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基础王浦劬第二版笔记(9)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27


    另一方面,政治文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政治文化是在政治活动中产生的,但其根源却是社会生产方 式和由它决定的社会政治关系。社会的生产方式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的,因而,社会的政治关系也会或迟或早地发生改变。所有这些,都决定着政治文化不可 能一经生成就不再改变。这说明政治文化具有变动性。因此,政治文化的稳定性只是相对而言的。
3、政治文化具有内部结构性
如果将某个社会的政治文化看作是一个整体,其内部有差异性的政治文化,相对于整体文化来说则是亚文化。一个政治 体系中政治文化内部通常存在三种亚文化:主导型政治文化,即代表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总的政治心理倾向、政治价值取向的亚文化;次主导型政治文化,即同主导 型政治文化相协调的亚政治文化;反主导型政治文化,即与主导型政治文化相对抗、相冲突的亚文化。
    这些不同的亚文化的存在,构成了政治文化的内部结构性。
第二节:政治文化的类型和构成要素
        一、政治文化的类型
               1、不同社会性质的政治文化
按照不同社会性质,可以把政治文化划分为剥削阶级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就剥削阶级社会政治文化来看,历史上有奴隶主阶级的政治文化、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文化和资产阶 级的政治文化。其基本特点是:它们都是以私有制为经济基础,以剥削阶级对于劳动人民的政治压迫为背景形成的;不同的剥削阶级政治文化都是维护剥削阶级利益 的,但是,不同的剥削阶级也有其政治文化个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相对于先前的剥削阶级来说,后出现的剥削阶级政治文化总有某种相对进步性;即使在剥削阶级 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社会政治文化结构中也必然包含被剥削阶级所创造的政治文化。
    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文化是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它建立在社会主义经 济关系和人民民主的政治基础上,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的政治思想和由此形成的政治心理的有机总和,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政治文化。就其内容来看,它 包含着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和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原则;包含着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参政议政,一切国家机关忠实 地为人民服务,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民主观与法治观;包含着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至上,个人利益、不同群体利益、政治团体利益服从于社会整体利益的集体主义 基本价值标准。
2、不同参政态度的政治文化
按照社会成员对于政治参与的不同态度,可以划分为参与型的政治文化和服从型的政治文化。
    在参与型政治文化中,人们在心理和思想上比较认同的是民主、平等的观念。推行这种政治文化的政治体系往往通过民主政治的方式为公民提供参与政治的途径。
    在服从型政治文化中,人们在心理和思想上民主观念与平等思想就较为淡薄,政治体系也不会为多数人参与政治提供途径。
3、亚文化间不同关系的政治文化
按照特定政治文化中不同亚文化之间的关系状况,可以把政治文化划分为冲突型政治文化、协调型政治文化和混合型政治文化。
    冲突型政治文化是指在整个政治文化系统中,各亚政治文化之间是冲突关系。协调型的政治文化是指在整个政治文化系统中,各亚政治文化之间是相互协调、相互融合的。
    混合型政治文化是指在整个政治文化系统中,各亚政治文化的相互关系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有些亚政治文化相互是冲突的,有些亚政治文化相互是协调的。另一种情况是,各个亚政治文化之间的界限是模糊不清的。
4、不同发展阶段的政治文化
按照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把政治文化划分为传统的政治文化与现代的政治文化。
    所谓传统型的政治文化,是指以自然经济为基本经济方式,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社会中流行或占主导 地位的政治心理、政治思想的总和。传统型的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专制主义和等级观念。官本位和政治特权是社会的普遍政治观念。人们缺乏主体意识和竞争意 识,崇尚的是宗教信仰、领袖崇拜。
    与传统型政治文化相对立的是现代型政治文化。这种政治文化是与市场经济、民主法制相适应的政治心理与政治思想的总和。在现代型的政治文化中,民主法制、平等自由成为核心内容,社会认同的是政治业绩和专业知识,人们普遍具有创新、开放和竞争意识。
二、政治文化的构成要素
              1、政治认知
政治认知是政治行为主体对政治生活中的各种人物、事件、活动及其规律方面的认识和判断,它是政治主体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政治认知来源于长期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成员本人的政治实践活动和过程,在这些活动和过程中,政治成员逐步形成对于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并且积淀为特定的政治心理和思维定势。
    政治认知因素构成了人们对于政治现象进行分析、判断并且选择行为目标和方式的基础和知识前提。
2、政治情感
 政治情感是政治行为主体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政治人物等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伴随着人们的政治认知过程所形成的对于各种政治现象的好恶之感、爱憎之感、美丑之感、亲疏之感、信疑之感等等。
    政治情感由两个层面构成。其较低的层面是政治情绪,它是政治行为主体依据其政治期望和需求的满 足程度而产生的暂时性的主观体验,可以是积极和肯定的情绪,也可以是消极和否定的情绪。其较高的层面是政治感情,它是政治主体在对于政治关系的认知过程中 产生的一种复杂而稳定的心理感觉。
    政治情感产生于政治认知和体验,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于政治现象的感情的倾向性。政治情感是政治心理的重要过程,是政治生活的感情纽带,也是政治动机和态度形成的感情基础。
  3、政治评价
 政治评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偏好、价值、准则和信条,对于政治现象或者政治体系进行的公开明显的,或者含蓄内在的价值判断。
    政治评价主要包含政治评价的价值标准和实际政治评价的过程两个方面。
    政治评价的价值标准来源于人们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观念,也可能是人们的社会观念和实际生活体验的转移,由此形成了对于特定政治制度、规则、行为、政策和人物的偏好和追求。
    实际政治评价过程,是政治生活中社会成员运用自己的政治价值标准评价政治现象的过程,这个过程亦是一个政治心理体验、感受和形成巩固的过程,是政治心理和政治文化构成或者强化的重要因素。
第三节:政治文化的作用
          一、政治文化规定着政治生活的方向
 政治文化规定着政治生活的方向。一定的政治文化既反映了政治行为主体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价值取向,也反映了他们对政治关系的本质和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政治文化支配着政治行为主体的活动方向,进而规定着政治生活的发展方向。
二、政治文化规范社会成员的政治行为
政治文化规范着人们的政治行为。政治行为主体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价值直接影响着他们行为的性质、类型和目标,同时,政治文化形成的政治原则、规则、制度则规范着政治行为主体的活动模式。
三、政治文化影响着社会政治的变革
 政治文化影响着政治生活的变革。政治文化中包含着对现实政治制度的性质及其运行机制的认识。如果政治行为主体对于旧有制度和运行机制有正确的认知,并形成改革的政治动机与价值取向,这时,政治文化就成为促进政治生活变革的力量。反之,政治文化就会阻碍变革。
第四节:政治社会化
        一、政治社会化的含义
             1、政治社会化含义的不同理解
 关于政治社会化,具有不同的定义,有学者认为政治社会化是学习和获得政治价值取向和政治行为模式的发展过程; 有学者认为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获得有关上政治传统习惯、政治角色以及与此相关的行为和知识的过程;有学者认为,政治社会化是一个社会中负责教育的机构有 目的地进行的政治意识、政治价值的灌输过程;也有学者认为,所谓政治社会化,就是社会的上一代向下一代人传递其政治文化和知识的方式。
    对于政治社会化的这些理解,其实是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于政治社会化含义的解释。而作为对于社会成员政治认识和政治文化形成过程的解释,则缺乏对其动力和基础的论述。
2、政治社会化含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解
 按照政治社会化的本质内容,结合其它政治学者关于政治社会化的定义,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的观点出发研究政治社会化,可以将政治社会化的含义确定 为:在特定的社会政治关系和政治条件下,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实践的基础上,借助于特定的媒介和工具,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政治能力,并形成一定的政治心理和 政治思想即政治文化的能动过程。
二、政治社会化的特点
               1、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政治实践的过程
政治实践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其主要表现在:
    (1)人们是在政治实践的基础上获得政治知识的。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政 治实践获得政治知识,也可以通过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学习和教育等方式获得前人和他人从事政治实践而总结的政治经验和知识。但是,就其本源来讲,无论以何种方 式进行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其基础都是人们的政治实践。
    (2)人们的政治文化是通过政治实践来检验的。人们的政治实践及其后果,是检验、坚持、调整乃至改变其政治心理和认识的唯一标准和最强大的动力。
    (3)人们的政治文化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随着社会政治的发展,人们的政治实践在不断的发展,正是在此基础上,人们不断获得对于政治的新的认识、新的感受和新的评价标准,从而逐步形成了新的政治文化。
  2、政治社会化的是社会成员与环境之间主客观相互作用的过程
 个体的政治社会化是在既有的特定社会政治关系中进行的。对于个体来说,既定的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政治过程,作为传统的政治风俗、习惯,已成为社会意识 形态的政治思想,都是一种客观存在,会对他的主观心理和思维产生作用。因此,不同时期、不同政治环境下的政治社会化,必然具有不同的客观前提、条件和内 容。而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实际是社会成员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3、政治社会化是个体成长为政治人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是单个社会成员学习政治的过程。在家庭、学校、政治组织,特别是大众媒介的影响和作用下, 个体开始对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政治关系有所了解,并形成初步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政治情感、政治价值以及某些政治观念。个体会利用这些心理与观念进行 逻辑推理,并依据政治实践和周围的政治人、政治组织的评价来验证。
    政治社会化完成后,个体即成为政治人。此后,个体的政治心理、政治思想在遇到重大的政治事件时,还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政治再社会化的过程。
4、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传习过程
 政治文化和政治社会化是现实政治生活中两个密不可分的因素。政治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但是,政治文 化的这种影响和作用又必须通过政治社会化的方式实现。个体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也就是政治共同体内部的政治文化的传习、延续和变革的过程。政治文化是政治社会 化的重要内容,政治社会化则是政治文化传播和继承的外在形式。
三、政治社会化的媒介和影响因素
             1、政治社会化的媒介
 政治社会化必须借助于各种媒介才能实现。这些媒介主要有:
    (1)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个体政治社会化的起点。家庭对个体政治社会化发生作用主要是在儿童时期。虽然家庭不是一个政治团体,但它却对个体的政治价值、政治行为模式产生重要影响。
    (2)学校。学校教育阶段是个体完成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在政治社会化方面,学校显然要比家庭更为系统、更具有权威性。
    (3)政治象征。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国旗、国徽、国歌、政治领袖的肖像等,具有特定的政治象征意义,是承载政治意义的政治符号。这些政治符号会通过反复不断的心理刺激,引导并且固化人们的政治观念和政治意识。
    (4)政治组织。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个体通过参与政治组织的活动,或加入政治组织而获得一定的政治信仰、政治主张、政治观念。
    (5)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包括报纸、广播、杂志、电视、书籍、电脑互联网等信息载体,它具有传递迅速、超越时空、覆盖面广等特点,不仅能传播政治文化,促进共同的政治心理的形成,而且还能改造政治文化,引导政治朝更为健康的方向发展。
2、政治社会化影响因素
研究表明,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对个体政治社会化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
    (1)利益因素。利益因素在个体政治社会化中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任何政治社会的成员都会依据切身的利益去选择和接受某种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思想的。
    (2)权力因素。权力因素在个体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影响通过两方面体现出来。一是政治权力既可以 为社会个体进入政治生活提供种种可能性,也可以对个体进入政治生活设置各种障碍;另一方面,政治权力机构为了维护其相应的政治利益,必然会利用所建的教育 机构、所掌握的大众媒介工具,倡导特定的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和政治行为模式。这些都必然影响个体政治社会化的过程。
    (3)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对个体政治社会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个体政治社会化的客观环境和物质条件。二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还会制约政治社会化的水准。
    (4)文化因素。文化因素对个体政治社会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中特定的民族心理定势的影响;二是文化中变化着的现实内容的作用,三是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别。
    (5)政治事件。政治事件,特别是重大政治事件,往往与民族的安危、国家的存亡、社会的安定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促使个体学习政治、参与政治。
四、政治社会化的类型和作用
              1、政治社会化的类型
 依据不同的标准,对政治社会化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
    (1)依据社会形态划分,其主要类型有奴隶社会的政治社会化、封建社会的政治社会化、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社会化、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社会化。
    (2)以个体政治社会化的年龄为标准,可以分为儿童时期的政治社会化、青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成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儿童时期的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在未取得公民资格之前的政治学习过程。青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在取得公民身份后直至成年前进行政治学习、政治实践的过程。成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在成年后政治学习、政治实践的完善过程。
    (3)按照政治社会化的方式来分类,可以划分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和间接的政治社会化。
    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又可以划分为行为模仿式的政治社会化、教育培训式的政治社会化、实践参与式的政治社会化。间接的政治社会化主要是指社会成员把自己在社会生活中获得的有关知识、价值和规则转移到政治生活中的社会化过程。
2、政治社会化的作用
 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政治社会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政治社会化可以培育个体健康的政治人格和参与政治的必要才能,从而为民主政治建设提供条 件。现代政治是民主政治,这种政治要求社会成员具有必要的政治知识、良好的政治心理、正确的政治价值观,科学的政治理论和一定的政治技能。而这些都需要通 过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来实现。
    (2)政治社会化可以使既定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得到传习,从而为政治文化的维持、改造和创新创造条件。一定的政治文化是社会政治生活赖以稳定运行和持续发展的纽带。
    (3)政治社会化可以使既定的政治原则、规范和秩序得以延续,从而为政治体系的巩固与革新提供 条件。政治社会化通过政治教育和政治训练,培养个体与现有政治结构、政治原则、政治体制具有认同感和一致性的政治心理、政治思想,并恪守与现有政治秩序相 符合的政治行为模式。
第十二章:政治民主
    第一节:政治民主的含义
        一、若干政治民主的定义分析
             1、古典民主观分析
“民主”的概念很早出现于中西方文明中,不同的是,中国古代的所谓“民主”,是指“为民作主”,而在西方文明中,古希腊的民主含义是“人民的统治”。
    近代以来,西方许多思想家在古希腊关于民主的含义的基础上,形成了对于民主的解释,尽管这些解释多种多样,但是,其中的基本含义是民主就是按照人民的意志进行统治。这种解释,在西方政治思想历史上,通常被称之为“古典的民主观”。
    古典的民主观虽然在形式上指出了民主是人民的统治,但是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虚构的社会契约的基础上,同时,其所说的人民缺乏特定的社会历史内容,因此,具有历史唯心主义的特点。
2、精英民主观分析
 20世纪,西方产生了所谓现实主义民主观,精英民主观就是其中之一。
    精英民主观认为,把民主看作是人民的统治,实际是一种政治幻想。在政治生活中,政治都是由少数政治精英人物统治和领导的,因此,民主的现实含义应该是人民有权通过投票决定谁来充当政治精英。
    精英民主观反映了现代西方垄断集团控制社会政治的现状,但是,它把民主仅限于选举政治人物,大大削弱了民主的含义。
3、多元民主观分析
 作为现实民主观之一,多元民主观认为,所谓民主,就是多种利益集团的相互作用。因此,凡是社会中存在多种利益集团,政治决策是由这些集团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就是民主政治。
多元民主观用利益集团的观点代替阶级,实际上掩盖了民主的阶级内容和阶级性质。同时,它把民主决策看作是各种政治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忽视了政府和政治权力的特定作用。
4、参与民主观分析
参与民主观也是现代西方现实主义民主观的一种。按照这种看法,民主就是人民参与政治决策,由此形成的政治制度就是民主的政治制度。
    参与民主观虽然指出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但是,它以人民参与决策或者参与影响决策作为民主的标志,实际上否定了人民在民主政治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因此与所谓精英民主观有异曲同工之处。
二、马克思主义民主观
 马克思主义从经济分析和阶级分析的方法出发,对于民主的含义做了科学的说明。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内涵的科学论述,主要观点包括以下方面:
•      民主是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      在阶级社会中,民主具有阶级性;
•      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
•      民主是一种保障公民权利得以平等实现的国家形式。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的论述,可以把民主定义为:在特定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基础上保障公民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在阶级社会中,它表现为以特定阶级利益为基础,平等实现统治阶级成员政治权利的国家形式。
三、政治民主的特征
              1、政治民主以特定政治统治的确立为其前提特征
 政治民主以特定政治统治的确立为其特征。作为一种社会政治形式,政治民主必须以特定政治统治的确立和存在作为 自己确立和存在的基本前提。在阶级社会中,民主则是以阶级的政治统治作为自己确定和存在的前提的。这就是说,民主只有在阶级统治建立以后才是可能的,而民 主都是相对统治阶级内部成员的政治权利平等实现而言的。
    政治统治对于民主的前提意义,决定了民主是有阶级性的;决定了民主是政治权力的性质与形式的统一,它的性质由政治统治的性质决定,同时,又包含着特定统治阶级对于自己内部成员的管理性;决定了民主必定是服务于特定政治统治主体的利益要求。
2、政治民主与市场经济紧密相关
政治民主与市场经济紧密相关,这一特征可以从历史和逻辑两个方面予以证明。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在历史上,同一性质的政治权力可以采取不同的政治形式和运行规则,这种现象 除了与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有关之外,主要是由相同社会性质的社会采用不同的生产和交换方式引起的。因此,以自然经济方式为主体的奴隶社会,会形成奴 隶主专制政体,而采用市场经济方式的奴隶社会,则会形成奴隶主共和民主政体。对于封建社会来讲也是如此。
    从逻辑的角度来看,所谓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和规则,不过是市场经济的原则、规则和规范在政治权 力的组织、运行方式和政治权利的实现方式中的运用。因此,在市场经济方式主导的社会中,这种方式必然逐步转移到社会公共政治领域,形成该领域的基本原则、 运行规则和基本方式,从而促使民主政治的形成和发展。
3、政治民主以公民权利的自由和平等为核心原则
 政治民主以公民权利的自由和平等为核心原则。政治民主首先集中体现为每个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具有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权利,可以自由地决定是否和如何在公共政治生活中行为。当然,公民的政治自由必须以不妨碍公共利益和他人的自由权利的实现为限度,是法定范围内的自由。
    政治民主还集中表现为公民之间享有权利的平等性,民主政治不承认有任何政治特权和社会特权,而 规定任何公民,不管其个体差异如何,在政治生活中都应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这种平等集中体现为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机会和资格的平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 决策或选举中一人一票的基本规则。
4、政治民主以多数决定作为基本规则
 政治民主以多数决定作为基本规则。政治民主以政治成员在社会公共事务上的意志一致为基础,但是,在实际政治事务中,要使每个成员在各种公共事务上都形成一致意见和看法是不可能的,因而政治民主一般以多数决定其运行的基本规则。
    多数决定规则通常是通过具体的程序来体现的,其规则是:
•      任何公共事务在决定前应该由政治成员充分讨论,以形成公众意向;
•      按照特定的程序和规则,以一人一票作出多数决定;
•      由多数人决定的方案的修改仍然需要多数重新决定。
多数决定规则还意味着保护少数人的权利。这就是说,允许少数人在遵循多数人通过的决议的同时,坚持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且在法定范围内维护和实现自己的政治权利。

相关话题/政治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