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考研高分必备笔记经典版本(4)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13



2、保留了精神不灭的神秘主义,甚至可能导致“形”“神”二元论
3、后世的发展
墨家--“知,材也。 ”精神是一种能力,比他们更进一步
荀子--“形具而神生 ”的唯物主义命题又进了一步

第三节 “静因之道 ”的认识论
《管子》四篇在认识论,反对老子否定认识,排斥与外物接触的内心直观法的神秘主义认识论。
认识要有认识对象(“所知”)和认识主体(“所以知”)
一、认识主体的重要性
认识主体是重要的,仅有对象没有主体也是无所谓认识的。 “人皆欲知,而莫索其所以知。其所知,彼也;
其所以知,此也。不修之此,焉能知彼? ”《心术上》
强调主体的修养对认识的重要性,但并不主张主义的认识论,相反,他们是反对主观主义的认识论。
二、认识客体的重要性
(一)认识与“名”
“上圣之人,口无虚习也,手无虚指也,物至而命之。 ”《白心》
认识必须与客体相符合。这就是所谓的 “名当”或“名实不爽”---名不是纯粹主观的东西,而是客观事物
本身就具有的特点的反映:“凡物载名而来,圣人因而财(裁)之 ”
(二)认识与“因”
1、何谓“因”--根据事物本来面目的意思。“以其形,因为之名,此因之术。 ”《心术上》
2、为何一定要“因”--“物固有形,形固有名。此言名不得过实,实不得延名。”《心术上》事物本身
有一定的形状,一定的形状都有一定的名称。所以名不能超过它所代表的事物;事物也不能有虚出它本身
的“名”
3、“名当谓之圣人。 ”《心术上》做到名与实的符合,这是达到圣人的一个条件。
三、关于认识主体
(一)认识主体--分成思维器官和感觉器官
(二)认识主体的关系--思维器官(心)统率感觉器官(耳目) “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
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 ”《心术上》
管子四篇强调的是“心”的统制作用,所以其讲的主体修养是心的修养
(三)心的修养--1、主要内容: “虚”“一”“静”“因”
2、“因”
“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 ”《心术上》 “因也者,无益、无损也。 ”
要做到能用“因”的原则去认识事物,必须保持“心”的“虚”“一”“静”;也只有懂得“道贵因”的道理,才能做
到“心”的“虚”“一”“静”
3、“虚”

(1)“虚者,无藏也。 ”《心术上》
心是智慧居住的地方,只有把心打扫干净,去掉主观的好恶成见,就是只有保持心的“虚”,智慧才能居住
进来。“虚其欲,神将入舍 ”《心术上》相反,“不虚则仵于物。 ”


(2)这里的虚不是“心”的绝对空虚。
是从“因”的原则出发,不要用先有的主观成见去妨碍将要认识的事物的本来面目。 “物至则应,过则舍矣。
舍者,言复所于虚。 ”《心术上》
后来荀子讲的“心未尝不臧也,然而有所谓虚 ”“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 ”《荀子。解蔽》继承发展
了《管子》四篇的这一思想。
4、“一”


(1)一的两重意思


1)“正”,不偏不倚,对万物一律看待,没有偏好,也就是没有主观成见的意思。


2
)专心一意地集中在一个事物上。很重要
如何做到:专心一意的思考。 “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通,鬼神将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气之极也。 ”



天津考研网,考研快乐主义倡导者!天津地区考研门户网站!第 22页共 149页

《内业》(鬼神--精气的昀高作用)
怎样的效果:“耳目不淫,心无他图,正心在中,万物得度。 ”《内业》 “虽远若近 ”“执一不失,所君万物 ”
5、“静”

(1)不要在事物到来前急躁妄动,而要“无为”,“寡欲”,安静地等待外物自己来,然后与物相感应。--“毋先物动者 ”《心术上》和“静身以待之,物至而名之 ”《白心》

(2)为什么:观察事物的法则。“心”是统制感官的“君”位,如果一急躁妄动,就失去了它应处的地位。 “静乃自得 ”即,保持心的静,才能有所得。

(3)如何做:情欲过多不能保持心“静”;因此要保持静必须去掉过多的欲望。 “去欲则寡,寡则静,静则精,精则独,独则明,明则神矣。 ”《心术上》 6、四者的关系--虚,一,静,因

(1)相互联系,从各个方面说明一个认识的道理--在认识事物的时候,要去掉主观成分,而要等待接触事物之后,根据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它。 “感而后应,非所设也,缘理而动,非所取也。过在自用,罪在变化。自用则不虚,不虚则仵于物矣。变化则为(伪)生,为生则乱矣。故道贵因。 ”《心术上》

(2)所以,“道”十分注重“因”的原则四、评价(一)发展为荀子韩非子所继承发展(二)肯定认识必须“感而后应,”“缘理而动”“舍己而以物为法”,“无益无损”充分吸收老子哲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过分强调了 “因”的原则,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不倡不和,天不始不随 ”,从而使人的认识陷于被动的地位。(三)过分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强调保持“虚”“一”“静”,有时也竟然说“虚者,万物之始也”《心术上》 “万物毕得,翼然而来。 ”《心术下》这就有神秘主义的色彩。


第九章庄子第一节逍遥游的人生观一、对战国时期剧烈的政治斗争,采取批判与回避的弁度。二、消极厌世,对人生取虚无主义的弁度,幻想摆脱一切外物和肉体的束缚,追求一种个人精神上绝对自由的境界。三、真正的自由 1、是一切条件都不需要依靠,一切限制都没有,在无穷的天地之间自由地行动,这叫做“无待”。 2、受到自己的肉体以至精神的限制和束缚,也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所以各种主观条件也要摆脱,以达到“无己”。---庄子理想中的昀高状弁。 3、达到无己幻想境界的办法---“坐忘”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大宗师》不仅要忘掉外界物质世界,而且要忘掉自己的肉体,感官,排除形体知识,使自己与整个自然混为一体。 “坐忘”的状弁:形同槁木,心如死灰,无思无虑,无生无死,精神上彻底的自由,也就是完全恢复了人的所谓天然本性。四、反对各种制度(一)认为当时的各种道德制度,是违反人的本性的,是造成当时社会争斗,混乱的原因之一。(二)对当时统治者所宣扬的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对提倡仁义和是非,看做是加在人身上的刑罚。“黥汝以仁义,而劓汝以是非。 ”《大宗师》五、理想的统治者庄子一派来看,他们主要是追求个人的精神绝对自由的境界。庄子理想的统治者是什么也不闻不问。见《应帝王》
第二节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虚无主义的人生观,使他根本取消客观事物的一切是非和差别,排斥人的认识的可能和必要,从而陷入了开疑论、不可知论和相对主义。一、庄子认识论的出发点--对客观物质世界的相对主义的理论。(一)相对主义的理论来源老子的某些朴素辩证法思想加以夸大,发展了老子“玄同”的思想,根本取消了事物的“彼”“此”差别,得出了“齐万物而为一”的相对主义结论。(二)相对主义 1、“莛与楹,厉与西施,恢危谲怪,道通为一。 ”《齐物论》事物的彼此差别是相对的,“道”的角度来看,此也是彼,彼也是此,没有确定的界线。 “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德充符》庄子认为事物的差别根本没有标准,也就是说,不是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而完全是由人的主观决定的,随人的观察角度不同而区别。 2、比较概括充分地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 ”《秋水》从道的观点来看问题,物是没有贵贱的,然而从物的观点来看问题,那总是以为自己贵而别物贱。 3、认识没有任何标准可以遵循。一切是相对的,人究竟能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是值得开疑的。 4、不仅如此,人究竟是在做梦还是醒着,人究竟是否可能有认识,也都是值得开疑的。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齐物论》究竟是什么根本不必去追求,因为从道的角度看,什么都一样。根本否定了客观事物的标准和人的认识。(三)结论 1、--不可知《齐物论》论证:我与你两个人进行辩论,怎么能肯定你说的一定对呢,而我说的一定错呢?同样,也怎么肯定我说的一定对,而你说的一定错呢?即使请出第三个人来,也没法判定。现实中,如何避开是非斗争;两个办法:一个随声附和;一个调和是非。 2、昀后,完全否定了认识的可能和必要。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养生主》如果你一定要去追求知识,搞清是非,那就是道的亏损,使自己陷入无穷的喜怒哀乐的烦恼中去。这也叫瞎操劳自己的精神--“劳神明”,而不知道客观事物都是相同的,根本无所谓是非区别。“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茅,曰:朝三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齐物论》 3、万物的“自然”本性是没有任何感觉器官,不分是非,无知无觉,无思无虑,混沌一团。你硬要它用感官去思虑,去分是非,那反而是害了它。第三节 “自本自根 ”的道论体系一、世界的本源是什么--神秘主义的精神实体“道”(老子与庄子的相同之点)(一) “有先天地生者,物邪?物物者非物。 ”(二)“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大宗师》没有比“道”再根本的东西了。(三)认识方面,这样神秘的道既不能用感性来觉察它,也无法用理性来认识把握它,而只能靠主观直觉去体会它的存在。(四)如果把世界看成是物质的,那就必然要有所区别,这样就会产生是非,引起互相竞争,辩论不休。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知?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 ”《齐物论》 1、四等认识 2、与老子的区别--老子:道是一种客观独立自存的精神实体庄子:道是主观认识的东西二、对真实存在的弁度(一)庄子进一步从相对主义出发,对客观世界是否真实存在也采取了根本开疑和否定的弁度。认为老子“有生于无”《老子》的说法,对于客观世界也还否定得不够彻底。 “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 ”《齐物论》


------绝对的开疑主义
(二)用世界在时间上是无限的,来否定客观物质世界的存在。
1、我们知道,世界在时间上是无限与有限的辩证统一。
2、庄子既否定了客观世界的物质性,就不能认识每一具体事物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具体过程。
3、从世界在时间上的无限性,否定了每一具体事物在一定阶段,亦即有限时间内存在的客观实在性。
三、对客观精神实体 “道”的存在
庄子讲的道,往往是把它当作一个超越是非界线,泯灭一切差别的主观标准看待的。
1、每一个事物都是从自己的立场来看,才有彼此的差别“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 ”
2、从“道”的观点来看,那么一切都是无差别的“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
3、因此,他所谓的“以道观之 ”,实际上就否定了事物的客观实在性,而以事物各自的主观观念为转移。

第十章惠施和公孙龙
社会问题:社会大变革;社会上许多名物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常常是原来的名称与新的实际不相符合。
旧有的等级观念与现实的政治关系已经不相符合了。所以许多政治家思想家对名与实的关系问题都发表自
己的看法,进行了长期的争论。
孔子--“必也正名乎 ”《论语 .子路》;主要着眼于一些具体事物的“名实”关系。
战国时期--进一步发展到对概念、分类、推理、判断等逻辑问题的研究。“辩者”或“名家”的代表人物:
惠施公孙龙

第一节惠施的 “合同异 ”说
一、惠施其人
二、惠施的与人辩论的十个命题及其思想
(一)十个命题
1、“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
2、“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
3、“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
4、“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
5、“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
6、“南方无穷而有穷。 ”
7、“今日适越而昔来。 ”
8、“连环可解也。 ”
9、“我知天下之中央也,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
10、“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
(二)相关的思想分析
1、第一个命题是讲空间的无限性和相对性的问题。
(1)《管子.心术上》相关解释“道在天地之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是形容道的无所不在。

(2)意思:惠施可能是对《管子》的说法作一逻辑上的概括,而成为讲空间的无限性和相对性的问题。

1)“至大无外”是大到无所不包“至小无内”是小到能不断有所分割。这两个命题含有宇宙空间的大与小都是无限的意义。

2
)抽象性--惠施离开具体的大小而只从抽象的大小概念上来论证,这样他所谓的无外和无内,同时也就可能意味着至大之外再没有大了至小之内也再没有小了。否定了宇宙空间的大小的无限性。

(3)惠施从论证空间大、小无限性中也看到了大、小有相对性的一面。

1
)辩证法的因素

2
)抽象性 2、第五个命题是讲事物的 “同”“异”关系。

(1)事物有“大同”,也有“小同”,“大同”则小异,“小同”则大异;此两者是不同的,但无论不同如何,它都只是“小异同 ”而已。因为这些同和异都只是具体事物之间在互相对比之中的“同”“异”。

(2)如果从事物的根本来讲,万物既可以说是“毕同”也可以说是“毕异”,这才是事物的“大同异 ”。这个命题的思想方法与第一个命题的思想方法是相通的。从至大到至小,事物没有一个是大小相同的,这就是万物毕异;然而无论至大还是至小,又都是一,此乃毕同。这一思想与庄子的“齐万物而为一”的思想有一致的地方,《庄子.德充符》“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但与庄子根本否定事物的差别的观点还是不完全相同。在一定程度上讲同和讲异的相互联系,讲同异之间有统一性。---“合同异 ” 3、第十个命题,万物既有 “毕同”的方面,那对万物就应当同等看待,无差别地,普遍地爱一切东西。此即--“天地与我生,万物与我为一 ”《齐物论》(三)其他命题皆是以上三个命题推演出来的 1、二、三、六、九等四个命题是讲空间上的相对性的; 2、四、七是讲时间上的相对性的 3、命题八则是对当时流传的连环不可解说法的一种反驳。见书--《战国策》(四)评价 1、辩证法思想

(1)从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说明高低、大小、中央和四周等事物的空间关系是相对的。“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我知天下之中央也,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

(2)从事物不断变化中说明死生、今昔等事物的时间关系都是相对的。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今日适越而昔来 ”这些思想含有一定的辩证法因素,他在一定程度上直观地猜测到了事物运动中包含着矛盾。 2、相对主义惠施不能全面地了解事物的同和异的关系,他片面夸大事物和认识的相对性,而不谈事物和认识在一定范围之内的绝对性。而且由于事物惠施抽象地来谈论事物和认识的相对性,有些命题就成了诡辩。荀子的批判--“蔽于辞而不知实。 ”《荀子《解蔽》








针对“山渊平 ”说是“惑于用实而乱名 ”《荀子 .正名》
第二节公孙龙的 “离坚白 ”一、公孙龙的思想概说及与惠施思想的异同(一)《淮南子.齐俗训》“别同异,离坚白 ”(二)二、“离坚白 ”(一)含义--坚和白两种属性不能同时联系在一个具体事物之中,坚和白是两个各自独立的性质或概念。 “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无白也。 ”《坚白论》 “一一不相盈 ”(二)评论及驳斥 1、他看到了坚和白作为事物的共性或一般的概念是有差别的,但他割裂了感官与感官,感觉与感觉,感觉与感官之间的联系的论证方法是错误的。 2、眼虽得不到坚的感觉,手虽得不到白的感觉,但不能说这时没有坚或没有白的。这只是感官的职能不同,不能互相代替而已。坚与白同时在一个石头里,怎么能说是“离”呢 3、公孙龙的回答:“物白焉不定其所白,物坚焉不定其的坚。不定者坚,恶乎其石? ”《坚白论》于是他进一步得出结论 “坚未与石为坚而物兼,未与物为坚而坚必坚。其不坚石物而坚,天下未有若坚而坚藏”《坚白论》不与一切石或物联系在一起的坚的性质,纯粹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这种坚的概念是不能感觉到的。 4、再评论--公孙龙在这里,片面夸大了事物的差别,终于把具体事物各属性之间的联系绝对割裂开来,而且把一般与个别,也就是把共性和个性截然分开,进而又把一般说成是脱离个别而存在的独立实体。他只看到一般和个别的差别,看不到二者的联系,结果得出了一般先于个别的存在,一般能脱离个别而独立存在的结论。(三)离坚白的命题,上升到哲学一般原理止来加以论证。--见其著《指物论》 “物莫非指,而指非指”(指就是指事物的共性或概念、名称。)事物都有共性或概念,而第一共性或概念不必依赖于别的共性概念。 “指也者,天下之所无也;物也者,天下之所有也 ”指是感觉不到的,而物是能感觉到的,所以也可以说是天下存在的。 “天下无指,物无可以谓物。 ”这是说世界上没有了这种共性或概念,物就无法说明它是什么样的物了。(四)如何由“指”到“物”他承认有尚未表现为任何具体事物的属性,或尚未与任何事物结合在一起的属性,即纯粹抽象的独立自存的属性,他称为“指”,而把那些已表现为具体事物的属性叫做“物指”(非指) “且夫指固自为非指,奚待于物,而乃与为指?”由指到非指完全是指的自我转化。指不仅是独立自存的,而且是独自转化的,不但不依赖于物,相反,物只是它的自我表现。公孙龙的结论由各个独立自存的指组成一个概念世界,然后又自我转化为各个具体的物指和物。三、白马非马《白马篇》通过论证“白马非马 ”这个命题,专门论述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一)事物和概念都是差别的,所以概念与概念之间是绝对没有相联之处的。 “白马”与“马”这两概念是不同的,因此之间是毫无联系的,所以,白马不是马。从两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来讲,是有区别的。这两个概念在逻辑上有类属关系,在哲学上有一般与个别辩证统一关系。从这个角度来看,两者是有区别的。但是,两者是相联系而存在的。马只能通过具体的白马黄马黑马等而存在,离开了这些具体的马,是找不到一个抽象的马的。(二)公孙龙的另一条论据 “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色不可致。”--“故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是白马之非马审矣 ”流于诡辩(三)评论就其指出由于内涵外延的不同,应当区别概念的不同,这在逻辑上对明确概念这点来讲是有意义的,但就其排斥概念之间的联系来讲,则是违背客观实际的。四、《名实论》 “名,实之谓也。 ”;“知此之非此也,知此之不在此也,则不谓也。 ”公孙龙强调名与实必须一致,有其合理成分。但过于强调概念的独立自存,夸大事物与事物、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差别,他的思想昀终陷于形而上学诡辩论。这样他就在如何达到名实一致的问题上,走上了以名正实的唯心主义道路。 “其正者,正其所实也,正其所实,正其名也。 ”(所谓正名就是正客观实际存在的事物,正了实,名也就正了。)五、其他“辩者” “飞鸟之景未尝动也。 ”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 “鸡三足 ”

墨家的名实,孔子,柏拉图的型相论
第十一章后期墨家比较评论:抛弃了墨子哲学中善于天志、鬼神等宗教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墨子的狭隘经验论倾向和错误。特别是后期墨家在批评惠施,公孙龙等名家的某些错误观点中,发展了墨子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建立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逻辑理论,在中国哲学史上是有很重要意义的。第一节社会历史观一、义与利的关系后期墨家继承了墨子“兼爱”“尚同”等政治思想,其中特别强调实际功利。(一)反对孟子宣扬的 “义”,认为义是不能离开利的义不应当只是主观的动机,而同时也应该是客观效果上的“利”;两者是统一。


“义,利也。 ”《经上》
反对离开了实际的利去宣扬空洞的忠,孝等道德观念。“忠,以为利而强低也。”《经上》;“孝,利也。”
《经上》
这与孟子宣扬的天赋道德观念根本对立的,
(二)墨家还反对永远不变的 “义”。
历史是发展的,随着古今社会的变迁,过去所讲的义和今天所讲的义的内容是不同的。 “尧之义也,是声
也于今,所义之实处于古。 ”“尧之义也,生于今而处于古,而异时,说在所义。 ”《经说下》
(三)批判了历史倒退论
“自古在之今,则尧不能治也。 ”《经说上》


第二节认识论一、后期墨家根据当时自然科学的知识,对一些重要的哲学范畴作了唯物主义的说明时间--“久,弥异时也。 ”《经上》 “久,合古今旦莫。 ”时间范畴是包括一切具体的时间。空间--“宇,弥异所也。 ”“宇,蒙东西南北。 ”空间范畴包括一切具体的场所,如东西南北。运动--“行者,必先近而后远。远近,修也;先后,久也。 ”《经说下》运动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的运动。评价--虽然还只是昀简单的运动形弁,即机械运动,但他说明了运动与时间、空间的统一关系,这在古代是十分可贵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二、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一)充分肯定人是能够认识客观世界的。人的生命是形体与精神活动的相结合。 “生,刑与知处也。《经上》(二)人的认识活动,是人所具有的一种能力。“知,材也。 ”(三)仅有这种认识能力,还不能形成人的客观事物的认识。 “知,材也。知也者,所以知也,而不必知。 ”所以,人的认识能力须与外界事物接触以后,才可能形成人的认识。 “知,接也。 ”《经上》即认识就是与外界事物相接触。而且,这是形成认识的更主要方面。 “惟以五路知 ”一切认识必须通过感官的感觉才能得到。

相关话题/哲学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中国哲学名校历年考研真题
    2001年中山大学中国哲学试题 一、释词 心斋 ;人副天数; 独化;道统;格物;三世说; 二、翻译(略) 三、简答 1、庄子是如何继承和发挥老子的思想的? 2、什么是法界缘起论?华严宗是如何论证法界缘起的? 3、朱陆之争的内容及其意义。 四、论述 中国哲学中,天人和一论有哪几种理论形态?请分别予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3
  • 2020年宁夏大学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A考研全套资料
    目录说明:本全套资料免费下载,共包括8种电子书。使用全套资料密码激活后,全套资料里的所有电子书、所有题库均可使用。1.名校考研真题[电子书]全国名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免费下载]2.参考教材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电子书]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合订本)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2-22
  • 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11中西哲学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
    目录封面内容简介目录2012年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2012年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2013年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2013年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2014年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2014年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30
  • 2019年同济大学人文学院869现代西方哲学考研全套资料
    目录说明:本全套资料免费下载,共包括9种电子书。使用全套资料密码激活后,全套资料里的所有电子书、所有题库均可使用。1.考研真题[电子书]同济大学人文学院869西方现代哲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免费下载]2.参考教材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电子书]邓晓芒《西方哲学史》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30
  •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869西方现代哲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目录封面内容简介目录2012年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现代西方哲学考研真题(回忆版)2014年同济大学人文学院西方现代哲学考研真题(回忆版)2017年同济大学人文学院西方现代哲学考研真题(回忆版)2017年同济大学人文学院西方现代哲学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内容简介本书收录了同济大学人文学院8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30
  • 2019年复旦大学830科学技术哲学考研大纲
    830科学技术哲学考试大纲一、考试内容范围考试内容主要涉及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核心问题、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主要流派,注重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对相关论题的分析能力。考试范围以下面所列参考书中涵盖的内容为限。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04
  • 2019年复旦大学825中国哲学史考研大纲
    825中国哲学史考试大纲一、考试内容范围一、先秦哲学: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大学》、《中庸》、《易传》;道家:老子、庄子;墨家:墨子、墨家后学;法家:商鞅、慎到、申不害、韩非; 名家:公孙龙子、惠施二、秦汉哲学:黄老,贾谊,董仲舒,《淮南子》,谶纬,《白虎通》,王充三、魏晋哲学:玄学:王弼、郭象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04
  • 2019年复旦大学826外国哲学史考研大纲
    826外国哲学史考试大纲一、考试内容范围外国哲学史(从古希腊到现代)科目试卷,范围涵盖古希腊罗马哲学、中世纪-文艺复兴哲学、西方近代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现代英美哲学、现代欧陆哲学等;内容涉及西方哲学发展史上的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主要理论、主要概念,主要著作,涉及部分当代西方哲学前沿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04
  • 2019年复旦大学824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考研大纲
    824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考试大纲一、考试内容范围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之一,而且作为哲学基础贯穿于其他两大组成部分即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之中。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并不局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纯粹的哲学著作,而且包括他们以其他学科形式如政治经济学形式出现的著作。本科目考试旨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04
  • 2019年复旦大学716哲学综合知识考研大纲
    716哲学综合知识考试大纲一、考试内容范围哲学综合知识科目试卷,范围涵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和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学科。本科目试卷的内容,涉及上述学科的基本问题、主要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主要理论、主要概念,主要著作,并涉及部分当代前沿问题。本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04
  • 2019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629哲学专业基础考研大纲
    629哲学专业基础2019年硕士专业课考试大纲629哲学专业基础考察A中西哲学史或B科学技术史,考生只能对A、B两部分中的A部分或B部分答题,不能同时对A、B两部分考题做答。A.中西哲学史1、先秦哲学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孔子;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等。2、秦汉至隋唐哲学秦与汉初的黄老思想;董仲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04
  • 2019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829哲学专业综合考研大纲
    829哲学专业综合2019年硕士专业课考试大纲829哲学专业综合考察A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或B中国哲学概论或C自然辩证法概论,考生只能对A、B、C三部分中的A部分或B部分或C部分答题,不能同时对A、B、C三部分考题做答。A.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的哲学范畴;时空是物质运动存在形式;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04
  • 2019年东华大学801科学技术哲学考研初试大纲
    东华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科目编号:801 科目名称:科学技术哲学一、 考试总体要求科学技术哲学原理是科学技术哲学的基础理论,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关于自然界发展的一些规律和哲学解释,科学技术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各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要求考生了解和掌握科学技术哲学的基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04
  • 2019年北京邮电大学814中西方哲学史考研大纲
    814中西方哲学史一、考试要求要求考生系统地掌握中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线索及其主要思想。二、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分为西方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史两个部分(一) 西方哲学史考试内容第一编 古代哲学第一章 早期希腊自然哲学第一节 伊奥尼亚哲学第二节 南意大利哲学第三节 多元论哲学第二章 古典时期的希腊哲学第一节 智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04
  • 2019年浙江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初试大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和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核心基础课程,是伦理学专业的研究生必须掌握的基础性课程之一。本课程考试的目的主要在于:第一,测试考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方面的知识状况; 第二,考察和了解考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理解、分析和处理有关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