⑵按照规定对监督对象的重要行政措施进行领导、指导、协助;
⑶遵从授权和法定程序对监督对象的悖权行为予以制裁,对其不当行为予以纠正;
⑷根据法定类别和进取精神对监督对象的优良表现给予奖励和激励。
⒉行政监督的主要方式
⑴工作分派;⑵工作报告;⑶工作指导;⑷工作管制;⑸工作检评;⑹专案调查
三、行政监督的内在机制
㈠行政监督内在机制的意义(简答)
⒈促进和保证行政机关和行政官员维护宪法,执行法律,主动进取,为民服务,充分履行行政责任;
⒉确保行政机关内部职位、职务、职权与职责相统一,并实现上统下属、左右联系、首尾相接、政令归一之功效。
⒊在职守明细的条件下,提高行政机关和行政公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高行政工作的效率;
⒋落实工作责任、贯彻行政纪律,论功行赏,论过行罚,保障行政管理活动的法制化、规范化进程。
㈡行政监督的组织机制(简述行政监督的组织机制的涵义?)
⒈建立符合国情和国家行政管理规律的、充分体现行政管理职能的国家行政管理体制;
⒉建立和健全行政监督制度;
⒊实行分工负责、权责一致的管理原则和管理方法;
⒋建立和健全门类齐全、明确严格的行政规章制度,并以此作为规范行政机关和行政公务人员的行政行为的标准。
㈢行政监督的心理机制
⒈心理机制的必要性(简述行政监督的心理机制的重要性?)
⑴用心理机制弥补由于组织机制不足而可能产生的脱离行政责任的现象;
⑵加强包括心理机制在内的整个行政监督体系的新的时代要求;
⑶通过机关内部心理监控的机制,防止单纯技术行政管理的必要性;
⑷通过教育、训导、改变人际关系以实现行政监督的必要性。
⒉心理机制的实现(实现行政监督心理机制的主要途径?)
⑴行政责任认同感;⑵职业道德;⑶机关气氛;⑷技能水平
第三节 法制监督
一、法制监督的特征(简答)
⒈从监督总体上看,是除政府以外的其他国家权力主体对行政机关及其官员实施的监督;
⒉从监督对象上看,包括一切国家行政机关和全体政府公职人员及其全部行政行为;
⒊从性质上看,是不同国家权力主体之间,依据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权力所实施的国家权力的制约监督;
⒋从监督程序上看,是严格按照法定程序所实施的合法监督,进而产生合法的效力;
⒌从监督目的上看,是为保证政府依法行政,为了督促政府尽心尽责,以优良的公共行政管理服务于国民,推动社会发展。
二、法制监督的主体及其形式(简答)
⒈立法监督(①立法权;②财政权;③监督权;④弹劾权;⑤条约权)
⒉司法监督(①行政违宪审查权;②审理和判决行政诉讼案件)
⒊检察监督
⒋党的监督
三、行政诉讼(简答)
⒈行政诉讼的概念
行政诉讼:简称行诉,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之下,按照一定方式和程序解决具体的行政争议的活动。广义的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之间或与其他国家机关之间,行政机关与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之间,行政机关与公民之间,因行政纠纷,依法由国家行政机关或司法机关处理解决的一种诉讼活动。
⒉行政诉讼的特征和体制(简答)
特征:⑴必须有行政机关或具法人资格的行政官员作为一方当事人参加;
⑵必须遵守和适用普通司法程序;
⑶案件受理的具体范围由法律明文规定。
体制:⑴大陆法系国家,行诉机构归属行政系统;
⑵英美法系国家,行诉机构归属司法系统;
⑶某些北欧国家,行诉机构归属立法系统。
⒊行政诉讼的范围和程序(简答)
⑴诉愿;⑵诉讼
⒋行政诉讼制度的通则(简答)
⑴回避制度;⑵公开制度;⑶辩论制度;⑷时效制度;⑸律师制度
第四节 社会监督
一、社会监督的涵义
社会监督:是指社会行为主体,依据法定的权力,必要时经过法定的程序,对政府及其官员实施的监督。
二、社会监督的特征(简答)
⒈是一种政治权力;⒉是一种法律制度;⒊是一种社会责任;⒋是一种民主意识。
三、社会监督的主体及其形式(简答)
⒈社会舆论;⒉公民批评;⒊公民投票;⒋压力集团;⒌地方自治制度。
第十六章 行政责任
第一节 行政责任概说
一、行政责任的涵义
行政责任:是政府及其构成主体行政官员因其公权地位和公职身份而对授权者和法律以及行政法规所承担的责任。
二、行政责任的意义(简答)
⒈行政权能的扩展;⒉政府自身的变化
三、行政责任的历史演变(简答)
⒈资本主义社会以前行政无责
⒉资本主义国家行政责任
⒊社会主义国家行政责任问题
⑴法律制度;⑵理论研究;⑶体制结构;⑷政府内部
第二节 行政责任的基本范畴
一、行政责任的特征(行政责任体系的一般特征?)
⒈行政责任是一种责任;
⒉行政责任是一种义务;
⒊行政责任是一种任务;
⒋行政责任是一种理论;
⒌行政责任是一种制度;
⒍行政责任是一种监控体系。
二、行政责任的内在实施条件(简答)
⒈基本权力
⑴人格保障权;⑵身份保障权;⑶职务保障权
⒉一般权力
⑴公物使用请求权;⑵行政职务了解权;⑶执行公务保障权;⑷行政裁量权;⑸自由申辩权;⑹确认事实权。
行政裁量权:又称自由裁量权,是行政机关和政府官员在一定的法律规范之下从事行政管理活动所享有的自由酌量完成任务的方式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权力,即有条件的行为选择权。
三、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有哪些?)
⒈须是国家行政机关或行政公务人员的行政行为;
⒉须有国家宪法和宪法相一致的法律、法规的确认;
⒊须有特定的行为后果;
⒋国家全部承担或部分承担损害责任。
第三节 行政责任的确定
一、行政责任的主体(承担者)
⒈政府官员行政责任的确定
⒉行政机关行政责任的确定(简答)
⑴为了分清和落实机关责任;
⑵为了在发生行政行为过失的情况下,明确行政诉讼对象或行政惩处对象;
⑶机关行政责任与官员行政责任互为条件;
⑷获得合法委托而从事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非行政机关和非行政官员,其行政责任由委托机关承担。
二、确定行政责任的依据(简答)
⒈宪法;⒉国家责任统一法典;⒊民法和民诉法;⒋判例法;⒌议会专门法律、法规;⒍地方法规;⒎行政法则
三、行政责任的追究(简答)
行政责任的追究:是在行政责任确定的条件下,依据一定的法律原则和规定,对损害性行政行为的责任主体予以一定的行政或法律惩处,并根据情况使之承担赔偿的制度。
⒈主体和程序性问题
⒉实体性问题(①行政裁决;②行政诉讼;③行政惩处;④行政赔偿)
第十七章 行政伦理
第一节 行政伦理概说
行政道德:是职业道德或行业道德的一种类型,是人们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般道德在行政活动中的体现,是统治阶级的道德对行政管理活动的特殊要求。
行政伦理:是指行政领域的伦理道德,是探究行政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的过程中怎样遵循职业规范,是追寻行政组织应具有怎样的制度伦理,具有政治性、公共性、示范性、自律性、他律性、动态性等特性。
一、行政伦理的涵义(简答)
⒈行政伦理是一种关于公私利益关系的观念体系;
⒉行政伦理是一种关于权力义务关系的规范体系;
⒊行政伦理是一种关于政府管理的价值体系;
⒋行政伦理是行政权力的一种内在约束机制;
⒌行政伦理是关于行政管理职业规范的范畴体系;
⒍行政伦理是一种特定的行政文化层面。
行政文化:是指行政体系中成员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对行政活动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和信仰、任何一个行政体系的结构、过程、程序及行政主体的行为观念,都会直接或间接受到行政文化的影响。
二、行政伦理关系的内容(简答)
⒈行政主体中个人之间的伦理关系;
⒉行政组织与个人之间的伦理关系;
⒊行政组织相互之间的伦理关系;
⒋行政主体与政治主体之间的伦理关系;
⒌行政人员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伦理关系;
⒍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伦理关系。
第二节 行政伦理的结构与功能
一、行政伦理研究的理论模型(丹哈特所概括的公共服务伦理的研究范式?)
范式Ⅰ:20世纪40年代的理论模式,研究政策制定者;
范式Ⅱ:20世纪50年代的理论模式,研究行政管理中的伦理价值;
范式Ⅲ:20世纪60年代的理论模式,认为人们达到抽象道德准则之前,伦理标准是变化的;
范式Ⅳ:20世纪70年代的理论模式,认为伦理标准随时间发生变化,行政管理者对其应做出反应;
范式Ⅴ: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理论模式,认为行政管理人员应独立地鉴定行政决策的标准与过程,并理性地进行质疑;
范式Ⅵ: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理论模式,认为行政人员应具有独立于行政组织的判断标准,标准应反映对于社会核心价值的承接和对于组织目标的认同。
二、行政伦理的结构与功能(简答)
⒈公务人员的个人品德;⒉行政职业道德;⒊公共组织伦理;⒋公共政策伦理
㈠公务人员的个人品德(简答)
⒈公务人员的思想态度
⒉公务人员的思想品德(①乐观;②勇气;③仁慈的公正)
㈡行政职业道德
行政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⒈奉公;⒉守法;⒊忠诚;⒋负责
㈢行政组织伦理
行政组织层面伦理的主要内容?
⒈程序公正;⒉组织信任;⒊民主责任;⒋制度激励
㈣公共政策伦理
公共政策的伦理基础(公共政策的伦理观念?)
⒈功利主义;⒉普遍主义;⒊公平正义论;⒋个人自由论
第三节 行政伦理制度化
一、行政伦理失范及其原因
㈠行政伦理失范
行政伦理失范:在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行政主体会置行政伦理的规范和原则于不顾,导致损害公共利益的现象时常发生,公共权力被用来满足私利的情况。
㈡行政管理中的伦理困难(行政伦理失范的原因?)
⒈行政管理人员的角色冲突;⒉公共机构代表性和自主性的冲突;⒊集体行动与个人选择的冲突。
二、行政伦理的管理(略)
三、行政伦理立法
行政伦理立法的基本内容?
⒈行政职业道德规范的界定
⑴必须申报财产,将个人财务公开;
⑵限制公职以外的活动;
⑶不得利用公职谋取私利;
⑷禁止不正当使用国家财产和政府未公开的信息;
⑸严禁在公务活动中收受礼品;
⑹回避;
⑺离职限制。
⒉行政组织伦理的保证机制
⑴培育组织良心,把组织视为有道德的“人”,它同样需要负责任;
⑵改变组织分工和权力分配,通过权力下放和责任下放扩大道德容量;
⑶保护为坚持伦理标准而违反组织政策和程序的有道德的个人;
⑷展开组织讨论,把它作为组织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提高道德讨论的水平。
纽伦堡原则:被告遵照其政府或某一长官之命而行动的事实,不能使其免除责任。
揭发机制:对于具有道德良心和正义感而违背组织政策去坚持伦理标准的组织成员的保护。
第十八章 现代政府能力
东亚国家和地区在其现代化过程中与政府能力相关的共同特性?
⒈它们有效地处理了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⒉它们有效地处理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⒊它们有效地处理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⒋它们有效地处理了政治家集团与专业技术群体的关系;
⒌它们有效地处理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政府能力: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既定的国家宪政体制内,通过制定和执行品质优良、积极而有效的公共政策,最大可能地动员、利用、组合、发掘、培植资源,为社会和公众提供广泛而良好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理性地确立社会普遍遵从的正式规则并积极引导更为广泛的非正式的社会规则,维护社会公正和秩序,形成有效调节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制度及其机制,进而在比较的意义上促进国家快速、均衡、持续、健康发展的能力。
简述政府能力的相关性?
⒈现代国家政府的宏观公共行政能力与政府职能相关;
⒉现代国家政府的宏观公共行政能力与公共行政权力相关;
⒊现代国家政府的宏观公共行政能力与公共选择相关。
论述现代政府能力的构成?
⒈经济管理能力
⑴推动本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
⑵维持税收和保持公共财政收支平衡的能力;
⑶有效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⒉政治和社会管理能力
⑴维护社会基本秩序的能力;
⑵达成社会谅解和实现社会整合的能力;
⑶实现和维护基本社会公正的能力;
⑷促进社会均衡发展的能力。
⒊行政组织管理能力
⑴有效的反应和应变能力;
⑵适应环境创新发展的能力;
⑶改革和自我更新的能力。
行政发展:是以自身为诉求对象的行政现象,即政府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而相应地调改和完善行政体制、领导制度、行政行为方式、行政管理技术等等,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
发展行政:是以社会为诉求对象的行政现象,即政府在良好行政发展的基础上审时度势、主动进取,打破“汉承秦制,萧规曹随”的旧习,通过向社会和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即公共政策及其执行,来引导、推动、促进社会的快速、均衡、稳定、持续的发展进步。
第十九章 当代中国行政改革
论述可持续发展时期的政府机构改革(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
⒈改革的大背景
改革面临的挑战集中在六个方面
⑴政府管理面临挑战;⑵国有企业面临挑战;⑶金融体制面临挑战;⑷国际竞争力面临挑战;⑸国家和民族的文明进步面临挑战;⑹国家财政面临挑战。
⒉改革的新特点
⑴力度大的改革;⑵时机选择合理的改革;⑶制度创新的改革;⑷整合的改革;⑸目标明确且期望值高的改革;⑹过渡型的改革。
⒊改革的主要难点
⑴转变行政观念难;⑵恰如其分地处理集权与分权中存在的悖论难;⑶改变国民包括政府官员的关于政府的社会责任观难;⑷大幅度精简人员,尤其是精简地方政府人员难;⑸机构改革与“五大改革”同期启动难;⑹在动态的过程中建立关于改革的共识难。
⒋改革的前提条件
⑴中国国家政治领导集团,在涉及政府机构改革以及延伸问题上,能否形成共同的立场、一致的态度,并且在持续改革的过程中坚持既定的共同立场和一致的态度;⑵各级各地政府、各级各地领导干部对本次改革的理念和目标的正确的理解与认同的程度,进而形成与中央政府相一致的共同立场和一致态度的程度;⑶分流人员是否能够在各级各地政府的统筹安排下,在预定的时间内相对顺利地离开政府,较为顺利地走上新的工作岗位;⑷1998年以至今后3年,我国的各项改革以及连带的经济增长是否能够实现预期的目标;⑸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最终确定和巩固本次改革的成果;⑹国际形势是否能够有利于进一步的改革进程。
行政体制:是指经由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具有基本社会公信力和权威性的国家行政组织形态。
行政制度:是指以一定的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和管理思想的原则为前提的、同样经由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体制内各权力主体的关系形态或关系模式。
行政改革:是指行政系统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行政系统内部构成要素的变化,对其自身的功能、结构及其行政人员的行为方式所做的调整和改变,以使行政系统与环境之间达到动态平衡,从而实现行政效能的行为过程。
简述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主要范畴?
⒈属于第一个层面即法理与法律的主要问题有:
⑴政府的法定地位;⑵政府的基本功能;⑶增加公众对政府行政管理的参与。
⒉属于第二个层面即管理思想和技术方法的主要问题有:
⑴调整行政组织;⑵提高行政效率;⑶强化首长负责制;⑷扩大行政性分权;⑸提高政府公务人员专业水平;⑹改进行政技术。
简述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核心问题?
⒈行政权力与政府职能;⒉行政权力与依法行政
论述我国政府改革与市场经济、制度创新、政府能力的关系?
⒈市场经济是我国政府改革的经济基础
⑴市场经济是以公平竞争、等价交换为基本原则的自由竞争的经济;
⑵市场经济是以法制为基础的规则经济;
⑶市场经济是以利益为导向的经济。
⒉制度创新是我国政府改革的主要途径
⑴政府改革与制度安排;⑵政府改革与制度环境;⑶政府改革与制度创新。
⒊政府能力是我国政府改革的行为诉求
⑴公共政策能力;⑵行政管理能力;⑶社会服务能力;⑷自我控制能力。
寻租行为:是指一定的国家公共行政权力主体,利用法律赋予的某些合法的公共行政权力,通过不正当的途径或方式,按照“等价交换”的商品原则,非法地实现一定的公共行政权力与一定的经济财富之间的交易,或一种公共权力与另一种公共权力的交换的特定行政现象,即通常所说的“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或腐败。
第二十章 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理论背景
第一节 新自由主义
新自由主义主体理论、政策主张以及关于新自由主义的争论?
主体理论:⑴经济理论;⑵政治理论;⑶国际关系理论。
政策主张:“华盛顿共识”包括⑴财政纪律;⑵公共支出优先性的转变;⑶税收改革;⑷金融自由化;⑸汇率;⑹贸易自由化;⑺外国直接投资;⑻私有化;⑼放松管制;⑽产权。
关于新自由主义的争论:
“华盛顿共识”的错误:⑴把金融自由化当成目的本身,而不是实现有效的金融体制的手段;⑵它将私有化视为比促进公平竞争更重要的目标,结果造成大量“私有化寻租”;⑶它依赖少数政策工具来实现短期目标,而忽视健康与教育、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公平社会和民主的发展。
“后华盛顿共识”主张:⑴私有化和金融贸易自由化对制定宏观政策来说并不是目的,而只是促使市场更加有效率和活力的一种手段,而且这种手段必须与监管的竞争政策相结合;⑵如果不建立一个有竞争的市场,就不可能得到金融贸易自由化的好处。⑶“政府应当成为市场的补充,采取行动使市场运行的更好,纠正市场的失效。”⑷政府有必要应用更多的政策工具实现“更广泛的目标”,是“相对来说比较狭窄”的目标。
“圣地亚哥共识”:⑴必须减少经济改革的“社会成本”,使每一个人都能从改革中受益;⑵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和卫生事业;⑶不应该降低国家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⑷健全法制,实现社会稳定;⑸提高妇女和少数民族群体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⑹完善和巩固民主制度。
第二节 公共选择理论
试述公共选择理论的理论特点、政治与官僚制度的失败理论、政策主张、关于公共选择理论的争论?
理论特点:⑴问题界定和问题导向;⑵传承和借鉴;⑶理论开创和方法创新。
政治与官僚制度的失败理论:⑴关于“政治人”的人性的基本假定存在谬误;⑵政府具有犯错误的天然倾向;⑶政府具有低效率的天然倾向。
政策主张:⑴宪政改革;⑵引入竞争机制;⑶建立激励机制;⑷改革税制;⑸监督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