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行政执行研究的线索、途径和模型
一、行政执行研究的基本线索
简述行政执行三代研究的概况?
⑴1973年到70年代末期是执行研究的第一代,具有的特征是:①主要采用自上而下的研究途径;②第一代研究主要是小规模的案例研究。
⑵8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是执行研究的第二代,具有的特点是:①主要采用自下而上的研究途径,自下而上的研究途径是与自上而下研究途径相对的研究途径,在研究的出发点、关注的中心、执行过程的性质、政策的界定等方面与自上而下的研究途径相对。②第二代研究逐渐意识到了第一代研究过分注重案例研究,未能形成一般性理论框架的缺憾,试图提出执行研究的一般理论模型。
⑶90年代至今是执行研究的第三代,具有的特点是:①试图综合和超越第一代和第二代的理论,具有研究方法和理论工具多样性的特征。②扩大了研究的范围,将执行扩展到府际关系的范围和分析层面。
二、行政执行的研究途径
论述行政执行的研究途径?
⑴自上而下的研究途径
特点:①研究的基点是解释为什么政策过程出现或没有出现成功的结果;②从中央政策制定者的角度看待政策执行问题;③“政策过程被认为是由一系列具有逻辑关系的阶段组成:从以因果关系为基础的意向经由决策再到行动,政策执行开始于政策制定终止的地方”;④区别作为创设初始条件的政策制定和把政策假设转化为行动的项目设置;⑤政策执行就是将政策付诸行动的过程;⑥重视外部环境对政策执行过程的影响。
缺陷:①过多地关注中央行动者的目标和策略,其他行动者在执行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被忽略了;②所谓的完美的行政的必要的条件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具备的;③为了应付不确定性,各种组织都不可避免地拥有自由裁量权,基层官员的活动将由产生“控制赤字”,因为他们发展出了应付压力的各种办法;④通过强调中央的目标,不但忽视了基层官员的适应策略,也忽视了政府行为的意外结果;⑤某些政策并不具有明确的目标,它们通过一系列活动者的复杂互动,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发展和演变而来,因此,并不存在明确的政策评估标准;⑥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的理论区分,在执行过程中无法维持,因为政策是在执行实际过程中制定和修正的。
⑵自下而上的研究途径
特点:①重视基层官员的作用;②认为行政执行活动是多组织或个人之间互动的过程;③从基层和个人出发看待政策执行问题,政策链条中的底层是观察和分析政策执行的基点和焦点;④行政执行过程是不同行动者表达自己意志,提出动议,行动者之间相互谈判和妥协的过程;⑤政策执行与政策制定是不可分离的,制定政策是执行过程中的内在组成部分,主张用政策和行动关系取代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的二分法。
缺陷:①过分地强调基层官员的自由裁量权;②行动者的认知被辩认出来,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解释;③自下而上的主张者一开始关心的并非是政策执行问题,而是关注在一个特殊的政策领域,实际的行动者之间的相互作用;④对自上而下的研究途径的批评有失公正,过分夸大了许多因素;有些政策确实具有明确的目标,因此,弄清楚这些目标是否实现是相当重要的;⑤放弃政策形成和执行的二分法,使人们很难区分政治家和文官的相对影响;⑥将政策过程视为一个变动的无缝隙之网,其中没有决策点,就排除了政策评估的可能性。
⑶综合研究途径
趋势:①对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研究成果达成了共识,肯定其取得的成果的同时认识到了两者的局限;②对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研究途径的超越和分析工具的丰富化;③第三代研究概念的形成。
三、行政执行的理论模型
简述行政执行模型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⑴行政执行模型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行政执行现象的认识;
⑵行政执行模型有助于行政执行实践的开展;
⑶行政执行模型是开展行政执行研究的必要环节。
简述行政执行有哪几种理论模型?
⑴史密斯的政策过程模型;⑵范霍恩和范米特的政策执行系统模型;⑶巴达奇的博弈模型;⑷马兹曼尼安和萨巴蒂尔的综合模型;⑸门泽尔的组织间模型;⑹高锦等人的府际关系模型;⑺萨巴蒂尔的政策变迁与学习的宣导联盟模型。
第四节 行政执行的方式
简述行政执行常用的几种方式?
⑴行政执行的管理方式;
⑵行政执行的政治方式;
⑶行政执行的法律方式;
⑷行政执行的市场方式;
⑸行政执行的伦理方式。
一、行政执行的管理方式
行政执行的管理方式:是指在行政执行的过程中,借鉴和吸收管理学的价值、理念、工具、操作手段来处理执行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形成以效率、效益、经济等管理价值为导向的执行结构,从而实现特定的执行功能。主要体现在①在行政执行中运用管理的理念和价值;②在行政执行中运用管理工具;③运用管理方法评估行政执行结果。
二、行政执行的政治方式
行政执行的政治方式:是指在行政执行的过程中借鉴和吸收政治学的理念、工具和方法来处理行政执行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形成以民主、责任、代表性、回应性等政治价值为导向的执行结构,以实现特定的执行功能。
三、行政执行的法律方式
行政执行的法律方式:是指在行政执行的过程中,将行政执行看作运用法律和执行法律的活动,遵循法律的理念、价值和方法来处理行政执行过程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形成诸如宪法至上、依法行政、权利平等、程序正当等法律价值为导向的行政执行结构,以实现特定的执行功能。体现在①宪法至上;②依法行政;③权利平等;④程序正当。
四、行政执行的市场方式
行政执行的市场方式: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将市场机制引入到行政执行的过程当中,通过公共产品的多元提供主体之间的相互竞争,利用市场机制来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完成行政执行任务的行政执行方式。
五、行政执行的伦理方式
行政执行的伦理方式:是指行政主体自身遵循一定的伦理准则约束自行行为;并通过伦理灌输的方式塑造和影响行政客体,使行政伦理在执行过程中发挥推动与规范作用的执行方式。
第九章 行政方法
第一节 行政程序
一、行政程序的涵义
⒈何谓行政程序
行政程序:是指依照时间将每项行政管理活动的整个进程划分为若干例行性的次序、步骤、环节,以协调和促进某项行政工作的完成。
⒉行政程序的特性(简答)
⑴合理性;⑵有序性;⑶例行性;⑷稳定性;⑸适应性;⑹系统性
二、行政工作的程序化
⒈行政工作程序化的内容(简答)
⑴掌握和运用资料;⑵编制行政程序;⑶行政程序分析;⑷行政程序操作;⑸行政程序检查
⒉行政工作程序化的意义和作用(简答)
⑴有助于行政管理的科学化;
⑵是行政管理制度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⑶是行政管理高效化的保证;
⑷是考察行政机构工作好坏的标志。
三、行政程序的简化(试述行政程序简化的步骤?)
⒈选定准备进行研究的工作,被选定的工作应具有社会价值;
⒉以直接观察的方法,收集记录选定研究工作的全部事实;
⒊认真分析记录的事实;
⒋全盘考虑现行的工作情况,在研讨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完善,以寻求最佳工作程序;
⒌衡量所确定各步骤的工作量,并认真计算所需标准时间,以便确定工作进度;
⒍在已确定标准步骤及标准时间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程序与新的工作方法;
⒎对新的程序进行科学操作,并以适当的控制手段来维持新方法的实施。
第二节 行政计划
一、行政计划的概念
行政计划: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据法律或其他有关规定,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目标或为实现这些社会目标准备条件,所制定的行动方案,这种方案一经制定,便具有法律效力,成为某个特定领域的政府活动的根据和准则。
二、行政计划的编制过程(简答)
⒈确定目标;⒉调查研究;⒊资料分析;⒋计划方案的拟订和评价;⒌方案的选择;⒍计划执行过程的反馈和计划的修正。
三、行政计划编制的技术方法(简答)
⒈综合平衡法;
⒉规划-计划-预算系统(PPBS系统);
⒊行政计划评审术(PERT技术);
⒋关键路线法(CPM)。
规划-计划-预算系统:又称PPBS系统,是通过规划把编制计划和预算工作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管理的方法。
第三节 行政基本方法
行政基本方法:是指一定的行政组织或行政人员,为了完成行政任务而在开展行政工作时普遍采取的措施、办法、手段。
论述行政基本方法?
⒈强制性行政方法;⒉诱导性行政方法;⒊参与管理方法;⒋行政责任方法
一、强制性行政方法
强制性行政方法:是指以事为中心的事务至上的行政方法,按照这种方法,人处于从属的地位,其作用的结果是人们不得不服从于行政目标并为之努力工作。
⒈指令方法;⒉法律方法;⒊经济方法
二、诱导性行政方法
诱导性行政方法: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管理方法,它通过利用非强制手段使机关工作人员和广大群众自觉自愿地去从事政府所鼓励的工作或活动。
⒈思想教育方法;⒉行政激励方法
三、参与管理方法
参与管理方法:是通过由下级行政主体或行政客体参加管理和决策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和管理效率的一种行政管理方法。
行政机关参与管理的主要实施途径?
⒈团体决策;⒉咨询制度;⒊建议制度;⒋来信来访制度;⒌其他途径。
四、行政责任方法
行政责任方法:是现代行政管理中的一种综合性管理方法,它用行政体制中职权划分的机制将组织中的目标与人事中的职位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行政工作中的职、权、责、利诸要素一致起来。
第四节 行政技术
行政技术:是指行政方法当中运用自然科学与工程科学方面的技术,并逐步实现量化的那部分。
论述行政技术?
⒈系统工程;⒉电脑信息技术;⒊PDCA循环技术;⒋ABC重点管理法
一、系统工程
⒈系统工程的概念
系统工程:是一种高度综合的管理技术,是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有关思想理论,对整个行政管理系统的构成要素、组织结构、信息交换、反馈控制等功能,进行综合分析、设计、试验、实施,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财、物的作用,以实现行政管理系统的整体优化。
⒉系统工程的建立(简答)
建立系统工程要有技术基础,主要有三大技术:
⒈最优化理论和方法;⒉系统分析;⒊数控技术。
二、电脑信息技术(简答)
⒈社会计算机化;⒉政府上网;⒊管理信息系统。
政府上网:是指各级各地政府部门利用计算机通信技术,在因特网上建立正式站点,推动政府办公自动化与政府网上便民服务,实现政府在诸多领域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三、PDCA循环技术
PDCA循环技术:又称“戴明循环”技术,是对制定和实现计划的循环过程进行控制的技术,属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是戴明提出来的。包括四个阶段:1计划、2实施、3检查、4处置。八个步骤:1找出存在的问题,选定课题;2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3找出影响最大的原因;4研究措施,制定计划;5执行措施计划;6调查效果;7巩固措施;8提出尚未解决的问题。
四、ABC重点管理法
ABC重点管理法:又称“ABC分析法”、“分类管理法”、“帕累托分析法”,是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种类繁多、错综复杂的事务或问题进行分析排队,并根据一定的数量标准划分类别,以抓住事物主要矛盾的一种定量的科学管理技术。
第十章 行政效率
第一节 行政效率概说
一、行政效率的涵义
行政效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从事行政管理活动的产出同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要素之间的比率关系。
二、行政效率的类型(简答)
⒈微观效率和宏观效率;⒉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⒊静态效率和动态效率;⒋组织效率和个人效率。
三、行政效率在行政管理中的地位(简答)
⒈行政效率是衡量整个行政管理活动的重要标准;
⒉行政效率高有助于建立政府与社会之间的良性关系;
⒊行政效率高低关系到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⒋行政效率是行政管理学研究的主题。
第二节 行政效率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行政效率研究的传统模式及其局限性?
⒈忽视了公共部门效率研究的特点和特殊要求;
⒉没有充分体现效率研究本身的特点和重点。
当代行政效率研究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⒈席卷西方各国的行政改革浪潮为行政效率研究的深入提供了机遇和动力;
⒉与早期的研究相比,比较注意结合政府部门和公共组织的特征;
⒊在行政效率研究的角度和方法上突破了早期的综合模式;
⒋随着行政改革的深入,西方各国政府对经济和效率的关注转向了效益和“顾客满意”,质量被提到首要地位。
我国行政效率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我国行政效率研究的主要成就和目前存在的问题?)
⒈行政效率研究有分量的专著还很少,多数研究只是作为行政管理学概论的一部分出现的;
⒉就有关论文看,效率研究没有脱离西方70年代以前的模式和特点;
⒊行政效率研究方面缺乏学术敏感性,对当代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和新趋势缺乏了解和跟踪;
⒋行政效率研究中存在与实践的脱节。
第三节 绩效评估的作用和意义
绩效评估:是指组织定期对个人或群体的工作行为及业绩进行考察、评估和测度的一种正式制度。
论述绩效评估的作用和意义?
一、绩效评估意义的负面阐释
⒈公共物品的过度供给,成本上升和浪费;
⒉鼓励官僚的预算最大化倾向;
⒊导致公共机构内部的私人目标。
二、绩效评估意义的正面阐释
⒈绩效评估体现了公共管理的新思维;
⒉绩效评估是提高政府绩效的有效工具;
⒊绩效评估是有助于提高政府的政治合法性。
第四节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实践
一、公共部门的特点和绩效评估的困难(简述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难点?)
⒈公共部门的垄断性;
⒉公共部门的目标多元性和目标弹性;
⒊公共部门产出的特征;
⒋公共部门生产过程的特点;
⒌公共管理环境的特点。
二、公共组织绩效评估的研究与实践(简答)
⒈公共组织绩效评估的学术研究可以追溯到1910年;
⒉公共组织绩效评估的实践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
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西蒙出版了《市政工作衡量:行政管理评估标准的调查》;
⒋大规模的公共组织绩效评估始于70年代初期;
⒌公共组织绩效评估在其他西方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
⒍鉴于组织绩效评估在西方国家的广泛应用,西方学者惊呼传统的“行政国家”正被“评估国家”所取代。
第五节 行政效率测定的方法与技术
一、效率测定的基本概念
⒈效率测定的实施框架;
⒉效率示标;
⒊成本函数和生产函数。
二、行政效率测定的途径和方法(简答)
⒈效率测定的传统方法;(①效率评价的经验方法;②科学管理学派的测定方法;③资源投入进度监测法)
⒉工作荷载分析法;
⒊要素分析法;
⒋产出评估法。
资源投入进度监测法:又称预算监测,是根据资源投入是否按照财务规定和确定的时间表进行来评价行政组织的工作。
工作荷载分析法:是通过不同单位在工作荷载和结果方面的横向比较来确定各个单位的效率水平。
要素分析法:是指投入要素与结果要素转换率的分析,包括单要素分析和多要素综合分析。
第十一章 机关管理
第一节 机关管理概述
一、机关管理的涵义及特征
简述机关管理的涵义及其特征?
机关管理是指对作为行政组织办公地点的机关环境完善、机关设施的营建、机关物材的配置、文书文件的处理、机关事务的分工等进行的合理化管理。
⑴机关管理事务的多样性特征;
⑵机关管理事务的固定性特征;
⑶机关管理事务的辅助性特征;
⑷机关管理事务的技术性特征。
二、机关管理的意义
简述机关管理的意义?
⑴公共行政的机关管理是为有效进行社会管理的行政活动服务的;
⑵机关管理问题的中心是对大量繁杂的机关行政事务的处理;
⑶实现现代机关管理的目标应遵循制度化、科学化、效率化等根本原则。
三、机关管理的原则
论述机关管理的七大原则?
⑴管理程序规范原则;⑵公私资材分离原则;⑶文书主义原则;⑷技能转移的原则;⑸例外原则;⑹集中管理的原则;⑺机械化的原则。
四、机关管理的现代化
简述机关管理的现代化的涵义及在其进程中应关注的问题?
机关管理的现代化包括双重涵义,第一是指机关管理的现代性目标如何实现的问题,即如何按照机关管理的原则推行有效的机关管理。第二是具体到如何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设备,提高机关管理效率的问题。
⑴机关管理的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根据公共行政和政府机关管理的特点,基于效率和节约原则,确定整个政府机关管理的特点,基于效率和节约原则,确定整个政府部门机关管理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制定中长期实施方案。
⑵在机关管理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机关管理的专门部门应该在政府的机关管理现代化目标的设计、计划的制定、标准和细则的完善上,确立机关管理发展的问题意识、把握好机关管理的特点和现状、了解世界各国机关管理现代化发展的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而不断与其他职能部门加强协调,全面引导机关管理现代化的进程。
⑶如何有效引入选进的机关办公设备等,还要对机关事务进行具体详细的分析,找出哪些机关行政事务最需要推进机关管理现代化,然后提供适合该项行政事务所需要的先进办公器材等,这样才能降低机关管理现代化的成本,使其效益最大化,从而提高机关管理的实效。
⑷同其他的行政系统内部的组织管理一样,要根据时间和行政环境的变化,根据需要对机关管理现代化的目标、功能、推进程序、实施方法等进行重新审视和变革。
第二节 机关文书管理
机关文书管理:是对机关中的文书的管理,机关文书即公务文书,是政府部门及公务员为了公共事务的有效开展,在政府部门的决策、沟通、协调、处理、执行等行政活动的过程中,以文本形式,表达和传递政府公共组织的意志、联系各方的最为常用的手段或工具。
一、机关文书管理的涵义与作用
简述文书的重要作用?
⑴文书的记忆保存功能;
⑵文书所具有的准确、客观性;
⑶文书作为信息的传递手段的快速性。
二、机关文书的管理
机关文书管理的流程和内容包括哪些?
机关文书管理流程:公文的办理、管理、立卷整理、归档。
机关文书的内容:公文格式、行文、发文办理、收文办理、分类整理、保管保存、归档、销毁。
机关文书管理在现代公共行政发展中的作用?
随着政务公开制度化改革在我国的不断深化,机关文书的利用已经开始不限于政府组织中的成员,开始向一般公众开放,如何保证社会大众有效利用政府机关文书,提高行政监督的实效,已经成为我国机关文书管理制度改革的当务之急。
第三节 机关会议管理
一、机关会议的涵义及作用
机关会议:是政府组织及其成员等为决策、沟通、协商、协调、听取意见、解决问题,而有目的、有组织地召集三人以上人员、汇集参与、共同议事,来整合组织、推进工作的方法。
二、机关会议的管理
简述“六W”原则?
⑴Why——为什么要召开会议?即会议的目的、理由、要求、方针是什么;
⑵What——召开什么会议?即会议的内容、议题是什么;
⑶When——什么时间开会?即何时、从何时、到何时;
⑷Who——哪些人开会?即与会人员、会议对象;
⑸Where——在什么地方开会?即会议的地点、场所、会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