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纲笔记张传玺(5)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22


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第一,使北魏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二,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巩固了北魏的统治.第三,加速了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大融合.
北魏六镇起义
北魏初年,为了拱卫首都,防止柔然人的入侵,遂在平城以北设置了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和怀荒等六个军事重镇,是为北魏六镇.
北魏从孝明帝以后,统治集团日益腐化,阶级矛盾迅速激化.而北魏六镇则成了社会矛盾的交织点,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很尖锐.于是便爆发了北魏六镇起义.
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匈奴人破六韩拔凌首先在沃野镇举起了起义大旗,相继攻占了沃野,怀朔和武川等镇.起义失败后,20余万起义军被迁至河北.由于河北灾荒流行,无食可就,杜洛周,鲜于修礼和葛荣等又相继率领镇兵起义.与此同时,羌人莫折大提和敕勒族人胡琛部将万俟丑奴等又相继在秦州和高平镇(今宁夏固原)起兵,起义的烽火又燃遍了关陇地区.直到孝庄帝永安三年(530年),起义才被镇压.这次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北魏的腐巧统治,导致了北魏的分裂.
北魏的分裂
武泰元年(528年)二月,胡太后毒死孝明帝,立年仅三岁的族子元钊为帝,临朝称制.在镇压六镇起义中权势日隆的契胡族酋长尔朱荣以此为籍口,遂率部兵攻入洛阳,拥立元子攸为帝,是为孝庄帝,并把胡太后和元钊沉死黄河,又在河阴杀王公卿士2000多人,史称"河阴之役",尔朱荣专制朝政.永安三年(530年)九月,孝庄帝不甘心充当傀儡,设计诛杀了尔朱荣.尔朱荣之侄尔朱兆又带兵入洛,废杀庄帝,另立元恭为帝,是为节闵帝.这时,从河北返回山西的六镇镇兵又在其首领高欢的领导下,多次起义.尔朱兆当政后,为了稳固他在山西的统治,遂答应了高欢欲将20多万镇兵仍带回河北就食的请求.高欢脱离了尔朱兆的控制后,遂在河北扩充实力,并与尔朱兆的矛盾日深.结果,高欢击杀了尔朱兆及其党羽,进入洛阳,废杀节闵帝,另立元修为帝,是为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年),孝武帝为了摆脱高欢控制,率轻骑西入潼关,投靠了关中的宇文泰,北魏分裂.
2,东魏,北齐兴亡
东魏兴亡
孝武帝入关以后,高欢遂拥立元善见为帝,是为孝静帝,又迁都邺城,史称东魏.东魏建立后,曾与西魏发生过沙苑之战,河桥之战,邙山之战等多次战争,互有胜负.武定五年(547年),高欢死,其子高澄继掌东魏大权.不久,即发生了侯景之乱.两年以后,高澄死,其弟高洋继掌魏政.天保元年(550年),高洋废东魏孝静帝,东魏亡.
北齐兴亡
高洋废魏帝后,建国号齐,史称北齐,高洋是为北齐文宣帝.文宣帝时期,是北齐的鼎盛时期.但高洋死后,土地兼并之风愈演愈烈,均田制迅速破坏.故北齐武成帝高湛曾于河清三年(564年)重颁均田令,但收效甚微.故国力日渐削弱.577年,终被北周所灭.
3,西魏,北周兴亡
西魏兴亡
北魏孝武帝入关以后不久,即被宇文泰毒死.大统元年(535年),宇文泰立元宝炬为帝,是为魏文帝,都长安,史称西魏.西魏大权遂落入宇文泰之手.宇文泰原为北魏大将贺拔岳的部属,后随贺拔岳与侯莫陈悦等入关镇压关陇起义.不久,贺拔岳与侯莫陈悦发生火并,贺拔岳被杀,部将遂推举宇文泰为首领,并击杀了侯莫陈悦,占据关中.西魏建立后,宇文泰曾建立计账(租赋预算)和户籍之法,颁布六条诏书,实行"不限制荫资,唯在得人"的选官制度,又创建府兵制度,增长了西魏的国力和军事力量.公元557年,西魏执政宇文护废西魏恭帝,立宇文觉为帝,西魏亡.
北周兴亡
宇文护废西魏恭帝后,立宇文泰嫡子宇文觉为帝,是为闵帝,建国号周,仍都长安,史称北周.北周初年,宇文护专横跋扈,先后废杀周闵帝和明帝,又于保定元年(561年)立宇文泰第四子宇文邕为帝,是为周武帝.建德元年(572年),周武帝杀宇文护,政由己出.他曾进一步整顿府兵制度,又下诏禁断佛,道二教,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度,遂使北周的国力迅速扩大.建德六年(577年),周武帝率兵出关,一举灭亡了北齐,统一了北方.
周武帝死后,其子周宣帝宇文赟继位.宣帝荒淫奢侈,政治败坏,即位二年即死,年仅八岁的儿子周静帝宇文阐即位,大权遂落入外戚杨坚之手.581年,杨坚代周建隋,并于589年灭亡陈朝,南北朝至此结束.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文化
一,哲学与宗教
魏晋的清谈与玄学
清谈与玄学是魏晋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这一时期很多士人因参与政治斗争而招致杀身之祸,于是,他们为了明哲保身,便不敢预闻政事,而是采用过去"清议"的形式,口谈玄学.但同东汉时的"清议"相比,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其次,这也是正统儒家思想进一步衰落的产物.随着西汉和东汉王朝的相继覆亡,儒家学说所宣扬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正统思想受到沉重打击.于是,一些人便冲破儒家思想的桎梏,寻求新的思想武器和新的精神寄托.于是,清谈玄学便应运而生.复次,玄学家们也广泛吸收了很多佛教教义,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学说.因此,可以说魏晋的清谈玄学是中国的传统思想和佛教合流的产物.
魏晋玄学的开创者是曹魏正始年间的王弼,以《老子》,《庄子》和《周易》为其主要经典,号称"三玄".他和时人何晏都崇尚老子的"贵无".认为"无"是万物的宗主,万物的"有"是由超事物之上的"无"产生的.其目的在于鼓吹与世无争,知足长乐的思想,以保持自己的既得利益.
晋惠帝元康年间以嵇康,阮籍代表的"竹林七贤"则是魏晋玄学发展到第二阶段的代表人物.他们鉴于玄学名士何晏等因党附曹爽,已身败名裂,于是便走向极端,采取撕裂名教的观点,主张达生任性,对欺世骗人的名教礼法提出了尖锐抨击.因此,嵇康被杀,阮籍也一生沉沦,很不得志.
两晋之际的鲍敬言是玄学发展到第三阶段的代表人物.他在《无君论》中反对儒家思想中君权神授的理论,认为君主是产生人间一切祸乱的根源.这种敢于和君权抗争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佛教的传播与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封建统治者的信奉宣扬和中外僧人的日益增多,佛教得了到广泛传播与发展.法显则是这一时期最为著名的中国僧人.他于后秦时期先后游历西域各国,足迹遍布今天的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等地,取回了很多佛教经卷,历时13年之久.回国后,他又写了一部《佛国记》(亦称《法显传》),记录了西行途中的所见所闻,成了今天研究中西交通的重要史料.
范缜与《神灭论》范缜是南朝齐,梁时期一位著名的反佛思想家和无神论者.他所撰写的《神灭论》是一篇反佛的战斗檄文.该文针对佛教理论中关于人的灵魂与肉体可以分离这一观点,针锋相对地指出人的形(肉体),神(灵魂)是不可分离的,即"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并将形,神之间的关系比喻成刀上的刀刃和锋利一样,认为:"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则神在哉!"这就从根本上推翻了佛教教义的立论基础,同时,也使唯物主义思想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
二,史学
三,文学艺术
四,科学技术
数学.魏晋时期最著名的数学家是刘徽,撰有《九章算术》和《重差》(即《海岛算经》)等.南朝刘宋的祖冲之则把圆周率π值精确到了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是当时最精确的数值.
医学.西晋名医王叔和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析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被后代从医者视为经典.
农学.北魏贾思勰所撰《齐民要术》是当时最为著名的一部农书,是今天研究古代农业经济的重要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史(下)
第一章,隋朝:第二次大一统的开端
第一节 隋朝的建立和大一统局面的实现
隋朝的建立者杨坚之父曾任西魏府兵的十二大将军之一,晋爵隋国公.杨坚不仅娶北周大贵族独孤信之女为妻,历任北周要职,而且还把女儿嫁给了周宣帝为皇后,故在朝廷形成了一个有力的政治集团.宣帝死后,年仅八岁的周静帝即位,杨坚遂在其党羽的支持下入宫辅政.
平定三总管之乱 杨坚辅政后,北周政权岌岌可危.于是相州总管尉迟迥,益州总管王谦和郧州总管司马消难相继起兵叛乱.但均被杨坚迅速平定.大定元年(581年),杨坚逼周静帝禅让帝位,建国号隋,改元开皇,杨坚是为隋文帝.
开皇八年(588年),隋文帝以其次子杨广和大臣杨素为统帅,率兵50余万,大举伐陈.次年,隋兵攻入建康,俘获了陈后主陈叔宝和宠妃张丽华,陈亡.于是从东晋十六国以来长达近三百年分裂割据的局面至此结束,为中国封建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唐朝的昌盛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二节 隋朝的统治体制与社会经济
一,统治体制
1,改革官制
隋文帝即位之初,即在中央建立了三省六部制:即内史省,长官内史令,负责起草政令,为决策机构;门下省,长官纳言,负责审议政令,为审议机关;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和左右仆射,负责执行政令,为执行有机关.尚书省下又设吏,民,礼,兵,刑,工六部,长官尚书,分别执行各项行政事物.三省长官皆为宰相,且相互牵制,遂使皇权大为加强.另外,又把自东汉以来地方机构实行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并规定九品以上的地方官一律由中央吏部任免,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2创立科举制度
隋朝建立之初,隋文帝即下诏废除九品中正制.开皇十八年(598年),又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隋炀帝即位"始建进士科",科举制至此确立.这就扩大了国家选拔人才的范围,促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加强.
3改订律令
隋文帝在位期间曾制订了一部新的刑律,名曰《开皇律》,律文500条,具有删繁就简和化重为轻的特点,实是法制史上的一大进步,亦对后世发生了深刻影响.
4整顿府兵制度
开皇十年(590年),隋文帝诏令"凡是军人,?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ff9999'>上な糁菹?垦田计账,一与民同"(《隋书•高祖纪》).从此,府兵制与均田制紧密结合,更具有兵农合一和寓兵于农的性质.又设立了府兵的最高机构十二卫和基层组织骠骑府,炀帝时又改为鹰扬府,使府兵制的组织机构更加完善.
5继续实行均田制
开皇元年(581年),隋文帝即颁布了继续均田的诏令:即丁男一人受露田80亩,桑麻田20亩,妇人受露田40亩,一夫一妇受田共140亩.奴婢受田依良人,但官吏之家最多限300人,平民之家最多限60人.丁牛一头受田60亩,仅限4牛.官吏按品级高低可受永业田,多者百顷,少者30顷,可世代相传;又可受1-5顷职分田,其地租可作为俸禄补充;还可获得数量不等的公廨田,其地租可作办公费用.
6颁定租庸调制
隋初的租调制规定,丁男一床每年纳租粟三石,调绢一匹,绵三两或调布一端,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役30天.开皇三年(853年),又把成丁年龄由18岁延至21岁,调绢一匹(4丈)减为2丈,股役由30天减为20天.并允许"民年五十,可输庸代役".即年满50岁以上的丁男,如不愿服役,每天可折绢3尺,折布3.75尺缴纳,是为"庸".
7"大索貌阅"与"输籍定样"
鉴于南北朝以来,广大农民为了逃避赋役,或诈老诈小,或依托豪强,或潜逃流亡,脱离户籍.开皇五年(585年),隋文帝下令"大索貌阅":即根据年龄和体貌特征,检查户籍,发现隐瞒不实者,地方官就要判罪.另外,又颁布"输籍之法":即国家按财产的多少,划分户等,作为定样,颁布全国,然后再规定各等民户所应负担的赋役数量,并从轻定额,旨在同豪强地主争夺剥削对象和劳动人手.
第三节 隋朝的短命及其原因
一,隋文帝评价
有人认为隋文帝代周建隋,灭亡陈朝,统一全国,又大力改革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迅速建立了一个统一的专制集权的封建帝国,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后来唐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其历史功绩应予充分肯定.但有人却认为隋文帝在灭陈以后,由于由俭变奢,恣意享乐;听信谗言,重用奸佞;又严刑峻法,淫刑滥杀,制造冤狱,诛除功臣,废立太子,终于加剧了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和阶级矛盾,导致了隋朝的短命而亡,其严重过失也是不能抹煞的.
二,隋炀帝其人及其评价
隋炀帝杨广是隋文帝次子.仁寿四年(604年),因在其母独孤皇后和大臣杨素的支持下,被立为太子.隋文帝死后,即帝位,改元大业,是为隋炀帝.
隋炀帝在位共14年,大致共作了以下几件事情,即在大业元年(605年)曾役使200多万民夫,营建了一座规模宏大而又富丽堂皇的东都洛阳.与此同时,又从大业元年到大业六年期间,先后修建了一条包括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和永济渠组成的南北大运河.又三次北巡,先后到达了东突厥牙帐,与启民可汗握手言欢.大业五年(609年),隋炀帝又巡行河西,到达了河西重镇张掖,并在西域设立了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从大业元年开始,他又沿通济渠和邗沟,乘龙舟三游江都.大业三年和六年,炀帝又两次派人到达流求(今台湾),"求访异俗";从大业八年(612年)开始,隋炀帝又先后三伐高丽.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隋炀帝生性残酷,弑父杀兄,滥用民力,大兴土木,又穷兵黩武,三征高丽,迅速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导致了隋朝的短促而亡.因此,隋炀帝是个不折不扣的暴君.
近年来有人却认为对隋炀帝应具体分析,不应一概否定.他的营建东都,从政治上加强了隋王朝对中原和关东地区的控制,稳定了社会秩序;他的修建运河,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遗惠后代,其功可纪;他巡行突厥和河右,加强了隋朝和突厥及西域地区的友好关系.他的三伐高丽,事出有因,不可一概斥之为侵略战争,而是带有收复失地的正义性质.总之,无论从主观动机或客观效果上进行考察,隋炀帝都应是一个想有所作为的帝王,决不能因隋朝的短促而亡而否定他的历史功绩.
第二章 唐朝:封建社会的繁荣及其向后期封建社会的转变(上)
唐前期的政治和经济
一,唐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改革官制
唐代的中央机构承袭隋制,继续实行三省六部制.除内史省改名中书省,内史令改名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纳言改名侍中外,其余名称,长官,职能和性质均同隋制.另外,在宰相设置方面,武德年间仍以三省长官充任宰相.李世民即位以后,因其曾任尚书令一职,故以后此官遂虚设不授.但皇帝却往往给一些官职较低的官吏加上"参预朝政","参知政事"和"同中书门上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头衔,使其成为宰相,而尚书省长官左右仆射则被罢相职,如未加上述头衔,就只能负责省内事务.唐初还设立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之处.始设于门下省,后又迁中书省.开元年间,又改名中书门下,堂印也改为"中书门下之印".
唐初在地主上仍实行州县或郡县两级制.唐太宗曾于贞观十年(636年)按山河形便,把全国划分为十道,开元年间,唐玄宗又增至十五道.每道置采访使或观察使等,不定期对所属州县进行巡察,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完善科举制
唐朝的科举制度更为完善.主要有常举和制举两种.常举每年十月开始,至次年三月结束.其科目有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书,明算,童子,道举等.礼部侍郎为主考官,亦称知贡举.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考试方法有帖经,诗赋,时务策等.由于唯有进士科加试诗赋,且其录取人数较明经为少,及第入仕后升迁较快,故被时人视为"士林华选",故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制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科举考试.科目极多,不定期举行,及第者可直接做官.唐朝科举及第后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要想正式步入仕途,尚须经吏部主持的铨选,故亦称"释褐试".
3,修订刑律
唐初统治者曾在隋朝《开皇律》的基础上修成了一部《唐律》.至高宗时又命长孙无忌等人对律文逐条解释,撰成《唐律疏义》一书,共30卷.此书今存,是我国古代流传至今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封建法典.该书记载《唐律》共有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等12篇,笞,杖,徒,流,死5种20等刑名,共502条律文.唐律从各个方面维持封建统治者的利益,具有显明的阶级性.但也有很多稳定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诸多规定,其社会性也是不容否定的.因此,它被誉为中华法系的代表.
4,改进府兵制
唐朝府兵制的组织机构大体沿袭隋朝,十二卫仍为最高领导机关.而基层组织则由隋时鹰扬府改为折冲府.全国共有折冲府640多个,关中地区就有261个,形成了内重外轻的军事布局.折冲府下又有团,旅,队,火等.府兵由均田农民中的丁壮充任,定期宿卫京师或戍守边防.不服役时则从事农耕,农闲则进行军事训练.府兵的征调要由中央兵部下发兵符,经与地方军政长官对勘相合以后,才能成行.遇有战事,则命将以出,战事结束,则兵散于府,将归于朝,免除了将帅专兵之弊.
5,继续推行均田制
唐代均田制规定:16至20岁的中男和20至59岁的丁男每人受口分田80亩,永业田20亩,60岁以上的老男和残废者受口分田40亩,寡妻妾受30亩.工商业者和官户的受田减百姓之半.僧人,道士受田30亩,尼姑,女冠20亩.妇女,部曲和奴婢均不受田.有爵位的贵族,任职的官僚和勋官亦可按爵位,官品和勋级的高低受不同数量的永业田,职分田和公廨田.官僚贵族的永业田和赐田可自由买卖,百姓的永业田在家人死亡而无力丧葬或?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ff9999'>上料缜ㄍ硐缯?亦可出卖.
6,颁定租庸调制
唐代租庸调规定;丁男每年缴租粟2石,户调帛2丈,绵3两或布2.5丈,麻3斤.每丁每年服役20天,如不服役,每天折绢3尺或布3.75尺,是为庸,亦称"输庸代役".
由于以上措施的相继施行,使唐初的中央集权大为加强.
二,玄武门之变
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李渊次子李世民在宫城北面的玄武门埋伏兵力,杀了他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夺取了太子地位,史称玄武门之变.
过去人们大多认为玄武门之变是唐初统治集团内部以李世民为首的进步势力和以唐高祖和李建成,李元吉代表的保守势力之间进行的一场政治斗争.但近年来却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上述观点提出异议,认为玄门之变与封建历史上屡见不鲜的争夺皇位的宫廷政变没有什么性质上的不同,看不出什么民主,进步倾向战胜专制和腐巧倾向的必然性的历史趋势.
三,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玄武门之变以后不几天,唐高祖李渊即把李世民册为太子.同年八月,高祖又主动让帝位给太子,自己则当了太上皇.李世民即位后,是为唐太宗.第二年,改元贞观,在位共二十三年.在此期间,唐太宗以隋亡为鉴戒,励精图治,在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正确的治国措施,遂使社会秩序清平安定,社会经济恢复发展,思想文化繁荣昌盛,国防力量日益强大,民族关系融洽和睦,人们遂将贞观时期誉为"贞观之治".唐太宗在贞观年间采取的治国措施大致有以下几点:即虚心纳谏,任人唯贤,重用学士,盛奖科举,重视立法,执法分允,轻徭薄赋,崇尚节俭,继续均田,大兴义仓.而对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则采取"爱之如一",和亲友好以及恩威并重和保卫边防等政策.遂使贞观时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因此,可以说贞观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不可多得的太平盛世.
贞观之治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决不是由哪个杰出人物的个人意志决定的.首先,这是唐太宗正确地总结了我国历史上治乱兴衰的历史经验的结果;是隋末农民起义斗争成果的曲折反应;唐高祖武德年间建立的各项制度也为"贞观之治"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因此,不能把贞观之治完全归结为唐太宗一人的功劳.另外,唐太宗虽为一代名君,但也有鲜明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正如他在临死前所说:"吾居位以来,不善多矣: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通鉴》卷198,贞观二十二年正月).这说明他在贞观年间的所作所为,并非均为善政,仍带有封建帝王的劣根性.因此,决不能对他一概肯定.
四,武则天与"武周革命"
唐太宗死后,他的第九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高宗即位之初,继续执行高祖,太宗时期的各项方针政策,政治,经济都得到了不断发展.但由于后来武则天的入宫,遂使政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武则天名曌,并州文水人.其父在唐初曾任工部尚书等职.贞观年间曾被纳入宫中,立为才人,赐号"武媚娘".太宗死后,入居感业寺为尼.高宗永徽五年(654年)再次入宫,被立为昭仪.第二年又被立为皇后,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死,太子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次年武则天废中宗为庐陵王,立其第四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武则天临朝称制.
武则天废中宗为庐陵王后不久,坐事贬官的徐敬业等人在扬州召募十多万人,以匡复唐室,拥立唐中宗为号召,讨伐武则天.由于仓促起兵,准备不周,很快便被平定.四年以后,唐宗室李贞父子又起兵叛乱,但很快亦被平定.与此同时,武则天又开告密之门,并重用酷吏,大杀反对派,造成了严重的恐怖气氛.天授元年(690年),她在认为时机成熟之时,遂改唐建周,正式登上皇帝宝座,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的政绩:第一,大开科举,创设了科举制度中的殿试,武举和南选,故选拔了一大批如李昭德,魏元忠,狄仁杰,姚崇,娄师德,郭元振等著名的文臣武将.第二,派兵深入西域地区,驱逐了吐藩势力,收复了龟兹,于阗,疏勒和碎叶等安西四镇,进一步加强并巩固了唐在西域的统治.第三,重视农业生产.她曾"劝农桑,薄赋徭",组织人力编写《兆人本业记》,指导农业生产,并把"田畴垦辟,家有余粮"作为对地方官陟黜的重要标准,因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第四,武则天曾通过修订《姓氏录》和大开科举制度等措施,提高了庶族官员地位,抑制了门阀士族,符合了历史潮流的发展.
但武则天生活较为奢侈,酷刑滥杀,肆意佞佛,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给政治生活带来了某些不良影响,是其不足.长安四年(704年),武则天病重弥留,宠臣张易之,张昌宗阴谋作乱,宰臣张柬之联合桓彦范,敬晖,崔玄日韦和袁恕己等五人率羽林军入宫,杀死"二张",拥立中宗即位,逼迫武则天还政于唐,是为"五王政变".次年,武则天崩.
五,唐玄宗与开元之治
景龙四年(710年),唐中宗在复位后的第六年即被韦皇后和其女安乐公主毒死,温王李重茂被立以为帝,韦后临朝称制.不久,睿宗第三子李隆基联合其姑太平公主,杀韦后和安乐公主等,扶睿宗即位.这时,太平公主又野心膨胀,企图以羽林军作乱,诛杀太子李隆基,攀登女皇之位.景云元年(712年),唐睿宗让帝位于太子李隆基,隆基即位,是为唐玄宗.玄宗先发制人,一举歼灭了太平公主集团.次年,改元开元.在开元29年期间,唐玄宗励精图治,遂使唐朝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被人们誉为开元之治.
唐玄宗在开元年间采取的治国措施大致有以下几点:1,裁汰冗官,整顿吏治.即把唐中宗和唐睿宗时由于韦后和安乐,太平公主等人的卖官鬻爵和结党营私而形成的冗官冗员,大力削减,"十去其九";又严厉制裁了一批贪官污吏,不仅澄清了吏治,而且也提高了行政效率.2,选贤任能,虚心纳谏.唐玄宗即位后,相继把富有政治才干的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韩休等任为宰相,又特别注意官吏的选任,虚心纳谏,故刷新了政治,改革了不少弊政.3,固定地税户税,整顿赋税制度.开元初年,唐玄宗把贞观初年设立的义仓改为地税,又把唐初时征时停的户税固定下来,遂使国家的赋税收入,大为增加.4,整顿户籍,搜刮隐户.开元九年(721年),唐玄宗任命宇文融为括户劝农使,检刮逃户和籍外占田,括获客户80余万,得客户钱数百万贯.5,变府兵为募兵,改革军制.唐高宗以后,由于土地兼并的迅速发展,均田制逐渐破坏,均田农民大量逃亡,府兵兵源日益枯竭.为了适应巩固边防和大开边功的需要,唐玄宗遂改用召募的办法,组建宿卫京师的"彍骑"和戍守边防的兵防健儿,极大地提高了唐朝的军事力量,收到了"人赖其利,中外获安"的效果.在此期间,唐玄宗还相继在北,东,西南和西北地区设置了十个节度使和经略使,使唐的武功达到鼎盛时期,疆域也比前大为扩大.
但开元年间唐玄宗是用加重对农民的剥削来增加国家收入的,故"府库虽丰,闾阎困矣."加之开元后期唐玄宗懒于政事,重用奸佞,对改变军制以后所形成的"内轻外重"的军事布局未能进行适时调整,因而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都正在加剧,在经济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极大的政治危机.
第二节 唐后期的政治和经济
一,安史之乱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身兼范阳,平卢和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伙同部将史思明起兵反唐,先后攻陷东西两京,战事持续了8年之久.直到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才被平定,史称"安史之乱".从此,唐王朝由盛变衰,一蹶不振.
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第一,均田制的破坏是这次叛乱发生的经济原因.自高宗以后,由于大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不仅使国家失去了大量征税的土地,也失掉了大量可供役使的农民.这样,大土地占有者就必然会和中央政府发生尖锐矛盾.于是,这部分势力自然也就成了安史叛乱的社会基础.安史之乱正是在大土地私有者的积极支持下发生的.
第二,府兵制的破坏和节度使的设立是安史之乱发生的军事原因.如上所述,由于募兵制的兴起和节度使的设立,形成了内轻外重的军事布局,这就为安史之乱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三,天宝年间,以唐玄宗为首的统治集团的骄奢淫佚,为安史之乱提供了可乘之机.唐玄宗在天宝年间懒于政事,贪图享乐,宠信宦官高力士和奸相李林甫及杨国忠等,致使吏治大坏,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也日趋激烈,安史之乱由此发生.

相关话题/中国古代史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串讲讲义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 根据考试大纲的相关要求,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基本发展线索,我认为在中国古代史的复习中应当牢牢抓住以下这些内容。因为今年是首次全国命题,所以很难对命题作出一种有把握的推测,而且对于考生来说,应考的唯一法门就是全面地复习,而不是去盲目地对试题本身进行任何猜测。下面所列的内容基本上是严格按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9
  •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1.郡县制;中国古代继宗法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秦汉。秦始皇把全国划分为36郡,下设县,长官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是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史称郡县制度。这一制度对巩固我们祖国的统一,对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在此后两千多年的封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
  • 张传玺中国古代史要重要问题解答汇编
    张传玺中国古代史要重要问题解答汇编 1,商鞅为什么变法?变法的内容是什么?其政治、社会作用怎样? (提示)商鞅变法的原因:①战国初年,秦是一个由贵良统治的国家,国力很弱,因而要变法图强、提高其政治地:立。②旧的土地制度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急待改革.公元前359年和前350年,商鞅主持两次变法:第一次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6
  • 中国古代史重要名词解释
    母系氏族公社 母系氏族公社是以母亲的血缘关系结成的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它是在血缘家族进一步发展、逐步形成氏族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世界各民族普遍经历的阶段。母系氏族公社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达到繁盛,并开始逐步为父系氏族公社所取代。 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
  •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详文解释
    一.重要名词 大索貌阅:隋政府为了加强对人民控制,增加赋税收入的一项措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索貌阅。即查对户口,并按户籍上的年龄与本人外貌相核对,看是否年龄故意报大报小,以逃避赋役。同时也清查没有报入户籍的人,不实者加以处罚,并鼓励互相检举。大索貌阅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也有利于加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15
  •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考研资料(超详细)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超详细) 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 一、知识归类 Ⅰ 科学技术篇 1、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及其西传 ⑴造纸术 ①西汉先后出现絮纸和麻纤维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 ②东汉宦官蔡伦于105年改进造纸术,制造植物纤维纸。 ③造纸术6世纪传到朝鲜、越南和日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10
  • 北京大学2005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1、《续资治通鉴长编》 2、井田制 3、葵丘之会 4、限民名田5、九品中正制 6、《元和郡县图制》 7、南衙北司之争 8、庆历新政 9、探马赤军 10、票拟二、论述题(每题20分)1、汉武帝财政改革措施及作用2、隋唐以后赋役制度的主要变化3、唐代周边主要少数民族及其活动4、元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西南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南开大学2004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复试
    一.你读过哪些本专业的学术著作?请对其中的一种进行评论,并试对其中的某些重要问题或观点谈一谈自己的看法。(限800字以内)(60分)二.就你所接触的材料和知识,试谈历史学或中国古代史专业的发展趋势。(限800字以内)(40分)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中国古代史一、名词解释(40%) 胡服骑射 董仲舒 河阴之变 府兵制 永贞革新 唐蕃会盟 绍兴和议 徐光启 萨尔浒之战 四库全书二、简述题(30%,每题各占15%) 1、简析秦朝灭亡的原因。 2、简论赵匡胤。三、1988年,费孝通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就“中华民族”问题发表演讲,提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华中师范大学1999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华东师范大学1999年中国古代史一、名词解释:(42) 周公旦 算缗与告缗 府兵制 猛安谋克 东林党 乾嘉学派二、问答题 1、简述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对北宋历史的影响。(28) 2、试述春秋、战国为“古今一大变革之会”说。(30)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中国古代史一、名词解释(35%) 夏商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河南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中国通史(1949年之前)一、名词解释: 1.氏族公社2.楚汉之争3.八王之乱4.《唐律疏议》5.猛安谋克6.中国共产党第7次代表大会二、简答: 1.简述春秋时期井田制崩溃的必然性。2.简述东汉田庄经济。3.简述唐太宗和贞观之治。4.简述明朝初期加强君主集权的政治措施。5.简述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安徽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一。名词解释 1.仰韶文化 2.甲骨文 3.府兵制 4.<大唐西域记> 5.庆历新政 6.摊丁入亩二.简答题 1.简评韩非的法家学说. 2.简述汉武帝的经济政策及其作用. 3.简析唐朝三省制及其职能. 4.分析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三.论述题 1.试述中国古代儒学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 2.论述明初专制主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