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农民形象的塑造颇为丰满。①张裕民从小受苦出身,是暖水屯第一个共产党员,后来又是村党支部书记,土改运动的主要骨干,工作踏实,人也能于。土改初期,工作组组长文采不信任他,他就找其他成员谈心,争取工作组的支持和帮助。他对阶级敌人表现出了应有的警惕和机智,当地主打算提前卖果子,他便将果园子管起来。后来又毫不犹豫地在大会上站出来指斥张正典的错误,深人细致地做群众工作,终于团结了广大群众,斗倒了地主钱文贵。但小说同时也写到了他的一些性格弱点和土改过程中的失误。张裕民虽然不是最先进的农民形象,却是一个相当成功的艺术形象。②程仁,原来也是雇工,钱文贵的佃户,土改时当了农会主任。作者写这个人物时,把他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生活环境中来刻画,既写他最初因为与钱文贵的侄女黑妮相恋,怕斗了钱文贵,会伤害了黑妮,行动犹豫不决;也写了他随着斗争的深入,在党的教育下提高了认识,毅然揭露钱文贵老婆的阴谋诡计。小说对人物内心活动和思想上的矛盾挖掘得比较深,着重写人物思想发展的过程。③侯忠全老汉是作品中塑造得最生动的形象,他被传统的尊卑观念和宿命论压得直不起腰来,被农会主任程仁笑作是一个“死不肯翻身的人”。最后我们看到形势在催促他,事实在教育他,他终于感受到了翻身的快乐。作家随着土改运动的进展展示了农民思想由落后到觉醒的过程,因之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与现实斗争的发展逻辑取得了统一。
11.张天翼的小说创作始终直面人生,展现世态,贯穿着反暴虐、反虚伪、反庸俗的讽刺主题。①他揭露了绅士淑女们用“礼义廉耻”装饰起来的不过是一个污秽的“禽兽世界”。他的笔无情地鞭挞了小官僚、政客、太太、公子们的自私、贪欲、虚伪和冷酷。②在另外一些作品中,张天翼把解剖刀伸向弊端百出的社会肌体,揭露了社会政治的腐败和黑暗,指出阶级压迫的血淋淋事实。如《三太爷与桂生》等小说体现了张天翼的民主立场和深刻的道德感情,说明他是一位勇猛精进的文学新人和左翼作家。③张天翼还以相当篇幅鞭挞了小市民的灰色人生哲学和畸零性格,触及了某些知识阶层中的庸俗、敷衍、无聊、空虚的生活,写出了病态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生相。④张天翼的讽刺暴露小说没有简单地以革命原理去图解生活和制造反抗,或硬造自己所不熟悉的突变式的“英雄”。他要求自己脚踏实地,严格地从生活中取材,写人状事,让倾向从这些人事描写中自然地流露出来。他的创作为文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
12.沙汀是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家。①他善于从自己熟悉的生活经验中寻找创作素材,通过对四川农村世态人情和风俗习惯的描写,反映出人物带地域色彩的性格特征与时代风云,使得他的作品生活实感强,而且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②他往往不直接表露对丑恶现象的看法,而是冷峻地对客观现实进行具体描绘,让反面形象显示出自身的矛盾与荒谬。③他的作品经常通过对具有喜剧色彩的人物性格的生动刻画,对富于喜剧性的矛盾冲突的深刻揭示,以及运用风趣而口语化的语言,使作品洋溢着一种炽热的讽刺力量。他的小说,对中国现代讽刺小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3.①艾芜的《南行记》、《南国之夜》描写了西南边境上农夫、士兵、流浪汉等下层人民的生活。他跟他笔下这些辗转于生活底层的人物一起经受着坎坷生活和残酷命运的磨炼,代他们倾诉内心的激愤,也从他们褴褛和粗野的外表下去发掘精神的美。②艾芜小说以浓郁的异国风光和边远地区的异地风习为陪衬,以人物在不安定的,多灾难的流浪生活和殖民地的屈辱生活中的顽强求生意志为内核,将写景、叙事、抒情和刻画人物交织在一起,表现出一种昂扬与忧郁奇特兼杂的格调与浪漫的色彩,形成一种浪漫抒情小说的新范例,从而为30年代前半期的小说创作增添了新的色调。
14.《丽人行》以日本侵略军铁蹄下的上海为背景,刻画了三个不同的女性形象:纱厂女工刘金妹、知识女性梁若英、地下工作者李新群。剧本通过这三个不同的灵魂启示人们对生活道路的思考,并通过她们及其周围人物的艰辛和苦难,对日本侵略者及汉奸走狗的罪恶给予有力揭露和控诉。
在艺术形式上,田汉大胆打破了话剧分幕的格式,采用了传统戏曲灵活安排场子的方法,安排了4幕21场次,从而让剧情在多变的场景中迅速开展和转换。同时又吸取了活报剧一类的手法特点,各场间设“报告员”登台致词,让这些串连词和剧情互相发生和映衬,有利于三线归一,又增强了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田汉这种向传统戏曲寻求文化支援的探索,对我国话剧舞台性艺术的发展是个有力促进。
15.“闲谈体”散文体式是林语堂在《人间世》第6期《论小品文笔调》中所提出,它与“闲适笔调”、“娓语体”同为林氏对西方familiarstyle一词的意译。他称此种文字的长处是在“笔墨上极轻松,真情易于流露”。从内容上讲,“闲谈体”散文取材广泛,不拘一格,宇宙之大,苍蝇之微都可作为写作的主题。形式上“除游记诗歌题跋赠序尺牍日记之外,尤注重清俊议论文及读书随笔”。林语堂的大多数幽默文章与小品文,都是用极自由的散文笔调,谈天说地,庄谐并用,化严肃为轻松,恰如密友攀谈,全无客套,更无八股气味。通过林语堂的努力,闲话风的散文成为一种正规的文体。
16.散文集《画梦录》最能体现何其芳的才情和艺术创造力。其中有对于衰微的昔日的感唱,有对于悲苦的闺阁少女的系念,有对于“山之国”的故土的眷恋,是一个社会囚徒发出的凄恻的变徵之音,从中可见出作者所体味的时代的沉重与僵硬。这是一本雕云绘梦的书,它的调子是感伤的,流露的感情也是相当纤弱的。
《画梦录》的重要价值在于它对散文艺术的自觉追求与散文的抒情美、形式美的创造上。何其芳在创作这批散文时,极其注重情调和氛围的创造,往往采用思索者“独语”的语调,复织进多重复合的意象,来传导他奇幻的想象,将读者推进他设置的“纯粹的柔和,纯粹的美丽”的艺术天地。他大胆起用能引起新的联想的中外典故和传说,采用充满才智的譬喻和点化,将一股情思,一星感触,点染成一片沁人心脾的奇丽幻景。在文字的运用上,他像一个极精细的淘金者那样睁大眼睛苦心孤诣地从旧诗文中寻觅、汰选一些富表现力和独异性的词语,化入他的文章。他还经常采用现代派文学建立在通感理论上的词语奇异搭配来创设美妙的新空间。何其芳散文是“五四”期“美文”的一个新进展,它对散文文体的新探索,特别是在现代散文“抒情性”的创造性探索方面,直接推动了30年代前半期“抒情散文热”的形成。
17.《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作者以她惯用的散文手法,疏疏落落地写出儿时难忘的记忆。它再次打破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作品从大泥坑子这一带有象征意味的事物,写出这荒僻小城人们精神的麻木,通过小团圆媳妇的惨死等情节 有力地写出了千古相传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和习俗对于人们灵魂的惊人锈蚀。们呼兰河传》实际上也是沉默的国民的灵魂的别传。在艺术上,《呼兰河传》比《生死场》更为成熟,表现为抒情性更加浓厚,笔调更活泼纯熟,叙事写景大都真切动人,揪住人心。
18.前期的戴望舒是个感伤诗人。他的第一部诗集《我底记忆》中第一辑中的12首诗,明显受到当时流行的新月诗派新格律诗的影响,注重音乐性,句式大体匀称,每节 行数相等,诗形整饬,押韵且韵位固定。第二辑《雨巷》六首,可看做一个过渡,诗形多半整齐,注重音乐性。第三辑《我底记忆》八首,已从过分追求音律中解脱出来,多用句式、调式灵活自由的散文化手法传达内在的节 奏——诗情。
第二部诗集《望舒草》确立了以散文美为主要特征的自由诗体。在这部诗集中,情绪的节 奏已完全代替了字句的节 奏,其律动表现于诗中现代人的情绪的自由而又有法度的跃动上。《望舒草》表现了作者诗艺的趋于成熟。
19.臧克家诗在技巧形式方面受到我国古典诗词和闻一多新格律主张及手法的深刻影响。诗人的艺术注意力大部集中在创意和创词上,并为此下过不少功夫。在创意方面,他常在人所共见的生活素材中出奇制胜地开掘新意,并赋予诗以丰美的意象。在创词方面,他不断地掂量着每一个字、词的色泽和韵味,力求安得妥贴、新奇。他的全部艺术追求,可用“意新语工”四个字来概括。他确立的是一种严谨的创作作风。
20.《啼笑因缘》叙述了一个以樊家树为中心的多角恋爱故事,它具有一定的反封建色彩。首先,它揭露了封建军阀飞扬跋扈、穷奢极欲的丑恶面目。其次,杨杏园的清白自许和冷清秋的淡泊自甘等言行,以及他们参禅学佛的忍让哲学的烙印大大淡漠,出现了一种对豪门抗争的侠义豪情。最后,樊家树与沈凤喜相爱过程中,并不受“门阀”、“节 烈”等封建观念所左右,也具有反封建的内容。
《啼笑因缘》在艺术上也独具匠心。首先,故事的情节 架构巧妙;其次,反霸道、反强权的精神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情爱故事相融合;第三,作家将缠绵悱恻的言情小说和惊险紧张的武侠传奇融为一炉,又将传统章回小说和西洋小说新技法融为一体。
第十一章1937-1949年的文学创作(一)
学习本章的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1937-1949年国统区和沦陷区的创作概况;了解艾青的生平与创作概况,能够分析艾青诗作的风格及评价其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了解田间、穆旦诗作的思想及艺术;了解夏衍、陈白尘、李健吾戏剧的创作概况;掌握路翎、钱钟书小说创作的成就;掌握张爱玲、徐讦、无名氏创作的成就。
第一节 概述
抗战初期的创作:小型、通俗作品的涌现。①小型戏剧十分繁荣,出现了《放下你的鞭子》、《三江好》、《最后一计》等优秀作品。②诗歌创作相当活跃,1938年前后在武汉、重庆等地兴起了朗诵诗运动的热潮,如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等广为流传。③报告文学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代表作有丘东平的《第七连》等。④在通俗文学和戏曲创作方面,京剧、地方戏、快板、相声等被广泛采用。小型作品与通俗作品具有短小、活泼、敏捷、通俗和富有战斗性的特点,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大众对文艺反映抗日的迫切要求,但在形式上缺乏细致的推敲,带有一定的公式化与概念化的倾向。
抗战进人相持阶段后的创作:内容上加强了对国民党专制统治的揭露与批判,艺术上则逐渐由小型趋向大型,由粗放走向精雕细刻。①戏剧上多幕剧创作活跃。宋之的的《雾重庆》、吴祖光的《风雪夜归人》、阳翰笙的《天国春秋》、欧阳予倩的《忠王李秀成》取得了较大成功。②长篇小说创作繁荣。茅盾的《腐蚀》,萧红的《呼兰河传》,巴金的《春》、《秋》,姚雪垠的《长夜》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③散文上梁实秋的《雅舍小品》和冰心的《关于女人》颇受读者欢迎。④诗歌方面逐渐以叙事诗与抒情诗代替了抗战初期的短诗和朗诵诗。
孤岛文学的成就:戏剧方面,于伶的《夜上海》,阿英的《明末遗恨》、《海国英雄》、《洪宣娇》引起强烈反响,李健吾翻译的《爱与死之搏斗》、《乱世英雄》也吸引了众多观众。杂文创作方面,《边鼓集》、《横眉集》等“鲁迅风”杂文产生了较大影响。
上海沦陷后的创作:《万象》是最有影响的文学杂志。师陀的《无望村的馆主》、《果园城记》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其剧本《大马戏团》、《夜店》也有一定影响。张爱玲的《传奇》,苏青的长篇自传体小说《结婚十年》受到广泛欢迎。周作人的闲适小品,袁犀的长篇小说《贝壳》也各有特色。
解放战争时期的创作:①喜剧文学成为一种创作主潮,《八十一梦》、《围城》、《升官图》、《马凡陀的山歌》等都是戏剧性的作品。②“七月”派主要作家有路翎、绿原、鲁藜等,他们大都实践着胡风的文学理论主张,抒写重大题材,表现对战斗的渴望和对光明的向往,具有强烈的战斗精神。九叶诗派的主要作家有辛笛、陈敬容、郑敏、穆旦等人,他们从不同侧面暴露国统区的黑暗现实,在艺术上他们也进行了大胆创新,成为当时引人注目的诗歌流派。③袁水拍的政治讽刺诗集《马凡陀的山歌》、黄谷柳的长篇小说《虾球传》在民族形式和大众化探索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第二节 艾青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192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32年写成第一首诗作《东方部的会合》。
艾青抗战前的创造:主要有诗集《大堰河》与《马槽集》,早期诗作强烈地抒发了对生活的爱憎感情,揭示出劳动人民的深重苦难。《大堰河——我的保姆》以抒情主人公“我”与大堰河一家的关系以及大堰河一生的悲惨遭遇,深情地叙写了大堰河善良、勤劳、无私的动人形象。在艺术上,真挚而浓烈的抒情,质朴而深沉的口语,一唱三叹的旋律,都使该诗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与感人效果。
抗战爆发以后的创作:出版有《北方》、《向太阳》、《他死在第二次》、《旷野》、《火把》等诗集,形成了诗人创作道路上的鼎盛时期。《北方》集收录了诗人在抗战最初阶段的重要诗作,展示了民族的觉醒和人民的抗敌热情。长诗《向太阳》以武汉为背景,真实地展现了抗战初期全国人民为神圣的民族解放事业而努力奋斗的壮丽画面,以高度的热情赞美着光明,赞美着民主。诗集《他死在第二次》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大无畏的气概,给艾青的抗战诗作涂上一层悲壮的色彩。1940年完成的长诗《火把》是一曲表现抗战年代革命青年生活道路的青春之歌。诗中的火把是时代的光明的象征,这种光明是由广大人民的爱国热情燃烧起来的。
在延安时期的创作:主要有《雪里钻》、《献给乡村的诗》、《反法西斯》、《黎明的通知》等,这一时期的作品在艺术上比较单薄,缺乏感人的诗情。这是艾青的艺术个性和创作风格尚未能和新的主题、题材相适应相融合的缘故。
艾青诗歌的艺术成就: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以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他的诗使自由体诗在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巩固了新诗发展的阵地,推动了中国新诗的健康发展。他的诗中蕴藏着一种深沉而强烈的感情,诗中回荡着对祖国、民族前途的热切思考。他还十分重视独特意象的创造,在意象中,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独特的感受、观察和认识。
第三节 田间穆旦
田间(1916-1985),原名童天鉴,1935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未明集》,后又出版《中国牧歌》和《中国农村的故事》。
《给战斗者》的思想与形式:作者以深厚的感情描述了中国人民曾经有过的朴实而安宁的和平生活,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对祖国同胞惨无人道的蹂躏,并发出必须为祖国而战的强烈呼喊。急促的旋律,跳跃的节 奏,表现出诗人对民族命运的热切关注。
其他创作:《她也要杀人》描写了一位中国北方农村妇女白娘的悲惨遭遇。1945年前后,田汉还创作了《戎冠秀》和《赶车传》两部长篇叙事诗。
穆旦(1918-1977),创作有诗集《探险队》、《穆旦诗集(1939~1945)》、《八旗》。
穆旦诗中的“自我”:《诗八首》、《我向自己说》等诗显示了穆旦对于“自我”的独特探索与表现。《诗八首》礼赞了爱情丰富而复杂的过程,礼赞了爱情的美、力量和永恒。穆旦的“我”深深植根于中国现实之中。早期的诗作中已经透露出关注现实人生的倾向。《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直面战争与死亡,礼赞了生命与永恒。穆旦的自我始终处于痛苦的自我解剖之中,致力于展现自己心灵的自我搏斗和种种痛苦而丰富的体验,充满了深沉的内省与思辨的力量。
第四节 夏衍陈白尘李健吾
夏衍(1900-1995),原名沈端先,1929年与郑伯奇等组织“艺术剧社”,首先在戏剧界发起无产阶级戏剧运动,并参与筹建“左联”,成为我国左翼文艺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他的文学成就主要集中在话剧创作方面,《赛金花》、《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心防》和《法西斯细菌》等剧本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促进了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
《赛金花》和《秋瑾传》:《赛金花》以庚子事变为背景,通过八国联军侵略时清朝官吏通过妓女赛金花向联军统帅瓦德西求和这一事实,揭露了清政府官僚腐败无能、丧权辱国的种种丑态,给人们描绘了一幅百丑图。《秋瑾传》以女英雄秋瑾传的故事为线索,抨击了祸国殃民的清朝统治者和卑躬屈膝的汉奸走狗,在艺术上初步体现了夏衍剧作淳朴素淡、简洁明净的艺术风格。
《上海屋檐下》的成就:标志着夏衍的剧作题材由历史转向现实,并自觉地运用严谨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进行创作。剧本通过同一幢小楼里的五户人家的不同遭遇和命运的描写,反映出一群善良的人们的不幸生活,生动地展现了那种令人窒息、抑郁的时代气氛。《上海屋檐下》显示了夏衍在艺术上的成熟。剧本头绪繁杂,但又有主有从,繁而不乱。
《心防》与《法西斯细菌》:《心防》生动地记叙了抗战初期坚持在上海“孤岛”继续进行斗争的地下文化工作者的生活。主人公刘浩如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新闻记者。《法西斯细菌》描写的是一位留学日本的细菌专家,在现实的教训面前终于由不问政治到投身于抗战洪流的故事。青年科学家俞实夫的觉醒、转变过程实实在在,合理可信,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夏衍剧作的风格:选取与现实斗争密切相关的题材,故事多取材于平凡的生活琐事,十分注意选择富有特征的场面、细节 ,语言朴素自然,含蓄深沉。
陈白尘(1908-1994),原名陈增鸿、陈征鸿,左联时期的创作有《虞姬》、《石达开的末路》等。发表于1937年的七幕历史剧《金田村》,巧妙地把太平天国革命与抗日战争照应折射,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写于1939年的《乱世男女》刻画了一群被抗战洪流搅浮起来的都市“沉渣”,从南京逃到大后方后的种种丑态,透露出作者的艺术才华。1940年创作的五幕剧《结婚进行曲》,通过女青年黄瑛谋求职业四处碰壁的不幸遭遇,较成功地揭示出现实的黑暗和人民对黑暗现实的反抗。
《岁寒图》和《升官图》:《岁寒图》着重塑造了一位忠于职守、克己为人的医师黎竹荪的形象。在困难与挫折面前,他守志不移,坚定意志,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升官图》是一部讽刺喜剧,剧情是在两个强盗的梦境中以夸张、漫画化的形式展开的,剧作假托两个强盗的一场升官发财的美梦,把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现实赤裸裸地揭露出来,是一部活生生的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官场现形记”。作者运用了夸张与漫画手法,把剧作的主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剧作语言生动幽默,含蓄有力。
李健吾(1906-1982),是一位有独特艺术审美个性的剧作家。代表作《这不过是春天》塑造了一位“善恶共生”、“美丑交织”的女性形象——美貌、机智而又充满着矛盾的厅长夫人。《梁允达》描写了山西一个农家祖孙三代为了家庭财产的支配权而互相残杀的故事,剧本表现了在金钱欲的支配下,父子两代人经历了怎样的内心的善恶冲突与人格裂变。《贩马记》是一部正面反映辛亥革命、又以男女主人公恋爱悲剧为副线的话剧。《青春》是一部“含泪的喜剧”,具有“牧歌风味”和“乐观主义的调子”。
李健吾剧作的成就:他善于对人性进行剖析,他所创造的“善恶共存者”的形象系列是他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一种贡献。他的戏剧不仅技巧圆熟,而且布局严谨而匀称;既有深湛的欧洲戏剧艺术的造诣,又能继承祖国戏曲艺术的精华;在话剧语言的运用上,更是精练而性格化,以华北农村为背景的戏,尤具浓郁的乡土气息。
第五节 路翎钱钟书
路翎(1923-1994),原名徐嗣兴,生于南京。其早期的作品,大都反映破产农民、矿工、卖艺人、匠人、商贩等下层人民的生活。他并不着力于对旧社会黑暗生活本身的揭露,而是试图透过这种描写,寻求出“人民底原始的强力,个性底积极解放”。
《饥饿的郭素娥》:小说描写了一个美丽而强悍的矿区劳动妇女郭素娥的故事,作者在这个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中,执意挖掘出蕴藏在人民心中的追求个性解放和自发反抗黑暗势力的“原始强力”,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奴役的创伤”。
《财主底儿女们》:小说以苏州巨富蒋捷三一家的风流云散为中心,力图反映出“一·二八”以后的十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提出在这个动乱的时代中青年知识分子的道路问题。小说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上,描写了财主的儿女,即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民族矛盾激化的时代里的思想面貌,显示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具有相当深刻的思想意义。
抗战胜利后路翎的创作:1946年创作的中篇小说《蜗牛在荆棘上》,描写一位当兵的农民因轻信别人对妻子秀始的流言,回家后对妻子显示“英雄行动”的故事,反映出人物被扭曲的灵魂,投射出农村中的阶级矛盾。中篇《嘉陵江畔的传奇》,通过农村姑娘王桂香与四川青红帮流氓骗子的英勇抗争,表现了落后地区群众自发斗争的历史画面。1948年创作了长篇《燃烧的荒地》,在这部小说里,作者已经不再抽象地反映人物的反抗与“蛮力”;而是更为明显地表现出现实的、阶级的斗争。
路翎小说的特色:他的小说主观色彩强烈,形成以强烈的内心冲突和复杂的情绪波折表现人物性格的心理描写特色。在揭示人物灵魂的复杂性、丰富性方面,路翎小说往往有独到的发现,具有相当的真实性。
钱钟书(1910-1998),是一位学者型的讽刺幽默作家。1941年出版了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6年,出版短篇小说集《人·兽·鬼》,1947年出版长篇《围城》,他的作品给中国现代讽刺幽默小说带来了新的内容和新的风格。
《围城》的思想与艺术:作者以留法回国的青年方鸿渐为中心,描绘了一群留学生与大学教授,在生活、工作、婚姻恋爱等问题上遇到的矛盾纠葛,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猥琐灵魂和灰色人生,反映了抗战初期上层知识分子的活动和生活,同时也象征了当时的人生“一无可进的进口,一无可去的去处”的绝境。在艺术上,《围城》是细腻而婉转的,作品中高超的幽默手法,大量的奇妙譬喻,以及丰富的知识容量,构成了小说独特的风格。
方鸿渐形象:是一个具有一定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的悲剧,反映了那些比较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黑暗社会这一“围城”中的必然遭遇。
第六节 张爱玲
张爱玲(1917-1995),1944年出版处女作《传奇》,代表作有《茉莉香片》、《倾城之恋》、《金琐记》等。
创作概况:张爱玲最擅长的是叙说“家史性”的故事。《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主人公葛薇龙是个有上进心的少女,为求得“饮食”的生存,被姑母——荒淫无耻的富孀粱太太作为“男女”调情的色饵,终于跌入堕落的深渊。《倾城之恋》表现的是少妇白流苏和华侨子弟范柳原的苦涩的爱情。《金锁记》则通过对主人公曹七巧的变态心理的发掘,深刻揭示了金钱毁灭人性的罪恶及封建家族制度的弊害。
创作风格:①“亦洋亦古,非中非西”,擅于挖掘人物的深层次心理;②以传统章回小说为总体格局,杂以西方现代派手法;③擅长于营造梦魇般的氛围,展现梦魇般的故事,梦魇般的文化及梦魇般的人性。
第七节 徐讦无名氏
徐讦(1908~1980),40年代“后期浪漫派”的代表作家。徐讦的文学活动可分为三个时期:①发生期(1930-1936),代表作有中篇小说《鬼恋》及短篇小说集《阿拉伯海的女神》、《幻觉》。②成熟期(1937~1949),代表作有《荒谬的英法海峡》、《吉布赛的诱惑》、《精神病患者的悲歌》、《风萧萧》等几个具有浓郁浪漫主义倾向的中篇小说。③持续发展期(1950-1980),代表作有《彼岸》、《江湖行》、《悲惨的世纪》等长篇及《鸟语》等短篇小说集。
徐讦小说的特点:以“人性与爱”作为贯穿母题,以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作为基本的小说格调,在人性和心理的解剖上有着相当的深度;小说充满异域色调、边缘色彩和传奇性情节 ;语言含蓄蕴藉,富有禅趣。
《鬼恋》:叙述的是一段扑朔迷离的“人”、“鬼”相恋的爱情故事。在这部小说中,传奇性的人物、神秘浪漫的氛围、惊心动魄的爱情、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 和诗化的语言共同构成一种具有诱惑性的文本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