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之同欲”的理欲观
他认为人欲合理。人的欲望就是人的天性,在这种政党的天性中有一种客观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准则就叫做天命。无论天性还是天命都必须以人的欲望为基础,只有满足人的正当物质欲望才是顺应天性和天命。
三、“正人心活民命”的民本思想
陈亮注重民心的统一、人民生活的安危,把民众的问题提到重要的地位。强调安定民心,和谐统一从而保障了国家的安定富强。
四、注重事功的功利思想
陈亮批判当时流行的空谈性命之理,积极提倡功利主义思想。认为要从事学问,应以适用为主。他尖锐接漏了士大夫阶层在理学思想禁锢下严重脱离实际的状况。
五、“君臣戮力”的君道观
陈亮对于传统君道观赋予新的内容,提出“君臣戮力,事无不济“的君道观。认为君臣各执职事,正确处理好君臣的关系,上下同心合力,才能治理好国家。
评价:注重实际,功利主义代表当时的进步倾向
局限:提倡功利的同时认为功利是“苟且之政”,表明其思想的不彻底性。
叶适的政治思想
身世:叶适,字正则,号水心,永嘉学派。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其思想代表当时的进步倾向,同时还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其政治思想反映在《习学记言序目》《别集》中。
一、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叶适以功利主义为核心的政治思想是以其哲学上的道在事物之中唯物主义自然观为基础的。
二、宽民之政的民本思想
叶适的政治思想核心是功利主义,并与民本思想相联系。他的民本思想重在宽民,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得到人民的支持。他深知民众在治国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主张解除民众疾苦,减轻赋税,让百姓活下去才能维持统治,从而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三、“以利于人”的功利思想
叶适认为要宽民重民,不能视为空谈,必须真正让民众在实际功利方面有所收益。他翻译空谈,注重给人以实际利益。
四、本末并兴的思想主张
叶适认为士民工商不可偏废,相互补充。提倡本末并兴为工商业的发展制造舆论。
五、重势分权的治国思想
叶适对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君主与地方官吏的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君主应重势,即拥有绝对的权势,这是治国的根本保证。同时他又认为应该分权以便加强地方的防御能力,不能由君主独专。由此他提出重势分权的治国思想,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评价:叶适注重实际学风,认真考察当时南宋社会现状,批判了理学家空谈性命义理的恶心,提出以功利主义为核心的政治思想,起到进步作用。但在强调功利的同时,有替富人辩护的倾向,说明其思想具有地主阶级的局限性。
顾炎武的政治思想
身世: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经学家、史学家。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世称亭林先生。其政治思想集中在《顾亭林诗文集》《郡县论》《生员论》
一、反对君主专制的批判思想
(1)“为民而立之君”。顾炎武认为君是为民的需要而设立的,天子也是一个爵位,与民众虽有等级差别却没有贵贱之分。在这里顾炎武表达了君民贵贱平等,官耕分工不同的进步观念
(2)君主独裁,“权移于法”、“废官而用吏”、“守令无权”
二、“御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政体思想
(1)顾炎武政体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实行“分权众治”,限制君主“独权”。“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是顾炎武提出的改革君主专制政体的基本思路。
(2)“御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就是在郡县制中注入封建制的合理内容。其实质是赋予县令以自治的实权,并且实行终身制和世袭制。这样一来,县令做事就好像为自己做事,当然要尽力。“用天下之私,以成一人之公”。
(3)关于分权众治,顾炎武还提出复兴宗子法制度,以辅君治。
三、“正人心、厚风俗”的明治思想
(1)法制是君主“独治”天下的产物,并且法制导致贤者庸碌无为,胥吏专权。顾炎武反对法制。认为人心风俗是社会治乱之本。
(2)顾炎武对“亡国”和“亡天下”进行讨论。认为国乃一家姓氏的王朝,天下乃是天下人的天下。保天下是要求每个国人都应该尽责的。在这里顾炎武把精神文化建设置于其他事务之上。
(3)顾炎武认为“治国平天下”应从“正人心、厚风俗”做起。主张恢复汉人“以名为治”:劝学奖廉、教化纪纲(礼义廉耻)、提倡“清议”、“明学术,正人心”(主张恢复古经学传统,以“明道”“救世”为学术宗旨纠正清谈孔孟之风)
四、“废生员”、用选举的取士思想
(1)顾炎武对明末生员制度进行激烈的抨击,认为生员不仅没有成为国家济世人才的源泉,反而成了祸世扰民的毒瘤。坚决主张废除现行的生员制度。
(2)取士两条腿走路:改革科举考试,限制生员人数;以推选荐举取士
评价:顾炎武的政治思想贡献主要有两方面:提出变革郡县制的主张,设计“御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政体,实行“分权众治”代替君主“独治”;以“保天下”为在内阁制,把精神文化建设提到治国之本的高度,并进而提出系统的名治主张。其政治思想具有鲜明的“经世致用”的实学特征。他是清代朴学的创始人,在中国思想学术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王夫之的政治思想
身世: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世称船山先生。王夫之的思想充满着对唯心主义的批判,是明清之际重要的思想家。其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周一外传》《诗广传》《读四书大全说》《宋论》等著作中。
一、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集成了张载的哲学思想,坚持气本论的观点,他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与道德观成为其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1)在理气关系问题上,王夫之反对程朱理学“理在气先”的命题,主张理依于气。世界统一于物质性的气。
(2)在道德关系问题上,王夫之反对程朱理学“道在器先”的命题,主张道不离器。他认为器是物质存在,道只能依附器才能存在。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存在于具体的客观事物之中。
(3)在天理人欲关系问题上,王夫之反对程朱理学将天理与人欲对立的观念,主张理欲统一。天理不能离开人欲而存在,只有人欲实现大公,才真正符合了天理。王夫之承认人欲的普遍性和合理性。这种主张一定程度上否定了理学家关于封建纲常伦理的说教。
二、事迁法变的历史发展观
在对社会历史的基本认识上,王夫之反对历代正统儒家言必称三代之治的法古观念,认为历史是不断进化的,治国不必法古。就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来说,王夫之认为势之所趋,体现理之必然。这是一种进步的历史观。在这一点上王夫之的认识达到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理论高度,为其政治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以民为基”的民本思想
王夫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认识到民众在治国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以民为基的民本思想。他认为君应以民为根基,民心向背是统治者地位巩固的关键,君主应推行仁义的君道,体察民情。“切身第一当修之天职”
四、“不以天下私一人”的反专制思想
王夫之从“一性之私”与“天下之公”的关系角度提出了“不以天下私一人”的反专制思想。王夫之认为君主一家一姓的兴亡是封建君主个人的私事,而天下百姓的生死安危问题是天下之公事,治理天下不是为了君主专制的一私,而应考虑天下百姓的大公。
五、“均天下”的均平思想
王夫之对好强兼并土地和繁重的赋役给以无情的揭露。认为繁重的赋役和豪强兼并造成了尖锐的贫富对立,也是社会弊政的突出表现。为解决弊政,提出“均天下”的均平思想。他认为土地不是王者的私有财产,土地是人们赖以生活的根本。这一主张是维护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
六、“宽以养民、严以治吏”的政治主张
王夫之从民本思想出发,提出了“宽以养民、严以治吏”的主张。
(1)宽以养民,在法制上对民要重德教,轻刑罚。他反对法家的严刑峻法,认为只有坚持以宽为主的政策才能赢得民心。宽以养民最主要的还是主张从经济上实行保民,惠民的政策。即主张自力占田,土地不过三百亩以抑制土地兼并;减税;重本抑末的同时鼓励天下交相灌输。
(2)严以治吏,王夫之认为法禁松弛治吏不严是民众遭受剥削,国家社稷危亡的重要原因。王夫之强调严以治吏主要是为了建立清廉的吏治。清廉是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为此提出如下主张:坚持以严法惩贪;强调朝廷对各级官吏进行定期考核,尤其是官德的考察;突出强调严于治上官;治吏以严为先,宽严结合;在经济上实行高薪养廉
评价:王夫之的政治思想以民本思想为核心,突出反专制的积极因素,把传统民本思想大大向前推进。但由于其阶级局限性,不能充分相信民众,鄙视劳动群众。其政治思想应然未能突破传统封建意识。
唐甄的政治思想
身世:唐甄原名大陶,字铸万,号圃亭。是明清之际比较著名的进步思想家。《潜书》集中反映其政治思想。
一、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唐甄的思想源于阳明心学。阳明心学的主旨在于明心见性,唐甄虽然以心为本但根本目的却在于“得治天下之道”,明心职事其手段。唐甄认为儒学如果离了政就不称其为学,不以治国安民为目的,修身也就成了空话。他反对空谈心性而是立足社会把“事功”放在首位,强调“心性”和“事功”统一
二、富民养民的民本思想
唐甄认为民众是国家的根本,是统治者实施其统治的基础。为政之根本在于养民,关键在于富民。具体措施如下:鼓励民众从事生产,发展农业;减少赋役;行教化;救济贫民;轻刑罚;举贤良官吏;节俭朴素;除暴安良。
三、“帝王皆贼”的反专制思想
唐甄作为一名进步思想家,不但提出了较为彻底的民本思想,也提出强烈的反专制思想:“帝王皆贼”;历代帝王对于社会的动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帝王是一切祸乱的根源。王位世袭制度和秦汉以来的“君日益尊,臣日益卑“导致贤君少,乱君多。
四、“必责于己”的君道观
唐甄痛斥封建君主专制,也深感君主的重要。提出“必责于己”的君道观
(1)抑尊,君主自尊是阻隔君臣联系的屏障。君主应对朝臣礼遇,君臣形同鱼水。
(2)纳谏,君主应该广开言路
(3)节俭,君主应该躬行节俭
(4)用贤,君主应该知人善任,尚贤与能。
五、“天地之道故平”的均平思想
针对社会上的苦乐不均,贫富悬殊,唐甄提出“天地之道故平”的均平思想。他认为均平是天地间的准则,不平的现象严重了天下就要倾覆。
评价:唐甄的民本思想、反专制思想、均平思想已成为近代民主主义思想的先声,产生了重大影响。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他反专制只是在不触动这一制度的前提下,寻求补救办法。强调民众的地位,倡导民本思想却不可能从中疏导出民权观念,只是把希望寄托在君主身上。本质上讲,唐甄的政治思想仍然是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调整。
魏源的政治思想
身世:魏源原名远达,字默深,又字汉士。魏源虽有经世致用,为民除弊的进步思想,但并没有超出中国传统封建思想。其政治思想反映在《海国图志》中的师夷长技思想的提出,从而成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首倡者。
一、经世思想
魏源的经世思想突出表现在他的“通经致用”上。
a.明确学习目的
b.学习方法上魏源主张多系经学要直观经义,不必借助后世的传注
c.通经、复古并加之实践
经世思想的特点:注重现实问题的研究,尤其对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现实问题;提出“史学经世”的思想,强调研究历史要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二、改革思想
a.魏源的改革思想是经世思想的必然发展。魏源认为社会历史无时不刻在变化,必须因时制变及时更张改革,以达到社会的发展和更新。实际上是在为变法和改革提供理论证据。
b.魏源反对泥古守旧,强调变法改革的必要性。认为变法约彻底,于人民越有利。变法的基本原则:除弊要彻底,凡阻碍社会历史前进,应被淘汰,各种社会制度变的越彻底效果越好;兴利要便民。
c.改革注意的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对症下药;善于把握时机和火候;改革要讲究斗争的坚定性和策略性。
d.评价:魏源的改革主张没有触动封建制度的根基,其改革思想也没有脱离封建主义。
三、“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鸦片战争后,人们受战败的刺激,出现“开眼看世界”的思潮。魏源受林则徐影响,总结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
(1) 防守战略
(2) 进攻战略
(3) 外交战略
洪秀全的政治思想
一、洪秀全的早期思想与传教救世活动
在《百正歌》《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著作中洪秀全将西方基督教义与儒家思想集合起来。
a.敬仰上帝,不拜鬼神
b.寻真求源,行见“大同”
c.淑身淑世,正己正人
二、以反清思想为主体的宗教理论体系
(1)一神论的天命观
一神论的天命观是洪秀全发动组织广大农民群众进行农民战争,创建太平天国的理论依据和精神支柱,是太平天国以反清革命思想为主体的宗教理论体系的核心。洪秀全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又主宰管理着世界。同时他坚持一帝论,反对基督教的“三位一体”说。洪秀全坚持上帝和基督不是合一的。
(2)上帝小家庭理论
尊崇上帝最终目的是为了神话天王洪秀全。他将上帝人格化,使上帝具有人的属性,这样宗教、政治和伦理三者结合在一起,为其政治抱负提供理论根据和精神力量。
三、以“奉天诛妖”为旗帜的反清革命理论
四、“上到小天堂”的奋斗目标
小天堂泛指洪秀全在人间开创的太平天国。是人们生前肉身所在的天堂。该口号的提出与基督教划清界限,标志太平天国以反清革命为主体的宗教理论系统的最终完成。
五、平均主义与专制主义相结合的治国纲领
(1) 经济上的平均主义
《天朝田亩制度》,不论城乡禁止商品交换,用行政权力支配社会经济生活,强行实行社会成员的平均分配。其结果违反了现实生活的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经济萧条,人民不满。
(2)政治上的专制主义
等级制度+世袭制度+特权制
评价:洪秀全的政治思想是皇权主义,帝王思想占据主导,而绝非平等思想。
洪仁轩的政治思想
《资政新篇》的基本思想是在中国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实现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其主张如下:
1、仿效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制度,建立以机器工业为主体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1)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建立和发展机器工业,实现生产现代化
(2)兴办为生产事业服务的交通运输业和银行事业
(3)改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保护私产,允许私人投资;采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自由贸易,鼓励自由竞争)
2、改革政治制度,建立中央集权与“民心公议”相结合的具有民主主义色彩的政治体制
a.反对君主独断;b.创办报纸,将舆论监督作为民主政治的基础;c.反对人治,讲求法制。
3、破除旧的思想文化观念,促进服务于近代政治、经济的新文化意识的传播。扫除传统义利观和本末观;批判陈腐观念和习俗
4、提倡中国向世界开放,主张中外平等往来。主张坚持独立自主原则,进行正当贸易,与资本主义各国平等往来
评价:《资政新篇》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全面发展资本主义的政治纲领,并且是在以暴力推翻清王朝反动统治的基础上,运用太平天国政权的力量,学习西方的现金制度和科学技术,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改革中国经济政治制度。《天朝田亩制度》重点在打破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生产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农业社会主义的空想,与当时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相违背。
局限:模式土地问题,未能满足农民渴望得到土地的要求;看不出外国资本主义同太平天国的根本对立,对侵略分子保有幻想。
李鸿章的洋务思想
身世:李鸿章字少荃,洋务运动的总设计师和实行者。
一、李鸿章洋务思想的出发点
中国门户已被打开,无所谓中外界限;心的侵略者拥有前所未有的物质力量;洋人论势不论理,实力是解决中外争端的决定因素;社会阶级矛盾尖锐。对内“制中土,剿内寇”;对外“御外患”维护清王朝统治。这就是李鸿章洋务思想的出发点。
二、“外须和戎,内须变法”是李鸿章洋务思想的基本内容
1.“外须和戎”
(1)敌强我弱,力量对比悬殊,过分夸大了武器在战争中的作用。“即暂胜必终败”是其对外妥协思想的根源;认为半殖民地的现实已无法改变;认为清政府自强的最高标准就是维持现有局面不再继续败坏;认为“洋人所图我者利也,势也,非欲真夺我者土地也”
(2)李鸿章消极妥协投降的原因:为外国的淫威震慑;视军队为私产,将之看作自己的政治舞台立足的支柱;以“内需变法”为依托。
(3)中国近代对外战争失败的总根源是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李鸿章的和戎搜向是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2.“内须变法”
(1)求强,制造军火改变清军落后装备(镇压人民,抵御侵略)
(2)求富,兴办洋务,近代企业谋求国家富强之道
(3)教育,兴办教育,西学为体,中学为用
三、李鸿章“变法”思想的历史地位
李鸿章的洋务思想以捍卫封建制度为出发点,却促进了中国社会内部深刻变化。
(1)变法代表了分拣中国部分官僚士绅在资本主义攻势面前采取比较积极的防御态度
(2)接受资产阶级先进的军事,科技,经济,教育思想
(3)李鸿章为其阶级立场与政治地位所限仅要求改变和局部变通,不可能突破地主阶级改良思想的框架,这是其局限性。
郭嵩焘的洋务思想
身世:郭嵩焘字伯琛,号筠仙,晚号玉池老人,道光进士。洋务派重要的理论家。在“外须和戎”方面,郭嵩焘是李鸿章投降主义的积极支持者。
一、对西方的整体认识
1、他对西方以议会民主为中心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十分赞赏,认为它比儒家政治的最高理想---“三代之治”更高一筹
2、他认为科学是推进欧洲文明发展的动力,资本主义的教育本质优于中国的封建教育。建议举办新式学校,建立博物馆,以“实学”代“虚文”
3、他认为西方的风气优于中国。郭嵩焘认为西方社会开放、崇尚实学、尊重实际、勇于开拓的社会风尚,是国势强盛的重要原因之一。
4、他认为重视工商的经济制度与议会民主的政治制度、近代教育体制、生机勃勃的社会风气,三位一体,构成了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资本主义是在整体上优于中国封建主义。
二、对封建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全面怀疑
1、郭嵩焘对封建专制的弊病早有察觉,曾指出国家权力过于集中,一切大政方针都在皇帝召开军机大臣会议时决定,容易产生失误,上下隔绝是中国政治腐败的主要原因
2、郭嵩焘不仅对君主专制不满,而且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全面怀疑。
3、对于旨在维护封建制度的洋务运动,他曾寄予很大希望,极力鼓吹发展近代工商业,同时对洋务运动的弊端也多次提出尖锐的批评。
三、对改革中国的长远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