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解析(2)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20-01-10



二、论述题(每题 30 分,共 60 分)

1.从内外部均衡的角度分析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阐述实现内外部同时均衡的条件,并说明我国当前实现内外部均衡的举措。

答:内部均衡是指国内经济中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劳动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的状态,就是使宏观经济处于充分就业水平上,并且没有通货膨胀的压力,经济稳定增长。外部均衡是指开放经济中的国际收支平衡状态,此时既无国际收支顺差,也无国际收支逆差。

(1)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呈现如下特征:

从国内来看,经济总体实现平稳较快发展。①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从过去持续高增长转向中高位增长,成为一种必然趋势;②压缩“三公”消费后私人消费增长缓慢。压缩“三公”消费可能会将经济运行中奢侈的、超常规增长部分挤掉;压缩“三公”经费是正确的,但压出来的经费退出了消费领域,同时有一部分也退出了投资领域;③化解产能过剩、治理大气污染、推行节能减排,会将经济运行中“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产业淘汰压缩一部分,即改变过去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但当集约型发展模式还不能及时填补由粗放发展留下的缺口,“去产能化”也会使经济增长率出现下滑。因为淘汰落后产能是快变量,产业改造升级和发展新兴产业是慢变量,快和慢之间的空隙期就是 GDP 下行期;④为了应对影子银行及坏账增加,防范金融风险,央行出手监管信贷发放,实行“去杠杆化”政策。去“杠杆化”既带来流动性紧缩,也加快了房地产“去泡沫化”和产能过剩行业“去产能化”进程。“去产能化”和“去泡沫化”加剧了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投资增幅的下滑。

从国际来看,外部环境开始分化,对我国宏观调控形成挑战。世界经济通缩终将直接抑制中国的外需增长。 ①在需求方面,发达经济体的公共消费和私人消费动能不强,将导致中国出口保持低速增长。欧债危机、政府财政高额赤字致使发达国家政府纷纷压缩公共需求,这会直接或间接抑制消费。②在供给方面,世界供给市场上出现了对中国制造的供给替代效应。从发达经济体看,发达国家开始推行“再工业化”,一些高端制造产业陆续向发达国家回流,对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高端产品出口的举措形成挤压和挑战。③近几年来,比中国还落后的一批中低收入国家正在向中国学习,利用本国劳动力、土地、环境资源和汇率等低成本优势,着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与中国一样的工业品,并向发达国家出口,在中低端产品市场上对中国的产品形成了明显的挤出和替代效应。

(2)    实现内外部同时均衡的条件:

根据丁伯根法则,政府要实现 n 个独立的经济目标,至少要有 n 种有效的政策工具。因此,为实现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两个目标,政府需要至少两个政策工具进行配合。

(3)    相应对策措施:

①财政政策应向积极宽松转化。宽松即在消费没有大的增长情况下要增加公共投资,这些公共投资应该用于经济增长中短板制约方面,特别应用于制约城乡居民消费的公共设施方面。

②宏观政策向私人消费方面倾斜。比如利用财政存款,以转移支付形式增加对穷人的补助,通过类似方式把资金导向私人消费领域。财政对低收入群体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可带来消费迅速增长,因为低收入人群边际消费倾向高,适当提高财政对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基本养老保险补助标准,有利于增加社会总消费。

③继续做好“减法”。继续加大对企业和居民的减税减费力度,在营改增扩围的基础上,可适当降低一些进口日用消费品的关税和消费税。

④加快体制改革步伐。积极推进重点领域改革。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并使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要选准重点领域、关键方面,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就当前而言,可优先和重点推进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城乡二元体制、国有企业体制、国民收入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2.运用经济增长理论阐释现阶段我国应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

答:(1)经济增长是一个多变量函数,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至少有四个:①制度,如产权保护、民主、法治等;②自然资源,如石油、矿产储藏、交通等;③劳动力,如数量、成本、素质等;④土地。

(2)    亚当斯密强调分工与专业化、绝对优势;李嘉图强调了比较优势与自由贸易;熊彼特强调了“破坏性创新”;而索罗等人强调了生产要素;新增长理论中,罗默和卢卡斯强调内生性增长,特别是规模报酬递增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实质应该是内生性技术创新等等。

(3)    我国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中还面临着较多问题:①投资、消费、出口占 GDP 比重的结构严重失衡,造成内需严重不足,过度依赖出口已经难以为继;②产业结构总体格局不合理;③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已达极限;④经济高速增长并未惠及全体人民,反而促使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⑤技术进步与自主创新不足,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

(4)    经济增长动力的转变

当前,实现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尤其要重视消费引领和供给创新。可供选择的动力源泉,一是在需求侧实施消费引领战略,调整需求结构,降低对外需的过度依赖,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将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作为引领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二是在供给侧实施供给创新战略,调整产业结构,改变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分工地位,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不断提高中高端产业和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三是加快体制机制的全面改革,为经济增长新旧动力转换提供引擎支撑。同时,实现经济增长动力的转变,必须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制度供给是经济增长新动力的引擎。实施消费引领、供给创新,离不开体制机制改革。当前,抓好体制机制改革,需要做好以下方面:①放松对市场的直接干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充分发挥决定性作用。②实现消费引领经济增长,关键在于通过改革增加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③供给创新在很大程度上靠科技创新去实现。针对我国创新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应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和各方积极性,加大创新投入,努力补齐创新短板。④鼓励科教融合发展,完善市场化的人才资源配置机制。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加快培育实用性、创新型人才。⑤城镇化是增加供求两侧新动能的黄金结合点,积极推进可为经济增长带来诸多好处。


相关话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