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乾威公共行政学考研笔记(3)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13


6、经验型决策模式
   它是决策者凭直觉判断和经验制定政策,主要依据的是决策者的智慧、知识、经验、胆略、逻辑思维能力等。

二、行政决策过程
(一)行政决策的过程
决策在西蒙看来可以由四种主要活动构成,即情报活动、设计活动、抉择活动、审查活动。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确定决策目标,包括两个方面:
 1)通过对整体环境的探查、研究,找出制定决策的理由;
 2)在探查所积累材料的基础上,分析和辨明决策的条件,进而确立决策目标;
2、拟订备选方案——构成决策的基础
   其特点是预测、创新、对比,其中创新是核心;
3、选定行动方案
 1)一个方案的价值标准包括这一方案实施后的作用、效果、利益等。抉择价值标准的核心问题具有相对性、综合性和灵活性。相对性是指选定行动方案的折中性质;综合性是指抉择标准的全面性质;灵活性是指抉择标准的动态性质;
 2)满足决策方案最优标准的条件有五个:
  1.决策目标有数量指标;
  2.穷尽所有的可能性方案;
  3.每个方案的执行结果必须明了;
  4.择优标准绝对明确;
  5.决策不受时间条件限制;
4、决策过程反馈:
 1)这是指在整个决策过程的确定目标、拟定方案和选择方案的不同阶段中,不断地通过信息反馈,对过去的抉择进行实践性评价和检验,尤其是对最后的抉择进行实践性评价和检验,验证决策的正确与否及其程度,及时修正决策方向或弥补决策遗漏,从而避免重大决策失误;
 2)反馈通常表现为:
   1.在最后抉择公布之后,实施之前的信息反馈;
   2.最后抉择付诸实施之后的信息反馈;

(二)若干条件下的行政决策
1、不确定条件型行政决策
 1)芝加哥大学的霍格夫教授提出预测判断的概念模型。该模型认为:预测判断与三个相互作用的因素密切相关:
    第一,预测判断的环境;
    第二,作预测判断的行政决策者;
    第三,决策结果;
 2)处理偏差问题的三个基本原则
   1.可表达性原则及其偏差;
   2.易获得性原则及其偏差;
   3.锚定和调整法则及其偏差;
 3)人们通常会根据自己的价值观采取不同的选择准则,如:
   1.乐观准则;2.悲观准则3.折中准则4.等概率准则5.最小悔值准则;
2、复杂问题条件下的行政决策
 1)面对复杂的行政问题,决策一般包括以下基本步骤:
   1.分析并认清情景;
   2.提出可供选择的决策方案;
   3.把各种那个方案进行比较;
   4.对风险进行评估;
   5.选出最理想的选择方案;
 2)复杂的行政决策由于遇到较多的困难,需要克服多种心理障碍。具体有:
   1.强迫症:这是一种心理压力使决策者表现出与自己意志相反的行动,称之为强迫性反应;
   2.后果焦虑症:有的行政决策者在作出某种决策时,心中充满了不愉快的感觉。他们害怕由于推测错误而作出了错误的决策,并倾向于曲解或美化一个不正确决策引起的后果;
   3.无所事事症:有这种心理障碍的行政决策者不愿意采取任何行动,总是设法推诿。
 3)对行政决策失误的补救:
   1.再认识;2.再排序;3.再定位;4.再修订;5.再评估;
3、专家参与条件下的行政决策
 1)并非所有的行政决策都需要专家参与,专家可参与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参与行政决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2.为决策者提供咨询服务,开阔决策者的视野和思路;
 3.对不确定型和复杂的问题型行政决策进行“会诊”,找出问题的症结;
 2)专家在决策中的作用存在的局限性:
   1.专家专业知识的单一性与行政决策综合性的矛盾;
   2.专家专业知识的技术性与行政决策的政治性的矛盾;
   3.专家意见的多元性与行政决策唯一性的矛盾;
   4.专家专业知识的滞后性与行政决策的时效性的矛盾;
   5.专家品格的消极性与行政决策的公共性的矛盾;

(三)信息技术的运用
1、网络技术作为一种最新的高科技技术,一旦被纳入行政决策的支持系统,就必然要发挥出巨大的潜能,网络技术能保证行政决策信息的高质、多量,提高决策过程的透明度,缩小决策范围,强化决策执行的监督,有利于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主要表现为:
1)增强决策的理性选择;
2)优化行政决策过程;
3)收缩行政决策范围;
4)提高决策过程的透明度;
5)强化决策执行的监督力;
2、网络技术对行政决策产生的负面影响:
 1)信息提供的过量会引起盲目决策;
 2)信息系统的故障会阻滞决策过程;
 3)网络技术的运用会促使决策集中;
    在当前的行政运行机制中,上级对下级特别是中间层级有很强的信息传递依赖性,而下级凭借对信息传递通道的控制,依据个人利益进行选择性滤波,从而削弱了行政领导的决策权;
3、计算机辅助决策支持系统(computer aided decision support system,简称DSS)
 1)DSS以管理学、运筹学、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仿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辅助中、高层决策者的决策活动,是具有智能作用的人机计算机系统。DSS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MIT的M•S•斯科特和P•G•W•凯恩等人做了开创性的工作;
 2)DSS的目标是提高决策的效益,此目标又可分为六个目标:
   1.追求对半结构和非结构决策问题的支持;
   2.为各层次的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在需要时也可对整个管理层提供全面的支持;
   3.支持相互依赖的决策和相互独立的决策;
   4.支持决策过程的各个阶段;
   5.支持各种各样的决策过程,而不只限于某一种或某几种;
   6.容易为用户所使用;
 3)DSS的主要任务:
   1.分析和识别问题;
   2.描述和表达决策问题以及决策知识;
   3.形成候选的决策方案,包括目标、规则、方法和途径;
   4.构造决策问题的求解模型;
   5.建立评价决策问题的各种准则,如价值准则,科学准则等;
   6.多方案、多目标、多准则情况下的比较和优化;
   7.综合分析,包括把决策结果或方案分到特定的环境中所做的“情景分析”,决策结0或方案对实际问题可能产生的作用和影响的分析以及各种环境因素、变量对决策方案或结果影响程度的分析等;
 4)DSS是一个由多种功能协调配合而成的、以支持整个决策过程为目标的集成系统,由对话、数据和模型等三个子系统组成,其中模型子系统使决策者能够提出和比较各种备选方案,从而对有关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做出决策……
 5)DSS对行政决策的影响
 
(四)影响行政决策的因素
1、政治和法律因素;
2、决策对象的特性;
3、外部的压力;
4、信息的质量;
5、决策者素质;
6、以上列举的只是影响行政决策的基本因素,其他还有如:决策体制、决策手段、决策时机等。

三、行政决策的执行
(一)执行的基本原则
1、决策执行要有周密的计划;
2、行政决策的执行必须准确和迅速;
3、行政决策执行必须灵活和创新;
4、行政决策执行必须统筹兼顾;
5、行政决策执行要正面激励;

(二)执行的一般过程
1、行政决策执行的方案阐释;
2、行政决策执行的计划制定;
3、行政决策执行的组织落实;
4、行政决策执行的协调;
5、行政决策执行的控制;
6、行政决策执行的总结;

(三)执行绩效的评估

四、行政决策的趋势
(一)民主化趋势
行政决策民主化趋势表现在行政决策权的分权趋势,广泛的民主参与及专家参与等方面:
1、行政决策权的分散趋势,表现在两方面:
 1)一方面,行政决策权的“下移”倾向;
 2)另一方面,行政决策的主要负责人将原先独自享有的决策权交由行政下级行使,从而实际上增加了行政下级的决策权限;
2、专家参与行政决策的趋势;
3、行政决策的复合趋势
   复合决策即团体决策。这是一种以行政负责人为核心的、包括专家和行政公务人员以及一定的社会行为主体在决策。

(二)综合化趋势
所谓综合化,是指行政决策时,由单目标向多目标转移的综合化趋势。理由如下:
1、这种趋势是个人决策向团体决策发展的必然结果;
2、这种趋势是单目标决策失灵的结果;
3、这种趋势是行政决策者为了达到更佳管理效能的结果;
4、这种趋势是行政机关为了适应竞争环境的必然结果;

(三)科学化趋势
具体表现:
1、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趋势;
2、短期决策与长期决策相结合的趋势;

(上面已经打印好)
第四章 行政沟通
一、行政沟通概述
(一)行政沟通的含义
1、 沟通含义的代表性观点:
1)纽曼和萨默尔:“沟通是指两人以上关于事实、观念、意见或情感的一种交流。”;
 2)孔茨和唐奈尔:“沟通是组织活动结合的一种方法”;
 3)丘特利普与森特:“沟通是使组织凝固的水泥”;
 4)提特:“沟通是使各关系人对于共同问题心心相印”;
 5)戴维斯:“沟通是人与人之间彼此传递信息和了解的过程”;
2、行政沟通
   指行政组织中、单位与单位之间、工作人员之间,为了达成组织的目标,用语言、文字、图片、动作等交换有关问题之内心感受、观念、意见、事实与信息等,以期获得相互的了解并产生一致行为的过程。简言之,行政沟通就是开展行政工作所需要的信息传递和了解的过程;
3、沟通包含的五个要素:
 1)发动者;2)沟通的路线或程序;3)沟通的程式;4)沟通的接受人;5)所期望的反应;
4、沟通的四个特征:
 1)互动性;2)媒介性;3)期待性;4)目的性;

(二)行政沟通的理论基础
1、民主参与理论:
   现代管理的民主参与理论的提出者(如巴纳德、西蒙等人)认为,组织是属于全体人员的,即使私人企业也不属于老板个人,所有员工均有平等的发言权,这是获得员工支持与合作的主要因素;
2、决策制定理论:
1)组织是一个提供合理决定的有机体,而合理决定所借助的手段就是沟通。
2)西蒙说明决策制定的三个主要活动:
   第一,情报活动,即探究问题之所在与收集有关资料;
   第二,设计活动,即基于情报活动的结果,再进一步研究问题,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法以及方法中的各种细节;
   第三,选择活动,即基于设计活动所提出并经研判后的各种可能解决的方法,最后选择一种予以实施;
   (从这三项活动中,可见沟通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3、动能组织理论:
   美国学者巴纳德认为,传统那个组织太偏重静态的与法规的研究,而忽略了组织最重要的问题——人的问题,人乃是组织最基本的元素,也是最宝贵的资产,所以研究组织现象,必须以人为中心,否则组织的问题不能根本地解决;
4、人格尊重理论:
  人皆有人格尊严,因此在民主社会的组织中,在管理上要能够尊重人格,这样有益于组织生产效率的提高。

(三)行政沟通的意义与目的
1、意义(即重要性的体现)
 1)在组织规模日益庞大,业务内涵日益复杂,工作性质日趋专业化的现代行政组织中,良好的沟通能使工作人员因了解工作、组织和其他的工作人员而作自我调适,以适应于日新月异的环境变迁;
 2)良好的沟通能够减少因利益冲突和意见分歧所产生的摩擦,亦可减少工作人员因曲解或误传信息所引发的误会,进而可以培养工作人员的组织意识和合作观念;
 3)良好的沟通可以减少工作人员对于工作环境及上下级人员的疑虑,亦可增进工作人员在工作上的安全感;
 4)良好的沟通可以促进工作人员对组织的认知和认同,减少由于不正确的信息或谣言所造成工作人员在情感与工作效率上的伤害;
 5)有效的沟通使工作人员因了解组织的情况,而产生休戚与共的集体感,进而有助于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荣誉感;
 6)在有效的沟通下,工作人员因认清其工作价值而自我否定,由此将激发员工对工作的兴趣;
2、目的
   沟通的目的在于:相互交换事实、观点、情感,借以增进彼此间的了解与合作,进而同心协力完成工作任务;

二、行政沟通的种类、方式与形态
(一)行政沟通的种类
1、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1)正式沟通是依循组织的层级制或组织的权力路线进行的;
 2)非正式沟通指不为官方所承认的工作人员之间的各种社交友谊活动或一般的传闻、谣言等;
2、正式沟通
 1)下行沟通:指行政组织的管理层通过层级体系将信息向下级传递的过程;

 2)上行沟通:指在行政组织中,下级人员向上级人员表达其意见与态度的程序;

 3)平行沟通:指组织内不相隶属之各单位间的沟通;
3、非正式沟通
1、特征:
 1)非正式沟通建立在组织中工作人员的社会关系上,也就是由工作人员间的社会交互行为而产生;
 2)非正式沟通来自工作人员的专长、嗜好、习惯、兴趣等,其沟通的方式并无规则可循;
 3)非正式沟通的信息传递较为快速;
 4)非正式沟通多数是在无意中进行,可以发生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内容也无限定;
2、功能
 1)可以传递正式沟通所无法传递的信息;
 2)可以传递正式沟通不愿传递的信息;
 3)将上级的正式命令转变成基层人员较易懂的形式;
 4)非正式沟通具有弹性,富有人情味,并且传递比较快速;
 5)减轻组织领导人的负担;
 6)也可能给组织造成伤害;

(二)行政沟通的方式
1、根据媒介的不同,可分为三种方式,分别是以视为媒介的沟通;以听为媒介的沟通;以视听为媒介的沟通;
2、以视为媒介的沟通:
 1)含义:通过人的视觉来达到沟通的目的。文字,图画或各种符号就是这种沟通运用的重点,其中,以文字为主;
 2)文字沟通的优点与缺点:P132

3、以听为媒介的沟通:
 1)即通过人的听觉来达到沟通的目的。以语言为主。
 2)口头沟通的优点与缺点:P133

4、以视听为媒介的沟通:
 1)即运用文字、图画、符号、语言、声音、光线等媒介来从事沟通,也就是将前两种沟通加以融合,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行政沟通的形态
1、连串式的沟通形态,即组织中各个员工的沟通,排成一条直线,每个人仅与上下或左右两边的员工发生间接沟通关系;
2、放射式的沟通形态,即以一个员工为中心,称为放射焦点,该员工与其他员工均可发生意见沟通关系,而其他员工相互间则无意间沟通关系的存在;
3、循环式的沟通形态,即组织内每一个员工均有同等的机会与其他员工间发生意见沟通,此乃组织中员工间最大的沟通形态;
4、放射连串式的沟通形态,此乃放射与连串式沟通形态的结合,即组织内某位员工可与其他员工发生意见沟通,但其他员工相互间只有连串式的意见沟通;
5、放射循环式的沟通形态,放射式与循环式的结合,即组织内某一位员工可与其他员工发生意见沟通,但其他员工互相间又形成一循环式的意见沟通;
6、连串放射连串式的沟通形态,由两个连串式与一个放射式的沟通形态所联结而成;

三、行政沟通的关系与过程
(一)行政沟通的关系
1、根据有无沟通中心,可分为有沟通中心的沟通关系和无沟通中心的关系;

2、根据沟通方向的多少,分为单向的沟通关系与双向的沟通关系;

3、    根据沟通与组织的关系,分为正式的沟通关系和非正式的沟通关系;

4、    根据沟通是否经由第三者,分为直接沟通关系和间接沟通关系;

5、    根据有无固定形态,分为定型沟通关系与不定型沟通关系

(二)沟通过程
行政沟通过程一般包括下列七个阶段:
1、发送者意愿的形成;

2、选择发送意愿的媒介;

3、将意愿转化为符号;

4、决定发送的途径与时间;

5、接受者注意并接受信息;

6、接受者对意愿的了解;

7、接受者采取配合行动;

四、    行政沟通的障碍及克服
(一)行政沟通的障碍
1、心理与语言上的障碍;

2、意识形态与地位身份的障碍;

3、    组织规模、层级与专业化的障碍;

(二)沟通障碍的克服
1、下行沟通方面
 1)首长要了解部属的基本背景;
 2)领导要有主动的沟通态度;
 3)主管人员应努力获得工作人员的信任;
2、上行沟通方面
 1)主管必须平等地对待部属;
 2)经常与工作人员举行座谈会;
 3)确立建议制度;
 4)确立公平而合理的制度;
3、语言表达方面
 1)加强口才的训练;
 2)根据沟通对象的受教育程度及专长,适当地选择沟通媒介;
 3)对于重要的文件,最好采用语言与文字双重表达的方式;
 4)改进运用语言的技巧,校正发音,言之有物;

(三)行政沟通的要领与准则
1、巴纳德的观点:
 1)沟通的管道应为全体各种人员所知晓;
 2)正式的管道必须四通八达,及于组织内的每一位成员;
 3)沟通的管道必须尽可能简短而直接;
 4)沟通的程序应该经过既定的管道;
 5)主管人员必须是有能力之辈;
 6)沟通的管道必须畅通无阻;
 7)每一条管道都必须是被鉴定为确实可靠的;
2、孔茨和唐纳尔的观点:
 1)明确性原则;2)整体性原则;3)策略性运用非正式组织原则;
3、张金鉴教授的观点:
 P141
4、美国管理学会“良好沟通十诫”:
 P142

第五章 行政心理
一、行政心理概述
(一)行政心理的含义
一、行政心理概述
(一)行政心理的含义
1、人的心理,乃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感觉、知觉、思维、情感、性格、能力等功能的总称;
2、行政心理,行政体系的基本结构与功能主体(即行政个体)及其结构体(即行政组织及其内含的小群体或非正式组织)对行政体系内外情景的主观反映,它包括“知”(认知)、“情”(情绪)、“意”(意志)三个方面或阶段的活动;
3、本书的研究主要从行政行为主体的认知取向、情感取向和评价取向三个方面对行政个体的心理活动进行分析。忽略行政组织或群体的心理功能;

(二)行政心理三个取向的分析
1、认知取向
 1)认知是个体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人的认知主要包括他的高级的、智力性的心理过程;
 2)行政人员的认知取向包括关于政治系统及其领袖们和政治与行政运作的环境和过程的信息获取与理解。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认知:
   ◆对整个政治体系的认知:政治体系是行政人员的身份地位和行政行为所处的大系统、大环境;
   ◆对社会经济、人文与生态环境的认知:行政行为的动力不仅仅来源于政治行政系统内部,而且来自与公众的要求、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及对生态环境的维持与改善的要求;
   ◆对行政系统的了解;
   ◆对所在单位的了解;
所有上述环境构成了心理学家K 勒温所讲的“生活空间”。这种生活空间构成了行政人员的心理环境。其中每一事物对行政人员来说都具有一定的诱发力。环境中事物的诱发力其实是由个人的需要和欲望投射出来的产品,这些诱发力结合起来支配着他的知觉结构。反过来,知觉结构也能改变这些诱发力的性质和大小。
2、情感取向
 1)情绪和情感是人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与否的反映。人们通常把短暂而强烈的、具有情景性的感情反应称之为情绪,把稳定而持久的、具有深层体验的感情反应看做是情感;这里所讲的情感取向,就是指行政人员对其身份与行为的各种不同层次的环境的感情;
 2)行政人员的情感取向具有四个维度:
    ◆强度(感情的强弱程度);          ◆快感度(愉快和不愉快的程度)
    ◆紧张度(从轻松到紧张的程度);    ◆激动度(从激动到平静的程度)
 3)就行政人员心理活动的实质来看,认知取向是如实反映各种环境事物的特点和规律的过程;情感取向是与其身份属性和行政行为所关联的主观活动。它既是行政人员认知过程中产生的主观体验,同时也是形成行政人员的评价取向的感情基础;
3、评价取向
 1)评价取向主要由行政人员对政治——行政系统(包括所在单位)的判断和意见组成,其标准往往包括诸如民主、平等等价值规范以及效率、科学化等合理性标准;
 2)相对情感取向而言,它是强调行动并赋之以意义的主观领域;
 3)行政人员的评价取向是对情感取向的一种超越,是一种较稳定的价值指向,是行政人员对具有文化价值或社会意义的事物所产生的复合情感(又称高级情感)。
 4)评价取向的特点:
    ◆稳定性、理智性;     ◆复合性;
    ◆历史性、发展性;     ◆规范性;

二、行政个体的心理分析
(一)关于人的本质的假说与管理理论
1、“经济人”的假设与“X”理论
 1)“经济人”假设源自亚当斯密的观点:人的本性的懒惰的,必须加以鞭策;人的行为动机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我的经济利益,工作只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因此,管理制度的设计要么能确保个体自由地追求私利,要么以权力强制或其他激励措施使员工服从集体利益的需要;
 2)“X”理论源自麦格雷戈的观点:
   ※多数人天生懒惰,不愿意工作,可能的话总是逃避责任;
   ※多数人没有雄心大志,规避风险,不愿意承担责任;喜欢依赖别人,甘心情愿受他人支配;
   ※多数人安于现状,习惯对改革采取抵制态度。易受人暗示,常有盲从举动;
   ※多数人生来以自我为中心,忽视组织目标,因此常常发生个人与组织之间的目标冲突;
   ※人大致可分为两类,多数是符合上述设想的人,只有少数能够克制感情,自我约束,自我激励。

相关话题/公共行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