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基础王浦劬第二版笔记(8)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27
第十章:政治参与
第一节:政治参与的含义
一、政治参与的定义
1、不同的政治参与概念
政治参与思想源自于近代民权理论。不过,现代政治科学中“政治参与”概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学者从对选举问题的研究拓展而来的。
不少西方政治学者对于“政治参与”下过定义,其中有代表性的如认为政治参与就是在政治体制的各个层次中,企图直接或者间接影响政治选择的个别公民的一切自愿活动,认为政治参与是表示社会成员选择统治者以及直接或者间接的公共政策形成等方面的自愿的活动,认为政治参与是一般平民直接地、或多或少意图影响政府人事选择以及(或者)他们所采取行动而做的法律行为。如此等等。
这些定义并没有全面而深刻地指明政治参与的本质特征。
2、马克思主义政治参与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政治参与问题作过多方面论述,根据这些论述,马克思主义对于政治参与问题的把握有三个基 本方面:一是政治参与是人民群众实现其政治权利和人民民主的必要途径;二是政治参与的核心问题是公民对于国家事务的参与;三是政治参与可以是直接民主的, 也可以采取间接民主的各种形式。
按照马克思主义把握政治参与的基本原则,可见政治参与是一个社会中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且影响政治体系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它是社会政治生活中公民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基本方式。
政治参与的程度和广度,集中反映着特定社会公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选择范围,体现着政治关系的本质。
二、政治参与的特征
1、政治参与的主体是普通公民
政治参与的主体是普通公民,这是政治参与的主体特征。这一特征包含着两个基本方面的含义:
(1)政治参与的主体必须是公民,而不可能是臣民。公民,是近代以来民主政治赋予社会政治生活 成员的资格概念,它意味着社会成员在法律上的政治平等,意味着社会成员具有平等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权利,意味着只有在民主政治的制度条件下,真正的政治参 与才是可能的。而在封建社会专制等级政治制度条件下,社会成员只具有臣民的资格和身份,而臣民是不可能成为政治参与的主体的。
(2)政治参与的主体必须是普通的公民。这里的普通公民,主要是指不包括政府公职人员和政治家在内的公民。作为公民,政府公职人员也参与政治,但是,他们的公务活动,是行使公共权力的活动,不能看作是政治参与活动。
2、政治参与本质上是公民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
政治参与体现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这是政治参与的本质特征。公民在政治生活中不仅有服从的义务,而且有参与的权利。政治参与实际上是公民行使以普选权为核心的公民权利的过程。
由于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政治参与同时也是一种责任过程。公民的政治参与活动是以公民对于 民主政治的承诺为基础的,同时,这种参与活动也是履行对于社会和公共利益的关心和责任。因此,对于普通公民来讲,所谓政治参与,意味着他们应该积极了解、 参与政治事务,积极表达意见,将自己的要求转化为支持或否定的行为,从而加入政府过程。
3、政治参与以合法的手段和方式进行
政治参与只限于公民以合法方式进行的影响政府和政治过程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和活动。
政治参与的这一特点,是与政治参与的目的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一般来说,政治参与的目的,是普通 公民为了明确表达自己对于公共事务的看法和意见,表达自己对于政府和公共权力的要求,实现自己或者特定社会群体的利益,以影响政府和政治过程。它并不以破 坏和摧毁现有政治制度,推翻和颠覆现有政权为目标。因此,政治参与活动必然、而且也只能以合法的政治活动为作为自己的活动方式,而一切非法的政治活动,都 超出了政治参与的范围。
4、政治参与的范围包括一切公共政治生活
政治参与的范围,不仅限于政府的政策制定过程,还应该包括所有直接或者间接与政府活动有关的公共政治生活过程。
政治参与的这一特征表明,其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它包含多种层次、多种渠道和多种方式的参与活动,包含围绕着各种公共事务活动展开的参与活动。尽管如此,政府重要公职人员的产生、政府公共政策的决策和实施过程,却是政治参与的主要内容和范围。
第二节:政治参与的类型
一、政治参与的历史类型
1、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参与
按照国家和民主政治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可以把政治参与划分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参与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参与。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参与是建立在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基础上的。这种民主政治制度贯彻的形式上的自 由和平等原则,形成了一系列公民政治参与的机制,比如议会在一定程度上为公民的政治参与提供了活动舞台,普选制又使政治参与具有了合法化机制,政党政治、 结社自由等也为政治参与提供了活动空间。
对于资产阶级政治统治来说,这种参与有其特定作用:它作为“遮羞布”,可以掩盖社会和经济利益 分配中的实际不平等;它作为“政治晴雨表”,可以为资产阶级统治集团调整政策提供依据;它作为政治统治的“后备武器”,可以调整和裁决统治集团内部不同派 别之间的分歧与矛盾;它作为社会的“调压阀”,可以缓解社会的内部矛盾。
2、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参与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参与是人民民主的组成部分,它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参与有着本质上的深刻区别。
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的利益是国家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社 会主义政治统治从本质上讲是多数人的统治,这就为多数人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提供了必要条件。比如,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参政议政的场所,人民政协也是 为参政议政而设置的机构,在其他各项政治机制中,也都有人民政治参与的渠道。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是一个历史过程,同时,政治参与作为公民的政治权利的实现形式,又 与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条件,与每个人的自主能力等主观因素相联系。因此,社会主义政治参与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 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参与必然进一步得到发展和深入。
二、政治参与的行为类型
1、自动参与
自动的政治参与,是公民因为自己或者特定群体的利益和要求,而自觉主动参与政治过程的行为。
2、动员参与
动员参与,是公民响应政府、政党的号召,或者受到其他团体或公民的影响和鼓动而产生的参与政治过程的行为。
3、消极参与
消极参与,是指公民出于不自觉或不自觉的原因而对于政治问题漠不关心,或者对于政治问题和公共事务采取消极行动。因为这种态度和行为也是对于政治参与的态度和行为,因此,它被看作是一种参与行为。
第三节:政治参与的方式和条件
一、政治参与的方式
1、投票
投票,是公民个人在政治过程中直接对于不同的政策或政治候选人表示其政治态度的政治行为方式。
在今天的政治生活中,投票的政治作用已经相当广泛:在选举公职人员的过程中,投票的作用在于确 定国家政务官或其他组织中的相当人员;在复决的过程中,公民投票可以影响或决定政府决策;全民公决,作为对国家生活中的重大事项集体负责的一种方式,常常 使用于具有直接民主传统的国家,但在某些条件下它也有可能被个别社会集团所利用;在罢免的意义上,公民可以决定某些官员的去留,并借此表达自己的政治倾 向。
目前,投票大多是以无记名的秘密方式进行,以确保投票结果的真实性、公平性。投票形成的决定,是典型的民主决定。在投票过程中,规则的确定和严格实施是保证投票民主结果的重要前提,因此,制定和实施公正合理的规则,是投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2、选举
选举,分为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两种类型。直接选举,是由选民直接投票选出政治人物或者公职人员;间接选举,是由选民先选出代表,再由代表来选举应选公职人员或者政治人物。
选举是一系列的政治行为的综合。除了投票之外,选举活动还包括组党活动、政治宣传、组织选民、政治捐助、培养干部等。
作为政治参与的一种方式,公民通过定期选举的形式向决策者表达自己的意愿,但选举的具体方式不同,而且选举自身具有非持续进行的特点,这些都会限制选举的政治参与功能。
选举的基本政治功能不仅在于选择政治任职者,而且在于对于政治竞争进行公民式的判断,对于政治任职者进行公民式的政治评判。
3、结社
结社,是指具有相同政治目的的公民结成特定社会和政治组织和团体的行为。这些公民可能致力于某些特殊的利益,也可能致力于广泛的公共问题,但其基本目标一般是影响政府决策。
结社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政治参与方式。结社包括组织及参与政党活动和其他社团活动两种情况。
在西方国家,政党活动多集中在选举期间,公民以投票的形式决定加入特定党派,因此,投票与加入特定党派常常具有同一过程性,由此形成力量加入党派的政治参与;在社会主义国家,党的活动是经常性的。在中国,加入中国共产党或民主党派,都是政治参与。
所谓参加社团活动,在西方国家主要是加入压力集团。压力集团是代表和维护特定社会利益群体的利 益,但不具备政党条件,没有组织政府的具体目的,但却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力图影响政策的社会集团。公民参加这种组织,也构成了政治参与。在中国,政治 性社团一般称为人民团体,其主要包括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等。这些团体,分别代表不同方面的社会成员的具体利益,同时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 极与政府合作,是参加国家事务管理的重要组织形式。公民参加这些组织,也就是参与政治。
4、意见表达
意见表达,是公民行使政治权利的过程,公民通过法律规定的途径表明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从而影响政府政策。
意见表达的方式一般包括集会、游行示威、在出版物上发表看法以及通过政治程序表达意见等。
意见表达,不论是以个体的形式,还是以团体的形式进行,都要使政府明确感受到某些利益要求和支持意向。
集会,是意见表达的重要形式,它是指众多的人为了共同的要求集中起来联合表明政治观点,向政府提出某种支持或者要求。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集会多是有组织的,通过收集或表达群众意见来向政府表示某种支持,或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
游行示威,也是意见表达的政治形式。在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游行示威都是请愿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按照法定方式进行的。
在出版物上发表看法,是公民通过语言文字表达自己政治见解的活动。
公民解决个别政治问题,谋求个人或小部分人的利益而接触和影响有关政府官员,是意见表达的一种特殊形式。在西方国家这主要包括各种个别接触和院外活动;在我国,公民可以通过信访、党政机关接待日、座谈会、意见箱等形式和合法政治程序与政府官员进行沟通。
二、政治参与的主要制约因素
1、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一个社会的政治参与状况与其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在总体上具有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
首先,生产力发展能够提高人民的受教育程度和增加可支配时间,从而也就相应增强了人们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
其次,生产力发展必然带来社会利益关系的不断分化,导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互动,促使人们通过采取政治行动以维护自身权益。
再次,生产力发展同时也促使政府职责的扩大,从而带动群众对政治生活的关心,提高参与程度。在 现代社会条件下,生产力发展使个人与政府的关系变得日益密切,这就无形之中增加了每个公民的国家意识,而现代国家意识是公民权利和义务感的重要来源。由权 利和义务共同构成的公民概念,为群众性政治参与奠定了广泛基础。
当然,生产力发展并非都直接带来政治参与的扩大。由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作用和政治发展自身某些因素的限制,在特定时空范围内,政治参与状况的发展也可能滞后于经济进步。
2、公民的民主意识状况
一个国家公民的政治参与状况与其民主意识状况之间也具有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
推进现代民主进程的最重要的主观条件,就是公民要普遍具有现代民主意识。民主政治要求成熟的公民,而成熟的公民是以具有现代民主意识为重要标志的。
所谓“民主意识”,是指公民对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理解或认同,这种理解和认同,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比如,在我国,民主建设水平之所以不高,除了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以外,也因为一部分群众和官员现代民主意识尚处于比较初步的阶段。
另一方面,民主的意识往往又是在政治参与的实践中形成和强化的,因此,培养公民的民主意识,关键是要在经济建设和民主建设的过程中,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政治参与机会。
3、社会政治机制
特定社会的政治机制,包括政权的阶级性质、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完善程度等,对政治参与无疑具有重大影响。
统治阶级和政治集团对现代民主的认同程度,对一个国家政治参与的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无疑十分巨大。
在政治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一个国家所选择的制度的合理与完善程度,往往直接制约着公民政治参 与的状况。比如,近代以来,公民权扩大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选举权的资格限制逐步减少的过程,即选举是一个从少数人的特权行为,不断转化为全体成年公民基本 政治参与权利的过程;又如,政党制度是政党掌握政权或干预政治的形式,它在获得了公民认可的情况下对于公民的政治参与有一定的保障作用;再如,健全的监督 机制会为公民及公民团体提供政治参与的重要条件,否则相反。
4、公民的自然状况
公民的政治参与不仅要受到经济的、制度的、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制约,而且还要受到公民某些先天条件的影响。比如,在政治参与中,年龄的限制是普遍的,未满 18周岁的社会成员在许多国家是不能参加选举的;又如,在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采用各种直接的政治参与形式的难度就比人口较少的国家大得多。在历史上,还 有过一些本来不应作为条件的“条件”,例如性别、种族等等。随着社会的进步,这些自然因素对于政治参与的影响和限制正在逐步减弱或者失去效用
第四节:政治参与的作用和发展状况
一、政治参与的政治作用
1、政治参与促进政府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在现代政治生活中,政府担负着分配社会资源的任务,公民为了实现公共利益和自己的利益,必须与其发生联系。所以,政治参与是公民运用自己的政治权利,并通过政权机关实现利益的主要途径。在这一过程中,政治参与对于政府管理的民主化和决策的科学化具有重要影响。
就政府管理的民主化而言,民主化的标志是公民的政治权利的平等、真实和广泛的实现。只有这样, 才能使政府管理行为按照广大社会成员的意志和要求进行。历史表明,公民的政治参与范围的扩大和内容的深化,正是社会政治民主化程度和范围不断扩展的标志。 比如,近代以来,社会对于公民参与的性别、年龄、财产、教育程度限制的逐步取消,正是民主发展的内容。而通过政治参与实现的公民对于政府管理的监督,同样 是政府管理民主化的重要保证。
就政府决策的科学化而言,政治实践表明,只有充分的政治参与,才能明确表明公共利益的内容和公民的利益所在,才能使得政府管理和决策按照人民的利益和意志进行,才能实现其科学化的目标。
2、政治参与有利于强化政治统治的合法性
政治参与是以公民对于政权合法性的基本认同为条件的。
在西方国家,为了政治体系的正常运转,国家需要不断调整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统治集团内部不同 派别之间的矛盾。恰恰是具有现代特点的政治参与,使西方国家的政府披上了某种“为公众利益服务”的形象,而掩盖其特定阶级统治的本质,培植了某种虚幻的政 治合法性。在社会主义国家,公民通过政治参与保证了主人翁地位。
因此,公民的制度化的、普遍的政治参与,是政权稳定的重要标志和对政权合法性的实际肯定。政治参与有利于强化特定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并在此基础上有助于保持和巩固政治秩序和政治稳定。
3、政治参与有助于推进民主政治文化的社会化进程
政治参与是培植、形成和强化现代公民意识,逐步养成民主政治下公民的政治态度、政治情感和政治意识的过程。
实践表明,公民只有的政治参与的实际活动中,才能逐步提高政治责任感,强化权利义务意识,形成 明确的民主观念,提高自己和参与能力,感受政治价值,进一步激发和加强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意识。而这种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又恰恰是政治参与进一步深化和 发展的重要条件。所以,政治参与是公民自我教育的重要方式,也是国家政权推进民主政治社会化进程的重要手段。
二、政治参与的社会作用
1、政治参与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在经济发展中,政治参与不仅沟通了公民与政府之间的信息交流,促使官方作出较为合理的经济政策选择,而且还可以通过直接实现公民的许多利益来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这就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动力源。因此,政治参与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政治参与和公民的政治权利的实现,不可能超出特定的历史经济和政 治条件,而政治参与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只是在这样的历史经济和社会政治条件基础上,才是可能的和正确的。否则,盲目的和超发展阶段的政治参与, 可能对于社会经济发展造成消极影响。
2、政治参与影响社会公平的实现
政治参与是人民群众表达愿望的过程,它有助于使社会利益分配的政策向符合人民利益的方向发展,并有助于推动社会公平的发展。
在资本主义国家,当代北欧“福利国家”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工人阶级和其他公民参与和斗争的 产物。在社会主义国家,真实、广泛的政治参与的实现,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尤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治参与无疑有助于社会分配的 公平和社会稳定持续健康的发展。
另一方面,需要指出的是,政治参与对于社会公平的促进,必须在真实、广泛和公平的民主政治条件下进行。否则,政治参与也有可能使政治操纵者或者强势集团借机扩大自己在社会利益中所得的份额,往往会加剧社会的不公平。
第十一章:政治文化
第一节:政治文化的含义和特点
一、政治文化的定义
1、不同的政治文化定义分析
关于政治文化的含义,中外学者有不同的理解,其中有代表性的有:
(1)政治文化是社会成员的政治心理方面,即政治成员对于政治生活的认知、感觉、评价和情感的取向。如阿尔蒙德指出的那样,“当我们说到一个社会的政治文化时,我们所指的是:作为内化于该体系成员的认知、情感和评价之中的政治体系”
(2)政治文化是社会政治关系的心理的和精神的反映,它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对于政治的感受、认识和道德习俗的复杂综合。政治文化一般由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两个层次构成。
这两种定义都涉及到了政治生活的精神层面,都是从主体角度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的研究。不同的是,其包含范围的广度不一样,前者集中关注的是政治生活中社会成员的心理层次的内容和状况,而后者则把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即人们在政治生活中感性和理性内容都包含在内。
在政治分析中,这两种定义各有长处,前者的范围比较单一,且实际上为政治学实证性研究奠定了基 础;后者考虑到社会成员全部精神状况,且为传统政治思想研究提供了概念。但是,两者又都有不足,前者实际更多地强调研究领域和方法;后者范围包容过于广 泛,使得理论论述和把握产生困难。
2、政治文化的定义及其理解
根据前述政治文化的不同定义,可以认为,政治文化虽然主要是指社会成员的政治心理,但是,人们的政治心理中同 样包含着长期形成和积淀的理性思考的成分,就此而言,社会成员的政治心理不仅仅是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的直观的、感性的和被动消极的反映,它也包含着特定的政 治思想的要素。
按照这一看法,可以对政治文化的含义作如下确定:政治文化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政治体系中的社会政 治成员或政治群体,在既定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作用下,通过对政治生活实践经验和感受的概括、总结和综合而形成的,具有某种稳定性、普遍性的政治心理、政 治思想和政治行为模式的总和。
对于这一定义可作如下理解:
(1)政治文化的主体同时也是政治活动的主体,只有在政治活动、政治实践的客观基础上才能形成具有观念形态的政治文化,这里的政治文化和政治活动主体既可以是政治成员个人,也可以是政治团体、政党、政府,还可以是阶级、阶层。
(2)政治文化既产生于特定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和政治活动的现实基础,又具有既定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背景。这就是说,政治文化是客观现实的政治关系作用于人们的精神世界的产物,又传承于特定社会历史文化传统,受到其影响和支配。
(3)政治文化的构成要素是相当复杂的,它主要是指社会成员的政治心理状况,但是,这种政治心理状况是由政治心理因素、政治思想因素等综合构成的。
二、政治文化的特点
1、政治文化具有强烈的阶级性与鲜明的民族性
就其阶级性来看,建立在客观政治实践活动基础上的政治文化,是对客观的政治关系所构成的现实政治制度的反映,在当代政治生活中,人们的政治实践和具体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都具有阶级性,作为社会政治上层建筑组成部分的政治观念形态,政治文化不可避免地具有强烈的阶级性。
另一方面,政治文化又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中长期形成的文化传统发展演变而形成的。因此,任何一种政治文化都带有鲜明的民族气质和民族精神,具有民族性
2、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政治文化是社会成员在传统的政治文化以及现实的特定政治环境的双重作用下,经过长期的心理积淀而形成的一种心理 和思维定势。这种定势一经形成,往往具有某种惯性而不会轻易改变,因此,政治文化的变化与生产方式和政治关系的变化就不会是同步的,在社会生产关系和政治 关系变化以后,这种定势仍然会长期滞留在人们的头脑中,并且发挥影响。因此,特定的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相关话题/政治学基础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详细版4
二、政治思想的类型1.依政治思想演进的发展历史划分,可划分为古代政治思想、近代政治思想和现代政治思想。2.依照政治思想本身的思维结构和研究方法划分,可划分为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政治哲学是指对政治现实进行价值性的判断、评价和说明所形成的思想体系,他的研究重点在于力图阐明政治的价值、政治的实质和政治分析的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3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详细版2
第二节 政治权利的内容和作用一、政治权利的历史发展原始社会后期出现的政治权利,是社会成员人人都具有的政治资格,氏族成员之间的政治资格是平等的,其政治资格是由道德习俗确定的,其政治权利与政治义务是完全融合的。奴隶社会政治权利专属奴隶主阶级所有,它具有宗法等级制特色,政治权利第一次与私有财产联系到一起,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3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背诵版1
第一篇 政治与政治学第一章 政 治第一节 政治的涵义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1.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道德。强调了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价值取向,显示了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目的的把握,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道德衡量标准。但不能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同时,他仅仅从抽象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32019年华侨大学704政治学基础考研初试大纲
2019年华侨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招生学院: 国际关系学院 招生专业:政治学 科目名称: 政治学基础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值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由考 ...专业课大纲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04政治学考研复试资料 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笔记之一
政治学考研复习资料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分析方法 第一节政治的含义 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 具有代表性的政治观主要有: 1.道德政治观分析这种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道德,因此,它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者伦理政治观。 这种政治观在中西 ...文学中文行政哲学笔记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4-0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644 政治学基础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644 政治学基础 一、名词解释 1.政治 2.利益矛盾 3.政治社团 4.政治发展 5.国家机构 二、 简答题 1.简述政治心理的特征 2.简述国体和政体的辩证关系 3.简述政党的基本特征 4.简述政治社团的基本特征 5.简述马克思关于政治民主内涵的考论述 三、论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5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2010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644 政治学基础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2010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644 政治学基础 一、名词解释 1.利益 2.政治投票 3.政治思想 4.压力集团 5.政治参与 6.政治革命 二、简答题 1.述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2.简述政治权利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3.简述政治统治的特征 4.简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作用 5.简述政治心理的形成基础 6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5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1年政治学基础入学考试试题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644 政治学基础 一、名词解释 1.政治发展 2.政治情感 3.两党制 4.分权制衡原则 5.政治协调 6.行政机关 二、简答题 1.简述政治思想的内容 2.简述政治社会化的特点 3.简述政治统治的基础 4.简述马克思关于政党区分标准是什么 5.简述政治参与的重要方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52014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政治学基础考研试题回忆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644 年政治学基础 国家元首 政治行为 横向利益矛盾 集团政治心理 政治思想 政治事件对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政治改革 用政治权力谈谈把权力关在笼子里(论述) 政治管理 政治统治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5政治学基础核心考点总结(适合北大、外院、复旦政治学相关专业)
本资料适合北大、复旦、外交学院、上交、中国传媒等高校政治学、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等专业考研学生使用。目录 核心考点一:政治 4 1. 【概念】利益关系+社会公共权力+社会关系 4 2. 【概念由来】: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确认概念的必要条件 4 核心考点二:政治学 4 1. 【概念】:政治关系+规律+科学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28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政治学基础答案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政治学基础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考研真题-政治学基础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考研真题-政治学基础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考研真题-政治学基础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