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古代文学史讲稿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4-01

第一章           先秦文学
第一节             上古社会文化形态

一、中国上古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三皇五帝的历史与考古。

疑古与信史:辨证的史观与文献的考证方法。

三代的国家形态:平行或重叠的政治集团。

周的封建与西周、春秋的社会文化形态。

二、先秦时代的文学。

参考资料:

顾颉刚《古史辨》第一册,《我是怎样写古史辨的》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

          张光直:《从夏商周三代考古论三代关系与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83。

          许倬云:《西周史》,三联书店,1994。

          胡小石:《中国文学史讲稿》,《胡小石论文集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周勋初:《文学“一代有一代之所胜”说的重要历史意义》,《文学遗产》2001年第一期。

 

    第二节       《诗经》

  

一、《诗经》的篇目

二、风雅颂界说

    清  惠周惕《诗说》分义别与音别两类;

    汉儒的义别说;四始说。见《毛诗序》、《史记孔子世家》、郑玄《答张逸》《孔颖达《毛诗正义》引》等。

    宋儒的音别说;见郑樵《通志总序》、朱熹《楚辞集注》卷一等。

    风雅颂的原义:风与气、声气、风气;雅与夏;颂与诵;诗、风、雅、颂的体同用别的关系。

三、十五国风及鲁颂、商颂

    十五国风与周人的发源、文王经营、武王翦商、周公东征、封建诸侯、西周东迁的历史过程;

史诗意义与忧患意识;《孟子离娄下》:“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

四、赋比兴

    六诗:《周礼春官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六义:《毛诗序》:“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孔颖达《毛诗正义》:“风雅颂者,诗之异体;赋比兴者,诗之异辞。”

    朱熹的观点:《诗集传》卷一;《楚辞集注》卷一。

五、《诗经》的作者、编纂、传授和流播

    采诗说;删诗说;

    三家诗与毛诗

    《诗经》的播译

六、近现代的《诗经》研究

七、《诗经》作品类析

    情感生活:爱情,婚姻,亲情;

    社会生活:生产,贵族生活,社会批评;

    史诗与祭歌;

八、《诗经》的影响与价值

参考资料:

《毛诗序》,参见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注释。

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一《诗教》

郑振铎编:《关于诗经研究的重要书籍介绍》收入郑振铎《中国文学论集》、《中国文学研究》

朱东润:《诗三百探故》,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朱自清:《古诗歌笺释三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钱  穆:《读诗经》,《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第一册,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76。

 

 

第三节《左传》        

 

    一、  史官制度与史氏文化

周代政教两大系统:师氏与史氏。师氏为世卿系统的领袖。师或太师的原义为长老,掌祭祀、教育诸事。后引伸为师旅、教师、乐师诸义。贵族君子的教育由他们执掌。教育的课目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乐之教为《诗》(诵、歌、弦、舞、赋),此为最大的课程,参见《礼记·文王世子》,故乐师(大乐正)为最重要的教师,执掌各科教务,有如校长。故乐人亦因此而称太师。《周礼·春官·大师》以大师教国子以六诗。《文王世子》称:“乐正司业,父师司成。”“皆大乐正授数,大司成论说在东序。” 《周礼·地官·师氏》以师氏以三德教国子(至德、敏德、孝德) 《周礼·春官·宗伯》以大司乐掌国之学政。师氏所宗典籍为其教程:诗书(礼乐)

史氏包括史、巫、祝、卜、宗、作册、瞽史等,典籍中往祝史、史祝、史巫连称。掌祭、卜筮、天文星历灾异、记载国事、执掌制度、策命锡命。是世官系统。其中传承的是技能,不是血缘。参见《史记·太史公自序》叙其家世就可知其详。即便中乐师,也属史氏系统中的瞽史,《周礼·春官·宗伯》以大司乐掌国之学政,其中有德、有道者,死为乐祖,祭于瞽宗。史氏所掌典籍巫史文书甚多,卜筮中的卜辞、《易》、文书中的金文、《书》、各国之《春秋》等皆属史氏典籍。《左传》昭公二年载韩宣子聘鲁,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春秋》。太史公曰:“继春秋,正易传。”正是此传统中的遗意。

师氏与史氏、金文中有卿士寮与太史寮,《左传》襄公三十年有内朝与外朝。皆显现这两大系统。周礼崩溃后,师氏与史氏影响诸子的产生,其所执典籍系统也发生融合。就文学的角度而言,中国的诗歌与散文也发韧于两大系统。

    二、  《周易》与《尚书》

1.甲骨文

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二十世纪四大发现之一,1880年河南安阳靖彰德府西北五里小屯发现,光绪二十四年(1898)范姓古董商贩至京师,1899年范氏估售于王懿荣(文敏),1901,刘鹗(铁云)刊《铁云藏龟》,1908年罗振玉至小屯发掘,1913,罗氏刊《殷虚书契前编》。1927-1948,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安阳发掘。

国内外甲骨共154604片。涉及自然、生产、社会、宗教、艺术。其中上万条关于耕战。

甲骨文的体例: 龟甲兽骨、锯削、刮磨、钻凿、灼兆、刻辞、书辞、深辞、刻兆。卜贞辞、占辞、记验辞。

中国文学开始的样式是韵散结合的。现在看到的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已有诗(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已有散文(癸已卜,殻贞。旬亡祸。王占曰:有祟。其有来艰。迄至五日,丁酉,允有来艰自西。泚■告曰:土方征于我东鄙田,灾二邑。工方亦牧我西鄙田)。

2.《周易》

《左传》僖公十五年:“ 龟,象也;筮,数也。”《史记·龟卜列传》:“三王不同龟,四夷各异卜。”数字在甲金文中的记录。《左》僖四年:“筮短龟长,不如从长。”《周礼·春官》:“凡国之大事,先筮而后卜。”《书·洪范》:“汝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人,谋及卜筮。”若龟从、筮逆,作内吉,作外凶。

《易》与《易传》,八卦:乾、坤、震、艮、离、坎、况、巽,重为六十四卦。上经:乾至离,三十卦;下经,咸至未济,三十四卦。象辞与爻辞。占筮之法与变卦。《易传》(十翼):文言、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晋书·束晰传》汲冢竹书:“《易经》二篇,与《周易》上下经同,《易繇阴阳卦》二篇,与《周易》略同,繇辞则异。《卦下易经》,似《说卦》而异。”马王堆帛书:《周易》(宫卦)、系辞、二三子问、要、易之义、缪和、昭力(公布于《道家文化研究》第三、六辑,上海古籍出版社)。《周易》的筮法,请参见高亨《周易古经通说》

《易》和《易传》的作者:《汉书艺文志》:“人更三圣”,伏羲画卦、文王重卦、周公作爻辞、孔子作《易传》。周人重筮,《左传》中用筮者皆姬姓国。辞中亦多涉周人史事。《系辞下》:“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周易》与文学,就形式看,卦、爻辞之中也是韵散结合。就内容看,有传说、有比兴歌谣、有格言、有寓言。就风格看,洗炼生动。请参见李镜池《周易筮辞考》、高亨《周易卦爻辞的文学价值》两文。

3.金文

商周青铜文化,礼器、兵器、工具、农具。权力与等级的象征。九鼎《左传》宣公三年,楚庄王问周鼎。《墨子·鲁问》:“攻其邻国,杀其民人,取其牛马、粟米、货财,则书之于竹帛,镂之于金石,以为铭于钟鼎,传遗后世子孙。”

食器、水器、乐器、乐器为多。周人重铭,金文为第一手西周史料。有记事、训诰、颂,文字古雅、庄重、简炼,韵近《诗》之雅颂,如毛公鼎、孟鼎、散氏盘、克鼎等;散近《书》之训诰,如虢季子白盘(通篇用韵)、曾伯盙等。毛公鼎最长,四百四十九字。

4.尚书

尚书二字连称,出《史记·五帝本纪》。伏生二十九篇今文尚书、鲁王刘余坏孔子壁出古文四十五篇,多十六篇。孔安国定为《古文尚书》,后亡。熹平石经、正始石经、马融、郑玄皆用二十九篇。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献孔安国传《尚书》五十九篇(分二十九篇,多出五篇,加古文十六篇和序),遂成通行本。唐孔颖达作《五经正义》即怀疑,南宋吴稢、朱熹亦疑,至清阎若琚作《古文尚书疏证》举证一百二十八条。今以二十九篇为较可靠。

尚书体例:典、诰、谟、誓、命、训。佶屈聱牙是因为尚书是口语化的。参见鲁迅《门外文谈》。《史记·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中的译读。

三、《春秋》与《左传》

1.《春秋》天子之事。西周时一般的诸侯国无史官设置,天子的史官系统掌各国之史,鲁、宋诸国有史,以其礼制可享天子礼乐。《史记》各国世家中,鲁世家的记载最早。《左传》昭公二年载韩宣子聘鲁,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春秋》。曰吾知周礼尽在鲁矣。故《孟子·滕文公下》:“《春秋》,天子之事也。”逮至东周,礼崩乐坏,史官持典籍奔走诸侯,诸侯始有史。先秦时人将史官抱籍出奔当作亡国之兆《吕氏春秋·先识》云夏桀时,太史令终古奔商;商纣时内史向挚奔周;晋太史屠黍见晋公骄乱,以其图法归周。西周《墙盘铭》叙史墙之祖为商代微国史官,武王克商后投奔于周。《晏子春秋·内篇》载周史柏常骞去周之齐。《左传》昭公十五年,晋史籍谈介荀跞如周,数典忘祖,周景王告之曰:“且昔而高祖孙伯黡司晋之典,  为大政,故曰籍氏。及辛有之二子董之晋,于是乎有董史。”《史记·秦本纪》载太史儋去周入秦。《太史公自序》云司马氏世典周史,惠、襄间去周适晋,后又散至卫、赵、秦。史官虽在各国,但其持守未变,即以其自身非诸侯私臣,而是天子、社稷之臣,故仍秉持《春秋》笔法,坚持历史的审判。《礼记·檀弓》载太史柳庄;《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崔杼弑齐庄公齐太史书弑君;宣公二年晋太史董狐书赵盾弑君,皆以此背景。《左传》文公十五年、襄公二十一年载宋华耦、卫寗喜惧“名在诸侯之策”;《国语·鲁语》载鲁庄公如齐观社,曹刿谏以“君举必书,书而不法,后嗣何观?”

2.《春秋》,诸侯国史的泛称。《墨子·明鬼》曰:吾观百国《春秋》。《孟子·离娄下》:“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3.师氏和孔子对史氏文献重新解释。《国语·楚语》载楚庄王和申叔时教楚太子,其中有《春秋》,以辨善恶。《晋语》载司马侯言德义之乐,以善行,以恶戒,向晋悼公推荐叔向习于《春秋》,可使傅太子。《孟子·滕文公下》:“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君者有之,子弑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左传》成公十四年“君子曰”:“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鲁《春秋》对孔子来说,是一部近现代史。孔子以布衣擅作修史书,故有此恐惧心态。(春秋时的君子对卜筮均不迷信,《左传》僖公十五年载韩简曰:“龟,象也;筮,数也。物生而后有象,象生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先君之败德,及可数乎?史功是占,勿从何益。《诗》曰:下民之孽,匪降自天。”襄公九年穆姜筮随元亨利贞等皆可证此。又:马王堆《易传·要》亦载孔子曰:后世之疑丘者,或以易乎?又曰:易,我复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也。祝巫卜筮其后乎?)故于师氏新从史氏系统吸收解释的典籍均有惶恐心态。《论语》中论及孔子与诗书礼乐的关系多,与《易》的关系仅两条,与《春秋》的关系无。有不少学者反对孔子修春秋之说。《卫灵公》载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左传》、《公羊》、《谷梁》三传分歧甚大,但均言孔子修、作《春秋》。《公羊》甚至分别“既修《春秋》”与“不修《春秋》。”《左传》中有很多“君子曰”就是孔门解史事时引征师氏君子对史事的道德评价。汉代人以孔作春秋为汉制法,以易与春秋为天人之道(《汉书艺文志》)。司马迁究天人之际的工作就是正易传,继春秋。其旨趣正在于此。中国今后私人修史往往要冒险,也是源于孔子的恐惧。

4.《左传》的文献面貌:左丘明,《论语》中有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序》孔疏引沈氏云:《严氏春秋》引《孔子家语观周篇》载孔子与左丘明如周观书于周史,归而修春秋之经,左丘明为之作传,共为表里。《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云左丘明为鲁之君子,至《汉书艺文志》方言左丘明为鲁太史,此为刘歆不明史事所造成。《左传》的成书约在公元前403年魏斯为侯之后,即周安王十三年的战国初年,与《论语》成书的下限接近。是第一部叙述完备的编年体史书。由记录进入叙述,由褒贬进入描写。

5.《左传》的内容与风格:春秋时代是西周宗法封建制度发生解体和变革的时代,外交、政变、改革和战争频繁发生,而《左传》能以简练委宛的叙述,描绘、凸现历史事件的复杂过程和历史人物的举止神采,既能驾驭宏大的战争和错综的外交,又能刻画生活细节和心灵活动。其中优美的外交辞令、典雅的君子节操、神秘的占卜预言,向我们展示了春秋时代特殊的历史文化风貌。相对于此前一切历史典籍,《左传》以其成熟的写作风格而成为中国历史文学的典范。

6.《国语》:第一部国别史,经过汉代刘向的整理,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史事,与《左传》可互为表里。记言多。不乏浑厚朴素或隽永委宛之作。

参考资料:

王宇信:《甲骨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自动社,1989。

容庚、张维持:《殷周青铜器通论》,科学出版社,1958。

张亚初、刘雨:《西周金文官制研究》,中华书局,1986。

李  圃:《甲骨文选读》,华东师范大学,1981。

秦永龙:《西周金文选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李镜池:《周易探源》,中华书局,1978。

高  亨:《周易杂论》,齐鲁书社,1979。

蒋善国:《尚书综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周祖谟:《尚书简注》,

钱  穆:《孔子与春秋》,《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商务印书馆,2001。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前言》,中华书局。

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高  亨:《周易古经今注》,中华书局,1984。

 

 

                   第四节    诸子

 

    一、诸子的时代

1.立言:战国之前无私家著作,参考罗根泽《战国前无私家著作说》。私人虽无著作,但有言。以《左传》为例,其中引《诗》、《书》、《易》、《夏训》、《周志》、《前志》、《军志》、《志》、《郑书》、《箴铭》等皆为政教法典,但其中亦引“史佚有言曰”、“史佚所谓”、“周任有言曰”、“叔向有言曰”、“臧纥叔有言曰”、“子犯有言曰”、“古人有言曰”、“先民有言曰”、“人有言曰”、“孔子曰”、“仲尼曰”、“子思曰”。言与文辞相对。辞令、讼辞、修辞、文辞皆为公言。《左传》曰:“我有辞”、“子产有辞”、“敬行其礼,导之以文辞。”《史记屈原传》称屈原“娴于辞令”。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引《志》曰:“言以足志,文以足言”,又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言为个人之言语,古之君子重立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春,穆叔如晋,范宣子逆之,问焉,曰:‘古人有言曰:列而不朽,何谓也?’穆叔未对。宣子曰:‘昔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其是之谓乎!’穆叔曰:‘以豹所闻,此谓之世禄,非不配也。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其是之谓乎!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配。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祀,无国无之。禄之大者,不可谓不朽。”介之推言“言者,身之文也。”儒家亦重立言,《论语》中论言之处甚多,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未必有德。巧言令色。不学诗无以言。诗三百,一言以蔽之。观其行听其言。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與之言,能无悦乎,绎之为贵。上博战国楚竹书《孔子论诗》:“孔子曰:诗亡离志,乐亡离情,文亡离言。”此后官学崩溃,学问散于民间,诸子兴起,但皆重立言以为后世法则。如《易系辞》:“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动之舞之以尽神。’”《墨子》有《辞过》、《三辩》;《庄子》《寓言》论寓言、重言、卮言,又曰“得意忘言”;《韩非子》有《说难》,故诸子虽为私言,但皆欲成为公言。言与辞的关系影响了诸子散文的辞章(文学);言与意的关系影响了诸子散文的思辩(哲学)。

2.士阶层的出现与诸子流别:关于士阶层在春秋战国时期兴起、士风渐渐高涨的局面,请参见余英时先生《古代知识阶层的兴起和发展》一文。诸子的流别请参考《庄子·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韩非子·显学》、《尸子·广泽》、《吕氏春秋·不二》、《淮南子要略》、司马谈《论六家要指》(《史记·太史公自序》),《史记·孟荀列传》、《老子韩非列传》、《汉书艺文志诸子略》等资料。士阶层的出现一是旧贵族沦落,阶级变为流品;二是战争与政治变革需要人才,庶人参战参政产生了很多士,《管子·小匡》:“农人之子朴野而不慝,其秀才之能为士者足赖也。”三是私学兴起。至战国时,大臣养士之风兴,诸侯不得骄士。齐稷下学宫(桓公、宣王)产生了新官学的雏形。

士的作风:《孟子梁惠王》:“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诸子流别:《韩非子·显学》:“儒墨”《论六家要旨》:“阴阳、儒、道、名、法、道德。”《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儒墨道名法阴阳农纵横杂小说”。出土文献的新信息。

    二、诸子著作体裁的演化:对话-问答-独白。《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道术的分裂:言与德的分裂。功利的倾向、个性的倾向。
    三、《纵横家书》与《战国策》:《战国策》编定于刘向,原名《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刘向《目录》曰:“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罗根泽认为出于秦汉之际蒯通之手,参见其《战国策作始蒯通考》。马王堆出土27章《战国纵横家书》(整理小组定名),其中10章见于《战国,》、8章见于《史记》。纵横家以国别为编纂纲目。马王堆帛书中有《春秋事语》,以各国事语为篇,有篇目与《左传》近,亦有篇目与《战国策》近。战国时史学的意义扩大,探求成败,借鉴史事的需求增加,百科全书式的或历史手册式的历史书出现。诸子如《吕氏春秋》其立名即是百科全书式的。《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曰左丘明作《左氏春秋》之后,“铎椒为楚威王傅,为王不能尽观《春秋》,采取成败,卒四十章,为铎氏微。赵孝成王时,其相虞卿上采春秋,下观近势,亦著八篇,为虞氏春秋。《虞卿列传》:“不得意,乃著书,上采春秋,下观近世,曰节义、称号、揣摩、政谋,凡八篇,以刺国家得失,世传之曰虞氏春秋。”
    四、诸子的艺术成就:《文心雕龙·诸子》:“研夫孟荀所述,理懿而辞雅;管晏属篇,事核而言练;列御寇之书,气伟而采奇;邹子之说,心奢而辞壮;墨翟随巢,意显而语质;尸佼尉缭,术通而文钝;鹖冠绵绵,亟发深言;鬼谷眇眇,每环奥义;情辨以泽,文子擅其能;辞约而精,尹文得其要;慎到析密理之巧,韩非著博喻之富;吕氏鉴远而体用,淮南泛采而文丽。斯则得百氏之华采,而辞气之大略也。”刘师培:《论文杂记》:“中国文学,至周末而臻极盛。庄列之深远,苏张之纵横,韩非之排奡,荀品之平易,皆为后世文章之祖。”孟子与譬喻广博和浩然之气为言与德的美;庄子的想象奇特、意在言外为言与意的美。《战国策》纵横揣摩、辩丽铺陈为言与辞的美。构成诸子散文的高峰。《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公孙丑曰)何谓知言?(孟子)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公孙丑曰)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庄子天下》:“以廖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畸见之也。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参考资料:

[南宋]高似孙:《子略》,辽宁教育出版社“新世纪万有文库本”,1998。

[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周末风俗”。

罗根泽:《诸子考索》,人民出版社,1958。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东方出版中心,1985


相关话题/古代文学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考研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二
    第一章隋及初唐诗歌 一、基本知识 1、上官体: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 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旧唐书》 本传: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 之上官体。 2、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4-01
  • 考研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一
    第一章上古文学 一、基本知识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 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 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 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4-01
  •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精品课程教案(下)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精品课程教案(下)第一编宋代文学第一章 绪 论宋代是中国文发展的又一高峰。表现之一是各种文体都十分繁荣;二是文学批评的自觉、发达;三是出现了大量优秀的作家;四是作品的数量惊人。宋代文学基本上是沿着中唐以来的方向发展起来的。散文方面,韩愈等人发起的古文运动在唐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4-01
  •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精品课程教案(上)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精品课程教案(上)第一章 《诗经》古人曾经讲过: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而一部文学史有浩如烟海的作品,有灿若星河的作家,我们又从何说起呢?我们打算从两个字说起风骚。清人赵翼有诗云:李杜文章万口传,至今己觉不新鲜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4-01
  • 古代文学完美打印版_袁本
    第一编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选自《毛诗大序》 二、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谐,无相夺论,神人以和。曰:於!予击石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31
  • 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正本考研
    我国古代文学史中的人文精神的几种主要表现: 1.我国文学中的乡国情怀:①在我国的诗文里,对于故乡、故国的思念是一个永恒的主题。②与乡土相联的,是对于国家的思念。君与国家,在古代文人那里,是一致的;至近代,此种精神由忠君报国而转向追求国家的自立自强。③乡国的情怀的泛化,是对于山川之美的描写与赞颂。2.我国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31
  • 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修改版)
    中国文学史 笔 记 整理版 导 论 我国古代文学史中的人文精神的几种主要表现: 一. 我国文学中的乡国情怀: 1、 在我国的诗文里,对于故乡、故国的思念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2、 与乡土相联的,是对于国家的思念。君与国家,在古代文人那里,是一致的;至近代,此种精神由忠君报国而转向追求国家的自立自强。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31
  • 古代文学史(内蒙古师范大学中文考研要点超全笔记整理)
    三古、七段的具体划分如下: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第一段:先秦第二段:秦汉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31
  • 古代文学答题参考笔记
    导  论 我国古代文学史中的人文精神的几种主要表现: 一、我国文学中的乡国情怀: 1、在我国的诗文里,对于故乡、故国的思念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2、与乡土相联的,是对于国家的思念。君与国家,在古代文人那里,是一致的;至近代,此种精神由忠君报国而转向追求国家的自立自强。 3、乡国的情怀的泛化,是对于山川之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31
  • 古代文学笔记(南开+高教)
    古代文学笔记(转) 第一章上古文学 一、基本知识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31
  • 武汉大学考研大学语文古代文学笔记打印版
    古代文学总复习篇目介绍重点考察《蒹葭》 《秋水》 《上山采蘼芜》 《项羽本纪》 《短歌行》 《白马篇》 《归田园居》 《山居秋暝》 《蜀道难》 《新婚别》 《张中丞传后叙》 《长恨歌》 《无题》 《浪淘沙》 《前赤壁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声声慢》 《水龙吟》 《西厢记》一般了解《采薇》 《有所思》 《使至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7
  • 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笔记(宋金元)
    宋代 《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 王禹,世称王黄州,《三黜赋》屈于身而不屈于道,虽百谪而何亏,首倡革弊复古,提倡韩柳文章李杜诗,开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声。敢于触及时弊,关心民 间疾苦,诗风质朴,清新淡雅,有《小畜集》。 记游七律。对异乡独特景物的莫名惆怅以及由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7
  • 袁行霈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练习题和答案
    袁行霈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练习题和答案 汉魏六朝文学试题部分:一、填空1.吕不韦门客集体撰写的《____________》成书于秦王政八年(前239),这部著作体系完整,广泛吸收诸子百家的观点,客观上反映了战国末年即将实现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2.秦代唯一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文人是(____________),他的《谏逐客书》铺陈排比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7
  • 打印版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正本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导 论我国古代文学史中的人文精神的几种主要表现:一. 我国文学中的乡国情怀:1、 在我国的诗文里,对于故乡、故国的思念是一个永恒的主题。2、 与乡土相联的,是对于国家的思念。君与国家,在古代文人那里,是一致的;至近代,此种精神由忠君报国而转向追求国家的自立自强。3、 乡国的情怀的泛化,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7
  • 北京大学古代文学全部习题集
    第一编 先秦文学第一章 上古神话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二.解释:1、神话 2、神话的历史化三.填空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 《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 创世神话 、 始祖神话 、 洪水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