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题规律和命题特点-----南师小教专业课二
1、每年的题型相对固定,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三种题型基本上每年都有,12,14,15,17年出过填空题,11年,13,15,16,18,19出过案例分析(材料分析题、理解题)这些相对比较灵活的题目,我觉得填空题比选择题要难,因为选择题还有几个选项可以选,其中总有一个是正确答案,但是填空题答案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会就是不会,这是填空题的难度所在。
2、材料分析题:一般都是引用一段小学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案例,教案设计,教学活动开展等或真实或模拟的信息材料,来考察一些关于教育学的知识,包括对教学活动的评价建议。
例如2011年的分析题考察的是,“综合所学教学艺术理论,分析都德《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教学表达艺术”。其实面对这种题型,首先还是要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例如答案中的几个关键核心词汇------教学语言的艺术,体态语言的艺术,板书的艺术。然后结合每一点进行定义的解释说明,接着把案例中的实际发生的教学活动和理论结合,所谓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例如这道题里面的“教学语言的艺术”------教学语言是知识授受的主要载体,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工具,教学语言艺术指教师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进行教学的艺术实践活动,它制约着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也影响着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发展。韩麦尔先生说了“我的朋友啊,我-----我-----”,接着就哽住说不下去了,这充分通过语言表达了他此刻悲痛的心情,将韩麦尔先生的亡国之痛、对祖国的眷恋渗透到简简单单的这几个字中,传情达意使学生受到了感染。
这是第一点答案的具体阐述,第二点和第三点同样按照这个思路来作答。
再如2015年的材料分析题------围绕教学改革的问题,根据自己的理解,自拟题目,提出自己的论点,并且围绕论点,结合实例进行论述,字数不少于800字。
这种题目其实能够用到书上的理论知识就比较少,主要结合时政热点来答。例如答案可以提到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课改纲领性文件《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同时可以提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上世纪90年代就提出“学会学习”是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但中国学生一直受困扰,在大班额和应试的双重压力下,“学会学习”很难实现,,,,,类似于这种题目,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关键在于我们自己作答时能不能言之成理。
2018年,材料分析题,关于《雪地里的小画家》,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说明该教师持有怎样的课程观?这种课程观和新课改课程观有什么区别?请分析。-------第一段写该教师持有的就是一种传统的课程观,即课程即目标。教师没有把课堂上把学生看做教学的主体,忽视了在课程中应该形成生成性目标,一味知识灌输,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没有发挥教育机智。第二段写新课改中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第三段写对教育改革的启示,其实这些理论知识书上都有,但是考察我们的难点就在于,通过材料有限的信息语言,通过一个具体的简短的教学事件,能不能自然而然的联系到这些知识点,这个一方面需要大家知识点记忆很深刻,功底深厚,另外一方面也需要有这种敏感性的发散思维,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