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慑就是让对手相信,他为采取某种行动而付出的代价或所冒的风险会大于收益,从而阻止其采取某个行为。威慑需要实力、使用实力的意志,以及潜在进攻者对这两方面因素的评估等三方面的结合。而且,威慑是所有这些因素的乘积,而不是它们的和。如果其中任何一个因素是零,威慑就会失效。。
*新现实主义:(1)国际体系的特征决定着体系单位民族国家的行为,而国际体系最核心的特征是体系结构,它具有独立性,一旦形成便约束着国家的行为并决定着国家行为(冲突与合作)的结果。这也就是说,在沃尔兹理论中,两个主要的变量是体系结构和体系单位行为。(2)国际体系结构与国家行为之间是因果关系,其中,体系特征是原因,单位行为是结果。由于无政府状态下,国家的首要利益是生存,所以它必须学会顺应国际体系的规律,依照国际体系结构的要求而行动,顺国际体系规律而动的国家会生存并发展,逆国际体系规律而动的国家则衰退并死灭。这样,在某一给定的国际体系结构中,国家必然根据其结构的特征制定本国的对外政策。(3)只要国际体系结构,即大国之间的物质实力分配,不发生质的变化,体系中成员的国际行为(主要是指国家之间的冲突与合作也就不会发生重大变化。例如,多极结构使欧洲诸国的合作不能实现,因为它们在安全领域里的互动只能是零和游戏,但在国际体系结构变为两极之后,由于美国对其盟国提供了稳定的环境,所以它们之间的合作就成为可能。
古典现实主义与结构现实主义的区别 简言之可归结为两点:首先,传统现实主义者认为,国家就是要不断地谋求扩大自身的权力,权力被视为目的本身,对权力的追求植根于人性当中;结构现实主义者则认为,权力虽然重要,但却只是一种手段,国家最终所关心的并不是权力,而是安全。其次,传统现实主义重视国家之间的差异,主要通过单元层次上的分析来解释国际政治后果;而结构现实主义者则主要从结构层次入手,认为国际政治后果要从国际无政府状态和力量分布上来解释。
两极稳定论 沃尔兹认为,在两极世界中,主要国家对其相对权力地位估计错误的可能性较低,不确定的潜在威胁较少,大国精力集中,所以因判断失误而发动战争的可能性较小。各极能力较强,减少了其他行为体对大国的危害。
多极稳定论 多伊奇和辛格认为多极结构比较稳定,因为体系中有几个主要国家,他们之间互动的机会较多,国家之间因此会形成相互交织的利益,从而减少它们之间的敌意,抑制冲突。例如,尽管国家A在某一个问题上与国家B意见不同,但是它需要国家B的支持来处理它与国家C之间的问题,因为在这个问题上,国家A和国家B的共同利益都遭到了国家C的反对。这样,体系本身的灵活性就增大了,形成两大敌对集团的可能就相应地减少了,因而,体系性战争行为也会随之减少。
霸权稳定论 霸权结构是最稳定的结构。在单极结构中,霸权国家有能力,也有意愿维护国际体系的稳定,提供公共物品,抑制冲突,因为霸权国在体系内受到的限制最小,获得利益最大,维护体系的稳定和延续是霸权国最为重要的利益。此外,其他国家与霸权国有着较大的实力差距,因此无力也不愿与霸权国发生战争。
霸权稳定论声称,当国际经济体系内出现一个单独的支配性强国时,一个开放的国际体系最有可能出现。金德尔伯格认为,大萧条是典型的市场失灵,而其原因就在于当时国际金融领域缺少一个实力强大的借贷国,因为只有霸主国才有能力和兴趣维持一个对公众有利、稳定的金融体系。这样一来,金德尔伯格运用现实主义的术语(行为体是国家)和半现实主义的因果联系(结果是由国家间权力的分配决定,尽管对霸权的选择是自愿的而不是强制的)分析了一个自由主义的问题:国际体系内对公众有益的行动由谁负责实施。
////吉尔平和克莱斯勒认为类似的方法可用于对跨国公司和贸易的分析。国家对于利益的最大化非常感兴趣。但是,利益的获得可能引起相关利益分配上得与失的冲突。他们认为,权力分配是关键的解释性变量,因为权力将决定管理跨国公司的规则和对外贸易的开放或封闭程度。在国际经济体系中,所有国家追求的目标简单明了,即经济的效用、增长、社会稳定和政治影响。一个开放的世界体系能够以有限的社会动荡换取经济的增长和提高对支配性权力的政治影响,所以对于霸权国而言,一个开放的体系是确保其实现这些目标的最佳途径。霸权国的公司最具竞争力,且最易获得资本,因而在开放的体系中获益最大。
///对霸权稳定论的批判。蒂莫希·麦克昂(TimothyMckeown)提出,英国在19世纪的行为与霸权稳定论并不相符。阿瑟·斯坦(ArthurStein)认为,19世纪的贸易自由化措施并不是出自霸权政策,而是出自不对称的交易行为。戴维·雷克(DavidLake)和邓肯·斯奈达尔(DuncanSnidal)表示,享有支配性权力的国家并非是惟一与开放的经济体系利益一致的行为体。从与霸权稳定论完全一致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假想进行推断, 他们发现少数领先的国家也有兴趣和能力支持一个开放的体系。
防御性现实主义 该流派认为:(1)国际体系中的安全并不是稀缺的,而是充足的;(2)国家获取安全的最佳途径通常是采取防御性的战略,或者说是旨在维持现状的战略。历史上奉行扩张战略的国家往往会引起其他国家的制衡而最终导致失败,作为理性的国家会从中汲取教训,计算扩张的得失损益,进而约束自己的行为。也就是说,无政府的国际体系并不必然导致激烈的冲突和战争,它也会促使国家采取温和、慎重和有节制的政策。如果一个国家采取一种不计后果的扩张政策,那么其原因在于国家层次而不是国际层面。(3)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比如当“进攻—防御”的平衡关系有利于进攻一方时,即便同是追求安全目标的国家之间也可能会因“安全困境”的加剧而彼此发生冲突,但在多数情况下,国际体系是平稳的,“安全困境”的问题并不严重,国家动员主要限于对付产生于体系的某些特定的威胁。
进攻性现实主义 (1)理解国家对外行为的原因,首先应该考察该国的相对力量和外部环境,而国家之间的内部差别相对来说并不重要,因为国际体系强大而直接的压力会使在体系中处境相似的国家采取相近的行动。(2)国际体系中的无政府状态决定了安全的稀缺性,为获取安全而展开的激烈竞争迫使国家,尤其是大国采取进攻性战略,尽可能多的获得权力,因为无政府状态下大国必须依靠自己谋求安全,(3)扩大自身的相对力量是获取安全的最佳途径,毕竟一个拥有力量的国家比一个没有力量的国家要更安全,但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会导致冲突和战争。
|
防御现实主义 |
进攻现实主义 |
无政府体系中安全状态 |
基本充足 |
稀缺 |
国家目标 |
安全上奉行满意原则,拥有的权力要能维持已有的权力位置,足够维持平衡危险对手即可,而不是权力最大化。权力过大导致平衡联盟反而损害安全。 |
权力(安全)最大化,尽力获得新的权力,成为地区霸权。(区域内唯一的大国)(水域的阻碍作用使全球霸权的目标无法实现);防止竞争国的崛起,维持临近区域至少两个大国间的平衡。 |
国家战略趋向 |
防御性战略,维持现状。平衡战略为主,安全困境导致进攻行为 |
进攻性战略,打破现状,都是修正主义国家(成本收益合算的情况下尽可能扩张),进攻是指增加领土控制。(实际上不存在安全困境) 战争是增加额外权力的主要战略,而建立均势和推卸责任是维持均势的主要战略,无论何时,受威胁的国家更愿意采用推卸责任而不是建立均势。 |
国家不计后果扩张的原因 |
国内层次 |
体系层次,并非非理性,只是没有成功而已 |
来源:国际关系学院国政系
新古典现实主义 (1)国家在国际体系中位置,尤其是其相对力量物质能力是对外政策的首要驱动因素。(2)系统压力必须通过单位层次的干预变量加以转化。国际体系既不像进攻性现实主义所说的那样是霍布斯式的,也不似防御性现实主义所认为的那样是平稳的,而是相当模糊的,处于无政府国际体系中的国家很难看清楚安全是稀缺的还是充足的,它们只能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去解读充满着各种不确定性的国际政治现实,即系统压力必须通过单位层次的干预变量加以转化。因此这种影响是间接和复杂的。也就是说,体系因素和单位因素对国家对外行为都会产生影响,因此,才称新古典现实主义。(3)国内层次变量重要性体现在:第一,对外决策由领导人精英作出,因此领导人对相对权力的认识至关重要。这意味着中短期的对外政策选择不必总是认真仔细和连续不断考察的相对权力趋势。第二,权力分析必须考察国家与社会的相对力量,及国家与社会的结构,因为这些因素决定着可以分配给对外政策的国内资源的比例。例子,美国扩张的原因。最后,体系压力决定对外政策的大方向,但不能决定国家行为的具体细节。
长周期理论 莫德尔斯基认为,全球性政治体系领导权的更替存在着周期,这一周期包括四个阶段:(1)全球战争阶段(global wars),其特征是大范围严重的暴力,全球性战争将决定霸主更替,宣告全球政治体系产生新的领导,进入实力高度集中的新阶段。(2)世界权力阶段(world power),在该阶段,某个民族国家有实力成为全球领导者并执行新的计划;(3)权威丧失阶段(delegitimation),这个阶段里,提出了世界领导者的合法性问题,新的问题进入了全球议程;(4)权力分散阶段(deconcentration),在该阶段,世界领导国的权力衰落到低点,一个或多个挑战国(原来可能是全球领导者的盟国)组织起新的同盟,向领导国发起挑战。根据长周期理论,崛起的大国要获得体系的领导权,必将经历全球战争。全球战争是体系领导国的选择机制,也是世界政治体系循环周期的一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自然选择作用。因此,长周期理论认为,全球战争将继续下去,除非出现某种替代性的全球决策机制,能够决定体系领导权的归属。
文明冲突论 亨廷顿认为,冷战之后,国际冲突的基本源泉将是文化,而非意识形态和经济。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发生在不同文化的国家和集团之间。文明冲突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地区层次,不同文明的邻国或以国内不同文明集团之间的冲突;二是全球层次,不同文明的主要国家之间的核心国冲突。文明断裂带最容易爆发冲突。易发战争文明差异导致冲突的原因包括:文明冲突由来已久;文化之间的交流迅速增多,而文化差异又不易解决,因此文化之间的摩擦、冲突越来越多,尤其是对西方价值观的反对愈发激烈;现代化变迁导致个性解放,对国家的忠诚下降,宗教填补了信仰真空;经济地区主义使得文明意识进一步增强。,
对文明冲突的批判:(1)冷战结束前也是文明冲突,拿破仑战争,一战、二战,冷战都不是文明内部冲突。(2)冷战后,民族国家依然是国际关系主要行为体,那么对国家的忠诚为什么会转向文明。民族主义的力量在于把个人文化亲近力与权力机构国家结合起来,文明还难以取代民族主义的地位。(3)文明发动冲突的行动能力吗?如果认为文明的核心国家代表文明,这将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并非所有文明都有文明核心国家,二是这样的理论框架与现实主义还有什么区别;(3)冷战后,文明内部冲突不亚于文明间之间的战争,海湾、科索沃。911后穆斯林政府对美支持表明国家利益高于文明的作用。
三、自由主义
国际合作 为实现一定的利益目标,国际关系行为主体在政策和行动上相互协调、相互适应的行为及其结果。合作并不是国家间关系的和谐状态(没有利益冲突),国际合作的基本特征是利益冲突和利益趋同并存,虽然国家之间有着利益冲突,但调整各自政策之后,相互的实际或预期效用相吻合,从而克服利益冲突,达到实现共同利益的结果。
相对/绝对收益 当国家之间进行合作已获取某些利益是,他们关注的是利益如何分配。新现实主义强调国家更注重相对利益,即计算自己所得是否多于别人所获,而新自由主义者则认为国家更强调绝对利益,即考虑在合作中自己是否有所收益,不顾及自己的收益比他国是多还是少。
相互依存 指的是一个体系中的行为体或者事件相互影响的情势,其中必然涉及成本和收益。完全均等或纯粹依赖都较为罕见,不对称相互依赖是最常见的情形。不对称相互依赖就是“相互的但有不平等的依附关系”。依赖性较少的行为体经常可能把相依赖关系作为在某一问题上进行讨价还价的筹码或者影响其他问题,这就是相互依赖关系中政治讨价还价过程的核心所在。
相互依存的成本:短期的敏感性和长期的脆弱性。(1)敏感性指依赖效应的强度和速度,即体系的一个部分得变化在多长时间里引起另一部分发生变化。(2)脆弱性是指改变相互依存体系结构得相对成本,即逃离体系或改变游戏规则的成本。相互依存的收益:(1)零和:你的所失即是我的所得,反之亦然;(2)正和:大家都获益;负和:大家都受损。
复合相互依存 指的是国际关系的一种理想状态,其基本特征是:(1)各个社会之间存在多渠道联系,包括政府精英之间的非正式联系或对外部门的正式联系;非政府精英之间的非正式联系;跨国组织的联系。(2)世界政治中各问题之间无明确等级之分,军事安全并不始终居于议事日程首位,内政与外交之间界线模糊;(3)在复合相互依赖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政府不在自己所处的地区内或在某些问题上对其他政府使用武力。武力变成了一种无效的政策工具,军事力量不起主要作用。”多数情况下使用军事力量的结果不仅代价高昂而且还难以预料。” (复合相互依赖的实际例证:时间上源于福利国家的长期发展,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后的加速发展。地域主要包括工业化多元主义国家,即西欧、北美、日本和澳新。)
小结 (1)权力政治与相互依赖是描述国际关系特征的两种不同理论框架。(2)两种框架都是理想模型而不是现实描述。任何模式都不能普遍适用,不可能对世界政治作完美无缺的解释,每一种模式将有助于解释某一时期或某个问题领域。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取代对实际情况作仔细的分析,而大多数实际情况又将介于两个极端之间。所以在确定哪种解释模式适用于哪种情况或问题之前,关键在于判定理论框架与实际情况的相符程度。
国际机制 regime这个来自法文的术语通常是指政权或政府,在政治学上往往是指缺少合法性/的政府。在西方学者那里,就是没有经过西方式民主选举产生的政权。它的另外一个含义是管理制度和管理体制。斯坦福大学教授斯蒂芬·克莱斯纳给regime下了一个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定义:“regime可以被确定是,在某一特定的国际关系领域中,各个行为主体的期望得以汇集在一起的一系列明确的或暗含的原则(principles)规范(norms)、规则(rules)和决策程序(decesion-making procedures)。原则是对事实、因果关系及公正的信念;规范是由权利与义务所确定的行为标准;规则是对行为的特别规定或禁令;决策程序则是作出和执行共同选择时所通行的实践”。在给出这一颇为繁琐的定义之后,他又小心翼翼地区分了原则、规范和规则、决策程序之间的差别:前两项“提供了regime的本质特征,但是可以与原则和规范相匹配的规则和决策程度则很多。因此,后两项的变化只是regime内部的变化”,而“原则与规范的变化则意味着regime本身的变化”。此外,他还提出两项regime的外部特征,其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它不是一个暂时的安排,其变化与国际权势和利益的转移相联系;其二,regime的利益具有长远性。regime指导下的行为不是以短期利益的考虑为基础的。克莱斯纳的定义有两个值得注意的地方;一是regime被限定在一个特定的国际关系领域,这就与原来学者用来概括国际关系整体的概念———国际体系(international system)区别开来了;二是regime包括了一系列的原则、规范及规则与程度,但不包括组织实体(organizations)。
国际制度 指持续的、相互关联的正式与非正式规则体系,这些规则体系可以界定行为规范、制约国家活动、帮助国家的期望值趋同。国际制度包括三种形式:(1)有着明确规定的规则和章程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如联合国和国际红十字会;(2)国际规则,即政府之间经协商同意和达成的、涉及某一问题领域的明确规则,如海洋法、国际货币体系等;(3)国际惯例,指有着非明确规定和谅解、可以帮助国际行为体协调各自的行为,达到期望值趋同的非正式制度,如未以明文确定下来之前的外交豁免、非世贸组织国家之间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的国际互给行为等。
国际制度有三个特征。第一是权威性。国际制度虽然是无政府国际社会中的制度,是权力分散状态下的规则,但却是国际社会成员认可或达成的规则,代表了某个领域的行为准则,因而具有相当高的权威性。国际制度的权威性确定了国际制度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于大多数国家是有效的。第二是制约性,指国际制度对国家行为的制约作用,目的是使国家行为符合国际制度的规范。但是,由于国际社会没有强硬的法律执行机制,国际制度制约作用和国家遵循国际制度的动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际制度可以使理性自私的行为体较好地实现自我利益这种功能。国际制度的建立取决于国家、尤其是大国的自愿行为,但一经建立,就对所有参与制度的国家具有约束作用。第三是关联性。随着国际社会相互依存的程度越来越高,国际行为体之间交往活动越来越频繁,国际制度会不断扩展,使得在世界范围内可以逐步建立起一种国际制度网络体系,使各个问题领域的制度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国际制度的关联性。
理想主义 (1)人类拥有理性,总是在不断竞争和斗争中追求进步,走向自我完善。个人的最高利益与团体的利益是一致的,爆发战争的原因是良知误入歧途,一旦消除误解,即可消除战争。(2)通过组建国联和联合国这样得国际组织,建立行为规范,就可以改变国际社会的政治环境和国家的政治行为,消除战争;(3)代议制是实现和平时期的利益和谐所必需的框架,通过教育能培养出有教养的选民,开明进步的公众舆论能够做出理性的选择,即在代议制下可以选出接受并改善行为规范的领导,因此由代议制政府组成的国际体系必将是一个和平的世界。
|
理想主义 |
现实主义 |
人性 |
本善;通过教育、修养可以改善 |
本恶;难以改变 |
国家关系本质 |
根本利益和谐,寻求合作,在道义和民主的基础上建立公正的关系 |
竞争性关系,争夺权力;利益不可协调;以权力和利益为轴心 |
国家目标 |
许多,安全、经济发展、人权、正义 |
生存,安全 |
军事力量的作用 |
有限 |
非常重要 |
国际组织的作用 |
代表全人类利益,维护和平的唯一有效工具 |
离开权力均势,名存实亡 |
道德作用 |
非常重要 |
无关 |
国家战略 |
集体安全 |
自助、结盟 |
系统变迁 |
逐步摆脱现实主义 |
不会发生 |
对未来的认识 |
乐观:实现普遍裁军,建立民主政府,; |
悲观:历史的悲剧源于人的权欲,美好的目标只能部分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