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
813 艺术学综合
一、 艺术学综合考试的变化趋势
二、 根据趋势的应对复习方法
1、 重点书目、章节划分
2、 复习方法
3、 时间分配
三、 历年真题的讲解
四、 五大题型的攻略和答题模式
五、 相关专题的重点分析
六、 几点注意事项
综合考试复习指导
非常高兴有机会和未来的师弟师妹们一起交流一下艺术学综合考试的心得体会。首先呢,我觉得今天咱们以讲解经验和交流为主吧。因为这门考试课其实很难讲,因为需要全面、扎实的艺术素养的人来讲授,我是研一的学生,有些地方,比如说在我专业以外的地方,可能还没有大家了解。所以,我是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来给大家讲解一下自己的经验和方法,这样为主,大家看好吗。
813 综合考试[艺术学] |
①《艺术概论》 ②《中国文学史》(一、二、三、四)(只需看戏剧戏曲部分) ③《中国现代文学史》(只需看戏剧戏曲部分) ④《欧洲文学史》(只需看戏剧戏曲部分) ⑤《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文艺学》 ⑥《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⑦《中外美术史》 ⑧《电影艺术概论》 |
王宏建 袁行霈
(任选) 杨周翰 张凤铸 汪毓和 任选 任选 |
文化艺术 高等教育 (任选) 人民文学
北京广播学院 人民音乐 任选 任选 |
今天是2006-10-4,咱们2007年的研究生入学考试是在1月20日,21日两天,艺术学综合就在这21日下午考试。
开题声明
如果是希望来得到一些题,是不可能的。一方面题还没有出来,大概在11月低会出来,每个学院只有主管研究生教学和录取的副院长手里才有,然后由他交到研究生院负责的领导那里。所以,不要相信什么漏题的传说,我个人认为,老师这样做会承担巨大的风险,机会成本太高。
前面的三位老师,杨燕老师、施旭升老师和杨晓橹老师分别就各自的专业给大家作了一些辅导,这些辅导也是纲举目张的综述性辅导,不存在什么押题一说。
那我能给你什么呢?复习思路、学习方法、亲身经验,这些相信对你们的价值要比那些道听途说或者费尽艰辛得到的不辩真伪的一道两道题管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个道理相信大家都明白。好的,下面我们就来进入正式的讲课内容。
一、分析艺术学综合考试的变化趋势
四大趋势 由偏重文学转向偏重艺术学美学
由原题照搬转向独立分析
由艺术的概论到具体门类的基础知识考察
首次出现美学基本理论题
1、由偏重文学转向偏重艺术学美学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分专业答题的情况:2005年,分为前90分和后60分,在此之后和之前,全部是和卷答题,也就是每个艺术类专业的题全部一样。那么我们现在首先抛开2005年的题目不管,先来看03、04年的题目,看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
03年6道名词解释,全部是文学题,30分。5道填空题有3道是文学题,18分。简答题有2道是文学题,20分。论述题是文学题,20分。总共文学题的分值是88分。04年的6道名词解释,4道是文学题,20分。单项选择有4道,8分。简答题前两道是文学题,30分。解析古文是15分。总共文学题的分值是73分。然后我们来看05年的题目。名词解释2道,10分。论述40分,艺术形式还不限于文学。勉强算是50分。
从88分——73分——50分,大家看出什么趋势了吗。如果觉得还不够明显的话,我们来看看2006年的题目。除了填空题的第二题之外,有谁能找到更多的文学题吗。
所以,请大家记下第一个趋势:
由偏重文学转向偏重艺术学美学
其实,从考卷的命名上我们也可以看出这种趋势。03、04年的考卷叫文学、艺术理论试题,05、06年叫综合考试艺术学试题。
那么,这种趋势的变化对我们的意义何在?
就是要我们更加偏重于艺术综合能力的考察,弱化文学思维的衡量。如果说以前中文系的考生更容易考到高分的话,那现在就不一定了。这种趋势反映到我们的复习上来,就是要适当的侧重于美学、文艺美学以及艺术各门类的理解和学习,相关的复习方法我会在后面详细解释。
2、由原题照搬转向独立分析
所谓原题照搬,我们可以用04年的题目来举一个例子。大家可以把出处标上
名词解释
文艺学——文理教程 3
不平衡关系——文理教程 47
艺术的审美娱乐功能——艺术学概论 62
虚实相生——文理 226
情感把握——艺术学概论 239 即情感体验
共鸣——文理教程 347
大题
如何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文理教程 58-68
为什么说“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文理 117
什么是艺术的主体性特征——艺术学概论 121
影视艺术的逼真性和假定性——艺术学概论 360
一共90分,全部都能从参考书上找到答案出处。就是说,只要你看书了,背了,就能拿到至少90分的基准分。
接下来,再来看看05年的真题。
名词解释
写意——艺术学概论 209
有意味的形式——文理 180
象征——文理 277
通感——艺术学概论 250
这是20分。
第二部分因为是分专业做,我就讲讲我的专业广播电视艺术学,第一题,在《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文艺学》中198页略有涉及,但不完整和完善,不是一目了然的可以看出,需要自己归纳和总结。第二题同样是这种情况,音乐电视在第七章的第三节有所涉及,但是也需要自己归纳和总结。第三题,在92页——100页有介绍,但只是一种文化解读,还有视听语言的解读、晚会节奏的解读、纵向的历届晚会的比较等很多角度无法展开。这60分顶多算30分照搬原书吧,和上面的30分加起来,只有50分。
然后我们来看看06年。
名词解释大部分无法在书中找到明确、全面的答案。
比如毕加索,在参考书里有很多涉及到他的,比如《格尔尼卡》。但是你能找到一种准确的解释吗。恐怕比较困难。(面我会介绍各种题型的答题方法,包括名词解释应该怎么讲,后面再说。)再比如,肥皂剧,大家可以在苗棣老师的〈〈电视艺术哲学〉〉的185页找到,但是也只是只言片语。
空间艺术,艺术概论、王宏建、113页,提了一句;艺术学概论、彭吉象那本,269页也提了一句,同样没有标准提法。
好的,趋势出现了,就是原题照搬转向独立分析。
另外,其实我们从命题的题干中也可以看到这种趋势。以前问的是什么是什么,为什么说等等,现在是主体出现了,06年的题,三道简答题中三个你,论述题也有一个你,大家如果对传播学有些了解的话,就会知道,这是突出了受众中心。所谓受众中心,就是说尊重和关注受众的感受、理解。现在题目中出现了如此多的你这个字眼,其实也是在向我们暗示,你们说吧,我们听着。这是和以前完全不同的,以前是你们按照我们说的说吧。所以这里的趋势就可以说是非常明显了。
“是”和“理解”的区别:是——定义,is ,are,理解——阐释,realize、understand……从这些微的差别大家也可以明显的看出分析趋势的加强。既然强调独立分析,那么。要我们分析什么、如何分析呢?一方面要结合实际、关注当前;另外一方面,要注重当前的理论热点话题,比如说流行与经典(06年第三题) 、全球化和民族性(06年最后一题)等等。
3、艺术概论的“概括”与具体门类的基础知识考察的双向互动
所谓双向互动是指两个方向、两种题型。
艺术概论的“概括”向具体门类的基础知识考察转向体现在名词解释上。06年的5个名词解释,比如肥皂剧、空间艺术、协奏曲、毕加索,分别涉及美术、音乐、戏剧、电视、古典文论。可以说与以往主要考察文学和艺术的一般性概念和定律有了很大差异(比如以前的象征、有意味的形式、共鸣啊等等),已经深入到各个艺术门类的内部,考察基础知识的掌握。这也给我们的复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从具体艺术门类的考察向艺术概论的“概括”转向体现在论述题上。05年的艺术学综合论述题是分专业答题,这是唯一的特例,04、03、06都是回归总体艺术门类的考察,因为后者才有利于考生的自由发挥,也有利于考察考生的素质。
把题找出来举例子。
4、首次出现美学基本理论命题
在06年的考题中,首次出现了美学的基本理论命题——“美是形象的真理”。这种说法是关于美的本质探讨的,在综合考试中第一次出现,如果我没有估计错的话,今后可能会常常出现这种美学理论问题,因为美学、艺术学、文艺学这些学科都是相通相连的。看到这个题,就应该马上反应出来他考察我们的是什么,然后就好着手回答了。
在这里我们主要讲命题趋势,具体的知识点就不涉及了。
这些命题趋势的出现既给我们的复习带来了一定困难,也带来了一定的便利。比如说,原题照搬类型,如果你没有记住书上的概念,就无从谈起,比如说这样的题目,什么是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特性,你没记过肯定无从下手。但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经典与流行的关系,你就可以从身边谈起,因为现在日常的生活已经审美化了。比如说周杰伦和萧邦,周是流行音乐歌手,萧邦是古典音乐家。然后你就可以展开分析了,流行是大众的、商业复制的、快餐速朽的、类型化的、日常化的,经典是小众的、严肃的、主题富于深度的、艺术形式上探索创新的、有个性的等等。那同时,流行和经典是互相渗透的,周杰伦不是有一首歌曲叫十一月的肖邦,这就说明了流行文化和经典的互相渗透,流行可以借助经典来增加关注,从而提高销售量;经典可以借助流行扩大传播的广度,焕发第二春。周经典化的野心。这些大家听一下就可以了,后面我们有专题的介绍。我在这里只是举一个例子,说明这种变化对我们也有积极的意义。
二、根据趋势的应对复习方法
1、 重点书目、章节划分
艺术学这门考试课涉及的的书目比较的多,一共有8门13本书。但是请记住,这些书不是同等重要的,如果让我来把这些书按照重要程度划分一下的,是这样一个排列顺序:
第一梯队 :《艺术学概论》《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文艺学》 《文学理论教程》
第二梯队:剩下的所有书是同等程度:音乐、美术、电影、文学的10本书
为什么,因为我们是考取一所以电视艺术著称的院校,那么,它的主攻和考察方向必然要体现出院校特色和教师偏好。艺术学综合考试这门考试课程是考察所有艺术类考生的艺术理论掌握程度、艺术史熟悉程度和艺术分析能力的一种考试。所以说,如果要在艺术学考试中再划分出一个基础和专业的话,那么文学理论教程和艺术概论是基础课、而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文艺学则是专业课。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三本书主要是为了应付简答、论述题的,占的分值是120-130分。
那我们现在就分别来看看这3本书。
第一本是《艺术学概论》,请大家注意,是彭吉象的这本,不是王宏建的那本。为什么我推荐的是彭的这本呢,首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比较薄,396页,王的那本510页。这100页的差距其实不小啊;当然,第二,最重要的原因是,彭的比较简明扼要,纲目清楚,而王的搀杂了许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东西在里面,顾及了意识形态的需要,所以看起来可能会面目可憎。第三、关于艺术门类的分开介绍,王的书只用了75页(110—186),而彭的用了120页的篇幅(269—393)。当然,每个人的喜好程度都不一样,也许你开始就是用的王的,那也可以。
我的建议是以彭的书为主,王的为辅。
那彭吉象的这本书也是有重点章节和常考章节的。大家可以记一下:
第二章第一节 艺术起源常考填空题和简答
第三章第一节 艺术的社会功能
第五章的第一、三、四节
第六章整章
第七章的第二、三节
另外就是第三编的艺术门类,可以说,如果要划出一个归属的话,名词解释应该全部出自这个部分,但是,仅仅第三编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比如肥皂剧,在这本书上根本找不到。怎么办?在后面会提到。
那么,对这些章节的掌握要求是:不但要做到基本概念清楚,而且要学会运用基本概念来分析阐释问题。比如06年的审美距离那道简答题,在《艺术学概论》中230页有介绍,瑞士心理学家布洛提出了“距离说”,主体对客体保持了心理距离,完全排除了功利或者实用的考虑,用一种纯粹的审美心境去欣赏对象。然后下面举了朱光潜《文艺心理学》中的例子,老太太在舞台下看《哈姆雷特》会警告饰演王子的演员当心有毒的剑,这就是心理距离太近。我们在复习的时候就不仅仅只是记住概念,更要记住例子,然后在答题的时候自然能够信手拈来,应付自如。
第二本《当代中国广播电视艺术学》,这是综合里的专业书。基本上,广播电视艺术学的各个相关学科都在书中有所涉及,除了电影以外。该书由十一位老师分章撰写,前两天讲课的杨燕老师、施旭升老师都是这本书的作者之一。这样多人写作会略显松散,但是总体而言,是答题的基底。比如说,我们出一道题目,试分析春节晚会的结构特征和文化意义,这是05年的题,那我们就能够从这本书的92页找到一些答题的提示。 再比如说05年戏剧戏曲的选做题—试论戏曲现代戏,就能从第四章第三节找到端倪。
就这本书而言,我个人认为第一章的第二节、第二章的第二节、第十章和第十二章比较不重要,其他的章节都重要。理由就不用说了吧。
第三本《文学理论教程》,为什么把《文学理论教程》放到艺术学综合里面讲,因为就我的复习经验而言,艺术学综合和专业课打通的基础是《文学理论教程》,目前国内的艺术教育,借重了很多文学范畴的提法,老师还习惯于用文学的思维去判断答案。许多的老师是中文系出身就说明这种问题。下面来看一下重点章节:第四、六、七、十、十二、十五章比较重要,常考章节。
那么剩下的书怎么办?不用专门看了,因为剩下的书是应付填空题和部分名词解释的,所占分值20分—30分。因为我们是艺术类综合,每个相关专业的同学已经在本专业基础课的复习时深入学习了,不需要再在这些比较肤浅的地方下功夫。比如说,考电影学的就不需要再看什么电影概论,考音乐的同学也不用再单独学习什么音乐史。但是考广播电视艺术学的同学怎么复习音乐呢?
我个人有一个简单易行、利人利己的方法,那就是结成一个小组,有考各个专业的同学,每个同学总结自己专业最简单、最常识性的填空题和名词解释。每个人准备个30道填空、30道名词解释,总共4、5张纸,然后大家汇总起来,总共也就是30—35张纸就搞定了。这样对每个考生都有利。而且自己对自己的专业也比较熟悉,这比你一个人去总结所有艺术门类的知识要便捷、高效的多。而且,就靠这30多张纸就能拿到30分,多好的事啊。
关于复试 关于其他专业书籍 关于导师
2、读书、复习方法
四种方法 两种意识
笔记法—把厚书读薄
建议大家做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在图书馆看到很多人看书不动笔,看着看着就开始走神,想今晚吃什么,水煮鱼还是麻辣烫。所以动笔是集中注意力的方法,而且写过一遍肯定会有印象。一个月做一本书,不难,我就作了笔记,三本,用了两个半月的时间。当然,做笔记也是有所侧重的,有的把标题抄一下就行,有的就需要详细解释。
比如你记下了通感这个名词解释,是指在艺术创作或者艺术鉴赏中,各种感觉相互渗透或者挪移,从而大大丰富和扩展了审美感受。好,名词解释作完了,但是感觉好象没有说透,发现下面还有一句话——颜色似乎会有温度(红热蓝冷)、声音似乎会有形象(细嫩幼稚粗犷成熟)、冷暖似乎会有重量(冷重暖轻),这句话很好的解释了抽象的术语,也写上吧。然后下面还有一句话,讲的是通感的发生机制,你把这句话也记下来,一个完整的名词解释就OK了。
笔记的用途不是作完就放在一边不管了,要反复的看,我作完后看了3遍,就基本上记住了。到最后的一个月,书就可以丢开不看了,专门看笔记就可以了。我到最后就是十来页其他艺术门类知识点加三个笔记本反复看。
零碎知识收集法
我们来看一下06年的填空题,其实都比较简单。而且全部都能在这三本书上找到出处,我举例几个,第三题在文学理论教程第115页,第五题在艺术学概论28页,第7题在艺术学概论173页,第9题在艺术学概论172页,第10题在艺术学概论182页。时间关系不再一一列举,我只是想告诉大家,在书里的各个角落里都散落着一些零碎的知识点,把他们找出来,当成填空题准备,非常有效。因为书中列举的常常就是一些艺术学的基本常识、艺术家和作品。
比如说你看到段落里举例子提到了荒诞派法国戏剧家尤奈斯库的《犀牛》,就把他记在一个专门的小本上,积少成多就很可观。当时我大概记了有十几页,到后来甚至都不需要别的专业同学的交流,基本上够用了。
关键词答题法
所谓的关键词答题法指的是在复习时,要善于从语句和段落中摘取关键词,用若干个关键词来串联起答案。大家在本科毕业的时候都写过毕业论文,开头就要有关键词和摘要,因为关键词和摘要就能够大概显示出你论文的基本内容。在答卷的时候,也是一样的道理。你考虑一下,考研的试卷主观题部分每个老师平均只用2分钟来判卷打分,老师一般来说根本不会去推敲你的行文和逻辑是否流畅严密,语句是否通顺。他们常常是大体扫一眼,有几个关键的专有名词出现,字数足够,卷面整洁,这就可以给你打高分了。所以,答题中出现几个关键词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说,看到一个简答题,论述意境及其特征。首先是应该解释一下什么是意境,他指的是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大家在复习和记忆的时候,重点记下3个关键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审美想象空间。在回答的时候,只要老师看到这3个词的出现,一般就给分了。这是一种化繁为简的学习方法。
说文解字答题法
如果出现了一道题,你发现根本无法下手,一头雾水的话,可以尝试一下这种方法:找出题干中的主题词,根据连词判断出主题词之间的关系,然后解析这种关系。比如,美是形象的真理,这个句式是一种判断句。美是什么?初步断定是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然后分析句法结构,形象的真理,真理是本质、本体的含义,转换一下,美是形象的本质,也就是说,美的本质是具有形象性的。
命题意识
请大家养成分析归纳的能力,带着命题的意识去复习。比如说,看到书上的某一个提法,去想一想他会如何变成一道题。高明的厨师看到的不是蔬菜和鱼肉,他看到的是分解开的一道菜。我们看到一个知识点的时候,也要把他变成我们题库里面的一道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