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交通控制内容:交通出人口方位、停车位;
(e)城市设计引导及控制:对城市重要地段的地块,需对地块内建筑的形式、色彩、体量、风格提出设计要求;
(f)配套设施体制:生活服务设施布置,市政公用设施、交通设施和管理要求。
在以上控制内容中的前五项属地块控制指标可分为规定性和指导性两类。规定性指标必须严格遵照的指标;指导性指标是参照执行的指标,其目标是贯彻发展规划和开发控制的意图,将控制要素具体为布局引导。为修建性详细规划与建筑设计提供依据,引导城市建设有序进行。
地块规定性指标一般为以下各项:
(a)用地性质:规划用地的使用功能,可根据用地分类标准进行标注;
(b)用地面积:规划地块划定的面积;
(c)建筑密度:即规划地块内各类建筑基底占地面积与地块面积之比,通常以上限控制;
(d)建筑控制高度:即由室外明沟面或散水坡面量至建筑物主体最高点的垂直距离;
(e)建筑红线后退距离:即建筑相对于规划内道路红线后退的距离。通常以下限控制;
(f)容积率:即规划地块内各类建筑总面积与地块面积之比。容积率可根据需要制定上限和下限。容积率的下限保证地块开发的效益,可综合考虑征地价格与建筑租金的关系,根据不同的用地性质来决定,防止无效益或低效益开发造成的土地浪费。容积率上限防止过度开发带来的城市基础设置超负荷运行;
(g)绿地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规划地块面积的比率。通常以下限控制。这里的绿地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道路红线内的绿地)不包括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公共绿地内占地面积不大于百分之一的雕塑、水池、亭榭等绿化小品建筑可视为绿地;
(h)交通出人口方位:规划地块内允许设置出入口的方向和位置。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指标:机动车出入口方位:尽量避免在城市主要道路上设置车辆出入口,一般情况下,每个地块应设1—2个出入口;禁止机动车开口地段:为保证规划区交通系统的高效安全运行,对一些地段禁止机动车开口,如主要道路的交叉口附近和商业步行街等特殊地段;主要人流出入口方位:为了实现高效、安全和舒适的交通体系,可能会有必要将人车进行分流,为此规定主要人流出入口方位。
(i)停车泊位及其他需要配置的公共设施。停车泊位指地块内应配置的停车车位数,通常按下限控制。其他设施的配置包括:居住区服务设施(中小学、幼托、居住区级公建),环卫设施(垃圾转运站、公共厕所),电力设施(变电站、配电所),电信设施(电话局、邮政局),燃气设施(煤气调气站)。
指导性指标一般为以下各项。
(a)人口容量:即规划地块内部每公顷用地的居住人口数,通常以上限控制;
(b)建筑形式、体量、色彩、风格要求;对规划区重点地段的建筑形体和布局应进行特别控制,(包括广场控制线、绿地控制线、裙房建筑控制线、主体建筑控制线、建筑架空控制线、建筑高度控制范围、建筑颜色等具体指标)。
(c)其他环境要求。
(四).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成果要求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成果分为文本和图纸两部分。
(1)文本内容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文本应包括土地使用与建设管理细则,以条文形式重点反映规划地段各类用地控制和管理原则及技术规定,经批准后纳入规划管理法规体系。具体内容如下。
(a)总则:制定规划的目的、依据及原则,主管部门和管理权限
(b)各地块划分及规划控制的原则和要求
(c)各地块使用性质划分和适建要求(适建、不适建、有条件适建的建筑类型)
(d)各地块控制指标一览表
(e)建筑物后退红线距离的规定
(f)相邻地段的建筑规定
(g)市政公用设施、交通设施的配置和管理要求
(h)奖励和惩罚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文本后应附地块控制图则,旧城改造区控规应附基础资料汇编。
(2)图纸内容(图纸比例为1/l000一1/2000)
(a)用地现状图:土地利用现状,建筑物现状、人口分布现状、市政公用设施现状,(必要时可分别绘制)。
(b)用地规划图:规划各类用地的界线,规划用地的分类和性质、道路网布局,公共设施位置。
(c)地块指标控制图:用表格形式标出地块编号、地块面积、用地性质、主要出入口方位、建筑密度、容积率及地块内有特殊需要的控制指标。
(d)道路交通及竖向规划图:确定道路走向、线型、横断面、各支路交叉口坐标、标高、停车场和其他交通设施位置及用地界线,各地块室外地坪规划标高,必要时可分别绘制。
(e)工程管网规划图:各类工程管网平面位置、管径、控制点坐标和标高,必要时可分别绘制,分为给排水、电力电讯、煤气、管线综合等。
(f)地块划分图:标明地块划分具体界线和地块编号(和文本中控制指标相对应)。标高内容可视具体情况区别对待,旧城改造区可不设此项内容 。
二、修建性详细规划
修建性详细规划以上一个层次规划为依据,将城市建设的各项物质要素在当前拟建设开发的地区进行空间布置。它是直接联系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重要环节,在大中城市,它往往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后续。
(一)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内容
(a)建设条件分析和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b)建筑和绿地的空间布局、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
(c)道路系统规划设计;
(d)绿地系统规划设计;
(e)工程管线规划设计;
(f)竖向规划设计;
(g)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效益投资。
(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方法
(1)收集资料:除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资料外,还应增加控制性详细规划对本规划地段的要求,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资料,各类建设工程造价等资料。
(2)方案比较
(3)成果制作
(三)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成果
(1)规划说明书
(a)现状条件分析;
(b)规划原则和总体构思;
(c)用地布局;
(d)空间组织和景观特色要求;
(e)道路和绿地系统规划;
(f)各项专业工程规划及管网综合;
(g)竖向规划;
(h)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一般应包括以下各项:总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住宅建筑总面积,平均层数,容积率,建筑密度,住宅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
(i)工程量及投资估算。
(2)图纸
(a)规划地段位置图:标明规划地段在城市的位置以及和周围地区的关系;
(b)规划地段现状图:标明自然地形地貌、道路、绿化、工程管线及各类用地和建筑的范围、性质、层数、质量等,图纸比例为1/500-1/2000。
(c)规划总平面图:标明地形地貌、规划道路、绿化布置、及各类用地的范围和建筑的轮廓线、用途、层数等,图纸比例为1/500-1/2000。
(d)道路交通规划图:标明道路控制点坐标,道路断面,交通设施,图纸比例为1/500-1/2000;
(e)竖向规划图:用等高线法或标注法规划后的地形地貌等,图纸比例为1/500-1/2000;
(f)市政设施规划图:标明市政设施的走向、容量、位置,相关设施和用地,图纸比例为1/500-1/2000;
(g)绿化景观规划图:标明植物配置的种类、景点的名称,图纸比例为1/500-1/2000;
(h)表达规划意图的透视图或鸟瞰图。
第二节 城市设计概论
一、城市设计自古有之
自从人类开始自觉建设聚居地(城镇)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原始的设计意识。例如,经考古发现。距今4000年前我国仰韶文化的氏族公社时期,西安半坡村就有原始的“分区”思想。古代以来,无论中外,都留下了一系列城市设计的杰作和丰富的设计经验,成为我们共同的宝贵财富,例如古希腊时期的雅典卫城、普南城,文艺复兴时期的罗马圣彼德广场、威尼斯圣马可广场,拿破仑时期的法国巴黎改建规划,以及我国唐代的长安城规划、宋代的平江府规划、明代的北京城规划等。至于近代的优秀范例则更多,如美国华盛顿的首都特区、澳大利亚的堪培拉规划、巴西的巴西利亚规划、法国巴黎的德方斯中心区规划、北京的天安门广场规划等等。大量二次世界大战后建设的新城、新居住区、娱乐旅游区等也不乏优秀的设计作品。因此有人认为,城市设计作为一种自觉与不自觉的观念,自古有之。
二、现代城市设计的背景
城市设计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其理念与方法(包括技术)是不断发展的。现代城市设计起源于产业革命后工业社会及现代工业城市的出现,它与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方法的发展以及现代工程技术和现代建筑运动的发展休戚相关。20世纪以来,如果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界,城市设计的发展可以明确地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以功能和技术为主要特征的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步走向以“人文”、“人本”为主要特征。现代城市设计的主流是,理论(理念)更趋于符合人性的境界,技术和手段也更趋近于先进和科学。
这种趋向产生的主要背景是:
(1)城市功能日趋复杂
城市中的社会、经济、交通、文化、科技、旅游、娱乐等职能的发展,使现代城市日益成为网络系统错综复杂的有机实体。城市设计要解决比古代乃至近代更为复杂的问题。
(2)技术进步的巨大作用
现代工程技术的极大进步,如超高层、大空间的建筑技术,多层立体式的道路交通体系,大跨度而轻巧的桥梁技术,新颖而多彩的建筑材料,各种新光源的采用,为现代城市设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手段和条件。
(3)后工业社会的各种变化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生态环境优化的要求、可持续发展的自相给城市设计带来新的因素和各种影响。“绿色设计”开始成为新的趋势和时尚。例如荷兰环形城市的“绿心”设计和智能型的商务中心,澳大利亚堪培拉中心区的新设计等,都体现了这种思想。
(4)“人性回归”的重要影响
“以人为核心”作为现代城市设计的基本理念已成为主流,这是对历史上曾经以神明、权力、金钱为核心的、旧的城市设计理念的反叛。它主要体系在,所创造的城市物质空间环境应该是:环境宜人——受人喜爱;为人所用——内容引人;人的尺度——亲切近人;人在其中——人景交融。这里所指的人是公众。理念的核心是“为市民公众服务”,而不是为少数人服务。上海外滩沿江设计、人民广场设计等近年国内出现的许多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都体现了这样的思想。
(5)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
从古代以至近代,城市规划与此同时城市设计往往并没有明确的确区分,这是因为过去的城市,无论规模、职能、结构以及种种城市问题,都没有现代城市那样复杂。
现代城市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以来现代大城市的大量出现,使现代城市规划发生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突出表现在:影响城市发展的社会经济因素日益复杂;区域发展战略及各种政策和管理机制的作用日益重要;新的技术和手段使规划的方法论发生了变化。现代城市规划趋于综合和宏观,更具战略性和计划性,与以塑造城市物质空间环境为主的城市设计日益有所分野。
即使如此,现代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仍然是密切结合的,城市设计虽然有它相对独立的设计内容和工作,但它的理念、构思、方法始终结合于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是现代城市规划的三个重要支柱之一,另外两个支柱是城市研究和城市管理。
三、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城市规划为城市设计提供指导和框架;城市设计为城市规划创造空间和形象。也可以说,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继续和具体化。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共同点是:(1)两者的基本目标和指导思想的一致性;(2)两者都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特点;(3)两者在工作方法上都需要多部门、多专业的协调与合作。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相异点见下表:
城市设计 |
城市规划 |
战术性(详细规划、总图设计)
微观 三维 形体环境为主 设计性质 指导性(概念图、导则) |
战略性(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 宏观 二维 社会、经济、环境要素为主 计划性质 法定性(图则、文本) |
四、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城市设计为建筑设计提供指导和框架;建筑设计实现、完善和丰富城市设计。
1、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不同
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设计对象不同。城市设计的对象是城市的全部空间,从空间角度可划分为市区、分区、地区、地块、地带等;建筑设计的对象是建筑本身和周围环境。
(2)设计的层次不同。城市设计介于规划与修建设计之间,属于规划设计范畴,比例尺一般为1/1000或1/2000(最大为1/500);建筑设计属于修建设计范畴,其图纸直接指导施工。
(3)设计深度不同。城市设计一般作到方案或概念性设计的深度,但应表达出形体空间的具体形象;建筑设计应作到技术设计和施工图。
城市设计的性质,决定了它还要为除了建筑设计以外的绿化设计、小品设计、道路家童设计、广告、灯光等一切公共空间内的专项设计提供指导,目的是为了塑造出完整、完美而和谐的城市空间环境。
2、建筑师的“城市设计观”
塑造美好的城市空间环境,是规划师与建筑师的共同职责。很多情况下,建筑师要参与甚至主持城市设计工作,因此高等院校的建筑学专业应把城市设计作为重要的核心课程之一。建筑师的城市设计观应首先建立两个观念:(1)整体观念,即正确处理建筑与其所处城市空间的关系,建筑是城市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2)环境观念,即尊重自然环境,尊重历史人文的脉络,尊重周围存在的物质空间环境,使建筑与环境相融合。
3、城市设计对建筑设计的指导(或制约)
这种指导(或制约)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定位,包括建筑物在特定空间中的地位、方位以及主要出入口等。
(2)定量,主要是建筑体量与空间环境的容量相适合。
(3)定形,主要是形式,也包括风格等。
(4)定调,主要是色调,也包括格调、韵律等。
城市设计不应过分干预建筑创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应该为建筑师的创作留有足够的饿余地。在没有城市设计的条件下,建筑师也应该发挥自身的“城市设计观”,自觉地考虑并处理好建筑与城市空间的关系。
总之,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是密切合作的关系。
五、城市设计的要素
关于城市设计的要素,国外的几种归纳可以作为参考。
美国的K.林奇教授通过对城市公众的意向调查,归纳了城市设计的五项要素,即边缘(edge)、街道(street)、区域(district)、节点(node)、标志(landmark)。抓住这五项要素的设计,就能够创造出好的城市印象(Urban Image)。
日本的城市设计有20项主题,即远眺、散步道、标志、历史文物、水边、小品、中心公园、路标、花园道、水、街景、艺术品、商业街、立面、广场、趣味、街角、照明、林荫道、广告。
英国的“城市设计小组”总结的关于“好的城市设计”的主要概念有:(1)创造“场所”(place);(2)多样性(variety);包括多样性的形式(form)、式样的类型(type);(3)连贯性(contextual);(4)渐进性(incremental);(5)人的尺度(human scale);(6)通达性(accessibility);(7)易识别性(legibility);(8)适应性(adaptability)。
掌握这些要素,结合城市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同时要充分考虑地方和民族的特点,可以创造出各具特色的城市空间环境。
六、城市设计的渐进性
城市的建设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这决定了城市设计不同于其他工程身机的特点,即它的渐进性。渐进性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1)城市设计和实施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会有所改变、补充、完善,因此,设计应考虑阶段性。
(2)由此而带来的是,城市设计必须为以后的 修改、补充、完善留出足够的余地,相信后人会作出更好的“补壁”。在此方面,古今中外的历史上不乏佳作,例如北京天安门广场和华盛顿首都特区,都经历了长期的渐变过程。
主要参考文献
[1]阮仪三(主编):城市建设与规划基础理论,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2]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商务印书馆,1995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
[40]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解说,1991年。
[5]《城市规划》编辑部:《城市设计文库》,1998。
[6]徐思淑、周文华:《城市设计导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7]夏祖华、黄伟康:《城市空间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1992。
[8]王建国:《城市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9]F.吉伯德著:《市镇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10]居住区详细规划课题组:《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11]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12]金广君:《图解城市设计》,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13]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第八章 城市规划的运行与管理
第一节 城市规划运行体系
城市规划的运行过程整体上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城市规划的编制过程,一是城市规划的实施、管理过程。城市规划的编制过程其实就是为了获得一个既符合城市发展规律,又符合人类愿望的未来图景的城市未来发展的模拟过程;城市规划实施、管理就是通过城市建设活动的展开这一途径,使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发挥作用,引导城市发展的过程。
尽管城市的产生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但是直到20世纪初叶,城市规划才逐渐成为政府行政管理的一种职能,这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一个国家的城市规划运行体系一般包括规划法规、规划行政、规划编制、城市开发控制四个基本方面(子系统)。其中规划法规是现代城市规划运行体系的核心,为规划行政、规划编制、开发控制提供了法定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