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考博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知识汇编(9)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2-21
三国魏正始(240—249)时期文学。但文学史上的正始时间应包括整个曹魏后期(240—265)。参见“正始之风”。这一时期的文学大致分为两个流派,一派以何晏、王弼为代表,其诗文多抒发道家志趣,娱心老庄,游意玄虚,正如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所说:“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浅。”另一派以阮籍、嵇康为代表,包括“竹林七贤”中的作家。他们的作品有较深厚的现实生活内容,成就超过何晏、王弼等人。其中以阮籍的82首《咏怀诗》及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等最为优秀,确如刘勰所说:“唯嵇志清峻,阮旨遥深,故能标焉”(《文心雕龙•明诗》)。在辞赋创作方面,以阮籍最多,成就也最高。嵇康、向秀、刘伶均有赋作传世。
监生,指在国子监就读之学生。为入仕途径之一。其名始于唐元和二年(807),置东都监生一百员。五代后唐国子监每年置监生二百名,初补时交束修钱二千,及第后交光斋钱一千。宋代亦沿此称。庆历四年(1044)兴办太学前,国子监招收官员子弟为生员,称监生。兴办太学后,直属国子监的国子学、太学、武学、律学等生员亦称监生。明代监生分为举监、贡监、荫监、例监四种。贡监又有岁贡、选贡、恩贡、纳贡,荫监又有官生、功生、恩生。官生中又有土官生、外国生。洪武时,贡监、举监皆称民生,以别于官生。时重考取,故官生少,民生多。洪武二十六年(1393),官、民生达八千一百二十四名。永乐九年(1411),南、北监监生有九千八百八十四名。景泰间始有例监。天顺、成化时,监生至数万人,大都不入监读书,只候凭票选官,其质量大逊于前。清代在国子监肄业者分贡生、监生两种。贡生凡六,亦有沿明旧称为监生者。监生凡四:恩监、荫监、优监、例监。荫监又分为恩荫、难荫两种。清制,监生考职,用州判、州同、县丞、主簿、吏目等。乾隆以后,一般所称监生者,多指由捐纳而得者。如未入府、州、县学而欲应试者,或未得科名而欲入仕者,都必须先捐监生,作为“出身”,未必在监读书。光绪间,推广举人入监,时风稍振。未几,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行新学,废科举,此名遂废。参见“举监”、“贡监”、“荫监”、“例监”、“恩监”、“优监”。
官衔名。唐宋时掌起草诏令的加衔。唐初,中书省有中书舍人一人专掌草拟诏敕,称为知制诰。玄宗开元(713—741年)以后,或以尚书省诸司郎中等官领其职,称为兼知制诰。自中叶以后,知制诰之职转入翰林学士院。翰林学士入院一年,若加知制诰,则掌内命,起草机要文书,否则仅备顾问,不作文书。宋沿唐制,又略有不同。
原为差遣,后演变成一种职名、一种官称。此职始于唐,宋代沿用。知制诰,即起草诏令文书,原为中书省职事官中书舍人的本职。唐代开元以后,设翰林学士加知制诰衔,负责起草内命诏令文书,称内制;中书舍人则只负责起草外命诏令文书,称外制,于是有内、外两制,简称两制。唐代翰林学士入学士院一年加知制诰,始得起草内命诏令文书;不加知制诰,无起草诏令文书之责。宋代翰林学士入院前须经考试合格始得任命,入院例加知制诰。元丰改制前,中书舍人不任其职,例由修起居注经考试合格加知制诰,或由他官加直舍人院衔,担负起草外命诏令文书的职责。此时,知制诰已成为一种职名、一种官称。元丰改制,中书舍人恢复其知制诰本职,知制诰因而勿须入衔。内制、外制同为知制诰,只是分工有所不同,因此,中书舍人升任翰林学士免试。
明清时期内阁代皇帝草拟的谕旨。明清时期各省和中央各部院上报皇帝的正式公文称作“题本”,题本在呈皇帝御览前都须汇集到内阁,由内阁审阅并代皇帝草拟好批示的谕旨,写在一个小票签上,所以称作“票拟”。一般情况下,是一件题本一个票拟,有时也作出两个或多个票拟供皇帝选择。经如此处理后,题本和票拟一起呈送皇帝,皇帝如无异议,票拟即可作为谕旨正式下达。票拟虽然只是草拟批答,但却是一项重要的权力,明代有的权相通过票拟权控制国务活动。由于题本数量极多,票拟也不过是例行公式而已。
册府元龟,一千卷。北宋王钦若、杨亿、李维、钱惟演、夏竦等十五人奉宋真宗的命令共同编撰。王钦若(962—1025),字定国,北宋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宋太宗时进士,宋真宗初年参知政事。曾劝帝造作“天书”,封禅泰山,号为“大功业”。历官枢密使、左仆射、平章事等职。杨亿(944—1020),字大年。建州蒲城(今福建浦城县)人。初为秘书省正字,赐进士第,曾任工部侍郎、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其诗风在当时影响较大,谓之 “西昆体”。《四库全书总目》 称:“真宗景德二年(1005),诏编修历代君臣事迹,以钦若提总,同修者十五人。至祥符六年(1013)书成,赐名制序。”又曰:“其间义例,多出真宗亲定。惟取六经子史,不录小说。于悖逆非礼之事,亦多所刊削。”其书名 “册府”,亦作“策府”,古时帝王藏书之所。“元龟”即大龟,认为龟可以预见未来,凡可作借鉴之事谓之“龟鉴”。此书可为鉴戒取范之典籍宝库。全书约九百四十万字。分帝王、闰位、僭伪、列国君、储宫、宗室、外戚、宰辅、将帅、台省、邦计、宪官、谏诤、词臣、国史、掌礼、学校、刑法、卿监、环卫、铨选、贡举、奉使、内臣、牧守、令长、宫臣、幕府、陪臣、总录、外臣三十一部。部下又分一千一百零四门。此书的内容和体例别于其它类书。每部之前有总序,概括叙述本部事迹源流,制度沿革。每门又有小序,评述本门的内容。书中内容分别采录上古至五代历朝故事,以年代为序。凡君臣善迹、奸佞劣行、礼乐沿革、法令宽猛、官师论议、学士名行,无不具备。引文整篇整章采录,资料颇为丰富。可以用来考证史实、校史、补史,亦可用于校勘、辑佚、查找典故等。编辑成书时,态度也很审慎。据张耒《明道杂志》载:杨亿修《册府元龟》,每修数卷,即奏请真宗审阅,真宗则把它送给陈彭年过目。陈彭年学问渊博,“不可欺毫发,故谬误处皆签贴,有小差误必见,至有数十签。”杨亿见之心颇自愧,便竭力推荐陈彭年,与之同修《册府元龟》。传说虽未必尽信,但亦足见其认真。尽管如此,因书出自众人之手,卷帙繁富,抵牾疏漏之处亦不少。而且,引书不注出处,也给使用带来不便。另据《玉海》所载,此书有目录十卷和孙奭注撰的音义十卷。现在仅存目录和正文,而无音义,可能久已失传。《册府元龟》有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 国子监刊本、北宋四川刻本,散存国内外。明代有崇祯十五年 (1642) 豫章黄国琦据传抄本校勘印本。清代康熙十一年 (1672)五绣堂补刊本。《四库全书》本。清乾隆十九年 (1754)宁都丁氏刊本。1960年中华书局以宋残本和其它四种印本校补明崇祯黄国琦刻本,影印出版,分十二大册,卷首有陈垣的 《序》和总目,每册有分目,书末有《类目索引》,《校印后记》,使用较为方便。查阅此书,还可利用吕绍虞、于震寰编《册府元龟索引》,陈鸿飞编 《册府元龟引得》。
白孔六帖,一百卷。亦称 《唐宋白孔六帖》,《白氏六帖》,《白氏六帖事类集》,或《白氏经史事类六帖》,唐白居易 (772—846)、宋孔传 (生卒年不详)编撰。白居易,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人。出生于小官僚家庭。二十九岁中进士。曾做过周至县尉,左拾遗,左赞善大夫,刑部侍郎,晚年曾外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全唐诗》存诗三十九卷,三千多首。继承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倡导了“新乐府运动”。诗歌语言平易浅近,时称“元和体”。孔传,初名若古,字世文。孔子第四十七代孙,兖州仙源(今山东曲阜东北)人。居官累迁左朝议大夫、知州等。著有《东家杂记》、《孔子编年》、《杉溪集》等。据杨文公 《说苑》所记,白居易在编辑 《六帖》时,用几千个陶罐,各题门目,放在一个七层的架子上,学生采摘唐经籍中典故词语、诗文佳句,投入罐中,然后分门别类汇辑成书。原称《白氏经文事类》、一名 《六帖》,三十卷。关于书名 《六帖》,说法不同。一说,本书共三十卷,合数卷为一册,共六册。每册版心标有帖一至六等字,因而取名 “六帖”。又说,唐代考试制度,以六科取士,试题叫“帖”,此书供考生应试之用,故名 “六帖”。北宋孔传仿《白氏六帖》体例,辑唐五代诸籍,续作 《六帖新书》,又称 《后六帖》,三十卷。《白氏六帖》,各卷首有 “总目”一页,共计二百三十五目,分一千三百六十七门,另附五百零三小目。其引用资料,杂乱无序,不注出处。后经南宋晁公武曾祖晁仲德考其出处,逐一加注,其书的价值更高。孔传的 《后六帖》成书于绍兴初年,始刻于干道二年 (1166)。分一千三百七十一门。为加区别,后人方冠以 “白氏”、“孔氏”之称。后来有人将二书合并刻刊。名《唐宋白孔六帖》。以 《白帖》为主,将 《孔帖》各类附入其下,分为一百卷。总共一千三百九十九门,较 《白帖》多三十二门,较 《孔帖》多二十八门,即今通行本。《白帖》,有民国二十二年 (1933)吴兴张氏影印傅增湘藏宋绍兴刻本,名 《白氏六帖事类集》。吴门汪氏有宋刊本《唐宋白孔六帖》,杨惺吾藏宋本《白孔六帖》、《四库全书》本、1933年菦园影印本, 1987年文物出版社影印宋刊本。
玉海,二百卷。附 《辞学指南》四卷。宋王应麟 (1223—1296)撰。王应麟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宋代的科举,自北宋绍圣年间设置了宏词科。大观年改为词学兼茂科。到南宋高宗绍兴年间又定为博学宏词科。于是南宋时的一些通儒硕学之士,多自“博学宏词”科出。王应麟博学多才,辑古今诗词文粹、历史故事、巨典鸿章、诸子百家、成语典故等编辑成书,以备查找典故,积累知识,丰富词汇科举应试之用。因此,胪列条目、采录故实,皆吉祥善事。资料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其丰富的内容仍不愧为研究考证宋史的一部很好资料。《四库全书总目》曾评曰:“所引自经史子集、百家传记,无不赅具。而宋一代之掌故,率本诸实录,国史、日历,尤多后来史志所未详。其贯串奥博,唐宋诸大类书未有能过之者。”此书分天文、律历、地理、帝系、圣制、艺文、诏令、礼仪、车服、器用、郊祀、音乐、学校、选举、官制、兵制、朝贡、宫室、食货、兵捷、祥瑞等二十一部。每部再分为若干子目。如天文部分为天文图、天文书、仪象、圭景四类。全书共分二百五十余子目。采书引文必注书名,制作更改。
类书,古籍中辑录各种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编排,便于寻检,征引的一种工具书。中国最早的正规类书,是三国时代魏文帝曹丕于延庆元年 (公元220)命王彦等人编的 《皇览》,分40余部,每部有数十篇,共800余万字。南北朝对编的类书有不少种,其中较著名的有梁徐勉等编的 《华林遍略》 700卷; 北齐祖玻等编的 《修文殿御览》 360卷。隋代以前的古类书,均已失传,虽有部分佚文,原书面目已难窥知。现存最早而较完整的类书。是唐代虞世南在隋代任秘书时所编的 《北堂书钞》,原为173卷,分80 部,801类。唐代类书有相当发展,重要的有欧阳询等编的 《艺文类聚》 100类,高士廉等编的 《文思博要》 1200卷,许敬宗等编的 《乐殿新书》 200卷,张吕宗等编的 《三教珠英》 (后改名 《海内珠英》 1300卷),徐坚等编的 《初学记》 30卷等。上述类书现存世者仅四种,《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和 《白氏六帖》,其中以 《艺文类聚》最为著名。宋代类书编纂,取材广泛,内容渊博,数量与种类均盛于唐代。其中最著名的有李昉等编的 《太平广记》 500卷和 《太平御览》 1000卷,王钦若等编的 《册府元龟》 1000 卷,均完成于宋代初年,为宋代官修的四大类书,在中国类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除官修的大类书之外,宋代士大夫自编的类书也有很多,其中著名的有王应麟编的 《玉海》,内容搜集宏富,多录有关典章制度的文献和吉祥的善事,标门分类和一般的类书不同。明清两代的类书,在前人编纂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种类繁多,规模宏伟,其中最著名的两部巨著是明成祖永乐年间命解缙,姚广孝等编的 《永乐大典》和清代陈梦雷,蒋延锡先后编纂而成的 《古今图书集成》。《永乐大典》共22877卷,辑入图书七八千种,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共10 0000卷,分6篇、32典、6109 部,是中国现存用处最广、体例也最完善的一部大型类书。类书自三国至清末,据历代艺文,经籍志著录,约有600余种,今存者据1935年出版的 《燕京大学图书馆目录初稿类书三部》的著录,当时该校所藏类书316种。类书原来编纂的目的,主要是各封建帝王及贵族子弟临事检索,熟习典故之用,也有的专供文人学士诗文写作、科举考试之用。由于它保存了古代许多已失传的古籍,《四库全书总目》曾评价类书的作用说:“古籍散之,十不存一,遗文旧事,往往托以保存。”据统计,《太平御览》所引古籍有2579种之多,其中十之七八今已失传,清人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佚书即超过500种,可见类书对保存古代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对于今天的学术研究和古籍整理工作,在检索资料,辑录佚书,校勘古籍方面,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科举时代,帝王于宫殿内考试贡举之士称殿试。汉时各地举贤良文学士,皇帝亲加策诏,此为后世殿试之始。唐武则天时,策试贡士于洛城殿。宋开宝五年(972年),礼部试进士诸科三十八人,太祖召对讲武殿,始发榜,得进士二十二人,皆赐及第。太平兴国八年 (983年),殿试后始分五甲。自此,省试之后行殿试,遂为常制。元时无殿试,省试之后,再试于翰林院国史馆。明、清两代,省试之后集中京师会试。会试中式后再行殿试,以定甲第。一甲三名,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同进士出身。
唐代科举制度,士子由地方解送入省城进行乡试,第一名为解元。后世沿称。因乡试本称解试,故名。宋洪迈《容斋随笔•责降考试官》:“(天禧二年)十一月,解一百四人,解元郭稹。”《明史•选举志》:“士大夫通以乡试第一为解元。”明代徐光启曾中解元。《警世通言》第二十六卷:“(唐伯虎)是科遂中了解元。” 宋以前又称解头。《唐诗纪事•张又新》:“时号又新张三头,谓进士状头,宏词敕头,京兆解头。”《文献通考•选举•举士》:“长兴四年,礼部贡院奏新立条件如后:……或以人数不少,请只取诸科解头一人就列。”又解元亦称为解首。《聊斋志异•姊妹易嫁》:“秀才宜自爱,终当作解首。”宋元以后解元又作为读书应举者的通称。如元王实甫称张生(君瑞)为张解元。
科举考试解(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解元之称始于唐代,因各州申送举子赴京师应省试曰“发解”,解试合格,州府长官给予解状,解送尚书省,故州试第一人称之为解元,又称为“解头”。而由京兆、河南、太原等府解送者,其府试第一名则称为“府元”。宋以后科举制度实行三级考试,仍称解(乡)试第一名为解元。元、明、清沿之。
科举制度中殿试一甲第三名之称谓。唐制,进士科及弟后,新进士在曲江杏花园游宴,初会称“探花宴”,以进士少年英俊者二三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折取名花。探花之名始此,本非贵重之称。故唐人称进士中最年少者为探花使。宋称探花郎。宋•魏泰《东轩笔录》六:“进士及第后,例期集一月……又选最年少者二人为探花,使赋诗,世谓之探花郎。自唐以来,牓(bang)牓有之。”至南宋以后,始专称殿试一甲第三名为探花。此后,元、明、清三代沿袭未改。明代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殿试在会试后举行,由皇帝主考。考中的统称为进士。进士发榜时分一、二、三甲(等),一甲只有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科举制度中殿试一甲第三名之称谓。唐制,进士科及弟后,新进士在曲江杏花园游宴,初会称“探花宴”,以进士少年英俊者二三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折取名花。探花之名始此,本非贵重之称。故唐人称进士中最年少者为探花使。宋称探花郎。宋•魏泰《东轩笔录》六:“进士及第后,例期集一月……又选最年少者二人为探花,使赋诗,世谓之探花郎。自唐以来,牓(bang)牓有之。”至南宋以后,始专称殿试一甲第三名为探花。此后,元、明、清三代沿袭未改。明代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殿试在会试后举行,由皇帝主考。考中的统称为进士。进士发榜时分一、二、三甲(等),一甲只有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均赐进士及弟。一甲三名都可直接授翰林院官职,状元例授修撰,榜眼、探花例授翰林院编修,秩正七品。清沿明制。
科举制度中殿试一甲第二名之称谓。榜眼之称始于北宋初年。宋朝为了加强皇帝对科举的控制,把唐代武则天偶尔实行的殿试进一步制度化。每次殿试由皇帝主持,亲自策问。殿试录取之首名称状元,第二、三名都称为榜眼,意指榜中之双眼。宋•王禹偁(cheng)《小畜集》十一《送第三人朱严先辈从事和州》诗:“货船东下历阳湖,榜眼科名释褐初。”《宋史》二六一《陈思让传》附陈若拙:“当时以第二人及第者为榜眼。”至明、清定制,专指殿试一甲第二名为榜眼,而以第三名为探花。明制,进士一甲三名都授翰林官,状元例授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编修(正七品)。
《辋川集》,唐诗总集。一卷。王维编自己与裴迪之唱和诗。王维得宋之问辋川别墅于蓝田,有景点二十处,他与裴迪浮舟往来其间,咏啸终日,弹琴赋诗,“与裴迪闲暇各赋绝句”(《辋川集序》),因编集之,号为《辋川集》。每个景点题咏一首,共四十首,全为五言绝句,描绘辋川别墅之幽美景色,表现诗人悠闲超脱的心境,风格清新自然,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品。此集很早附入《王右丞集》,《唐诗纪事》于“裴迪”条中全录《辋川集》诗,单行本有《说郛》(委宛山堂本)第七十五卷收录之《辋川集》。
唐代组诗名。五绝。王维、裴迪作。见《王右丞集笺注》卷一三。辋川,在今陕西蓝田县南。此处环境清幽,风景优美,原有初唐宋之问的别墅,后为王维所得,作为他母亲奉佛隐居之处,他自己也和好友裴迪在此“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旧唐书•王维传》)。《辋川集》即收有他与裴迪所写描写辋川各处景色的唱和诗各二十首。原有王维所作序云:“余别业在辋川山谷,其游止有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萸沜、宫槐陌、临湖亭、南垞、欹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垞、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椒园等。与裴迪闲暇,各赋绝句云尔。”其中王维所作各首,意境幽美,兴味深长,向为人们所称道。明胡应麟评曰:“右丞《辋川》诸作,却是自出机轴,名言两忘,色相俱泯。”(《诗薮》内编卷六)清施补华曰:“《辋川》诸五绝清幽绝俗”(《岘佣说诗》)方东树云:“《辋川》叙题细密不漏,又能设色取景,虚实布置,一一如画。”(《昭昧詹言》卷一六)其中以《鹿柴》、《竹里馆》、《辛夷坞》等首尤为著名。
章回小说,长篇小说的一种体裁,我国古典小说的主要形式,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其文体特点是:分回标目。每部长篇小说分若干回,每回大都用七言对句相目;也有以七言对句为主,间以四言、五言、六言、八言、九言对句的。每回开头都有“话说”、“却说”等形式;皆是在情节发展的关键地方戛然止住,制造悬念,以“粘住”读者。由于受“说话”影响,故事一般都是“从头说起”,情节单线发展,段落整齐。诗、词、对句是章回小说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有的章回小说每回开头都用诗或词引起下文;文中不时插入诗词,或以之描写山川景物,或以之描写人物像貌,或以之描写争斗情况,或以之表示作者对人物事件的态度和立场,起到调解散文枯燥的作用。经过宋元两代的长期孕育,元末明初出现了一批章回小说,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残唐五代史演义》、《水浒传》等。这些小说都在民间长期流传,经说话和讲史艺人补充内容,最后由作家加工改写而成。到了明中叶,章回小说更加成熟,出现了《西游记》、《金瓶梅》等。这些章回小说故事情节更趋复杂,描写更为细腻,内容和“讲史”已没有一定的联系,只是体裁上保持“讲史”的痕迹。这时章回小说已不分节,而分成多少回,回目也由单句发展为参差不齐的双句,最后成为工整的对句。如明嘉庆后出现的各种版本的《三国演义》,它们把嘉庆本《三国演义》的两节合并成一回,两节的节目作为回目的两句。起初两句不是对偶的,到了毛宗岗修改《三国演义》时,为了“务取精工,以快阅者之目”,就把“以参差不对,错乱无章”的回目改为对偶整齐的二句。
杂剧,中国古代戏曲的一种重要形式。杂剧一词,最早见于晚唐李德裕《李文饶文集》卷一二《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 “杂剧丈夫二人。”唐代杂剧详情已不可考。后代以为泛称参军戏和歌舞小戏。明胡应麟《庄岳委谈》: “唐所谓优伶杂剧,妆服套数,观《苏中郎》、《踏摇娘》二事可见。”宋代杂剧泛指各种歌舞杂戏和滑稽表演。以滑稽短剧为主要形式。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妓乐》云: “杂剧全以故事,务在滑稽。”孔平仲《说苑》卷五: “山谷云: ‘作诗正如作杂剧,初时布置,临了须打诨。’”北宋时盛行于汴梁,南宋时盛行于临安。每场四人或五人,先做寻常熟事一段,称艳段;次做正杂剧两段;末有杂扮,或称杂班,即后散段。详见耐得翁《都城纪胜》等书。剧本已佚,惟周密《武林旧事》卷一○《官本杂剧段数》存剧目280种。故宫博物院藏有宋杂剧表演的绢画《眼药酸》和《双斗医》。金代也有杂剧。《金史•礼志》一一《新定夏使仪•第四日》: “初盏毕,乐声尽,坐。至五盏后食,六盏、七盏杂剧。”宋楼钥《北行日录》上:“皆作乐以送,亦有杂剧,逐次皆有束帛银碗为犒。”杂剧至元而专称北曲杂剧。元杂剧*承宋金杂剧院本发展而来。胡祗遹《紫山先生大全集•赠宋氏序》: “近代教坊院本之外,再变而为杂剧。”陶宗仪《辍耕录》卷二五: “传奇犹宋戏曲之变,世传谓之杂剧。”元杂剧标志著中国古典戏剧的成熟,代表了元代艺术的最高成就。明清时期杂剧仍有所发展,但由于受到传奇的影响,常常打破了元杂剧的体制,不拘北曲,而运用南北合套或南曲,多一剧一折。如明叶宪祖的《易水寒》,徐渭的《四声猿》等等。杂剧冠以特定名词时,也兼指南戏。如徐渭《南词叙录》所谓“永嘉杂剧”,祝允明《猥谈》所谓“温州杂剧”。
拗律,即古风式的律诗。律诗有3个要素: 第一是字数合律 (五言诗40字,七言诗56字),第二是对仗合律 (中间两联必须讲究对仗),第三是平仄合律 (平仄按一定的格式,并且讲究粘对)。具备这3个要素,是纯粹的律诗; 如果只具备前两个要素,就是拗律。
即拗体律诗。律诗的诗句是严格按照平仄声调规则排列的,声调不符合平仄要求则称为“拗”,出现拗字的句子,称为“拗句”。具体来说,一句诗中该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或该仄声的地方用了平声,均为拗句,通首全拗的律诗称为“拗体”。诗中出现了拗句,一般可以采取补救的办法,即在本句和邻句中适当的位置改变一下平仄安排,使诗句读起来仍然感到声调和谐,这种作法称为“拗救”。这种有拗救的律诗仍算合律。唐以后的诗人,有时为了自由抒发而冲破律诗的某些常规,即除句数和用韵仍按照律诗的规定不变以外,而不讲平仄、粘对、对仗,这种诗通称为“拗律”。拗体律诗实际是律诗的变例,是诗人为了表达思想内容的需要而采取的变通写法。
玉台新咏,诗总集。南朝陈徐陵编。十卷。为奉梁太子萧纲之命而编,书成于梁代。《大唐新语》卷三载:“梁简文帝为太子,好作艳诗,境内化之,浸以成俗,谓之宫体。晚年改作,追之不及,乃令徐陵撰《玉台集》,以大其体。”收诗七百六十九首,除《越人歌》相传作于春秋战国时期外,其余均为自汉迄梁的诗歌。卷一至卷八为五言诗,卷九为七言及杂言诗,卷一○为五言四句的短诗。“撰录艳歌”(《玉台新咏序》),“凡言情则录之”(明胡应麟《诗薮•外编》),“非词关闺闼者不收”(清纪容舒《玉台新咏考异》)。内容狭窄,格调绮媚。然亦有不少佳篇,如《羽林郎》、《怨诗》、《陌上桑》等。且保存大量前代诗歌资料,名篇《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等,即赖之得以流传;可藉之校订古籍,以资考据,补其缺佚(如曹植《弃妇诗》等),具有较高文献价值。《四库全书总目》曰:“虽皆取绮罗脂粉之词,而去古未远,犹有讲于温柔敦厚之遗,未可概以淫艳斥之。” 作品大多形式华美雕饰,声律和谐优美,语言有典丽浓艳者,亦有明白晓畅者。收录当时在世人作品,不同于前之诗文总集《文选》,对研究诗歌形式和体裁的演进有较大意义。宋代即有刻本。
相关话题/中国古代文学
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考博真题—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方向
2012年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一、名词简介(8*5) 1、伪古文尚书 2、汲冢竹书 3、三礼 4、《史记》三家注 5、四声八病 二、论述(四选三,60分) 1、茅盾将中国现存神话区分为北部、中部、南部三大系统,顾颉刚则将中国神话区分为昆仑神话和蓬莱神话两大系统,谈谈你对中国神话区域特点的认识。 ...考博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1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考博真题—中国古代文史知识
2012中国古代文史知识 一、名词解释(5*8) 1、《公羊传》 2、《楚辞补注》 3、南北禅宗 4、国子监 5、九族 6、三省六部制 7、庆历党争 8、《贰臣传》 二、论述题(20*3) 1、简述科举制度的演变、发展及对文学的影响。 2、史学界一般视两汉至隋唐为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宋元明清为后期, ...考博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1北京师范大学2017年文学考研723考研试题(中国古代文学史+现当代文学史)
北师大2017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文学史(75分) 一、论述题(共20分) 《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请以《诗经》具体作品为例,解释兴观群怨的意义。 二、材料题(共35分) 相 思 ① 【唐】王维 红豆②生南国,春③来发几④枝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01复旦大学2010年804中国古代文学考研试题(回忆版)
文学理论1.论述西方任一文学批评流派理论,主要观点,代表人物,主要著作,阐述的主要内容。(30分)2.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概念,彼此间的异同。(60分)3.文学的内部性是什么,包含哪些方面,就你认为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展开论述。(60分)中国古代文学史专业名词解释(30分)1.三家诗 2.元嘉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中国传媒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文学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中国传媒大学2005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文学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中山大学2007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文学与批评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西南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文学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文学
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考研专业课试卷中国古代文学上传的附件83e4d4086fb6b431a01181e13e23e7ce.rar(482.46KB)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文学
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考研专业课试卷中国古代文学上传的附件dee4103c0c76c47509a23aa279b134c2.rar(671.78KB)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文学
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考研专业课试卷中国古代文学上传的附件afa9acc692d6a647ddb942914d211a34.rar(700.79KB)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文学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复试
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专业考试试题(复试)招生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考试科目:中国古代文学 考试时间:2003-5-28 (一)论“永明体”的艺术特征及其在文学史的地位(50分) (二)论《窦娥冤》中窦娥的艺术形象(50分)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厦门大学2004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文学理论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厦门大学2003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文学理论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