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时的计算
人时(person-time, PT):观察人数乘以随访单位时间的积,时间单位常用年,
一定的人时(人年)数可来自不同的人数与不同的观察时间
计算方法—— 以个人为单位计算暴露人年(精确法)、用近似法计算暴露人年用寿命表法计算人年
三、率的计算
(一)常用指标
1、累积发病率(cumulative incidence,CI)
条件:观察人数比较多,人口比较稳定
实质:一种“静态率” 取值:0~1
累积发病率= 整个观察期内的发病人 数/观察开始时的人口数
2、发病密度(incidence density,ID)
条件:研究对象进入队列的时间不一
既说明了该人群发生的新病例数,又说明该人群大小和发生这些例数经历的时间
实质:一种“动态率”,带有瞬时频率性质 取值:0~
3、标化比
发病密度=观察期间发病的人数/观察对象的人时数
条件:研究对象数目比较少,结局事件的发生率比较低
原理:以全人口发病(死亡)率做为标准,算出该观察人群的理论发病(死亡) 人数,即预期发病(死亡)人数,再求观察人群中实际发病(死亡)人数与此预期发病人数之比,即得标化发病(死亡)比
分类——标化死亡比、标化比例死亡比
标化死亡比(SMR)
SMR = 研究人群中观察死亡数/标准人口(全人口)预期死亡数
SMR>1,说明暴露导致或促进了结局的发生
SMR<1,说明暴露预防或减少了结局的发生
SMR=1,说明暴露与疾病没有关系标化比例死亡比(SPMR)
条件:不知道某种疾病的死亡率,只知道某病的死因构成
RR 与 AR 区别?
联系:都是表示关联强度的重要指标
公共卫生意义差异:
RR 说明暴露者与非暴露者比较增加相应疾病危险的倍数,具有病因学的意义
AR 则一般是对人群而言,暴露人群与非暴露人群比较,所增加的疾病发生数量,如果暴露因素消除,就可减少这个数量的疾病发生,具有疾病预防和公 共卫生学上的意义
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
又称为病因分值 EF(etiologic fraction),是指暴露人群中的发病或死亡归因于暴露的部分占全部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
第五节 队列研究的偏倚及其防止
一、常见偏倚的种类
选择偏倚、失访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选择偏倚(selection bias)
实质:研究人群(样本)不是一般人群(总体)的一个无偏的代表
选定的对象拒绝参加、资料不全、研究对象由自愿者组成、早期或潜伏期病人 选择偏倚的预防
正确的抽样方法、比较志愿者与正常选择参加的人群,差异小时,可考虑参加
严格按规定的标准选取对象、对研究对象坚持随访到底 失访偏倚 lost to follow-up
实质:选择偏倚的一种。迁移、外出、不愿继续合作而退出;死于非终点疾病
估计—— 比较两组失访率的差别及不同程度暴露组失访率的差别失访人群与随访到的人群的某些基本特征有无差别
了解失访者最后结局与被随访到人群的结局比较以推测失访的影响 失访偏倚的预防
提高研究对象的依从性,在选择对象时选择符合条件且依从性好的研究对象
前期的宣传工作信息偏倚
在获取暴露、结局或其他信息时所出现的系统误差或偏差叫信息偏倚。信息偏倚又称为错分偏倚(misclassification bias)
来源:研究者、调查对象、测量工具、原始记录不准
信息偏倚:同等发生于暴露组和非暴露组-非特异性错分-RR→1
信息偏倚:不同等发生于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特异性错分-RR 或高或低信息偏倚的预防
研究者或调查者:同等对待每个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实事求是
测量工具:校准混杂偏倚
暴露因素与疾病发生的相关(关联)程度受到其他因素的歪曲或干扰
性别、年龄是最常见的混杂因素
满足条件
必须与所研究疾病的发生有关,是该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必须与所研究因素有关
必须不是研究因素与疾病病因链上的中间环节或中间步骤 混杂偏倚的预防
设计阶段:限制
对照选择:匹配
抽取对象:随机化
处理:分层分析、标准化或多因素分析的方法
前提:研究者要有能力识别混杂作用的存在
第五章 病例对照研究 Case-Control Study
第一节 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
以现在确诊的患有某特定疾病(即当前研究中打算研究的疾病)的病人作为病例,以不患有该病但 具有可比性个体作为对照(留意区分 第 4 章 队列研究 研究对象),通过询问、实验室检查或复查病史,搜集各种可能的危险因素的暴露史(暴露:接触过某些物质、具备某特征、 处于某状态 暴露:有害的、有益的),测量并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中各因素的暴露比例(留意 队列研究 暴露与非暴露组的疾病比例),经统计学检验(最常用的就是c2 检验),若两组差别有意义,则可认为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存在着统计学上的关联(留意区分 第 4 章 队列研究 直接因果关联)。在评估了各种偏倚(偏倚会影响结果真实性)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后, 再借助病因推断技术(参考 第 8 章 研究的真实性与因果推断),推断出某个或某些暴露因素 (暴露因素:危险因素 保护因素)是疾病的危险因素,从而达到探索和检验病因假说的目的。 病例对照研究的特点
—— 属于观察法;设立对照组;由“果”及“因”: 疾病→暴露;探索、检验病因假说
第二节 病例对照研究的类型
病例与对照不匹配
病例与对照匹配——频数匹配、个体匹配
病例对照研究的衍生类型
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病例-队列研究、病例交叉研究、
单纯病例研究、病例-时间-对照设计
病例与对照匹配的因素——混杂因素(已知、可疑);复合因素(年龄 + 性别)不能匹配的因素
必须是混杂因素
病例与对照匹配的目的——提高研究(统计)效率[研究效率=R/(R+1)]、控制混杂因素作用匹配带来的问题——增加工作难度(费用、时间);限制样本量;匹配因素将无法再进行分析匹配过头overmatching:把不必要的项目列入匹配,企图使病例与对照尽量一致,就可能
徒然丢失信息,增加工作难度,结果反而降低了工作效率,这种情况称为匹配过头。
巢式病例对照研究nested case-control study
将传统的兵力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的一些要素进行组合后形成的一种研究方法,也就 是在对一个实现确定好的队列进行随访观察的基础上,再应用病例对照研究(主要是匹 配病例对照研究)的设计思路进行研究分析
第四节 病例对照研究的实施
病例对照研究的一般步骤
提出假设 制定研究计划 收集资料 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总结并提出研究报告
病例对照研究的实施
提出假设 明确研究目的,选择适宜的对照形式 病例与对照的来源与选择样本含量的计算获取研究因素的信息 资料的收集
(三)病例与对照的来源与选择
病例与对照的基本来源——以医院为基础 hospital-based;以社区为基 community-based
1、病例的选择
新发病例:提供的信息较为可靠
现患病例:掺入疾病迁延及存活因素在内
死亡病例:信息准确性较差2、对照的选择
更复杂、更困难!
选择是否恰当是病例对照研究成败的关键之一!
对照最好是全人群的一个无偏样本,或是产生病例的人群中全体非患该病的人
的一个随机样本,而且也经过相同诊断确认为不患所研究的疾病
根据病例的定义可以确定病例的源人群(source population),对照应当从该源人群中抽取
实际工作中的对照来源
同一或多个医疗机构中诊断的其他病例
病例的邻居或所在同一居委会、住宅区内的健康人或非该病病人
社会团体人群中的非该病病例或健康人
社区人口中的非病例或健康人群
病例的配偶、同胞、亲戚、同学或同事等
第五节 病例对照研究的数据整理与分析(计算题)
OR 的含义与 RR 相同,指暴露组的疾病危险性为非暴露组的多少倍 OR>1 说明疾病的危险度因暴露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