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纲笔记张传玺(6)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22
第四,安禄山的奸诈狡猾和阴险毒辣,则是安史之乱发生的直接原因.
安史之乱的经过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禄山亲率蕃汉兵15万从范阳南下,并顺利攻占东都洛阳.不久,又派兵攻克潼关,直趋长安.唐玄宗仓慌西逃,行至马嵬驿,禁军哗变,杀宰相杨国忠,又逼玄宗缢死了杨贵妃,是为马嵬驿之变.接着,太子李享率部分禁军北上,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肃宗召回西北驻军,又引来回纥骑兵,开创了平叛战争的新局面.这时,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肃宗乘机收复长安,洛阳,将安庆绪包围在邺城之中.由于不信任率军将领,故以宦官鱼朝恩任官军统帅,致使军令不一,兵心涣散,师久无功.当史思明率叛军赴援之时,官军遂一朝溃散.史思明入邺城后,杀了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但在攻占洛阳和西进关中途中,又被其子史朝义所杀.唐代宗李豫即位以后,派兵收复了洛阳,史朝义穷促自杀,叛军将帅相继投降.安史之乱至此平息.
安史之乱的影响 第一,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使北方的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而南方的战事较少,故使唐朝的经济重心南移到了江淮地区.第二,吐蕃乘安史之乱和西北边防空虚之机,相继占领河西,陇右和西域地区,给唐朝带来了严重的西北边患.第三,酿成了藩镇割据之祸.安史乱后,唐王朝将安史降将李宝臣,李怀仙和田承嗣分别封为成德,幽州和魏博节度使,是为"河北三镇".后来,为了以方镇制方镇,又在内地遍设方镇,终于酿成了兵连祸接的藩镇割据.
二,藩镇割据与反割据的斗争
1,藩镇割据形成的原因
第一,由于节度使数量的急剧增加.如上所述,唐王朝为了苟且偷安和以方镇制方镇,不但设立了为祸最烈的"河北三镇",并于内地遍设方镇,致使藩镇的数量增至数十个之多.
第二,由于节度使权力的恶性膨胀.安史乱后,割据藩镇在王权衰弱之际,"据险要,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俨然成了地方上最高的军政长官.这是藩镇割据赖以存在的基础.
第三,节度使拥有的牙兵牙将是导致藩镇割据最直接的因素.安史乱后,魏博镇的"外宅男",徐州镇的"银刀","雕旗",淮西镇的"骒子军"等牙兵牙将,有时可操纵局势,变易主帅,助纣为虐,遂使藩镇割据愈演愈烈.
藩镇割据的经过
从唐德宗开始,藩镇割据大致经历了传子制之争,泾原兵变和淮西之役等三个阶段.建中二年(781年),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其子李惟岳请为留后,实行藩镇传子.德宗不允,战事遂起.李惟岳虽兵败被杀,但因在瓜分成德领地时,诸将不服,幽州朱滔又联合魏博田悦,淄青李纳和淮西李希烈等再次举兵叛乱.建中四年,李希烈围襄城,唐德宗急忙抽调泾原兵五千人赴援.由于没有赏赐出界钱粮及犒师饭菜粗粝,泾原兵士哗变,并推原泾原节度使朱泚为帅,将德宗包围在奉天(今陕西乾县)城中达一月之久,后被入关赴援的神策军将李晟率部平定.朱滔等人亦相继表示归顺朝廷,由传子制之争引起的藩镇叛乱至此平息.
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自称留后,并派兵四出抢掠.唐宪宗在宰相武元衡和大臣裴度的支持下,发兵进讨.由于统兵将帅拥兵自重,军令不一,加之淮西和河北同时用兵,战线过长,故战事拖延了三年,毫无进展.后来,名将李晟之子李愬被任为西线统帅,宰相裴度又亲临北线督战,战事才出现转机.元和十四年,李愬于雪夜攻入蔡州,一举俘获了吴元济,遂取得了淮西之役的全面胜利.
三,两税法
两税法是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由宰相杨炎创立的一个新的赋税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赋税制度史上的一大变革,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两税法产生的原因 第一,是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破坏的结果.第二,是唐后期农民起义斗争成果的曲折反映.第三,唐前期实行过的户税和地税为两税法的产生提供了借鉴.
两税法的内容
据《旧唐书•杨炎传》载,两税法的内容大致如下:"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必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夏秋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数为准,而均征之.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
其中"量出以制入"(即财政预算),"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即户税),"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即地税)和"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即两税征收的方法和时间)当为两税法的主要内容.
两税法和意义 第一,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即按田亩和资产征税,它比按丁口征税的租庸调制较为合理,减轻了无地和少地农民的赋税负担.
第二,两税法扩大了税源和纳税面,使拥有资产和田地的贵族官僚和商客贾人等都须缴纳两税,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第三,两税法简化了征税名目,制止了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
四,社会经济的发展
1,经济重心的南移
安史乱后,江淮地区逐渐成了唐王朝的经济重心.其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首先,南方的户口比前大为增加.其次,水利建设共有40多处,居全国之首.复次,粮食产量和手工业的发展都有了极大提高,以致三吴地区有"机杼耕稼衣食半天下"之说.五代以后,遂有"苏常熟,天下足","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称.这就使唐代的社会生产力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2,商业发展的新阶段
唐后期出现的柜坊和飞钱是商业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标志.柜坊亦称钱柜,为收存钱物之处,凭信物可随时支付,存钱物者要给柜坊主人交付一定的柜租.飞钱亦称便换,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汇兑制度,可避免长途携带钱币的不便和途中可能发生的危险.柜坊和飞钱的出现,既是唐后期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也对商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五,宦官与朝官之争
唐后期由于宦官掌握了中央禁军的权力,权势日盛,以致形成了宦官专权的局面,甚至可以废立皇帝.于是,皇帝利用朝官,朝官依靠皇帝,向宦官展开夺权斗争,由于宦官掌握的神策军官署在宫城北面,朝廷在宫城南面,这场斗争又被称为"南衙北司之争".这种宦官与朝官之间的斗争大致有以下几次:
永贞革新
贞元二十年(804年),唐德宗死,顺宗即位.唐顺宗因病不能理事,时任起居舍人和翰林学士的王叔文和王伾遂专制朝政.他们先后引进柳宗元,刘禹锡,韦执宜,韩泰,韩晔,陈谏,凌准,程异等,发布了废"宫市"和五坊小儿,禁止节度使向皇室进奉财物的"月进","日进"等一系列革新措施.后又派大将范希朝接管宦官的神策军兵权.以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集团当即发动宫廷政变,逼迫顺宗禅让帝位,立太子李纯为帝,是为唐宪宗,并改元永贞.王叔文,王伾被贬杀.
甘露之变
唐文宗即位后,鉴于他的祖父宪宗李纯,父亲穆宗李恒,长兄敬宗李湛等都是被宦官废杀或扶立的,故对宦官专权深恶痛绝,决心依靠和利用朝官李训和郑注铲除宦官势力.太和九年(835年)十一月,李训谎称金吾厅石榴树上夜降甘露,企图在宦官前往观看时,将其全部诛杀.不料事泄,宦官遂派禁军大杀朝官,史称"甘露之变".
六,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是唐后期朝官内部历时最久,斗争最为激烈的一次朋党之争.这次党争源于唐代科举和门荫取仕的两种不同途径.其中牛党首领李宗闵和牛僧孺是科举派的代表,李党的首领李德裕和郑覃则是门荫派的代表.两党斗争从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制举考试发端,直到唐宣宗大中初年结束,历时近40年.在这次党争中,对立双方围绕选官制度,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等关系国家大政方针的问题,各持己见,互争高下,各有是非曲直.但从李党首领李德裕在作相武宗时的裁抑宦官,打击藩镇和禁断佛教等为政举措来看,不失为一个颇有才干的政治家.只是由于他的朋党积习太深,使他的政治才能受到限制,是其一失
第三章 唐朝:封建社会的繁荣及其向后期封建社会的转变 (下)
唐代民族关系
一,唐与突厥的关系
突厥是匈奴的别支,姓阿史那氏,兴起于北魏末年.六世纪中叶,突厥在其首领土门的率领下,大破柔然,正式建立政权,势力从今阿尔泰山之阳扩大到今蒙古草原一带.至六世纪末期,即隋朝建立之初,突厥政权分裂为东,西二部.
开皇十九年(599年),东突厥都蓝可汗与其弟突利可汗相互攻战,突利兵败降隋,隋文帝将其封为启民可汗.都蓝死后,启民尽有东突厥故地,与隋和好.大业五年(609年),启民可汗死,其子始毕可汗继立,始对隋取敌对态度.
唐朝建立之初,由于国力不足,故向其称臣,又岁送金帛子女,讨其欢心.但东突厥可汗却"求诸无厌"(《通典》卷197《边防•突厥上》),且连年发兵进扰.武德九年(626年)八月,颉利可汗率兵进至渭水便桥之北,在刚刚继位的唐太宗的沉着应对下,才被迫退兵.贞观三年(629年),经过一段休养生息和积极准备后,唐太宗命李靖和李绩等将率众分道大举出击.次年,颉利兵败被俘,东突厥亡.
西突厥建立后,历代可汗亦大肆用兵,开拓疆宇,东至今阿尔泰山,西至今咸海,均为其占据,并称霸西域,严重阻碍了中西交通.显庆二年(657年),唐高宗派大将苏定方,任雅相等出兵西域,在伊丽水(今伊犁河)和碎叶水(今中亚楚河)一带,将其击败,西突厥亡.
二,唐与西域各族的关系
西域即今我国的新疆一带,从西汉开始,就同中原王朝有着密切的友好交往.隋末唐初,西域地区主要有高昌,焉耆,龟兹,于阗,疏勒等五个王国,但均受西突厥控制.贞观十三年(639年),唐太宗派大将侯君集率兵进驻西域.次年,高昌降,唐以其地为西州,置安西都护府于此.此后,又相继占领龟兹,于阗,疏勒,碎叶等地,并移安西都护府于龟兹,统辖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四都督府,故称"安西四镇".从此,西域同中原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更加频繁.咸亨元年(670年),吐蕃攻陷龟兹,唐一度废安西四镇.武后长寿元年(692年),唐又收复安西四镇.安史乱后,吐蕃又控制了西域广大地区,直至唐亡.
三,唐与吐蕃的关系
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兴起于六世纪时期.唐初,居住在雅陇河谷(今西藏穷结境内)的雅陇部落首领松赞干布(亦称弃宗弄赞,弃农赞)统一了吐蕃各部,定都逻些(今西藏拉萨),开创了吐蕃发展的新阶段.贞观十四年(641年),在松赞干布的多次请求下,唐太宗将宗女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促进了汉藏两族人民经济文化的交流.景龙四年(710年),唐中宗又将养女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使唐与吐蕃的关系日益亲密.但在此期间,唐蕃统治者之间也为争夺西域和小勃律,石堡城等地发生过多次战争,互有胜负.
安史乱后,吐蕃乘唐边防空虚之机,相继占领河西,陇石和西域地区,并曾一度攻陷了唐都长安.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吐蕃遣使请和,于是双方在逻些建"唐蕃会盟碑"(亦称"长庆会盟碑"),今存拉萨大招提寺,体现了汉藏之间友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九世纪以后,吐蕃内乱迭兴,势力衰弱.大中五年(851年),沙州人张义潮率河西走廊十一州民众,起义归唐.吐蕃境内的奴隶亦纷纷起义,吐蕃政权终于瓦解,西藏地区出现了封建割据的局面.西域地区亦渐被回鹘所占领.
四,唐与南诏的关系
南诏是乌蛮族在今云南地区建立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唐初,在洱海地区存有六诏(即六个部落王).开元二十六年(738年),位于最南端的蒙舍诏统一了其余五诏,唐玄宗册封南诏王皮逻阁为"云南王",南诏政权正式建立,并与唐保持友好关系.天宝年间,由于唐朝边将贪暴苛求,双方关系破裂,唐对南诏的两次用兵,均遭失败.南诏亦归附吐蕃,以求发展.唐德宗贞元十年(794年),南诏由于不堪吐蕃的奴役剥削,又向唐遣使求和,于是双方订立盟约,复归于好.
唐文宗太和三年(829年)以后,南诏统治者为了掠夺财富,曾向唐发动过多次战争,曾一度攻陷成都,掠夺了大量人力,财物.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却从未中断,南诏社会的发展,无不受到汉族地区的深刻影响.
五,唐与渤海的关系
渤海国是居住于我国东北地区的粟末部建立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早在武周时期,粟末就与唐建立了友好关系.开元元年(713年),唐玄宗封粟末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渤海国至此建立,并统属于唐.渤海与唐始终保持着友好关系,因此,渤海国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也最为巨大,时有"疆理号重海,车书本一家"(《全唐诗》卷583载温庭筠《送渤海王子》)之称.
唐代中外关系
一,与朝鲜半岛三国的关系
高丽是朝鲜半岛领土最大的一个国家,都城平壤(亦称长安城).由于高丽统治者从魏晋南北朝占据辽东以后,时时还在窥视辽西地区,经常引起边界争端,故在隋文帝开皇末年,"朝野皆以辽东为意"(《隋书》卷75《刘炫传》).隋炀帝曾于大业八年(612年),大业九年和大业十年接连三次兴起辽东之役,都是为了收复辽东失地,但均遭失败.贞观十六年(642年),高丽大臣泉盖苏文弑杀其王高武,又联合百济进攻新罗,新罗遣使向唐求救.唐太宗遂于贞观十八年亲率大军,征讨高丽.亦因粮草不济,无功而还.总章元年(668年),唐高宗乘高丽内乱之机,派兵对高丽实施南北夹击,终于攻占平壤,高丽亡.
百济位于朝鲜半岛西南部,都城泗(今韩国扶余),在三国中势力最小,但却经常依附高丽,侵掠新罗.显庆五年(660年),唐高宗以百济阻挠新罗使者入唐为由,派大将苏定方率大军十万,攻入泗城,灭亡百济.
新罗位于朝鲜半岛东南部,都城金城(今韩国庆州).新罗曾与唐朝保持友好关系.唐高祖曾册其王金真平为乐浪郡王新罗王.高丽亡后,新罗王金法敏逐渐统一了朝鲜半岛,唐仍封其为鸡林州都督新罗王,且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更为频繁.如新罗的都城平壤就是模仿长安城修建的,官制亦仿照唐朝.新罗派遣入唐的留学生也络绎不绝,不少人考中了"宾贡进士".崔致远不但考中进士,而且长期在唐朝做官,著有《桂苑笔耕集》,保存了很多唐代史料.
二,唐与日本的关系
日本古称倭国,同唐朝经常保持友好交往.其友好交往主要是通过遣唐使和民间宗教组织的相互访问进行的.据统计,有唐一代,日本的遣唐使先后有十三次之多,每次来华的均在百人以上,最多可达650多人.随同遣唐使来华的既有"大使","副使"等政府代表,也有留学生和学问僧.他们通过友好访问或留学长安,把唐代的大量文化带回日本,对日本的政治,经济发生了重大影响.如日本文武天皇时所修建的平安京(京都),颁行的班田制,租庸调和《大宝律令》等,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其中留学生晁衡(即阿陪仲麻吕)就是在中日文化交流中作出过杰出贡献的代表人物之一.另外,日本先后来华的僧人亦有八人,被称"入唐八家",他们是最橙,空海,常晓,圆仁,圆行,圆珍,惠运,宗睿等.他们在日本佛教史和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唐朝的鉴真和尚也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几经曲折,始达日本,并在奈良东大寺建坛授法,又建招提寺,传布律宗,并将唐的建筑,医药学等介绍到日本.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三,唐与东南亚诸国的关系
唐与天竺的关系
唐时天竺即今印度,贞观时即与唐遣使通好.唐太宗亦派使者王玄策三次使印,给天竺人留下深刻印象.唐朝的名僧玄奘,义净相继西行取经,先后到达天竺,取回了大量佛经,对中国佛教的传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另外,天竺的建筑,医学,音乐(天竺乐),舞蹈等也都对唐发生了重大影响.唐朝的纸张和造纸术也在这时传入天竺,促进了天竺文化的发展.
四,唐与中亚西亚和欧洲诸国的关系
唐与波斯的关系
唐时波斯即今伊朗,唐太宗贞观末年遣使入唐.唐高宗龙朔年间,波斯因受大食侵扰,波斯王卑路斯又遣使入唐求救,唐高宗遂于其地置波斯都督府,以卑路斯为都督.后卑路斯及其子泥涅斯相继入唐,均客死中土,其东部亦被大食占领.开元,天宝年间,波斯西部部众犹与唐往来,其国医药也大量传入唐朝.许多波斯商人亦来华经商,足迹遍及长安,扬州,广州等地.中国的丝绸也通过丝绸之路大量输入波斯,并经此远销西方.
唐与大食的关系
唐时大食即阿拉伯帝国,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遣使入唐.后来,使者又相继入朝.唐玄宗开元年间,唐将高仙芝曾在怛罗斯与大食作战失败,被俘兵士曾将中国的丝织,造纸术等传入大食,由此又传入西亚,欧洲.后双方又言归于好.安史乱后,唐曾借大食兵收复两京.在此期间,大食所辖阿拉伯一带商人入唐经商者络绎不绝,不少人久居不归,促进了唐与大食的经济交流.
唐与拂菻的关系
唐时拂菻古称大秦,即今罗马,唐以前即通过丝绸之路同中国进行商品贸易,中国的丝绸尤其受到罗马皇帝和贵族的喜爱.入唐以后,两国的商品贸易更加频繁,以致中国的丝绸被拂菻商人运至海中,常与安息诸蕃"交市"(《通典》卷193《边防•大秦》).拂菻的杂技,医术等亦相继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发展.
第三节 唐代的文化与社会生活
隋唐时代由于民族之间的融合,中外交流的加深,社会生活较之前朝各代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兼容并蓄,多姿多彩,较为开放.
女性服饰,流行袒胸窄袖,发型则云鬓高耸,一派大家风范.不过近年流行的"唐装"却并非唐代服装,而是"中式服装"的代称.
饮食多样化,学会了酿造和饮用葡萄酒,"葡萄美酒夜光杯",颇多异域风情与豪放.
家具的变化,基本上形成了后世中式家具的雏形.
丰富的文娱活动:马球,秋千,灯节.
第四章 晚唐五代的分裂割据局面
一,五代更替
后梁(907-923年)
朱全忠建,都开封.朱全忠原名朱温,早年曾参加黄巢起义.降唐后改名全忠,建梁后又名朱晃,是为梁太祖.由于荒淫残暴,被其子所杀.后被后唐所灭.
后唐(923-936年)
李存勗建,都洛阳.李存勗原为沙陀族人唐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之子,后袭父之职.灭梁后在洛阳即帝位,是为唐庄宗.其养子唐明宗李嗣源在位期间,吏治较好.但明宗死后,诸子争权,发生内乱,被石敬瑭所灭.
后晋(936-947年)
石敬瑭建,都开封.石敬瑭原为唐明宗时太原节度使.936年,曾乘后唐内乱之际,以甘当儿皇帝和割让燕云十六州为条件,换得契丹援助,灭唐建晋,是为晋高祖.其侄石重贵继位后,被契丹主耶律德光所灭.契丹从开封北撤后,刘知远乘机建汉.
后汉(947-951年) 刘知远建,都开封.知远原为后晋河东节度使,后入主开封,是为汉高祖.后被天雄节度使郭威所灭.
后周(951-959年)
郭威建,都开封.954年,郭威死,其养子郭荣即位,复姓柴氏,是为周世宗柴荣.柴荣曾选贤任能,整饬吏治,招民垦荒,均定田租,禁灭佛教,严明军纪,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进行改革,增强了国力.另外,又率兵攻蜀,取得秦,凤,成,阶四州之地;亲征南唐,取得江北淮南大片之地;又大举伐辽,收复了瀛,莫,易三州和瓦桥关,益津关和淤口关三关之地,为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960年,被宋太祖赵匡胤所灭.
二,十国兴亡
吴
杨行密所建,都扬州.行密曾任唐淮南节度使,后被昭宗封为吴王.908年,其子杨隆演建吴国.937年,权臣徐温养子徐知诰废吴帝自立,吴国亡.
南唐
徐知诰建,都金陵.南唐建立后,知诰改名李 .此后的南唐二主李璟,李煜均工书画,并好填词.975年被北宋所灭.
吴越
唐镇海节度使钱镠建,都杭州.唐亡后,钱镠称帝,建吴越国,978年被北宋所灭.
楚
唐潭州刺史马殷建,都长沙.后梁建国后,曾封马殷为楚王.马殷死后,诸子争权.951年,被南唐所灭.
前蜀
王建建,都成都.王建于唐末割据成都.唐亡,建立蜀国,史称前蜀.925年,被后唐所灭.
后蜀
孟知祥建,都成都.知祥原为后唐大臣.925年率兵灭前蜀,被任西川节度使.932年,知祥杀后唐东川节度使董璋,称帝建蜀,史称后蜀.965年,被北宋所灭.
南汉
唐岭南节度使刘隐建,都阒?刘隐及以后的南汉诸帝均荒淫残暴,故政局混乱,吏治腐败.971年,被北宋所灭.
荆南
后梁荆南节度使高季兴建,都江陵.仅有荆州一地,是十国中最弱小的一国.963年,被北宋所灭.
闽
唐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建,都福州.审知死后,继位诸君均荒淫残暴,内政不休.945年,被南唐所灭.
北汉
后汉刘知远之弟刘崇建,都太原.郭威灭汉后,刘崇割据河东,建国号汉,史称北汉.979年,被北宋所灭.
第二节 北宋君主官僚政体的确立和社会变革
一,北宋建国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北宋建国与统一
显德七年(960年)初,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陈桥驿(今河南开封北)兵变,夺取了后周政权,建立宋朝,史称"北宋".北宋建立后,开始了"先南后北"的统一事业,其战略部署是先征服相对弱小而又富庶的南方割据政权,然后北上消灭强悍的北汉并收复幽云地区.从乾德元年(963年)开始用兵,到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消灭北汉为止,北宋基本上完成了统一事业,结束了长期分立割据的局面.
强化中央(君主)集权的主要措施
其一,收兵权.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措施,解除了一批功臣将帅掌握的禁军大权.同时将殿前司和侍卫马步军司分为"三衙",即殿前司与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三衙的将领一方面用资历较浅者担任,另一方面军队的调遣又必须听命于枢密院.此外,还收缴节度使的军队;又实行"更戍法",以造成"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的结果.
其二,分相权.设立枢密院,主掌军政大权,其地位与宰相办公机构相等,两者合称"二府".还在宰相之下添设"参知政事"作为副贰,又以三司使掌管全国财政大权.
其三,削弱地方官的权力.规定州郡长官由中央派出文臣担任,又另设通判一职,以牵制长吏.州下为县,设知县掌管.以后,陆续将全国划分为十五路(元丰时增至二十三路),在各路设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及安抚司等司,称监司,设使分管职事,互不统辖.
其四,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北宋时期,严格考试制度,增加录取名额,提高被录取者的待遇,广泛地吸收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参加政权.
其五,在朝野上下逐渐营造"崇文抑武"的风尚,以压制武将群体,根除武夫跋扈的习气.
其六,在宋太宗北伐辽朝失败后,北宋统治者转而采取"守内虚外"的屯兵原则.禁军有一半驻防在京师及其附近,其余分戍全国各要冲地区,以加强对国内的军事控制.
通过实施以上措施,北宋消除了中唐,五代以来藩镇跋扈的局面,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定起了重要的作用,客观上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过,这些措施虽然强化了专制君主集权,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却产生了政府机构重叠,效率降低以及国防能力减弱等消极影响.
二,北宋内外矛盾的发展
边防危机与议和政策
宋太宗灭北汉后,曾先后两次对辽用兵,但都以失败告终.从此,北宋对辽采取被动防御的方针.以后,北宋对党项势力的战争也陷于被动挨打的局面,于是边防不断出现危机.
景德元年(1004年),辽军大举南攻,兵临黄河北岸的澶州(治所在今河南濮阳)城下.北宋虽取得反击的胜利,但却倾向以议和的手段结束交战,遂与辽订立了屈辱的"澶渊之盟".澶渊之盟规定:北宋每年给契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北宋与辽朝确立为叔侄关系;双方开放边境贸易等.
宋仁宗时期,北宋又与西夏不断发生战争,长期的交战给双方都带来很大损失,于是在庆历四年(1044年),双方订立庆历和议.和议规定:元昊取消帝号,接受宋朝册封;宋方每年给西夏银七万二千两,绢十五万三千匹,茶三万斤;开放双方边境贸易等.契丹乘机要挟,北宋又增加岁币银绢各十万,先后合计五十万两匹.以后,宋,夏之间战争不断,给双方百姓的生产和生活都造成很大的影响.
北宋的土地政策与阶级矛盾的激化
北宋在土地政策上,采取了与以往不同的态度,即采取"不抑兼并"和"田制不立"的政策,这一政策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减少了封建政府对土地的政治干预,客观上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同时,这一政策也表明封建政府纵容地主兼并土地.
北宋时期,官僚机构日益臃肿,而军队的数量更加庞大.据统计,宋仁宗时每年军费支出约占财政收入的十分之六,七.此外,北宋统治者在郊礼上耗费的钱财也异常惊人.为了维持各项开支的需要,宋政府不断增加赋税.北宋在征收农业税(两税法)时,沿用了前代的"支移"和"折变"等苛法,极大地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两税之外,还有丁口之赋,杂变之赋,和买绢帛以及和籴粮米等等名目的苛剥之法.北宋时期,农民还要到各级政府去服差役和杂徭.其中杂徭几乎全部落在贫苦农民身上,而原来主要由上三等户负担的差役,也常常落在下户,甚至客户身上.宋代的户籍,分主户和客户.其中主户列入"五等版籍",即按照财产多少,分为五等.没有田产者被称为客户,他们主要是佃户.在宋朝沉重的赋役压迫下,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各地不断爆发农民起义和反抗斗争.
3,王安石变法
变法的内容:熙宁元年(1068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主持变法.其变法内容主要分为两方面,即"富国"和"强兵".
富国方面1)青苗法.各地方政府每年分两次向民户借贷,借贷期半年,出息二分.(2)募役法.把原来按照主户户等轮充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出钱募人应役.募役的费用,由主户按户等高下分担.原享有免役特权的官户,寺观户等,按户等出"助役钱".(3)市易法.在开封等城市设市易机构,由政府出资,平价收购暂时滞销货物,等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商贩可赊购政府掌握的货物销售,半年出息一分.(4)方田均税法.在各地清丈土地,将田地的亩数,主人姓名,土地肥瘠等级登记上册,并按照土地好坏分为五等,均定税额高低.以此解决土地税负担不均的问题.(5)农田水利法.规定各地兴修水利工程,其工料由当地居民照户等高下分派.凡单靠民力不能兴修的,其不足部分6)均输法.由东南发运使根据中央的需要,灵活调配东南六路漕运京师的各种物资,以减少重复,浪费.
相关话题/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串讲讲义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 根据考试大纲的相关要求,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基本发展线索,我认为在中国古代史的复习中应当牢牢抓住以下这些内容。因为今年是首次全国命题,所以很难对命题作出一种有把握的推测,而且对于考生来说,应考的唯一法门就是全面地复习,而不是去盲目地对试题本身进行任何猜测。下面所列的内容基本上是严格按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9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1.郡县制;中国古代继宗法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秦汉。秦始皇把全国划分为36郡,下设县,长官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是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史称郡县制度。这一制度对巩固我们祖国的统一,对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在此后两千多年的封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张传玺中国古代史要重要问题解答汇编
张传玺中国古代史要重要问题解答汇编 1,商鞅为什么变法?变法的内容是什么?其政治、社会作用怎样? (提示)商鞅变法的原因:①战国初年,秦是一个由贵良统治的国家,国力很弱,因而要变法图强、提高其政治地:立。②旧的土地制度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急待改革.公元前359年和前350年,商鞅主持两次变法:第一次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6中国古代史重要名词解释
母系氏族公社 母系氏族公社是以母亲的血缘关系结成的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它是在血缘家族进一步发展、逐步形成氏族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世界各民族普遍经历的阶段。母系氏族公社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达到繁盛,并开始逐步为父系氏族公社所取代。 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详文解释
一.重要名词 大索貌阅:隋政府为了加强对人民控制,增加赋税收入的一项措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索貌阅。即查对户口,并按户籍上的年龄与本人外貌相核对,看是否年龄故意报大报小,以逃避赋役。同时也清查没有报入户籍的人,不实者加以处罚,并鼓励互相检举。大索貌阅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也有利于加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15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考研资料(超详细)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超详细) 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 一、知识归类 Ⅰ 科学技术篇 1、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及其西传 ⑴造纸术 ①西汉先后出现絮纸和麻纤维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 ②东汉宦官蔡伦于105年改进造纸术,制造植物纤维纸。 ③造纸术6世纪传到朝鲜、越南和日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10北京大学2005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1、《续资治通鉴长编》 2、井田制 3、葵丘之会 4、限民名田5、九品中正制 6、《元和郡县图制》 7、南衙北司之争 8、庆历新政 9、探马赤军 10、票拟二、论述题(每题20分)1、汉武帝财政改革措施及作用2、隋唐以后赋役制度的主要变化3、唐代周边主要少数民族及其活动4、元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西南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南开大学2004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复试
一.你读过哪些本专业的学术著作?请对其中的一种进行评论,并试对其中的某些重要问题或观点谈一谈自己的看法。(限800字以内)(60分)二.就你所接触的材料和知识,试谈历史学或中国古代史专业的发展趋势。(限800字以内)(40分)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中国古代史一、名词解释(40%) 胡服骑射 董仲舒 河阴之变 府兵制 永贞革新 唐蕃会盟 绍兴和议 徐光启 萨尔浒之战 四库全书二、简述题(30%,每题各占15%) 1、简析秦朝灭亡的原因。 2、简论赵匡胤。三、1988年,费孝通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就“中华民族”问题发表演讲,提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华中师范大学1999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华东师范大学1999年中国古代史一、名词解释:(42) 周公旦 算缗与告缗 府兵制 猛安谋克 东林党 乾嘉学派二、问答题 1、简述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对北宋历史的影响。(28) 2、试述春秋、战国为“古今一大变革之会”说。(30)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中国古代史一、名词解释(35%) 夏商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河南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中国通史(1949年之前)一、名词解释: 1.氏族公社2.楚汉之争3.八王之乱4.《唐律疏议》5.猛安谋克6.中国共产党第7次代表大会二、简答: 1.简述春秋时期井田制崩溃的必然性。2.简述东汉田庄经济。3.简述唐太宗和贞观之治。4.简述明朝初期加强君主集权的政治措施。5.简述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安徽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一。名词解释 1.仰韶文化 2.甲骨文 3.府兵制 4.<大唐西域记> 5.庆历新政 6.摊丁入亩二.简答题 1.简评韩非的法家学说. 2.简述汉武帝的经济政策及其作用. 3.简析唐朝三省制及其职能. 4.分析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三.论述题 1.试述中国古代儒学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 2.论述明初专制主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