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参考资料(16)
考研加油站 考研加油站/2007-11-14
「蓋人物之本,出於情性。……凡有血氣者,莫不含元一以為質,稟陰陽以立性,盡五行而著形;苟有形質,猶可即而求之。」(九徵第一)
「兼德而至,謂之中庸;中庸也者,聖人之目也。」(同上)
人之認知活動也受才性的決定:「質性平淡,思心玄微,能通自然,道理之家也。質性警徹,權略機捷,能理煩速,事理之家也。質性和平,能論禮教,辯其得失,義理之家也。質性機解,推情原意,能適其變,情理之家也。」(同上)
總之,道德、事功、認知,都受才性之決定,此才性論之立場。
《人物志》融會儒、道、名、法思想,動搖了兩漢經學,從而影響玄學的產生和發展。辯論才性異同的,還有:李豐(?-254)、王廣(?-251)主張才能與德行未必一致;而傅嘏(209-255)、鍾會(225-264)則以才能與德行一致,有事功者必有德行。(張)
5玄學的主要派別與分期
許杭生等著《魏晉玄學史》將玄學分為:正始玄學(何晏、王弼)、竹林玄學(嵇康、阮籍、向秀)、西晉元康玄學(裴頠、歐陽建與郭象)、兩晉之際玄學(列子)、東晉玄學(張湛)五階段。馮友蘭則分三派(三階段):貴無論(何晏、王弼)、崇有論(裴頠)、無無論(郭象)。他把竹林七賢併屬貴無論,而不認為《列子》和張湛《列子注》可獨立為一階段。
6正始之音:何晏(193?-249)王弼(226-249)
魏正始年代(240-248)的有夏侯玄、何晏、王弼。夏侯玄(208-254)無專著傳世。此派之何晏、王弼,奉老子,也不否定孔子,註道德經也註易經、論語,有意調和儒道,實以老注孔,以道家代替儒家。此派大體主張「有生於無」。
.1何晏:其《論語集解》以老解儒(勞)。如:論語「為政以德」集註:「德者無為。」
論語「回也其庶乎,屢空。」集註:「空猶虛中也。」
論語「志於道」集註:「志,慕也。道不可體,故志之而已。」
論語「修己以安百姓」集註:「百姓百品,萬國殊風,以不治治之,乃得其極。」
.2王弼:何晏曾以為「聖人無喜怒哀樂」,王弼與辯,以聖人亦「應物」而有哀樂,但「應物而無累於物」,故與常人不同。(勞)王弼以為:
「(聖人)不能無哀樂以應物。然則聖人之情,應物而無累於物者也。今以其無累便謂不復應物,失之多矣。」(三國志、鍾會傳、裴松之注)
他以聖人「本」在「跡」中,這隱藏「圓教」的觀念,以此來會通孔老。(牟)以道為「無」,不屬現象界,又是現象界之根源,且為現象界共循之規律,此承老子之說。他能明老子之形上學觀念,與漢人喜談宇宙論不同。但王弼不涉及老子主體境界。他解老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並不相應,如注《老子》說:(勞)
「天地任自然,無為無造,萬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地不為獸生芻而獸食芻,不為人生狗而人食狗;無為於萬物,而萬物各適其所用,則莫不贍矣。」
易繫辭傳云:「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王弼專從形上學論「易」,主張「忘象以求其意」(王弼《周易略例》)與漢人取象數災異之言不同。(勞)他主張「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同上),提出言、象、意的範疇。這種言意之辨,是決定玄學發展的重要關鍵。(韋)「言不盡意」的強調,可以解決儒家經書與玄學的矛盾,使聖人之意和自然之道相通,把人的思考導向對「無」的玄想。(張)
他以老子解「易」,如注「復,其見天地之心乎」云:(吳)
「復者,反本之謂也;天地以本為心者也。凡動息則靜,靜非對動者也;語息則默,默非對語者也。……寂然至無,是其本矣。故動息地中,乃天地之心見也。」
7竹林七賢之代表:阮籍(210-263)嵇康(223-263)(韋)
大約與何、王同期的阮籍、嵇康二人為「竹林七賢」的領袖,除老子外,亦好莊子。主張依自然本性,無拘束地生活,以抗議司馬氏以「名教」排除異己的行為。(張)他們尊奉莊子,崇尚逍遙,拋開儒家,時而違反禮俗,或稱之曠達派。此派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何、王係在理論的層次,使自然與名教(道與儒)保持調和。阮、嵇等因落在具體生命中,遂反映出嚴重的衝突,終至反名教。乃越名教而任自然。(韋)
.1阮籍言:「禮豈為吾輩設也!」有〈達莊論〉〈大人先生傳〉以莊子寓言方式宣洩對社會之不滿。他以禮法為偽善,只能束縛弱者,助紂為虐,〈大人先生傳〉云:
「君立而虐興,臣設而賊生。」「無君而庶物定,無臣而萬事理。」
.2嵇康完全擺脫經學傳統,走向獨立思考:
「夫推類辨物,當先求之自然之理,理已足,然後借古書以明之耳。今末得之於心, 而多恃前言以為談証,自此以後,恐巧歷不能紀耳。(嵇康《聲無哀樂論》)
他的〈聲無哀樂論〉主張把內心與外在之聲切斷。
「心之與聲,明為二物。二物誠然,則求情者不留觀於形貌,揆心者不假聽於聲音也。察者欲因聲以知心,不亦外乎?」
這種內外切斷之法,用在道家修養上,即他在〈釋私論〉所謂「越名教而任自然」。 所以他反對樂教:
「樂之為體,以心為主。故無聲之樂,民之父母也。至八音諧會,人之所悅,亦總謂之樂。然風俗移易,本不在此也。」(聲無哀樂論)
他在〈難自然好學論〉中強烈排斥六經:(吳)
「六經以抑引為主,人性以從欲為歡。抑引則違其性,從欲則得自然。然則自然之得,不由抑引之六經;全性之本,不須犯情之禮律。故仁義務於理偽,非養真之要術;廉謙生於爭奪,非自然之所出。」
其〈養生論〉未能把握莊子德性精神,掉入空虛,徒求形骸之長生。他揉雜許多修鍊之術,係受道士神仙丹道的影響。(吳)
「知名位之傷德,故忽而不營,非欲而強禁也。誠厚味之害性,故棄而弗顧,非貪而後抑也。」
8裴頠(267?-300)《崇有論》
常與樂廣清談,為維護名教而評論玄學貴無論,認為「無」不能生「有」,反對何晏等人的貴無賤有。「有」為自生。他說:「賤有則必外形,外形則必遺制,遺制則必忽防,忽防則必忘禮。禮制弗存,則無以為政矣。」
9歐陽建(約268-300)《言盡意論》
取易繫辭傳上:「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繫辭焉以盡其言。」以物與性質是客觀的,不以人所設的名、言而轉移。他說:「形不待名而方圓已著,色不俟稱而黑白已彰。然則名之於物,無施者也;言之於理,無為者也。」
10中朝名士(元康名士):向秀(約227-272)郭象(252-312)(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