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参考资料(11)
考研加油站 考研加油站/2007-11-14
「萬物各異理而道盡稽萬物之理。」(解老)
.3功利思想與實用主義
「聖人之治國也,固有使人不得不愛我之道,而不恃人之以愛為我也。……故設利害之道以示天下而已矣。」(奸劫弒臣)
「夫言行者,以功用為之的彀者也。……今聽言觀行,不以功用為之的彀,言雖至察,
行雖至堅,則妄發之說也。」(問辯)此與名家不同。
10政治哲學
.1論治道:「利」收人心,「威」行意志,「名」為制定之共同標準。
「聖人之所以為治道者三:一曰利,二曰威,三曰名。夫利者,所以得民也;威者,所以行令也;名者,上下之所同道也。」(詭使)
.2重法:法治比心治、教育有效,中主可以治國。法以外的價值,絕對不能容許存在。
「釋法術而任心治,堯不能正一國。」(用人)
「父母之愛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嚴刑者。」(五蠹)
.3重術:「術以知姦」(定法)「君無術則蔽於上」「術者,藏之於胸中,以偶眾端,而御群臣者也。」(難三)
* 術之一:握主權:防止權柄下移,建立絕對權力。「人主之所以身危國亡者,大臣太貴,左右太威也。」(人主)
* 術之二:正名實:「審合形名」,君操其名,臣效其形,此御臣之法。
* 術之三:虛靜與二柄(勞):以虛靜無為自守,靜觀萬變。須無好惡、無逞能,無主觀意識、感情因素以用法,才能不受制於臣子。二柄即人主之賞罰之權。虛靜之心,定於內;二柄之用,行於外。
「舍己能,而因法數。」(有度)「夫虎之能服狗者,爪牙也。」
「各處其宜,故上下無為。……聖人執一以靜,使名自命,令事自定。」(揚搉)
.4勢與明(勞):勢的作用在確定法的權威性,有法勢,乃可不待賢人而治。勢重於材,即外在機遇或條件,重於內在之品質。將一切價值化歸外在條件。重勢之說,在反儒家之尊賢。「明主」之觀念,在反儒家之「仁主」。
「夫有材而無勢,雖賢不能制不肖。故立尺材於高山之上,則臨千仞之谿。材非長也,
位高也。」(功名)「今待堯舜之賢乃治當世之民,是猶待梁肉而救餓之說也。」(難勢)
「明主之國,令者,言最貴者也;法者,事最適者也。言無二貴,法不兩適。」(問辯)
* 造成失勢之因:(韋)a.臣閉其主:使不通下情;b.臣制財利:財政大權旁落;c.臣擅行令:臣下專權;d.臣得行義:臣下擅自主持正義;e.臣得樹人:臣下樹立私黨。
.5反智(韋):「有道之主,遠仁義,去智能,服之(指百姓)以法。」 (外儲說右上)
「民智之不可用,猶嬰兒之心。」(顯學)老莊反智,是恐人失其純真;韓非反智,是為統治。但非主愚民:「境內之民,其言談者必軌於法,動作者歸之於功。」(五蠹)
11評論
第十章 戰國至秦之發展
1戰國及漢初總論諸子之文獻
戰國:《莊子.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篇》〈解蔽篇〉《韓非子.顯學篇》
漢初:《商君書.開塞篇》《史記.(司馬談)六家要旨》(侯)
*大一統也反映在思想的合流上,形成儒、道、法、陰陽家等各種方式的混合,並有雜家之出現。
2楊朱(440-380BC)
「楊朱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孟子.盡心上)
「義不入危城,不處軍旅,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脛一毛,……輕物重生之士也。」(韓非.顯學)
「陽生貴己。」(呂氏春秋.不二)
「全生保真,不以物累形,楊子之所立也,而孟子非之。」(淮南子.氾論訓)
*楊朱貴己重生,與老子「少私寡欲」不同,與莊了齊生死不同。(侯)
*楊、墨之異:楊主貴生、重一己之利;墨主「貴義于其身也。」(墨子.貴義)重兼愛之利。(同上)
*楊朱後學有子華子、詹何、思想出入楊朱、莊子之間。《呂氏春秋.重己》〈本生〉〈貴生〉〈情欲〉等篇近楊朱之說。
評論:楊朱貴己重生,但無法避免他物之傷己。老子則知宇宙變化之規律,求'沒身不殆」,且進而言「及吾無身,吾有何患?」,莊子更主張齊生死,同人我,不以害為害。(馮)
3告子(425-339BC):「生之謂性」「食色性也」「仁內義外」「不動心」。
4宋鈃(382-300BC)、尹文(360-280BC)
宋鈃在《荀子.非十二子》和墨子一派;在《莊子.天下》和尹文一派。尹文在《漢書藝文志》屬名家。宋鈃又名宋牼、宋榮。〈天下篇〉論宋尹之學:「願天下之安寧,以活民命,人我之養,畢足而止。」「情欲寡。」「禁攻寢兵,救世之戰。」「見悔不辱,救民之鬥。」「語心之容,命之曰心之行。」(以上近墨子)「接萬物以別宥為始。」「不累於俗。」(近莊子)
*評論:「宋子有見於少,無見於多。」(荀子.天論)
「宋子蔽於欲而不知得。」(同上.解蔽)
5彭蒙(?BC)、田駢(370-290BC)、慎到(370-290BC)
慎到在《荀子.非十二子》為法家;莊子視之為道家;《史記》以「具黃老道德之術。」〈天人篇〉論三人之學:
「齊萬物以為首。」「棄知去已,而緣不得已。」「公而不黨,易而無私,決然無主。」「塊不失道。」「無用賢聖。」「笑天下之尚賢也。」
*評論:「慎子有見於後,無見於先。」(荀子.強國)
「慎到之道,非生人之行,而至死人之理,適得怪焉,……彭蒙、田駢、慎到不知道。」(天下篇)
「田子貴均。」(尸子.廣澤)「陳駢貴齊。」(呂氏春秋.執一)
與莊子齊物不同,乃求沒個性之強制之齊,故重法.勢。其棄知與老莊亦異。(徐)
6管子(725-645BC)
「守敬莫若靜,內靜外敬,能反其性,性將大定。」(內業) 「虛而無形謂之道。」(心術上)此兼有儒、道之色彩,似宋明理學家之言。
「氣者,身之充也。」(心術下)「此氣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內業)此似孟子之言。
「世人之所識者精(情)也。去欲則宣(寡),宣則靜矣;靜則精,精則獨矣;獨則明,明則神矣。」(心術上)
7孫子(480-400BC)
以現實利害為依據,從事冷靜的理智判斷和謀畫。把握整體,利用矛盾,避免感情用事或取決於鬼神,表現了中國的辯證思惟及實用理性。
「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孫子.計篇)
8騶衍(340-260BC)
齊人駢衍「深觀陰陽消息,……稱引天地剖判以來,五德轉移,治各有宜,而符應若茲。以為儒者所謂中國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