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均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重点及笔记整理(3)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22
社会的本质是个人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超越个人的品质,那么特殊的品质就是人与人之间形成的社会团结。社会团结(social solidarity)是指把个人结合起来的社会纽带,是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结合的联系状态。
(二)社会团结的基础:集体意识(collective conscience)
集体意识:社会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社会意识尽管依赖于个人意识而存在,但它又不同于个人意识,它弥漫于整个社会空间,是社会的精神象征,既有自己的特性,又有自己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模式。
(训练:名词解释“集体意识”,提出者、概念内容、特征、意义)
(三)社会变迁的研究视角
社会的本质是社会团结,那么社会变迁的本质就是社会团结方式的变迁;集体意识是社会团结的基础,那么社会变迁的基础就是集体意识存在方式的变迁;研究社会变迁也就是研究集体意识的发展模式。涂尔干从当时的社会变迁的实际状况出发,把社会团结划分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并认为社会变迁的本质就是从机械团结到有机团结的变迁。
三、 社会变迁论
(一) 社会团结的类型
1.划分标准:涂尔干根据社会各部分之间的结合方式和紧密程度来划分社会类型,并依此建立了机械团结的社会和有机团级的社会这种两分法,并把这两种社会是为统一的进化链条上的两个环节。因此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的划分不仅仅是一种社会形态的静态考察,也是对社会变迁过程的描述。
机械团结(mechanical solidarity)的概念:通过共同的宗教信仰、价值规范和道德情感基础上的强烈的集体意识(collective conscience)将同质性的个体团结在一起的社会联系纽带。
有机团结(organic solidarity)的概念:在社会分工(the division of labor)的基础上形成的通过社会异质性的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性成的社会联系纽带。
2.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的比较:
比较维度 机械团结 有机团结
存在时期 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和现代的传统农村社区 现代发达社会和城市社区
存在条件 社会分工程度较低 发达的社会分工
成员性质 个人的相似性和同质性 个人具有异质性
集体意识 社会成员具有同样的生活方式、心理情感、道德准则和宗教信仰 抽象、一般、模糊的思维、价值和情感;各种职业群体内部共同的职业道德
相互依赖性 低 高
法律特征 压制性制裁 恢复性法律
(二) 社会分工和社会变迁
前面讲了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的概念,斯宾塞用这两个概念描述了社会变迁的形态,本部分内容则主要讲述社会变迁的原因是什么?
1.人口的增加导致了社会密度和社会容量的扩大,提高了社会生活的集约化程度。社会密度增大又表现为物质密度和道德密度的两个方面;
2.社会容量、物质密度和道德密度的加强,导致了个人之间的社会互动比率的提高;
3.人口增加和互动增多又产生了两种后果:(1)生存竞争的加剧促使他们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和工作效率,以养活大量增殖的人口,在这种条件下,劳动分工是推动社会进步、建立新型社会团结的最近手段;(2)分工的发展和互动增加也使人们之间的相互合作和相互依赖得以加强。
4.职业专门化首先影响了人们的活动方式,使得不同职业的人在生活经历、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方面的同质性下降,消弱了建立在成员同质性基础上的集体意识。
5.集体意识下降的结果一:集体意识的控制范围逐渐缩小,由全面渗透到社会一切领域、控制个人全部活动的共同行为规范演变为仅仅在高度抽象层次上的共同价值观念。
6.集体意识下降的结果二:社会分工创造出了中层的职业道德规范,来取代它所破坏的整体社会的集体意识。职业道德就是那些从事同一职业活动的人们所具有的同质性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集体意识。而且涂尔干认为,当时法国社会出现的混乱局面,是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削弱了传统的集体意识,而没有建立起来的新的职业道德,因此他把完善中间群体的职业道德作为解救社会危机的改良主义手段。
(三) 社会变迁面临的风险
1. 社会解组的风险
(1)社会秩序的形成: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共同体,但使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如果人们的欲望不受到控制,在欲望的驱使下,个人就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相互斗争,人们就不能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和社会秩序;因此为了形成社 会秩序,就要用社会道德规范来控制人的欲望,调节人的行为。在道德规范的约束下,把个人的欲望转化为合理的特定目标,并为这种目标的实现提供合法的渠道,惩罚那些违反共有规范的行为。
(2)社会解组的风险。在社会团结类型转变的过程中,由于传统强烈的集体意识受到削弱,可能会出现社会解组的危险。社会解组指的是由于丧失了社会联系纽带而出现的个人之间相互分裂的原子堆积状态。
2. 社会解组的直接原因:
(1)道德调节作用的缺失。
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传统的强烈的集体意识分化为两种道德规范:抽象的整体层次上的道德规范,新的中间层次上的职业道德,他们共同作用维护社会团结。如果集体意识衰弱后,没有及时形成新的职业道德,就会影响道德对个人的规范和约束作用;如果集体意识太弱,各个职业群体缺乏整体上的联系纽带,当各个职业群体发生利益冲突时,就会应为缺少控制规则而诉诸强力,从而削弱社会的有机团结,扰乱社会秩序;当集体意识和职业道德都不能控制个人的欲望时,就会出现极端的个人主义。
(2)极端个人主义的危险。
文艺复兴开始,西方思想界就开始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强调人的地位和意义。启蒙时期,更是把人的自由、权利、理性推崇到了核心地位,涂尔干生活的年代就是一个颂扬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时代。而且社会的转型也带来了集体意识的衰弱,为个人的独立和发展开打开了道路。
但是涂尔干认为,人的欲望是无穷的,如果没有道德和信仰的控制和调整,他们的欲望就会造成社会混乱,接着就是他们的欲望不能得到满足,产生心理的恐惧和紧张;最终使个人感到生活根本没有幸福可言,生命毫无意义,失去幸福感。
3. 社会解组的深层原因:反常的社会分工
上述关于社会解组的原因的论述,只是从表面现象上描述了社会解组的直接原因,涂尔干认为,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分工的发展,那么社会解组的危险也植根于那些反常的社会分工当中。正常的社会分工随着社会分工出现了相互补充和相互依赖的社会分工,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共有的价值规范和职业道德,维持了社会团结和社会秩序。反常的社会分工就是那些没有发展出有效的发挥调节作用的道德基础,从而破坏社会团结的社会分工。涂尔干具体分析了三种反常的社会分工:失范的分工、强制的分工和不协调的分工。
(1) 失范的分工
失范的分工,是指由于社会分工增长速度过快,在削弱了传统的集体意识的同时,没能及时建立新的道德规范,致使社会调节发生故障,人们的欲望和行为得不到有效控制,从而造成了过渡阶段社会联系过于松散、甚至解组,涂尔干把这种状态称为“失范状态”。
(2) 强制的分工
强制的社会分工,是指社会分工是在不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一部分强制另一部分人接受不平等的社会规范的分工。这种分工造成了偏离有机团结的社会不平等现象,家具社会冲突,从而威胁社会秩序,只有在机会均等的基础上消除不平等并达到公正合理的条件下,才能产生共有的道德规范,从而维护社会团结的建立。
(3) 不协调的分工
不协调的分工是指,由于出于经济利益、工作效率或者社会公平的考虑进行分工,却导致了社会成员行动的不和谐,劳动积极性缺乏,从而破坏了社会团结。(计划经济时代的农村合作化运动,就是处于社会平均的考虑,却造成了“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局面,造成了技术较高的人的不满,造成了劳动积极性的下降。)
第五节 宗教社会学
书目:《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乱伦禁忌及其起源》
一、 宗教的概念
1.概念的本质在于揭示一事物之所以为该事物而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因此,对一个事物的界定,要放在与其他事物的比较中去看待。
2.神圣事物和世俗事物的比较:。
3.宗教和巫术的比较
4.宗教的概念:
二、 宗教的起源
1. 针对的问题:泛灵论和自然崇拜论
2. 研究路径:宗教的本质特征是神圣性,因此宗教的起源便是要探索这种神圣性的来源;人和自然本身不具备神圣性,对人、自然的崇拜仅仅是神圣性的表现,而不是神圣性的来源。这种社会事实的起源只能在社会现象中寻找。
3. 研究过程:社会力量是这种神圣性的真正来源。每个人都的行为都要受到一种外在力量的制约,当他们不能揭示这种力量的真面貌的时候,就把这种力量归因于各种非人格的神,或者归因于象征这种力量的各种符号。而外在于个人的、非个人的、强制个人的力量就是社会本身,因此宗教的起源是社会本身,而其他只是一个符号。
三、 宗教的功能
1. 宗教的功能:涂尔干人为宗教和社会之间存在一种紧密的相互依赖关系,一方面,宗教的经验和神圣的观念是集体生活的产物,另一方面,宗教的信仰和仪式强化了集体生活所依赖的社会联系。
2. 宗教强化集体生活的机制。外在强制和内化规范。在早期的著作中,涂尔干非常强调社会事实对个人行为的外在强制作用,也就是说外在的、普遍的、强制的和稳定的各种社会事实对个人具有强迫作用,无论是谁都要按照社会规范做事情,才能够在社会中生存。而在晚年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他更加强调个人内化社会事实的过程,认为虽然社会事实对个人具有强制作用,但是个人并不感到这是一种强制,因为个人可以包集体意识内化的个人意识中,认为按照集体意识行动,不是一种强迫行为,而是自觉自愿的,这不仅发挥了集体意识的控制作用,而且个人也更加自愿地整合到集体生活中。
3.宗教强化集体生活的方式:宗教仪式。
第六节 知识社会学
一、 知识社会学的基本问题:知识从哪里来?
二、 涂尔干的观点:不仅宗教而且知识也是以来并反映他的社会基础的。整体如宗教是社会力量的体现一样,致使中的概念、分类甚至科学理论都是以社会生活为基础而形成和发展的。
三、 各种表现:
1. 时间概念产生于原始人的社会生活节奏。
2. 空间观念来自于并反映了一个特定地理区域内社会成员的空间分布。
3. 等级观念一群体内的社会分化为基础。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社会的等级观念是不一样的,就在于家庭生活中成员分工不同,他们在维持家庭当中的作用不同。
4. 力量观念是建立在集体对其所有成员施加的强制力量的主观意识上的。
5. 因果观念也是从人们的社会生活经验中产生的。
第七节 《自杀论》
张院长的社会问题研究中已经讲过了自杀现象,我们这里就不多作了解。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可能他更多地是按照“问题解决模式”来讲解的,就是分析问题的表现、问题的本质、问题的原因和问题的解决。而我们这里,要从他的社会学方法论和社会学理论出发来理解他关于自杀现象的研究。比如我们再看自杀论的时候,更多的要考虑,他在研究过程中是怎样把自杀现象作为社会事实来看待的,又是怎样贯彻它的社会事实的研究程序和研究原则的,还要考虑他是怎样用他的核心概念来解释自杀现象的:社会团结或者社会整合对自杀的影响,集体意识或者社会规范对自杀的影响等等。
第四章 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
二、 学习目的:从学术的角度,关注研究视角和社会理论
三、 学习方式:讨论
四、 社会学方法论
1. 学科论:人的认识对象包括自然世界、社会世界、思维世界,它们的本质都是物质或者客观实在;学科的本质就是人的意识对客观实在做出正确反映。
2. 知识论: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有规律可循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变迁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而且马克思把人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成为真理,又把真理性的认识划分为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这也构成了知识社会学的主要内容。
3. 本体论:人的本质或者人的根本属性是人的社会性,社会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或者社会交往,而且非常强调生产关系在社会关系的作用,把社会作为生产关系基础上的各种关系的总和。
4. 研究方法:要完成两次飞跃,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然后认识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过程中不断接近绝对真理。
5. 价值问题:基于认识来源于实践,并用来指导实践的认识,马克思非常强调研究过程中的价值介入,这也是他社会批判视角的基本立场。“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认识世界,还要改造世界。”
五、 社会秩序论和社会变迁论:社会冲突的视角
1. 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适应,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适应,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的“经济决定论”倾向,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决定了其他各种经济关系,经济关系又决定了各种意识形态。
2. 社会秩序论:
(1) 社会的组成部分:阶级分化
(2) 阶级的本质:生产资料占有制度
(3) 社会秩序的条件:生产方式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4) 社会秩序的表现:社会各个阶级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相互配合,打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其他社会形态,从而促进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此时阶级意识还没有形成,还没有形成阶级对立的观念。
3. 社会变迁理论
(1) 社会变迁的形式:生产关系的变化及其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化;马克思依此划分了社会进化的几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2) 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生产方式的变化。社会变迁的动力:阶级斗争。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和人们物质消费的需求扩大,使得社会各部分人根据生产资料的占有权分化为不同的阶级,他们的这种分化更多的是一种社会分工,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后,使得各个阶级产生了不平等的感觉,
(3) 从而慢慢发展出了阶级意识和对立意识,为了取得和统治阶级相同的地位和机会,他们开始产生冲突,由于阶级矛盾非常尖锐,最终会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完成社会的变迁。
六、 社会批判理论
1. 人的本质: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在于劳动。劳动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三点:1.劳动人将自己的意识转化为客观存在的方式,即“物化”;2.劳动能够满足人的生活需要,提高生活水平;3.劳动可以塑造人的生产技能和需求水平。
2. 劳动的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不再是人们表现自己的意识的方式,而是机械工业中的一种生产工具;劳动也不再满足人的需要,而是为资本家赚的利润,是为了满足别人的需求;劳动力作为一种生产工具和谋生方式,妨碍了人自由全面的发展。
3. 劳动异化的原因: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以剩余价值为盈利手段雇佣和被雇佣关系。劳动异化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因此要寻求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幸福自由生活,就只有改变这种剥削的生产关系。
4. 社会革命:要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进行变革,就要通过工人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暴力革命,
七、 分支社会学:
1. 知识社会学
2. 宗教社会学
3. 政治社会学
4. 经济社会学
第五章 韦伯的社会学理论
从方法论上来说,社会学或者社会科学中存在着两种观点: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如果说孔德、斯宾塞和涂尔干力图从自然科学那里吸取营养完善了实证主义方法论的话,那么韦伯则从人文学科和历史学中吸取营养完善了人文主义的方法论。从社会理论上来说,社会学的基本理论视野包括结构功能论、社会冲突论、符号互动论、社会交换论,孔德、斯宾塞和涂尔干确立了结构功能论的理论基础和基本议题,马克思确立了社会冲突论的理论基础和基本议题,韦伯则对符号互动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一节 生平和著述
韦伯的著述主要有:《经济与社会》《宗教社会学论文集》,目前中国出了一套书,十本,感兴趣的可以读一下,主要包括:
第二节 思想渊源和社会背景
一、 社会背景
韦伯(1864——1920)生活的年代正处于德国社会急剧转型、国力开始增强的时代,陴斯麦的改革虽然是德国获得统一,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是也由于其封建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影响,使德国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韦伯经历过普鲁士战争,以50高龄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并随德国代表团参加过巴黎和会,参与讨论签署《凡尔赛条约》。
韦伯的关怀是如何使德国通过工业生产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走向富强大的路。面对的主要问题就是当时的保守主义和封建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和自由主义道路之间的斗争。从民族主义倾向上说,他更同意前者,从社会发展道路上说,他更同意后者,因此韦伯的关心的核心问题就是西方文化和德国文明的理性化过程。
二、 思想渊源
(一)德国唯心主义的影响
韦伯主要受到德国唯心主义思潮的影响;德国唯心主义的核心观点是人的本质不是肉体,而是精神,人作为文化领域和历史领域中积极的、有目的的、自由的行动者,是不能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的,人文科学的分析方法应该是对特殊行动者和历史事件的过程和意义诠释。这种思想由康德总结形成,后由温德尔班、李凯尔特和狄尔泰继承下来,并对韦伯产生了很大影响。
1. 狄尔泰
(1)精神科学的任务:精神科学和自然科学是两种性质根本对立的科学,人作为理性的载体和历史的行动者,不仅具有各种能力和关系,而且还有各种感觉和意愿,人的行动和历史事件都是人赋予意义的,因此用一种心理学的方法揭示人们赋予意义的方式才是历史科学的根本任务。
(2)心理内省的方法: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外部世界不过是内心世界的外化,内心世界具有独立性可以脱离外部世界而存在;外部世界只不过是外部世界的表现。因此要达成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就要对自我和他人的内心世界进行“内省”。
2. 李凯尔特
(1)自然科学和文化科学的划分。李凯尔特用“自然科学和文化科学”的划分取代“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的划分,首先说明研究自然世界的自然科学和研究社会世界的社会科学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其次说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区别不仅仅在于心理方面,还在于文化方面,最后还说明对社会现象的研究不能仅仅信赖心理学的方法,还要关注文化对社会现象的影响。
(2)研究方法:价值相关和个别记述。文化事件和历史事件具有特殊的性质、价值和意义,因此不能用自然科学那种“普遍化的方法”进行研究,而要采用个别记述的方式揭示事件的个别价值。
(二)和马克思的思想交锋
1.两者都注重对现实现象的理解上,而不是对抽象概念的思索,马克思强调了物质生产对社会发展的作用,韦伯则把自己的研究对象定为社会行动。
2.研究的问题相似,但研究视角却不相同,它们都在寻求对当时社会变迁的解释,但是马克思诉诸于物质层面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韦伯更加强调意识层面的人类行动的意义类型。
第三节 社会学方法论
一、 学科论
1. 在自然主义和反自然主义的方法论争论中,韦伯受到狄尔泰和李凯尔特的影响。认为社会生活领域的独特性就在于,人的行动有行动者赋予它一定的意义,社会学的任务就是理解行动者对社会行动赋予的意义。
2. 韦伯不同意狄尔泰那种只研究行动者心理机制的方法,他主张要找出行为的外在表现,并客观地理解说明主观意义,从而形成关于社会生活普遍性的结论。
二、 价值问题的讨论
1. 价值相关和价值中立并不是两个水水不容的立场,它们只是研究过程中所要遵循的两个原则。每一个人不仅仅作为研究者而存在,还作为社会成员而存在,作为研究者,要客观地描述和说明社会现象,回答“实际是什么”的问题,作为社会成员,要对社会现象进行价值判断,回答:“应该怎么样”的问题。
2. 韦伯认为,在研究的不同阶段,研究者要遵循不同的原则。
(1) 价值相关性是指研究这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所便显出来的主观目的、价值判断、个人兴趣等;这种价值相关性主要表现在两个阶段:研究工作开始之前,研究者在选题和收集材料上所表现出来的主观兴趣;研究得出结论之后,研究得出结论以后,应用这些结论的过程中所便显出来的主观目的性。
(2) 价值中立性是指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所便表现出来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这主要体现在研究者在选定了研究对象之后,必须放弃任何主观的价值观念,严格以客观的、中立的态度进行观察和分析。
三、 知识论
1. 韦伯同时批判和吸取了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关于规律性的认识。自然科学的方法论认为世界有普遍的规律,只要发现这些规律就可以对各种现象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历史科学强调历史事件的独特性,研究的任务是对特殊的个别历史事件进行描述、理解。韦伯虽然不像自然科学那样承认客观规律的存在,但是他也认为历史事件具有客观的因果性;虽然韦伯要对个别历史事件的主观意义进行理解,但是这种理解中也要包括事件的因果解释,即通过找到行动这对于行动赋予的主观动机,对社会行动进行解释,从这一点上来说,解释就是理解,理解就是解释。孔德从以上观点出发提出了主观恰当性、因果恰当性和客观可能性观点。
2. 主观恰当性:对具体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动机的理解,使表示对行动者的主观精神状态及其特定目的地认识程度;即由于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能够对事物和行动赋予意义,因此在研究过程中首先要理解这些意义。
3. 因果恰当性:韦伯反对单线的、普遍的因果规律的存在,但是根据时间的先后顺序,可以发现关于事件的经验规则,这些经验规则可以用来以“客观可能性”的方式预测和把握事件的发生。
4. 客观可能性:韦伯主张因果多元论,不承认普遍规律的存在,对事件的意义和过程进行解释的因果关系,只是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预测,而不能完全预测事件的发生。
相关话题/社会学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第一章 1、孔德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必须用研究自然界的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这些方法是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 2、涂尔干所说的社会事实:社会事实是存在于人们自身以外的行为方式、思想方式和感觉方式,同时通过一种强制力,施之于每个 人。 3、韦伯提出的理解社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12019年上海财经大学考研调剂信息公告(社会学)
一、调剂信息我校社会学专业社会史与社会发展方向生源相对不足,可接受少量一志愿报考我校社会学专业其他方向考生的调剂,申请者初试总分不得低于320分,单科分数不得低于44(66分)。符合上述条件且未达到社会学专业其他方向复试基本要求的考生,可于2019年3月18日22点至3月20日12点,登陆我校研究生 ...考研调剂信息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9-03-20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2019年考研调剂信息
我院2019年非全日制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招生接受少量调剂学生,调剂的基本原则如下:1、只接受院内考生的调剂;2、报考本专业(社会工作专业)的考生优先调剂。如果本专业内的调剂仍不能完成招生计划,可接受跨专业(社会学、社会保障)考生的调剂;3、在同一优先层次的考生中按照总成绩由高到低依次录取;4、申请跨专 ...考研调剂信息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9-03-202019年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专业学位类考研调剂方案
社会学院拟接收调剂专业:专业学位 035200 社会工作一、基本条件调剂考生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1、符合调入专业(035200 社会工作)招生简章中规定的报考条件。2、调入专业和第一志愿报考专业相同或相近。3、初试成绩须符合①第一志愿报考专业国家A类线②第一志愿专业的我校基本分数线③拟调入专业相应 ...考研调剂信息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9-03-202019年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学术学位类考研调剂方案
社会学院拟接收调剂专业:学术型学位 030301 社会学 030303 人类学一、基本条件调入我院的考生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1.符合我院招生简章中规定的报考条件。2.申请调入专业需与第一志愿报考专业相同或相近。跨学科调剂优先第一志愿为民族学、管理学等专业的考生。3.初试成绩须符合①第一志愿报考专业 ...考研调剂信息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9-03-202019年信阳师范学院法学与社会学学院考研调剂信息
一、学院简介法学与社会学学院前身是政法学院。政法学院始建于1975年,原名政教系,是信阳师范学院最早创建的五大院系之一。1980年开始招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2002年开始招收法学专业本科生,同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下开始招生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方向硕士研究生。2003年10月更名为政法学院,200 ...考研调剂信息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9-03-20吉林大学612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_重点节选
一、 吉林大学612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 1. 题目一 2.题目二 二、 吉林大学612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考察重点知识节选 1.知识点一 功能主义理论又被看作是一种自然主义理论。因其方法论基础属于实证主义的。即20世纪中叶后,西方一度盛行的与此理论相一致的是工具实证主义。它是经典实证主义的新形态.倡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6南京大学614 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_重点节选
南京大学614 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 题目一 题目二 题目三 二、 南京大学614 社会学理论研真题考察重点知识节选 知识点一: 环境,这里主要指自然环境,即人类周围的自然界,它是社会赖以生存 和发展的外部条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 周围的自然界越来越多地被打上了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62020年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832社会学综合考研题库【名校考研真题+参考教材课后习题+章节题库】
目录说明:本全套资料免费下载,共包括7种电子书。使用全套资料密码激活后,全套资料里的所有电子书、所有题库均可使用。1.参考教材配套题库[电子书]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重排本)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免费下载][电子书]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第3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 ...辅导考试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2020年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832社会学综合考研全套资料
目录说明:本全套资料免费下载,共包括12种电子书。使用全套资料密码激活后,全套资料里的所有电子书、所有题库均可使用。1.参考教材笔记和课后习题(考研真题)详解[电子书]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重排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赠10套名校考研真题及详解】[免费下载][电子书]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 ...辅导考试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社会学研究方法名词解释
1、社会调查研究:在系统地、直接地收集有关社会现象的经验材料的基础上,通过的材料 的分析和综合来科学地阐明社会生活状况及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活动。 2、社会调查:社会调查研究的一个阶段,是指运用观察、询问等方法直接从社会生活中了 解情况、收集事实和数据,是一种感性认识活动。 3、研究:社会调查研究的第二阶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考研历年真题试题(2001-2014)共14套
华中师范2014 社会学研究方法真题 名词解释:(重测信度;有效回收率;拒绝域;三角检验;非抽样误差;民族志法) 简答题:1.简述PPS抽样的基本原理与程序。 2.简述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 3.简述双边检验与单边检验的区别。 统计分析题:(第一题是求置信区间;第二题计算X及值) 论述题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北京大学社会学考研历年真题试题(1997-2014)共18套经典试卷
北京大学历年社会学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1997 社会学方法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深度访问 间接观察法 同期群研究 深度效度 层次谬误 理想类型法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分导体抽样与整群抽样的分类原则有何不同,为什么? 2.试说明研究课题具体化与操作化的主要内容。 三、论述题(16分)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南京大学考研社会学方法历年真题试题(2000-2014)(共15份)
2014年南京大学社会学方法 名词解释 文献研究 回归分析 置信水平 定距测量 社会调查 层次谬误 简答 问卷设计的常见错误 在观察法中研究者的角色分几种类型?各有何优缺点?各适合哪种类型研究? 当面访问的优缺点 设计 将社会资本的概念操作化,并设计问题 论述题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中国社会思想史社会学考研复习笔记
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 思想史:真正构成思想史对象或素材的不是人类的一切思想和情 感,而是那些以理论形态以及叫系统化呈现的学说和思想。 社会思想:就是人们对于实际存在的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社会 问题的反映,是人们对社会结构模式和社会运行模式的认识或设想 所形成的观念和理论。 社会思想史:是以社会组织与社会制度 ...文学中文行政哲学笔记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