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有着紧密的联系,货币均衡有助于市场均衡的实现。但是,二者之间又有明显的区别,即货币均衡并不必然意味着市场均衡。原因在于:
其一,市场需求是以货币为载体,但并非所有的货币供给都构成市场需求。满足交易需求而作为流通手段(包括流通手段的准备)的货币,即现实流通的货币形成市场需求;而作为保存价值的现实不流通的货币则不构成市场需求,或者说它是潜在的需求而不是当期的需求。这种差别可表示如下:
货币供给=现实流通的货币+现实不流通的货币
市场需求=现实流通的货币×货币流通速度。
其二,市场供给要求货币使之实现,或使之出清,因此提出对货币的需求。但这方面的货币需求也并非对货币需求的全部。对积蓄财富所需的价值保存手段并不单纯取决于市场供给,或至少不单纯取决于当期的货币供给——用于保存财富的货币有很大部分是多年的积累。这种差别可表示如下:
市场供给÷货币流通速度=对现实流通货币的需求
货币需求=对现实流通货币的需求+对现实不流通货币的需求。
如果简单理解,可以说市场总供需的均衡关系是与处在现实流通状态的货币的供需关系一一地对应着。但也应该注意,现实流通的货币与现实不流通的货币之间是可以而且事实上也是在不断转化的。这就意味着,现实不流通的货币量对这个均衡也有作用。所以,在思考市场均衡与货币均衡有紧密联系的命题时,必须明确它们两者之间的区别,并不断深入认识在这对有所区别的两者之间所存在的种种复杂关联。
6、通货膨胀的度量
1、居民消费物价指数;2、批发物价指数;3、国内生产总值冲减指数
7、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
1、强制储蓄效应
政府如果通过向中央银行借款筹集建设资金,会强制增加全社会的投资需求,导致物价上涨。在名义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按原来的模式和数量进行消费和储蓄,两者的实际额均随物价上涨而相应减少,其减少部分大体相当于政府运用通货膨胀实现的部分,如此实现的政府储蓄是强制储蓄。如果在实际经济未达到充分就业水平,这是政府扩张有效需求,虽然也是一种强制储蓄,但并不会引发持续的物价上涨。
2、收入分配效应
由于社会各阶层收入来源不同,当物价总水平上涨时,有些人实际收入水平会下降,有些则上涨,这种由物价上涨造成的收入再分配,就是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如工资增长相对于物价上涨的滞后。
3、资产结构调整效应(财富分配效应)如债权人和债务人。
8、通货膨胀的成因
(1)需求拉上说
当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对比处于供不应求状态时,过多的需求拉动价格水平上涨。
对物价水平产生需求拉上作用的有两方面:①实际因素,如投资需求增加;②货币因素,或货币需求减少,或货币供给增加过快。
(2)成本推动说
①工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工会迫使厂商提高工资,并使工资的增长快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时,生产成本就会提高,从而导致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后,工会又要提高工资,又会对物价上升产生压力,形成工资—物价螺旋上升。
②利润推动型通货膨胀:垄断企业为了获取垄断利润而人为提高产品价格,导致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旨在说明,在整个经济尚未达到充分就业条件下物价上涨的原因。这种理论也试图用来解释“滞胀”。
(3)供求混和推动说
这种观点认为,在现实经济社会中,通货膨胀的原因究竟是需求拉上还是成本推进很难分清:既有来自需求方面的因素,又有来自供给方面的因素, “成本推进”只有加上“需求拉上”才有可能产生一个持续性的通货膨胀。
(4)结构性通货膨胀:
9、通货紧缩的社会经济效应
1、对投资的影响
通货紧缩使得实际利率提高,投资成本上升,同时预期收益率下降,从而减少投资;同时,在价格趋降的情况下,预期未来的重置成本下降,推迟投资
2、对消费的影响
一是物价下跌使消费者预期未来价格还会下降而推迟消费;二是就业预期和收入预期下降,减少消费支出。
3、收入再分配
高的实际利率有利于债权人,不利于债务人。通过债务-通货紧缩理论,减少消费。
第八章 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有哪些,其具体涵义是什么?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均衡。稳定物价又称币值稳定,其含义是指将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控制在一个比较小的空间内,在短期内不发生显著的或急剧的变动;充分就业是指任何愿意工作并有能力工作的人都可以找到一个有报酬的工作,这是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经济增长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或者一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国际收支均衡是指本国对外经济往来中的全部货币收支大体平衡的一种状态。
2、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与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基本区别是什么?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针对货币信用总量进行调解的,而不是对特种信用量进行控制的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三类。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经济领域和特殊用途而采取的信用调节工具。主要包括:消费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和不动产信用控制等。
3. 公开市场政策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有哪些?
(1)需要一个具有相当深度、广度的发达的金融市场,市场中的证券种类必须齐全且数量要达到一定规模,尤其短期国库券数量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否则会制约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效果;(2)中央银行还必须具有强大的、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金融势力,并且拥有雄厚的资金力量。
4. 什么是货币政策,由哪些构成要素?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在一定时期内利用某些工具作用于某个经济变量,从而实现某种特定经济目标的制度规定的总和。货币政策的构成要素: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中介指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效果。
5、蒙代尔政策搭配理论
20实际60年代,蒙代尔指出只要适当地搭配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就可以同时实现内外部均衡。蒙代尔认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国际收支与名义收入有着相对不同的影响。因此,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一国也存在两种独立的政策工具来实现内外两方面的经济目标。比如,紧缩性财政政策趋于降低利率,而紧缩性货币政策则会提高利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本国利率提高会改善资本账户收支,而本国利率下降则会恶化资本账户收支。由此可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取向如果都是紧缩,对国际收支也会分别有不同的作用。所以,只要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合理搭配使用,就有可能同时实现内外均衡。
对内通货膨胀:紧缩性财政政策;失业:扩张性财政政策
对外国际收支盈余:扩张性货币政策;赤字:紧缩性货币政策
经济失衡状态 |
通货膨胀 国际收支盈余 |
失业 国际收支盈余 |
通货膨胀 国际收支赤字 |
失业 国际收支赤字 |
最佳政策配合 |
紧缩性财政政策 扩张性货币政策 |
扩张性财政政策 扩张性货币政策 |
紧缩性财政政策 紧缩性货币侦测 |
扩张性财政政策 紧缩性货币政策 |
6、货币传导机制
1)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思路是:通过货币供给M的增减影响利率R,利率的变化则通过资本边际效益的影响使投资I以乘数方式增减,而投资的增减进而影响总支出E和总收入Y。用符号可表示为:
M→R→I→E→Y
在这个传导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主要环节是利率:货币供应量的调整首先影响利率的升降,然后才使投资乃至总支出发生变化。
2)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货币学派认为,在传导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的不是利率;具有直接效果的是货币供应。货币学派论证的传导机制可表示如下:
M→E→I→Y
式中的M→E,是表明货币供给量的变化直接影响支出。
当作为外生变量的货币供给改变,比如增大,由于货币需求并不会因外生变量的增大而增大,超过愿意持有的货币必然使支出增加:或投资于金融资产,或投资于非金融资产,直至人力资本的投资。支出,导致资产结构调整,并最终引起Y的变动。
7、试述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
(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国家旅行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的两个最重要的调节手段,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中,由于根本利益抑制和统一的总体经济目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实施具有坚实的基础,同时这两大政策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为它们之间的协调配合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但由于这两大政策在我国也是各有其特殊作用,调节的侧重面也不同,因此,这两大政策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二者既不能简单地等同或混同,又不能各行其是,而应该相互协调,密切配合,以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
(2)在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要以实现社会总供求的基本平衡为其共同目标。第二,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应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第三,两大政策既要相互支持,又要保持相对独立性。第四,从实际出发进行两大政策的搭配运用。
(3)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是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但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正确确定两大政策的搭配方式及其具体操作,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协调配合。例如,需要有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外贸政策、社会福利政策等其他政策的协同;有良好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内社会政治环境;有合理的价格体系和企业(包括金融企业)的运行机制;还需要有各部委、各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支持配合。
第九章 国际收支
1、国际储备的来源
(一)一国视角下的国际储备来源 1.国际收支盈余2.中央银行在进行外汇干预时购进的外汇3.一国政府对外借款的净额4.中央银行购买的黄金5.接受他国支付的特别提款权6.其它 以上国际储备的来源渠道中,从根本上讲,只有国际收支盈余才是一国国际储备的最主要来源。
(二)全球视角下的国际储备来源。储备货币发行国的货币输出是全球国际储备的最主要来源。
2、国际储备的作用
1弥补国际收支赤字2调节本币汇率3 充当信用保证4防患突发事件2004年,IMF发布了最新的《外汇储备管理指南》,其中关于外汇储备功能的表述中,增强对本币的信心被放 在核心地位,这表明国际储备“弥补国际收支赤字”作用的弱化。
3、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
1.周期性失衡:即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
2.结构性失衡:即一国产业结构同国际分工失调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也就是当国际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而一国产业结构不能适应这种变化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
3.货币性失衡:又称为价格性失衡,是指在汇率一定的条件下,一国的物价与商品成本高于其他国家,引起出口货物价格相对高昂、进口货物价格相对便宜,从而导致贸易收支和国际收支失衡
4.收入性失衡:指由国民收入及其变动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
5.贸易竞争性失衡:指由于一国商品缺乏国际竞争力所引起的失衡
6.过度债务性失衡
7.其他因素导致的临时性失衡:临时性失衡是指由短期的、非确定或偶然因素,如自然灾害、政局动荡等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4、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
1、国际金本位制下的自动调节机制
在国际间普遍实行金本位制的条件下,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可通过物价的涨落和现金(即黄金)的输出输入自动恢复平衡。一国的国际收支如果出现逆差,则外汇供不应求,外汇汇率上升,若外汇汇率上升超过了黄金输送点,则本国商人不再用本币购买外汇付给商人,而是直接用黄金支付给外国出口商,这样黄金就大量流出。黄金外流导致本国银行准备金降低,从而使流通中货币量减少,物价下跌,而物价下跌使得出口成本降低,本国商品的出口竞争力增强,出口增加,进口减少,直至国际收支改善。这样,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完全能够自发调节,用不着任何人为的干预。如果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其自动调节过程完全一样,只是各经济变量的变动方向相反而已。
该机制在理论上分析存在着一系列缺陷:第一,他是以货币数量论为依据的,因而得出物价仅因货币数量变化而变化;第二,在金币流通的情形下,黄金流动不一定会引起物价变动,因为金属货币可以自发调节到必要的数量;第三,他强调相对价格的变动,而忽视了产量和就业的变动;第四,黄金流动同恢复国际收支平衡自动联系起来,金融当局没有进行干预的余地。
2、纸币流通条件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
在不兑现纸币流通条件下,黄金流动虽已不复存在,然而,价格、汇率、利率、国民收入经济变量对于国际收支自动恢复平衡仍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1)价格的自动调节机制
当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由于外汇支付手段的增多,容易导致国内信用膨胀、利率下降、投资与消费相应上升、国内需求量扩大,从而对货币形成一种膨胀性压力,使国内物价与出口商品价格随之上升,从而削弱了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导致出口减少而进口增加,使原来的国际收支顺差逐渐消除。
如果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由于外汇支付手段的减少会导致国内信用紧缩、利率上升、国内总需求量减少、物价下跌,使出口商品成本降低,从而增强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与此同时,进口商品在国内相对显得昂贵而影响其进口,于是,国际收支的逆差逐渐减少,恢复平衡。
(2)汇率的自动调节机制
汇率调节国际收支是通过货币的升值、贬值消除顺差或逆差,从而恢复国际收支平衡的。
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外汇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