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常识王力第六部分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10-28

文言语法鸟瞰


这里对文言语法只谈一个极其概括的轮廓。分为三个方面加以叙述:(一)句子成分;(二)词序;(三)单复数。

 

 

(一)句子成分


上古汉语句法成分有两个主要的特点:第一是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第二是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用作主语。

判断句,又叫作名词谓语句,就现代汉语说,也就是“是”字句。例如“孔子是鲁国人”,这就是一个判断句,“是”字是判断句中的系词。在上古汉语里,这个句子只能是“孔子,鲁人”、“孔子,鲁人也”或“孔子者,鲁人也”,不用系词“是”字。有人以为文言文里另有系词“为”字“乃”字等,那至少不是正常的情况。甚至在判断句中用了副词的时候,依现代汉语语法应该认为这些副词都是修饰系词的,而上古汉语在这种情况下仍然不用系词。例如《孟子·公孙丑上》:“子诚齐人也。”依现代汉语语法,“诚”后面应该有“是”字,但是古人在这种地方一律不用系词。

如果我们不了解上古汉语不用系词这一个语法事实,有时候会使我们对古文的语句产生误解。特别是中学生接触古文不多,误解的可能性更大。对于《战国策·唐睢不辱使命》“此庸夫之怒也”,很可能误解为“这个庸夫的怒”,而不懂得是“这只是庸夫的怒”。在上古时代,“是”和“此”是同义词,都当“这”字讲,但是一般人看见“是”字很容易误会,以为就是系词了。例如《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中学生们很可能把这个“是”字和现代汉语的“是”字等同起来,而不知道“是亦走也”应该解释为“这也是逃跑”。假定有系词的话,系词也只能用在副词“亦”字的后面,而不能用在前面,可见这里的“是”字只是指示代词,不是系词。

主语这个句子成分,无论在古代汉语或现代汉语的句子里,都不是必须具备的。但是,上古汉语的句子不用主语的情况要比现代汉语多得多,主要的原因之一是上古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用在主语的位置上。试看《论语·阳货》有这样一段话:“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这些句子也有用主语的,也有不用主语的。当它们用主语的时候,只用专有名词,不用人称代词:“孔子不见”不说成“其不见”,“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不说成“其时其亡也而往拜之”。但是,专有名词用得太多也嫌累赘,所以在许多地方索性不用主语,例如这里不说“阳货归孔子豚”和“孔子遇诸涂”;至于“其归孔子豚”“其遇诸涂”则为上古汉语语法所不容许的,更是不能说了。

具体地说,所谓第三人称代词不能用于主语,实际上就是“其”字不能用于主语。大家知道,人称代词“之”字用于宾语,“其”字则用于“领位”,大致等于现代汉语的“他的”“她的”“它的”,或“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其”字不能用作独立句的主语,因此,“其归孔子豚”“其遇诸涂”一类的句子都不成话。有时候,“其”字很像主语,其实“其”字的作用在于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主谓结构变为词组。例如《孟子·离娄上》:“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其”字实际上代替了“三代之”,所以“其失天下”按照上古语法应该解作“他们的失天下”(或“它们的失天下”)。

“彼”字倒反可以用作独立句的主语,例如《孟子·梁惠王上》:“彼夺其民时。”但“彼”字不是一般的人称代词,它带有指示代词的性质,而且它被用作主语的情况也是相当罕见的。

 

 

(二)词序


关于词序,这里想谈两种情况:第一是动宾结构的词序;第二是介词结构的位置。

在动宾结构中,动词在前,宾语在后,现代汉语是这样,古代汉语也是这样。但是,上古汉语有一种特殊情况:在否定句里,宾语如果有个代词,就经常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论语·宪问》:“莫我知也夫!”“我”是代词,所以提到动词的前面。要了解这个语法规则,必须辨别哪些词是代词,哪些不是代词。《论语·学而》:“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己”是代词,所以放在动词的前面,“人”不是代词,所以放在动词的后面,这是鲜明的对比。“君”“子”“先生”等都是以普通名词作为尊称,不能算为真正的代词。所以这些词永远不能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论语·宪问》,在孔子说了“莫我知也夫”之后,子贡接着就问“何为其莫知子也?”“莫知子”才是对的,“莫子知”反而是违反语法的。真正的代词宾语如“我”“汝”“之”“是”等,在否定句里,虽然也偶尔出现在动词后面,那是非常罕见的了。

在疑问句里,宾语如果是个疑问代词,也必须放在动词的前面。《孟子·梁惠王上》:“牛何之?”《庄子·逍遥游》:“彼且奚适也?”这种例子是不胜枚举的。今天的成语还有“何去何从”等。疑问句中代词宾语的位置比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的位置更为固定,差不多没有什么例外。

介词结构是修饰谓语的。按照现代汉语语法,介词结构一般是放在谓语的前面。但是按照上古汉语的语法,许多介词结构是放在谓语后面的;特别是“于”字结构跟现代的词序很不相同。“于”字跟现代汉语对译时,随着情况的不同,可以译成“在”“向”“从”“被”“比”等。在上古汉语里,“于”字结构一般总是放在谓语的后面;在现代汉语里,情况正相反,“在”字结构、“向”字结构、“从”字结构、“被”字结构、“比”字结构却都是放在谓语前面的。试比较下面的几个从《论语》中选出来跟现代汉语对照的例子:季氏旅于泰山(季氏在泰山举行旅祭);哀公问社于宰我(鲁哀公向宰我问关于社的制度);虎兕出于柙(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屡憎于人(经常被人们憎恨);季氏富于周公(季氏比周公更富)。就这些情况看来,词序的差别是很大的。当然也有古今词序相同的时候,例如《孟子·公孙丑上》“今人乍见孺子将人于井”,译成现代汉语是:“现在有人忽然看见一个小孩儿将要掉在井里。”但是,这种词序相同的情况是比较少见的。

“以”字结构也有类似的情况。《论语·为政》“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些句子的词序都是跟现代汉语不同的。

 

 

(三)单复数


在现代汉语里,我们用“们”字表示复数。不但人称代词后面可以加“们”字变为“我们”“你们”“他们”“她们”“它们”;甚至有的名词也可以加“们”,如“同志们”“科学家们”。我们又用“些”字加在指示代词后面表示复数,如“这些”“那些”等。在上古汉语里,这种单复数的区别是没有的。不但名词没有单复数的区别,就是代词也没有单复数的区别。“吾”或“我”可以表示“我”,也可以表示“我们”;“尔”或“汝”可以表示“你”,也可以表示“你们”;“之”可以表示“他”、“她”或“它”,也可以表示“他们”、“她们”或“它们”;“其”可以表示“他的”、“她的”或“它的”,也可以表示“他们的”、“她们的”或“它们的”。“是”、“此”或“斯”可以表示“这”,也可以表示“这些”,有时候还可以表示“那”或“那些”。

第一人称复数用“我”字。《论语·阳货》:“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这句话大意是说:“时间不等待我们。”

第二人称复数用“尔”字。《论语·先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这里子路等一共四个人,“尔”指的是“你们”。

第三人称复数用“之”字。《论语·公冶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者、朋友、少者都不止一个人,所以“之”字应该解释为“他们”。

第三人称复数用“其”字。《论语·子张》:“百工居肆以成其事。”既然是“百工”,可见“其”字表示了复数。

指示代词表示复数的也不少见。《孟子·梁惠王上》“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此”是鸿雁麋鹿。《孟子·滕文公下》“古者不为臣不见。段干木逾垣而辟之,泄柳闭门而不纳,是皆已甚”,这里有个“皆”字,“是”字的复数性更加明显了。我们虽然不能说古人没有复数的观念,但是单复数的区别不需要在语言形式上表现出来。

在《左传》《史记》《汉书》等书里,有“吾侪”“我曹”“若属”一类的说法,那不是简单地表示复数,而是说“我们这一类的人”“我们这些人”,等等,是一种强调的说法。这和我们上面所说代词没有单复数的区别的原则是没有矛盾的。

* * *

以上所谈,就是我所说的古代汉语语法的几个粗线条。在简短的篇幅里,不可能谈得很全面。但是,如果我们让中学生得到这些文言语法常识,作为学习古代汉语的基础,也就很够了。

在讲述这些文言语法常识的时候,不要忘了历史观点。我们不要以今律古,大谈其“省略”和“倒装”。上古汉语本来就不需要系词,并不是“省略”了系词。如果真的是系词被省略了,应该总有不省略的时候,而且不省略的情况应该比省略的情况更常见些,为什么上古汉语的系词是那样罕见呢?上古汉语的否定句和疑问句的代词宾语本来就是放在动词前面的,无所谓“倒装”,如果说“倒装”,那只是以现代汉语作为标准。关于单复数问题,也应该这样看待。现代汉语的代词有单复数的区别,这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并不能以此证明古代汉语里也一定有这种区别。这样研究古代汉语的语法,才是合乎历史主义的。

(原载《人民教育》1962年1月)

 

 

汉语发展史鸟瞰


事物总是发展的,语言不能是例外。随着历史的发展,汉语从上古、中古、近代以至现代,经历不少的变化,才成为现在的样子,研究这些变化,成为一门科学,叫作汉语史,也叫作汉语发展史。

语言是发展的,在科学发达的今天,这是不容怀疑的真理。但是古人并不懂得这个真理,他们以为语言是永久不变的。儿女跟父母学话,世代相传,怎么会有变化呢?他们不知道,儿女跟父母学话也不能百分之百相像,一代传一代,积少成多,距离拉大了,就有明显的变化。其次,由于社会的发展,新事物的产生需要新的词语来表示,旧事物的废弃也引起旧词语的淘汰,语言的变化就更大了。

现在我分为语音、语法、词汇三方面和大家谈谈汉语发展史。由于时间的限制,我只能粗线条地勾画出一个轮廓。所以我今天讲的题目叫作“汉语发展史鸟瞰”。

 

 

(一)汉语语音的发展


从前人们不知道语音是发展的,不知道古音不同于今音。他们念《诗经》的时候,觉得许多地方不押韵。例如《关雎》二章:“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友”字怎能和“采”字押韵呢?于是有人猜想,诗人为了押韵,把“采”字临时改读为“此”,“友”字临时改读为“以”。这种办法叫作“叶音”。但是,为什么《诗经》里所有的“友”字都念“以”,没有一处读成“酉”音呢?人们没法回答这个问题。直到明末的陈第,才提出了一个历史主义的原理,他说:“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他由此引出结论说,《诗经》时代,“友”字本来就念“以”,并非临时改读。他的理论是正确的。但是他的拟音还不十分正确。直到最近数十年,我们学习了历史比较法,进行了古音拟测,才知道先秦时代,“采”字的读音是〔ts‘ə〕,“友”字的读音是(Ɣi̭uə),这样问题才解决了。

不但上古音和今音不同,中古音也和今音不同。不懂中古音,我们读唐宋诗词时,有些地方也感到格格不入。例如杜牧《山行》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斜”字用北京话读,用广州话读都不押韵,用上海话读成〔zia〕才押韵了。因为上海话“斜”字保存了唐宋音。又如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岁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用广州话读,“除”〔tʃ′øy〕、“苏”〔∫ou〕、符〔fu〕都不押韵,用北京话读就押韵了,因为北京话“除”“苏”“符”等字接近于唐宋音。

声母方面,有两次大变化。第一次是舌上音和轻唇音产生。本来知彻澄母字是属于端透定母的。现代厦门话“直”字读〔tit〕,“迟”字读〔ti〕,“昼”字读〔tiu⅃〕,“除”字读〔tu〕,“朝”字读〔tiɑu〕是保存了古声母。客家话“知”字读〔ti〕也保存了古声母。本来非、敷、奉、微四个声母的字是属于帮、滂、并、明的。上海“防”字读〔bɔŋ〕,“肥皂”说成“皮皂”,白话“问”说成“闷”,“闻”(嗅)说成“门”,“味道”说成“谜道”,广州“文”读如“民”,“网”读如“莽”,“微”读如“眉”,白话“新妇”(儿媳妇)说成“心抱”,都是保存了古声母。舌上音大约产生于盛唐时代,轻唇音大约产生于晚唐时代。

第二次是浊音的消失。本来,汉语古声母分为清浊两类:唇音帮、滂是清,并是浊;舌音端、透是清,定是浊;齿音精、清是清,从是浊;牙音见、溪是清,群是浊,等等。现代吴方言还保留清浊的分别,例如“暴”〔bɔ〕≠“报”,“洞”〔duŋ〕≠“冻”〔tuŋ〕,尽〔dzin〕≠“进”〔tʃin〕,“轿”〔dʑiɔ〕≠“叫”〔tɕiɔ〕,等等。现代粤方言浊音已经消失,只在声调上保留浊音的痕迹:清音字归阴调类,浊音字归阳调类,以致“暴”与“报”,“洞”与“冻”,“尽”与“进”,“轿”与“叫”,都是同音不同调。北京话只有平声分阴阳,浊上变去,去声不分阴阳,以致“暴”=“报”,“尽”=“进”,“轿”=“叫”,既同音,又同调,完全混同了。浊音声母的消失,大约是从宋代开始的。

韵部方面,也有两次大变化。第一次是入声韵分化为去、入两声。上古入声有长入、短入两类。例如“暴”字既可以读长入〔bo: k〕,表示残暴,又可以读短入〔bok〕,表示晒干(后来写作“曝”)。后来长入的“暴”字由于元音长,后面的辅音失落,变为〔bo〕,同时变成去声。长入变去的过程,大约是在魏晋时代完成的。第二次是入声韵部的消失。古代入声有三种韵尾:〔-p〕,〔-t〕,〔-k〕,和今天的广州话一样。例如广州“邑”〔jɐp〕,“一”〔jɐt〕,“益”〔jik〕;“急”〔kɐp〕,“吉”〔kɐt〕,“击”〔kik〕。后来合并为一种韵尾〔-Ɂ〕,和今天的上海话一样。例如上海“邑、一、益”〔iɁ〕,“急、吉、击”〔tɕiɁ〕。最后韵尾失落,和今天的北京话一样。例如“邑、一、益”〔i〕(“一”读阴平,“邑,益”读去声),“急、吉、击”〔tɕi〕(“击”读阴平,“急,吉”读阳平)。这最后的过程大约是在元代完成的。

语音的发展都是系统性的变化,就是向邻近的发音部位发展。例如从双唇变唇齿,从舌根变舌面。有自然的变化,如歌韵的发展过程是ai→a→ɔ→o,有条件的变化,如舌根音在〔i〕〔y〕的前面变为舌面音,北京话“击”字是由〔ki〕变〔tɕi〕,“去”字是由〔k‘y〕变〔tɕ‘y〕;又如元音〔u〕在舌齿唇的后面变为〔ou〕,广州话“图”字是由〔t‘u〕变〔t‘ou〕,“苏”字是由〔su〕变〔sou〕,“布”字是由〔pu〕变〔pou〕。条件的变化都只是可能的,不是必然的。

 

 

(二)汉语语法的发展


语法是最富有稳定性的,但是也不能没有发展。现在举出主要的四点来谈。

第一,双音词的发展。汉语本来是所谓“单音节语”。除连绵字外,都是单音词。后来逐渐产生双音词,随着历史的发展,双音词越来越多了。双音词产生的主要原因是:(1)由于语音系统简单化,需要产生双音词,以免同音词太多。例如北京话“眼”发展为“眼睛”,“角”发展为“犄角”,就是这个道理。广州话同音词较少,因此双音词也较少。(2)由于社会的发展,新事物的不断产生和出现,双音词也就越来越多。新名词一般总是在旧词的基础上产生的,往往是两个旧词的组合,如“火车”“轮船”“电灯”“电话”“火柴”“肥皂”等。

第二,词尾的发展。名词词尾“子”“儿”,人称代词词尾“们”,形容词词尾“的”,副词词尾“地”,动词词尾“了”“着”“过”,都是近代产生的。这是汉语语法的大发展。尤其是表示情貌(aspect)的动词词尾“了”“着”“过”,最能反映汉民族逻辑思维的发展。

第三,量词的发展。上古时代,汉语的量词是很少的,只有“车千乘、马千匹”一类的量词,而且这些量词是放在名词后面的。“一个人”“一所房子”“三条鱼”“五棵树”等,其中的量词,是比较后起的了。另有一种动量,如“来了八次”“听了一回”“再说一遍”等,那就更晚。这也是汉语语法的大发展。

第四,使成式的发展。上古时代,使成式非常罕见。《孟子》说:“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匠人斫而小之。”这是使成式的萌芽。由“斫而小之”演变为“削小”,就成了使成式。但是,使成式在古文中仍是非常少见的。古人用的是使动词。“打败了他”,古人只说“败之”;“做成了它”,古人只说“成之”;“打死了他”,古人只说“毙之”;“打倒了他”,古人只说“踣之”,等等。使动词只说出了结果,没有说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意思不够明确。使成式把因果同时说出来了,这也是汉语语法的大发展。

 

 

(三)汉语词汇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词汇就有新陈代谢。旧词的死亡和新词的产生,是汉语发展长河中最显而易见的现象。上古的“俎”“豆”“尊”“彝”等,后代没有了,它们就变成了死亡的词。但是新兴的词要比死亡的词多得多。

词汇的发展和社会生产的发展有极其密切的关系。社会生产的发展又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大有关系。近百年来,社会生产有巨大的发展,因此,表现新事物、新科学、新技术的名词术语也就层出不穷。近百年来,汉语新词的产生,其数量远远超过过去两千年。我们可以从新词产生的多少看到文化科学的进步。

汉语的词汇常受外语的影响。最明显的影响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北方与西域的影响,主要是在汉代输入了一些外来语,如“箜篌”、“琵琶”、“蒲桃”(葡萄)、“苜蓿”等。第二时期是印度的影响,主要是在东汉输入佛教以后,如“佛”“菩萨”“和尚”“世界”“地狱”“罪孽”等。第三时期是西洋的影响,是在鸦片战争以后,西洋的文化、科学、技术传入中国,汉语里产生大量的新词,“五四”运动以后,新词越来越多。今天书报上的文章里,大约有三分之一以上是“五四”运动以后新兴的词语,不过人们习以为常,不知道它们是新兴的词语罢了。

应该指出,“五四”运动以后新兴的词语并不都是外语的影响。除了“咖啡”“沙发”一类音译名词之外,一般的译词如“火车”“轮船”“电灯”“火柴”“肥皂”“电影”等,都不该认为是外语的影响,因为这些新事物传入中国以后,中国人用汉语的旧词作为词素造成这些新事物的名称,这是土生土长的东西,不能说是从外语借来的。

但是,有些抽象的名词概念,仍应认为是从外语借来的。例如“哲学”“文学”“逻辑”“前提”“具体”“抽象”“经济”“革命”“发展”等,都不是我国古人原有的概念。古书中虽也有“文学”“具体”“经济”“革命”的说法,但不是今天这个意思。至于“逻辑”是译音(logic),“前提”“抽象”是译意(premise、abstract),那更不用说,是受外语的影响了。

以上所讲的汉语发展史,可说是轮廓的轮廓。详细讲起来,可以写成一部书。这里不详细讲了。

(原载《语文园地》1981年第1期)

 

 

中国古典文论中

谈到的语言形式美


中国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主要是两件事:第一是对偶,第二是声律。关于这两件事,《文心雕龙》都有专篇讨论。《文心雕龙》第三十三篇讲声律,第三十五篇讲丽辞。所谓丽辞,就是对偶。

这两件事都跟汉语的特点有关。唯有以单音节为主(即使是双音词,而词素也是单音节)的语言,才能形成整齐的对偶。在西洋语言中,即使有意地排成平行的句子,也很难做到音节相同。那样只是排比,不是对偶。关于声律,我们的语言也有特点。汉语是元音占优势的语言,而又有声调的区别,这样就使它特别富于音乐性。

文论中对于文章的对偶特别是诗的对偶是有许多讲究的。人们容易把对偶看得很简单,以为只是字数相等,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就是了。实际上远不止此。《文心雕龙》提出了著名的对偶原则;“故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言对者,对比空辞者也;事对者,并举人验者也;反对者,理殊趣合者也;正对者,事异义同者也。”拿今天的话来说,言对就是不用典故,事对就是用典故,反对就是反义词或意义不相同的词相对,正对就是同义词或意义相近的词相对。


相关话题/古代汉语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古代汉语常识王力第五部分
    (三)风格 所谓风格,用极浅的话来解释,就是文章的派头。同一的意思可以有两种以上的说法。你喜欢那样说,我喜欢这样说,这是个人的风格。古人喜欢那样说,今人喜欢这样说,这是时代的风格。西洋人喜欢那样说,中国人喜欢这样说,这是民族的风格。中国人的文章向来只有个人的风格和时代的风格。民族的风格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10-28
  • 古代汉语常识王力第四部分
    (三)句子的构成,判断句 一般的句子由主语和谓语两部分组成。主语部分是陈述的对象,谓语部分就是陈述的话。例如: 妇 ║ 抚儿。(林嗣环《口技》)黔 ║ 无驴。(柳宗元《黔之驴》) 主语部分里的主要的词叫作主语;谓语部分里的主要的词叫作谓语。例如: 君之病 ║ 在肠胃。(《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ld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10-28
  • 古代汉语常识王力第三部分
    (二)虚词 虚词在汉语语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汉语的虚词和现代汉语的虚词有很大的差别。这里着重讲古代汉语的虚词。虚词不能全讲,只拣重要的、古今差别较大的来讲。我们不打算按词类分开讲,因为有些词是兼属两三类的。我们按音序来分先后,只是为了查阅的便利罢了。我们打算讲18个虚词,它们是: 1.r而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10-28
  • 古代汉语常识王力第二部分
    (三)异体字 所谓异体字,是一个字有两种以上的写法。例如线字在古书中,既可以写作綫,又可以写作線。于字在古书中,既可以写作于,又可以写作於⑦。在今天,汉字简化以后,异体字也只保留一个了,如用綫(简作ldq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10-28
  • 古代汉语常识王力第一部分
    目 录 古代汉语常识第一章 什么是古代汉语 第二章 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 第三章 怎样学习古代汉语 第四章 古代汉语的文字(一)字形和字义的关系 (二)繁体字 (三)异体字 (四)古字通假 第五章 古代汉语的词汇(一)古今词义的差别 (二)读音和词义的关系 (三)用典 (四)礼貌的称呼 第六章 古代汉语的语法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10-28
  • 2019年湖北师范大学714汉语综合(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考研大纲
    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湖北师范大学自命题考试科目考试大纲(科目名称:汉语综合(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科目代码:714)一、 考查目标本大纲适用于报考湖北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考试笔试。汉语综合由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5-29
  • 2019年中国传媒大学707古代汉语考研大纲
    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古代汉语》考试大纲一、考试的总体要求《古代汉语》是大学本科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主干课。它是从古代文献阅读与理解入手,探求古代汉语现象和规律的一门科学,通过对传世典范作品的学习,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了解语言学和文献学等方面的知识以及现代汉语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5-29
  • [2016初试真题回忆] 2016年西南大学628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回忆真题
    首先声明,文学院和语言文献研究所的语言学文字学文献学都要考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试卷一样。现代汉语(628)今年题型改了一些,没有填空题了,语言学概论的知识和现代汉语合在一起考。一.名词解释自由变体社会方言聚合关系二.将古文字转写成现代文字(有15个,文字的知识基本上在这一题考查,基本上有10个较容易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网 2019-05-28
  • [2019初试真题回忆] 2019年上海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古代汉语真题回忆
    语言学纲要部分一名词解释(5个,每个3分)音节文字语流音变语法范畴组合关系二题型忘了三忘了(我这猪脑子)四论述题分析下面三组句子的差异。1.我饿了他饿了2.我走了他走了3.我买了他买了古代汉语部分一基础题1.造字方法(10分)2.写出本义(10分)纲博士从容书籍主人公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网 2019-05-28
  • [2019初试真题回忆] 2019年南开大学汉语学院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真题回忆
    回忆版。一现汉名词解释,汉语拼音方案语义场礼貌原则发音方法二15道选择题,一道一分三10道判断,一道两分,错误的需要改正四简答①还的用法,就是今天比昨天还冷与小车还通不过,更不用说大车了。这道题都不会,还大学生呢。的异同②即将和将来的异同应该还有忘了古代汉语第一题12个小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网 2019-05-28
  • [2019初试真题回忆] 2019年河南大学古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真题回忆(615+810)
    专业一文学理论一名解共鸣期待视野二简答影响艺术构思的因素意识和无意识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三论述艺术真实性的特点?古代汉语晏子和齐景王1翻译一段文言2加点字解释众口铄金罚无刑(有10个)3晏子怎么劝说景公不要xx二子以说于上帝现代文阅读史铁生的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网 2019-05-28
  • 浙江工商大学2017考研真题之855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
    浙江工商大学2017年全国顿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B)卷考试科曰:855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总分:(150分)考试时间:3小时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语音具有()(〉社会属性三方面性质,其中()是语音的本质属性。2.文字是记录语言的(〉,是人类最重要的()。3.大篆指春秋战国时代()国的文字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网 2019-05-28
  • 2019南开大学汉院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考研真题回忆
    一现汉名词解释,汉语拼音方案语义场礼貌原则发音方法二15道选择题,一道一分三10道判断,一道两分,错误的需要改正四简答①还的用法,就是今天比昨天还冷与小车还通不过,更不用说大车了。这道题都不会,还大学生呢。的异同②即将和将来的异同应该还有忘了古代汉语第一题12个小篆字体写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网 2019-05-28
  • 浙江工商大学2018考研真题之855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
    浙江工商大学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CB)卷考试科目:855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总分:050分)考试时间:3小时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1.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以(〉为代表,内部一致性较强。2.现代汉语具有许多区别于印欧语系语言的特点。词汇方面,汉语语素以(本形式。)为基3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网 2019-05-28
  • 西南大学现代汉语(628),古代汉语(820)考研真题(回忆版)
    拖延症晚期,过了这么久才出来回忆真题首先声明,文学院和语言文献研究所的语言学文字学文献学都要考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试卷一样。现代汉语(628)今年题型改了一些,没有填空题了,语言学概论的知识和现代汉语合在一起考。一.名词解释自由变体社会方言聚合关系二.将古文字转写成现代文字(有15个,文字的知识基本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网 2019-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