就将传统琵琶曲《夕阳箫鼓》改编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使此曲成为中国传统合奏音乐的佳作。另外,在这些乐社中,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传统器乐演奏家,如吴畹卿(昆曲、琵琶)、沈肇洲(琵琶)、汪煜yu庭(琵琶)、周少梅(二胡)、杨宗稷ji(古琴)等。
在近代发展较大的传统乐种有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福建弦管、汉乐、北方吹歌等,它们各自通过自己乐社的活动来发展乐种艺术。尤其是在走入城市后,通过各种通讯媒介来扩大传统器乐的影响,并积极地传授传统器乐演奏技术,培养演奏人才;编印传统器乐曲谱,改革乐器,为保存和发展传统乐种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对近代传统器乐做出较大贡献的还有一些民间艺人,华彦钧(阿炳)就是其中较突出的一位音乐家。他特别擅长演奏二胡、琵琶。现保存了他临终前留下的六首乐曲,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这些都是民间器乐曲创作中的精品。像阿炳这样的民间艺人还有河北艺人杨元亨,他在管子、唢呐演奏上享有盛名,其作品《放驴》、《拿天鹅》、《小二番》等为人熟悉。
4·124 在近代京剧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哪几位重要的戏曲艺术家?他们对当时的戏曲发展产生过什么影响2
在近代京剧的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许多优秀的戏曲艺术家。他们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对原有的艺术形式做了许多大胆的革新,从而扩大了京剧艺术的表现力,使京剧艺术发展得更加完善。其中梅兰芳、周信芳和程砚秋正是这方面杰出的代表。
梅兰芳(1894—1961)——早在辛亥革命时期,就进行创编时装新戏和古装新戏的尝试。如他当时编演了富有反封建意义的时装新戏《邓霞姑》和艺术上富于革新精神的古装新戏《洛神》、《天女散花》等。另外他还对传统剧目《宇宙锋》、《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等进行了新的加工创造,并编演了爱国戏《木兰从军》、《抗金兵》等。此外,当时他还对旦角艺术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革,创立了融青衣、花旦、刀马旦为一体的新行当“花衫”,他还发展、创造了雍容华贵的新腔和凝重流畅的演唱风格,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京剧艺术流派——梅派。他对京剧的伴奏音乐也有改革,在传统乐队的基础上加进了二胡、月琴,并在一些新戏
中采用了新的配乐手法。梅兰芳在二三十年代赴美国、苏联演出,为中国传统表演艺术和音乐赢得了国际声誉。
周信芳(1895—1975)——曾在“五四”前后编演了《宋教仁》等反帝反封建的时装新戏和新编历史剧,后来又编演了具有民主精神的传统剧目《四进士》、《赵五娘》等。他曾参加进步的戏剧组织“南国社”的活动,并发扬“海派”京剧锐意改革创新的精神,不守成规,博采众家之长。在演唱中特别注意音乐与语言的结合,对节奏、力度、吐字、行控的刻意处理,终于形成了沉实刚健、铿锵有力、富于激情的“麒派”艺术风格。
程砚秋(1904一1958)——曾任30年代为筹建“中国戏曲音乐院”做出了许多努力,并担任北平分院院长。他在艺术上勇于革新创造,对声腔和演唱有许多钻研和独到的见解。他广泛向其他剧种或曲种学习,并通过赴欧洲各国考察。向西方音乐学习,托宽了自己的艺术视野,创造了委婉幽咽而又慷慨刚劲的“程派”唱腔,他对唱腔的改革是近代京剧艺术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另外,他始终坚持艺术上爱国、民主的方向,曾编演了具有反对苛政和不义战争的新戏《荒山泪》、《窦娥冤》、《青霜剑》等。
5·125 在近代说唱音乐发展中,苏州弹词为什么能发展得那样迅速?
在近代说唱音乐发展中,苏州弹词之所以成为发展较迅速的曲种,是由于苏州弹词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明清时期就已是江南一带有影响的曲种,并拥有大量的曲目和丰富的腔调,因此这些历史传统就成为它后来发展的重要基础。另外,苏州弹词主要流传在我国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江浙地区,这对艺人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提供了较好的条件。特别是苏州弹词较早地进入城市,市民阶层对其演唱、曲目、表演等各个方面都提出较高的要求,使其获得向专业化发展的机会。在苏州弹词的发展过程中,弹词艺人不仅重视自己的传统,还不断地学习借鉴其他艺术形式(如昆曲、京剧、滩簧、大鼓以及江南的民歌小调等等)的有益经验。另
外,苏州弹词曾产生过无数的流派,但弹词艺人们没有停留在自己传统的演唱风格上,而是善于吸取各派之长,互相取长补短,创立新腔。再有苏州弹词是较早建立自己的科班组织的,这些科班组织为其培养了较合格的后备力量。
6·126 广东音乐是怎样产生发展的?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有哪几位民间艺术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广东音乐发源于粤剧过场音乐和烘托表演用的小曲,早在19世纪下半叶就已在广州地区流行,20年代初发展成独立演奏的小型器乐合奏曲,后流传到外地而得名为“广东音乐”。早期广东音乐以琵琶为主奏乐器,辅以筝、箫、三弦、椰胡等,之后出现了“五架头”组合,采用二弦,提琴(类似板胡的中音乐器)、三弦、月琴、横箫等五种乐器,又称“硬弓组合”。20年代初,出现了以高胡为主奏乐器,辅以秦琴和扬琴,形成“软弓组合”,又称“三件头”。
在广东音乐发展初期,有著名艺人严老烈、丘鹤俦chou等人曾为广东音乐整理创作了不少传统乐曲,并出版了一些广东音乐曲集,如严老烈的《旱天雷》、《连环扣》;丘鹤俦的《娱乐升平》、《狮子滚球》等及其编辑的曲集《弦歌必读》、《琴学新编》等。20年代广东音乐著名艺人何柳堂又整理创作了《饿马格铃》、《醉翁捞月》、《赛龙夺锦》等乐曲,并编辑了《琵琶曲集》,他们的这些努力为广东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在广东音乐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数著名艺人吕文成(1898—1981),他幼年曾习二胡、扬琴,20年代初已成为广东音乐的演奏名手。当时曾在上海与小提琴家司徒梦岩合作演出。并在司徒梦岩的启迪下,将二胡的丝弦改为钢丝弦,定弦提高四度,在演奏方法上进行改革,将琴筒夹在两腿之间,并扩大演奏把位。这些做法使得乐器的音色清脆、明亮、华丽,刚柔相济,获得了独特的音响效果。1926年他在广东首次运用改革了的高胡演奏广东音乐,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此后,这种高胡便成为广东音乐的主奏乐器了,广东音乐的演奏风格、旋律的个性和特点也就因此而有了很大的变化,使广东音乐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另外,吕文成从20年代起就从事广东音乐的创作,他一生创作、改编了近200首广东音乐乐曲,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平湖秋月》、《渔歌晚唱》、《步步高》、《下山虎》等。与吕文成同时期的广东音乐著名艺人还有何大傻、尹自重、易剑泉等,他们都为广东音乐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7·127 “新音乐”一词的含义都有哪些?本书所说的“新音乐”指的是什么?其发展脉络如何?有哪些特点?
“新音乐”一词在中国近代音乐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曾被多次提及和使用,但其含义各不相同。如1904年我国早期学堂乐歌重要代表者曾志忞min先生曾在其《乐典教科书》的“自序”中提出“为中国造一新音乐”,他这里所说的“新音乐”具体是指学堂乐歌;“五四”运动后,著名音乐教育家萧友梅也曾提出过“新音乐”,他是针对“旧乐”(中国传统音乐)而言的,其用意是指在借鉴西方音乐的创作方法而后创作的音乐;30年代,著名音乐教育家黄自在其《怎样才可产生吾国民族音乐》一文中提出“民族文化的新音乐”,这里是指要学习西方民族乐派的做法建立中国的民族乐派;另外,30年代左翼革命音乐运动中也使用过“新音乐”一词,其含义是指无产阶级的革命音乐。
本书中的“新音乐”是特指自清末以来随着西方音乐曲传入而逐步建立起来的、不同于此前的中国传统音乐的新音乐。其含义中包括了曾志忞和萧友梅所说的“新音乐”的含义,在中国近代音乐历史中这种新音乐的发展是占重要地位的,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音乐历史新阶段的开始。
中国近代新音乐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1)以学堂乐歌为中心的启蒙阶段,这阶段可上溯到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上书要求开办新式学堂开始,直至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之前。由于学堂乐歌的普及,使新音乐文化的发展获得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同时,也出现了我国近代音乐历史上第一批从事现代普通音乐教育的音乐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