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重点整理考研资料(3)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12-24



63.城市职能: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

64.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确认城市性质要进行城市职能分析。

65.城市职能分类方法:一般描述法、统计描述法、统计分析法、城市经济基础研究的方法、多变量分析法、

66.新动态:贝里:城市职能受技术变迁的影响其演变有周期性。

利用城市形态进行城市职能分类。

67.职能分类是在聚类分析基础上,形成由大类、亚类、和职能组组成的三级分类体系。大类反映城市职能的总体差异,亚类反映城市职能的基本类型,职能组则是对亚类内城市更详细的分类。

第七章:

68.(城市首位律):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定义为首尾城市。

69.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城市人口的比值。

首位度:S=P1/P2  四城市指数:S=P1/(P2+P3+P4)  十一城市指数:S=2P1/(P2+P3+……+P11)

70.城市金字塔: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规模等级越高城市数量越少反之越多。

71.序位规模法则: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考察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72.对城市规模分布的理论解释有两种:1从变量和过程中抽象出一定数学关系,如对数正态分布、帕雷托分布等来证明特定的规模分布类型。2提出关于各种变量间的原因性论点按理论解释的模式分有随机模式、城市增长模式迁移模式城市等级体系模式和考虑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的机制分析模式。

73.我国城市发展方针:一五计划期间1953-1957:重点建设,稳步前进。

50年代后期,特别60年代:控制大城市规模发展小城镇。小城市方针

1978全国第三次城市工作会议:控制大城市规模,多搞小城镇。

1980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

1990《中国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小城市。

74.中国城市发展战略几种观点:

小城市重点论:两者相似发展小城镇是中国城镇化的唯一途径。

城乡一体化论或城乡融合论:

大城市重点论:(大城市人口增长速度比城市人口增长快,比总人口增长更快。大城市在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高于中小城市、大城市具有环境规模社会规模建设规模效益等)主张积极发展大城市,反对把小城镇作为中国城镇化的主要或唯一途径。

中等城市论:确立以发展中等城市为中心的城乡网络结构。

大中小合理结构论:完善城市规模结构,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

第八章:

75.空间相互作用:为保障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城市和区域之间不断的物质能量人员信息的交换。互相作用需要借助各种媒介,交通通信设施是主要手段。

76.城市间的联系可表现为:货物和人口的移动,财政和金融上的往来,信息的流动。

77.厄尔曼:互相作用产生的条件:互补性中介机会可运输性。(影响运输性的因素:距离,单位质量的价值,时间,运输工具改革生产发展资源减少。)互补性和可运输性越强相互作用越强。中介机会越强会给经济带来副作用。

78.格林五项指标:铁路通勤人员的流动方向,报纸发行范围,电话呼唤方向,公司、银行负责人的办公地点。

79.赖利:零售引力规律:一个城市对周围地区的吸引力与其规模成正比,与离它的距离成反比。

80.康弗斯:断裂点概念。

81.瑞典学者哈格斯特朗:《作为空间过程的创新扩散》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20世纪人文地理学研究中两项最大的贡献之一。

82.空间扩散的类型:传染扩散,等级扩散,重新区位扩散。

成功的扩散的因素:创新的源生地、仔细选定扩散的中心和制定一份周密细致的扩散战略。基础设施建设,各种人才的培训。

83.克里斯塔勒《德国南部的中心地》阐明中心地的数量规模分布模式,建立了中心地理论。

基本特征:每一点均有接受一个重心地的同轨机会,一点与其他任一点的相对通达性只与距离成正比,不管方向如何均有一个统一的交通面。

中心地:向居住在他周围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

中心货物与服务:也称中心地职能,分别指中心地内生产的货物与提供的服务。每个负担一种中心地职能的单位,称为一个职能单位。

中心性:地点对围绕它周围地区的相对意义的总和,是中心地所起的中心职能作用的大小。

服务范围:上限:消费者愿意去一个中心地得到货物或者服务的最远距离。下限:保持一项中心地职能经营所必须的腹地的最短距离。最低必须销售距离(门槛距离):维持一级中心地存在所必须的最小腹地。

构成市场原则的两个限制性因素:各级供应点必须达到最低数量使商人利润最大化;一个地区的所有人口都应得到每一种货物的提供或服务。

84韦伯:工业区位论:1909《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理论》1911《工业区位论—区位的一般理论和资本主义理论》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主要从费用角度分析企业经营者的区位决定。认为经营者一般是在所有费用支出总额最小的空间进行分布,工业区位形成主要与运费劳动费用和聚集(分散)力有关。

具体做法:

找出运输成本最低的点,构建基本的区位框架,把劳动力成本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由第一阶段运输成本形成的最佳区位的变形,分析聚集(分散)因子对最小费用区位形成的作用,决定运输费用大小的因子是运送费用的重量和运送距离。

85.杜能:农业区位论:《孤立国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1962标志区位的诞生。农业区位论出发点是最大利润

通过抽象的方法假设了一个与世界隔绝的孤立城邦来研究如何布局农业生产的类才能从每单位面积土地上获得最大利润问题。

假设:所有未知的农业生产效率相同;均质大平原;单一市场单一运输手段。

推理:利润=农产品市场价格—(农产品生产成本+农产品运往市场的运费)【P=V-(E+T)】

V,E可视为常数  P+T也可以为常数  运费是决定利润大小的关键。

86.克氏:经济行为合理人:生产者为谋取最大利润寻求掌握尽可能大的市场区,致使生产者之间的间隔距离尽可能大,消费者为减小旅行费用都自觉到最近的中心地购买或取得服务。

六边形网络和城镇等级体系的形成

§                                             基于长时期农业市场服务中心的演化,一个地区会形成一套中心地等级体系,同一等级的中心地有同样大小的服务范围,也称市场区或附属区,市场区的范围是六边形。

§                                             整个中心地及其市场区是由一级套一级的网络,相互嵌套而成,所谓嵌套原则,就是低级中心地和市场区被高一级中心地和市场区所包括,高一级的中心地和市场区又被更高一级的市场区所包括,整个体系都是如此。

87. 市场原则:

K=3系统:低一级的中心地位于高一级的三个中心地所形成的等边三角形的中央,最有利于低一级中心地与高一级中心地展开竞争。由形成的中心地等级的交通系统,以高等级中心地为中心,有6条放射状的主干道连接次一级的中心地。

交通原则:

次一级中心地分布位于连接两个高一级的中心地的道路干线上的中点位置。依交通原则形成的交通网,因次一级中心地位于高一级中心地的主要道路上,被认为是效率最高的交通网,由交通原则形成的中心地体系被认为最有可能在现实社会中出现。

行政原则:

行政原则下的运输系统被认为是效率最差的一种。

以上三个原则共同导致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A级城市1个,B级城市2个,C级城市6-12个,D级城市42-54个,E级城市118个。

88.货物的实际价格=货物的销售价格+运费 距离越远运费越高,实际价格也越高,对货物的需求越少。

89.廖什:六边形的需求比面积相等的正方形圆等边三角形都大,占地面积又小,能够容纳尽可能多的企业,是经济区最理想的形状。

90.廖什景观建立在假设的均值平原上,具有资源分布平衡,交通成本均一,人口及相应的消费需求呈有规则的连续分布特征。 他从最低级货物的门槛需求开始,向上建立中心地体系,通过改变六边形的方向和大小,得到不同规模的市场区。

91.廖什经济景观:在网络重叠不同大小的六边形时,使它们至少有一个共同的中心,该点由于能够供应地方所有需求形成最高级中心地,而后把各六边形网络绕大城市旋转,从中心城市放射出6个60°的扇面,每一个扇面由两个30°扇面组成,一个是城市密集的扇面另一个是城市稀少扇面。总共有十二个扇面。

优点:满足中心地体系需求所需的运输量,缩短交通路线的长度。在当地实现最大购买量。

92.克里斯塔勒与廖什学说的比较

假设条件:理想平原但是后者假设因素更多。都得出市场区的最佳形式是六边形,廖通过推理演绎的方法得出。

出发点: 最高级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最低级货物的最小必须销售。

原则:利润最大化;超额利润最低化。

构建顺序:由上至下;由下至上。

各级中心地数量不同

严格程度:体系非常严格;灵活性大。

解释对象: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93.中心地理论的发展:

贝里加里森:增补了中心地理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是均质分布的,提出边际等级货物的概念。认为中心地的职能数与职能单位数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对数线性关系。又指出中心地理论假设条件变化后对中心地等级体系的影响,人口密度消费水平越高交通条件越好,中心体系等级层次越多。

94.验证:

斯梅尔斯:城市/主要城市/城镇=1/3/9

斯金纳:周期市场的时空结构在相当程度上可以用修改了的中心地模型解释。

95.对中心地理论的评价:

A.以假设条件为基础,通过逻辑演绎建立的中心地理论使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及运用方法上的重大突破,导致空间分析学派的建立促进了城市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中理论研究和数学方法应用的热潮。标志了现代城市地理学的形成。

B.其某些假设条件不符合客观情况,损害了理论的现实性。适用于单纯农业区,不适用于城市密集区。忽视了制造业发展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强调了城市间的等级体系联系,忽视同一子系统中同级中心地间和并非同一子系统中的第二级或更低级中心地之间的横向联系。

C.对中心地理论要取其精华去其僵化和与实际脱离的部分,把注意力集中在中心地的层次机构功能专业化分工和空间结构上。

96.均衡增长与不均衡增长:

纳克斯均衡增长:落后国家地区容易产生供给和需求方面导致的恶性循环。储蓄不足,资金不足。主张落后国家地区维持各部门均衡发展,可以避免供给方面的困难。多部门平衡投资可以使各部门互为顾客,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提高收入提高购买力扩大国内需求,诱发投资,扩大生产。认为平衡增长是提高增长速度的工具。

相关话题/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