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考研思想政治理论精选实用教程 - 李海洋 第6集(8)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1-09



 
本章重要概念和内容是:真理标准大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四项基本原则,《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一节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一)“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一般了解)
1.“两个凡是”的提出
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同时发表社论,提出“两个凡是”的指导方针,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这阻碍了人民群众彻底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2.邓小平对“两个凡是”的批评
1977年5月10日,邓小平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1)把毛泽东同志在这个问题上讲的移到另外的问题上,在这个地点讲的移到另外的地点,在这个时间讲的移到另外的时间,在这个条件下讲的移到另外的条件下,这样做,不行嘛!(2)一个人讲的每句话都对,一个人绝对正确,没有那回事情。(3)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说过“凡是”,列宁、斯大林没有说过“凡是”,毛泽东同志自己也没有说过“凡是”。
(二)真理标准的讨论(选择题命制重点)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重申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这是从根本理论上对“两个凡是”的否定,引起了全国范围的讨论和普遍认同。
真理标准的讨论是继五四运动和延安整风运动之后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其实质在于是否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个讨论明确地解决了党的思想路线问题,继而影响了党的政治路线的制定和贯彻,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实现历史性的转折做了思想理论准备。
(三)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一般了解)
1978年6月,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不能够只从个别词句而必须从毛泽东思想的整个体系去获得正确的理解;要从精神实质方面去理解、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要从把握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入手,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分析题命制重点)
(一)中共中央工作会议
1978年11月10日至12月15日, 中共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讨论经济工作,陈云提议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引起强烈反响,从而改变了会议议程。会议作出为天安门事件平反,为薄一波等所谓“61人叛徒集团”等错案平反的决定。会议充分肯定了真理标准大讨论。12月13日,邓小平在闭幕会上作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实践标准提到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为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基础,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这个讲话受到与会者的热烈拥护,实际上成为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在思想路线上,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在政治路线上,断然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作出工作重点转移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在组织路线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解决了历史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全会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从此,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三)拨乱反正的推进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拨乱反正。一方面,加快平反冤、假、错案。1980年2月,十一届五中全会为刘少奇平反,为遭到错误处理的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各族各界的代表人物恢复名誉,改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另一方面,采取措施调整各种社会关系,为改革开放奠定了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从1979年1月起,开始为地主富农分子摘帽,为国民党投诚起义人员落实政策,恢复大多数工商业者的劳动者身份。落实民族、宗教政策等。
(四)国民经济的调整
我国国民经济1977年至1978年出现比例失调,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提出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新八字方针,用三年时间调整国民经济,纠正过去长期存在的“左”倾错误影响。主要任务是,压缩基本建设规模,调整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集中力量先把农业搞上去。
经过两年努力,国民经济形势较快好转,主要比例关系渐趋合理,根本改变了长期存在的积累率过高和农业、轻工业严重滞后的情况。1978年到1982年,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7.3%。
 三、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一般了解)
(一)农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的同时,改革开放在各个领域开展起来,最早起步的是农村。1979年9月,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保障基层干部和农民因时因地制宜的自主权,发挥其主动性。1982年、1983年、1984年,中央连续三个一号文件,把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到了全国农村。1983年10月,中央作出决定,废除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作为基层政权,同时成立村民委员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开始试点工作,如: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把一部分中央和省、自治区直属企业下放给城市管理;实行政企分开;进行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等。
随着改革的推进,对外开放开始有重大突破。创办经济特区为实行对外开放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
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开始了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体制的改革和建设。
 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选择题命制重点)
1.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出现
在中国共产党进行拨乱反正的过程中,有极少数人打着“解放思想”的幌子,对党的错误加以夸大渲染,企图从根本上否定毛泽东思想、否定党的领导、否定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道路。党内也有极少数人对这股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给以支持。
2.四项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
1979年3月30日, 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发表题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第一次提出“四项基本原则”这个概念: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他明确指出,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3.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意义
四项基本原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保障。江泽民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当今中国根本区别于历史上的封建主义旧中国和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标志。离开了四项基本原则,中国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国家,就不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根本政治意义。
 五、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分析题命制重点)
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关系到怎样看待党和国家过去几十年奋斗的成就和未来的前途。从1979年11月起,在邓小平主持下,中共中央着手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经讨论修改于1981年6月在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一致通过。
《决议》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充分论述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习近平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的讲话指出,毛泽东同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并在分析毛泽东晚年错误时阐述了历史辩证法,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
第二节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一、中共十二大制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纲领(一般了解)
1982年9月1日至11日召开中共十二大,大会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制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这些理论和任务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邓小平在大会开幕词中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大会制定了全面开创新局面的奋斗纲领。一是确定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四个现代化的总任务;二是提出了经济建设在20世纪末“翻两番”的总目标;三是这次大会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在提出经济建设目标的同时,又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建设“两个文明”要靠社会主义民主来保证。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必须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紧密结合,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二、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一般了解)
(一)农村的改革继续深入
1984年,农村改革迈出了第一步,即基本上实现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心的农村改革。从1985年开始,农村改革的第二步即重点发展农村的商品经济、改变农村的产业结构,开始提上日程。在这一阶段,乡镇企业成为农村经济的龙头。
(二)《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点,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这是党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
(三)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
在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多种经济得到发展,单一的公有制结构有了很大改变。国有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经营自主权进一步扩大。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得到改革,经济杠杆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更为明显。
 三、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单选、多选)
20世纪80年代初在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的基础上,在继续推进城乡改革的同时,对外开放也大步跨越,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这几大步是:第一,将海南岛辟为经济特区。1983年4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对海南岛实行经济特区的某些政策,给予较多的自主权,以加速海南岛的开发,并于1988年4月建立海南省,将全海南岛辟为经济特区。第二,开放14个沿海城市。1984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形成我国对外开放的“黄金海岸”。第三,设三个开放区。1985年2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厦门泉州漳州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并指出这是我国实施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布局。
 四、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选择题命制重点)
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的突出贡献是: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完整地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大会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必然要经历的历史阶段。这个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大会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基本路线的核心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是相互依存的。
(三)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围绕转变企业经营机制这个中心环节,分阶段进行各方面的配套改革,逐步建立起计划商品经济新体制的基本框架。
政治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目标,是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
 五、“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选择题命制重点)
根据邓小平提出的设想,十三大确定了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为更好地实现“三步走”的战略,邓小平提出了“台阶式”发展的思想。同时,还进一步阐明了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政策。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跨世纪发展
 一、邓小平南方谈话(选择题命制重点)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在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在重大历史关头,科学地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重大认识问题,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的提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联系起来,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突破,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历史性的突破奠定了基础。
(二)阐明了社会主义本质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论,一是突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是突出了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共同富裕。
(三)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重要论断
邓小平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他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高科技领域,中国也要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
(四)提出判断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成败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邓小平强调,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成败的得失,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五)强调加强党的建设
邓小平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他警告党内同志:“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醒。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六)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前途
邓小平强调: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
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进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单选、多选)
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中共十四大召开,这次大会作出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
(1)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指出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根本问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和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2)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3)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1992年,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三、中共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提出跨世纪发展战略(一般了解)
1997年9月12日至18日,中共十五大召开。会议强调,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十五大指出,在20世纪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百年巨变得出的结论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才能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会议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道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会议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阐明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
 四、推动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一般了解)
1998年10月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召开,通过了《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推动解决“三农”问题。《决定》总结了我国农村改革20年的基本经验,制定了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目标和方针。
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使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
1999年9月,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五、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单选、多选)
1986年,中国政府开始复关谈判,江泽民1993年访美时,提出复关三原则:一是关贸总协定如没有中国这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参加是不完整的;二是中国毫无疑问是作为发展中国家参加;三是中国加入这个组织,其权利和义务一定要平衡。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既有机遇,也有挑战。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必须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必须善于从国际国内政治大局出发考虑问题,切实维护我国的国家安全和根本利益。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一般了解)
世纪之交,面对新的世情、国情、党情,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围绕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提出过程和内容
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提出“三个代表”的要求。2000年6月9日,江泽民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指出,“三个代表”是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而展开的。2002年11月,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进一步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容的集中概括就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意义
第一,它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的新要求。第二,它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一系列重大问题。第三,它深化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的理论成果。
第四节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中共十六大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一般了解)
中共十六大于2002年11月8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了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会议从十个方面总结概括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会议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这次大会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意义十分重大。
 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般了解)
2003年7月,胡锦涛在全国抗击“非典”总结大会上,阐述了加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同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正式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2004年3月10日,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进一步阐明了科学发展观。2012年,中共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了党章。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单选、多选)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与基本特征
在2004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2005年2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作了全面论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关话题/思想政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