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考博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知识汇编(36)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2-21
山林宴游,则兴寄清远;朝飨侍从,则制存庄丽;边塞征戍,则凄惋悲壮;睽离患难,则沉痛感触。缘机触变,各适其宜,唐人之妙以此。(李维桢《唐诗纪序》)
论唐人者,当就唐人求其至处,不必责其不如六朝汉魏凄惋。……唐人清绮如沈、宋,雄大如子美,超逸如太白,闲适如右丞,幽雅如襄阳,简质如韦、储,俊丽如龙标,劲响如高、岑,何必鲍、谢?(屠隆《鸿苞》卷一七《论诗文》)
即如四杰佻放,其诗砰宏;沈、宋俊轻,其诗凄惋;曲江方伟,其诗峭严;少陵思深、其诗雄大;青莲疏逸,其诗流畅;右丞精禅,其诗玄诣;襄阳高隐,其诗冲和;东野苦心,其诗枯瘠;长吉耽奇,其诗谲宕。(屠隆《唐诗类苑序》)
晋、宋以前多仙诗,唐、宋以后多鬼诗,妇人诗盛于汉,沙门诗昉自晋惠远、道猷辈,羽士诗竞于唐,若吴筠、曹唐辈。艺苑旁流,尽斯五者。大率才情之富,闺阁居多;趣致之幽,释梵为最;羽流不若仙诗,仙诗不若鬼诗。(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二)
风气有初盛中晚之分,人品有贞淫诚伪之别,诗格有雄高、轻逸、绚丽、清癯之殊,各自成家。(顾有孝《唐诗英华》凡例)
诗至三唐,高奇、平淡、险怪、绮丽,包涵万象,无所不有。若大海汪洋,茫无畔岸,非得登岸而知津者以为指南,伥伥乎,安知所之也!(程志淳《黄白山<唐诗摘抄> 序》)
诗中之题目甚多,而古人之擅长不一。如庙堂宜沈、宋,风月宜王、孟,登临宜李、杜,言情宜温、李、属辞比事宜元、白,岩栖谷饮宜陶、韦,咏古器物宜昌黎。在古人名成而去,各不相谋,我辈宜兼收而并蓄之。(袁枚《小仓山房尺牍》卷五《与梅衷源》)
大抵近世之诗,多师祖前人,不丐奇博于少陵、萧散于摩诘,则肖貌乐天,祖长江而摹许昌也。(宋祁《南阳集序》)
前辈尝云:诗句当法子美,其他述作无出退之。韩、杜门庭,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俱名活法。……国初儒宗杨、刘数公,沿袭五代衰陋,号“西昆体”,未能超诣。庐陵欧阳文忠公初得退之诗文于汉东弊箧故书中,爱其言辨意深,已而官于洛,乃与尹师鲁讲习,文风丕变,寖近古矣。未几文安先生苏明允起于西蜀,父子兄弟俱文忠公门下士,东坡之门又得山谷檃栝诗律,于是少陵句法大振。如张文潜、晁无咎、秦少游、陈无己之流,相望辈出,而不乏才,是岂无渊源而然耶! (张元干《芦川归来集》卷九《亦乐居士文集序》)
国初沿袭五代之余,士大夫皆宗白乐天诗,故王黄州主盟一时。祥符、天禧之间,杨文公、刘中山、钱思公专喜李义山,故昆体之作,翕然一变,而文公尤酷嗜唐彦谦诗,至亲书以自随。景祐、庆历后,天下知尚故,于是李太白、韦苏州诸人,始杂见于世。杜子美最为晚出,三十年来,学诗者非子美不道,虽武夫女子皆知尊异之,李太白而下殆莫与抗。文章隐显,固自有时哉!今太白诸集犹兼行,独彦谦殆罕有知其姓名者,诗亦不多,格力极卑弱,仅与罗隐相先后,不知文公何以取之,当是时以偶俪为之耳。(蔡启《蔡宽夫诗话》)*
咸平、景德中,钱惟演、刘筠首变诗格,而杨文公与王鼎、王绰号“江东三虎”,诗格与钱、刘亦绝相类,谓之“西昆体”。大率效李义山之为丰富藻丽,不作枯瘠语,故杨文公在至道中得义山诗百余篇,至于爱慕而不能释手。公尝论义山诗,以谓包蕴密致,演绎平畅,味无穷而炙愈出,镇弥坚而酌不竭,使学者少窥其一斑,若涤肠而洗骨。是知文公之诗,有得于义山者为多矣。又尝以钱惟演诗二十七联,如“雪意未成云著地,秋声不断雁连天”之类,刘筠诗四十八联,如“溪笺未破冰生砚, 酒新烧雪满天”之类, 皆表而出之, 纪之于谈苑。且曰二公之诗,学者争慕,得其格者,蔚为佳咏。可谓知所宗矣。文公钻仰义山于前,涵泳钱、刘于后,则其体制相同,无足怪者。小说载优人有以义山为戏者,义山服蓝缕之衣而出。或问曰:“先辈之衣何在?”曰:“为馆中诸学士挦扯去矣。” 人以为笑。(葛立方 《韵语阳秋》卷二》
今世所道俗语,多唐以来人诗。“何人更向死前休”,韩退之诗也;“林下何曾见一人”,灵澈诗也;“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罗隐诗也;“世乱奴欺主,年衰鬼弄人”、“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杜荀鹤诗也;“事向无心得”,章碣诗也;“但有路可上,更高人也行”,龚霖诗也;“忍事敌灾星”,司空图诗也; “一朝权入手,看取令行时”,朱湾诗也;“自己情虽切,他人未肯忙”,裴说诗也;“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冯道诗也;“在家贫亦好”,戎昱诗也。(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
往岁徐道晖诸人,摆落近世诗律,敛情约性,因狭出奇,合于唐人,夸所未有,皆自号“四灵”云。(叶适《水心文集》 卷二九 《题刘潜夫南岳诗稿》)
国初之诗尚沿袭唐人: 王黄州学白乐天,杨文公、刘中山学李商隐,盛文肃学韦苏州,欧阳公学韩退之古诗,梅圣俞学唐人平澹处。至东坡、山谷始自出己意以为诗,唐人之风变矣。山谷用功尤为深刻,其后法席盛行,海内称为江西宗派。近世赵紫芝、翁灵舒辈,独喜贾岛、姚合之诗,稍稍复就清苦之风,江湖诗人多效其体,一时自谓之唐宗,不知止入声闻辟支之果,岂盛唐诸公大乘正法眼者哉! (严羽 《沧浪诗话•诗辨》)
诗学晚唐, 不自“四灵”始。 宋五代旧习, 诗有白体、 昆体、晚唐体。白体如李文正、徐常侍昆仲、王元之、王汉谋; 昆体则有杨、刘《西昆集》传世,二宋、张乖崖、钱僖公、丁崖州皆是; 晚唐体则“九僧”最逼真,寇莱公、鲁三交、林和靖、魏仲先父子、潘逍遥、赵清献之父凡数十家,深涵茂育,气极势盛。欧阳公出焉,一变为李太白、韩昌黎之诗,苏子美二难相为颉颃,梅圣俞则唐体之出类者也,晚唐于是退舍。苏长公踵欧阳公而起。王半山备众体,精绝句,古五言或三谢。独黄双井专尚少陵,秦、晁莫窥其藩。张文潜自然有唐风,别成一宗。(方回《桐江续集》卷三二《送罗寿可诗序》)
自西昆体盛,襞积组错。梅、欧诸公发为自然之声,穷极幽隐,而诗有三宗焉:夫律正不拘,语腴意赡者,为临川之宗;气盛而力夸,穷抉变化,浩浩焉沧海之夹碣石也,为眉山之宗;神清骨爽,声振金石,有穿云裂竹之势,为江西之宗。二宗为盛,唯临川莫有继者,于是唐声绝矣!至乾、淳间诸老,以道德性命为宗,其发为声诗,不过若释氏辈条达明朗,而眉山、江西之宗亦绝。永嘉叶正则,始取徐、翁、赵氏为 “四灵”,而唐声渐复。至于末造,号为诗人者,极凄切于风云花月之摹写,力孱气消,规规晚唐之音调,而三宗泯然无余矣。(袁桷 《清容居士集》卷四八《书汤西楼诗后》)
宋诗深,却去唐远; 元诗浅,去唐却近。顾元不可为法,所谓“法乎中,仅得其下”耳。(李东阳 《怀麓堂诗话》)
子瞻多用事实,从老杜五言古、排律中来。鲁直用生拗句法,或拙或巧,从老杜歌行中来。介甫用生重字力于七言绝句及颔联内,亦从老杜律中来。但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耳。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四)
宋人于杜极推尊,往往得其肉,遗其骨; 得其气,遗其韵。盖时代所限,风会所囿,而理窟禅宗之说,又束缚之。是以丰赡者失于繁猥,妍美者失于儇佻,庄重者失于拘滞,含蓄者失于晦僻,古澹者失于枯槁,新特者失于穿凿,平易者失于庸俚,雄壮者失于粗厉。(李维桢《大泌山房集》卷二一《雷起部诗选序》)
明诗大家,陶冶澄汰,错综变化,人能所极,宛若天造。篇有万斛之泉,句有千钧之弩,字有百炼之金,其富累卷盈帙,使人应接不暇。可贵乎明者,谓其出于唐而盛于唐也。…… 明洪、永之际,律得唐之中; 成化以前,律得唐之晚; 弘、正之际,律得唐中盛之间; 嘉靖之际,律得唐初盛之间。所贵乎明者,谓其盛于唐而久于唐也。(同上书卷九《皇明律范序》)
今也和声者稍知厌宋人榘矱矣,往往陷入于元。寻逐源本,非希元也,力苟未逮唐人,不得不沦胥于元。故知晚唐者,元人之巢窟也。(《明文海》卷二二一周复俊《评点唐音序》)
自李商隐、唐彦谦诸诗作祖,宋初杨大年、钱惟演、刘子仪辈,翕然宗事,号“西昆体”。人多訾其僻涩,然诸人材力富健,格调雄整,视义山不啻过之,惟丰韵不及耳。九僧诸作,多在晚唐贯休、齐己上。惠崇尤杰出,如“露寒金掌垂,天近玉绳低”、“人游曲江少,草入未央深”之类,佳句不可胜数,几欲与贾岛、周贺争衡。魏野、林逋,亦姚合流亚也。二宋之富丽,晏同叔、夏英公之和整,梅圣俞之闲澹,王平甫之丰硕,虽时有宋气,而多近唐人。永叔、介父、始欲泛扫前流,自开堂奥。至坡老、涪翁,乃大坏不复可理。(胡应麟《诗薮》 外编卷五)
南渡诸人诗尚有可观者。如尤、杨、范、陆时近元和,永嘉四灵不失晚季,至陈去非宏壮在杜陵廊庑,谢皋羽奇奥得长吉风流,尤足称赏; 以其才则远不如王、苏、黄、陈。 (同上)
宋主格,元主调。宋多骨,元多肉。宋人苍劲,元人柔靡。宋人粗疏,元人整密。宋人学杜,于唐远; 元人学杜,于唐近。国朝下袭元风,上监宋辙,故虞、杨、范、赵体法时参,欧、苏、黄、陈轨躅永绝。(同上书内编卷二)
宋初诸子多祖乐天,元末诸人竞师长吉。(同上书内编卷三)
宋人五七言古出于退之、乐天者为多,其构设奇巧,快心露骨,实为大变,而高才之士每多好之者,盖以其纵恣变幻,机趣灵活,得以肆意自骋耳。七言律若梅圣俞、王介甫、黄鲁直、陈无己诸人,所录而外,多生涩怪僻,实出晚唐恶道。后世中才之士,于宋人诸体,读其律,知其为恶,读其古,又茫无所得,往往谓宋人皆不足观,宜矣! (许学夷《诗源辩体后集纂要》)
古今之诗,总萃于唐,而畅遂于宋,至金元则靡矣。眉山横纵含负,无所不有,得杜之大而变。西江则祚少陵为初祖,自命真子,火传灯续矣,然其风神气韵,去唐少远。金元之诗,泛滥元、白,杂出中晚,然其风神气韵,去唐反近。 (钱谦益 《雪道选集题辞》)
余尝与友人言诗: 诗不当以时代而论。宋元各有优长,岂宜沟而出诸于外,若异域然? 即唐之时,亦非无蹈常袭故,充其肤廓而神理蔑如者,故当辨其真与伪耳。徒以声调之似而优之,而劣之,杨子云所言“伏其几,袭其裳,而称仲尼者也”。此固先民之论,非余臆说。听者不察,因余之言,遂言宋优于唐。夫宋诗之佳,亦谓其能唐耳,非谓舍之外能自为宋也。于是缙绅先生间谓余主张宋诗。噫!亦冤矣! 且唐诗之论,亦不能归一。宋之长铺广引,盘折生语,有若天设,号为豫章宗派者,皆原于少陵,其时不以为唐也。其所谓唐者,浮声切响,以单字只句计巧拙,然后谓之唐诗,故永嘉言“唐诗废久,近世学者已复称趋于唐”。沧浪论诗,虽归宗李、杜,乃其禅喻,谓“诗有别材,非关书也; 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亦是王、孟家数,于李、杜之海涵地负无与。至有明,北地摹拟少陵之铺写纵放,以是为唐,而永嘉之所谓唐者亡矣。是故永嘉之清圆,谓之非唐不可,然必如是而后为唐,则专固狭陋甚矣。豫章宗派之为唐,浸淫于少陵,以极盛唐之变,虽有功深浅之不同,而概以宋诗抹杀之,可乎? (黄宗羲 《南雷集•张心友诗序》)
明初文学之士,承元季虞、柳、黄、吴之后,师友讲贯,学有本原。宋濂、王祎、方孝孺以文雄,高、杨、张、徐、刘基、袁凯以诗著,其他圣代遗逸,风流标映,不可指数,盖蔚然称盛已。永、宣以还,作者递兴,皆冲融演迤,不事钩棘,而气体渐弱。弘、正之间,李东阳出入宋元,溯流唐代,擅声馆阁。而李梦阳、何景明倡言复古,文自西京,诗自中唐而下,一切吐弃。操觚谈艺之士,翕然宗之,明之诗文,于斯一变。迨嘉靖时,王慎中、唐顺之辈,文宗欧、曾,诗仿初唐; 李攀龙、王世贞辈,文主秦汉,诗规盛唐。王、李之持论,大率与梦阳、景明相倡和也。归有光颇后出,以司马、欧阳自命,力排李、何、王、李。而徐渭、汤显祖、袁宏道、钟惺之属,亦各争鸣一时。于是宗李、何、王、李者稍衰。至启、桢时,钱谦益、艾南英准北宋之矩矱,张溥、陈子龙撷东汉之芳华,又一变矣。有明一代,文士卓卓表见者,其源流大抵如此。(张廷玉等《明史•文苑传序》)
三唐与宋元易辨,而盛唐与明人难辩。读唐人诗集,知其性情,知其学问,知其立志。明人以声音笑貌学唐人,论其本力,尚未及许浑、薛能,而皆自以为李、杜、高、岑。故读其诗集,千人一体,虽红紫杂陈,丝竹竞响,唐人能事渺然,一望黄茅白苇而已。唐明之辨,深求于命意、布局、寄托,则知有金矢之别; 若唯论声色,则必为所惑。夫唐无二盛,盛唐亦无多人; 而明自弘、嘉以来,千人万人,孰非盛唐,则鼎之真可知矣。晚唐虽不及盛唐、 中唐, 而命意布局, 寄托固在。宋人多是实话,失《三百篇》之义。元诗犹在深入处。明诗唯堪应酬之用,何足言诗? (吴乔《答万季野诗问》)
自宋以来,试士易制,诗各一涂,遂将李唐一代制作,四分五裂。若黄山谷、陈后山辈,雅好粗豪,尊昌黎为鼻祖,而牵连杜工部径直之作为证,遂名“黄陈”,号“江西体”。或无事刍狗衣冠,专事清永澹寂,以韦、孟、高、岑为宗,谓之“九僧”、“四灵体”。有以李玉溪为宗,而佐之以温飞卿、曹唐、罗邺,若钱思公、杨大年诸公,一以细润清丽为贵,谓之“西昆体”。要皆自宋人分之,而唐初无是说焉。(冯武《重刻西昆酬唱集序》)
宋人之诗,变化于唐,而出其自得,皮毛落尽,精神独存,不知者或以为腐。(吴之振《宋诗钞序》)
诗之不得不趋于宋,势也。盖宋人实学唐,而能泛逸唐轨,大放厥辞。唐人尚酝藉,宋人喜迳露。唐人情与景涵,才为法敛; 宋人无不可状之景,无不可畅之情。故负奇之士,不趋宋不足以泄其纵横驰骤之气,而逞其赡博雄悍之才,故曰势也,第学之有善有不善耳。(邵长蘅《青门剩稿》卷四《研堂诗稿序》)
宋诗未有不出于唐者也,杨、刘则学温、李也,欧阳永叔则学太白也,苏、黄则学子美也,子由、文潜则学乐天也。宋之与唐, 夫固若埙箎之相倡和, 而之相周旋也, 审矣。 (汪琬《尧峰文钞》卷二七 《皇清诗选序》)
世有相沿之论曰: 诗当为唐诗,又当为大历以前诗人之诗。夫唐之文章至元和而极盛,其诗之传者隽异瑰玮,非其人未有能为之者也。谓元和以后之诗可废也。抑固矣。凡名为唐诗者必诋诃宋诗,而訾毁西江尤甚,斥之为山魈木怪著薜萝之体。实则西江之音节句法皆本于唐,其原委不可诬也。盖有宋诗家自欧阳文忠公、王文公推扬李、杜,以振杨、刘之衰弱,而靡声曼响,中于习尚,未能遽移。至黄鲁直而后有以窥三唐之窔奥,力追古之作者,而与子瞻苏氏抗行于一时。其后学者派分为二,所谓各得其性之所近云尔。其一倡一和,于彼于此,之变之正,或离或合,有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者,论者顾弗之深考与?且夫唐人之高致,其不在公家之言审矣,而拟之议之者窃窃焉享其敝帚,何哉?学宋人诗而从其支流余裔,未能追其祖之所自出,以悟其以俗为雅、以旧为新之妙理,则亦未得为宋诗之哲嗣也。(金居敬《王渔洋诗续集序》)
元诗具得唐人辞致,然拉杂拖沓,乏剪裁之工,其合度处殊近中晚唐。(佚名 《静居绪言》)
今之谈风雅者,率分唐宋而二之。不知唐之杜、韩,海内俎豆之矣。宋梅、欧、王、苏、黄、陆诸家,亦无不登少陵之堂,入昌黎之室,惟其生于宋也。南辕以后,竞趋道学,遂以村究语入四声,去风人之旨实远。(田雯 《古欢堂集杂著》)
大抵宋人务离唐人以为高,而元人求合唐人以为法。究之离者不能终离,而合者岂能悉合乎? (田同之 《西圃诗说》)
盖尝溯有明之际,凡称诗者咸尊盛唐。及国初而一变,诎唐而尊宋。旋又酌盛唐与宋之间,而推晚唐。且又有推中州以逮元者,又有诎宋而复尊唐者。纷纭反复,入主出奴,五十年来各树一帜。(叶燮《三径草序》)
若以流弊而论,则槎枒粗硬之弊,亦何常不自老杜开之? 韩昌黎之“蔓涎蜗出壳,角缩头敲铿”,与《笑林》 中所云“蛙翻白出阔,蚓死紫芝长”,又何以异? 《袁枚《小仓山房尺牍》卷八《答李少鹤书》)
诗至南宋末年,纤薄已极,故元明两代诗人,又转而学唐,此亦风气循环往复,自然之势也。元末明初,杨铁崖最为巨擘,然险怪仿昌谷,妖丽仿温、李,以之自成一家则可,究非康庄大道,当时王常宗已以“文妖”目之,未可为后生取法也。惟高青邱才气超迈,音节响亮,宗派唐人,而自出新意,一涉笔即有博大昌明气象,亦关有明一代文运,论者推为开国诗人第一,信不虚也。……后来学唐者,李、何辈袭其面貌,仿其声调,而神理索然,则优孟衣冠矣; 钟、谭等又从一字一句标举冷僻,以为得味外味,则幽独君之鬼语矣。(赵翼《瓯北诗话》卷八》
明诗屡变,咸宗六代三唐,固多伪体,亦有正声。自钱受之力诋弘、正诸公,始缵宋人余绪。诸诗老继之,皆名唐而实宋,此风气一大变也。至近人谓学诗断自元和,不可作开元、大历之想,是朝菌蟪蛄也。尚何言哉! 尚何言哉! (乔亿《剑溪说诗》)
诗境至唐而大,至宋而尽。古体尽于苏、黄,律体尽于放翁。故元明诸名家皆反而之唐。明人多訾元氏诗文,其实无甚大异也。本朝则参唐宋而用之。(姚椿《樗寮诗话》卷上)
宋人学元、白为多。元人学温、李为多,而轻扬亦近太白。每变递上,未可厚非。(胡寿芝《东目馆诗见》卷一)
成、宏一变,嘉、隆再变,皆学初唐、盛唐。万历后变而为晚唐,既又变而学温、李。盖体杂见歧,无似此者,由于乏大手主持也。思意不惬,正难下赏裁。(同上)
余言今人强分唐诗宋诗,宋人皆推本唐人诗法,力破余地耳。庐陵、宛陵、东坡、临川、山谷、后山、放翁、诚斋,岑、高、李、杜、韩、孟、刘、白之变化也。简斋、止斋、沧浪、四灵,王、孟、韦、柳、贾岛、姚合之变化也。故开元、元和者,世所分唐、宋人之枢斡也。(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一)
自咸、同以来,言诗者喜分唐宋,每谓某也学唐诗,某也学宋诗。余谓唐诗至杜、韩而下,现诸变相,苏、王、黄、陈、杨、陆诸家,沿其波而参互错综,变本加厉耳。(同上书卷一四)
唐诗元、白之平衍,贾、孟之孤寒,皮、陆之甜熟,姚合、周贺之刻深,李贺、刘叉、卢仝之奇怪,皆开宋派者也。 (钟秀《观我生斋诗话》卷三)
诗之义也,大矣远矣,肇自宗周,降及汉魏,莫不政治以讽谕,系国家之盛衰,作之者有犯而无讳,闻之者伤惧而鉴诫,宁同嘲戏风月、取欢流俗而已哉! 晋宋诗人,不失《雅》《颂》 正,直言无避,颇遵汉魏之风。逮齐梁陈隋,德祚浅薄,无能激切于事,皆以浮艳相夸,《风》《雅》大变,不随流者无几。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王泽竭而诗不作”,“吴公子听五音,知国之兴废”,匪虚谬也。国朝以来,人多反古,德泽广被。诗之作者继出,则有杜、李挺生于时,群才莫得而问。其亚则昌龄、伯玉、云卿、千运、应物、益、适、建、况、鹄、当、光羲、郊、愈、籍、合十数子,挺然颓波间,得苏、李、刘、谢之风骨,多为清德之所讽览,乃能抑退浮伪流艳之辞宜矣。爰有律体,祖尚清巧,以切语对为工,以绝声病为能,则有沈、宋、燕公、九龄、严、刘、钱、孟、司空曙、李端、二皇甫之流,实系其数,皆妙于新韵,播名当时,亦可谓守章句之范,不失其正者矣。(顾陶 《唐诗类选序》)
余尝论书,以谓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至唐颜、柳,始集古今笔法而尽发之,极书之变,天下翕然以为宗师,而钟、王之法益微。至于诗亦然。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盖亦至矣。而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苏轼《东坡后集》 卷九《书黄子思诗集后》)
建安、陶、阮以前,诗专以言志; 潘、陆以后,诗专以咏物; 兼而有之者,李、杜也。言志乃诗人之本意,咏物特诗人之余事。(张戒《岁寒堂诗话》)
国朝诸人诗为一等,唐人诗为一等,六朝诗为一等,陶、阮、建安七子、两汉为一等,《风》、《骚》为一等,学者须以此参究,盈科而后进,可也。(同上)
自汉魏以来,诗妙于子建,成于李、杜、而坏于苏黄。…… 苏、黄习气净尽,始可以论唐人诗; 唐人声律习气净尽,始可以论六朝诗; 镌刻之习气净尽,始可以论曹、刘、李、杜诗。 (同上)
古今之诗,凡有三变。盖自书传所记,虞夏以来,下及魏晋,自为一等。自晋宋间颜、谢以后,下及唐初,自为一等。自沈、宋以后,定著律诗,下及今日,又为一等。然自唐初以前,其为诗者,固有高下,而法犹未变。至律诗出,而后诗之与法,始皆大变,以至今日,益巧益密,而无复古人之风矣。 (朱熹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六四 《答巩仲至第四书》)
魏曹植诗出于《国风》,晋阮籍诗出于《小雅》,其余递相祖袭,虽各有师承,而去《风》《雅》犹未远也。自魏晋至宋,雅奥清丽,尤盛于江左。齐梁以下,不足道矣。唐初尚矜徐、庾风气,逮陈子昂始变,若老杜则凛然欲方驾屈、宋而能允蹈之者,其余以诗名家尚多,有江左体制。至五季,则扫地无可言者。唐人尚不能及,况晋宋乎? 晋宋尚不能及,况《风》《雅》乎? (朱弁 《风月堂诗话》)
尝谓古人之诗,各得其一偏,又多其性之似者。若陶渊明、谢灵运、韦苏州、王维、柳子厚、白乐天得其冲淡、江淹、鲍明远、李白、李贺得其峭峻,孟东野、贾浪仙又得其幽忧不平之气。若老杜可谓兼之矣。然杜陵知诗之为诗,未知不诗之为诗。而韩愈又以古文之浑浩,溢而为诗,然后古今之变尽矣。(赵秉文《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卷一九《答李天英书》)
诗有经纬焉,诗之正也; 有正变焉,后人阐益之说也。伤时之失,溢于讽剌者,果皆变乎?乐府基于汉,实本于诗,考其言,皆非愉悦之语,若是则均谓之变矣欤? 建安、黄初之作,婉而平,羁而不怨,拟诗之正可乎?滥觞于唐,以文为诗者,韩吏部始,然而舂容激昂,于其近体,犹规规然守绳墨,诗之法犹在也。宋世诸儒,一切直致,谓理即诗也,取乎平近者为贵,禅人偈语似之矣,拟诸采诗之官,诚不若是浅。苏、黄杰出,遂悉取历代言诗者之法而更变矣,音节凌历,阐幽揭明,智析于秋毫,数殚于章亥,诗益尽矣止矣,莫能以加矣,故今世学诗者咸宗之。(袁桷 《清容居士集》卷四九《书括苍周衡之诗编》)
或又谓: 古诗径叙情实,去《三百篇》为近; 律诗牵于对偶声律,去《三百篇》为远,其亦有优劣乎? 先生曰: 此诗体正变也。自 《选》体以上,皆纯乎正。唐陈子昂、李太白、韦应物之诗,犹正者多而变者少。杜子美、韩退之以来,则正变相半。变体虽不如正体之自然,而音律乃人声之所同,对偶亦文势之必有,如子美近体佳处前无古人,亦何恶于声律哉! 但人之才情,各有所近,随意所欲,皆可成家,二者固同行而不悖也。(傅若金《诗法正论》)
汉魏以前,诗格简古,世间一切细事长语,皆著不得,其势必久而渐穷。赖杜诗一出,乃稍为开扩,庶几可尽天下之情事。韩一衍之,苏再衍之,于是情与事,无不可尽,而其为格,亦渐粗矣。然非具宏才博学,逢原而泛应,谁与开后学之路哉? (李东阳 《怀麓堂诗话》)
《三百篇》 尚矣,降而楚、盛而汉魏,而三唐,其体愈新,其变愈极。(《明文海》卷二六八车大任《卢子明诗序》)
诗犹海也,《三百篇》为其蓬岛,汉魏晋为其弱流,而唐则犹其中之亶夷渚洲。(桑悦《思玄集》卷五《唐诗分类精选后序》)
诗至三谢,乃有唐调; 香山九老,乃有宋调; 胡元诸公,颇有唐调; 国朝何大复、李空同,宪章子美,翕然成风。吾不知百年后又何如尔。(谢榛《四溟诗话》卷一)
诗衰于唐,而备于唐。衰者,汉魏乐府之声变也; 备者,长古律绝之音全也。(唐汝询 《唐诗解凡例》)
古之为诗者,有泛寄之情,无直书之事; 而其为文也,有直书之事,无泛寄之情。故诗虚而文实。晋唐以后,为诗者,有赠别,有叙事; 为文者,有辨说,有论叙,架空而言,不必有其事与其人。是诗之体已不虚,而文之体已不能实矣。古人之法,顾安可概哉! 夫法因于敝而成于过者也。矫六朝骈丽饤饾之习者,以流丽胜,饤饾者,固流丽之因也。然其过在轻纤,盛唐诸人以阔大矫之; 已阔矣,又因阔而生莽,是故续盛唐者,以情实矫之; 已实矣,又因实而生俚,是故续中唐者,以奇僻矫之; 然奇则其境必狭,而僻则务为不根以相胜,故诗之道,至晚唐而益小。有宋欧、苏辈出,大变晚习,于物无所不收,于法无所不有,于情无所不畅,于境无所不取,滔滔莽莽,有若江河。今之人,徒见宋之不唐法,而不知宋因唐而有法者也。如淡非浓,而浓实因于淡。然其弊至以文为诗,流而为理学,流而为歌诀,流而为偈诵,诗之弊,又有不可胜言者矣。近代文人,始为复古之说以胜之。夫复古是已,然至以剿袭为复古,句比字拟,务为牵合,弃目前之景,摭腐滥之辞。有才者诎于法,而不敢自伸其才; 无才者拾一二浮泛之语,帮凑成诗。智者牵于习,而愚者乐其易,一倡亿和,优人驺从,共谈雅道。吁! 诗至此,抑可羞哉! 夫即诗而文之为弊,盖可知矣。(袁宏道《袁中郎全集》卷一 《雪涛阁集序》)
相关话题/中国古代文学
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考博真题—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方向
2012年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一、名词简介(8*5) 1、伪古文尚书 2、汲冢竹书 3、三礼 4、《史记》三家注 5、四声八病 二、论述(四选三,60分) 1、茅盾将中国现存神话区分为北部、中部、南部三大系统,顾颉刚则将中国神话区分为昆仑神话和蓬莱神话两大系统,谈谈你对中国神话区域特点的认识。 ...考博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1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考博真题—中国古代文史知识
2012中国古代文史知识 一、名词解释(5*8) 1、《公羊传》 2、《楚辞补注》 3、南北禅宗 4、国子监 5、九族 6、三省六部制 7、庆历党争 8、《贰臣传》 二、论述题(20*3) 1、简述科举制度的演变、发展及对文学的影响。 2、史学界一般视两汉至隋唐为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宋元明清为后期, ...考博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1北京师范大学2017年文学考研723考研试题(中国古代文学史+现当代文学史)
北师大2017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文学史(75分) 一、论述题(共20分) 《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请以《诗经》具体作品为例,解释兴观群怨的意义。 二、材料题(共35分) 相 思 ① 【唐】王维 红豆②生南国,春③来发几④枝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01复旦大学2010年804中国古代文学考研试题(回忆版)
文学理论1.论述西方任一文学批评流派理论,主要观点,代表人物,主要著作,阐述的主要内容。(30分)2.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概念,彼此间的异同。(60分)3.文学的内部性是什么,包含哪些方面,就你认为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展开论述。(60分)中国古代文学史专业名词解释(30分)1.三家诗 2.元嘉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中国传媒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文学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中国传媒大学2005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文学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中山大学2007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文学与批评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西南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文学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文学
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考研专业课试卷中国古代文学上传的附件83e4d4086fb6b431a01181e13e23e7ce.rar(482.46KB)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文学
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考研专业课试卷中国古代文学上传的附件dee4103c0c76c47509a23aa279b134c2.rar(671.78KB)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文学
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考研专业课试卷中国古代文学上传的附件afa9acc692d6a647ddb942914d211a34.rar(700.79KB)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文学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复试
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专业考试试题(复试)招生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考试科目:中国古代文学 考试时间:2003-5-28 (一)论“永明体”的艺术特征及其在文学史的地位(50分) (二)论《窦娥冤》中窦娥的艺术形象(50分)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厦门大学2004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文学理论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厦门大学2003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文学理论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