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复习教案(朱栋霖)(2)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13
4、使中国现代文学走向世界。中国现代文学广泛吸收了世界文学的影响,一开始就与世界文学潮流汇合起来,成为世界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附加:五四“新文学”的“新”的涵义:
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主题,新的内容,新的人物,
新的语言,新的形式,新的传播,新的队伍,新的成绩。
在五四文化启蒙的时代氛围中,启蒙文学显示出激切的功利性,内蕴着强烈的政治色彩;文学负载着启蒙的重任进入现代化的历程,启蒙和革命的话语霸权造成了文学的排他性;对文学社会功利性的强调,演变成后来革命文学对文学政治工具性的进一步强化。
二、社团流派与文艺论争
(一)文学社团流派
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4日成立于北京,1932年解体。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成立的第一个纯文学社团,也是《新青年》后第一个主张文学革命的团体。
发起人:周作人、郑振铎、叶绍钧、茅盾等12人,会员有200余人。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人生而艺术。
创作方法上倾向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
是文学史上的人生派。
主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诗》等
创作方面:描写真实生活,反映社会问题,注重对外国文学的翻译和介绍。促进了20年代问题小说的繁荣。
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论争,形成了现代文学中两种文学观念的互补。
批评了鸳鸯蝴蝶派的游戏和消遣文学观,对打破其对文坛的垄断起了重要作用,扩大了新文学的读者阵地和影响。
局限:夸大了文学的现实社会作用,过分强调文学的社会价值。
2、创造社:1921年6月8日于日本东京成立。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反帝反封建最重要的社团之一。
发起人:前期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后期:冯乃超、杨汉生等。
刊物:(1921-1930)前期《创造(季、月、旬、日)刊》
1925年后,《洪水》、《文化批评》、《流沙》、《星星文艺》等
主张:前期强调为艺术而艺术,认为对美的追求是艺术的核心,在文学理论上崇尚自我,注重个性,主张忠实的表现“内心的要求”,反对为人生而艺术,反对写实主义、自然主义,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
1926年后,一些成员投身革命活动,由浪漫主义转入现实主义,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从事并推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和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建设。
创造社的文学观念前后期呈现出明显的矛盾。就是在同一时期,也存在含混和矛盾性。创造社的文学观念和人际关系都不是十分和谐一致。
在革命文学的倡导过程中,由于受外国左倾思潮的影响,曾错误的批判过鲁迅、茅盾作家。在理论上、组织上表现出较多的教条主义、宗派主义倾向。
1929年2月,被国民党当局查封。
前期创造社文学创作作品丰富,成就较高。
3、新月社:1923年在北京徐志摩、胡适等发起聚会,1924年底发展为新月社俱乐部,成员较复杂,文人、银行家、政客、交际花都有。1933年消亡。
发起人: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主要探讨新格律诗的创作,对新诗进行了有意义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探讨,推动了新诗形式上的发展与繁荣。
推崇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强调文学表现人性的纯正与文学的形式革新。
4、语丝社:
语丝社于1924年11月17日在北京成立,因周伏园创办的《语丝》(主张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的生活)杂志而得名,是“五四”后一个重要的社团。以鲁迅、周作人为中坚,成员有钱玄同、刘半农、林语堂、孙伏园、川岛等。语丝社提倡散文,注重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任意而谈,无所顾忌”的“语丝体”散文群,促进了现代散文的成熟,对现代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语丝社可以将1924年11月17日《语丝》周刊的创刊到1930年3月10日该刊停刊的时间作为该社的存在时间。
语丝社没有严密的组织和宣言,更像一个以《语丝》为核心而集合起来的同人团体,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在艺术主张和艺术追求上显得较为驳杂。但在办刊宗旨和创作上也存在一些一致或相近的主张:如“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的生活”,对“五四”新文化战斗精神的继承,提倡展开积极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将矛头指向迂腐的封建礼教、落后的封建意识、僵化的传统观念、军阀官僚的残暴统治、虚伪的文风等,积极倡导美的艺术的生活,鼓吹思想和言论自由等。
《语丝》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以散文为主的文学刊物,成就最高的是简短犀利的思想杂感、社会批评随笔、小品散文等,承续了“五四”“随想录”的思想精髓,更为洒脱——“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要竭力加以排击”。形成了“语丝文体”——排旧促新、放纵而谈、说古论今、不拘一格。
“语丝文体”最突出的特点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鲁迅语)散文创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以鲁迅、周作人为代表的锐利活泼的杂文;二是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幽默冲淡的小品文。
杂文创作是《语丝》作家对现代文学的重要贡献,共发表杂文500多篇。成就最高首推鲁迅。鲁迅的《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里的大部分文章都是发表在《语丝》上。这些杂文锋芒锐利、意蕴深刻,体现了《语丝》杂文犀利脱俗的基本特征。鲁迅的《野草》最初也发表在《语丝》上,这部表现鲁迅心路历程的散文诗,后来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散文诗的经典性作品。
语丝社散文,其成就最高的当数周作人。
5、莽原社:1925年4月在北京成立,因创办《莽原》周刊而得名。
主要发起人韦素园、向培良等人,都是受到鲁迅指导的文学青年。
6、未名社:1925年成立于北京。发起人鲁迅,主要成员有韦素园、
高长虹、李霁野等,以“率性而言,凭心而论,忠于观世,望彼将来”为主旨。主要是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作品,特别是俄国文学。
7、浅草社:1922年成立于上海。发起人林如稷,成员有陈祥鹤、冯志等。注重创作,侧重于内心世界的挖掘,作品充满了苦闷、彷徨和伤感情绪。
8、沉钟社:1925年2月浅草社解散,同年秋原成员陈祥鹤、冯志等汇集到北京重组的社团。注重翻译和创作,广泛介绍了文艺复兴以来的文学思潮和作品,创作上写五四后觉醒但尚未突破个人生活圈子的知识青年的悲凉心声,主要倾向忧郁和感伤的创作。1934年解散。
9、湖畔诗社:1922年在杭州成立。发起人有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四人。主张纯真与热情的诗歌创作,善于写抒情小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出版有《蕙的风》、《湖畔》、《春的歌集》等诗集。
“我们歌笑在湖畔,我们歌哭在湖畔”——《湖畔》扉页题词
10、民众戏剧社:1921年5月上海成立,发起人有茅盾、郑振铎、陈大悲、欧阳予倩等。有《戏剧》月刊,强调戏剧的社会作用,进行戏剧理论的探索和传播。1921年10月《戏剧》停刊,社团解体。
11、北大歌谣研究会:1922年11月成立,周作人主持工作,主要成员有:刘半农、沈尹默、周作人、胡适等。主要收集、征集、整理民间歌谣。创有《歌谣》周刊。
(二)文学论争
1、 与复古派的论争:文白之争、新旧文学之争。
文学革命向纵深发展时,文学革命的倡导者与守旧文人、复古派之间进行的一场进步与落后、前进与倒退的思想论争。
为使新文化运动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刘半农、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引起了保守派的攻击。林纾发表《论古文白话之消长》一文,公开反对新文学、北大教授刘师培、黄侃创办研讨国学、反对新文学的刊物《国故》,1919年林纾写了文言小说《荆生》、《妖梦》来影射攻击陈独秀、胡适、钱玄同,怂恿北洋军阀出来镇压新文化运动,同时发表《致蔡鹤卿书》,攻击新文化运动“覆孔孟,铲伦常”,说白话文是“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土语”,“鄙俚浅陋”,不能用来写文章。对守旧文人的复古活动,新文化领袖人物进行了坚决的反击。蔡元培写了《复林琴南书》,驳斥了林纾的恶毒攻击,鲁迅以自己的国粹观,形象的阐明了白话文的意义和价值。陈独秀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对林纾的指责作了有力的反驳。在新文学阵营的猛烈回击下,林纾企图以军阀势力来对抗新文化运动的梦想成为了泡影,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复古派的主张彻底破产。1919年下半年,白话文的刊物逐渐兴起,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承认白话文为“国语”,通令全民学校采用。
2、与学衡派的论争
由于对异域文化思潮的择取与认同,对时代发展的适应和对语言文学性质的认识,以及对文化价值和意义理解之间的产生的新文学阵营内部的论争,也是重守旧与重革新之间的斗争。
1922年1月,南京东南大学教授吴宓、梅光迪、胡先骕等创办《学衡》杂志,称其宗旨是“论究学术,阐明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在具体批评中,全面否定新文学创作。
学衡派以学贯中西自居,在哲学上崇拜孔子和亚理士多德,在文学上鼓吹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维护文言文和旧体诗,反对白话文和新文学。认为只有继承传统才能建设新文学,认为“天理、人情、物象,古今不变,东西皆同”,新文学是“文学体裁之增加,实非完全变迁,尤非革命也”。
学衡派鼓吹文化精英论,认为学术文化的进步只能依靠少数精英分子,指责新文化提倡的文化平民主义,反对包括文学革命在内的一切激进的社会变革。
鲁迅、茅盾、郑振铎等对之进行了批判。鲁迅发表《估<学衡>》,《一是之学说》等文章对学衡派进行了嘲讽和批判。
3、与甲寅派的论争
1925年,时任北洋政府司法、教育总长的章士钊恢复《甲寅》杂志并改为周刊,以此为阵地攻击白话文和新文学,连续发表《答适之》、《评新文学运动》、《评新文化运动》等文章,对新文学和白话文进行攻击,为文言辩护摆好,提倡“读经救国”,“废除白话”,主张文言,宣扬复古。鲁迅、茅盾等人撰文对之进行了批判,在进步思想界和新文学界的反击下,甲寅派遂将偃旗息鼓。
4、“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的论争(问题与主义之争)
新文学内部的论争。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一九一九年六月,胡适利用军阀政府对革命知识分子逮捕通缉的机会,接编《每周评论》,取消了刊物反帝反封建的政治内容,而以特大标题刊载杜威演讲录,并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攻击和污蔑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他以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宣传马克思主义说违背了他们“不谈政治”的君主协议为由,主张研究一些琐碎的具体问题,而放弃对社会问题的“根本解决”,提倡“实验主义”,以遏制马列主义的传播。李大钊在《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中批驳胡适的改良主义观点,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变革、革命改造的思想。胡适又发表《三论问题与主义》、《四论问题与主义》、《新思潮的意义》等文,继续鼓吹“一点一滴进化”的改良主义。而李大钊和其他许多马克思主义拥护者则积极宣传社会主义,对实用主义的主观唯心主义反动本质作了有力的批判。这一场“问题与主义”的争论,是新文化运动中革命派与改良派、马克思主义者与实用主义者分化的开始。
1923年胡适由大力提倡“整理国故”,开始背离五四精神。1924年《现代评论》标榜自由主义,主张妥协。他们遭到鲁迅等人的批判。
三、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
(一)胡适的白话文学论和历史文学观
1、胡适在生物进化论的基础上,侧重文学语言形式的变革。在《文学改良刍议》、《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白话文学史》中表达了他的文学观念。认为文学的生命全靠能用一个时代的活的工具来表现一个时代的情感和工具。“中国今日需要的文学革命是用白话替代古文的革命,是用活动工具替代死的工具的革命。”(胡适,《逼上梁山》,《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版,第10页)
2、宣扬个性主义,采用写实主义,主张诗体解放。用西方的少年血性汤来挽救濒于死亡的中国文学的命运。《易卜生主义》对西方理想精神的推崇,以此作为联结中西的桥梁。
(二)周作人的“人的文学观”
1、以人道主义观察、研究、分析人生诸问题
2、文学是人性的
3、文学是为人生的:人的文学
4、文学性散文(美文)的提出:在理论是确定了散文的地位,把散文作为文体概念进行了规范。
(三)李大钊、瞿秋白等人宣传、介绍的马克思文艺观
注重马克思的文艺反映论,把文学看成现实社会革命斗争的工具。
四、本阶段文学整体特征
文学发展三阶段:1917-1920:新文学萌芽期,主要是文学革命和新文学的理论准备,创作还属于尝试和印证新文学的理论假设。创作较贫弱。
1920-1926:文体大解放和创作活跃期,现代文学的第一批作家登上文坛,新文学以创作的实绩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一些创作流派形成。创作繁荣期。
1926-1927:文学创作的青年逐渐投身革命,创作沉寂,革命文学的理论建设为30年代革命文学的勃兴奠定了理论基础。
具体风貌如下:
(一)理性精神
文学即思想启蒙,文学成为改造社会、人生的工具,秉承五四科学与民主的精神于文学创作之中。文学不再只是抒情言志,个人玩抒性情抒情酬答的工具。文学成为思想启蒙和社会革命的工具。开创了文学与社会紧密联系的先河。
(二)感伤情调
历史转型期知识分子思考、彷徨、苦闷、孤独心境的表现。是作为人类敏感群知识分子寻找精神家园和价值寻求的必然结果。是现代中国民族和文学进入历史青春期前的躁动与不安。是动荡社会现实在知识分子头脑中的反映。
人是历史链条上的中间物。知识分子具有历史中间物意识。这是处于历史中间地带的人所具有的悲剧意识。
“这是血的蒸汽,醒过来的人的真声音”——鲁迅
(三)个性化
五四时代是个性解放和发展的时代,个人思想与民族命运统一。
形成了个人风格:鲁迅的沉郁,郭沫若的激情,郁达夫的自省,叶圣陶的平实,冰心的清丽,周作人的冲淡,朱自清的秀雅,闻一多的深沉,徐志摩的空灵,冯至的舒徐,废名的朦胧,李金发的怪佶,许地山的含蓄……
文学不再是载封建之道的工具,成为个人化表达人类声音的精神产品。
文学表达的是个人化思想和人类普遍情感的统一。
(四)创造性
文学在现代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探索精神,借鉴了中国古典文学和西方现代文学的诸多创作手法。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新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西方现代创作手法的驳杂使用。
第二章:鲁迅
一、生平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豫才。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毛泽东语)。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一个没落封建士大夫家庭。
故乡生活(1881-1898):接受封建主流传统文化、吴越民间文化(卧薪尝胆、矢志不渝为其内涵)。经历了从大户到小康到困顿的家庭变故。(周家是绍兴望族。1861年,太平天国攻克绍兴,周氏家族成为打击对象,被抄没全部家产;1893年,祖父周介孚因科场案入狱,周家几乎变卖了全部家产周旋营救;此时鲁迅年仅36岁的父亲病故,家里仅有的几十亩田产也已变卖)母亲鲁瑞娘家在安桥头村,鲁迅常常到外婆家,熟悉了农村人民的生活和风俗,为后来小说创作积累了丰富素材。童年鲁迅师从具有侠义情怀的挂名和尚龙师父和质朴方正、博学严谨的寿镜吾。(三味书屋之三味:“读经,味同稻粱,读史,味同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余:“为学者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典出《三国志》,裴松之注引董遇言)
南京求学(1898—1902):逃异地,行异路。初进江南水师学堂,后进江南陆师学堂的矿务学堂,受维新变法思想的影响,同时接触西方的科学文化,接受进化论。
扶桑求学(1902—1909):广泛接触西方现代思潮。曾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和文化研究工作,探索中国的出路,企图以文艺改造“愚弱的国民”,形成立人思想。(鲁迅弃医从文:一是在日本学习期间受到同学的侮蔑;二是在细菌学课间放的故事短片,日俄战争中,一个中国人给沙俄当侦探,被日军抓住,要拉去砍头,围观的中国人体格强壮,却神情麻木。一个同胞要被砍头示众,国人却把在鉴赏这示众的盛举。鲁迅感到了国人精神麻木的悲哀,认为“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鲁迅认识到了改变国民精神的重要性,并认为改变精神首推文艺,于是想到弃医从文)
其间,1905-1907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1909年,与弟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执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务。1906年回国与朱安成婚。
痛苦与彷徨中孵化思想( 1909-1918):是思考和形成自己思想的时期。鲁迅青年时代的思想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人道主义思想的影响,后来逐渐接受了阶级意识和共产主义思想。
其间,1913年到北京,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文艺创作阶段(1918——1936):主要从事小说、杂文创作和社会文化活动。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现代小说——《狂人日记》。
同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工作,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爱国运动(女师大风潮,反对北洋政府的奴化教育政策),被北洋政府通缉,南下(许广平到了广州)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到上海,与许广平同居。其后先后参加了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
鲁迅的主要作品集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及《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准风月谈》、《伪自由书》、《集外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拾遗》、《集外集拾遗补编》17本杂文集,书信集《两地书》。
鲁迅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社团,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鼓励培养了一大批青年作家;大力翻译、介绍了大量外国进步作家及作品,搜集、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有《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学术著作,整理了《嵇康集》、辑录了《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史钩沉》、《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16卷。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等十余篇(首)被选为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伤逝》等被改编成同名电影。
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因肺病逝世,上海上万名民众自发组织公祭、送葬活动,先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碑题字。毛泽东称鲁迅为现代中国的圣人。人民把鲁迅视为“民族魂”。
鲁迅经历了两个世纪,两个时代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变迁。是封建阶级的逆子贰臣,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和文化的斗士。鲁迅是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他“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梏亡中国的民族性”。鲁迅在关注本民族发展的同时,深层次关注和思考了人类共同面临和探索的问题,是对中国民族性和人类共性的深思,他以天才的思考,独到的视角,毫无保留的批判和反思历史与现实,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思想、文学和文化财富。
整体评价: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座高峰。他思想的丰富、深邃与深刻将影响中国的几个世纪。
二、作为思想者的鲁迅(鲁迅的精神结构)
思想家的鲁迅在于他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以及由责任感、使命感产生的改造社会的崇高感。在崇高精神的背后又隐藏着他的孤独感、矛盾感、愤世感和悲剧感,它们互为因果形成了鲁迅复杂的精神结构。
鲁迅是精神界之战士:“今索诸中国,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摩罗诗力说》)“剖物质,张精神。任个性,排众数”。(《人之历史》)
(一)鲁迅的历史感和使命感
鲁迅是中西文化冲撞和新旧民主主义革命转折关头出现的伟人,他以自己深刻的思想和战斗精神推动历史的方向。新文化运动为他提供了舞台,给予了他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从思想意识上改造中国的使命感。
(二)鲁迅的孤独感、矛盾感、愤世感和悲剧感。
鲁迅总是站在超出时代的位置上,造成其孤独感、愤世感。它来自于“历史中间物意识”,“在进化的链子上,任何人都是中间物”(鲁迅:《写在坟后面》)
1、文化哲学:鲁迅思想中的民主、科学、进化论、人道主义和马克思主义都属于西方的理性主义传统,这些被鲁迅作为改造中国思想意识的武器。鲁迅的思想受到尼采、叔本华、施帝纳、妥斯托耶夫斯基等的影响。精神至上观。
2、文化心态:矛盾的存在。f表现在:传统与反传统,采用理性和非理性的形式来批判传统,要求民族的独立和新生,他对传统的反叛是在于他自身生存的传统之中进行的,对传统的反叛意味着对自身的否定。他又在反传统中洞察了自身的历史性,即自己是站在传统之中反传统,鲁迅的否定自我恰恰构成了他反传统的基本前提和终结标志。
反传统否定自我导致了鲁迅的两大精神特点:罪与绝望。对自我的无情审判和历史的鞭挞,在绝望的罪感中进行着艰难的自我拯救。这表现在鲁迅的《狂人日记》等小说和《野草》忏悔似的叙述中。
鲁迅的绝望是双重绝望,对社会和自身的绝望。是在绝望中进行着无力但坚韧的斗争。由于面对中国封建传统意识沼泽性的巨大反力从而铸造了他的崇高感。
鲁迅出于民主自尊心去强迫自己接送西方,以思想的双重性观照历史,民族自尊中有着深沉的民族自卑感。决定了鲁迅的文化眼光和文化批判策略。“从别国引来火煮自己的肉”。
3、感性经验与理性经验上的矛盾
鲁迅来自于传统,家庭出生的没落,童年的受鄙视和轻蔑,异国求学中受到的鄙视等,造成他强烈的自尊意识,“认为中国历史是在作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想做奴隶而不能的相互轮转中前进的”,在感性上是轮回的观念。他接受西方的学说和进化论,认为“什么都要重新做”,“革命、保持和复古是中国革命的模式,需要打破”,在理性上,鲁迅是进步的。但鲁迅是来自于传统中的,对传统又充满了感性的依赖,因为人不可能离开传统生存,一进入反传统的序列,就意味着自身处境的艰难与尴尬。在双重的思想紧逼中,鲁迅有着独战的悲哀。
4、鲁迅的传统与反传统:二重心态,双重人格
1)鲁迅的传统:鲁迅来自于传统,自称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知识分子,传统构成了他丰富复杂的思想、文化和内心世界,既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创作技巧,又为他认识世界提供了价值眼光。鲁迅的创作源于“读史”——对历史本质的认识。鲁迅从小读四书五经,出生正统的封建大家庭,幼年是在当地最有名的“三味书屋”接受优秀的封建传统文化教育。同时,鲁迅也读野史和杂记,受到民间文化的熏陶,开拓了他对历史的丰富认识。早年读史是处在一种不自觉的读,1912年—1918年,鲁迅重新读史,这时是自在自觉的读。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有深入的研究,著有《古小说钩沉》、《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学术著作。他的作品大量出现传统的诗词、神话,传统是他精神生存和创作的基础。鲁迅具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入世的传统人格和孝悌之义的传统道德情感。从这种意义上讲,鲁迅是传统人,具有传统人格。
相关话题/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研复习笔记整理版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整理版 一鲁迅 主要著作 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16 《热风》 五四时对旧礼教旧传统的批判,与复古派的论争。 《坟》 五四后对中国历史、国民性的解剖。 《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五卅运动、三一八惨案中对帝国主义、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课堂考研笔记详细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主题:启蒙(献给中国原生文明的光荣与梦想)与救亡: 苦难史 (认知(自我) 反思)为什么文化纯度:起止年代: 19171949,新的语言、新的文学形式来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情感和社会人生的体验。分期:一,人的觉醒 的时代( 19171927)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3中国现代文学专题考研题库 许祖华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题库 许祖华 第一部分:题目 1. 请概述鲁迅思想的分期 2. 鲁迅的方向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 你如何理解鲁迅的孤独? 4. 为什么说对人的关注是鲁迅思想的核心? 5. 如何理解鲁迅思想中庞杂的矛盾 6. 谈谈鲁迅如何面对生命体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3中国文学史习题与参考答桉背诵版(秦汉文学)
一、填空 1. 秦代在文学上的建树很少,可以称述者,只有由秦相吕不韦招集门客编成的《吕氏春秋》和李斯的《____》。 2. 《吕氏春秋》有严密的体系,全书条分理顺,篇章划分十分整齐,从结构上就把它组合成了一个所谓____的完整体系。 3. 《吕氏春秋》在寓言的创作和运用上很有自己的特色,如《__》篇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3中国文学史习题与参考答桉背诵版(元代文学)
元代文学 一、填空 1. 宋元小说话本有一定的体制,其文本大体由入话、____、结尾几个部分构成。 2. 元人编刊的讲史话本,今存建安虞氏刊印的《____》 3. 《__》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作者是董解元,本事源于唐代元稹的《会 真记》。 4. 元杂剧是在__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3中国文学史习题与参考答桉背诵版(先秦文学)
中国文学史习题与参考答案 先秦文学 一、填空 1. __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2. 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____、嫦娥奔月,都保留在《淮南子》中。 3. 神话鲧禹治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出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3中国文学史习题与参考答桉背诵版(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国文学史习題与参考答案 魏晋南北朝文学 一、湞空 1. 曹操的《___》是我曰现存m首宄整的山水诗 ,写出大海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 2. 曹丕所作的《___》s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nm,对t;代歌行休u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 钟嵘在《诗品》屮评价曹植的诗为___,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义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3中国文学史习题与参考答桉背诵版(隋唐五代文学)
隋唐五代文学 一、填空 1.元代辛文房的《___________》为398位唐代诗人作传,间有评论,从中可以看出唐诗发展的因革流变。 2.在贞观诗坛的后期,出现的由上官仪所代表的诗体称为________。 3.初唐时期,___________的诗歌创作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被杜甫称之为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3中国文学史习题与参考答桉背诵版(两宋辽金文学)
两宋辽金文学 一、填空 1.__________把自己的文集题作《小畜集》,表示有兼济天下之志。 2.宋初在文学理论上鲜明地提出复古主张的,首推___________,他在《应责》中说吾之道,孔子、孟轲、扬雄、韩愈之道;吾之文,孔子、孟轲、扬雄、韩愈之文也。 3.__________编选《唐文粹》,影响了宋初的古文创作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3中国文学史考研复习笔记
中国文学点睛篇 第一部分 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比较难复习,一是因为文学史时间跨度大,上下几千年。二是内容多,有很多风格各异的作家、作品以及抽象的文学理论。注意掌握主要的作家流派和重要的文学现象,尤其要多参看历届的真题,做到有的放矢。 下面从从文学流派团体、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主要文学创作的特点、主 ...文学中文行政哲学笔记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3中国文学史考研复习笔记(袁行霈版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概说 一、为什么要学习中国文学? 把它作为通向二十一世纪的个人护照 通过诗歌参证历史或通过历史印证诗歌,寻找诗 。1 中的文化、文化中的诗:其实大家回想一下,文学不仅在短短的方寸之间为我们展示了过去 的琼楼玉宇, 逼真地复制了那在过去岁月中也许早已为人们淡忘了的生动具体的细节, 而且 还 ...文学中文行政哲学笔记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3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 第五 宋代文学
第五编 宋代文学 考点归纳 【名词概念】易安体、辛派词人、宋初三体、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江西诗派、南宋四大家(中兴四大家)、永嘉四灵、江湖诗派、唐宋八大家、三苏、别是一家、活法、西昆体 【主要问题】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宋初白体诗人和晚唐体诗人、西昆体的兴衰、柳永词的艺术成就、欧阳修的散文主张和创作、王 ...文学中文行政哲学笔记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3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考点归纳 【名词概念】初唐四杰、文章四友、吴中四士、馆阁体、上官体、沈宋、气来、神来、情来、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歌、大历十才子、韩孟诗派、古文运动、长吉体、沉郁顿挫、以文为诗、郊寒岛瘦、诗圣、诗仙、诗鬼、元白诗派、元和体、张王乐府、三十六体、武功体、小李杜、俗讲、变文、花间派、 ...文学中文行政哲学笔记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3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考点归纳 【名词概念】建安风骨、左思风力、玄言诗、田园诗、山水诗、永明体、宫体诗、南北朝乐府民歌、志怪小说、志人小说 【主要问题】文学的自觉时代、曹植诗歌创作、阮籍诗歌特色及代表作品、太康诗风的特色、陶渊明诗歌特色及意义、鲍照诗歌的艺术风格、南朝民歌、北朝民歌、 ...文学中文行政哲学笔记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3中国文学史(袁行霈)重点归纳考研笔记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章? 先秦文学概说 先秦指的是秦统一之前的历史时期,包括原始、奴隶、封建社会初期三个阶段。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发生和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1.最早产生的两种文学样式是原始诗歌和原始神话。二者均是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原始诗歌具有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特征,原 ...文学中文行政哲学笔记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