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文学史课件整理版(袁版)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4-12

先秦文学
主讲:范晓燕教授
秦汉文学史
第一节、秦朝文学概说
关于“秦世不文”:秦世不文。--刘勰《文心雕龙》
《吕氏春秋》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谏逐客书》为劝阻始皇驱逐非秦国人士而作。全文议论驰聘,气势奔放,比物连类,说理透彻,辞采华丽而铺张,是传诵的名作。它是一篇趋向骈偶化的政论散文,被后人誉为“骈体初祖”(李兆洛的《骈体文钞》)。 
记载秦始皇巡游封禅的刻石铭文也多出自李斯之手。另外,秦代尚有“杂赋”(九篇)、“仙真人诗”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但均久已失传。
秦朝文学的冷落:
(一)愚民统治思想
明主之君,去书简之文。--《韩非子》
秦王朝在政治上奉行法家的治国方针,主张反对普通人读书识文,试图把愚民政策和严刑酷法作为统治国家的基础。
(二)文化专制政策
统一的封建专制王朝,需要有相应的思想文化措施来维护和加强它的统治;同时,秦王朝建立在对六国残暴的镇压上,为了消灭一切反秦意识,秦始皇采取了一些极端措施进行思想控制。“焚书坑儒”
(三)统治时间短暂  
从秦始皇统一天下到秦二世,最后秦朝被秦末大起义所覆灭,只有十五年。如此短暂的时间,又处于文化专制时代。
第二节、两汉文学概说
两汉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兴盛时期,在文学史上居于继往开来的地位。
一、文学价值受到重视
具体表现之一:
出现了汉赋这一种完全以文学感染力本身为目标的文学样式。这种样式,最容易使文学的意识得到确立。
具体表现之二:
辞赋创作的兴盛。作品的数量惊人,据班固《两都赋序》说,成帝时整理从武帝以来各种人士奏献给朝廷并且还保存着的辞赋,总数有一千余篇。
具体表现之三:
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文学活动的文人群,他们仅仅或主要凭藉文学才能而得官职,并以文学写作为自己的主要事业。
具体表现之四:
两汉时期,文学开始表现出与学术脱离而走向独立的趋势,人们在观念上开始把文学和学术著作加以区分,出现了区别文学与非文学的意识。
二、产生气度宏大的作品
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使汉代文人具有宏大的视野,其审美风尚追求崇高感的巨丽之美,创作上追求大容量渐成趋势,产生了宏大的作品。
• 史传散文、汉大赋的作者把他们能够认识到的全部时空内容囊括无遗。当我们跟随他们古今上下漫游,不能不被那深邃的历史意识和广阔的时空场景所震撼。
三、新的文学样式大备
(一)散文
两汉散文继先秦之后又一次出现繁荣局面。
政论散文史传散文
(二)辞赋
汉代辞赋在汉代兴起并达到鼎盛。
骚体赋散体大赋抒情小赋
(三)诗歌
两汉诗歌继先秦之后进一步发展。
汉乐府文人五言诗七言诗
需要指出的是:汉代出现了许多新的文学样式,为后世文学奠定了重要基础。
近人刘师培说:“文章各体,至东汉而大备。”(《中国中古文学史》)正是指出了汉代文学在这方面的成就。
第三节
两汉文学兴盛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
(一)恢宏的时代精神
据《史记•平准书》记述,汉武帝时代,国家的经济力量十分雄厚: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赋家之心,包括宇宙,总揽人物。--司马相如《西京杂记》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报任安书》
(二)统治者的提倡
西汉武、宣、元、成诸帝都是文学爱好者,其中武帝尤喜爱辞赋,还有诗赋传世。他们出于本身的兴趣,大量招揽文士,许多人就是因为有文才而得以在朝廷任职。
(三)以文才取士的激励 
两汉选拔人才注重学问品行,也不排斥对有文学创作才能者的录用,许多作家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主要并不是他们经通行修,而是在于他们的文才。
(四)游宦风气的盛行
西汉早期,文士的游宦活动主要是在诸侯王之间进行的。武帝朝至东汉初期,游宦之风稍衰。东汉中、后期,游宦又成为社会时尚。有些文人通过游宦进入仕途,相当一部分成为侍从文人、幕僚文人。
二、文化原因
(一)汉代经学的影响
汉代经学与文学: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立起完整的社会统治思想。
两汉的经学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主要是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加上《乐》为六经,再加上《孝》为七经。
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文字书写的差异,今文是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而古文是用秦时的篆书写定。实际上释经之法不同、观念相左。   
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
汉代许多作家兼有经师和文人的双重身份,纯粹的作家也往往 深受儒学影响,汉代文学和经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彼此渗透,双向互动。
1.汉代文学以铺张扬厉著称,与此相映成趣的是汉代经学的繁琐解读习尚。
2.汉代神秘化的经学为浪漫文学提供素材和动力,而神秘化的经学也借鉴了浪漫文学的精神和表现手法。
3.经学的重师承所产生的摹拟风气与文学上的摹拟习气互为表里。
4.汉代文学经历了由繁到简的发展过程,与经学的由繁到简相表里。
5.两汉文学思潮很少超越经学的藩篱,文学思潮很大程度上是经学的延伸和具体化,许多作家兼有经师和文人的双重身份。
(二)文籍的搜集和整理
在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的局面下,统治者大规模地进行文化建设。立国不久,朝廷废除了秦的“挟书律”,大规模搜集和整理文籍。我们现在看到的先秦典籍,基本上都是经过汉代官方的整理而保存下来的。
(三)文化机构的设立
乐府、东观、官学和私学、鸿都门学
三、文学渊源
(一)在作家精神上(二)在文学形式上(三)在表现方法上(四)在艺术风格上
第一章
第三节 远古神话
二十世纪--神话复活的时代
一、神话的产生及保存
(一)神话的概念
神话是: “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一般将神话定义为:
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二)神话的产生
恐惧感 神秘感 敬畏感 控制欲 
上古神话是原始社会人们生产能力和认识能力低下的产物。
天裂,女娲炼五彩石补天--是对极光的神话表述。
(三)神话的保存
现存的中国古代神话,主要保存在:
《山海经》、《楚辞》、《列子》、
《穆天子传》、《庄子》、《淮南子》  
《淮南子》,西汉淮南王刘安招致门客集体编写而成。   
这是一本思想论著,但在阐述哲学政治主张时,喜欢引用古代神话与传说作为佐证,因此,搜罗和记录保存了许多古代的神话与古史资料,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就是保留在该书中。
《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 
该书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古籍。全书共分山经五卷和海经十三卷两大类。
怎样理解神话现象?
•历史主义的理解方式万物有灵的理论精神分析的理论
第二章 《诗经》
第一节
风、雅、颂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风”,地方之乐。“雅”,王畿(jī)之乐。“颂”,宗庙祭祀之乐。
何谓“十五国风”?
《左传•成公九年》记楚囚钟仪操琴,范文子曰:“乐操土风,不忘旧也。”
朱熹《诗集传•国风序》:“国”者,诸侯所封之域;而“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
 “十五国风”,就是用十五个地方乐调演奏的乐歌――土风歌谣。
何谓“大小雅”?
 “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的京都及周围地区(西周都镐京)。
 “雅”,有“正”的意思,朱熹《诗集传•小雅序》:“《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
 “雅”,是代表王朝正统的京畿地区的乐歌。可能由于音乐特点和应用场合有所不同,分为大雅、小雅。
何谓“三颂”?
•《毛诗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王国维《说周颂》:“颂之声较风、雅为缓。”
 “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舞曲。“三颂”,指“周颂”,西周时期的诗;“鲁颂”,春秋中叶鲁僖公时的诗;“商颂”,写殷商前、中期的诗。
(一)质朴生动的语言
朴素简洁是《诗经》语言的基本风格。《诗经》本是一部乐歌,是唱给人听的,所以歌辞明快易懂。而且《诗经》的多数作品出于民间的口头歌唱,语言更是新鲜活泼,通俗流畅。
双声联绵字,如“踟蹰”、“栗烈”、“参差”;叠韵联绵字的韵母相同,如“崔嵬”、“绸缪”、“逍遥”,等等。
这些联绵字或刻画形态,或模拟声音,或形容色彩,或描述内心,使诗歌在演唱和吟咏时舒缓悠扬,具有形象生动和音韵和谐的美感。
《诗经》的生动、形象而丰富的词汇,后人每每习而用之。如诗用叠字:
(二)自然和谐的韵律
《诗经》极少数无韵之作,只是作于西周前期的《周颂》,有些不规则地押韵。
《诗经》以其深厚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成就,标志着中国诗歌早在公元前六世纪前业已发达。
它对后世文学的影响非常之深远,主要表现在四言诗的体裁、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抒情诗的主要形式、关注政治道德的社会功能等多方面。数千年来,它成为历代作家学习、借鉴和推崇的典范。
第二节《尚书》与《春秋》记言、叙事文之祖
一、《尚书》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
(二)《尚书》的内容
•告之外,还有其它内容,如《洪范》是说五行灾祥的,《顾命》是陈述丧礼的等。

《尚书》是我国散文的开端
1.已是结构较为完整、单独成篇的文字
《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具有成篇文字的散文集。它的每一篇文字都有比较完整的结构,能表达一个
完整的思想,或记叙一个完整的事件,层次分明,首尾完整,算得上独立的文章。以“无逸”为纲,作了有条有理的论述。文章中心明确,论证周详,各部分之间联系紧凑,堪称初具规模的论说文。
2.比较生动地描摹出人物的口气和情感色彩
如《商书•盘庚》,记载殷王盘庚迁都殷时对臣属的讲话,是记言性质的文章。感情充沛、言辞尖锐,所用比喻贴切、生动,具有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和形象性,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3.不乏叙述和描写之笔,写出一定情节和场面
如《周书•顾命》写成王崩,康王继位。从成王临终前交代遗嘱,一直到康王举行继位大典的过程,都叙述得具体周详,井然有序。至于典礼的场面,诸如礼器之摆设、宾相之排列,以及各类人物的活动,更是历历在目。
记载事件的完整过程,形成比较曲折有味的故事情节,并初步展示了人物的性格、情态及心理,已具有叙事散文的特点。
汉以后历代皇室文告往往模仿它,以表示威严与庄重。至明清有的诏告,仍常要用堂而皇之的“尚书体”来撰写。
《尚书》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了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而且单独成篇,具有完整的结构,标志着古代散文正在走向成熟。
(五)《春秋》的文学价值
第一,创立了简洁而谨严的记事格式
《春秋》的记事一般是以何年、何月、何日、何地、何人、发生何事、结果如何为先后次序的,简洁而严密,为后人提供了集中而简明的记事格式。
第二,具有朴素而精确的语言风格
《春秋》的文句极简短,而且平易朴素,它主要是字斟句酌,用精确的语言记事,并含蓄地表达作者对事件的看法。比如对于战争的记载,分别选用伐、侵、袭、入,克、平、灭、取,围、歼、次、追,降、获、执、败等,表达战争的性质、情形、结果以及作者对战争的态度。
这将散文从《尚书》古奥难懂的文体中解放出来,给后世提供了炼字造句的方法。
《春秋》的语言表达具有谨严精炼的特点,即文辞简约,用语谨严,而又含有鲜明的倾向性。后世学家从中领悟到修史应该蕴含明确的倾向性,文学家体会到的是遣词造句力求简洁而义蕴深刻。
但也应指出,由于《春秋》的记事过于简质,一般仅记录事件的结局,缺少对具体过程的细致描写,因此使人很难了解历史事件的原貌,并为后代士人诠释《春秋》留有极大的馀地,究诘《春秋》之“微言大义”,开了经学“穿凿附会”之先例。
“春秋笔法”:古人对《春秋》历来有“一字褒贬”之说,后世或称为“春秋笔法”,这是《春秋》最突出的特点。“春秋笔法”,指的是寓褒贬于记事的字里行间。相传孔子按照自己的观点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作了评判,并选择他认为恰当的字眼来暗寓褒贬之意,所谓“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钺”。
《春秋》以一字寓褒贬,在谨严的措词中表现出作者的是非曲直。比如杀有罪为“诛”,杀无罪为“杀”,凡悖礼作乱,以下杀上者,都斥之为“弒”。
同步思考题:
1.先秦的“史官文化”?
2.先秦散文的萌芽经历了怎样的表现形态?
3.《尚书》的文学价值?
4.怎样理解“周诰殷盘,佶屈聱牙”?
5.《春秋》的体例编排?
6.什么是“春秋笔法”?
《左传》与《春秋》
1.在体例上:《左传》沿用了《春秋》按鲁君世系“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编年顺序,只是较之《春秋》,时间多了13年。
2.在内容上:《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保持了《春秋》所记事件的基本精神,故有人说它是依经立义。
但是,《左传》的内容比《春秋》广泛深入得多,它仅把《春秋》简单的记事作为写作参照的纲目,编排收集到大量的文献资料,而且充实进各种传说和轶闻,叙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发展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
3.在写法上:《春秋》记事,而《左传》将传统史书的“记言”与“记事”高度地结合起来,记言委婉生动,叙事详略得当。
4.在风格上:韩愈曾说“《春秋》谨严,《左氏》浮夸”,主要是《春秋》言简意赅,而《左传》叙事委曲备至。《左传》将史家的理智与文学家的情感有机地结合,虽是历史著作,有的叙事记言,却不乏文学的想象力和情感因素。
《左传》依《春秋》而兴,却又独立于《春秋》之外,自成一家。
与《春秋》一样,《左传》不只是对历史事件作客观的罗列,而且有着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往往站在儒家立场上,如尊礼尚德、民为邦本等,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作出评价。
同时,作者还以历史的眼光,记述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的争霸和大夫的兼并,表现了新旧政治势力的消长,揭示了社会变革的趋势。
《左传》的“民本”思想:
《左传》集中反映了春秋以来日益兴起的“民本”思想。
春秋战国大兼并的时代,“民”作为财赋和士兵的来源,其人口众寡直接关系到国力的盛衰。而当时北方诸国,仍处于地广人稀的状态;国与国之间,也不存在封锁的疆界,“民”可以自由迁徙。所以争取民众,甚至比占领土地更为首要。
1.天与人的关系――天命与人事
《左传》以肯定的态度,记载了那些民重于天、民重于神的进步观点。如《左传》昭公八年记载,郑国的星相家裨灶预测会发生大火,希望用宝物来禳祭火灾,但子产反对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主张积极预防火灾。
2.神与人的关系――神灵与民众
认为神不能主宰国家的命运,而民则是现实政治的主宰。《左传》桓公六年,楚武王准备侵随。战争将开始,随侯要祭神,季梁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春秋时各国的祝、史,每逢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往往向祖先神和山川神请求命运的指示。但《左传》在这里保持了清醒的理性,认为国家的命运实际上掌握在民众手。
3.君与民的关系――君主与民心
春秋末年,世代掌握鲁国大权的季氏,最后将鲁昭公驱逐出鲁国,使之客死在外地“乾侯”这一地方。乐祁认为是鲁国君失去了民心,史墨则说:“鲁君世从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虽死于外,其谁矜之?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
“民不知君,何以得國?”《左传》通过这类历史事件,说明统治者失去民心,就会失位亡身对民众力量的注意,是《左传》进步历史观的一个非常鲜明的特色。
《左传》虽不是文学著作,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章细密详赡,富于文采,同时又微婉蕴藉,意味深长,无论是记事、记言,都显明体现出这一特点。
(一)繁而不乱的叙事
可以说,《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性作品。比较以前任何一种著作,它的叙事能力表现出惊人的发展。许多头绪纷杂、变化多端的历史大事件,都能处理得有条不紊、繁而不乱。
《左传》向以叙事精彩见称。作者在记述历史事件时,按时间顺序具体而微地展示事件发生(起因)、发展(冲突)和结果的全过程,并出现引人入胜的情节、生动逼真的细节和场面,大大增强了故事性。有时,作者还通过铺垫、照应、倒叙、预叙、插叙、补叙等手法,把有关事实巧妙地安排在一起,形成完整而严谨的篇章。
春秋是我国历史上征战、兼并的时代,据《春秋》记载,二百四十二年中就有战争七百三十多次。
《左传》以擅于描写战争著称,所记的大大小小军事行动有三四百起之多,其中写得最为出色的,历来被人称道的,便是春秋时代著名的五大经典战役:晋楚城濮之战、秦晋殽之战、齐晋鞌之战、齐鲁长勺之战、晋楚邲之战等。其它不计其数的小战役也写得各具特色,精彩生动。
《左传》写战争,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的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
对于战争的远因近因、各国关系的组合变化,外交上的斡旋争斗、国内人心的向背,战场上的短兵交锋,战略战术的具体运用,战争胜负的影响等,以简练而不乏文采的文笔一一交代清楚,笔力纵横、变化万方。
(二)委曲达意的外文辞令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败时的狼狈之状:
《左传》中的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外交使节)应答和大夫辞令,包括出使他国专对之辞和向国君谏说之辞等。这类记言文字无不“文典而美”、“语博而奥”,委曲达意,婉而有致。
《左传》的外交辞令以“理”与“利”为出发点,但在表现风格上往往是绵里藏针,有理又有“礼”,有利又有“节”。
《左传》中的行人辞令、大夫谏说的佳作甚多,如宫之奇谏假道,展喜犒师,王孙满对楚子,吕相绝秦,子产坏晋馆垣,等等。这些辞令,有的委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柔相济,因事因人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但都文辞典雅美茂,生气勃勃。
(三)细致生动的故事情节
《左传》不完全从史学价值考虑,而是常以较为细致生动的情节记载历史事件、表现历史人物,这也是它显著的文学因素。
《左传》善于用细致生动的故事情节,展现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变化。
(四)直接引入议论的形式
《左传》发展了“春秋笔法”,不再一字寓褒贬来体现作者的思想倾向,而是创立了一种新形式,即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君子是以知”、“孔子曰”等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评价。这种形式,更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立场和感情,增强了叙事的感情色彩。
《左传》对我国史学和文学的发展影响巨大。
(一)《左传》的倾向鲜明、直书无隐的精神,一直为司马迁以来的良史所继承,它是我国古代历史散文的典范。
(二)故事情节、人物描写的文学因素
故事情节、人物描写是小说和戏剧的基本要素。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小说与戏剧的产生相当迟,而与此有关的文学因素,借了历史著作的母胎孕育了很久才分离出来。
《左传》正是第一部包含着丰富的叙事文学因素的历史著作,它为后代小说、戏剧提供了写作经验和丰富的素材。
《左传》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所形成的文史结合的传统,开《战国策》、《史记》等史传散文之先河。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三节《国语》
总的来讲,《国语》的文学成就不及同时的《左传》,但比《尚书》、《春秋》的简略记载,却有了长足进展。
(一)文辞质朴简练
《国语》的文字远不如《左传》富于文采和变化。但它文辞质朴简练,接近当时的口语,其中不乏生动的比喻与精辟的警句。
(二)描摹人物情态生动
《国语》记言多于记事。许多事件的前因后果及经过一笔带过,而是把重点放在对话或议论的文字上,用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中,将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发展生动地凸现出来。
由于国别史的特点,《国语》有时在记叙某一国事件时,集中在一定篇幅写某个人的言行,如《晋语三》写惠公、《晋语四》专写晋文公、《晋语七》专记悼公事,《吴语》主要写夫差、《越语上》主要写勾践,等等。这种集中篇幅写一人的方式,有向纪传体过渡的趋势。
(三)叙事波澜起伏
《吴语》和《越语》以吴越争霸和勾践报仇雪耻之事为中心,写得波澜起伏,很有气势。
1.《国语》不同于《左传》的编年体,而是首创分国体。
2.《国语》是八国的片断史,部分涵盖了《左传》所记叙的一些历史。
3.《国语》不像《左传》以记事为主,有完整的连贯性,而是以记言为主,记事仅有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
4.《国语》有近似墨家、道家、法家、纵横家的思想,与《左传》处处依据儒家礼义来判断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有所不同。
5.《左传》作为编年体,其记叙的严密不是《国语》能够比的,而《国语》的教诲特征则超过了《左传》。
《左传》偏重记事,《国语》偏重记言,它所表现的进步思想不如《左传》鲜明,艺术性也较《左传》逊色。当然这是从总体上看的,并不影响《国语》的一些篇章在文学上可以和《左传》相提并论。
第五节《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的纵横家思想:
纵横家是战国时代最活跃的政治力量,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积极参加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活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战国策》主要记载这些“游士”、“策士”的行为和言论。
《战国策》主要取材于策士著作,它有明显的“贵士”倾向,对士的个人尊严和个人作用,给予强有力的肯定。
《战国策》的思想价值,在于它反映了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士贵耳,王者不贵”的声音,反映出士人精神的张扬。书中大量描写策士奔走于诸侯之间,纵横捭阖,令“所在国重,所去国轻”的重要作用和社会地位,可以说是一部士阶层尤其是策士行迹的生动写照。
从思想体系看,《战国策》基本上属于纵横家。而其道德哲学观则取道家,社会政治观接近法家,独与儒家相合者少而相悖者多,因而为后世儒士所诟病。
《战国策》侧重记叙了纵横游说之士急功好利、玩弄权术的行为和耸人听闻、放言无惮的辞令,所记人物反映出不同的价值取向。


相关话题/文学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南京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复习指南基础班辅导内部讲义
    南京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复习指南基础班辅导内部讲义
    ..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4-10
  • 北京语言大学古代文学专业诗歌专题
    北京语言大学古代文学专业_诗歌专题第八讲.ppt 北京语言大学古代文学专业_诗歌专题第二讲.ppt 北京语言大学古代文学专业_诗歌专题第九讲.ppt 北京语言大学古代文学专业_诗歌专题第六讲.ppt 北京语言大学古代文学专业_诗歌专题第七讲.ppt 北京语言大学古代文学专业_诗歌专题第三讲.ppt 北京语言大学古代文学专业_诗歌专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4-09
  • 山东大学现代文学史串讲资料
    基本知识点(选择题) 1、中国现文史发展的三个十年:第一个十年(19171927);第二个十年(19281937);第三个十年(19381949) 2、中国现代文学总体性、全局性的本质特征:新与旧的冲突与承接;中与外的沟通和融会;伴随始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从鸦片战争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知识界经历了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4-07
  • 2019年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部分专业考研调剂公告(第三批)
    1.调剂原则调剂由各硕士点根据调剂考生报考学校及专业的相关性、初试总分等择优选择调剂考生。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调剂本科专业与报考专业一致或相近的考生。2.拟调剂专业及缺额中国语言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人学科教学(历史教育)非全日制2人(全日制无名额)3.开放关闭调剂系统时间开放时间:2019年4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9-04-05
  • 武汉大学现代文学笔记
    1 因为是中国文学,所以课本上的外国文学部分,我们不予关注。 2 只关注课本上有的作者和篇目。超出范围的不用关注。但需要注意的是,关于该作者的 一些基本情况,应当了解。如:徐志摩,书本上只有他的一篇《再别康桥》,所以他的其 他作品我们不需复习。但要注意诗人的诗派背景以及文学主张。如:我们应当关注新月诗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4-03
  • 2019年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人文学院考研调剂通知
    一、调剂原则1、须符合我校招生简章中规定的调入专业的报考条件。2、初试成绩符合第一志愿报考专业在A区的《全国初试成绩基本要求》。3、调剂专业与第一志愿报考专业相同或相近,中医学各专业不得跨门类调剂。4、考生初试科目应与调入专业初试科目相同或相近,其中统考科目原则上应相同。5、中医专业学位各调剂专业要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9-04-03
  • 陕西师范大学考研文学综合重点整理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4-02
  • 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文学课件
    中国当代文学,是高等学校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课,我们将在这门课中系统介绍、评述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文学现象,让大家对建国以来的文艺运动、文艺理论和影响较大的作家作品,有个全面而具体的了解。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4-02
  • 山东大学中国文学史辅导班指导笔记
    辅导教师:王小舒 辅导用书:《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古代文学:2/3(100分) 现当代1/3(50分)大致分数 2、命题原则:题库,历年试题不排除会再次考到 3、题型:常识性:1/3 论述性:2/3 包括:简要回答,论述题,作品分析 正式辅导:第一册 先秦部分:基本词语包括名次解释如神话;主要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4-02
  • 欧洲文学史 杨周翰 赵萝蕤编
    欧洲文学史 【目 录】 绪 言 绪言 第一章 古代文学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古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 第三节 古希腊古典时期文学和悲剧、喜剧 第四节 罗马文学 第二章 中古文学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英雄史诗和骑士文学 第三节 城市文学 第四节 从中古到文艺复兴的过渡和意大利诗人但丁 第三章 文艺复兴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4-02
  • 南开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参考笔记
    第一章  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名词解释】双簧戏: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4-01
  • 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讲义(明清篇)
    中國文學史講義(明清篇) 參考書目 1、 陳書錄:明代詩文的演變,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2、 嚴迪昌:《清詩史》,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3、 朱則傑:《清詩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4、 郭預衡:中國散文史(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5、 張仲謀:明詞史,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6、 嚴迪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4-01
  • 南京大学古代文学史讲稿
    第一章 先秦文学 第一节 上古社会文化形态 一、中国上古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三皇五帝的历史与考古。 疑古与信史:辨证的史观与文献的考证方法。 三代的国家形态:平行或重叠的政治集团。 周的封建与西周、春秋的社会文化形态。 二、先秦时代的文学。 参考资料: 顾颉刚《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4-01
  • 美国文学简史中文版
    十九世纪以前 概述 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作为一个国家,它的历史只能从1776 年7 月4 日算起。作为历史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的美国文学史,严格地说,也 是从这一天开始谱写的。哥伦布在1492 年发现新大陆之前,这块土地的主人 是印第安人,他们的各个部落还处在原始公社制度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他 们本身并没有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4-01
  • 美国文学简史笔记(常耀信)
    A Concise History of American LiteratureWhat is literature?Literature is language artistically used to achieve identifiable literary qualities and to convey meaningful messages.Chapter 1 Colonial Period Background: Puritanism features of Puritanism Predestination: Go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