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划重点——中外教育史【背诵版】(7)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11-27

一、近代教育的起步

(一)洋务学堂的兴办

1、洋务学堂的兴办及其类别、特点

(1)洋务学堂的兴办。洋务学堂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培养洋务运动所需要的翻译外交、工程技术、水陆军事等多方面的专门人才,教学内容以“西文”与“西艺”为主。

(2)洋务学堂的类别。洋务派创办的洋务学堂有30余所,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外国语(“方言”)学堂,如京师同文馆、上海方言馆广州同文馆军事(“武备”)学堂,如福建船政学堂、上海江南制造局操炮场等;技术实业西学堂,如福州电报学堂、天津电报学堂等。

(3)洋务学堂的特点。

在培养目标上,造就各项洋务事业需要的专门人才。在办学性质上,提供专门训练的专科性学校,属于部门办学,是具体洋务机构的组成部分或附属单位,直接针对本部门和机构的需要培养人才;

在教学内容上,以“西文”“西艺”为主,课程包括外语、数学、格致、化学等一般性课程以及和各自专业相关的科学技术课程;

在教学方法上,按照知识的接受规律安排教学内容,重视理解,注意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在教学组织形式,制定分年课程计划,确定了学制年限,采用班级授课制。

洋务学堂因植根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土壤,又表现出新旧杂糅的特点:缺乏全国性的整体规划和学制系统,学校之间孤立传授西文与西艺的同时,不放弃学习“四书五经”;管理上有封建官僚习气,关键管理环节受洋人挟制,影响学堂正常办理。

洋务学堂拉开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序幕,以西方近代科技文化作为主要课程,在形式上引入资本主义因素,初具近代教育的特征。洋务学堂产生后,逐渐动摇和瓦解了旧的教育体制,启动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进程。

2、京师同文馆

京师同文馆最初是作为外语学校设立的,是近代中国被动开放的产物。

京师同文馆在培养目标上,专门培养洋人才,注重学以致用。

京师同文馆是清未洋务运动的产物,是带有某些资本主义因素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学堂,是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开端。

3、福建船政学堂

福建船政学堂又称“求是堂艺局”或“福州船政学堂”,是晚时期清政府为发展海军而创办的第一所培养造船和航海人才的学校。

福建船政学堂是我国较早把西方自然科学引进课堂的近代科技和海军学校,也是洋务学堂中持续时间最久的一所学校,为我国近代海军和造船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二)“中体西用”主张与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1、张之洞与《劝学篇》

(1)中学也称“旧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设学》),对“中学”的各个方面都要通其大概,但张之洞最注重的是纲常名教。

(2)“西学”也称“新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西政是指管理层面的文化;西艺即近代西方科技。张之洞认为西艺最难,适合于年少者学习,而西政相对容易,适合年长者学习,符合当前的需要。

(3)中、西学的关系:“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中学”为主,,“西学”为用;“中学”是根本,“西学”是末节。张之洞明确指出,“中学”是立国的主体,是一切学问的基础,必须放在学习的首位,在通“中学”的基础上,才能学“西学”。

2、“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与局限

从整体上来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把西学作为一个整体,给予肯定,引进西学,培养了一些人才,建立了一些工矿企业,这给封建僵化的封建文化撕开了一个口子,改变了单一的传统教育结构。

在教育方面,“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是双重的,有促进,有阻挠。“中体西用”作为中西文化接触后的初期结合方式,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但是“中体西用”作为文化的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又是粗糙的,它是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引起排异性反应。


相关话题/中外教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